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1/15——生命线
看电影的误读远比读书更甚。我看到2分钟后,还以为,那出血的是躺在床上的母亲。因为她的表情带着一些疼痛。而婴儿的神情虽然有一些焦躁,却实在是在享受着睡眠似的。
我错了,时间在度过。细节人物不多,却一个一个走到面前来。揉面粉的胖女人,不断揉着。面粉太干,再加一点水,再加一点。装好长镰刀的男人,在地里劳作。天气满好的,所以还有衣服一件件晾了出来。一个人精彩和自得其乐的男孩子,在手腕上画手表,这个举动,一举把所有儿童时候有同样记忆的人,网罗了。还有编织绳子的孩子。这个时节,一切很安谧。
揉面粉要加的水泼出,打湿了报纸。然后拿渐渐清晰起来的报纸上的年份,以及和两个军人的样子点出时代。1940年的时候,这样一个显得太宁静的小地方,发生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事”:原来,是婴儿的肚脐出血了。
在世界大战,天下不太平的时候,仍然有安静如桃源的地方。而在这样的地方,静谧的日常生活里,仍然发生着叫人紧张的事情,这事情,事关生命。让大伙急促地聚集在一起,然后散去。
生命线,再精确不过了。这个十分钟,大师的气度与风范,酣畅淋漓。轻轻的四两,千斤拨动,胸怀中动荡许久。这样一个小生命在众多围观的邻居和亲人眼里,逃避过死亡的威胁,回到了充满祥和的世界。而外面,已经是无数生命草芥一样飘散在空中,别说尸体,连灵魂都无法完整收拾,那是太残忍的灭亡。
这婴儿宛若新生,笑容如天使。人们回到各自的位置。以后,以后战争结束了。我不知道其他观众如何感受,但我会觉得,以战争为底色,映射出的世界的广大繁复。战争结束后,世界上的那些不正常的秩序,也会回到正常秩序里。无论如何,那些和善的面孔和温暖的拯救,使人和世界,正常地运转下去
2/15
百花深处
情节很清晰:搬家公司负责人遇到了一个冯先生,和他一起赶到百花深处胡同搬家,只见“冯先生”站在一片废墟中。负责人以为被人愚弄,“冯”则竭力解释:这是一个四合院,那里有一个青瓷花瓶,这边的雕花屋檐上还挂着一个铃,这里什么都有啊。负责人为了收到出车费,就让工人假装搬东西。有人告诉他,“冯”是个疯子。当然,最后,这群工人是若有所思的。
跟着流水一溜看下来,老实说第一印象的还是说中文的百花深处。这十分钟非常容易懂,我也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这是说的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我更加把意义理解为,这是一种展示的力量。为那些无辜牺牲的古老文化的实体哀悼和追忆的,不仅仅是陈凯歌。太多的文化人痛心疾首,太多的学者扼腕长叹。但这些都阻挡不了历史的洪流。我以为陈凯歌是非常切题的。十分钟年华老去,不管是中文的翻译还是英文的单词印象,都已经渗透了导演的使命和责任。被卷走冲走的,并不都是应该被冲走的。但我们无可奈何,因为事实摆在眼前。曾经的百花缭绕,香气弥漫的旧庭院落,那屋檐下的铃铛,都无法抵御“搬新家”。疯子跑向深处,向大槐树,他的喜悦的,跳跃的。对啊,那结尾充满了一个孩子似的欢喜的成年人背影。谁对社会负责,对我们生活的地面上,那些朝夕与共的老房子建筑群负责?渴望住进高楼大厦享受现代文明生活,这没有错啊!那错的是什么?
北京不过是一个典范的典范,所谓的首善之区,也无法做到,给历史记忆的载体一个安息的空间。
从文化上去解读电影,已经不需要太多的力气。连冯先生的那戏曲腔调来看,是再明显不过的象征了。一旦铲除,再无重生的胡同院落,验证着一个国度的遗憾。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就一定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吗?实际情况是,有太多新旧建筑结合的比较好,比较好的得到妥协安排的国家了。为什么中国做不到?非不能,而是不愿意。不愿意的也许是小区域的地产与政府利益群体,也许是那些既得利益的居民,也许是不愿意承担保护责任的管理部门……这个沉重的命题被电影再度强调了,也许这个强调,能够有点帮助。永远不要以为咱们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历史的东西建筑多的是。消灭起来,那可是轻而易举。
愿这种中国特色的沉痛,令有能力改变胡同们命运的人和制度,也改变一下。
3/15
狗没有地狱
看完这段后我试图寻找到与名字对应的东西。为什么是狗没有地狱?地狱的指代是可以字面上容易理解。狗代表什么?
