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秋初,法国到瑞士的旅程。
农田,黄绿相间,牛羊点缀在田间好像珍珠般圆滚,顶着白烟的列车在田间穿行。
森林,渐染缤纷,林间生长的蓝莓、树果颗颗成熟,甘洌的河水在林间雀跃欢腾。
这样的一段旅程应该很浪漫惬意的,但如果加上下面的词语:二战、维希政府、盖世太保、德国纳粹、纳粹儿童、逃往,那么这又将会是怎样一场艰辛的旅程啊?
二战期间,为了免遭德国纳粹迫害,犹太儿童救助组织不得不将像芬妮一样的犹太儿童不断转移,送至瑞士这样的中立国家。
《芬妮的旅程》以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个女孩芬妮在救助组织人员失联的情况下勇敢承担起领导者的角色,带领年幼的犹太孩子们渡过一个又一个危机与厄运、走过一个又一个困境与险阻,最终依靠孩子们自己的勇气、乐观、坚韧、信念抵达旅程终点——安全与自由之地的故事。
在这段旅程中有队友的抛弃、有同胞的出卖、有铁路的阻断、有警察的枪口、有食物中毒、有饥肠辘辘、有担惊受怕、有拷问、有监禁……但也有伙伴间的鼓励、有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依伴、有组织成员的帮助、有好心人的援手、有担当、有无畏、有信任、有成长……
影片的力道大都放在孩子身上,用孩子的天真无邪反衬纳粹的无道,声讨以任何原因成为维希政府帮凶人们的罪恶。
例如,犹太儿童组织被出卖后转移时,遇到那个出卖者,大些的孩子说不要跟他打招呼,但一个小男孩还是像那个人友好地挥手。
例如,给瑞秋玩偶的阿姨为了保全自己出卖了孩子们,瑞秋还在自责是不是因为扔掉了阿姨的玩偶她生气了才这样做。
例如,孩子们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被警察拘禁,便发出“如果不好的话,我们不做犹太人就好了。”“这没法选择。”
例如,在向边境出发前,小女孩把一只小羊玩偶留在农场里,说“你留在这更加安全”。
例如,田野上维克多包里的钱被风吹散的时候,孩子们追着帮他捡钱。并对他说,“飞舞的钱就像蝴蝶一样好看,可不可以再玩一次这样大富翁的游戏。”
例如,芬妮为了救食物中毒的孩子们,冒死去农户家寻求帮助时,将妹妹和伊力的信郑重地托付给维克多。
例如,孩子们饥渴难耐时遇到水源,开心地打起水仗;走不动时一个足球就可以让他们飞也起来;找到安身之所时忍不住玩起办家家酒游戏。
例如,跑到瑞士领土的芬妮发现瑞秋摔倒在无人区时,义无反顾地折返回去救她。
……
孩子们越天真无邪、勇敢乐观,破害者们越凶残无道、万恶不赦。
影片也用犹太儿童保护组织成员遭到纳粹迫害、夫曼女士在组织孩子们出发前深夜叮嘱、反复强调不许用犹太名字和检查行李里证明身份物品等谨慎不安的行为,进一步烘托了当时纳粹横行的恐怖氛围。当然也是对儿童保护组织者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精神的致敬。
当芬妮问儿童保护组织夫曼女士:“你就没有害怕过吗?”
