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这难道不奇怪吗?知道命不久矣的前女演,在每个独处的时刻,都要停下来感念眼前的一切。就像基督徒在餐前祷告一样,她也过上了一种有信仰的生活。不同的是,她信奉的不是什么实实在在的宗教(有确定的信仰对象),而是一种经过现代性改造、具有普世价值的灵性学。这种学说以感恩为基础,以活在当下为指引,俘获了无数生活在物欲横流中的当代人,让他们获得短暂的心灵平静。
看破红尘,只有在红尘中翻滚过才有意义。年轻的时候,她一定足够放浪形骸,过着及时享乐的生活。如此才有现今的落魄:孤身一人、存款微薄,归国之后也只能寄居在妹妹的家里。这也能解释为何她在醉酒时可以毫不忌讳地向男导演抛出“你是想睡我吧”的问题,她的直白源自年轻时的浪荡习性。死亡突然降临,她亟需为生命找寻意义,走向简单朴实的灵性学实属必然。这能让她好受点。
对她而言,这就算了悟生命了。在无法告知家人将死事实,遑论到医院救治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几句自我宽慰的感恩词,确实能够取得祷告般的神奇效果。因为她从超脱于尘世的世界里找到了生命的依托,一切过往便都成为浮云,只有尚还活着的此时此刻具有意义。这就像万恶做尽却突然遭逢死神的人,终于想到生有涯,将念想存于来世,抓住上帝这根救命稻草,借用几句教理来救赎自己。
这仅是一种自欺——通过人为构筑假相,将活着的痛苦拔升为受难,由此搭建通往幸福天堂的阶梯——虽然帮助她短暂逃离时间的囚笼,但对生与死的无解难题并没有深刻的探讨。无非是溺水之人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也只够供她多几秒钟的呼吸罢了。所谓“向死而生”并不是这样,如果逃避也算得上美德,那么责任心就不会被人称颂。如果仅靠死前的善念就能获得救赎,何必努力地活着呢?
恩赐庇佑宽慰释怀
“你在做梦吗?”
“我会在这段时间里保持快乐,哪怕只有一点点。”n“我不会去医院的,我要在家里继续我的生活。如果有工作,我回去做,我会出门。如果以后感觉痛,我会吃止痛药。我会忍着。。。然后死去。这也是我来见你的原因。”nn“要再喝一点吗?”n“让我们喝到死吧!”nn“我有一种很奇怪的信仰,我相信天堂是隐藏在我们面前的。”nn“我在十七岁的时候决定要去死,那个时候有其他的理由,我出门去寻死,然后路过了首尔站,我突然发现,商场里的人们的脸一下子都变得很好看,我已经下定决心去死了,但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我感觉到了这个世界有多么美,有一个路人走过去,脸上很脏,而且全是油,但我发现那张脸是那么的好看,秀色可餐到我甚至想去舔一下,真的!”nn“但这不是我在死亡面前变得感性,我是真的从心底感受到了什么是真实,我能够用最理想的方式看到事物的本质了。但在那之后,我就忘了那种感受了。”
”忘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最近,这种感觉终于又出现了,多么幸运。如果我能用那种理想的方式看到我面前的事物,我就会变得什么都不怕了,真的!在我面前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完整的,没有被强加的或是夺走的,是种完完全全的完整,这是一种恩赐。”
“总之,我释怀了,从出现这种感觉的一瞬间。我就什么都不怕了,感到更加自由。”
“你是被保佑的人,你的心这么纯净,是被庇佑了。”
“你想跟我上床,对吧?”“是的,如果你可以的话。”
“谢谢你。”“也要谢谢你。”
“我是宋载沅,我不知道我们昨天的约定是不是真实的,或者只是酒后乱言。请原谅我,我昨天承诺你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谢谢你昨天对我敞开心扉。我衷心地,祝你快乐!”
