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底特律

底特律  底特律暴乱

391人已评分
很棒
7.0

主演:约翰·博耶加威尔·保尔特阿尔吉·史密斯雅各布·拉提摩尔杰森·米切尔汉娜·穆雷杰克·莱诺凯特琳·德弗本·奥图尔约翰·卡拉辛斯基安东尼·麦凯内森·戴维斯佩顿·亚历克斯·史密斯马尔科姆·大卫·凯利约瑟夫·戴维-琼斯拉兹·阿隆索伊弗雷姆·赛克斯莱昂·托马斯三世格本加·阿金纳格贝克里斯·乔克杰瑞米·斯特朗萨米拉·威利泰勒·詹姆斯·威廉姆

类型:剧情历史犯罪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状态:正片 年份:2017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26718836热度:81 ℃ 时间:2024-08-15 12:21:26

简介:详情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和《刺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即将和《拆弹部队》编剧马克·鲍尔(Mark Boal)再度合作,...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和《刺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即将和《拆弹部队》编剧马克·鲍尔(Mark Boal)再度合作,拍摄一部讲述1967年底特律黑人骚乱的电影  该片目前暂无片名,计划三月开始选角,今年夏天开机拍摄。  1967年的底特律黑人骚乱是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种族骚乱之一,起因是警察7月23日凌晨进入黑人区一家酒馆逮捕黑人。这次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  后来警方增援到来,强行驱散黑人,但适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终引发波及全城的大规模骚动。这场骚乱持续了五天,造成43人死亡,许多建筑被毁、许多人受伤。骚乱还蔓延到伊利诺伊、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马里兰州。  这部电影计划在这场骚乱50周年,也就是2017年上映。
  • 头像
    塔尔不是多瓦
    今天看了《底特律》,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爽,它更是带给我对社会的很多思考。
    (注:本文仅对电影剧情进行讨论,不对真实事件进行讨论)
    我知道又有人要说这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获奖也是因为“政治正确”。我想说“政治正确”本就不是一件见不得光的事情,他是每个社会必有的,实质上是掌控社会资源的阶级对社会舆论的掌控,中国也有,你们懂的。再者如果你真正看了《底特律》,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部因为“政治正确”而成功的电影了。

    一开始看还在理性思考为什么黑人明明做了错事还要暴动,就这么不明事理吗。你或许会觉得黑人都生活在底层,他们易怒,动不动就暴力;他们在脏乱差的保障房里听着充斥着性和毒品的嘻哈吞云吐雾;他们自己不努力造成的社会地位卑微却责怪社会的种族天花板。可看完整部电影我不相信有一个人还能理性分析这件事。美国的种族问题并不是向我们国家的民族关系那么简单,由于历史上白人对黑人的剥削造成的黑人普遍的阶级地位低以及现在美国经济不明朗的前景再加上阶层固化,社会里的那些似乎不存在的种族主义者对少数族群小到一两句关于种族的谩骂,大到针对某种族的暴力事件就将种族间存在已久的火星点燃,而这场大火一旦开始就再也无法扑灭了。

    当众怒被掀起,一切都无法挽回。



    《底特律》很棒的代入式剧情,让你身临其境当黑人被掌握权力的白人剥削的恐惧和不知所措。从警察进入旅馆开始,就开始了一场长达40分钟的高潮。通过演员强烈的表演、剧烈晃动的镜头、血腥暴力的场面和警察“我有权力我说什么你们就是什么”的霸道让你感到一种扼人的恐惧。那种动物面对天敌似的恐惧、和身为动物原始的愤怒卡在你的心口。



    单看旅馆杀人这件事其实就是警察拿着权力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说的好听点是在“负责任”,再加上白人对黑人的歧视而产生的高高在上的感觉让他们以为自己能够为所欲为。更可怕的是在这场闹剧中那些明明心中看不下去,明明有道德的人却也以为怕麻烦而避而远之。