夫曼说:“如果怕就装不怕,为了她们。”
这也许是每个儿童保护组织成员面对危难时的心声吧。
影片夫曼女士一角灵感来源于洛特·施华滋和妮可·韦沙龙,她们是牺牲自己保护孩子的千千万万人的两个。
从1938年到1944年有数千孩子从儿童救助组织获救。组织为他们提供救助、保护,帮助他们逃往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和美国。
呜呜呜呜呜我真的太爱这部电影了!!!小孩子们长的好可爱鸭(๑❛ᴗ❛๑)
芬妮和戴眼镜的大男孩【喊他小哈利好了,长的好像】好有cp感~印象很深的是他们被锁在房间里时两个人起先吵了一架,然后又早上却发现小哈利搂着芬妮睡觉。之后的关系也是越变越好。小哈利懦弱的性格也在旅程中慢慢改变,在后面真的挺勇敢的。
接下来我要说说我最爱的男孩!!看上去只有八九岁的样子却如此勇敢有担当浪漫????????我觉得他长的好像假笑男孩,好好看~①孩子们被关进房间里时,小男孩很温柔的安抚一个小妹妹,还很温柔的抱起了她②纳粹进来了,他偷偷去拔钥匙被发现,立马用手把枪口顶着自己,冲纳粹们大喊开枪杀我们啊 杀啊????????????看到这一幕我太心疼了,他才那么大一点啊我的宝贝。我的眼泪真的止不住的流③孩子们跑出了房间来到了森林小溪边时,其他人都在喝水,而我的宝宝想着大家,找到了一个小木屋④在木屋里,孩子们玩起了过家家。小男孩很浪漫的搂起一个跟他年龄相仿的小姑娘,喊她夫人,还带她参观屋子,描述美好的未来!!!????????太可爱了吧⑤在最后他们在边境线逃跑时,小男孩也是走在最后的。真的无法言说这个小男孩的好❤太喜欢这样的人❤
有两个集体镜头很喜欢:①孩子们在追逐漫天飞舞的纸币时②他们穿过了那个防护网,奔向安全时 (镜头给到了背后的山脉 风景这么好美)
一开始时他们住的环境真的很静谧和惬意~以后一定要去一次西欧❤
【配图与电影无关】
中国人,你也可以记得王替夫。
2001年7月13日,一位九旬老人在哈尔滨悄然离世。
他叫王替夫,曾是黑龙江文史研究馆的一名职员,退休后他是一个打更老头。
他的前半生,曾是马占山身边的爱国青年,也曾是一名伪满洲国的外交官。
也就是我们说的汉奸。
1938年始,担任伪满洲国驻德公使馆的理事官补。
那时他是唯一一个曾与希特勒对话的中国人。n1939年,纳粹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夫执行“排犹政策”,要求伪满洲国公使吕宜文向被驱逐的犹太人发予签证,犹太人便可借此离德,当时又正值伪满推行“河豚鱼计划”意欲大量吸纳德国犹太人,王替夫便作为承办人员向犹太人签发了大量签证。n但德国在闪击波兰后对犹太人的态度大变,盟国日本自也随之改变态度。
吕宜文下令停止为犹太人办理签证,但王替夫却无视吕宜文的命令,他知道这些签证是现在就是这些犹太人救命的稻草。
他以未接到满洲外交部命令为由,避开日籍参事官江尊纲一的监视。
到1940年5月,他将五千本稻草交到了犹太人的手上。
随着秘密签证的数量越来越多,伪满当局为维护对德关系,上司一再责令他停止发放签证,但均被王替夫无视。
1940年5月,王替夫终于被迫奉调回满洲。在火车站,他依然在签发签证,不停地给犹太人民希望,一直到火车开动的那一刻,王替夫都在向窗外扔出一本本签证,拯救这些可怜的生命。n二战結束后,他因自己的汉奸身份被苏联关押战犯集中营12年,遣返回国后被下放22年。
不知他临终前对自己的一生如何评价。
由于他的汉奸身份,人们只知道中国有过一个“辛德勒”何凤山,不知王替夫何许人也,即便他也曾遵循心底的善良。n2001年7月30日,以色列驻华大使沙雷夫先生来哈尔滨寻找这位朋友。
很不幸,王替夫已经去世17天,那是永远的遗憾。
而王替夫也永远不会知道今天还有人记得他,而不是以汉奸的身份。
自古以来,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一直散落于欧洲各地,备受各国人们排斥。二战时期,欧洲反犹主义浪潮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端,希特勒进行犹太人大屠杀。从1941年到1945年期间,约有600万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德国纳粹党人在其占领地区抓捕犹太人,把他们送进犹太人集中营进行种族灭绝。逃出来的犹太人有的去了中立国瑞士,有的去了俄罗斯、美国等地,还有一部分来到了中国上海。