犯人出了监狱,在一个背后是地图的工作人员那里领回自己的物品,并且去要回了欠债,给钱的人所在房间里还是有地图。然后去见心爱的女人。在酒吧里,乐队的音乐旋律很动听,倒回去听了几次,我几乎忘记了我最初的目的,寻找名字与内容的对应。那首英文歌曲是《Thunder And Lightning》,中文意思是电闪雷鸣。很快一对男女买到了去莫斯科的最后一班车的车票。中间她要一点保证,他们去买了结婚戒指。他们上了列车,外面漆黑,而身处光明。相互对看的眼睛带着抑制不了的情感。
这实在像是从一个长篇小说那里,截取了最后一部分结尾,拿过来直接拍摄成电影。而这个小说的类型,说不定是古拉格群岛那样的。但也只是说不定。刻意的误解远比无意更加深刻。因为会去想,不怕被说是故意玄虚而悬疑着猜测,终归是有些东西难以完全说出来,只能够依靠想象。
列车行驶着,我是有着这样体验的,外面漆黑,而身处的环境很有安全感,常常想起一些平时不会想的事情。
这个犯人带着心爱的人要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只是从形式上,那种冷峻下深藏着的炽热,可接在手中细细研磨着,再吞食。
不管过去有什么,但结果是一致的。那种不被黑暗所控制,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里的光明,没什么比这更加是至高的需要。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去理解故事,决定只进入哪个结局一样的十分钟。外面漆黑而我们在这里,这便比什么都好。没有过夜中窒息的人无法明了。
我想我是这样理解了名字。狗没有地狱,人有。狗不会体验那种感觉,人会体验到。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像狗一样的状态,你就不会有地狱了。因为里面的线索确实比较带有政治意象。导演阿基·考利斯马基是芬兰的,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芬兰在同年的12月也宣布独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俄国承认芬兰的独立。而之前,曾经被沙俄统治百年,后来有芬苏战争。莫斯科对于芬兰来说,是一个充满过仇恨,但却在因为统治而被影响百多年的地方。独立以后也仍然是瓜葛不断。那当中政党更迭,制度常常变化,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交替是家常便饭。
这样的背景所发生的故事,隐约可见轮廓,情人的错过与分离,是稀少可见的影子。任何历史的灾难,也是个人的灾难。意识形态的异邦的坚定追求,夹杂着的,一定是对本土的叛离。灾难过去,个中沉积的东西最多。至于对不对,只有上天知道了。因为我相信是因为不可说,必须留着余白,而导演不说完整。
4/15
《万年之后》
土著部落的生活历史,犹如文明的输液。这个比喻是因为我近期病中,不停的输液。但输液这种事情,一方面因为要消炎杀菌或者补充能量,因为一方面要考虑抵抗因素。比如有些药物对有些人是致命的,存在着过敏反应。
文明和药物有着同样的作用,可以在短短二十年里,走完其他地方千年的进程。但是,这样的迅速进程是好是坏,谁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河流一样的历史,最能够见证被依次冲走的文明。
果然,土著们几十年前的历史,就已经遥远得像是恐龙时期的了。已经逼近失落的文明。两个土著在那里比画着,怎么传达胜利的手势、语言。被发现的前后,从不用金属制造锐利的射箭,从极力靠拢那般文明,却还被一只小闹钟给惊讶地摸来摸去。
当他们表演的时候,一种文明在另外的一种貌似普世的文明那里,消解了。见过外面的世界,就物质的享受而言,那绝对是克制不了的诱惑。但面对诱惑,文明输液之后,土著部落却不可能也很容易的融入文明世界。拿什么融入?彻底的遗忘过去,以及对生活方式的直接借用……失去特色的他们和那种文明的普遍民族的民众没有区别。
当他们连本部落的历史都要忘记光了的时候,我们只能够忽然充满困惑的抬头:怎么文明是如此地在消灭各个群体的与众不同?如果特异的诞生只是为了在进程中被依次冲走,体现短片里的意义的,就只有冲走的“先后顺序”了。
不以喜好为转移,就这样被发现,被改变。我们只能够寻找解释,而无力改变。
5/15
距离托那12英里
这个故事很像是平常我在各种文学刊物上,看见的各种上了年纪的作家写的人生记事。当然,电影不光是故事,这样一个情景设置,一个人开车要赶往求生处,中途被救,是充满了庆幸的。
基本上,谁都难免有那么些时候,非常倒霉。前几分钟都是危机的刻画,摇滚音乐作加上高温的太阳,加上呼呼旋转的风车,加上人体的幻觉,电影效果非常棒。
很幸运,被一个年轻女孩子救了。他们安谧在医院里,一个充满了感激,一个充满了紧张和欢喜,她才拿到驾驶执照,却刚刚好救了他。相对一笑,这种氛围充满了对抗无力人生的温情。对于别人来说,是可以当成新闻来读的一则小故事。读完了感叹一下,然后散开。
对于当事人,则是可以一生难忘的救济援手。十分钟,从死的边缘到生的盎然。
在15个大师的分头表达里, 这个十分钟,充满着善意地捕捉。却很能够代表人生当中的正面细节。人与人的关系里,绝大多数的良善与温情,就是由这样类型的细节构成的。
绝望的时候遇到拯救,就是希望。这种美好的吸引人,比鸦片之于孤独和疏远分离的人际,更加重要和吸引。
他人是地狱,也是天堂。
6/15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忙碌,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如果去问那个女演员,她肯定能够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忙碌。但是她和所有人,包括导演和我们,都找不到答案,世界为什么这样设定,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必须如此忙碌?