    当看到其中一个警察把自己杀人的行为交代后突然对人性还是有一点点希望,却没想到这个希望最后竟被“司法”这个代表正义代表公正的制度打破。最后警察的无罪释放令人毛骨悚然。当没钱没权的黑人请不起好律师,无法为自己做辩护,并没有所谓的“正义”站出来为其撑腰。Larry从一个充满了激情和梦想的青年最后也一蹶不振,旅馆里的恐惧就停在了他的心里,对世界的失望让他再也不能向前,只有向明知不存在的上帝寻求一丝的慰藉。最后政府没有赔偿、没有道歉,那三个警察发现自己可以被无罪释放时都笑的如此得意。三条生命就这样无理由的死去。没有“迟到的正义”,也不会有“无痛的天堂”,现在坐在屏幕之外的扮演上帝的我们也无法帮他们。他们生时都想不通“为什么”,死后也没有“为什么”了。



    那些并未反抗的人,或许他们并不是懦弱,他们是理性。可电影里那个卑微的像狗的黑人,他为了养家日夜努力工作,他接受这样的现实,他在夹缝中苟且的活着。他很理性,但他最后的下场依旧是当替罪羔羊。他被逮捕没有律师为他辩护(那个警察却有工会律师,而且看起来还很厉害的样子),他只能让眼泪留上脸颊,我无法体会到处于这样境地的人究竟是什么感受,我感到的只有绝望。


    更绝望的是将近五十年过去这样的事情还在发生,当杀死江歌的凶手陈世峰聘请的律师在法庭上振振有词,当我们都把罪人的矛头指向刘鑫。当某国新总统上台后白人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们振振有词的走上街头大斥“政治正确”;当带着梦想去好莱坞演员被那些手握大权之人侵犯后忍气吞声之时。世界一天存在,人性就一天不会改变。



    当社会精英们斥责着“社会达尔文主义”时,却无法改变它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这件事本身又一次为“社会达尔文主义”验证,语言多无力,权利在权力面前是多么的弱不禁风。

    看完《底特律》你还能对“政治正确”嗤之以鼻吗,你还会高高在上用鸡汤嘲讽别人的无能吗,至少我不能。
  • 头像
    不散

    明尼阿波利斯

    在五月最后的几天里,谁都不曾想到,刷屏各大平台的会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百年难遇的暴乱。

    络绎不绝的游行群众,油画般被焚烧的警局大楼,驾车冲击超市的疯狂示威者,挥舞着的“我无法呼吸”的标语牌。

    怒不可遏的群众将不满诉诸暴力,目前明尼苏达州国民警卫队再次增兵一千平息动乱。

    恶搞《毁灭战士:永恒》的地狱之境:明尼阿波利斯

    而这场动乱的根源,在美国历史上已经不是什么少见多怪的事情——警察暴力执法与种族歧视

    五月二十五日晚,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的发生案件——一家杂货店收到假钞。

    接报的警员们很快赶到现场,一膝盖把明尼苏达乃至全美推入了火海。

    根据之前被曝光的十分钟视频来看,视频里一位美国白人警察用膝盖死死的压住一位黑人男子的脖子。期间警察反复要求黑人起来上车,不要反抗否则有他颜色好看,同时毫不放松自己的膝盖

    黑人男子苦苦哀求,“求求你,求求你,我不能呼吸”,他无助的呼喊着“妈妈,妈妈”,直至失去意识。

    周围的群众纷纷指责警察执法不当,换来的却是其威胁,并被要求离开现场。

    当男子昏迷后,人们请求检查他的脉搏,警察仍然无动于衷。

    当救护车姗姗来迟时,压在脖子上的膝盖才总算抬起。

    可一切为时已晚,最终,年仅46岁的乔治·弗洛伊德经抢救无效,因窒息而亡

    警方之后称黑人乔治·弗洛伊德死于“与警方互动过程中的医疗意外”。

    乔治·弗洛伊德

    该视频于当晚在脸书发布,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视频中白人警察自相矛盾式的暴力执法,让每个看了完整视频的人都倍感不适。

    这已经是超出暴力执法接近故意谋杀的行为了,而且是光天化日之下对生命的践踏

    这同时也践踏了每一位公民的尊严,27日,暴乱一触即发。

    有网友把暴乱场景的录像和电影《小丑》最后的桥段无缝连接。

    有人cosplay蝙蝠侠参与示威活动

    《绿皮书》艺术海报中的小绿车被P成反向行驶的警车,暗示加剧了种族矛盾

    各大影视公司也纷纷声援,表示站在黑人权益这边。

    底特律

    回顾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大大小小关于种族歧视的暴乱,巴尔的摩、洛杉矶、辛辛那提等等地方都有留名。

