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一、伤害了自己
未成年的乌娜虽被看成是受害者,但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像她自己说的,除了名字没变,其他的都变了。
邻居大叔雷因为她被关进了监狱,拐骗未成年少女的罪名成立,从此雷就是犯过罪的人,影响到后半生。
雷喜欢乌娜是铁定的,在有女朋友的情况下带着乌娜离家出走,说明他不缺少性,但他喜欢未成年少女多少也有些问题,如果是爱的话也说得过去。而乌娜喜欢雷也令人信服,但是她毕竟是孩子,这一点她非常明白,所以在外人面前她叫雷爸爸,这不仅是年龄的悬殊,更说明她明白与雷的关系是不正常的。然而在她的心里有对雷的好感(或者说一种爱,但绝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她还不懂得爱),也有一种好奇,或者是冲动,如果这就是爱的话,那给两个人造成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个悲催了。
二、伤害了社会
家庭受到了伤害,乌娜的父亲英年早逝与此事不无关系。而雷的女友也愤愤不平的把怨气撒到乌娜身上。再有,就是践踏了文明社会的公序良俗!最关键的是触犯了法律!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就是一种社会伤害。
然而,若干年前,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娶未成年人为妻的事情少吗?即使在今天这种现象依然存在。那么,今天又有多少老夫少妻的年龄差异大过父亲?前者违反了文明社会的法律,而后者哪,法律允许道德造成?!为什么被称之为不伦之恋,是用法律还是用道德来解释!
三、再次伤害
十五年后乌娜仍然放不下雷,她找到雷而雷却说不能和她继续爱了。
其实,乌娜找雷有爱的原因,也有自己救赎的成分,她不明白为什么雷离开她后就永远的消失了,她更想探究的是——什么是爱,雷对她到底有没有爱!但是结果是她不愿意看到的,尽管雷已经结婚,她仍觉得雷与自己是命运相同的人,因为她忘不了曾经的爱,那种偷摸的爱,同时这种爱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不是为了弥补而是为了给爱找一个合理的理由,她要让这个错误的爱有一个正确的结果。如果那样,受到伤害的不仅是雷还有雷的妻子,雷所建立的家庭,而雷的拒绝正好又伤害到了乌娜。
乌娜最后离开雷的家是见到了他的继女,一个和当年自己一样年龄的女孩,莫非雷又有了新的目标?想起当年雷为了接近自己假装天天修车,而现在会不会为了这个女孩与她母亲结婚?雷最后的表示是,我只爱你一个,我对小女孩已经没有感觉了。此时,有个镜头会浮现出来,那就是雷与女孩的母亲做爱时那痛苦的表情……
作者:方汉君
1
本尼迪克特·安德鲁斯的长片处女作《乌娜》(又译《再一次禁恋》《最爱你的人是我》2017),改编自大卫·哈罗尔的舞台剧《黑鸟》,讲述女主角乌娜(鲁妮·玛拉饰)13岁时与成年男人雷(本·门德尔森饰)的一段不伦之恋,15年后,乌娜突然找到雷的工作地,这让雷深感愕然。人到中年并已经开始新生活的雷,在此不得不面对那段难堪的过往。导演之前指导过舞台剧《欲望号街车》,使得《乌娜》有某种舞台剧感。
影片所涉及的不伦之恋,似乎还不能确定雷,即是“恋童癖”,如果他止于乌娜,那就只能说有娈童倾向,之后,他的现实选择,进入了一个常态生活,这说明了他的那段过往,完全是其一个错误的选择。鲁妮·玛拉在片中的茫然和木然,与她前后相距15年的形象极为吻合。从精神病学角度,恋童癖被视为一种精神异常的性变态,因自身恋童癖感到了痛苦,是个体无法选择的性欲倒错的一种。
从行为层面,普通人在面对儿童的时候,不会激发性唤起,但是恋童癖者却会被激起性唤起。严格地说,恋童癖是性取向的一种,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与同性恋、异性恋没有本质区别,可对儿童产生性唤起。恋童癖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因素,包括基因和早期胚胎环境,而且,恋童癖基本都是终身问题,与他个人的主动努力没有必然联系,跟传统的道德观也无关。一般恋童癖,特指男性,女性的恋童倾向较为罕见。