或者,怀疑主义者总是要一再追问,忙碌在接电话里,在工作准备里,在收拾自己里,真的与目的靠近吗?
或者无意义的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目的的需要。不是我们的需要。如果可以选择,去选择安静休息,小睡一下也比这样好。不会焦躁和乏味。还是一种境况,没法选择,就是这样了,这样十分钟内,像提线的玩偶一样,做该做的事情。
也许更加多的时候,问为什么,不过是为这样的无意义十分钟,增加了一项内容而已。所有道具,不管是快餐还是音乐,不管是点燃的香烟,还是表情或者衣服,其他角色,这种电影的表达,使我困倦。没有答案,就不要寻找题目。电影偏偏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这样人失去主体性的时段,深深的厌倦。
7/15
我们将被掠夺
这是影响世界的10分钟。选择这样的题材,等于占据了至高点。美国的民主制度、选票,这些充斥着所有被大国影响的国家民众耳朵眼睛的东西,又到了抉择关键时刻。
戈尔竞选总统宣布败选,最后十分钟,多么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群体,多么具有斗争性的民主制度啊!最后诞生的,将是这个世界第一的大国的总统。
套用一句网络俗语,面对这些政治人物的表情和谈话,没办法记得和有印象,多数都是飘过一样的。但是,那种被公开的情绪与立场,是这个国度的特色。在表演台上,大家都买力的表演。游戏规则,才是他们真正的老大。即使规则被利用,他们被掠夺。
政客们的十分钟,等于左右美国大众的四年。等于难以用数字和语言衡量的世界范围和人类方面的深远影响。看看布什先生的做为,我们不能够不为之悬心,即使已经事过境迁。
被掠夺的东西太多了。而这一切,十分钟前后就发生了。
《水的故事》:有点神秘,我喜欢神秘的东西。长者坐在树下吹笛子,打发小伙子去取水。小伙子在路上遇到个外国姑娘,帮忙修好了摩托车,就跟她回家了。两人结婚生子,男人买了车带着全家去兜风,车掉到桥下的水沟中。吊车打捞汽车时,男子听到了熟悉的笛子声,他顺声而去,看到老者还在树下。老者说:“你去哪了,我等了你一天了。”那颗树是不是菩提?让我想起中国文化中天届和凡尘的禅语:“天上只一日,地上已千年。”
《百花深处》:先笑后感慨。英文为《100 Flowers Hidden Deep》,我还以为是关于深埋地底的鲜花什么的,不知是我的英文太差,还是翻译的问题。耿乐扮演搬家公司的一个小头头。哥几个刚忙活完一单,被一个怪腔怪调的家伙拦住了,说是也要搬东西。上门的买卖谁不做?到哪搬啊?答曰百花深处。
沿途都是拆迁的破败景象。车到地儿了,那儿除了一颗树啥也没有。得,小哥几个遇上“神经病”了。闪吧。车刚开出几步远,公司电话来了,还说那家伙忽悠弟兄们好几趟了,让把账结了。从“神经病”手里拿钱,那就听他的吧。两个搬运工摆起了架势搬“大衣柜”,就像演戏一样,看得人咯咯直笑(这段让人意大利电影《放大》)(再过几年重看,我知道自己应该哭)。那个“疯子”还在土里找到他们家的风铃小部件,欢天喜地的。就在此时,另一个工人小心翼翼地搬着“花瓶”,偏偏有人来借火,他两手一撒,“花瓶”碎了,疯子嚷着让赔。
搬完了东西,就得运送了。车往出拐时,“疯子”提醒说前面有坑,大家不信。车咕噜终于陷了进去,大家下车清陷,“疯子”意外地找到了风铃的另一部分。此时,众人大悟“疯子”没说谎,他只是一直生活的自我世界中,生活在那个老北京四合院的世界中。最后的画面很精彩,就像一幅水墨画,一座四合院依稀存在,苍翠的大树藏根其中,枝叶郁郁葱葱。
