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河正宇裴斗娜吴达洙郑锡勇朴赫权南志铉申正根赵贤哲刘承睦李哲民朴镇宇芮秀贞陈善圭李尚熙金钟秀黄炳国崔奎华裴侑蓝金宣敬金海淑
类型:剧情导演:金成勋 状态:HD 年份:2016 地区:韩国 语言:韩语 豆瓣ID:26410594热度:985 ℃ 时间:2022-10-08 13:37:1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青春野蛮
胡越的故事国语
猛鬼殿4
回家的路
火云端
韭菜花开
A political thriller. T...
播放指数:999℃
最近不少营销号刷完《釜山行》开始赏脸刷《隧道》了呢。
建议还没看片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看那些安利文~
这不是一篇安利文,也不是影评或解读,只是我自己对《隧道》做的一个回顾和告别。
因为有很多剧透,所以只适合和已经看过《隧道》的朋友分享~
#缘起:期待值的累积
第一次听说《隧道》是在去年5月,那时还只是说《走到尽头》的金成勋导演在准备新片,showbox投资,在选角。
2014年就看过两部和隧道有关的韩片,不过都不是《隧道》中的那种公路隧道。一部叫作《隧道3D》,是郑柔美、延宇振、敏度希、宋再临主演的3D恐怖电影,讲述前往高级度假村旅行的五名青年男女跑到20年间禁止出入的废弃隧道中作死的故事。还有一部叫作《下水井》,是郑敬淏、金赛纶、郑裕美主演的惊悚片,讲述连环绑架犯秀哲、被绑架的秀晶和为寻找秀晶的姐姐妍瑞三人在地下隧道(好吧,其实是下水道)的生死追击。
说起来当初在乍听到《隧道》的简介——“讲述被困在隧道中的男人孤军奋斗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太多期待。但也想着等片子出来要去看。那时的理由只有一个——金成勋导演。
金成勋导演在2006年执导《缺乏爱情对两个男人的影响》之后,蛰伏多年于2013年编剧执导的《走到尽头》让他入围戛纳名扬海外,在韩国国内也获得了大钟、百想、春史的最佳导演,只有青龙惜败于《鸣梁》的金汉珉导演。相信看过《走到尽头》的朋友,都会对李善均棺材藏尸的戏份过目不忘,明明是紧张到让人目不转睛,却机敏地营造出喜剧气氛。
没过多久河正宇确定出演《隧道》,作为河正宇迷妹,该片对于我来说,就注定不会仅仅只看一遍了。主演导演同名的巧合也是一桩美谈。河正宇的本名“金圣勋”和金成勋导演的韩文其实是一样,都叫김성훈,只是中文汉字的区别,从韩国人的角度来看,自然就是真正的同名。
媒体也同时曝光该片是改编自人称“花美男作家”苏在沅同名原著小说,他于2008年出版的首部小说《我曾是牛郎》改编成了尹钟彬导演执导、河正宇和尹启相主演的《野兽男孩》,而2010年的《寻找希望的翅膀》则改编成李浚益导演的《素媛》。不少中国观众更熟悉后者,2014年时还和《辩护人》一起在中国掀起了一阵韩影热,不亚于最近《釜山行》的热度。再加上制作人张元锡是制作公司LDV代表,光是和河正宇就合作过《与犯罪的战争》《野兽男孩》《许三观》,金成勋导演前作《走到尽头》制作人也是他。
之后吴达庶、裴斗娜陆续加盟,越来越靠谱的团队让期待值不断飙升。
去年河正宇确定出演之后就买了原著小说,之后又机缘巧合拿到了不知道是第几稿的剧本,再到8月的试映会终于看到成片,三者对比之下更是百感交集。而如今国内资源已出,想看的小伙伴差不多都看过了,我也是时候借此做个告别了。
#电影:不可替代的河正宇
很多人之前担心《隧道》会太像《恐怖直播》,都是一个人在有限空间内和灾难面对面,借此来讽刺社会问题。不过为了生存下去而努力的一家之长李正洙,从出发点上就不同于为了复职而独家连线恐怖分子的广播主持尹英华。所以他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并不会让观众有所联想。
金成勋导演特有的机敏和对商业电影的把握,从《走到尽头》延续到《隧道》,显然变得更加贴近观众。依旧是快速的展开,刻画主人公克服危机的过程,却制造了更多明明悲伤却又觉得好笑的点。金成勋导演在接到执导提议的时候,就希望改变原作小说中的阴暗色调和悲剧结尾。金成勋导演说,可能是因为自己不懂电影的语法,不受限于经典,所以想打造一部新鲜的作品。而在他的观念里,商业电影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有趣。
《隧道》在上映之后,媒体评价说该片打破了灾难电影的公式。灾难发生的场所就是在坍塌隧道内的狭窄空间,和人们一提起灾难电影所想象的台风海啸地震等大规模的灾难,有着完全不同的氛围。也没有太多的受害者,不需要一个拯救全人类的英雄。也没有太多线索的铺垫,灾难就是这么突如其来,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让你措手不及。相对于一般灾难电影刻画受害者的痛苦,《隧道》里的主人公展现了更积极乐观,甚至不失幽默的面貌。
饰演男主角李正洙的河正宇,也和金成勋导演的幽默很搭调,而他的表演更让这个角色贴近河正宇本人。金成勋导演需要的演员,除了演技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在隧道的黑暗空间里发光的演员。像孩子一样的纯真,乐观,甚至有点傻气也好,可以让色调变得明亮起来。因为金成勋导演觉得只有具备乐天派的精神,才有可能在那样的困境中坚持得下去。
