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比约克凯瑟琳·德纳芙大卫·摩斯彼得·斯特曼乔尔·格雷卡拉·西摩VladicaKostic让-马克·巴尔文森特·帕特森希博汗·法隆泽利科·伊万内克乌多·基尔彦斯·阿尔比努斯ReathelBeanMetteBerggreenKatrineFalkenberg约翰·德拉斯LukeReilly斯特兰·斯卡斯加德Sean-MichaelSmith帕普丽卡·斯汀EricVogeAlAgamiAnnaDavidTroelsAsmussen
类型:剧情歌舞导演:拉斯·冯·提尔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00 地区:其它 语言:英语 豆瓣ID:1291562热度:864 ℃ 时间:2024-08-14 12:43:49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它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贯穿了我将近一年的生活。或多或少,我不能否认莎玛对我的影响。我不能否认我是多么向往,却畏惧她的面容。莎玛教会我,无论面对什么,始终带着微笑。
无论是幸福,还是残忍;无论是现实,还是幻觉;无论是光明,还是死亡,她的嘴角永远上扬,她微微抿嘴,好好地笑着,仿佛从来没有人伤害过一般。
杀人的笑容,刺痛神经。
一
第一次看是高三的夜里。那时我每个周六的夜里都会光着脚跑到客厅,在眼花缭乱的DVD架上挑一部影片,拉上窗帘,把自己裹在被子里,蜷缩在沙发的角落,然后边喝白开水边看碟。这一整套程序甚至有点像宗教仪式了。
于是有一次我就把《DANCER IN DARK》给约了出来,因为BJORK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歌手。BJORK是脆弱、胆怯、腼腆的女人,她二十一岁的时候与丈夫离婚,一个人独立抚养儿子,兼顾自己事业。
她在一次的访谈里说:“我希望人们能够拔掉电话线,打开音响听我的CD。
直到遗忘了时间,冷却了情绪,告别了痛苦。”
看这部电影的确是遗忘时间冷却情绪,却没有告别痛苦。那是一种浑身都被浸在冰水里的绝望,是真实可触的恐惧感。莎玛永远带着迷人的微笑,她热爱歌舞剧,她比任何人都努力生活,可是她却在生活的边缘,并且离黑暗越来越近。
在铁轨上那个喜欢她的男人反复问,你看不见了,对么?于是她开始幻想,开始歌唱。她唱我已经看得够了,再多就是贪得无厌;男人唱可你还没看过瀑布,她唱我看过了水,瀑布也是水;男人说可你没看过未来的丈夫和儿孙,她微笑,无懈可击。
那个可怜的警官,那个曾经亲吻她头发的戏剧班老师,那个曾经友善的女房东,一个个背叛她。那色彩鲜亮的幻觉和苍白无力的现实,永远都在伤害那个最容易被伤害的人。
是的,我们无比狡猾,我们的天性指导我们如何去伤害。就是这样的天性,让我在看到最后一个画面时泪流满面。
二
第二次是高考完的暑假。那时大家正忙着吃散伙饭,茫然感伤。后来我在《书城》上看到一句话:有些事即使在它还没完结时就开始怀念,也是无济于事的。
有一天晚上和最好的两个女孩——暖暖和苏去了后海的酒吧,实现我们长久的约定。回来时已是晚上十一点,恰好我家离后海较近,她们便住到了我的家里。在房间铺上席子。那是苏十八岁的生日,我们都没有睡意,准备看碟。
我放的就是《DANCER IN DARK》。暖暖躺在我的旁边,我握着她的手,想起了我们高中的牵绊,想起我们曾经都喜欢过的男孩,想起三个人在一起并不愉快的那段纠缠,想起我们后来莫名其妙的和好并且成为彼此的肩膀和依靠,想起我们一路扶持,终于熬到彻底解放。
暖暖也是看过这部片子的,莎玛在木桥上看着她的儿子快乐地骑自行车时,我们对苏说所有美好时光到此结束,在此之前,她的贫困和窘迫都是美好的,她的微笑都是使人感到幸福的。她摘下眼镜跳踢踏舞的样子,就像是世界上最骄傲和美丽的女人。
而在这之后就只剩下一次次的背叛,所有人的背叛。所有人的背叛却都是出于被迫,好象他们不是故意这样做似的。警察对她说除非你杀了我否则拿不到钱时,他的表情也很诚恳,他一方面认为他为了他的生活,为了他爱的妻子牺牲莎玛是理所当然的——他又没有拿这笔钱去做什么恶事;但另一方面,他的良心和道德的强烈谴责又使他心神不安,毕竟他实际上并不善于做这样的事情。就在这样的摇摆不定中,他把抉择权交给了莎玛,他将莎玛逼向墙角,把枪送到她的手里,怂恿她开枪,因为他既希望莎玛杀了他又希望莎玛屈从于他。他太过贪婪,甚至也把妻子卷了进来,让她替他做抉择。
所以我忍不住问,妻子从一开始到最后,难道真的对整件事情一无所知么?不然为什么要在莎玛被绞死时捂住了自己的脸,难道她会在那一瞬间原谅了莎玛么?难道莎玛的死亡就能这么彻底地消除她失去丈夫的悲伤?
