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有失有得,我并未得到什么比较大的感触或感情收获。因为说的都是那些道理,那些不看电影的人也知道,他们不看也不觉得有什么损失。我看了,一来就不能做其他事,二来自己也有时候觉得镜头太慢。
在日本,教授是很受人们尊重的。
退休后,他的学生们经常去看他,与其共进餐。吃马肉和鹿肉,于是是马鹿(笨蛋)吗?这个教授很会讲些幽默的事。
他在买马肉,一匹马看着他,他感到惭愧。
他怕黑暗,怕空袭。但空袭真的来了,(二战日本战败,美军驻扎)房子毁了,他只得存一本《方丈记》于公厕般狭小房子居住。学生们还来看他,并帮他办六十岁后每年的纪念会。每次他都要喝老大一杯酒,众人看得担忧似的。各人敬辞,有古板的一直报从某地到某地的各站名,(真觉得有点木,但似有隐喻),有说不吉祥的话的但教授不觉怎样。
有众人一起唱歌谣排成两队走来晃去,日本人的宴会就是这般肆意的潇洒的吗?这些人在社会中也有各自的面具的吧。
后来众人表演教授死去后他们抬着教授举行仪式的场景,绝!教授并不生气反而因有这等体验而欣赏。
后来学生给他重新设置了新居所,按他的意愿把池子弄大,因为鱼要翻身,怕鱼背弯曲难受。
丢过一只猫,而在某次乘火车时候看到这只猫,如此依恋。
后来再养的这只罗亚丢了,失魂落魄。一个教授,至于吗?但确实如此,因为一切没了精神依托,连老婆学生也不能代替。“罗亚已被制成三弦琴。”最后替代疗法重新养一只。可见有养宠物的老年人对宠物是十分在意的。后来他又自己唱了歌谣,“收割之神让死兔在水中洗去污秽”弄得老伴哭了,他自一人在喝酒。
再次聚会时,他喝了酒,高血压发了或者是,然后不行了。但你能阻止他不喝吗?私人医生都在一边,可是喝得太大杯了吧。
他对小孩子说的人生道理:
“你们可以找一些真正喜欢的东西,找一些你们能够铭记的东西,当你们找到后,你们要努力地把它铭记于心,那时,若你要得到这宝藏,定要经过一番努力的。若你们用心地钻研,这会成为你们的终生职业,那是你们真正的宝藏。”
大抵很讨好人,因为谁都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过这样说的确很能激励一些人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东西,至少是有共鸣。
睡眠中他看见了小时候的自己与人玩的游戏说“得未?未得。”死了吗?还没死。
当然,跟孔子是不太一样的。
生亦何苦,死亦何忧
最后的一群孩子在田野间玩捉迷藏的场景,回归人的本来面目
到底人不过是来到世间嬉戏一场的孩子
- Maadha Kai?
- Madadayo~
全片至此 心理释放完成
讲老师的电影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说我的朋友飞儿最近正在研究的《钢琴教室》,——变态和乱伦片的经典之作。但是我讨厌这个电影到了极点,所以不准备把它加在我的豆瓣上。上面一部我非常非常喜欢的老师题材的电影,真正意义上的黑泽明的最后一部电影,开拍的时间比《梦》还要晚。甚至就我的个人好恶而言,我觉得这是黑泽明最好的电影,一点儿都不较劲了,毫无技巧了,没有任何炫技和做作的成分,不说教不强化任何主题和理念,不煽情不主观,所有的微妙的小情绪都淹没在平实的电影语言中,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我所理解的电影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无技巧”。片名被翻译成中文失去了日文原名的神韵,大陆版叫做《袅袅夕阳情》,港台版叫做《一代鲜师》,我想这也是另外一种 lost in translation 的无奈吧。片名“まぁだだょ。”在日文里的意思是“还没有好啊……”,这是一个回答,问题通常是“准备好了没有?”(まぁだ が?)——这个固定形式的问答经常出现在一种小孩子常玩的游戏中,就是我们常说的“捉迷藏”。这个可爱的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总是在进行着这样一个问答,被当作一种仪式性的保留节目出现在他退休后每一年的谢师宴上,而他总是这样回答他的学生,“我还没有准备好啊……”