《生命线》:安静、恬淡。过多的不想说,但都留在了心里。
《关于时间 2》:很酷,看得晕头转向,眼睛就像长了脚似的,转过来又转过去。丝毫不想隐瞒,没看明白。
关于“百花深处”,有一首歌,是陈升的《北京一夜》;还有一首词,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2016年补充:以前写的,太幼稚了。)
《十分钟,年华老去》分两个篇章,小号篇和大提琴篇。为影像作主题配乐的是曼陀铃高手Paul Englishby,如水的音乐,和时光一起流逝。
很难把十五个小品一一数来,有些触动难以言说,我还不能把所有影像内化为自己的文字。只能挑些可以成逻辑的写出来。
小号篇:
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大概是因为他讲述的是中国很多人心里的隐隐之痛。一个老北京,请搬家公司去他家搬运。小货车开到百花胡同——早已是被拆除的烂地。这位恋家成痴的老北京,坚称家犹在此。居心不良的搬运工,只想把出车费赚回来,装模作样开始了“搬家”;一不小心还打破了想像中的花瓶。
夕阳下,老屋的风铃叮当作响——水彩画般的动画效果,忽然让人泪自盈眶。如果你有过熟悉的老房子被拆迁的回忆,你一定也需要这样的安慰。有多少人生活的脚步,追不上城市疯狂扩张的翅膀?
导演victor erice的《生命线》,用黑白镜头展现西班牙村庄的悠闲风情画。婴儿,母亲,圣母象,吊钟,孩子的玩耍,仆人的忙活,一切一切,在他们的轨道上,嘀哒嘀哒地睬着节奏。忽然,母亲发现婴儿的肚子上渗血了,所有人都紧张聚集起来。老太太很快处理好婴儿的伤口,空气恢复了宁静。然后镜头对准了当天的报纸:1940年6月28日。小小的意外,只衬托出这十分钟,在那个乱世,是如何的美丽。
美国导演贾木许(据称是美国独立电影的宗师)的《拖车之夜》捕捉人的细节,波澜不惊。正在工作的女明星被告知可以休息十分钟。她回到一辆布置豪华的拖车,放着轻快的音乐,淡淡地和朋友聊着电话。在这期间,不断有工作人员上来检查这、检查那,屡被打扰的女明星面容始终非常平静,任由摆弄。十分钟到了,她把烟掐熄在未吃一口的工作餐里。回看拖车,空虚如初,仿佛根本没人来过。
大提琴篇:
这一篇章的作品更为悠远深邃,怪不得用大提琴配乐。
贝托鲁奇《水的故事》很玄妙,很像东方的玄学故事。一位偷盗青年为在树下吹笛的老者寻水,巧遇一位小姐,一起扬长而去,从此结婚生子。直到一天青年在河边出了车祸,被笛声吸引,循声而去,只见老者仍在树下等他来送水。“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导演是不是也读过这个故事呢?
当我们向自己的生活飞奔,是不是,也遗忘了什么?
沃克.施隆多夫的《启迪》很取巧,我觉得。哲学性地提问:时间是什么?“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一个时间,就只有现在的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话外音渐渐成了一只苍蝇的声音,它围绕着烧烤场,一家人正在聚会,这里有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孕妇的肚子。苦苦思索一天,最后,苍蝇被电死,生命结束了,无所谓过去、现在、将来,而它在临死前,依然苦苦追问上帝。
十分钟,一天,一生,谁说得准,哪一个更重要?