莎玛在杀完警察后颤抖地哭着,又进入她的幻想世界。她认为他们原谅了她,因为她“ have to do”,正如她在歌中唱的,这是不得不的。她之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进入幻觉,并不是因为她逃避现实,相反是她把自己的胸膛直接贴上生活的枪口。对于莎玛来说,她不像警察那样贪婪,她的选择很简单——让儿子能够顺利地做上手术。而为此无论做什么事,她都心甘情愿,并且认为那是命中注定的。
莎玛没有责怪任何人,她原谅了他们。她以微笑面对所有谎言,她不恨他们,她理解他们,她理解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她像基督耶稣一样原谅“犹大们”。她不说出真相,不仅仅因为遵守和警察的约定,不仅仅因为她对五彩世界的热爱,也是因为导演在她身上设定的“自我牺牲”的人格。
有什么人是无辜的么?不,没有。莎玛是有罪的,她亲手杀死了一条生命无论有怎样光冕堂皇的理由;但同时,在电影中的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罪责,不只是某一个人对莎玛的死负责任,而是所有人都要负责任,因为他们都默许了莎玛的牺牲,即他们默认了在这个社会里总是有要牺牲的,弱者总是要沉默地走向死亡,死亡是唯一的解脱。他们都承认了人在这个社会里的无能为力,不可反抗。
包括观者。许多人看到最后,看到莎玛艰难地数着107步,都盼望她尽早死亡,好使自己从这部窒息的影片中解脱出来。他们不也是杀死莎玛的凶手么?他们身上的恶终于露出马脚,尽管他们是那么地同情莎玛,为她打抱不平。
一个自我牺牲的人,在一个以牺牲别人为游戏准则的世界是无法生存的。
然而,抛开这一切,我又只能看到她的微笑,她决绝和隐忍的微笑。影片结束时苏已睡着,我和暖暖这次都没有哭,我说也许是夏天,人不再感到绝望和无助。
她没有说话,在黑暗中使劲捏我的手,捏得我十指生疼。
我越来越习惯于模仿莎玛的笑容,这是我在这个战场上唯一的武器。每次微笑,就立刻坚强许多,同时相对的,脆弱许多。
就像莎玛,她坚强地抚养那个不懂事的孩子,坚强地趟过生命的伤口,却在死亡面前崩溃得一发不可收拾。她最后歇斯底里的哭声,相对于那些笑容却显得合乎情理。
电影终场,而生活还是要继续。
还有一些零碎记忆。
暖暖生日时,我送了她一张硕大的,北京极为罕见的《DANCER IN DARK》的海报,把礼物放在她面前时,我看到她眼眶湿润。海报上BJORK闭着双眼,头发微微飞扬,嘴角上扬,她的侧面美丽像潘多拉盒子埋藏的希望。
暑假在音像店打工。有一日晚上看到客人挑了这张盘,便发短消息给暖暖。我说我希望我们会记住彼此那样的表情,无论真实或是虚幻,而不是记住彼此无助的样子。
三
第三次看就是在课上。开头画面出现时我的心里一惊,我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都含着泪水,但不曾让它们流下。一想到她的伤害,我就痛不欲生。
如果说第一次哭泣是为了莎玛,第二次重复是为了告别,那么这第三次实在来得太突兀。
但谈她谈得过多,我们也该谈谈电影本身。这部由拉斯•冯•特里尔导演的影片摘取了2000年嘎那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一时热评如潮。提到特里尔不得不多说两句,他是1995年“道格玛宣言”的发起者。
何谓“道格玛宣言”?其内容有十条规定,包括“必须实地拍摄,不可另外搭景或加道具”、“必须采用手提摄影的方法”、“故事必须发生在现代的环境”、“导演名字不可在片首和片尾字幕出现”等等。参加该宣言的导演除了拍戏时要严格遵循条例外,之前还要宣读誓言,拍完后影片“送检”,通过鉴定后,合格者被颁发一张DOGMA95的证书,证明该片为DOGMA95电影。
DOGMA的意义正如它的誓言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以导演之名发誓,要克制个人口味,我已不再是艺术家。我的最大目标是在角色和环境中找出真理。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我个人口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这个目的”,是让“电影回归电影”,以此来抵制当时电影界的“流派化”、“意识形态化”。