“贞玉,你在做梦吗?”
nn
前些天,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正式公布入围名单。中国导演李睿珺的新作《隐入尘烟》成功地跻身于主竞赛单元。此外,还有弗朗索瓦·欧容、克莱尔·德尼、保罗·塔维亚尼、潘礼得、尤里西·赛德尔等名导们的作品也都纷纷入围。
而在这一众入围导演当中,还有一位连续第三年进驻柏林主竞赛的嫡系,那就是出片率奇高的韩国名导洪常秀。继前作《逃走的女人》和《引见》分获柏林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后,他今年再次凭借新作《小说家的电影》成功入围。
这部新作的故事很有意思,讲述的是一位小说家俊熙(李慧英 饰)长途跋涉去参观很久不联系的同事经营的书店。她独自攀塔时,遇到一位电影导演和他的妻子。后来,他们三人在公园散步,又遇到一位女演员(金敏喜 饰),随后俊熙想说服女演员和她一起为自己的小说拍电影。
虽然有些影迷可能早已看腻了随心所欲的洪常秀电影,毕竟他的拍片速度太快,而且几乎每一部都是同样的基调。但我们还是想认真地聊一聊他去年的另一部作品《在你面前》。这也是近年来,唯一一部没有金敏喜参演的洪常秀电影。
作者| 黄摸鱼
洪常秀的电影越来越像一个谜。回想曾经,我们还能清晰概括出他的创作风格:“一种纯粹作者式的、对固有的电影艺术形式的否定,具体表现为刻意规避复杂场面调度,通过编织生活中的碎片素材构成电影文本,从而达成对现实的再创作。”
可以说,在《这时对,那时错》诞生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洪常秀都非常重视在作品中明确这种连贯统一的风格。
然而,在同金敏喜的感情趋于平静后,他的创作便愈发天马行空起来。近年来,洪常秀不断推陈出新,打破此前种种源于作者标签的束缚。无论影像风格、场面调度,还是主题探讨、叙事结构,他都做出了全新尝试。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期,他越来越变成一位难以被准确定义的导演。
回望洪常秀去年的两部新作《引见》和《在你面前》,都各自展现出他对于用“电影实验”来重构现实世界的痴迷。在《引见》中,他通过对影像与文本的“扭曲”来玩弄结构与虚实;而影片《在你面前》则反其道而行,俨然以一种返璞归真的姿态回归到文本与人物本身。
这部影片以简约的结构和调度,对厚实而日常的文本和演员们的即兴表演进行区分,在现实世界面前再造出了一个“世界的分身”,探索着关于命运和情感的多样可能性。
看洪常秀的电影,观众们往往都是跟随着镜头慢慢发掘出导演的生活切片,同时经由无数琐碎的动作和不断的重复进行调和,从而形成结构。而在不同阶段的洪常秀电影中,这种结构的复杂程度则有着明显的出入。
在创作早期(以《剧场前》为界),洪常秀电影的结构相对较复杂,掺杂大量对照、重复、戏中戏、外部概念引入、甚至是轮回。直到在《这时对,那时错》中玩过“两端平行世界”的结构实验后,洪常秀对于结构的追求便开始不再那么刻板。
在他近几年的创作中,结构往往都退而求其次,成为塑造人物的一种工具,以《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最为典型;而新作《在你面前》同样如此。饰演本片女主角的李慧英,可能是洪常秀自创作以来,除金敏喜以外第二次如此信任一位演员。
而这部电影的结构,也在某种意义上,全然成为了李慧英饰演的女主角“内心外化”的基础框架。换而言之,便是为李慧英这位演员专门搭建的舞台。
李惠英饰演的女主角是一位常年生活在美国的退休演员,在身患癌症并被告知无法治愈后,她回到韩国,准备在这里悄然度过人生中的最后几个月。
可以说,这样一个角色通常会带有很强烈的主观诉求,有着极高的叙事能动性。然而,在洪常秀的创作策略下,这种高效率叙事的能动性却被化解、被潜藏,进而转移到了人物日常生活的琐碎当中,以一个个特定的情境建立起洪常秀的电影结构。
影片《在你面前》从一开场便有意地掩盖了女主角身患绝症的事实,通过对女主角在妹妹家中日常行为的“美化”,将整个叙事的重心悄然放到了人物散漫的日常生活当中。同时,这种独特的“美化”也给电影的结构展开蒙上了梦幻的色彩。
在短短的开篇十几分钟内,洪常秀便安插了写作、睡着、苏醒、预示性独白多达四种具有虚幻意味的行为。而在不同的镜头之间,观众们能看到多个不确定的梦的出入口,但却无法断言究竟哪个部分是隶属于另一个部分所展开的幻想。唯独令我们印象至深的,是女主角那句具有隐喻意义的独白:“我所能看见的一切都是恩赐,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明天了。”