在确定河正宇主演之后,金成勋导演就带着零食跑去日本探班当时正在拍摄《小姐》的河正宇,而正巧拍完自己戏份的河正宇和金成勋导演一拍即合,一起去大阪玩了四天三夜,顺便讨论剧本。金成勋导演说当时和河正宇的剧本会议对于影片剧本的完成有着很大的影响。还说河正宇也是个点子王,从早到晚都有新点子出来,甚至睡着睡着也突然跳起来说个新点子。而金成勋导演也是非常能接受演员意见的人,再加上在拍摄现场,河正宇也有很多即兴发挥,金成勋导演还说“你想怎么演就怎么演,我回头看着剪”……或许这也是很多影迷会觉得李正洙和河正宇本人很相像的原因。
不像上一部《小姐》那样是计算好的公式化演技,也不像展现独角戏的《恐怖直播》中有主持人身份的设定,而是随心所欲的自然而然,看着就像是河正宇自己的生存记。说起来河正宇为了拍这部片子也受了不少苦,在那样狭窄的空间里,连摄像机都藏在石头缝里,每周6天,每天12小时,连拍两个月。明明是灰尘过敏体质,在《暗杀》中拍追车戏被撒豆粉就叫苦来着,这次更是被各种粉连着撒,连着打喷嚏,全身火辣辣,额头上的疙瘩拍摄完七个月了都没下去。说起来也并不轻松。
结果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这是适合河正宇也非河正宇莫属的角色。(如果以后再遇到荒岛求生带什么的提问,请果断回答带河正宇。)他无论是独角戏表演还是独特的幽默调侃,早就驾轻就熟。柳承莞导演曾说河正宇是“委屈演技第一人”,如今早已更上一层楼,达到了“越委屈越好笑”的境界。但是对于看多了河正宇表演的人来说,或许会像我一样觉得相比以往并没有太大的突破。给人的感觉是“嗯没错这就是河正宇啊”,而不是“河正宇居然还有这样一面”。而后者却往往会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只有观众忘掉演员本人才能真正进入角色。(所以现在我更加期待《与神同行》中看到一个有新鲜感的地府差役。)
另外电影中李正洙被困之后的体重变化并不明显,虽然最早电影节发的剧照,还曾感叹过都瘦成锥子脸了,但在实际看片的时候,感受并不明显。还有李正洙在封闭环境中可能换上的幽闭症、妻子在面对媒体和周边人的痛苦中所经历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也被大刀阔斧的省略掉了。这确实也是为什么观众会觉得角色不够现实的原因之一。
不过金成勋导演也说,只希望《隧道》留给观众的印象,是一部有趣的电影,认为电影票和两小时时间值得就够了。也希望观众看到这个人物能够得到安慰。他从未想过用大场面去抓住观众眼球,也没想过让《隧道》成为“最什么”的经典名留影史。所以不需要对众口难调的期待负责。也正因为是商业片,所以比原作更圆润,更轻松,更适合大众观看。
顺便要一提,很多韩国观众觉得《隧道》是在暗指岁月号事件。其实《隧道》小说成书于岁月号之前,金成勋导演的剧本则写于岁月号之后。金成勋导演说电影和岁月号并没有关联,企划的时候也并没有意识到两者的相关,但是可以理解大家觉得有相关性,毕竟是令人心痛的灾难。这一点也是为什么作为投资100亿的商业大片,在宣传阶段并没有铺天盖地地造势,反而让人感觉有点藏着掖着,也是担心有些人会提前给电影扣上政治属性,带着偏见去看电影。《隧道》相比同档期其他影片,并非小成本也并不缺话题性,只是低调处之不愿意去引起争议罢了。曾在影片上映初期,就有韩国影评人将该片和岁月号事件比较,以此批评电影的“轻浮”,对社会批判不到位。而这两者本就不应该被比较的。岁月号这样的现实悲剧,又有谁会忍心拍成商业片搬上大银幕。《隧道》只是《隧道》。
————————————————————————————
#原著:结局更加黑暗绝望
用原著作家苏在沅自己的话说,公开出版的首部小说《我曾是牛郎》是为了迎合出版社和大众而无奈所写,不过为了获得新人作家的亮相机会。其实在《我曾是牛郎》之前,就已经写了《隧道》,《隧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隧道》写完捂了五年不敢拿出来,一反面是觉得处女作还有很多不足怕读者失望,更多担心内容中对社会的批判攻击性太强会引起争议。不过在2013年正式出版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会翻拍成电影。
电影《隧道》开始仅5分钟,隧道就塌了,这样迅速的展开也获得了好评。而小说则更加直接了当,开篇就是“他妈的,怎么回事?” 这是已经经历了隧道坍塌的李正洙,清醒过来之后说的第一句话。那时的他还以为只是小事故,镇定地给119打完电话,还给保险公司打电话,又给等待他回家为女儿庆生的妻子打电话,笑着说一会儿出去后要买瓶红酒回家一起喝。并不像电影中,妻子正巧在超市看到新闻才知道的。
小说中相对于隧道里的李正洙和他面对的灾难,更多的视线放在了围绕着这一事件媒体、大众随着事件推移的态度变化。基调比电影中要黑暗得多,主人公的困境不仅来自于暗无天日伸手不见无知的隧道,所剩无几的水和食物,更多的是来自于外界。除了豆腐渣工程的施工单位,只担心业绩的政府官员,只想着争抢独家报道的媒体记者,高谈阔论的评论家之外,网民的语言暴力也是悲剧的催化剂。对于外界的这些困境,比电影中描写得要多得多。
李正洙的妻子金美珍(和电影中名字不一样)四处奔波去求各方人士,包括施工单位、道路公社、警察局等等,积极为老公呼救却处处碰壁,也比电影中要苦得多。李正洙却浑然不知地独自坚持着,倔强地留着要给女儿的蛋糕,每天给妻子写一封信,盼着重逢的那一天。
小说到了结尾,刚开始支持李正洙的人们,也因为隧道崩塌带来的生活不便,救援工作看似不再有希望而变得冷漠起来。再加上救援人员因为事故而牺牲,时间已经过去太久李正洙续命渺茫,李正洙的妻子受到各方压力,在李正洙被困31天时,被迫在停止救援同意书上签字。没有人相信李正洙还活着,也没有人再同情他的妻儿,而是把她们当成了害死别人的凶手。最终妻子被迫通过广播,无奈地向不知生死的李正洙念了最后一封信,告诉他不会再有救援了,万一还活着的话,也放弃生命吧。而隧道中的李正洙不可置信地听到妻子下的死亡通牒之后,也写下最后一封信,悲愤绝望中在车中点火自焚。