所以在《DANCER IN DARK》里我们除了被手提摄影机的摇晃镜头弄得头晕目眩,还为搞清楚故事的内容绞尽脑汁。当然这在我看来已经比该导演于1998年拍摄的《THE IDIOTS》进步多了,在《THE IDIOTS》中充斥着更多破碎的镜头,对于一个电影的业余爱好者,一个被现实生活已经弄得精疲力尽的日常人来说,在理解剧情的要求之上还被要求衔接镜头,这未免有点太强人所难了。于是导演的反朴归真成了观众痛苦的来源,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特里尔并不成功,因为影片拍完毕竟是给观众看的,而不是给导演看的。而继续探寻下去,人们不禁发问,他到底是回归了电影,还是另外一种哗众取宠?
也许正因为导演的某种“不负责任”,每个人都从影片中看到自己想看的那部分。有人用它来励志,冲破困境;有人关心最后死刑的合法性(因为该片对莎玛处以的绞刑,还引起了美国某些州再一次关于废除死刑的激烈讨论);有人对社会道德的沦丧痛心疾首,也有人冷嘲热讽,不屑一顾。
当然,莎玛这样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或许也可以说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莎玛。对他们来说,可能永远也没有看一场电影的奢侈,而他们的一生,也如我们的一生,独立构成自己的色彩,灯光与画面,在银幕上边拍边放。
四
这就是我的旅程。可这一切发生时你并不在身旁。
不单是一部电影的观后,同时也是一段青春的观后。电影可以往复,而青春只有一次。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彷徨,在生命中,我们只能径直前进。
在路上,我们唯一的旅伴就是爱,我们唯一的歌声就是哭泣,
我们唯一的慰藉,就是微笑。
这便是《黑暗中的舞者》给与我的感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片近乎于完美,为上个世纪的电影业作出一个令人发聩的宣言。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作者影片,是与美国娱乐本质的影片有着天壤之别,当然该片的导演可能并不这样认为,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观众对其的认识。我在想,这部影片若是以文字的形式记述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冲击力?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片的拍摄手段有些过于不讲究技法,无论是景别,剪辑,还是转场,都显得有些不合常规,至少是在许多地方有悖于电影制作方面的理论。但这一切却没有影响此片获得的成功,那么它的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此片的故事使我联想到中国影片《漂亮妈妈》,客观地说,两部影片虽然有着近似的故事情节,但确实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原因在于我为国人而惭愧。我之所以拿出来作个比较却也是有一定的原因,关键在于可以更好地说明《黑暗中的舞者》的高明之处。同样的,巩俐与比约克的孩子都有着残疾,她们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许多,但问题是在付出的过程中,两人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出现,巩俐的苦大仇深(中国类似题材电影的通病)与比约克的含蓄隐忍形成显明对比,而这绝不是表演的问题,却是剧本已经赋与的人物性格。巩俐的生活与奋斗完全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性格单一,缺乏作为人的一方面的要素,比约克则不一样,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却因为儿子而放弃,这样的处理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满,更具有人性的闪光点。当然,我们可以有一种并不一定正确的猜测,即中国影片要表现的仅仅是概念化中的社会现象与概念中的善良母亲,完全是一种宣传与赞扬,甚至是乞求怜悯,而至于人的内心世界则无须反映,因为它是独特的而不是社会的,尽管它最伟大却不是必然。