在虚实混淆的开场后,影片中便不断出现“奇遇”式情节。女主角和妹妹在路边拍照,居然会遇到对她印象深刻的影迷,并且还反复赞叹女主角演员生涯的光鲜亮丽。这跟女主角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演员生涯的遗憾与不甘,彼此形成了直接的互补。
在桥底和桥边两场戏中,女主角不断地重申自己恐高,却在主观镜头中平视着高耸的铁桥。这样的反差,俨然可以被视为女主角借由写作所呈现的“看见的恩赐”。由此可见,洪常秀对角色内心诉求的展露,便是通过电影结构的暧昧,以及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日常行为来达成的。
如此一来,即便是简单轻盈的对话,只要通过前后文的呼应或者影像上的反差塑造,便能在日常生活的段落衔接之中,掺杂些许人物主观臆想下的平行世界的碎片。而情节上的平行世界也便由此随着叙事的推进而缓缓展开。
而这些奇遇式情节,在另一层面上也丰富了观众们对人物的既有认知。这些情节的诞生,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第三方的认知通道来认识女主角的(电视、电影、网络,他者的目光),似乎在有意传达女主角在其他视角中的多面性。这便是影片《在你面前》中关于人物的“平行世界”。
在互相映照的人际关系网里,作为叙事核心的女主角在跟其他难辨虚实的人物展开交互的过程当中,也逐渐地展现出有别于现实、趋于理想化的另一面。
当女主角在侄子女友疑惑的眼神中离开后,却忽然又在街头遇见异常热情的侄子;而在下一场出租车内的戏中,我们会发现女主角手机壳的颜色跟影片开头时不同,便进一步明确了幻想的存在。随后,黎泰院旧宅中忽然出现的小女孩,被“小说”酒吧的店标中断的对话,以及转场前后导演这个角色的言辞的差异,无不明确地指出女主角主观上的一些美化与想象。
在前一场戏中,女主角听到旧宅阁楼上传来小女孩的声音;而在后一场戏中,小女孩又忽然出现在女主角面前,并且跟女主角儿时的经历有所重合。那么观众所看到的小女孩形象,是否真的存在女主角的臆想成分?
而导演这个角色的言辞,在中断前后也迥然不同。从对前辈的客气礼貌飞速转变为老友般的真情流露,这是否又是女主角所期望看到的来自他人的“恩赐”呢?
洪常秀导演给观众们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正如一蓝一绿同款手机壳那样,导演将现实与理想两个不同层次中的女主角放置到同一维度上,在对故事的阐述中不断反复地争夺着主导权,在你、我、他、她面前呈现出不同的形象,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异化造就了“两个女主”,并不断捕捉着在一个个不确定的情境当中女主角虚实难辨、飘忽不定的态度。
与此同时,演员李惠英本身的即兴表演,也对女主角这个人物双重属性的塑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如同侯麦的电影那样,极度日常对话式的文本,首先在叙事层面便给予了演员相当大的即兴发挥空间。
而饰演女主角的李惠英,在把握这一人物的自我拉扯时,显然是用“出戏”的手段来凸显自我矛盾的存在。在涉及女主角有幻想可能性的段落时(如桥边、旧宅、咖啡馆等),李惠英会在连贯的表演情绪中不间断地穿插短暂的出神。这种出神就像是反面情绪的灵光一闪,是从对话中短暂抽离的状态。
自我粉饰中的恍惚、喜悦中的哀伤、平静日常中的惆怅,都被李惠英得心应手地运用在她的表演当中,这无疑直观地强化着女主角的多面性。甚至在某些段落中,李惠英还会通过自己的演绎透露一些文本上被隐藏的信息。
我们不难发现,整部影片在摄影上在有意地模仿人类肉眼的视觉观感。我们会看到通篇不加修饰的生活画面,甚至是大量肉眼观看时的虚焦与模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比“真实电影”的摄影更为真实的拟态。
而在场景内部,洪常秀甚至用大量的过度曝光和锐化来进一步模拟人眼观感,在视觉上表现为对外部环境的间接排斥。