    而由唯一一位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性——凯瑟琳·毕格罗拍摄的,是1967年7月23日的底特律大暴乱

    七月,底特律平静的夜晚被警察浩浩荡荡的抓捕行动打破。

    他们扫荡了一间黑人区的酒吧,将派对上的男女老少一一押上警车。

    气势凌人的警方当即引发了群众的不满,荷枪实弹的警察前脚离开,后脚就开始了打砸抢烧的暴乱活动。

    最终暴乱持续五天,导致7200人被捕,43人死亡,2000座建筑被破坏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没有把视角放到这五天混乱的全局上,而是将冲突交到了三位暴力执法的警察,几位无辜的黑人少年身上

    第一个死于警察克劳斯枪下的冤魂,是在暴乱中浑水摸鱼抢劫便利店的黑人。

    面对毫无还手之力,慌不择路的犯人,克劳斯选择手起枪落。

    在之后的质问中,克劳斯百般狡辩自己开枪的正当性,而对于枪杀一个活生生的人仅仅表示“对不起”,并保证下次会更冷静些。

    而他的冷静促成了更多无辜者的死亡。

    在国民警卫队进入底特律时,暴乱已经形成了部分武装力量。躲在窗户后的狙击手让士兵和警察倍感紧张,秉着错杀一万不放一百的标准,他们错杀了不少民众。

    电影开头因好奇望向窗外的小女孩被警卫队射杀

    在惨案发生的阿尔及尔旅馆,年轻黑人卡尔不满白人警察的狂妄自大,拿着自己的发令枪向远处的警卫队射击,原本只想恶作剧式吓唬对方的卡尔被当作了狙击手。

    巡逻的克劳斯和警卫队火速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一阵乱枪扫射。

    当克劳斯冲进旅馆时,卡尔正在惊慌失措的逃窜,崩!

    这次克劳斯冷静的布置了现场,在血泊中放下了弹簧刀,作为卡尔袭警的证据。

    寻找那把根本不存在的狙击枪无果,克劳斯开始折磨旅馆中剩下的五位黑人(拉里、弗雷德、奥布里、李和格林尼)和两位白人女孩(凯伦、朱莉)。

    殴打谩骂不如他们的黑人,即便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兵格林尼也被打的半死不活

    那两位女孩则被视为与黑人厮混的妓女、婊子,克劳斯、弗林仿佛圣人老师一样教导着自己的种族歧视思想。

    克劳斯最后玩起了盘问游戏,他先把李拖进屋子,开空枪。

    然后对剩下的人说李被杀了,借此击溃其他人的心理防线,让他们招供。

    本应相安无事的审讯,克劳斯却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把“生杀大权”交给了新手狄曼斯。

    根本不知道是开空枪的狄曼斯,毫不怠慢的枪杀了奥布里。

    慌了神的克劳斯决定收拾现场匆匆离开,格林尼等人都在威胁下保证不透露三人的暴行。坚持真相的弗雷德被克劳斯杀人灭口。

    纸终究包不住火,而种族歧视是“野火烧不尽”。

    影片最后三十分钟,看上去平缓的起诉情节,其实比前面血淋淋的暴力执法更让人窒息。

    在旅馆,没有法官没有群众,在这黑暗的角落,种族歧视者可以为所欲为。

    而骇人罪行被公之于众时,幸存者们发现凶手竟然还是得不到司法的任何惩罚

    这也是为什么弗洛伊德之死令人愤慨,它让群众对整个社会的正义感到失望和绝望

    不再执行任务的克劳斯三人无一人为自己的暴行付出代价,只有一位死者获得了五千美元的赔偿。

    本拥有大好前程的拉里选择永远不给白人唱歌,一辈子在教堂唱诗班工作。

    影片极力构建了一个不是非黑即白的历史瞬间。

    克劳斯第一个枪杀的黑人确实是抢劫犯,被污蔑夺枪的卡尔也是自己惹火烧身。

    现实中的弗洛伊德在被警察杀害前,也涉及到假钞问题,但他故意犯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nn影片被杀害的黑人与弗洛伊德,警察可能有调查逮捕几人的必要,但绝无杀死他们的权力。警察残忍的杀害了他们,用自己极端的种族仇恨宣判了罪不致死者的死刑