界定个体有否 “恋童癖”,至少要具备两点:1、长期以来通过针对儿童的性活动,从而激起反复的强烈的性唤起,表现为性幻想、性冲动或性行为,且引起显著的痛苦或人际交往困难;2、至少是16岁以上的成年人,对于13岁以下的儿童实施的性行为。
事实上无论是否有恋童倾向,只要实施了针对儿童的性侵,就构成严重的违法犯罪。有恋童倾向不构成人格障碍的人,这当然跟个人的错误认知有关系,至少其道德水准与自控力都逊于常人。《乌娜》中的雷应属于这一种。在一定情境下,少女的情感需求,在本质上,跟成年人没太大差别。13岁的乌娜,显然要早熟于其同龄女孩。
我们不禁要问,那为何乌娜要在15年后,才想到寻找这个叫雷的男人。影片开始就是少女乌娜坐在屋外,静静地等待着谁,这注定是一闪而过的光景。接着伴随轰鸣的打击乐,乱哄哄的地下酒吧,乌娜双手张开贴于墙壁,被人硬生生地从后面“强奸”。我们看不见那男人,只看到她紧贴于壁的脸,犹如压扁变形的一张硬壳白纸,这是一种硬撑着的痛苦。
任何从这种夜场走出来的男男女女,都会回归正常角色。乌娜也不例外。她再累也要洗澡,好像有洗不尽的污垢,然后倒头就睡。第二天醒来,她打电话要寻找一个叫雷的男人。这时闪回她13岁,法庭给她录播寻找雷的视频。她面对摄像机,楚楚可怜地说雷,你在哪里,我找你找得好辛苦,我爱你。
现实却是她面对镜子的精心妆扮,年迈的母亲过来。看得出,女儿是抗拒母亲问候的,她对于母亲的不耐烦,是那种拒人于千里的感觉。这跟她之前在夜场那抽搐般的状态,形成一个反差。人,都是双面神。这么多年积郁的幽幽心结,让她喘不过气来。显然,她去夜场寻欢,乃是借以逃避内心的挤压感,但自伤只能愈积愈深。
2
当痛感到达峰值时,乌娜唯有寻觅人生的出口。于是,她通过中间人寻找到雷的工作地。款款而来时,却引发她一阵突然的恶心,呕吐完毕,她定了定神,继续绕着弯道及长长的围墙向前走去。片中如此表现无非是说她心有忌惮,这注定是她无法掌控的一次寻找和对质。
这是一家特大型工厂。其实乃是影片构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它的整个空间,随着角色的穿行,时而空旷,时而长长的逼窄,时而压迫于暗室的一角,时而被编派到空荡洁净的洗手间……如此,将乌娜这个渺小的角色,放置在不同的空间,让影片有了一种陌生、疏离和沉重感。这也说明,人,在浩瀚的时空下,其经历的痛苦,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在冰冷的工厂,好像她无法逃出生天,无法安然走出自己不堪的内心,这如同她那声嘶力竭的少女时代。影片采用现实与过往交叉递进,这种闪回频率之高,超越一般的影片,可以说贯穿影片始终。少女闪回的情境,当然是极为克制的。现实中的雷,改名换姓彼得·查威廉,逗得乌娜一阵耻笑。但她表明,显然不是要杀他的,只是解一个心结而已。
身为企业高管的彼得,当然不能让同事看到他的窘境。他带她到一个静寂的办公间。她从质问到平静询问,是一个毫无头绪的过程。人,在感情面前,不可能有如此心机盘算,只能是想到哪说到哪。雷与乌娜家原为邻居,他跟乌娜父亲还是好朋友。雷在当时已有女友。如此常来常往,让他注意到这个13岁伶俐的女孩,渐渐,雷跟她有了更深的情感交集。
问题是,明知不可以,雷却忍不住还是要跟乌娜继续交往。由此,雷开始滑向一个危险的边缘。二人开始有了暗号联络。雷给她来电话响一次,表示他那没人。如果他的车屁股面对公园,那就是表示他有空去玩。乌娜放学后,心知肚明,往往她先走进公园那一片葱笼的树林,接着他走过去。这时,他们开始亲热相拥抚摸。关键是,雷冒着人生风险硬着头皮上,可见情感的意志强大而可怖。