由于剧本赋与了人物极其丰富的人格特点,所以这个角色表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必须感谢导演的选择,因为他的坚持才有了比约克的倾情演出。有趣的是,在人们相继讨论比约克是否为本色演出时,比约克却否认自己的演出,并宣称今后不再参加任何影视的拍摄工作,当然,这当属比约克的性格问题,但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正是由于她的演绎才有了影片巨大的成功。导演在确定剧本后首要的工作便是挑选演员,这显然是很需要一定的功底,但他成功了。比约克将一个外表软弱,内心却极为坚强的女性演绎的淋漓尽致,在天真的,顺其自然的表情中有着无法更改的信念,无论将要承受何等的压力,这信念与这决心都无法更改。然而,仅仅的坚强并不能代表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还有那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我想起码在这一点上,比约克是完全的本色演出。而对于影片来说,关于歌舞的陈铺则是影片的精神所在。本片中有大量的歌舞场面,并且都是用非现实的处理手段,这便解决了前面提到过的问题,即此故事只有靠电影的手段展示出来才能有这样巨大的冲击力。可以肯定地说,此片若是没有这六大段歌舞,它仅仅称得上二流电影,在这点上颇有些类似于《杀手里昂》中的那盆花的功效。比约克本人是一名世界知名的歌手,她的歌喉奇特而富有穿透力,她对音乐的理解远远还在导演之上,关于对心灵的歌舞表达形式对于她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她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主人公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如同《艾美的世界》一样具有震撼灵魂的力度。当一个人内心中最美好的愿望由于现实的羁绊而无法实现时,那么他一定会以一种超出常规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生活,爱情,理解,艺术,公理与生命……
我们知道,本片的影视技法上显得有悖于常规,但并不等于说这样的做法就是错误,显然如上所说的歌舞场面就是依靠影视而达到效果的。这里我还要说的是关于影片的镜头晃动感,在言及这个问题之前,我必须说明此片据说是由DV机拍摄而成的。在丹麦道尔斯电影研究小组中,一些年青人主张用DV机来拍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大概也是在这一主张下诞生的产物。DV机体积小,份量轻,若是没有三角架,它的稳定性很差,因此拍摄出来的画面也不稳定,有一种轻微的抖动与晃动的感觉。但就此片而言,画面的不稳定恰恰影响到观众的观影情绪。晃抖的镜头与主人公的命运非常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观影时的心情也渐颤,渐紧,渐痉挛。其实,这也应当属于电影技法之一。在所有关于电影的技法中,其功能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简单地针对人们感官的需要,如极为流畅的剪辑,另一类便是通过对感官的刺激直接影响到受众的情绪,显然后者对电影艺术的把握更为深刻。本片中的镜头不稳定当属于后者。
从电影诞生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来就不存在完美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也不能例外。我们所说的完美并不是在于它对电影技法的全部使用,而是恰如其份地运用在合理的地方。这部影片几近完美,但它的不足之处却也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为了避免好莱坞式的最后的营救,导演要求主人公死去,即便从影片的力度来说,主人公也应该死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关于最后那两千多元钱的律师费多少显得有些牵强,也许我是从东方人的思维去考虑的,但面对生命,友情竟然是如此不济,的确令我难以置信,难道是导演故意的反讽吗?恐怕于影片来说并无多大用处,若此时用以表现主人公的独立坚强的性格也未免有些固执地可笑了。
无论如何,这部影片注定是两千年最优秀的电影,它的得奖在情理之中,它的震撼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有一点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影片不可多看,更不应读解,让如我一样为事的幼稚的人见鬼去罢!