和二战犹太人有关的电影很多,最出名的恐怕是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的《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讲述的是,二战时期,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凭着其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和德军高层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雇用廉价的犹太人在他的工厂工作,生产军需用品,本来打算大发战争财。但在目睹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后,辛德勒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最终成功挽救了1100名工人免遭德国纳粹的屠杀。
电影里有一句经典台词:
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关于二战犹太人的电影还有波兰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钢琴家》。这部也相当震撼,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本片讲述,二战即将爆发之时,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史标曼的全家被迫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之后家人和亲戚都被纳粹杀害,而标曼本人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战争愈加猛烈,此时史标曼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逃亡。偶尔只能在头脑里弹奏钢琴曲以图生机……
这部电影美到,让我在最后也沉浸到片尾的钢琴曲中。
前面提到的都是成人视角的电影,充满了残酷,看着让人压抑。
而关于二战犹太人儿童的电影则非常少,有《安妮日记》。这是由13岁的犹太人小女孩儿安妮的日记改编而成,从1955年至今被制作成很多个版本的影视作品。
安妮在13岁生日(1942年6月12日)开始有着写日记的习惯,与父母、姐姐及其余四人躲进父亲在阿姆斯特丹的办公室的一个密室。在父亲所信任的一群同事的协助下,他们成功躲藏了两年零一个月,直至1944年8月被人告发送进纳粹的集中营。在这八人中,只有其父一人在战争里存活。安妮在1945年4月,重获自由前不久病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
本文着重关注,2016年出的一部新的关于二战时期犹太人儿童的电影——《芬妮的旅程》。
这是一部儿童视角的二战犹太人电影。年幼的孩子们并不能完全理解战争,所以在他们的视角中,所看到的最多的是父母亲人的离去和逃难。电影看着不压抑,但故事剧情非常扣人心弦,看完颇有感触。
本片改编自真实故事——犹太人芬妮·班·艾米 (Fanny Ben Ami )的回忆录《Le Journal de Fanny》,讲述1943年二战时期,一群犹太人小孩不得不从维希法国的儿童保护组织Œuvre de Secours aux Enfants逃亡到中立国瑞士的故事。
二战开始后,英国和法国一直幻想德国会和他们和平谈判,所以不积极备战。1940年6月德国占领巴黎。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1940年7月政府所在地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故名维希法国(法语:Régime de Vichy),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控制下的法国政府。
Œuvre de Secours aux Enfants是一个法国犹太人救援组织,在二战时期从纳粹手中拯救了数千名以犹太人为主的孩子们,并把他们送往瑞士、美国等国家。
本文只介绍笔者感触最深的一些地方,会提到一些剧情。
影片开始后不久,在纳粹突袭下,维希法国里的犹太人救援组织就匆忙将犹太人孩子们送上了车。
纳粹士兵践踏过一个布娃娃小熊,给快乐的孩童世界带来了“残酷”。
满脸是血的救援组织的领导被纳粹带走,这是本片唯一比较惨忍的镜头。
之后,孩子们被送往另一个救援组织中。但没多久又不得不开始逃难,被组织女领导送上了火车。由于小孩子不需要买票,而大人需要买票,女领导身份证件做了假,所以不能上车。主角芬妮相对年长而且有责任心,所以女领导让她带领其他孩子们。
但芬妮也很害怕。但女领导告述她:
“如果怕,就装不怕。装,为了他们!”