雷终于带她去开了房,乌娜成了他的小女人。也许是内心的惶恐,他说出去买包烟,但她等了好久没回来。她慌了,她跑到小镇上到处寻找,从酒吧到暗夜的街头,这种痛苦与恐惧,对于一个只有13岁的女孩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现实中的彼得说,并不是我逃脱了,而是喝了啤酒,想缓解一下内心的紧张感,稍稍理顺下纷乱的内心,但等我返回,才发现你已离开,同样,我也在遍地寻找,我害怕极了,怕你在街上被人劫持了,所以报了警。
报警的结果,当然是雷付出了必须的人生代价,他被控“猥亵罪”判了4年刑期。服刑释放后,他遇到一个名叫伊冯的女子,如实相告了自己的过往,但得到了她的谅解,他们结婚了。乌娜说,你坐了4年牢,照样成了家,而我呢,一生都将活在你的阴影之中。她的木然,让人感觉到,就像绳索紧紧勒住了她命运的咽喉,其痛苦无以言表。
在如此窘境下,二人依然情难自禁地要爱爱,途中彼得吓得疲软了,他说不能这样,我不能再犯错误。乌娜说,你是不是嫌我老了。不,我有了家庭,你也需要开始新生活,不能总想着过去的事。你不是在海滩上对我说过,要跟我一起白头偕老吗。雷一脸的无奈及对自己的愤然。
3
影片逗趣的是,这期间,彼得还去参加高管会,在会上他无法安心,显得烦躁不安。当他要宣布裁员名单,还没念,就被上司马克指责,彼得吓得落荒而跑。马克唆使员工斯科特,说你也被他裁员了。斯科特是彼得的好同事。这激怒了斯科特,他不停地呼唤彼得,不停地寻找。相对应的,则是雷带着乌娜到处藏身。他俩只能蜷缩于洗手间。这种特意的安排,彰显了他们情感带来的困境,似乎没有容纳的空间。
结果,彼得对斯科特说我并没有裁你,那是马克的谎言。影片这种强置,显现了现实中彼得面临的新问题,不再是过往单纯地与乌娜的情感,而是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浪潮下,作为个体微弱的生存困境。显然,雷被乌娜搞得身心俱疲,他委托斯科特带她回去,然后逃之夭夭。斯科特的确带她回到住处,且二人也在某种情境下,有了激悦,但在爱爱的途中,乌娜还是退却了。
乌娜要找的是雷。她说彼得是她的父亲。斯科特居然信了,便开车送她到雷的家。这儿正举办派对。当雷看到斯科特带着乌娜过来,他惊呆了。斯科特的妻子伊冯还好心好意接待了乌娜。她向伊冯问了几个很不得体的问题。但人家并没在意。乌娜索性跑到雷与妻子的卧室,且躺在床上,沉浸于一种虚幻的幸福之中。好像这是她自然而然的选择。
这种身份的如假包换,明明不可能,还要执意妄为,足以见证乌娜脆弱的内心,以及慌乱下迫不得已的选择。结果,当然不好彩,被雷轰了出来。乌娜只能黯淡离开,这便是她找到雷的最终结局。乌娜面临了现实的再一次禁恋,她将何去何从。当年的话外音响起:“我们永远可能会困在这里,我爱你!”由此,雷铸下了大错特错。
这便是乌娜这15年来,永远走不出雷的阴影的缘由所在。但她必须走出来。正如片尾最终的画面,随着她远去的背影,闪现出13岁的她与雷一起站在海滨的样子。那种光景,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永远的过去式。尽管她总是说我失去了我的人生,我厌倦了我的人生。但她应该走进常模现实的和光之中,难道她还有别的选择吗。
2017、8、8
不多见的题材,很小众而没市场的电影,独特的风格,但对一些人来说却是盛宴。
看这部电影的那一天,台北还是阴天,偶尔下一场不需要带伞的蒙蒙小雨。我记错时间,所以只好一路“不好意思”一路疾走,冲出捷运站看到的就是整栋剧院,阴天下的它灰白灰白的。我对色调很敏感。火急火燎地进了剧院佝偻着腰找到靠后的位置,扫了一眼,观众不是很多,只有大概二十来人吧,让我觉得这更像是一场私人放映。舒了一口气,才聚焦在荧幕上,布景简洁、浅色为主,冷色调,低饱和度,跟今天天气一样。我心脏跳动很急,荧幕上只有两个人物,似乎在对峙,我用鼻子喘着粗气的,他俩时不时地说话,感觉很“没戏”,然后就是沉默,我还微喘着,然后是不寻常地配乐——我一下子了然——这很欧洲。
《Una》是由坎城影后Rooney Mara和Ben Mendelsohn主演的一部18+限制级剧情爱情片,描述13岁少女Una恋上邻家大叔Ray,这自然是法律和社会都无法容忍的禁忌之恋,所以两人想要私奔,可最后阴差阳错,Ray锒铛入狱,之后他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开始新的生活,直到Una看到杂志上他的照片,不顾一切地闯入他的生活。 这部电影并未获得什么大奖,在国内更是鲜被提及,但其实在第43届特柳赖德电影节首映之后,又接连入选多伦多、釜山、伦敦等国际电影节,获得不少外媒盛赞以及一票粉丝。