伊斯特凡.萨波《十分钟后》,讲述一对夫妇的突变,只需要十分钟。妻子在家里准备好庆祝的烛光晚餐,一旁的电视里放着英语教学节目,主持人在反反复复地讲着人称变化。醉酒的丈夫回到家,和妻子发生争执,纠缠中妻子用刀刺伤了丈夫。救护车接走了丈夫,警车带走了妻子,只有一桌被搅乱的晚餐,以及依然在喋喋不休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犹如麻木的旁观者,不管这边厢一个家庭的毁灭是如何激烈和残酷,那边厢该继续的还是继续,没有一丁点的停留和关注。我们既逃不过时间,也逃不过悲剧。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戈达尔的《在时间的黑夜》,这位老先锋压轴出场,一轮快拳。在这个十分钟的集锦里,他又用十个一分钟的集锦去表达自己的思索:十个“××的最后一分钟”。青春、回忆、爱情、勇气、恐惧……直至永恒。每一分钟居然又是有着无限空间的主题故事。到最后,竟然不容我喘一口气。在时间的黑夜里,究竟用什么去照亮我们的路,去哪里觅得我们的光明。
我无端想到的竟是麦兜。这只小猪说:“我爸爸想着回到以前不知道哪里,我妈妈只是想着以后不知道哪里,只有我一个,留在现在……”
写下这些字的时候,耳机里是陈升的《北京一夜》,半古的调子,好听得紧。从《霸王别姬》之后这是陈最让我喜欢的作品,甚好,有些最本质的东西他还有能力用镜头告诉给所有人。本是上课的时候放的小片段,久久不能忘,《十分钟年华老去》我只看了这一部《百花深处》短小精悍,颇有余韵。n 喧闹的搬家场景拉开本片的序幕,金属制的家什被搬家工人抬进新的现代化公寓,身后传来主人家的:“慢点,慢点……”呼喝,镜头上摇仰拍高耸的公寓,强烈的压抑感,与其说是现代化的文明,不如说是一只吞噬一切的怪兽。而那慢点慢点的台词,此刻听来更显得有些滑稽。n 冯先生的出现,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莫名的就从镜头里跳出一个这样“讲究礼数”的人,“他们都叫我冯先生”一句话,听着耳熟,老北京人儿,很多时候讲的都是一个礼数,与之对应的,是耿乐饰演的司机,咬着笔帽,“您能帮我搬家吗?给钱我们就去”连回答都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或许这就是陈眼中标准的现代人模样,凡事求的是有偿而为。n 开车前往百花深处,一个冯先生记忆中的家,路上,模拟冯先生主观视线拍摄,但一左一右全都是他不熟悉的现代化建筑,于是他探出车窗,向天空看去,依然还是那片蔚蓝的天,但是四周的景物完全改变,原本应是物是人非,但在冯先生这,却变成了人是物非。随后车内搬家工人的对话,更是在侧面表达这层意思:“现在,只有老北京才不认识北京呢!”尴尬的状况,还有那么些无奈的意味。n 百花深处,一片破败的断壁残垣,最显眼的就是坡上那株茂密的大树。车在坡下挺住,冯先生爬上坡去,运动镜头,坡上仍旧是一片荒芜,紧接着,冯先生开始絮絮叨叨的说自家的摆设,搬家工人知道被涮,气氛而无奈的离去。车内,耿接到一个电话,通话中同伴解释了冯先生疯子的身份,车内的后视镜里,司机看到了冯先生孤独的站在树下,为了要车前,一行人随之回到坡下,煞有介事的开始帮冯先生搬运并不存在的家具。俏皮的鼓点响起,配合着搞笑的对白,陈的黑色幽默就是这样进行。n 或许,我可以把话说简单一些,在这里,导演运用许多象征性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司机通过后视镜来看冯先生,实际上有一种回顾过去的暗喻,树在一个矮小的土坡上艰难的存活,四周包围着的高大楼群,现代文明的即将推进吞噬这仅存的旧有文明。坡的意义也是不可代替的,并非单纯的只是拍摄的限制,冯先生所谓的家,旧的物件(旧有的文明)都存在这小小的坡上,下坡的艰难,搬家工的小心翼翼,都是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旧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有着许许多多冲突的地方,从一种文明过度到另外一种文明,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轻而易举。既然有冲突,就必然会摩擦,花瓶在下坡的途中被摔碎,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由此就更加印证了坡的象征意义,半途中的花瓶摔碎,就是新旧文明相互碰撞的代价。