在调度方面,除了洪常秀一贯风格化的固定机位+变焦的调度组合,空镜的广泛使用和多人镜头角度的丰富化,俨然也在此提供了视点的多样性。而招牌的洪式推拉,在这部电影中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入梦”与“出梦”的意义。
影片围绕女主角所形成的叙事上的虚实“两个世界”,实质上正是“在你面前”这一抽象概念的释义所在。“在你面前”是一种交流,是某种不能被明确定义的存在真正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这种真正的零距离状态之下,我们与这种存在之间才能够达成真正的交流。
而出现在女主角面前的,正是她基于自己人生中的遗憾所幻想出来的,另一个拥有“完好生活”的自己,一个抽象的、无实体的理想中的“自己”。
这也正是洪常秀想通过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活在当下的生死价值观,不同认知通道下女主角在各人面前展露的不同形象、宛如双生子般存在的妹妹的生活,甚至是女主角在空镜时通过独白袒露来对影像的介入。”正是不断抽丝剥茧式地面对这样的另一个“你”,才让女主角本身的情感都在镜头前逐渐蜕变为真空的状态,看似大体走向了排列组合式的人生和解。
然而,在即兴表演下,女主角的状态又时而从“和解”对话中抽离出来,其中所传递的无法掩盖的疲态,也预示了其生命终将走向凋零的归途。
这正是“在你面前”这场盛大仪式背后无法隐藏的黑暗裂缝。而从缝隙中,开篇对缺失生活的幻想和结尾处的情欲纵流,都被现实中倒计时的时间所点醒,成为短暂体验式的悲剧。
正如女主角认为,拍电影是对生命的延续,渴望像电影一样将短暂的时间塑造为永恒,似乎在电影中自己就能重回风华正茂的年代。那个男人所说的记录时光的承诺,俨然像是救赎。
然而,洪常秀借宋导演的形象又一次让自己介入到电影中,却在向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死亡和信仰的对话后便脱身而出,独留女主角一人默默死去。“本以为会像之前的洪常秀电影那样借大雨将情感划在暧昧含混的语境中;没想到最后却转至一场无情的梦醒时分。而电影什么也不是,电影退缩了,电影也拒绝延续人类三倍的生命。”
钟表的时间不断流逝,生命也从来不曾因为跟过去和解而暂停倒计时。“在你面前”的另一个世界与自己,究竟何为现实何为梦境,早已不再那么重要。在沉默与无言中,在梦与现实的边界上,美好(女主妹妹)总是沉睡,而痛苦(女主)时刻保持清醒,终将沦为一场人生兴叹的独唱。
影片《在你面前》最终便是在双生子式的反复中逃避于人的面前,洪常秀显然巧用这种重复与反差,有意地为观众提供多种可能性。正如他所痴迷的创作方式那样:“将人物丢到一个情景中去捕捉、观察他们的态度。”
同《引见》一样,如今的洪常秀已然把这种喜好投射向了观众。他乐此不疲地创作多义性甚至虚实混淆的人物,从而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以千奇百怪的角度带入到角色中去,在情景中形成无数种独一无二的“观影态度”。
2021年初,《北村方向》中饰演“小说”酒吧老板娘的演员金甫京离开了人世。如今,洪常秀带着电影再回“小说”,回到记忆中的旧情景,以日渐苍老的身躯重诉他们的老故事,在电影的永恒中铭记,对逝去的好友献上崇高的悼念。
我相信,洪常秀导演绝对不会停歇步伐,他将继续为自己的创作生涯时刻倒数着,将继续把人类千奇百怪的情感集合体放置在“自己面前”,并以凌厉却又善意的目光去审视,从而在光影中继续创造独属于生活的恩典。
作者| 黄摸鱼;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01
李慧英扮演的女主是位上世纪90年代的电影演员,洪导演的缪斯今敏喜这回退居幕后
影片开启于一个悠然的早晨,妹妹说她做了个梦,还说这是个不寻常、有预兆的好梦
洪导在这给李的角色设定是:在美国待了十几年,又重新回到韩国适应生活的女子
感觉似曾相识?大家哪怕身边没有过这样的亲戚或朋友,对此类故事也有所耳闻了
至于理由嘛,自然是:在美国混不下去,加上人到中年,不回来还能做甚
这种情形下回国,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亲友们的盘问
现状还算不错的妹妹,在阳光明媚的咖啡厅露台揶揄姐姐
一番寒暄之后,妹妹开始凡学大师上身,炫耀起自个儿来:哎呀,也不知道怎么,一不小心抽了套房,又一不小心房子升值了两亿韩元。언니(姐姐),你说气人不?
