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大写的印刷体

大写的印刷体  涂鸦少年秘密档案(港台) Uppercase Print

226人已评分
很差
1.0

主演:BogdanZamfirŞerbanLazarovici伊万娜·雅各布谢尔班·帕夫卢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ValcuSilvian

类型:剧情导演:拉杜·裘德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20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34919111热度:717 ℃ 时间:2024-08-14 12:50:41

简介:详情  1981到1985年间,时逢独裁者尼古拉.希奥塞古统治时期,当时罗马尼亚为史达林体制最严重的国家,少年穆古・卡林内斯库夜半奔走街头,以白色粉笔涂鸦书写抗争讯息,受到祕密警察逮捕、审问,最终离奇死亡收场  延续《追拿吉...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1981到1985年间,时逢独裁者尼古拉.希奥塞古统治时期,当时罗马尼亚为史达林体制最严重的国家,少年穆古・卡林内斯库夜半奔走街头,以白色粉笔涂鸦书写抗争讯息,受到祕密警察逮捕、审问,最终离奇死亡收场  延续《追拿吉普赛》自多元历史文本取材的手法,导演哈都・裘德进一步将贾尼娜・卡布纳流的剧作改编成一齣破格的“文献剧”电影。他以搭景剧场中的人物独白,仪式性再现国家档案的官腔,以及国家机器的思想控制与去人性的样态;仪式之外,更穿插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轻娱乐、新闻影像及政治宣传片,让观众在少年的事件内外往返,时而在场、时而抽离,体验时代同存歌舞昇平与高压窒迫的平行时空荒谬感,认知独裁政府淡化事件关注度的媒体操作手段。
  • 头像
    罗宾汉

    首先要祝贺罗马尼亚导演拉杜·裘德,他在刚结束不久的柏林电影节上凭着一部大尺度之作《倒霉性爱,发狂黄片》拿下本届的金熊奖,成为名符其实的柏林嫡系成员。尽管并没有这种说法,但是裘德深受柏林青睐是不争的事实,从2009年他的处女作《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开始,先后有六部作品入围过柏林各个单元,其中更入围过两次主竞赛,2015年《喝彩!》拿下最佳导演银熊奖,然后就到今年这部金熊之作。近年来,裘德保持着相当旺盛的创作力,去年他有两部同时入围柏林“论坛”单元,没想到时隔一年,又有新片出手并轻松拿下大奖,实在令人赞不绝口。

    其实,我对这位罗马尼亚导演的认识来自两年前的《野名留史又如何》,他在作品中运用各种影像素材和实验手段,在不同类型的风格里自如地穿梭表达,简直令人眼花缭乱,却又给沉重的大屠杀主题增添喜出望外的新意,这是他的作品我最欣赏之处。而去年这部《大写印刷体》同样是一次影像实验,不过这回的冲击力显然不及气势如虹的史诗作品《野名留史又如何》。影片根据罗马尼亚80年代一桩反动标语案件改编成舞台剧进行排演,在演绎的场景间隙里穿插着不少当年罗马尼亚的电视节目以及政府宣传片,展现齐奥塞斯库统治下的社会幸福面貌。

    ▲具有间离效果的剧场表演

    用舞台剧这种虚构形式演绎历史真实案件的手法跟《野名留史又如何》最后高潮一幕在广场上重演屠杀犹太人的段落十分相似,然而,这回裘德却没能将过去(历史)与当下(现实)连结起来(也许是缺少现场观众的观看反应?)。其实,当年这桩反动标语案牵涉的人物和细节都是真实无误的,舞台上的演员也表演得很传神。导演利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手法,传达出那个年代里秘密警察对人民的残酷监视对待,学校教育对学生思想的禁锢。而肇事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亲情,他和同学之间的友谊也遭到专制统治的侵蚀,这些都让我历历在目。

    费解的是,导演在剧场表演的间隙里毫无预警地插入80年代的电视节目(联欢会、老歌MV)和政府宣传片(交通违章者采访、齐奥塞斯库接见授勋官员的典礼、阅兵仪式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纪录素材与案件内容没有任何联系,如果说只是为塑造和渲染时代氛围,这些频繁切换的画面只显得太过零碎而不断分散观众对案件的关注度。