书中194页,是李正洙自杀前所写的最后一封信。
给我深爱的你的最后一封信
没有时间了。好像应该停止这一切了,就像你所期望的那样。我也不知道我现在是活着还是已经死了。是不是已经死了,只是一个等待着救援的亡灵?是不是人们所说的才是对的?我这样想象过。救援队来了而我的尸体已经腐烂,那些不曾见过我的人们把我的尸体挖出去……这样恐怖的想象。万一看到这封信,那就说明我现在还没死。希望这封信能传达出去,证明我还活着。我爱你,我爱你。如果这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那我也不会埋怨什么。为了幸福。永别了。
看到泪目。
救援停止后清理隧道残渣的工作继续进行,两天之后就发现了李正洙烧毁的车辆,而尸检推断李正洙死亡事件正是两天前。曾经主张他早就死了的媒体和网民却沉默了。
李正洙死后三天,葬礼上没有一个人前来,巨额赔偿金交到了妻子金美珍的手里。
李正洙死后五天,媒体报道了金美珍拿到赔偿金的消息,网民开始指责是金美珍逼死了李正洙,说她是用丈夫的死换来金钱的魔女,媒体甚至打着知情权的名义曝光了金美珍的住址,让她倍受骚扰。
李正洙死后十五天,金美珍在广播中所读的诀别信和李正洙在隧道中每天写给妻子的信,被媒体和SNS广泛传播,更加重了舆论对金美珍的指责。
最终生无可恋的金美珍带着女儿秀真在车中烧炭自杀,然而媒体和网民依旧指责她死就死连女儿都不放过,直到十天之后才不再作为头条新闻,渐渐消停。
李正洙死后一年,隧道重新开通。曾经制造了李正洙悲剧的豆腐渣工程的施工者们,进行着新隧道开通的纪念仪式。而李正洙的悲剧早已被人们从记忆中抹去。只有曾为了救他而努力的专家高呼着:“我不会忘,你们也不要忘了。”
小说这样的结尾真心让人绝望。电影里的李正洙直到最后一刻还努力按着车喇叭没有丢弃生的希望,还正好遇到一个没有放弃他的救援队长,相比小说里的李正洙,是多么幸运。
还有其他一些小说和电影的区别。比如小说中李正洙和妻子是两地分居的周末夫妇,女儿秀真其实是妻子之前和其他男人生的孩子。被困在隧道的季节是夏天,正洙在广播中除了听古典音乐节目还能听听新闻等等。为救援工作提供意见的专家角色,在电影中也合并到了吴达庶饰演的救援队长身上。
————————————————————————————
#剧本:悲喜剧或是商业片的选择
由金成勋导演打造的电影剧本比原作更注重李正洙和灾难本身,而且比原作轻松,比原作愉快,比原作更多希望。这是好是坏,只能见仁见智,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判断。有人喜欢悲剧有人喜欢喜剧,原本就众口难调。
看过小说再看电影的观众也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觉得原著太憋屈的人可能会觉得电影很畅快也令人感到安慰,而觉得原著很深刻的人可能会觉得电影有些隔靴搔痒浅尝辄止。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不必下结论,至少也应该尊重金成勋导演的选择。他已经以自己的方式和他认为合适的尺度来讽刺了韩国的种种社会问题。我个人觉得,把悲剧结尾变成喜剧更容易走进大众给人以希望和安慰,却也失掉了些许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隧道》没能成为第二个《熔炉》,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也没能成为第二个《恐怖直播》,用自杀式结局给人以震撼和无尽的余温。
电影里为李正洙设定的职业是起亚汽车代理店的科长。手电筒和指甲刀套装,都是汽车代理店经常会当作赠品送给客户的东西,所以在李正洙车上出现并不奇怪。金成勋导演费尽心思寻找的合理性(他姐夫就在汽车代理店工作),却被观众忽略甚至吐槽,也是有点可惜。至于大家都在吐槽的手机电量,反正我自己从来没试过每天只开机两分钟的话,究竟能坚持多久,也不好说跟风说肯定不行……
剧本还加入了小说中没有的女孩美娜和小狗,也是金成勋导演的一大妙笔。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美娜的出现,无疑是对李正洙的安慰,也是考验,展现李正洙的人性美。李正洙有了聊天和一起等待救援的同伴,在觉得安心的同时,却也要分享维系生命的食物和水。他明明心疼所剩不多的水,却还拿出来分给美娜,看美娜大口喝下去的时候,在一旁看着脸都在抽搐,电影里有这样细腻表现的人之常情。然而当美娜伤重去世时,他也不愿意相信,用颤抖的手继续给美娜倒水,甚至都没发现水已经汩汩溢出。美娜的出现,也让观众会去思考,如果自己处在那样的环境下,能不能真的做到无私分享。
剧本中关于这部分有一段后续,可惜片子没有拍(或者是拍了没放出来?)。我觉得恰恰展现李正洙矛盾心理的绝佳描写,可能拍摄的时候不想让李正洙当坏人才改了……剧本中,在美娜弥留之际,又问李正洙要水喝,李正洙犹豫许久艰难回答说“好像没了”,然后看着美娜口渴的样子又觉得不忍心,自责地说“你等一下”,回自己车里去找水。拿着剩下的1/3瓶水,回到美娜身边时,发现她已经断气。痛哭一阵之后,李正洙在凌晨给妻子打电话,两人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世贤:正洙,出什么事了?你没事吧?