芬妮不得不肩负起带领其他孩子们的重任,但眼神充满了迷茫。
到达目的地后,孩子们焦躁而害怕,后来终于等到了一个前来接送的大男孩。
这里要赞一下本片女导演萝拉·多尔伦的细腻和对美感的把握,笔者很喜欢电影中取景和构图。本片有着大量孩子们在草地上走向远方的镜头,而且越到后面越美。
大男孩看大家很疲惫,所以想了个法子,让大家踢球。
一下子,孩子们就欢乐了起来。在孩子们的天真无邪的笑声中,观众也会跟着影片的情绪走,心中也雨过天晴,开心起来。
孩子们快乐地奔跑着。
但后来就被维希法国的警察抓住了,他们为纳粹德国服务,帮助搜寻犹太人。
注意孩子们的身后好像是大算盘?
经典的用枪指着威胁别人的镜头。不过这次换成了警察对小孩。
导演很聪明地用这个仰角镜头来反映鲜明的力量悬殊对比。
之后,在天主教修女的帮助下,他们成功逃跑。
他们穿过开着门的篱笆。但这不是一般的篱笆,而是通往自由和希望的篱笆。
又是孩子们一起奔跑的镜头。
他们并排着奔跑让我想到了《指环王3:王者归来》里刚铎的人类骑士并驾齐驱冲向兽人的场景。
结果一不小心,一个信天主教的犹太人小孩的大量钞票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孩子们都争相去捡起来,非常欢快。对于孩子们来说,钞票只是被风吹起来的纸而已,这是一场游戏。
男孩说,我爸非常有钱。(因为我是思聪。)
又是草地上奔跑的远景。倾斜的镜头很是给人心中一击。这几个镜头瞬间让我联想到了《指环王2双塔奇兵》中开头人类王子、精灵和矮人追击强兽人的场景。那是在新西兰上的草地上拍摄的。很是震撼。
孩子们跑进玉米地里。由于孩子们个头很矮,瞬间被高高的玉米淹没。像是被吞噬掉了。预示着,孩子们开始被疲惫和饥饿感吞噬。
大家啃了几口玉米,发现太硬就扔掉了,垂头丧气地走在草地上。
这应该是电影里最美的远景。
后来大家终于发现了水,解决了口渴之后,孩子们又开心地打起了水仗。
几经波折,孩子们最终到达了边境,开始了飞快地奔跑起来。奔向自由和希望!
在希望的田野上~
本片最美女主角——芬妮。
飞扬的头发和坚定的眼神。
孩子们终于翻过边界,马上抵达中立国瑞士。
谁知一个小妹妹摔倒了,责任感极强的芬妮跑回去抱起来她。
一封寄给瑞士的信引领着芬妮的方向。
此时,纳粹士兵赶来,对着手无寸铁的芬妮开枪。
聪明的芬妮沿着Z字形奔跑,这样枪手打不中。
芬妮背着小妹妹跑向自由。眼神依旧坚定。
这些孩子们就是指环王的护戒使者们,他们护的是自由、希望和未来。
这就是本片女主角的原型——犹太人芬妮·班·艾米。
让我们向她致敬。
从1938年到1944年,二战期间,Œuvre de Secours aux Enfants这个犹太人儿童保护组织一共拯救了数千名孩童。
二战题材从来不缺少好电影,任何一个影迷都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片单……
在这份片单中,有一个散发着独特光芒的角落:儿童。
杉姐今天给大家安利这样一部电影:
《芬妮的旅程》n
虽然豆瓣评分一度高达8·1,但看过的人数不足500人。
公号们都讲大事,抓热点,很少有人关注这个冷门的小片。
故事改编自《芬妮的回忆录》,讲述了二战时期,一群勇敢的犹太孩子们逃离纳粹纳粹的魔爪的故事,自此他们再也没见过自己的父母。
《芬妮的旅程》采用纯儿童视角的拍摄方式,很难想象,一群孩子的嬉闹旅程居然能让我们感受到惊心动魄、震天撼地的生命体验。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了600多万犹太人,其中儿童竟然多达150多万人。
很多法国的犹太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把孩子托付给不同的组织,让他们获得收养与保护。n