2001年于小西天
最开始决定把这部迟迟未看的电影作为自己里程碑似的第五百部,是因为豆瓣五星评价相当多,一般关于影片的关键词都是“即使身处黑暗也依然乐观的人生态度”“伟大的母爱”“纯洁的天使”“我哭了……”“感人至深的悲剧”…………就是这一类的。
但是我现在后悔毙了,妈的,这片就是一精神强奸,以其编剧扭曲的人格和变态的思想,再加上比约克这个不折不扣的疯女人。看得老子想吐得要命。
我就是不晓得哪点感人了。
我不晓得认不清现实分不清好坏又还自我陶醉的呆子算是哪门子的单纯。
我不晓得在工厂工作的时候满脑子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歌舞剧并且动作磨皮擦痒除了做白日梦就是意淫并不断造成工厂材料损失和成本增加的女工人被开除有什么值得同情。
我不晓得对不愿和爱自己并且自己也爱的人在一起的女人算什么无私奉献,不管她有着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我不晓得折磨真正关心自己的朋友逼到朋友屡次发飙说“我再也不想管你了!!”的朋友算不算真正的朋友。
我不晓得把无谓的别人的秘密保守到引来房东妻子的憎恶并且在被欺骗被诬蔑之后不晓得反驳的愚昧的白痴到底算是哪门子坚守信用。
我不晓得死到临头都搞不清楚状况还依然被幻觉中歌舞剧的女主角自己受到众人仰慕的眼神而露出傻笑算是哪种对生活的乐观精神。
我不晓得把明明知道将来一定会失明的儿子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受苦算是哪门子的母爱。我不晓得让自己蒙受冤屈而被处死(在明明可以辩驳成功的情况下),以这样的死亡换来自己儿子背着“母亲是个杀人犯”的巨大包袱孤独一人活在这个世界算是哪门子母爱。王朔说爱自己的女儿到一想到女儿即将降生在这个世界受到种种痛苦和折磨就后悔不该把她生下来。
以自己的想当然去决定儿子的一生是自私,如果爱他就应该在知道他一定会遭受和自己一样的巨大病苦的时候让他不要降生。
不觉得她是个啥子天使,只能是个傻子。充其量也就是个神经病。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残酷”我只能说如果这都叫真实,疯人院就是地球村了,全世界各个社会的真实黑暗们都蹲在里面穿着黑衣服戴着黑帽子打着黑伞装香菇呢,您也想去试试?影片的摄影也是一装逼分子,丫整部影片除了女主角进入YY状态时的镜头是用正常摄影机拍摄的以外,其他所有所谓体现真实的镜头都是以100个晃得我发昏不息晕车不止的DV镜头拍的,以至于看完本片的第一反应就是:作呕。不仅仅为晕车两小时,也为电影情节中虚伪的悲情。
黑暗中的舞者中的黑暗是假的。是编剧自己搞得,用大众点的说法就是SM,用小众点的说法就是虐心。看这样的东西我就压根没感动过,一般都是编剧挖出一个生活黑暗的小坑,主角自己把这个坑挖得无限大无限深,并且执着的往下跳,并陶醉在自己的悲剧和痛苦中以g=9.80665米/秒^2的加速度往下掉的过程中,其挣扎的动作被各种旁观者艺术家美名其曰“黑暗中的舞蹈”,确实很黑很弱智。
最可怕的是被这样的电影吓住的年轻人们,在还没有以自己的眼睛看清世界的真实以前,就以别人的眼睛先看清了世界潜规则的黑暗面:到处都是欺骗,讹诈,盗窃,嫉妒,死亡,在进入社会前就已先对社会绝望,为痛苦而痛苦,为悲惨而悲惨,当然只能继续痛苦下去,直到被痛死或者在痛死前把自己捅死。
这个各位眼中的天使selma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她沉浸在自己臆想的魔幻共产主义世界里,拒绝逃出生天,硬要以自己的悲惨至极和愚昧至极来想让别人好过一点,殊不知其一生简直是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她倒好还有可以拿来幻想的音乐剧,而看清事实的旁观者者们无不为她痛苦不堪,并在她死后继承她的痛苦还要悲惨的活下去。这是天使还是撒旦?