《Una》改编自舞台剧大师David Harrower的经典名剧《Blackbird》,但相对于剧情,我更喜欢的是它带来的不一样的视听体验,所以我更关注他的导演。执导的澳大利亚导演Benedict Andrews,可能不少影迷都不了解,他之所以名不见经传是因为《Una》是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Benedict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戏剧和歌剧导演,善于用现代激进的思维改编莎士比亚、契诃夫等经典戏剧,同时他还喜欢自己原创剧本以及创作诗歌,其诗集《Lens Flair》还获得了2016年的 Mary Gilmore大奖。
Benedict常年居住在欧洲,在定居冰岛雷克雅未克之前,也在德国柏林发展过。我想这也是为什么《Una》有着很明显的现代欧洲、特别是北欧的风格。要是问我这是一种怎样的风格,我觉得是很私人化、非大众的。就像在欧洲现代艺术的画廊或者博物馆,一般来说都是冷色调,极简设计,十分空旷,与更多人所熟知的北京故宫、国博或者大英博物馆的氛围相去甚远。里面的每一件展品你都觉得神秘又奇怪,甚至渗人,所以不同于国内传统文艺是通过文化及底蕴,是带有历史感的、故事性的,或是其他艺术品带有美感的,它不一定美,但大都是先通过感官来直接传达情绪或信息的。而Benedict在形容自己的艺术追求时也说,希望自己的戏剧是出于本能的、未加工的、极具生命力的(visceral, raw and bursting with life)。他喜欢创作包含冲突的作品,尖锐、极具力量,以此冲击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因此,《Una》也具有这样的风格与特点。
文初描述的那种观影体验和氛围持续了整部影片,而三分之二的电影也都是在室内——在那一开始的那个工厂里,而这电影通篇也几乎都是Una和Ray两人的对白。因为Ray搞砸了公司的裁员会议,又惹恼了员工,而恰逢Una紧追不放,两人就在工厂里不停躲躲藏藏,藏匿的同时一直发生争吵,却又不断回忆过去。随着每一次地点的转换,两人过去的故事也慢慢浮出水面。
片中的Una和Ray都是矛盾综合体:Una对Ray是又爱又恨,千里迢迢寻来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得知Ray已经结婚后更是嫉妒、占有欲爆发,一面指责着Ray,又想要被他占有;Ray则是又惊又恐,后悔、歉意,但又想要再次占有Una,却极力控制自己。两人逃到休息室,谈话,沉默,突然的争吵与唾骂(实则整部影片都是这样的节奏),再次沉默,又陡然转身,疯狂砸东西,然后倒地躺在一片狼藉的地板上。Una起身,走入一排置物柜后,Ray犹豫片刻,跟上前去,Una把手伸进Ray的裤子里,然后两人开始宽衣解带。可就在Ray压在Una身上的时候,又毫不留情的起身离开,剩下一具裸体横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精致的五官特写,好像废弃的模特。这时镜头切到那一排置物柜,遮挡了所有,谁也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就像小时候Una和Ray躲在公园的灌木丛里那样。“我以为你带垫子来是为了让我们更舒服,但是你只是怕我的衣服沾上泥土、污渍。”而整部电影就像这次他们做爱一样,还没射就先拔出来了,我甚至都不能说这90分钟那部分是前戏、那部分是高潮。