我每次看到这部电影,总是会想到我的父亲,虽然他从来没有陪我玩过捉迷藏,但是我总是在想,也许他和他的那些学生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他把对他亲生儿子的失望和无奈以及失却的希望寄托在他的学生的身上,成就了一个好的老师。我想跟他比起来我不是一个好老师,永远不会是。嗯。
内田百闲(1889-1971),日本明治,大正,昭和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原名内田荣造,号百闲,又号百鬼园。曾师事夏目漱石。善于梦幻般的心理描绘。早期作品有《冥途》《东京日记》等。尤以随笔著称。短篇集《百鬼园随笔》曾风靡一世, 奠定其独特的文学地位。
其实内田最初的笔名为[百间],战后才改为[百闲],“闲”字被写为门内一月,日月有别,足可见其人内心敏感。百闲61岁辞去教职,专心写作。文笔之下常以贫为乐,“大伙儿都把我看作穷光蛋。人群中只要一涉及到穷的话题,大伙儿就肯定一齐朝我看,如果当时有谁背向着我,也一定会回过头来瞟我一眼”,还有那句得益于孟子之言的“无恒债者无恒心”,更是画尽了其人固而不陋、谐而不谑的童心雅致。
影片的日语名为“まあだだよ”,音译为“Madadayo”,是孩子们玩捉迷藏时喊的:“——你准备好没有呀?(Mahda-kai) ——还没呀!(Madadayo)” ,英文名翻译为“Not Yet”保留了原意却少了某种腔调,而中文翻译,无论是大陆版的“袅袅夕阳情”还是台湾版 的“一代鲜师” 都差强人意,情趣全无。
从六十一岁开始,弟子们创立了“摩阿陀会”为他庆生,每年学生都会开玩笑问道:“你准备好没有呀?”他一口气饮尽为他而设的大杯啤酒,之后总是说一句:“还没呀!”“摩阿陀会”一共举办了18届,而影片的结尾则停留在了17届的庆生会,那一晚,头发花白的百闲作了一个梦:孩子们在玩捉迷藏,许多孩子在朝他喊“你准备好没有呀?”他在稻草堆中一边隐藏自己一边说“还没呀!”,天空忽然幻化出五彩祥云。
这温情的结尾大约也包含了年逾八旬的黑泽老人的不忍,或许二者心有灵犀,彼此释怀了。
第一次写长评,可能会很长。。。。。。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非人主角。每次唱歌都有特别的意思。一切都发生在时代的背景下,一些不起眼的小片段,配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下,意思都值得细细去品。简单搜索了一下黑泽天皇的背景资料。真的只是简单搜索,若有错误还请包涵。
拍了一辈子大片的大神,于83岁的高龄,拍摄了一部别人的人物传记。
整个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成两分部,一是时代,二是自己。在表面A故事的节奏里,把所有深一层的B故事都掰开了揉碎了混杂在整个电影里,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什么都没有说出来,又把什么都说了。对剧情表述难免疏漏,着重说B故事,没有看过原片可能很多地方会看不明白。不过说实话,看惯了快节奏,好莱坞三段式叙事风格,看这个真的会觉得无聊。
开始5分钟是楔子,讲先生要离开讲台专心写作,学生们依依不舍。故事自此开始。在教室里用长焦拍,厉害。
前半段故事。从军人开始,从军人结束。
故事一。家。从日军开始,到日军结束。
1943年。春。(做为开始,这也是黑泽明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的年份。)