难能可贵的是,陈并没有过分强调旧的就是好的,新的就是不好的认知,而是通过沟和铃铛来揭露我们和过去不可磨灭的联系,新的代替旧有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旧有的东西依然有值得可取的地方,就像铛子和铃铛本身最后相合,终能发出清脆的声音。n 接下来的变化翻天覆地,一段CG的运用,让我对整个小片的好感顿时降星。陈想说明的,或许是铃和铃铛子最后的相合,就是一个契机,一个让所有人能回想过去的契机,用心良苦,却是败笔。整部小片的风格是含蓄而内秀的,连发疯的幽默给人的感觉,都是捂嘴而笑的,这样的感觉,是符合旧有文明所讲究的,突如其来的一段CG却和这样的节奏不相符合,它过于张扬外露,直接而坦率的表达着感情。或许,我应该这样想,它是不是陈的故意安排,让新旧两种文明,在片子的整体结构上进行的大碰撞,看看最终是不是会产下畸形的“怪胎”。这样的直白,有些带着强权的意味,剥夺了人的想象,百花深处所象征的,不仅仅是那些正逐渐消逝的“胡同文化”(本片04年上映,那段时间的北京,因为要为奥运进行准备,拆除了许多胡同,顺带着也拆掉了许多人心中魂牵梦萦的“老北京”)它还有可能是“弄堂文化”“寨子文化”“弹珠文化”“皮筋文化”……百花深处,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含义,那些东西对于冯先生是金鱼缸,是花瓶,是屋檐下铃铛随风传来的“叮叮当当”……n 对于我们而言,百花深处的又是什么呢……nnn 在写完这篇影评很久之后,我遇见莲蓬女,她说,其实冯先生是个鬼,最后那个镜头,冯先生奔向大槐树,槐字怎么写?她问我,我说一个木一个鬼。你看那个镜头,一棵树一个鬼,她认真的说。恩,我想也许是这样。嘿嘿其实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最好。
这篇影评写完好久之后陆续又看了无极,梅兰芳,搜索,道士下山等等,一度越来越get不到陈凯歌的点,甚至就差把他从可以期待的名单里划去!恍惚间小十年过去了,自己人生际遇也有很多改变。昨天去看完妖猫传,感觉又回来了,整部片子完成度还是很好的,比较浅,虽然不是大师顶级作品,优秀肯定没有问题,特此翻了一下采访看,陈说摄影曹郁镜头里给了八重光,怪不得那么美,感慨张天爱在陈导演的手里绽放成那个样子,相较于她跟邓超搭档时候那个村姑,云泥之别!可见会拍的导演之于演员真是太重要!
记录一个小的点,采访问陈,您拍十分钟年华老去出了百花深处,现在您再拍会拍什么?陈讲了一个朋友6岁孩子为去游戏厅说服大人的故事,陈说,那个6岁的孩子说,伯伯,我不去打游戏,我就交不到朋友。然后揣着游戏币仿佛自己是游戏世界里的国王。他说如果再拍一定拍这个。很多年过去了,陈导演也老了。
One thing no sooner comes into view than it is hurried past and another takes its place, only to be swept away in turn.
——Marcus Aurelius《Meditations》
时间是一条河流。一切创造物不可抵挡的浪潮。
事物一旦映入眼帘便瞬时消逝然后被取代。它们的出现仅仅是为了被冲刷殆尽。
——马可·奥利里乌斯《冥想》
这是一部,应该说是一套平静得震撼人心的影片。《Ten Minutes Older》,被译作《十分钟年华老去》。只是这七个字,便有深深的吸引力。再加上十五位当世的著名导演,更是让此片颇具神秘感和号召力。十五位导演,用了十五个十分钟,塑造了十五个短片,讲述了十五段时光,展示了十五段年华。
整套影片分为两个部分。The Trumpet(小号篇 7部)以及The Cello(大提琴篇 8部),分别以明艳的红色与深沉的蓝色作为基调。前篇侧重于人物与细节,而后者侧重于更为宽广的时间与存在的主题。
1. Dogs Have No Hell 狗没有地域
男人出狱。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入狱前寄存的一块手表,一根皮带,一条领带,以及一双皮鞋。一个囚徒,没有姓名也没有曾经。从那道门出来,宛如新生。
要回一笔钱,然后打算乘火车去莫斯科。剩下十分钟的时间。来到一间餐馆,找到当年的爱人。他们都已经不再年轻。暗涌在心却沉默相对。他要她跟他走,她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考虑。她颔首。
买票上车前,他带她去买戒指。然后手挽手一同上路。他们并肩坐着。话语不多,心意相通。
他问,你是否后悔带我走。
他说,你看外面,漆黑一片。
她答,是的。如何?