还有我提到的不寻常的配乐,是电影的亮点之一。配乐一般会被人忘记,因为其目的就是让人不自觉地进入特定的氛围里。但这个真是让我忘不掉,它更像是音效,因为没有歌词,没有旋律,只有beat,一直反复的beat,更像是用在恐怖片里的配乐,也很像欧洲现代视频艺术里的运用。至于画面与镜头,电影大都是移动的手持镜头和固定机位的镜头。印象最深刻的移动镜头是用来跟拍Una在工厂里闲逛样地寻觅的那一组,映照着13岁时她在夜里寻找Ray的情景。最喜欢的固定机位的拍摄是插叙两人在公园私会,画面只有那郁郁葱葱的灌木丛,还有最后Una一个人离开,走向镜头,直冲冲地走到观众的面前,陡然切换到13岁时的她坐在床上,就这样一直盯着镜头,盯着荧幕前的你。
如同很多欧洲电影特别是短片,只有90分钟的《Una》感觉不像电影、不像故事,貌似无头无尾。它是一部没有指向、倾向的作品,不会评价Una的偏执或者Ray的心机,更不会美化或批判这样的“不伦之恋”。它只是简简单单却又最直白的呈现(连探讨人性都不是),呈现这样的事件和这样的人,(可能)会让你思考,不会给你答案,就像不少现代艺术的作品,甚至连一个创作理念都没有,最多就告诉你艺术家的生平、那个阶段在做什么事,然后你就自己盯着看。因为让你开始去看去想就已经达到目的了,结果都不重要。
Benedict说,“Great plays address us simultaneously at the concrete level of everyday experience and the metaphysical level of myth and dream。”那我想《Una》應該也是朝這個方向靠攏的。
13岁的乌娜,是一个早慧敏感的女孩。
她被邻居大叔雷吸引,陷入爱河。展开了一段短暂而深刻的恋情。
事发后,雷被定罪,入狱4年。出来后,隐姓埋名,避走他乡。
乌娜却从此陷在那段回忆中,无法自拔。
这回忆不全是伤害,还有甜蜜。
她还记得他们的初相逢,是她与小伙伴吵架之后。
伙伴生气回家了。她一个人躺在花园的躺椅上。
社区的烧烤PARTY正在举行,大人们端着酒杯,捉对聊天。
她手里捻着一簇花,百无聊赖。
这时,他出现了。一个沉稳而有魅力的中年男人。
开口第一句话,就熟捻得像是老朋友。
孽缘,就此种下。
他们像一对隐蔽的情人,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约会。
他们一起去游泳,迥异的年龄差,引来她的小伙伴们侧目。
他们一起去野餐。路遇的游人询问,她若无其事地撒谎:他是我爸爸。
他们一起去坐摩天轮。离地而起,仿佛脱离世俗。自由之风吹拂,他望着身边的少女,忘情地说:我爱你。
她的长发飞舞,她的心旌摇荡。
他们用暗号约会。
他给她家打电话,响一声挂断,代表他女朋友出门了,他一个人在家。
他的车停在院子右边,代表着可以一起去公园。
在公园一处茂密的树阴深处,他们浅尝辄止。
在他,是蓄谋已久。
在她,是心甘情愿。
但浅尝不可能辄止。
他们向着更深的禁忌迈去。
最后,他们去了酒店,像成人一样开房。
他是尽兴了。
她是很满足——让心爱的人满足,是坠入爱河的女人,更大的满足。
事毕,男人说要去超市买烟。让她在房间等他。
女孩在房间等啊等,直到深夜。
她跑去超市寻他,超市的人说确有男人来买过烟,可是早已走了。
她去附近的酒吧寻他,酒吧里的人说确有男人来喝过酒,可是早已走了。
失魂落魄的小女孩惹人注意。大家很快明白,她发生了什么。
虽然她说他没做过什么,但大人们不这么认为。
之后的事情,是大人们处理的。
询问,取证,开庭……
她却只想见到雷,质问他:为什么你不再回来?!
但她再没见到他。
15年后,她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姑娘。
但这段往事,却如影随形,对她的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她一直承受着街区众人的指指点点。
甚至,他当年的女友,有一次竟然当街冲过来扇她耳光。
她的父亲受不了此事的打击,早早去世。
她与母亲心存芥蒂,关系冷淡。
心灵的创伤像永不肯愈合的伤口,仍然汩汩流淌着鲜血。
她一遍遍回忆往事,相比那场被外人定义的“性侵”,她受伤更深的,是为何那天他们发生了关系,他却一去不回。
她情窦初开的这场爱恋,究竟是一场世俗不容的爱恋,还只是令人不齿的恋童?