第一个镜头,大全景。春日和,开满樱花的街道,邮差,打着幡的士兵(不懂幡上的日语,但感觉是士兵的葬礼,出殡呢),拉着女儿的母亲,女学生。这个很有意思,送讣告的邮差,出殡的士兵,街上只有女学生和母亲带着女儿,画面里没有平民男子。男子呢?要么当兵了,要么死了。短短五秒的镜头就交代了时代背景。
先生搬到了新家。众学生帮忙收拾,一学生说:“师母,把先生安置到别的地方去,他太碍事了”。几个镜头就表述出学生早就和先生一家都熟惯了。收拾好后席间师母说,听人说这房子遭过贼,所以才这么便宜。先生说他有很好的防盗方法。(引出盗贼测试事件。)
两个学生不放心,夜探师家,假装盗贼走小门进入,想看看先生的防盗手段。发现是盗贼休息室这一幽默创意后,遂都放了心。(其间学生A偷走了先生的帽子)
到此,从学生群像中把两人单另了出来,侧面表明这是最近亲的两个学生。导演全片多是固定镜头拍摄,惜动如金,每次镜头动起来都很有讲究。这里有个特别有趣的,盗贼二人组进屋,抬头看“盗贼休息处”的字条,低头看榻榻米上的烟和烟灰缸,再抬头看另一侧,写着“盗贼出口”。之前多是固定镜头,到这里一个镜头连摇了三个点。用镜头完成了对观众心理的引导,描绘出一条具有连贯性的盗贼路线。
1945年,春。(全片没有交代了太多具本时间,除了开头的1943年,其它时间只能通过事件来推测。)
众学生来拜访先生。盗贼二人组走小门进家,身后跟着另外两个亲近的学生(暂定名:亲生四人组),其他学生全都是走大门进来的。(其中学生A走在最前面,还带着上次从先生家偷来的帽子。没有多余的话,一个镜头,众多人物关系的亲疏层次一下子就表现了出来。)
先生请学生来家里,原来今天是先生60岁生日,有亲友送了鹿肉,先生想和众学生分享。晚上开饭吃火锅,先生才说鹿肉不多,里面掺杂了马肉。先生讲了一个故事,自己在很远的地方买马肉的时候,正好看到一个军人牵着一匹老军马走过,那马很像他教书时熟悉的一匹军马。军马回头看他,正在买马肉的先生很尴尬。其实先生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吃得安乐点,故意讲故事活跃气氛。话说间先生提到自己很怕黑,源自小时候的一些事情。众学生笑话先生童趣,又感叹这是位难得的先生,随唱起了不忘师恩的歌。
大家吃着火锅唱起歌,这时空袭警报响起,整个街道熄了灯。家没了。
这里有个重点,就是退役即将被宰杀的军马。它和后面轰炸之后平民家幸存的鸟儿,两个动物往块一凑,配上二战的时代背景,即将崩溃的帝国。。。。满满的寓意。
从打幡的军人开始,到牵马的军人结束。
第一段故事完结。
故事二。无家。笼中鸟。
1945年。夏。雨季。(这年夏天,美国投了原子弹。)
先生的房子在空袭中烧毁。大片的残垣断壁中,先生和师母二人找了一处比厕所还小的房子安身。细心就会发现,整个屋子里,除了先生在看的一本书和跪坐身后的师母,什么都没有,真正的家徒四壁。通过后来先生的讲述才得知,轰炸中,先生和师母只来得急带出来了最爱的一本书和一只鸟。暴雨中,“亲生四人组”带着大车的物资来了。
先生的情绪有些沮丧,但还算乐观,讲自家有露天洗浴,讲将身后巨大的建筑废墟曾是权贵的府邸,此时一样被轰炸成了废墟。其间先生一直是笑着的,还掏出《方丈记》(轰炸中带出来的书),讲这本书的作者鸭长鸣,一样经历多次灾难后隐居山林,自己有和他一样乐观的心境。风雨中传来鸟鸣声,凄凉却也点缀出了一丝清幽。先生说这是他养大的鸟,大火时连笼子一起被带了出来。(灾难面前先生心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书、生命。)
虽然先生一直在给学生搞笑,但这段其实是很悲惨的。几十年的家业,一把大火付之一炬,什么都没有了。两个60岁老人,在战火中失去一切后的生活,该是什么样的处境和心境。空中传来雷鸣声,先生躲进了被子里(怕打雷,第二个童趣)。
书是心境,笼中鸟是处境。幸好,此时他的学生守护在周围。
故事三。完了吗?还没呢!从美军开始,到美军结束。