他说,可是,我们却在这里面。
此刻窗外有另一列火车带着喧鸣和刺眼的光飞速而过。剧终。
十分钟。重逢,决定,承诺,同行。然后一同看外面的光亮与黑暗。
2. Lifeline 生命线
平静午后,出生不久的婴儿和美丽的母亲沉浸在睡梦中。庄园里安宁而平静。熟睡中的婴儿脐带缓缓渗出了血。没有人知道。男孩用炭笔在手腕上画一只手表,然后放在耳边似乎听见时间一分一秒滴滴答答的声响。融入成为墙上时钟的摆动。一切都似伴随着这样的节奏。女孩荡着秋千,男孩编着草绳,男人们割草锄地,女佣揉着面粉,孩子和母亲的呼吸,草地上爬行的蛇,厨房里静静的水滴。
随着婴儿的哭泣声将母亲吵醒,她惊慌的呼叫瞬时打破了这样的平静。所有的人都聚集到了房间里,眼里面都是关切。时钟依然摆动,秋千空着轻荡,草地空旷着只有稻草人,面粉边的水杯下压着一张报纸,水滴依然缓缓地滴落。这一切都没有了声响,淹没在孩子的哭声里。
事情很快平息。婴儿停止了哭泣,在母亲怀里露出了天真纯美的笑容。母亲唱着摇篮曲。我们多么爱你,生活一切美好。
于是庄园又回到之前的宁静。时钟、秋千、编织、锄草、揉面。男孩用手指蘸了些口水,抹去了手腕上的画着的手表,如同抹去了刚才的躁动和慌乱。面粉台上的报纸上,二战时期的纳粹军人住着拐杖面带微笑。
这是1940年6月28日。远方战火弥漫。十分钟。希望却在这个宁静安详的小镇庄园里,因可爱婴儿的笑容而变得真实存在。
3. Ten Thousand Years Older 一万年前
1981年与2001年分别拍摄的两段短片,记录了巴西亚马逊河流域最后仅存的原始部落在这二十年间因“文明”的进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个部落保留着一切最最原始的东西。不论男女都裸露着身体,在头发和身上用羽毛和野兽的牙齿作为装饰,钻木取火,用涂着毒的弓箭防卫,说只有族人明白的类似于兽声的语言。面对来访和摄像,他们显得局促不安并且好奇。
先进的人们进入他们的世界,治愈病痛,也带给他们文明世界的产物。那是一个白色的闹钟。二十年后的今天,他们穿着与旁人无异的T恤,戴棒球帽,定期去大城市居住并且在那里与白种女人做爱。面对采访,他们平静而习惯。虽依然说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但是渐渐没有了防备。族长在镜头前表演曾经呼唤族人共同抗敌的情形。来来回回地走着,发出响亮的呼号。可是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年轻的孩子们已经不说族语,并且向往着真正大城市的生活。他们接受现实,却承受着现代文明对于自己部落的冲刷和洗礼。
片末的镜头定格在他们黝黑的脸孔。眼睛里面透出无奈。族长把闹钟放在耳边。他们不明白它怎样计算时间,可是却清晰地听见时间的流逝。
十分钟,二十年。导演Werner Herzog展示了一场现代文明直接而迅速的野蛮掠夺。
4. Int. Trailer. Night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说实话,这一次的Jim Jarmusch是让人感觉些许失望的。
冬日夜晚,车祸让一名女演员暂时停留在拖车里等待事故的处理。身着薄纱的戏服,脱掉了高跟鞋,点一支烟,放一张钢琴曲的CD,闭目。其间有不停的打扰。电话,搜身,问候,送餐。进来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门不停地被打开和关上,她不停地说谢谢。十分钟之后,等待结束。烟抽完,被摁灭在刚送来的饭菜上。
十分钟,没有安静和隐私,让人顿时厌倦起人的喋喋不休,并且顿感疲惫。
5. Twelve Miles to Trona 距离托纳十二公里
郊外尘土飞扬,冗长的高速公路上见不到其他车辆。刺眼的阳光径直照射下来,荒漠上蒸腾着炽热的空气。诊所关门,男人不得不继续开车上路,前往12英里外的医院。
胃痛以及炎热使他出现了严重的中暑症状,满脸的冷汗,并且开始晕眩和产生幻觉。他无法控制方向盘,两边空旷的黄土在阳光炽烈的照射下在他的眼睛里幻化成绮丽的影像。前方的道路愈发模糊,他开始沉浸在幻觉里,迷恋着大片大片的风车还有空中五彩斑斓的云朵。