    克劳斯,弗林,狄曼斯三个白人警察无疑是片中行走的人形种族歧视,前两人的极端、冷酷完美对应了被控三级谋杀和过失杀人罪的德里克·沙文。

    作为新人的狄曼斯更多反映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被两个种族歧视者包围的他最终铸成大错,连自首的想法都被“好老师”克劳斯亲自否决。

    而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纵容三人暴力执法的州警,帮助凶手脱罪的司法体系是他们无言的帮凶

    白也不约等于恶,站在黑人一方的律师,为幸存者作证的警卫用自己的方法帮助着黑人。

    《底特律》用真实的暴行记录和不可思议的判决,重现了五十三年前就深植美国的种族歧视。而五十三年过去了,一切似乎都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仇恨与不平等

    回到这起席卷全美的暴力事件,其事关种族歧视、滥用职权的社会问题。

    它们看似离我们很遥远,是美国几十年的老病灶,不过细化出的警民冲突、种族矛盾、私人恩怨(弗洛伊德与德里克曾共事与一家酒吧,是否有私仇还未有定论)。

    以及之后变本加厉,即便弗洛伊德家人出面呼吁停止暴行,也走向失控的暴乱之夜。

    本质上其实都是通用于世界每个阴暗角落的“仇恨”与“不平等”

    记得有豆瓣网友说,美国现在是黑人对抗白人,中国则是男女之争

    也许你和身边的人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都相去甚远。

    可放眼现如今的网络,有不少人直言不讳的将种族歧视,将对异性对他人的仇恨看作骄傲。

    混迹于柯洁微博评论下的斗鱼6324余孽,推特上刷爆NMSL,以抽象、孙笑川、祖安脏话之名为荣的人,他们在网上散播的仇恨不比种族歧视差到哪去。

    图源网络

    几个月前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出现时,他们说,嫁给外国人的女人是肮脏的坏女人,变着法的支持着“着汉服,坠高楼”的中二言论。

    人们还应砸烂现存的整个西方世界,建立自己的新秩序。

    图源网络

    他们当然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带有仇恨色彩的种族歧视、极端主义或男子主义,因为“只要外国人不来中国就是好外国人,女人不嫁给外国人就是好女人”。

    他们审判女性的样子,就像《底特律》中警察弗林震怒于白人女孩和黑人在一起,粗鲁的殴打、谩骂她们是妓女一样。

    幻想着自己“保卫种族”言论的高尚,自己保护中国女人的高傲姿态,却从不在乎自己的言论多么卑劣和侮辱女性。

    你怎么能和黑人在一起?

    我当然不想借题发挥批判网民素质,更无意跑题到男女问题上。

    我想说的,只是种族歧视与和它相同的各种仇恨,在你我共同生活的2020年是相当广泛的存在,并不遥远。

    男女、种族、贫富亦或单纯的恶意,它是个相互的、无尽的闭环。

    你眼露仇恨,背后就会其他仇恨的目光,无人幸免。暴乱中被焚毁的店铺,被伤害的无辜群众做错了什么呢?他们只是成为了仇恨宣泄的对象。

    这甚至没有谁先谁后、孰是孰非之分,它就像病毒般传播,而且难以治愈。

    你以为大家都是人,可能语言不通。你以为语言通了,可心却不同。

    当年有影评说《底特律》有勇气上映,是美国自信的自嘲,我们需要学习这种精神。

    而三年后的今天,美国需要再次狠狠的自嘲,比如拍一部《明尼阿波利斯》?