故事一开始,一位母亲把女儿送到了一家儿童收容机构,并答应女儿很快就会把她接回去,年幼的孩子不懂离别的滋味,母亲骗得了孩子却骗不了自己,她努力的保持着微笑,可一转身就哭了。
在这家儿童收容所中,有很多被犹太人父母送来的孩子,这是一座由父母愿力缔造的避难所。
小主角芬妮就是其中的一员,十二三岁的她,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两年,
小脸儿上写满了倔强,自己都还是孩子,却要在乱世中照顾两个妹妹,已然是个小大人的样子。
和集中营相比,收容所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到处都是孩子们可爱的身影和爽朗的笑声。
一天,芬妮和同学们正在表演木偶剧,台下的弟弟妹妹们笑的合不拢嘴,校长却忽然接到通知,收容所已经暴露,德军马上就到。
虽然依依不舍但小小的孩子也懂得生命开不起玩笑,她们被转移到了意大利的一所房子里。
房子里散落着动物的干尸,主人福曼太太让她们感到害怕,初次见面,她就生气的质问不是说,没有小孩吗,当天夜里她就把芬妮和妹妹拆开,让妹妹必须独立睡觉,虽然妹妹会哭到天亮。
但这福曼太太面冷心热,是她在关键时刻保护了孩子。
为了把孩子们送到更安全的瑞士,福曼太太让孩子们乔装成去山上参加夏令营的法国人,她半夜起来让孩子挨个说出自己乔装后的名字,引来孩子们的各种不满。
但福曼太太依然坚持每天夜里的盘问活动,只为她们关键时候不出差错,因为一个差错就意味着死亡。
送孩子去坐火车时,看到来检查旅客的军官,福曼太太马上演技开挂,十分可爱。
先是在火车站高呼,自己东西被偷,引来军官的注意。
接着,看到火车已经开动了,但孩子们还没上去,福曼太太马上就假晕了。
虽然孩子们上了火车,虽然她们都能讲法语,但危险才刚刚开始。
火车到站时,带队的男孩因为看见德军太害怕逃跑了,芬妮临危受命, 成为了孩子团的领队。芬妮能成为领队的原因听起来也十分不靠谱:
戴安是哑巴 维多太内向 你比较精明
临走时福曼太太把芬妮拉到一旁,告诉她当领队的秘诀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表现出害怕。
芬妮临时带队,认为只要找到接应的人就能完成任务,可她哪里知道,九九八十一难在前面等着它。
火车轨道被炸断,孩子们中途下火车,芬妮带着所有的孩子不知道去哪里。
小队友车站走丢,马上就被德国官兵盯上,半路逃跑的大孩子伊田直接被捕了。
好不容易找到了接应的人,但在转移时,她们被德军发现,所有的孩子都被捕了,福曼太太之前煞费苦心的突击检查派上了用场,就连最小的孩子的回答也没有任何问题。
但人心难测,她们因为半路得到的一个布娃娃被人出卖了,德军拘禁了她们。
这下完了?
这些孩子的表现让人相当诧异,金发小男孩被枪口抵头也没有后退半步,没有食物的威胁之下,他们没有交代出任何一个接应人的名字。
他们在这里吃了最后的晚餐,成为待宰的羔羊。却靠着机智和小聪明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溜出去,飞到了森林和田间。
奔跑的孩子们就像散落在大自然的小精灵。
这画面一时间让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震撼和奇美,总之她们的身影和这片生机最般配。
她们什么都不确定,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没有一个可信的人却到处都是想把他们抓走的纳粹,芬妮执着于寻找接应人,但接应人现在很可能也已经死了。
芬妮终于明白,在这个乱世中,不能依靠任何人,她只能把自己当大人。
她们找到了一所废弃的房子,准备在那里生活,直到战争结束,昔日因为这个问题扭成一团的小伙伴终于和解了。
芬妮:我们要呆在这里吗?