正洙:…那位…她去世了。
世贤:…!
正洙:(哽咽)她跟我求助来着,我却没有答应…
世贤:…你别自责了。你已经做得够多了…
正洙:不是的。她死之前跟我要水喝…我撒谎说已经没水了。
世贤:…那种情况下谁都可能这么做。老公,这不是你的错。
正洙:…但其实…我更害怕的是…万一她一直活着…
世贤:…
正洙:那我应该怎么办呢…
世贤:…那样的话你也会好好对她的…我知道你这人
正洙:…万一在这里再遇到其他人……我好害怕…
世贤:…
正洙:…老婆?
世贤:嗯?
正洙:我真的能活下去么?
世贤:你说什么呢?你很快就能出来了…老公,别说这种话。
正洙:那位原本也以为自己能很快活着出去的……
世贤:不……你会出来的,一定会出来的…大家都在往你那里去呢。你也要加把劲啊…
正洙默默无语。
当时剧本里看到这段,都觉得好心疼,如此矛盾的心理,却又不忍苛责。
还有河正宇和小狗的对手戏,也是片中的亮点。本来韩语中就有很多以“狗”开头的脏话,被李正洙在骂狗的时候说出来,更是贴切。有一段是狗吃光了李正洙舍不得吃的蛋糕,李正洙发现后悲愤欲绝大喊狗崽子,美娜问他出了什么事。原本剧本中写的回答只是“没事,没事”,而河正宇即兴发挥说的是“没什么,做恶梦了”,不仅让观众觉得搞笑,其实也是为了彻底杜绝美娜的追问。
另外原来剧本里写得是发现了一盒巧克力派,和狗分着吃。当时我还跟给我剧本的那位说,导演自己肯定没养过狗,都不知道狗不能吃巧克力,要是这么拍出来可咋整。幸好拍的时候改成了狗粮,又合理,又有趣,也是神来之笔。(狗粮包装袋上还写着“皮肤改善”哈哈哈~)河正宇采访时还说,拍狗粮戏的时候,一共吃了七八十颗狗粮。在现场见到的驯狗师一边吃着给狗吃的那种鸡胸肉零食,一边还跟河正宇说这是很好的减肥食品,味淡还高蛋白……(其实我看完《隧道》回家,也尝了颗我家娃们的猫粮……)
在救助队长打电话告诉李正洙自己实验过的喝尿窍门之后,李正洙欣慰(?)地说,“真是获得了力量呢”。在剧本中给他力量的还多了开头那位说要跟李正洙订八台车的租车公司社长,李正洙在挂断电话之后看到了那位社长发来的短信,才想起来签约的事情。社长的短信说:“我都听说了,等你安全出来之后我们就签约吧。我性子比较急,你一定要快点出来。哈。不用回了,省着点电。”李正洙看着短信有点鼻子酸:“这些人咋都这么善良……好吧,我也要加油了。”然而他突然发现了石头缝里的水源,用手指接到一滴水确认之后欣喜若狂地回头对小狗说:“呀呀,你快把水瓶拿来!”小狗当然干瞪眼不搭理他……另外小狗犬种选择了巴哥犬,也是金成勋导演觉得巴哥犬总是一脸委屈的样子,很贴合影片。
————————————————————————————
#个人感受:更喜欢小说 但改编也很妙
或许是因为先入为主,或许是因为悲剧更为震撼,我一直觉得小说要比剧本和电影好。但想想,如果真的用了小说的阴暗色调和悲剧结尾,会引发更多讨论,但也会增加营销难度和观众观影的阻力,很难获得如今这样的票房成功。
而电影最出彩的正是河正宇的表演,依旧是之前那句话,这是适合河正宇也非河正宇莫属的角色。河正宇的演技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这并不是因为我喜欢河正宇这么多年才这么说,而是我问过一圈身边的人都这么说(难道都是给我面子?)……
再次感谢导演给河正宇一个这样有趣也有意义的角色。
至于导演选择了悲喜剧,是出于商业片和大众性的考量,也打造了高完成度的作品,但问题是在灾难片和社会讽刺中摇摆不定,以至于类型模糊不清,失掉了他之前在《走到尽头》中展现过的痛快淋漓。不过对于搞笑和煽情的把握,还是很妙啊。
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就此告别《隧道》,全心全意期待《与神同行》~
虽然热度差不多过去了,还是说一句谢绝转载吧~
说到底,我果然还是做不了我河的合格迷妹,不能彻底地爱屋及乌,把他的电影都夸到天上去……
那么问题来了:当它在吐槽的时候,它到底在吐槽什么?