被自己搞成一部悲剧的人生是可悲的,但不是悲剧。悲剧是什么?是本片心理变态的编剧。
纯粹因为此片装逼的译名和美名想去看这部电影的同学们,如果你不想体会连续晕两个小时的车同时还要被精神强奸的话,放弃执着立地成佛。当然了,如果你是个masochism,相信此片一定会带给你别样的极致享受。
到底什么才叫黑暗中的舞者?这里以笔者低俗的大众审美和绝不装逼的小众思想来看,香港喜剧片金鸡中的吴君如。当然在看到"香港喜剧"这几个字之后就开始撇嘴的同学们,就不要勉强降低自己的审美情趣了。
五年前,有人提及这部电影都说它表达了伟大的母爱。n “千万不要在看到事物前臆想。”n ——古人说的话不无道理。n 我相信这部两小时十分钟的电影将像神一般矗立在看过的人——至少是我的心里,永恒不被消蚀。n 这一切当然超越“母爱”这样简单扼要的单行词。nn Selma——她是那么纯真善良,却天生眼疾,她努力工作,每天带一箱的发夹加工,只为了她的儿子——一个和她一样有遗传性眼疾的小男孩,一个在她辛苦工作时逃课的小男孩,一个总被她说没有包好面包没有铺好床的小男孩,一个嘲笑她的音乐剧台词的小男孩。n 粗略大概地说,Selma自从生下孩子之后她所有的生活就是偿还,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能够攒好钱在她的儿子13岁——最适合动手术的时候,还他一双和正常人一样的眼睛。她说,这都是我的错,我明知道把他生下来就会有眼疾的,但我还是把他生了下来。n 当然,这部电影无法粗略地评论。它的每个细节都是那么重要。nn Selma唯一属于自己、完全地、真正地属于自己的是她对歌剧的喜爱。她会仔细聆听工厂里各种机器连续作声的旋律,幻想每个人都在舞台上舞动着,随着她唱出的音符。她非常穷,在她儿子生日时都不能为他买全班除他以外所有同学都有的自行车。但是她的房东Bill买了,他们还总在闲暇时请这对贫苦的母子俩吃昂贵的糖。n 这样,似乎一切都很好。n 但是,Bill终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走进Selma的房车。他说,没什么,就是睡不着,出来走走。n 一位美国的普通警察,深爱他的妻子,即使她大把大把花光他继承的家产,甚至当房子的按揭都无法付清时他都不曾与她讲述,他害怕,他说他最终会失去他的爱人,然后掩面痛哭。Selma为减轻Bill的痛苦把自己就快要失明的并为儿子攒钱的事告诉他,Bill始终是唯一知道整件事来龙去脉的人。他走的时候说:“这是我们的秘密。”Selma微笑着说:“是的,不告诉任何人。”n 就是他,这个唯一了解她计划的人在银行里没有一分存款的时候偷走她存的两千四百八十元五分。他对他的妻子说,Selma在房车里经常勾引他,因为他不会让他的妻子知道为了养活她他烦恼无数甚至想自杀惟有对Selma倾诉。Bill说,一个月后还你。Selma说:“不行,今天下午就要付手术费了。”Bill抽出手枪指着几近失明的Selma,那个可怜的男人说:“Selma我现在正在用枪指着你,你过来摸摸。把钱留下,不然,你就打死我!” 那是我见过的最无助的最迟缓的谋杀,如果那也算是的话。Selma哭着打枪,子弹打光了,Bill还是死死攥着钱袋,她哭着把播放器打在Bill头上。“It is what I have to do.”n Jeff,一个爱她的人,每天都在工厂门口等她,总是说“你的朋友已经走了,我可以送你吗?”戴着厚厚黑边眼镜的Selma总是甜甜一笑,她说:“不用,谢谢,再见。”几近失明,天天忙于工作,闲暇去排音乐剧的她,又能拿什么去爱呢。在她甚至都看不到Jeff为她准备的花时,这个前额有点秃的男人只是默默把花放在车后箱。他仍在工厂外等待那个倔强的总是拒绝他却靠脚踢着铁轨回家的身材瘦小微笑甜美的Selma。n Selma是在话剧院被捕的,那个对她说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玛丽亚的导演,要排练演员唱“攀山”那一段,因为她最喜欢,他还说我给你准备了小鼓手要不要听听,因为她一直钟意。终于,警察来了,把她带走。只有Selma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相信任何人。n 在法庭上,她几乎零辩护,当对方律师说你为什么要杀Bill时,她说:“我答应他不告诉任何人。”Bill的妻子哭着说:“Selma,你怎么下得了手,没有人会怜悯你!”n 我们苍白的女神走在被告席上面无表情,在这个时候她又想起了音乐剧。是的,她快乐的唱,每个人都跳着她最爱的踢踏舞,她兴奋地高唱:“你们都可以轻易地抓住我!”n 监狱的狱警是她的朋友,她说:“你很一定爱你的孩子,我也有个孩子。”