眼镜男:今晚?
芬妮:对,每一晚。
这一路,处处都是怪兽(孩子们称纳粹是怪兽、大野狼),孩子们多次与死亡交肩而过,最终都化险为夷,她们是幸运者,更是强者,丑恶和死亡并没有让孩子们忘记欢乐。
和逃亡的艰险比起来,最能打动我的是孩子们的天真与善良。这是上天赐予的力量,是普通成年人都无法拥有的东西。
坐在汽车上的孩子和举报了他们的坏人挥手告别。
走不动路的时候,一个皮球就能让他们忘记疲惫、迈开小腿奔跑起来。
父亲留给眼镜男的钞票忽然从包里飞了出来,孩子们马上就兴高采烈的玩起了捡钱游戏,他们是那么专注游戏没有一个孩子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试想如果看到漫天飞钱的是一群成年人,那场面不知道会有多难看。
纳粹亲手打造了一个无情的战场,他们认为可以把犹太人赶尽杀绝,可他们万万没想到,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任何地点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玩耍的战场,她们远比敌人想象的顽强。
这一路走来,孩子们要感谢自己,也要感谢很多为他们付出的成年人:他们可能是慈善家、可能是利益熏心的大富翁、也可能是穷光蛋。
芬妮最初生活过的收容所的管理人员就因此失去生命。n
无论如何这世界的善意总比恶意多一分。
辛德勒被全世界熟知,可是还有那么多善良的人不为人知:英国人尼古拉斯·温顿组织了8列火车,救了669名犹太儿童;波兰女士森德勒化装成护士从犹太人隔离区中救出近3000名犹太儿童,波兰政府2007年3月授予森德勒“国家女英雄”称号;中国人何凤山、潘均顺也因为曾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和收留逃难的犹太少女而被列入其中。
顺便提一件让每个中国人都自豪的事情,中国的上海是二战期间唯一一个犹太人能够合法进入的城市,犹太人在这里与中国人和谐共处,20000多犹太人来到上海,他们在这里经商、生活,战后大多数人留在了上海。
(犹太人在上海开的商店,门口有中国人走过)
留在小木屋的孩子们还是遇到了大困难,小朋友们因为在树林里吃了野果上吐下泻。
无奈之下芬妮和眼镜男孩半夜走入当地居民的生活区,穿过死人的尸体,她为了弟弟妹妹们的生命第一次暴露了自己。
她就那样直接敲开一间房子的门,对房子的主任说“我是犹太人”,敲门之前,芬妮对小伙伴说“如果我出事,答应照顾我妹妹”。
要知道芬妮也还是个孩子,她常常会在梦里与妈妈相见,她表现出的成熟与勇敢真的让人心疼。
所幸芬妮敲开的不是敌人的门,她们用做工换来了在这里的停留。
很快纳粹又来了,孩子们再次需要转移。n
眼镜男的钱派上了用场,他们用这笔钱偷渡到了瑞士的边界,又一次在德军眼皮底下溜走了。
即便是到了边界,能到达瑞士听上去还是天方夜谭:
这里离边界有五公里,你们有45分钟的时间,德国人会在那里巡视,你们要跑进树林里,从铁丝网上的洞钻过去,然后一直跑到反坦克障碍,中间是无人地带最危险,然后看到灰色的房子就是瑞士,听懂了吗?
孩子们再次张开双臂、迈开小腿开始奔跑,她们跑啊跑,我跟着哭啊哭,我居然因为一群孩子的奔跑泪流满面,她们跑的是那么认真,他们的生命力是那么顽强。
这一刻,他们是奔跑中的发光体,是移动的赞美诗,而无法预知的未来又让观众心情忐忑、情感脆弱。
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他们的逃生是光,是人类的最后希望,是正义的最后避难所。
感谢生命,感谢和平。
本文首发w今日头条号《电影烂番茄》 作者杉姐,微信公号《1895电影评论》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