【槽点01】河正宇要加3万元的油,加油站的老爷子耳背,给加了9万7千元的满箱。▼
这是一个看似很自然细碎的错误,实际上也在会意现实。
韩国加油站自动化程度还是挺高的(女孩子们常用的一些化妆品所归属的SK集团就有加油站业务),但并不是因为技术多发达,而是加油站的活儿又脏又累、薪酬待遇还低,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干这事儿,于是加油时遇到「哈拉不及」挺多的,他们操作速度慢、还容易加错油。
河正宇后面叨叨说,如果不是加错油,他早开出去隧道了——这么说,老爷子才是《隧道》成为电影的大功臣。
【槽点02】河正宇打119求救,面对紧急情况,接线员还在啰嗦问「您贵姓」等等。▼
很多亲故看这个点时,也都会跟着心急地小吐槽吧。的确,韩国人也时而吐槽119接线员的蜗牛性,在韩影韩剧里,Ta们也时不时地会躺枪下。
讲真,问清地址、对方姓名等,属于接线员的基本工作准则,但槽点就在于他们太墨守准则了,完全不会揣测对方的处境怎样。
【槽点03】坍塌事件发生后,YTN电视台的主持人说:「观众朋友们,大韩民国的安全又一次坍塌了,这次是开通不到一个月的隧道悲惨地坍塌了。」▼
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哈——YTN电视台是一家真实的韩国电视台,可以说,它是本片最大的植入商之一。在全片中,YTN电视台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善良正义的媒体。
如果说作为中国人,我们时而会没有安全感的话,韩国人也会心有戚戚然。对于建筑、对于市政工程、对于桥梁、对于交通、对于快消品安全等等,他们经常一肚子气——
他们对「岁月号」渡轮翻沉导致300多人死亡怒不可遏;
他们对建设韩国第一高楼「乐天世界大厦」忧心忡忡;
他们调查韩国一半以上的养老院不符合安全标准;
他们对直升机在首尔市中心坠毁进行指责……
太多太多了,主持人说出的这句话,能在影院迅速和观众产生心里共鸣。
【槽点04】河正宇接到来自SNC电视台记者的电话连线,只为抢独家、占头条,完全不顾及被困者心理状态和现实情况,冒失告诉对方抢救需要很长时间。救援队长吴达洙对其一阵训斥。▼
相对于前面的良心媒体YTN,片中的SNC电视台就是一家彻底的坏媒体了,整部影片的坏事儿都是它干的。这个电视台在韩国不存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换了字母的KBS、MBC或SBS。
韩国人不多,但媒体多,为了抢头条、独家,记者们平日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拼了老命。和他们中的部分人讲节操、讲法规?别费劲了。
受众对于媒体和记者,真是又爱又恨。当年震惊韩国的黄禹锡学术造假案,虽然是记者挖出爆出来,但随后记者又掉入威逼知情人的黑洞,被民众指责好久。
【槽点05】吴达洙让小伙伴拿来《隧道救援手册》,发现里面没有关于如何施救的内容,小伙伴表示,有英语版的,正在翻译。吴达洙说「把这个翻译成英语再还给他们吧!」▼
中国近些年在大建筑上发力很猛,少不了国外建筑公司的帮忙,比如大裤衩之于荷兰大都会。韩国也一样的,他们的不少建筑背后,都有外建影子,也就是吴达洙口中的「他们」。
比如前面提到的「乐天世界大厦」,建筑地基是英国Arup设计的、混凝土工程师美国KPF和LERA设计的、风洞是加拿大RWDI设计的、外壁工程师美国CDC和日本LIXIL设计的……对于民族自尊心很强的韩国人来说,这实在有些难以忍受,他们在担心建筑的安全问题的同时,时不时地找理由吐槽下。
【槽点06】隧道入口上方写着:幸福安全的国土建设。▼
韩国国土交通部的人看到影片里的这句话估计会心虚。反正在韩国这也是一个受气的部门。桥梁盘道多,吐槽他们;道路太窄,吐槽他们;大韩航空的灰机出事儿,吐槽他们。
其实,《隧道》之外,在《釜山行》中他们也躺枪了。
【槽点07】在救援队使用无人机侦查时,背后SNC的记者为了拍摄起飞画面,让救援队员蹲下身子;各路记者随后派出各家无人机进行跟随,最终救援无人机坠毁。▼
【槽点08】国民安全处官员金海淑等一行人见到河正宇妻子后,在新闻官的示意下,轮番摆姿态合影。▼
这是第二个被吐槽的真实部门,毕竟他们负责监督照顾大家的安全问题。这不韩国刚发生了5.8级地震,据说后面还可能会有更大级别的地震,国土安全部的人都忙坏了,解释啊、安抚啊等等。
不过,这也是个挺悲催的部门,大家平安时,谁都不会想起你;一旦出了事儿,你多少得挨些指责、背点锅。
2014年,朴仁镕在成为国民安全处处长候选人时,就被媒体曝出在延坪岛事件后,还在打高尔夫球玩儿,逼得他公开道歉,才当上了处长。
【槽点09】YTN电视台播放事故调查,发现这条隧道属于豆腐渣工程。▼
将事故原因归位豆腐渣工程,这个理由最简单粗暴,也最实际、最能让韩国观众心有戚戚然了。嗯,没错,豆腐渣工程也是韩国人内心之痛,这个新闻不是电影里的新闻,而是现实。
和中国豆腐渣还不一样,韩国的豆腐渣工程简直连觉悟都没有。
举个例子,大家还记得作为「韩国第一国宝」的崇礼门,被一个自家的神经病烧掉的事儿吧?全民心痛之下,韩国政府花了5年时间、2300万美刀修复了它,然而,半年后,心痛又来了——梁柱出现裂缝、油漆开始脱落,气得朴姐姐跟当年朱大大站在大堤上一样,直骂修复工程「低劣」。
连国家级工程都这样,更何况一些屡屡出问题的隧道、桥梁、大楼呢?
韩国人一定还记得1994年首尔圣水大桥的坍塌,6辆汽车,包括1辆载满学生的客车掉入汉江,造成32人死亡。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承建的建筑公司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甚至使用质量很差的钢材……
【槽点10】河正宇在隧道里发现了消防栓,拉出消防带,突然跑出来一只蜈蚣,吓了一跳。▼
看这段时,笑点低的人,能在河小花的惊讶表演中笑出声来。
笑完之后,这事儿就沉重了:这隧道才开通一个月啊,消防带里竟然没水,否则被困其中,只要有水就能多出很多希望,然而里面只有蜈蚣。有多少部门,在看到荧幕上的蜈蚣时,会脸红?