    当下反观谩骂、举报成风,进一步恶化的网络生态环境中,我们也需反思,反思这些年信息爆炸、刻板传统带来的仇恨该如何化解,至少不要再期待用冷静期来解决婚姻、男女问题了。

    n

  • 头像
    sirius
    这是一部讲述1967年底特律骚乱中一起警察暴力事件的电影。整部电影从一个相对安全的角度讲述了这个事件,充分渲染了警察暴力以及人性之恶。然而或许是出于避免争议的原因,电影对于骚乱的起因,骚乱中的暴力,警察系统的纵容并没有深究。

    虽然长达两个多小时,这部电影几乎没有花时间介绍骚乱的原因。观众直接被扔到一场巨大的骚乱中间。对于对这件事情不了解的人来说,骚乱,愤怒和以及种族之间的对峙显得毫无缘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影片为了给后面警察以及国民护卫队对狙击手的剧烈反应做铺垫,在影片前期加入了一个小女孩偷看坦克而被射击的片段。这个片段告诉我们,警察对狙击手是很敏感的。但是军队为什么对狙击手如此敏感,是因为有狙击手造成的巨大伤亡?是因为有大量狙击手的存在?影片没有讲。一场巨大的骚乱必然是有两面的:一面是来自于民众的暴力,一面是权威的镇压。导演对于两方的暴力采取了明显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民众暴力的观察很明显是抽离并且冷静的,而对警察的暴力则是感性的,细致的。

    而当骚乱进行到最高潮的时候,观众又突然被扔到一场欢乐,与世隔绝的派对中间。这些宾馆里的人似乎对骚乱一无所知。接下来有人玩笑般地向警察开了玩具枪,警察以为有狙击手在偷袭他们,突袭了整个宾馆,并且对所有人进行刑讯逼供,最终总共杀死了三个在场的人。

    作为一部讲述底特律骚乱的电影,导演的切入口选在了这场发生在宾馆里的悲剧上。由于对骚乱起因的一带而过,作为观众的我们其实对白人警察和黑人旅馆客人之间的紧张态势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这导致了后面一个多小时的残酷暴力在震慑观众的同时,缺乏道德上的支撑感。同样的,电影对于白人警察和黑人旅馆客人的背景,也几乎没有做交代。这导致整个旅馆到最后更像是恐怖片场景,而不是讲述种族对立和警察暴力的场景。三个白人警察变成了纯粹邪恶的象征,而被虐待的黑人则像一群羔羊。看完电影,你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暴力,你不知道恨来自于哪里,你只知道有一群坏人虐待了一群无辜的人。

    和导演之前的作品拆弹专家,猎杀本拉登不同,这部电影并不强调角色内心的冲突,不描写角色随着情景的改变而产生的变化,而只纯粹的展现了恶。电影花了整整一个小时在旅馆的走廊中间,极其有耐心,甚至重复地展现了来自警官的暴力。重复的暴力场景,没有间隙的手持镜头,以及警察毫无变化的恶,使得这个可怕的场景渐渐变得让人难以忍受。

    当我们看一部关于“底特律”的电影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求更多。我们想知道在底特律发生了什么,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我们想知道一些那个年代存在过的活生生的人。而导演只给了我们一部道德分明,简单的恶的电影。也许导演这么做是为了避开一些敏感的种族话题,也许导演作为一个白人女性不愿意过多触碰黑人群体的东西。但是在一部讲述种族冲突的电影中避开这些话题,使得整部电影的分量变轻了。所有的受害者中,最有反抗精神,最出彩的,竟然不是越战老兵,而是两个年纪轻轻的白人小姑娘。
  • 头像
    老晃

    失落感多少还是有,因为前半部实在太刺激、太精彩了,精彩到足以煽动起一场种族战争,看得我心怦怦乱跳,后半部(有一个小时)戏剧张力其实是缓慢递减的,它在慢慢舒缓着观众已经被激怒并点燃的情绪。这很他妈奇怪对不对?对对票房有野心的电影人来说这是釜底抽薪啊。在我看来,《底特律》是电影的“非虚构写作”,如果不尊重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它完全可以提供给观众一个更震撼、更圆滑的结尾,可以很容易就让你“从头爽到尾”,无论它指向更黑暗或更正义的方向,但那会违背“非虚构写作”的基本叙事伦理,将使这部以还原真相为目的的电影,变成一段被淹没的历史的伪证,那就不是冷静看现实的社会派作者凯瑟琳·毕格罗了。结尾那一笔很了不起,它用一个个体最软弱、最消极的反抗事实上表明了最鲜明的态度:知道真相的人,永不忘记。