往事历历在目。他在往事里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既像一个热恋的情人,又像一个变态的坏人。
二
雷坐完牢,远走他乡。
改名为“皮特”,再次混出人模狗样,成了某公司的中层。
过去的一切,是他绝对不愿想起的往事。
但那天的不告而别,成了乌娜心中的死结。她一直在寻找他,以求解开疑团。
终于有一天,她得到他的地址,驱车前来。
这场15年的相见,更像一场秋后算账。
在远远见到他的那一刻,她紧张到跑去灌木丛中呕吐。
他的同事引她走进他的办公室。
虽然15年未见,他还是一眼认出了她。
惊愕、僵硬的表情,显示他多么不想见到她。
他不想被翻旧账,更不想曾经的丑事被公司知晓。
但当年被抛弃的女孩已经长大,一脸决不罢休。
女人迫不及待地抛出那些折磨了她十五年的问题——
你有恋童癖吗?你是不是对许多孩子做过对我做的事?
你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是不是只为了骗我上床?
那天,你说买烟,为什么走了就不再回来?……
她明明是来质问渣男的,但从一开始的凌厉责问,继而变成悲伤的抱怨,再而变成呢喃地回忆,错综复杂的心绪,分明可以感觉,她对那段过往是多么刻骨铭心;而对眼前这个躲闪、逃避的中年男人,仍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意。
他本来是拒绝面对这段往事的。毕竟是那么不光彩的角色,毕竟有那么令人不堪的结局。
但他不得不被迫回应她。
他一方面也愤怒,说自己犯了人生最大最愚蠢的错,并为此被惩罚,受够了罪。
但另一方面,他不知不觉间跌入旧日情怀里。他恍惚地追忆,当年的她是多么倔强,与众不同。
关于她一直纠结的“他离开了为什么没有回来”的核心疑问,他也终于给出答案:他并没有一去不返,恰恰是,他回来了。
他是去买了烟,他是没有立刻回来。
但他只是跑去喝了一杯。
在他们的关系迈过了关键性的一步后,要不要去私奔,他迟疑、恍惚、愧疚、罪恶……多种情绪掺杂下,他选择了逃避。
但他终于还是回来找她。
彼时她离开酒店。
他们在相互寻找中错过彼此。
事情掉头直下,去到了最糟的结局。
三
这是一部以对话引领叙事的电影。
所有的往事,均是男女主角见面时的对话回溯展开的。
此类片的经典,莫过于《爱在日落》系列三部曲。
该片不同的是,用了更加冷峻的影调,以及更逼仄的空间里。
会面的地点在一个工业厂房里。到处是高大的铁架、货柜。
从办公室到仓库里、到盥洗室的小包厢,特定的空间里,放大了所有的对峙、冲突与纠葛。
在长时间的对话中,二人时而愤怒地争吵,时而哀怨地倾述,时而禁不住关心彼此的近况,时而又无法克制地想要重回亲密关系。
拍摄手法亦很独特。
大量的构图于突兀中寻求别样的平衡。
就像他们的关系,在彼此伤害中又彼此依恋。
那些伤痛,苦到极致,又带一丝甘甜。
他还关心,她现在是否有新男友。
她还妒忌,现如今他的新女友。
他们再次相拥,赤裸相对。
但在最后关头,他再次选择了放弃。
这一次,他清楚地说出,不会跟她在一起。
乌娜的扮演者鲁妮·玛拉,在此片贡献出绝佳的演技。
2011年,出演大卫·芬奇执导的《龙纹身的女孩》,为扮演一名神秘另类的女子,她减重,学骑重型机车,在身上和脸上穿洞,剪庞克发型,漂白眉毛,上映后名声大噪,获得2012年的奥斯卡女主角提名。
2015年,她凭借《卡罗尔》中与凯特·布兰切特的精彩对演,获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女主角,并提名次年的奥斯卡女配。
她高耸的颧骨,瘦削的脸颊,一双深邃的眼睛炯炯有神。
很多时候,她嘴唇紧抿,面无表情,惟以眼睛表达情绪。
欢乐哀伤,孤寂绝望,都满满盛放在双眸中。
她自带一种遗世独立的气质。特别适合出演乌娜这种聪慧而带有神经质的女子。
本片的最后,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乌娜在雷的家里,意外地遇到了雷的养女,一个一如她当年年纪的女孩。
她刚刚释怀的心,重新纠成一团。
他追上她,捧着她的脸,急切地解释,他真的只是在照顾这个孩子。他不是恋童癖。
他再次信誓旦旦地说:他只爱过一个少女,就是她。
究竟他是不是在说谎,究竟他是否曾交付真心?