与此同时,还不忘打听姐姐的过往和现状,当得知姐姐在美国帮别人卖红酒,同时手头还没存款时。反而用责备的语气数落她:
“언니,这挺丢脸的”
“你是我唯一的姐姐 但我们彼此都不知道对方是怎么生活的”
“你当年跟一个不认识的男人一走了之,完全不顾我的感受”
......
一套组合拳上来,打得老姐猝不及防,一口老血差点喷出,姐姐赶紧喝口咖啡压压火
确认别人比自己惨,而且惨多了——没有比这更让人心满意足的回答了
所以为什么总说韩国人卷呢?卷得无孔不入、六亲不认、头皮发麻
韩国有个问题,社会问题在电影里被血淋淋地揭露出来,回到现实却从不见长进
该卷还得卷,该物化女性还物化女性,财阀垄断、政商勾结、生活压力等,诸如此类,不但没见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没错,细心的国内观众若反观自身,想必能心领神会
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02
李在外甥开的餐厅衣服被汤汁溅到,提出要回家更换
因为她准备见一个导演,对方可能有意提供工作机会
在路上,会面地点临时变更,她决定先去趟顺路的梨泰院老家
如今这里居住着另一户人家
当她经主人允许,独自来到阁楼上,如梦游般四处环顾,若有所思地坐下的时候
一名小女孩突然入画,走到她面前
她问:你来这里旅行的吗?
女孩回答:不是,这是我们的家
也不知道是小女孩太可爱了,还是触景生情
她满心欢喜地抱紧小女孩,仿佛抱住了童年的自己
逝去的岁月在短短的几秒内,永远停驻
那是她也还是小女孩的时光
03
在小酒馆
女主,导演,和他助理,三人简单客套几句,然后导演提出点中餐吃
这里的小酒馆,是为了纪念十年前出演洪导《北村方向》的女演员金甫京
去年,她因病去世
洪常秀爱玩结构,爱混淆影像和现实的边界,在这里也是如此
但这一回,是为了怀念故人,而不是炫技
到了洪导演这个境界,反戏剧、反高潮,被他玩得炉火纯青,信手拈来
才气逼人,令观众大呼过瘾,俗称高逼格
如今的他,早已不是初出茅庐,拍《猪坠井的那天》一鸣惊人的新人洪常秀
其实我更喜欢他中期的作品,灵气十足
《生活的发现》(2002)、《剧场前》(2005)、《夜与日》(2008)、《懂得又如何》(2009)(此片河正宇很囧地打了个酱油)、《夏夏夏》(2010)
而且,大部分片子都是低成本、演员无偿出演
04
有人说洪常秀的片子,拍来拍去就那么几回事:
饮食男女,食色性也
男人装可怜,女人就心软
女人一花心,男人越着迷
还有人说:洪常秀一辈子,就拍一部电影
其实观众想怎么评价,都能自洽
但不影响,人就是去做了,去拍了,还拍得好
他不仅高产,还是绝对的行动派,绝对的低成本之王
他的片子就是好看,就是有才华,就是有人喜欢
他成功了,在商业片类型片云集的忠武路杀出一条血路
再说他的执拗,只拍一个题材
决不向商业妥协,决不气馁,决不懒惰
试问讥诮他的人之中,有谁能做到这点?
05
言归正传
这位导演依旧是洪导电影里死皮赖脸的男人
不害臊地一个劲儿夸李
说自己如何被她吸引
年轻时因为看了她的某部片子,从此决心走上电影之路
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女演员,会不知道他这点小心思
男人抬举女人,无非是想获得好感
更何况自个儿已是昨日黄花
能被你这三言两语蛊惑住了
男人就是这种动物
所以总是说,男人想太少,女人想太多
06
从这儿开始,就是整部片子的重点
李问起这家餐厅的老板去哪儿了?