  • 头像
    朝暮雪

    2010年,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拆弹部队》击败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夺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总共9提6中。

    2013年,她又凭借《猎杀本·拉登》入围第85届奥斯卡并且5提1中。

    今年,她带来的新作品《底特律》也将是颁奖季的种子选手。

    1967年7月23日,底特律发生了一起黑人骚乱事件。起因是警方扫荡一间黑人区的酒吧,这次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

    密歇根州州长乔治·罗姆尼为尽快平息暴乱,下令密歇根州国民警卫队进入底特律,并要求总统林登·约翰逊派遣陆军入城强行驱散黑人,但这一行为适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终引发波及全城的大规模骚动,进一步演变成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种族骚乱之一。

    这场骚乱持续了5天,造成43人死亡,467人受伤,超过7200人被捕,以及超过2000座建筑物受破坏。

    但事实证明,那篇提倡所有种族享有同等机遇的宣言,到头来只是一纸空文。

    《底特律》改编自这起骚乱事件,并且选择在事件的50周年上映。

    电影很简短地概括了骚乱事件,把重点放在了骚乱之后的男子乐队“戏剧合唱团”上。

    此时,整个底特律已经一片狼藉,纵火案和抢劫案频频发生,学校、商店也纷纷关门,整个城市将在晚上9点宵禁。

    在福克斯剧院,戏剧合唱团正准备上台表演,想借此机会与摩城唱片公司签约,却在表演前被警方勒令立即离开剧院。

    戏剧合唱团的成员弗雷德和拉里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遇到了两名白人女孩和一些黑人。

    他们聚会的过程中,黑人小伙卡尔使用发令枪对着窗户外开枪吓唬警方,却被误以为是狙击手,导致底特律警察和州警包围了旅馆。

    电影开头有一个小小的铺垫,一位女孩从百叶窗向外张望,却被当做狙击手遭到射杀,说明警方对狙击手是相当敏感和重视的。

    其中底特律警察菲利普·克劳斯有严重的歧视黑人倾向,

    电影开头他为了逮捕一名手无寸铁的黑人而开枪射杀,最终黑人流血不止而死。

    这位黑人确实是抢劫犯,但罪不至死。当侦探说菲利普犯了谋杀罪之后,菲利普仅仅说了一句“对不起”。

    侦探说:“这就完了?”

    菲利普理直气壮地反问道:“不然呢?”

    侦探告诉菲利普以后遇事要冷静一点,但菲利普丝毫不长记性,他在接到通知说阿尔及尔旅馆有狙击手后,冲进旅馆率先就射杀了卡尔,并在卡尔身边放了一把刀,

    事后谎称卡尔手里有刀,想抢他的枪,他是出于自卫才开的枪。

    看来他对“冷静”的理解不是避免随意开枪,而是开枪之后要记得诬陷受害者。

    随后,菲利普协同同事将旅馆的房客排成一排,开始侮辱和殴打他们,

    菲利普的目的已经不是查清狙击手是谁,而是玩弄他们。

    敢瞪我?那就打你。

    敢不听话?那就打你。

    敢反驳我?那就拼命打你。

    菲利普把他们治得服服帖帖的,他们只是浑身颤抖,却什么都不敢说。

    菲利普还大义凛然地说“如果你们觉得能随意地朝无辜的人开枪,并且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

    这句话应该是受害者对他说的吧。

    接下来,菲利普开始和他们玩一种“死亡游戏”,他把李带进一个房间,盘问狙击手是谁,眼看李没有回答,菲利普就对着空处开一枪,并命令李不要出声,否则就来真的了,从而让其它人误以为菲利普真的杀了李。