【槽点11】
第17天,面对河正宇将要出来的消息,SNC的记者表示:「啊,好可惜,要是再过一天就能打破纪录了。」▼
在我的了解范围内,尚且不知道这个记者所说的被困纪录,指的是现实里的哪件,又或者是杜撰的一个数字?以后如果能看到,再补充告诉大家。
这句话让我想起来「洪荒之力少女」傅园慧的那句话:「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是的,无论是比赛,还是其他,最让记者兴奋的,还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结果。哪怕是在灾难中,像河正宇这样被困,如果能再多一天,记者就可以拉出大标题:创造了新纪录。
其实,信息受众们何尝不是如此?
【槽点12】钻孔机终于打到隧道内,却发现因为图纸错误,离河正宇被困地点偏离了150米,导致17天白干。▼
救援手册没有韩文版、施工质量豆腐渣、消防栓里没有水、隧道图纸是错的……一场灾难,是多少只「蝴蝶」扇动翅膀的结果?
这样的隧道,不仅仅是一条隧道了,它可能存在于每一个和韩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上。
【槽点13】▼
大雪来临,救援车辆难以开进来,市政部门的股长表示:「扫雪车都去了市里,没有多余的车去那里……这两天市内的交通事故已经超过50件……那里需要拯救的只是一个人而已。」
看过我上一篇评论的亲故知道,这是一个典型的「电车难题」。作为政X工作人员,很显然,他们给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
【槽点14】电视台,专家在节目中结合一番事例嘚啵嘚,表达了对河正宇生存希望的悲观态度。▼
舆论之于韩国的既得利益群体,就是一把可以随意操弄的刀。无论是政X,还是企业家,都可以、都喜欢操控舆论。
他们喜欢这么做,是因为民众太容易被舆论影响到。
道格拉斯在辩论中曾留下一句经典发言:「我希望你们能够用自己的判断力、理解力和良知来听我的演讲,而不是用你们的激情或热情。」
很不幸,韩国大部分受众有的,就仅仅是热情。
没有证据表明,这个专家是否来自相关方的授意,但在救援进入僵持的时候,他的话扭曲了整个救援工作需要面对的舆论。
【槽点15】建筑方负责人表示:「另一边的隧道工程已停滞25天,每天都赤字15亿。到现在为止损失已超过500亿……」随后用鲵鱼事例说中断隧道建设的没必要性。▼
专家在媒体上的表态引导,以及这个负责人的赤字施压,让一条人命,变得如蝼蚁起来。随后,在舆论中,河正宇成了「薛定谔的死猫」。
【槽点16】救援队员吐槽「为了挖掘一具尸体忙活什么……」妈妈给裴斗娜打电话,说小女儿不想去幼儿园,原因是孩子们听到家长说为了拯救她爸爸有人死了,孩子们就对女儿说了什么。这时,死者的母亲进来了,将鸡蛋扔向裴斗娜:都怪你,我的儿子去世了,为了找你老公的尸体,我的儿子死了。▼
整个影片没有直接呈现民众们的态度变化,但熟悉韩国人思维过程的亲故,应该会脑补出来这一过程。
舆论如利器,这几个段落中,最凌厉着寒光的不是被扔鸡蛋,而是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才多大?就已经知道开始用议论压人了;河正宇的孩子才多大,就已经知道躲避指责之刀了。
【槽点17】吴达洙在井下弄坏了生命探测仪,下伙伴吐槽他:「你知道这个多贵吗?这个器材在我国只有几个而已,你就不能爱惜一下装备?」▼
这种器材难道不是为救人服务的吗?
【槽点18】在吴达洙的不放弃下,终于将河正宇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媒体一拥而上,要求说句话。而等待救援的直升机,却不开动,原因是:长官就在前面,要求等一下。这时,吴达洙帮河正宇传达了一句话:「都给我滚,你们这些混蛋!」河正宇对吴达洙竖起了大拇指。对此,SNC的报道则是:感动了整个国家的李正洙竖起了大拇指,再一次感谢政X和国民的救援努力。」▼
这应该是最哔狗、最具寓言故事般的一次讽刺了。这份讽刺,最不需要解释。
【槽点19】国民安全处官员金海淑面对记者侃侃而谈:这是让我重新明白了一个人的生命,比整个地球还重的日子。▼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这个镜头往回拉成电视时,电视旁边恰好出现了狗叫声。原来这是在宠物店,被救出的糖糖,就在里面接受治疗。好吧,这样的话,和狗叫差不多。
这句话的巨大讽刺在于,她借用了一句世界新闻学里人人皆知的名言:「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然而,她说的,却是彻彻底底的假话。
余华在荒诞浮世绘小说《第七天》里写过这么一句话: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他们是谁?嗯。就是他们。
【槽点20】吴达洙写检讨:「说了不该说出口的脏话,有损公X员的名誉。」吴达洙不解:为什么我要写检讨出?▼
吴达洙,是整部片子的良心坚守者,也奉献了很多温暖点。人是他救出来的,享受掌声和鲜花的,却是他们。
吴达洙和他们之间,相差着的,是一种叫脸皮的东西,撕掉这种东西,就能走得更高。这口锅,吴达洙默默背下吧,毕竟在现实里,最不缺少的就是讽刺。
以上仅仅是博主个人依据对韩国社会的了解,对应剧情做的部分解析,希望对大家理解《隧道》,有那么点启发或帮助吧。再次谢谢轻拍。
✎原创撰文:@韩影书 ©著作权所有
——更多关于韩国电影方面的姿势干货,可以关注@韩影书 微博。
一年半前,《追击者》中饰演变态杀人狂的河正宇,在小卖部拿起斧头残忍杀害几乎就要成功逃跑的徐英姬的时候,我当时立马想到了一个词:现实!
现实是什么?我认为,现实就是——你几乎快要被救,但最终还是死了!