在提出延缓行刑的最后一个晚上,孱弱的Selma对她说:“我喜欢歌剧,因为在歌剧里一切都是好的。”然后她哭着说:“这里太静了。”没有任何声音给她幻想一场热闹的音乐剧。我们的女神是那么孤单。她贴着墙,向上天祈求般的姿势,在极其微弱的广播中哭泣着唱,终于唱来申请批准的消息。但当她知道她的两千四百八十元五分用来请了为她翻案的律师时,她那不可战胜的母亲的坚强又回来了。她在电话里对着嘉弗几乎尖叫着吼:“你们把这么多钱用来给大半辈子都呆在监狱里的一个女人简直是疯了!”嘉弗也急着吼道:“小洛需要的是他的母亲!”“不!他需要的是一双眼睛!!”“请你理智地选择!!”“这是我内心的声音!!”n Jeff的探望一如往常般温存,他说:“洛让我向你致谢。”“谢什么?”“谢你在他生日时寄给他一套漫画。”“你不该说那漫画是我送的。”“要他来见你吗?”“不要,情绪不好会恶化病情。”“你为什么要生下他?”“因为我喜欢把婴儿抱在怀里的感觉。”“我爱你。”Jeff说完这句就挂下了电话。两人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掩面痛哭。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对话。n Selma行刑的那天,如完成任务的使者,她似乎再也没有多余的勇气去面对即将消失的生命,她在那个专门给死刑犯过最后一晚的牢房卷曲着身体,没有吃最后一餐饭,断断续续哭了一夜。我记得嘉弗对她说可以申请延缓行刑时她说的一句话“我受不了了。我一直以为我很坚强。”死亡对于Selma来说是措手不及的。她那样热爱生活,无论生活给了她多少非难。狱警为她打拍子,她终于可以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向104步的刑场,唱着她最后第二幕的音乐剧。 n 她站不稳,当吊线在她头颈上的时候,她拒绝黑步蒙头尖声大叫,但是当嘉弗把小洛的眼镜塞进她手里的时候,她马上镇定下来,竟又唱起歌来。这是唯一一次没有用幻想效果美化的现实歌剧场景。突然脚下木板一松,歌声嘎然而止,小洛的眼镜掉在了地上。nn 我就是如此爱她。她那样勇敢地跟随内心的声音,她惧怕死亡,但最后来自她体内庞大的爱却战胜了恐惧的眼泪、瘫软的躯体、孤单的宁静。n 她纯净得如未曾被侵入的高山积雪。n 然而,这一切却不是描述纯净与现实的抗战。n 它让我想到自己糟糕的生活。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这样坚持和纯真,但它却被深深地刺中,痛到无话可说。如Selma所说,沉默是金。她最终消失在吊架上,唱着她的歌剧,带走炽烈的圣洁。而我们却只能让那圣洁像风般远去,不敢相信会有受过伤却坚韧的纯洁可以奢侈,防备一切,疼痛而麻木。n 最纯粹的感情却要被最残忍的伤害。当Selma在监狱里静默的时候,我蜷在沙发上禁不住啜泣。真的非常怀念曾经诚挚的情感,已经无法确定它是否还会回来。n 有些感情对一些人来说是永远无法摆脱的。也许当我运用“摆脱”时还是被归于冲动的感性总结。但是我知道,这时候的疼痛大于多年前彻彻底底的破灭和摧毁。这不是一段幼稚的幻想大于真实的恋情,也不是一个完美到无法融入生活的男孩。Selma让我更确切地了解到世界上之所以有大爱并不因为人们都认同的那种追求。有的时候,爱并无关于他人,它只是发源于人本身最朴实无华自然的愿望,一种忘却自我的快乐,一种无畏任何代价的付出。n 这是一种致命的真谛,没有到达的人永远无法知晓。当我在凌晨写下这些,挂泪的感动并不会冲淡我的认知。n I`m another Dancer in the dark.n
这部影片最让我觉得悲剧的地方是,在其中,我找不出一个“恶人”,找不出一个可以让我发泄失望,愤怒情感的对象,只能静静的品味这份现实的残酷,在塞尔玛被绞死的那一刻,为一个无辜逝去的生命和她留下的命运未卜的孩子黯然神伤。谁是我可以谴责的恶人,是那个直接导致塞尔玛“犯罪”的警官比尔吗?可是,在影片开始他也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他与妻子给塞尔玛提供住处,照顾她的孩子,为孩子买下一辆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他也显得那么可怜,那么无助,作为一个男人,为无法挣到可以满足妻子生活的钱而痛苦。所以,我相信他偷走塞尔玛的钱不是一个恶人的罪行,而是在一阵绝望中,一个弱者试图去伤害一个更加弱小的人的残酷的自然反应。甚至当塞尔玛找他要回那笔钱时,他也表现的是无助的恳求,而后他侮蔑塞尔玛偷盗显然是一种冲动下的行为,以至于塞尔玛也在惊惶失措的冲动与绝望中,使得这个令我既怜之又恨之的警察失去了生命。