    电影开头也做出了一个铺垫,黑人警察用同样的方式假装殴打嫌疑人,看来这种手段已经相当普及,它不仅仅是一种盘问技术,对菲利普这样的警察而言更像是一种游戏。

    菲利普继续侮辱他们,其中格林(安东尼·麦凯 饰)当了8年的伞兵,两次服役,光荣退伍,是真正的国家英雄,如今却像狗一样被菲利普殴打。

    他们甚至连白人女孩都不放过,撕碎她们的衣服,并且进行言语上的侮辱。

    后来,菲利普让同事迪曼斯对黑人小伙奥布里进行盘问,然而不知道菲利普之前是假装杀人的迪曼斯,竟然真的枪毙了奥布里。

    菲利普深知事情的严重性,决定放走这群人,但前提是他们要保证没见过自己。这样的话,菲利普等人就可以对外宣称他们来到旅馆的时候,卡尔和奥布里已经死了。

    选择明哲保身的格林和拉里被放走了,但不愿撒谎的弗雷德遭到菲利普射杀。

    事后,法庭审理这一案件,包括菲利普在内的三位警察都有重大嫌疑,事实上这三位警察也正是罪犯。但巧舌如簧的律师帮助他们逃脱了一切指控,律师甚至选择性忽略了三位的警察种种罪行,反而问起受害者的过错:“你以前有做过犯法的事吗?”

    黑人原告身为受害者,却被问到如此荒谬的问题,他怒火攻心:“现在又不是我在受审。你们看到我是黑人,就自然而然地觉得受审的人是我,然而杀我朋友的人可是他们。他们打了我们,把我们排成一列侮辱我们,而你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这里根本没有公正可言。”

    他说的话赢得了在场的如潮掌声,可惜法律是不讲人情的,在律师的辩护下,三位警察都被宣判无罪。

    面对如此可笑的结果,甚至在场的白人都对此嗤之以鼻:如果当时死的不是三个黑人,而是三个白人,那么法庭绝对不会做出这么不公平的判决。

    故事的最后,一家民事法庭起诉了三名警察中的一员,但这位警察仅仅赔偿了奥布里的家人5000美元。

    弗雷德的家人将底特律城告上法庭,但底特律并没有认罪。

    而戏剧合唱团的其它成员成功与摩城唱片公司签约,但拉里本人拒绝了摩城唱片公司抛出的橄榄枝,之后再也没有加入合唱团,而是选择去教堂的唱诗班工作,因为他不想给白人唱歌。

    也许这么做并不能改变什么,他拿着更低的报酬只是和自己过意不去,他最终只伤害了自己,但他就是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他就是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真是又愤青又可敬。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50年前黑人的社会地位仍然是相当低下。

    1862年,林肯公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在这之后的一百年里,黑人平等的公民权在南方却从未获落实,直到1950年代马丁·路德·金博士领导民权运动才使得歧视黑人问题有所转机。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兴起,种族矛盾也达到了爆发点。蒙哥马利市的黑人抵制公共汽车运动,南部各州的黑人普遍在公共场所静坐示威,伯明翰市爆发黑人抗议示威斗争,华盛顿举行了该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示威游行,哈莱姆、费城、沃茨、纽瓦克也相继发生了多起暴力示威事件。

    而在底特律,少数几个相对拥挤的街区是禁止美国人进入的,负责巡逻这些街区的警力大部分是白人,他们以暴力执法而闻名。

    改变是必然的,但问题是如何改变,以及在何时改变。

    底特律黑人骚乱事件成为了一个重要契机,但黑人地位提升仍然经过了几十年才实现。

    正如电影中的国会议员所说的:改变是不会睡一觉起来就发生的,但是改变正在发生。

    电影的格局很小,但是以小见大,通过阿尔及尔旅馆的事件辐射整个底特律,甚至整个美国。像菲利普这样严重歧视黑人的警察并非特例,他代表的是当时的一部分白人,而这部电影就是当时整个美国的缩影。

    菲利普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很享受可以决定别人生死的体验,他可以像玩弄一群蚂蚁一般地对待黑人,他肆意射杀黑人,还反过来对受害者说:“如果你们觉得能随意地朝无辜的人开枪,并且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

    而事实证明他说的就是自己,他不仅开枪杀人,还被宣判无罪。

    格林那样的国家英雄在菲利普那样的人渣面前毫无反抗之力,仅仅是因为格林是黑人,菲利普是白人。格林是真的打不过菲利普吗?恐怕只是不敢还手吧。再伟大的英雄,在菲利普眼中也不过是一只伟大的蚂蚁,实在是讽刺。