导演说她出门了,把钥匙留给了自己
然后又说,她可能去了统营
没错,统营正是《夏夏夏》故事发生地
洪导冷不丁在片子里的互文、隐喻小细节,只有那些熟悉他的影迷能get到
洪导演在某种程度上,是真正为自己而拍电影,再到为观众而拍电影
最后,还是回到为自己而拍电影
没有人逼迫他,是生命,已经将他和电影分不开了
真正的人戏不分,醉生梦死
07
我们回到电影中一直不在场的女老板
这正和《北村方向》里金甫京的角色设定吻合
那位好整以暇的女老板,时常外出不在,丢着个空店在那
来客默契地自行取酒喝,大家伙倒也乐在其中
随后,女掌柜风尘仆仆地归来,加入到酒酣耳热的谈话之中
多么轻松、自在,浑然天成
但事实是,此刻洪导、演员和观众都心照不宣,那位女老板永远不会回来了
当初看《北村方向》的时候,就觉得这角色有趣
但谁也没想到:戏里戏外,黄粱一梦
如今斯人已去
洪导演将深深的怀念
放进这两部片子的互文里
为缅怀故友,拍摄这部电影
看到这谁能不心有戚戚
08
导演趁着酒劲,提出希望李参演他的片子
李却支支吾吾推脱,透露出令人震惊的真相:
她已身患绝症,时日无多
这个时候,影片的基调已经朝着不可逆转的伤感滑去
事发突然,男人难以接受,一个劲地安慰她
女演员反倒看得开
结果这哥们越思忖心里越不舒服
怎么会这样呢?凭什么啊?阿西吧爆粗口都出来了
反而轮到女演员安抚他了,轻轻摸着他的头
两人来到屋外,抽了根烟平静下来
这个时候,有趣的一幕来了
男人又开始了奇奇怪怪的承诺
你跟我去旅行,我们一边走一边拍,一边玩一边剪,明天就出发!
女主角虽然也喝多了,可毫不含糊
你想跟我上床,对吧
男人当场被拆穿,厚着脸皮回答
是的,如果你可以的话...
助理的出现打破了尴尬的气氛
突如其来的大雨中,我们看到她手里扔掉的香烟
09
第二天,当然是导演的道歉:
“对不起,昨天喝多了,我们的约定你别当真”
好家伙,女人笑得前仰后合,一再重放这条语音消息
奇异的是,当我们觉得片子本该在这结束
洪导还是玩了把结构
只见与片头相呼应的标志性拉镜头,回到相同的场景
幽暗的房间内,李盯着熟睡的妹妹,见她翻了个身
莞尔一笑,走近她俯在耳边问:
你是在做梦吗?
所以,这场梦,是谁的呢?
女主?妹妹?导演?观众?还是所有人?
全片完
这两段话来自洪常秀关于《这时对那时错》的采访,尽管时间较为久远,但可以看出近十年洪的创作思路的源头。
洪常秀的电影生涯有着非常清晰的进化过程,《在你面前》与《引见》则是他以“极端”方式实践世界“无限可能”理念的作品。当然《在你面前》相对于《引见》来说更温和。关于洪常秀是如何创作的,可以参考以下这篇翻译内容,透过这篇文章可以很容易理解洪是如何发展到这一步的。
https://www.douban.com/note/806673407/?dt_dapp=1
关于自《这时对那时错》以来的所有影片的创作思路,洪常秀本人其实已经亲自表述过。
Just look at these two circles in the drawing as two independent worlds. If you believe there’s a clear reason for these two worlds to exist, once you find a clear meaning between them, then these worlds themselves disappear. Once we make clear sense out of these two worlds, they are just used up.It happens that it’s not easy to give them a clear meaning. So all the questions are kept alive if there’s an infinite possibility of worlds. It’s like a permanent reverberation.
Imagine this rectangle is real life. I try to come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it. How? Using details of my life, things I’ve lived, things I heard from other people I know or I just met. I always mix different sources,and it’s never about myself, but it looks like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or looks like its about me.I want it to be like that. I realized that when I was 23 and was writing a script based on a real story. I felt too tense ;I couldn’t move.I needed distance. In the same way,my films are never a parallel line to reality. What I tend to do is to follow an arrow towards reality, avoiding it at the very last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