电影名《隧道 》
导演: 金成勋
类型: 剧情 / 灾难
主演: 河正宇 / 吴达洙 / 裴斗娜 / 南志铉
上映日期: 2016-08-10(韩国)
百度网盘链接:发送关键词【隧道】到本公众号
在《隧道》里面,爆破组引爆炸药的那一刻,其实按照韩国的电影套路,已经可以结尾了。
但是导演选择了,让河正宇活着出来,借吴达洙的嘴惯例性的骂了一把虚伪的政府,多少有些出我意料,这样的结尾显得轻松很多,不过个人认为没有直接死掉有震撼力。我想大概就是为了出来说这一句话:都给我滚,你们这些混蛋!
一,为什么毫不犹豫就看了《隧道》
中秋前夜,打开豆瓣——想看的电影序列,搜寻电影之余,无意间发现了这部推荐靠前的《隧道》,看了演职员表,扫了一下预告片,二话没说,就立马找了资源......
是什么吸引我想要立马坐下来看这部电影?
1,河正宇
我喜欢韩国电影的历史并不长, 大概是2年之前开始,而河正宇和宋康昊正是引路人。从《恐怖直播》开始,到《追击者》、《黄海》、《暗杀》、《小姐》,再到《隧道》,河正宇代表了我对韩国电影的最大期待!
或变态、残忍,或冷静、果断,或有型、帅气......在他身上别有一种奇幻的个人魅力,有他的电影自然必须排在第一优先级!
2,吴达洙
他重新定义了我对男配角的认识,看过韩国电影的没有人不知道他。这位大叔几乎没有演过主角,但是它在电影中散发出来的独特气质以及鬼才一般的幽默演技,使得他的光芒时常盖过男主!有人戏称他是韩国黄渤一点都不逊色。
从《辩护人》到《七号房的礼物》、《我爱你》、《夺宝联盟》(PS:这是一部巨星云集的商业烂片),《老男孩》......绝大部分炙手可热的韩国电影都可以找到自带发光体的吴达洙!
还有一位配角之王——国民妈妈金海淑我就不多介绍了。灾难片的题材类型也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
二,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思考
如果说作为一部视觉灾难片,比如《末日崩塌》等等,过程尽情享受刺激,过后可以忘记一切!但是韩国电影不一样,不黑政府不罢休,黑完政府黑人性。不信你来看看这部电影到底怎么黑!
1,一些相对明显的“黑”
最明显的无疑是本片的主题——隧道,还好是拍电影,只有两个人一只狗遭遇不幸,如果是现实生活,这将是等同于天津滨海大爆炸的灾难性惨剧!这豆腐渣工程后面又该查出多少大贪小贪!
施工挖隧道切割,切割机片子居然能切断把工友插死了,这质量......这样重大的解救方案,TMD的施工图纸居然都有错误,排风扇的位置弄错了,这就是你们每天做的工作......
领导这边形式主义,办不好什么事,照相合影倒是第一要务,这个讽刺意义实在是太有代表性了,做模做样的领导,国内外还在少数吗?
还比如,在发生举国震惊的灾难的时候,你们这些媒体,是不是把人的安全、隐私、放在第一位,而不应该为了造个什么大新闻显得自己多么牛逼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你们这些记者,国内外发生个什么事,跑的比谁都快,天天都想造个大新闻,Too Young,too simple!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真是Naive!还有那一堆废物无人机,你撞我我撞你的,搞的什么玩意儿!
以上属于比较明显和公认的抨击,当然也留给了我们很难去衡量和定义的一个社会命题:
关于救援,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又确实需要放弃,这是真正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难题,尤其是在救援过程中,还遭遇挫折伤亡的情况下,是否应该继续,这个问题留给各位读者发表意见!
2、也有难得的人性之美
在灾难面前,能维持生命的资源不多,河正宇还能将自己所有分享与他人甚至动物,在这种危难面前果断作出这样的选择,我想这样善良的人,导演到最后选择让河正宇生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好人必有好报,这也是本部电影的一大闪光点!
河正宇的妻子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也是令观众动容的,即使所有人都认为他死了,没有希望了,但是裴斗娜相信丈夫还活着,那段广播面前的声泪俱下,我想也只有深爱着的夫妻才会这般坚持!这是本片中所传达出来的亲情爱情之美。
而本片最大的美,我认为还是来自咱们的吴达洙,作为一个救援队长的专业与责任,为受灾者本人着想,以坚持救出受灾者为己任,不放弃任何可能的希望,危险之处自己挺身而出,这是何等高贵的个人品质和职业修养!本片最美,非吴达洙莫属!
韩国电影无疑代表了亚洲的顶级水平,它的自由和开放,包容与创新带来了繁荣的电影工业,也为世人贡献了数不清的优秀作品。
我想这些优秀的东西,我们应该是学习,而不是排斥......
少一些商业化,多一份走心!