那么是比尔那花钱无度的妻子吗?显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对更舒适生活的向往也似乎无可指摘,何况她起初也表现的那么善良,让人无法对她有丝毫怪罪。其他人就更无法归罪,那个法庭上咄咄逼人的律师?在我们知道了塞尔玛的不幸的前提下,我们会对她充满无限同情,而对那个对塞尔玛一问到底的律师有些反感,可是,他只是履行他的责任,更别提塞尔玛漏洞百出的说辞使得她的获罪看起来那么“自然”。而那拖延她的乐团导演也只是在尽一个公民的责任,那些冷冰冰的行刑者们虽然显得冷酷,但也没有做错什么。那么,谁造成了这一切?谁把一个柔弱善良的女子推入了绝境?或许,我只能说是社会了,可是这个过于抽象的“责任人”无法令人释怀,只能令塞尔玛的死更添悲哀。
这部片子中,不少善良的人还是令人感到一丝温暖,如那个一直帮助塞尔玛的凯西,那个深爱着塞尔玛的杰夫,那个在获知塞尔玛死缓获批后和她相拥而泣的女狱警。但是这些人物和这些温馨的点滴结合塞尔玛的悲剧更令人感叹,悲剧仿佛在无声无息中渐渐降临到了塞尔玛身上,突然之间,一个喜爱歌剧,蹦蹦跳跳的善良女子就一下子滑落到绞刑架下,这样的过程既突兀,又显得那么自然,加上记录片般的拍摄效果,让人感觉到它无比真实,真实的令人心痛。当最后一出塞尔玛的幻觉歌剧中,她一步一步走向死刑室,唱着走向死刑室的步数,这组镜头令我印象深刻,心中竟也随之数数,直到屏幕上,突然数到107步,那死亡的步数。最后那幕行刑的场面更是真实的令人恐惧,我头一次看到了一出现代社会的绞刑过程,看到了那黑色的头套,看到了为防止犯人站不起来而准备的支撑板,看到了死刑居然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更看到了一个人走向死亡时那种惊恐,刚开始,塞尔玛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可是谁不是这样。她只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了治好孩子的病,让他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孙子结婚长大,她从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来到了美国,她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她一直心存感激,但是她一直守住孩子有失明可能的秘密,以至于她甚至无法在孩子生日时给他买件生日礼物,显得那么不近情理。她玩命般的工作,默默的为孩子积攒着治疗费,甚至清楚的记得那十美分,同时她又在心中怀着歌剧的梦想,从生活中的一切声响中去发现音乐的美,即使她陷入失明带来的黑暗,也仍在心中跳起黑暗中的舞蹈。可以说,孩子和音乐就是她的生命,为了孩子,她甚至愿意抛去翻案的机会,去牺牲自己。最后,当她得知孩子得到了治疗时,她终于放心了,用音乐趋散对死亡的恐惧,在我正为她的歌声深深吸引时,她脚下的踏板突然打开,一出悲剧的落幕也显得那么突然,那么残酷。
这部影片,我认为很好,但是我却没有以往那种看到好片要迫不及待推荐给好友看的冲动,因为它好,但是不“好看”,它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没有渲染很多悲剧所特有的那种所谓的悲剧中“美”来。让你看完了,突然像失去了什么,我想是失去了对这个善良女子得到拯救的希望。和任何一部出现不幸者的影片一样,在观看过程中,我一直期待着转机,当那个试图为塞尔玛翻案的律师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接下来会是在一阵媒体的声援中,塞尔玛走出监狱。但是,很快因为不愿将给孩子治病的钱付给律师,这一线曙光马上破灭,那一刻,我不由的怪罪那个律师为什么这么冷酷,不是我们常常听说的那种打抱不平的律师,这个时候,记者哪去了,街头游行哪去了?导演特里尔揭示了生活的最常态,最真实,却让我无法对他产生敬意,无法洒脱的说一句“这就是生活”。我想每个人都在心中怀有对美好生活,美好人性的期待,我不愿这样的期待被特里尔残酷的击碎,所以,看过这个黑暗中的舞者的故事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片子真的很好,但是,我不会去看第二遍。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73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