    ▲具有间离效果的剧场表演

    裘德在此没能建立起两种素材间的准确联系。观众自然会在观影过程中不禁产生疑惑:为什么不直接用纪录片形式还原当年的案件呢?导演是在质疑影像的真实性吗?从这一点出发,似乎能找到一些指向不明的答案。电视上播放的影像在真实性上存疑,而充斥着虚假表演的剧场却演绎着真实事件;事实的真与假在两种不同介质的媒体/影像里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效果。导演似乎想借助这种形式实验来唤起观众对历史档案与影像真实性的思考。不过相比起这种意图,当年案件的冲击力显然更为强烈,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也更开阔。裘德这次的影像实验显然没能达到《野名留史又如何》般震撼人心的程度,颇为可惜。

  • 头像
    weibaigao

    n运动使我放松,保持肌肉张力,也有助于戒掉安定药物。n“推动缓和政策、多民族合作政策、和平与独立政策 取得胜利”nn我们自古以来的愿望,在此刻抵达永恒,这是祖国的圆梦时刻。历经了千难万苦,千秋万代。nn发现它的人将它命名为“思想者”,与罗丹的著名雕塑作品同名。nn爱是争取来的,但她连试都不试,我们的关系只会越来越差。nn这是对未来的承诺,也是对当下的保证。n人们要议论,你又拦不住。n那又怎样?大家经常胡说八道啊!nn游乐园,它们娱乐我们,我们没有爱惜它们。nn“在葬礼上,我亲耳听到人们说……,看看落得什么下场。但没有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穆古尔是英雄。”nn那不是监视,那只是获取信息。nn“我发誓……,防范法律明文规定的罪行。”nn科利内斯库回答道:“朋友的背叛才是最可怕的,我明白了任何人都不可信,身边都是懦夫,你根本无能为力。”

  • 头像
    娃 娃

    从《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关注到拉杜·裘德这位罗马尼亚导演,虽然他此前的作品《倒霉性爱,发狂黄片》更为出名。

    几部看下来,他的最大特点是双线或多线叙事。当然,作为经过“东欧剧变”洗礼的一代人,罗马尼亚的近代史自然是其逃不开的故事议题。

    “世界末日”中,现实线是女主生活工作琐碎,表演线是她戴脸基尼拍摄短视频,以及片中老电影内外的女演员的“爱情观”;而本片里的现实线则是罗马尼亚80年代初的生活纪实,表演线是摄影棚内的“戏剧”表演。

    两条线在某个时刻巧妙呼应。本片的“多线”似乎更加符合事物一体多面的特点。

    室内表演基于真实官方记录,演员的台词来自那场事件的调查档案。演员面无表情地对着观众,对话部分也没有过多互动或动作。

    电影主要关于1981年到1985年间,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统治时期,少年穆古·卡林内斯库用白色粉笔在城市内几处墙上涂鸦之后,很快受到秘密警察的逮捕、审问,最终离奇死亡。

    这让我想到多年前看的一部两人话剧,男女主角是一对即将分手的情侣。他们的“对话”是抽离的,即一人先说,另一人再回应。双方也是分隔在舞台两角,没有过多交流。

    比较讽刺的是,室内演员表演僵硬,他们用“官腔”阐述着控制和去人性。而在穿插其中的纪实影像里,人们满面红光地搞生产建设,他们歌舞升平,他们歌颂着,他们赞美着。

    室内的几个场景分别是以平面电视图片为背景的男孩家、以播音室为背景的秘密警察监听办公室,还有以摄影机等等为背景的空间。最后,镜头环绕整个摄影棚,之后来到审判男孩的以齐奥塞斯库照片为背景的法庭。

    电影结尾,摄影棚逐渐被拆除,现在和过去(现实和表演)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饰演秘密警察的演员也开始摘掉假发,喝可乐。只有一位还在“表演”。

    此时镜头切换至室外大街,那里车水马龙,沿街是光鲜亮丽的广告牌。

    最后,电影给出了当年墙面上标语的照片。这让前面平静的叙述显得震撼。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