整部电影的分界点是在第17天时,17天,是此前救援的最长时间记录,在这一天前,整部电影充满了主旋律的味道,媒体持续关注,领导纷纷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关联的企业表示为了救援无条件停止另一条隧道的建设,以免影响救援,河欧巴在里面也表现得乐观 积极,还主动帮助另一个伤员,其乐融融,我仿佛已经看到媒体头条 " 中年男子误入塌陷隧道,众志成城17天后获救“ " 正能量充满大韩民国,男子获救后流泪感谢政府,称下辈子还要做韩国人” 等等,然后被评为感动韩国10大人物,出书,上真人秀,韩国新年晚会坐前3排之类的,只可惜,这一切,都在第17天停止了,因为,图纸错了
什么,我特么头条都写好了就等发了,你图纸错了 ? 什么,我特么等了2个多礼拜就等着和获救者握手捞政治资本你告诉我图纸错了 ? 什么,我们都特么停工了17天了,损失这么多钱,就等着老板上头条制造广告效应你告诉我图纸错了 ? 那个,我们再商量商量,还有机会,也许还活着。商量你妹啊,你见过这样的头条吗“正能量充满韩国,1个月后遇难男子尸体终于重见天日 " 商量你妹啊,你见过政客和遗体合影的吗,商量你妹啊,你们一直救不出来,我们就一直不能开工啊 。 不是,我们再努力一下,你们不是说不抛弃,不放弃吗,不是说不惜一切代价吗 ? 不是我说你,你应该知道什么叫顾全大局,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叫战略性放弃。再说,都过了这么久了,人肯定已经死了。 可是,我答应过他,他也相信我说要一直坚持等下去的。 好,这样,我们投票,好吧,让民众决定 。。。。。。
以上不是电影里的对话,是我替他们说的。事故发生后,大家的关心是为了从生活中探出头来,呼吸一下,还是发自内心对于生命的尊重。每一个相关的部门,到底是否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还是仅仅只是把这个当做一个上位的资本,这些,我不知道答案,电影也没说,但是,看过电影之后,至少,会让很多人有一个思考。
其实我一直觉得河欧巴最后可能救不出来了,可能导演为了不让影片太黑暗,河欧巴居然出来了,当然,导演也不是吃素的,最后,让片中可以说仅有的一个正面角色,满脸正气的吴达洙大叔喊了那句 : 都給我滚,你们这群混蛋。 当然,后面还是写了检查书,哈哈哈。 最后,第一段介绍了半天这部戏是韩国暑期档的周票房冠军,再回头看看我们的暑期档电影,吴达洙大叔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 都给我滚,你们这群混蛋
大家发现了没——无论哪个国家,任何灾难类的影片,都藏着一颗和社会关联的心,而不仅仅漂浮于呈现场面视觉本身。
一向任性大胆的韩国电影更是这样。比如《隧道》,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它呈现了一个激烈的新剧情,也搬出了三个熟悉而经典的社会学理现象。
之前参与过剧本工作,这次我尝试用编剧的思路,结合《隧道》剧情,还原下影片里的矛盾原点。
►第一个问题:薛定谔的猫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只猫了,加菲别不服。
「薛定谔的猫」原是薛定谔先森用来解释物理问题的,它却冲出科学界,成为一个社会学理论。
省略复杂的过程,归结成最小白的一句话:密闭的箱子里放着猫,在打开之前,你无法知道它的死活。
这只「猫」屡次出现在灾难片的剧情设计里。《隧道》后半部分,漫长的20多天后,河正宇手机没电了,与外界失联,各方将停止对对河正宇的救援,包括部分救援人员在内,都认为河正宇已经死了,所有的工作似乎都成了寻找一具「尸体」。
隧道里的人的死活,与隧道外一帮人的心思,纠结拧巴在后半程。
这份拧巴,对于影片来说,是一个个的戏剧冲突点;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份感受带入点。因为,每个人在生活里都会遇到类似的困局——在你无法判断一个事情、一个人状况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一个电视主持人说:相对于数字,我们更相信希望。这是一句令人感动的话。同样令人感动的还有救援队长吴达洙,他也没有放弃这份希望,最终找到了气息奄奄的河正宇。
感谢坚持的人,猫,活着。
吴达洙帮他传达的那句「都给我滚开,你们这些混蛋」真酷;坐在妻子车上,河正宇再次穿越隧道后的天,真美。
►第二个问题:电车难题
「电车难题」大概是严肃辩论赛中最经典的一个选题了。题面很简单: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你开着一辆刹车失灵的电车驶来,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前面有个道口,不幸的是,另外一条轨道上也绑着一个人。你要不要拉扳手?
灾难电影导演同样使用了太多次这个电车的梗,并在各自的影片里给出了他们的选择。
在《隧道》中,这个问题的出现丝毫没有遮掩——
大雪封山,隧道外的救援队长吴达洙要除雪车,但市政部门告诉他,市里已出现了50多次车祸和相关伤亡,所以除雪车都调取市里了。全部市民和一个人,哪个重要?
救援人员在工作中不幸遇难,舆论指责向着河正宇妻子扑面而来:救一个人时,牺牲了其他人,而且还有可能牺牲更多人,还要不要坚持救?
城建单位因为救援遭受重大经济损失,负责人为此慷慨陈词,上升到国家损失层面,你是决策者,怎么权衡?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隧道外的人,每个人心里都开着一辆电车,作为观众,你能看出他们将要开往哪条轨道。
正是困境中选择的不同,电影才能构建起一个回味悠长的故事,观众才能被拉进去各抒己见地火热讨论。
►第三个问题:蝴蝶效应
和「薛定谔的猫」一样,「蝴蝶效应」也属于从科学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的概念。
这个大家应该耳熟能详了:一只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在现实中,一个微小的行为,都可能在社会链条中层层叠加后,带来不可逆转的巨大结果,对应中国的古话「阴差阳错」,类似的事例太多了。
《隧道》的剧本在开篇就用了这个理论,如果加油站的老爷子,不给河正宇加多三倍的油,就不会有后面的小争执,用河正宇的话说「早就开出隧道了」,也就没这部电影了。
影片展开,它的针砭也集中在蝴蝶效应上:如果施工方不偷工减料、如果隧道图纸不那么马虎,隧道也不会塌方、打出的救援井也不会跑偏150米……
「蝴蝶效应」的魅力,在于事情发生后,人们可以找到N多个「如果」,但每个「如果」都是苍白无力的。
好的电影总是这样,剧情张力揪住了观感,内涵悄然滋养了思维,由此,才不枉花了2个多小时。
✎原创撰文:@韩影书 ©著作权所有
——纯属个人观感,欢迎交流,感谢轻拍。
——有兴趣的亲故,可以移步到博主的第二篇评论,更加细致点▼
《隧道》观影手册:20个实力吐槽点全解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83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