    至于这群受害者为什么不把卡尔使用的是发令枪的事实告诉警方,电影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不同的观众心中也有不同的解读。

    我个人的理解是,捉弄警察是很严重的事,黑人捉弄白人警察就更严重了,尤其是在底特律事件这个节骨眼,说出真相说不定会遭到更严重的惩罚,保持沉默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所以索性死不认账。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有一位州警私下放走了李,还有底特律警察对拉里伸出援手把他送进医院,法庭外也有白人帮黑人受害者说话。

    但州警也并非都是好人,两位州警明知道“底特律警察完全疯了,他们在恐吓嫌疑人,又打又骂,想强迫他们认罪”,他们嘴上说“这么做肯定不对,他们也是有公民权利的”,但又因为“不想惹麻烦,特别是与公民权纠纷有关的”而选择了旁观,他们虽然没有亲手杀死黑人,但他们的不作为使得事情变得更坏。

    导演并没有非黑即白地说白人全都是歧视黑人的,并没有说底特律警察都是坏人,也并没有说州警都是好人,她辩证地看待了这一问题,并使得电影呈现出性格各异的人物,客观地还原了历史事实。如果不这么处理,就会显得导演带有偏见,是为了黑而黑。

    电影不仅没有说白人都是坏人,更没有说黑人都不是坏人。电影里中弹身亡的受害者有两种,一种是弗雷德和奥布里这样的无辜者,另一种是菲利普在电影开头射杀的抢劫犯,以及用发令枪捉弄警方的卡尔。此前,军警部队攻击对着窗户外张望的小女孩的行为也说明他们确实十分重视狙击手。但关键在于,无论是抢劫还是捉弄警方,都罪不至死,更不该被侮辱和玩弄。

    只讲述弗雷德和奥布里遇难的故事是不够的,导演拍摄电影之前应该是收集了许多底特律事件的材料,想必不乏白人警察击毙无辜黑人的行为,但导演最终选择了两起黑人犯错在先、白人击毙在后的案件,理由在于这才能使得菲利普的犯罪动机站得住脚,同时也起到一个塑造菲利普的人物形象的作用。

    假如《底特律》里的黑人全都是没有抢劫、没有捉弄警方,什么事情都没干无缘无故就被击毙,那这部电影就毫无意义了,因为那已经无关种族,只是警察滥杀无辜的犯罪片。

    电影中的抢劫犯和卡尔犯了三分错,却受到十分的惩罚,才更加凸显黑人的地位如何低下。

    卡尔捉弄警方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阿尔及尔旅馆是一群白人,说不定他们就不会被恐吓和殴打了,倘若仍然被枪杀,警察也不会宣判无罪。

    正如法庭外的白人所说:如果当时死的不是三个黑人,而是三个白人,那么法庭绝对不会做出这么不公平的判决。

    而最震撼的不是历史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而是美国人把它拍成电影让全国男女老幼去电影院观看,并且允许任何人在IMDb、烂番茄、metacritic上自由打高分或低分。要做到这样,这个国家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包容心啊!

    现今的美国当然做不到人人平等,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因为平等只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而且我们必须承认,能把自己国家的严重问题拍成电影、能在这一两百年间不断减轻歧视,已经是非常重大的进步。

    我讨厌人们对有关种族、女性、同性、弱势群体题材的电影贴上“政治正确” 的标签,毕竟这样的电影并非每个国家都能拍,并非每个国家都能上映,并非每个国家的公民都能自由评论,除非这个国家足够民主、足够勇敢、足够自信、足够包容。

    敢于正视历史、正视过去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而敢于自嘲的人,才是真正自信的人,才是胸怀坦荡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电影频频出现轰炸白宫、绑架总统的桥段,这也是为什么凯瑟琳·毕格罗将这可以称为“历史污点”的事件拍成电影,她并非是自黑,反而体现了美国人强大的内心和坚决的自信。

    从这个角度来看,《底特律》无论冲击奥斯卡成功与否,它都证明自己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证明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度。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