突然间他意识到自己正在走向幻灭。于是下车求救,遇见善良的女孩。他呼吸困难,女孩在他的眼中逐渐模糊,合眼前的最后瞬间,他仿佛看见女孩鹤发暮年时候的影像,他相信自己的一生就此终结。然而及时地送救挽回了他的生命。当他再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看见女孩笑颜纯美宛如天使。
十分钟,生与死。导演用镜头创造了死亡五彩瑰丽迷幻的美,也创造了生命纯真善良真实的美。
6. We Wuz Robbed 我们将被掠夺
Spike Lee激进依然,愤世嫉俗。四年前的美国大选让身为民主党以及戈尔忠实支持者的Spike Lee至今依然愤愤不平。当年佛罗里达州的选举结果争议重重,他用了十分钟拼接了不同身份不同的人们对于佛州选举的判断和评论,展示了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选举的形势风云突变。
并不喜欢带有浓重政治背景的电影题材。但是就是在这十分钟里,我们却清楚地看到,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比战火弥漫烽烟四起的战争更为惨烈和残酷。
7. 100 Flowers Hidden Deep 百花深处
北京城的市政拆迁。人人忙着搬家。一个男人找搬家公司,对方回答给钱即可,男人欣然。接下来是询问住址。他道,家住胡同,鼓楼左手边的第一条,名百花深处。对方似是不知,于是开车带他一同前行。城市道路开阔,车水马龙,立交纵横,高楼林立,俨然现代气息。车行在平安大道,前方是地安门大街,繁华喧嚣,男人却不认识。经过废旧的建筑时方才识得路。暗淡的墙上用油漆写着大大的“拆”字,工地的废墟里还留着没有拆除完毕的屋子。平矮的残楼与背后高耸入云的大厦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男人欣然无比地指着前方说着到了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却是空空旷旷的泥地。中央有一颗很大的树孤零零地伫立在一个小土丘上。几个年轻的搬场工傻眼了。眼前分明无屋无瓦,何来搬家?男人却煞有其事地引路介绍。(应该是四合院,可是我不知道什么是“影背”和“两进的院子”。)搬场工们认为自己上了当,开车便走。开出一小会儿,接到单位电话得知此人是个疯子,出车却要收钱。于是返回去。为了钱,几人开始虚拟的“搬家”。他们做着搬举重物的动作,荒诞可笑。堂屋、条案、铛子。这些名词对于年轻的搬场工来说陌生而遥远。当男人仿佛看见花瓶落地后,将地上的一小撮尘土当作碎片捧在手心却流下伤心泪水的时候,几个年轻人却沉默了。
他们没有收下钱。只是远远地看着男人的背影。他在废墟里找到屋檐下的铃铛,挂上了铛子,一路小跑,无比欣然。他们似乎看见了那个古旧的四合院,落英缤纷,风吹过去的时候檐下有清脆的铃声,院子的中央有参天大树。一幅中国水墨的美丽图画映入眼帘,瞬间又消失无踪,只剩下大树随风摇曳。男人高兴地摇着铃,晃悠着奔跑,用快乐的声音喊着:“搬新家啦!”,渐渐消失在一抹残红的晚霞里。
剧终。
陈凯歌的这个十分钟,应该是国人熟悉人数最多也是最褒贬不一的一段。因为都看明白了,于是都开始评论。有很多人说陈凯歌令人失望,他们认为大师不应该拍出这样浅显的作品。然而或许是个人对北京偏爱的缘故,这部短片我却是喜欢的,更是震撼的。震撼于陈凯歌镜头下难得的黑色幽默,震撼于冯远征精湛的演技,更震撼于这样浅显的故事和对白、这样浅显的主题和情节,却能够让人瞬时将笑容凝固,感受到凄凉和悲哀。
不喜欢这个英文的翻译。完全逐字,生硬勉强。但是喜欢“百花深处”这四个字。在网上查询得知原来真的是有这条胡同的。百花深处胡同,相传明代有张姓夫妇在此辟园种植牡丹、芍药。当时城中名士多来游赏,称此地为百花深处。清代花园荒废,形成街巷,遂称百花深处胡同,后简称百花深处。这四个字让我想到陈升的那首《北京一夜》,歌里是浓重的北京情结。当现代的发展吹散了古老的尘土,百花的深处却触动了伤心的魂。
http://www.blogcn.com/User5/vivianisvivian/blog/3474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