她深深地望向他,眼眸里有不舍,有迷惑。
她一言未发,掉头离去。
到底她是哀莫大于心死,还是终于释怀?
影片中没有明确的信息。
但有一点明确无疑,这次她终于放下,那个15年里放不下的他。
当一段关系破裂,我们常会在往事里辗转反侧。
一遍遍掀开伤疤,自虐般享受流血的痛快。
只有真正事过境迁,才会自嘲当初,为何那么犯贱。
怎么会允许他们,那么残忍地伤害自己?
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肯原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除了情场上始乱终弃的恋人,还有生意里背信弃义的伙伴,职场上因妒生非的小人。
惟有等待时间之手轻缓拂过,与往事和解之时终将来临。
我想给你的祝福是遗忘。
————
一个资深影迷的私家分享。请 俺的公众号“有影的事”。
茨威格说:“人最不能原谅的莫过于被迫从真诚的热情中醒悟,明白过来那个曾令他们寄托了全部希望的人正是让他们失望的人。”nn电影由话剧改编,仍旧保留着话剧式的封闭空间和正面冲突的漫长对峙。工厂的机械声随房门开闭轰响随即消匿,间或穿插闪回,加之由男主躲避上司斥责所致的场景转换,皆为对话构造出自然区隔。叙事采用与《洛丽塔》迥异的少女视角,从越轨关系的另一端出发,跨越15年时光展开质询。当然,亨伯特与洛丽塔的关系中有更多欺骗、强迫、一方狂热孤独的满足与另一方的不断逃避。这里的关系则借回忆蒙上一层温情脉脉的暖色,两情相悦的追溯直到旅馆之夜的分离才戛然而止。nn13岁的乌娜问:“雷,你去哪儿了?出了什么事?为什么丢下我?雷,你听得到吗?我爱你。” 庭审现场在这段录像结束后一片唏嘘。事情的荒谬在于,乌娜有着“超出自身年龄的聪慧”,因深爱而愿以身体取悦对方;法律以四年监禁惩戒这成年人的罪,少女则在完成法律程序后的十余年始终自舐伤口,无法原谅他的不告而别。她甚至没能改换地址,与母亲关系生疏,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她仍然爱他,怨恨他,想见他,想惩罚他,想找回他。
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份爱意开始的动机,也不知道13岁的她头脑中爱的意义来自于哪里。是迷茫之中的自我说服吗?又或者,模糊的依赖感被另一方标注为爱情,就当它是爱情了。至于相处时该做什么,就模仿大人的样子。唯一确定的是,这一切让乌娜在接下来的一生中无法拥有任何笃定安全的依恋关系。而对那个在女孩头脑中定义爱情的成年男性来说,他所享有的或许只是无区别的欲望罢了,喜新厌旧,转瞬即逝。nn雷总力图将自己与恋童癖划清关系,并坚持说那天离开宾馆并非想要逃离,只是喝酒平静一下,回去却发现她已不在。乌娜歇斯底里,但始终清醒。她清楚对方的软弱游移,清楚“逃离”与“未能及时回去”本质上毫无区别。当二人再度拥抱爱抚赤裸喘息被雷中断,她在请求未果后抬高声音质问:“是因为我已经太成熟了吧?” 雷尝试遮掩的生活情境在片尾晚宴上终于无处藏身。在乌娜看来,雷的继女除了作为新的“猎物”存在,似乎再无可能。nn雷追上夺门而出的乌娜说:“自你之后我再没有爱上任何少女。只有你。” nn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一个人的话呢?n一切可供追忆提炼升华的爱恋细节归结到底,是否都只是循环往复的欲望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