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战败。
第一个画面:美军的吉普车卷起一路烟尘,肆无忌惮从先生门口飞驰而过。(电影到此之前从没出来过汽车,回看之前日军出场时的情景环境,刻意制造了一个很大的反差。)
盗贼二人组在先生的蜗居里做客。先生此时特别沮丧,从个人来讲,家没了失去了一切,生活窘迫,蜗居不易沮丧。从大处讲,此时日本投降了。学生说先生不是自比鸭长鸣吗?怎么能忘记他的精神,而且我们很高兴战争终于结束了。这里特别给了一个废墟的特写。
学生又说准备给先生盖新房子,但不是现在,是明年的摩阿陀会时(先生的生日会)。先生说胡说,我怎么可以让你们这样!(听说学生要给他盖房子,嘴上说不愿,但他一个动作表现出了内心的想法:他点了根烟开始抽烟了。类似不着痕迹的高明演员调度片中还有很多。要不怎么是大师呢。)
酒一直喝到晚上,而且从知道会有新家开始,先生的情绪明显发生了变化。怕学生觉得酒不好,先生说酒是医用酒精勾兑的(和前面鹿肉混马肉的典故呼应,不着痕迹的刻画人物性格)。此时酒过三巡,先生说新家里想要一个水池,养些鱼,池子要大,怕鱼转弯时扭伤脊背。(开始了对新家的憧憬)
月亮出来了,师母吹了蜡烛。几个人一起赏月。学生说,战时,我们忘记了那些如月亮般美好的事物。废墟上的一轮明月,屋里屋外的几个人一同赏月,享受这战后的宁静夜色。(月亮、废墟、屋外的学生、门口的老师和屋内的师母,分了四层。下个镜头是月亮的特写,男人们的歌声响起,紧接着就是美丽女人宁静的笑,预示战争结束后的安宁。
整个片子一共没给过师母几个单独镜头,但几乎每一个都很重要。整个片子的镜头都是在分层,以人分层,往往人一动叙事主体就会发生变化,不用说话,观众的注意力不知不觉间就会不断跟着导演的意图转移。哪怕不算叙事,单说运镜构图和演员调度,都工整的足以让人膜拜。
至此,先生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心怀希望的安心蜗居在陋室,等待春天的到来。
秋天
冬天
1946年。春。日本为美军管制中,物资匮乏,经济崩溃。
春天终于来了。(鸟笼一直放在桌前,代表平和,希望,安然)。先生在师母的帮助下收拾得非常整齐,郑重的参加第一界摩阿陀会(自己61岁的生日会)。这是满怀希望去的,61岁生日之后,他将会有自己的新家。
摩阿陀会,整部戏最大的高潮。场面热烈小幽默不断,细节的场面调度太多太杂,没法赘述。大场面难拍!在一层层抽丝剥茧,兼顾到人群中的每一个典型人物,把想表达的东西全都表达出来的同时,一层层将宴会推向高潮,同时片刻不偏离根本主题。而且整场宴会所有表演不能违和,能让观众完全带入进去。光想就已经乱得头皮发麻了,语言很难说清楚,可黑泽天皇通过神一样的调度,就这么几乎完美的用画面呈现了出来。
开宴之后,学生A提出让每个同学说段话表达一下感想。先生的学生进入各行各业,浓缩成了整个社会不同的心态的浮世绘。通过不同学生的言语和主客两席穿插的来回敬酒,带动着节奏不断往前走。杂而不乱,将之一一表现了出来。最典型的是那位从头到尾都在报站名的同学,貌似是铁路工作者。他和后面故事中的某人物合在一起,宣扬了霓虹人的两个美德。
有很多有意思的点,比如先生左右两边最亲近的座位,坐的并不是盗贼二人组,一边是战前战后都很吃香的医生,一边是战败后破产当了和尚的企业家(医生负责急救,急救不过来就可以直接让和尚给出殡了)。再比如一个同学被先生称为刽子手,翻译不太清楚,也不知是真实职业还是玩笑。但这里的拍摄手法用了整个宴会上唯一一个,多对一的审判式镜头。之后这位就像接受了审判似的擦着汗慌张下场了。
有学生把先生比做月亮,之后大家唱起赞美月亮的歌,学生B拿盘子在先生脑后模拟成了一个光环,将先生比喻成了一轮明月(我更倾向比喻成德行高洁已经成佛了的人)。
第二个高潮来临,所有学生拉起了火车,只有报站的那位同学还在原地不停报着站名,先生则即兴唱起了一首褒贬时弊,揭露当时社会问题的歌。
还记得前一段,战后的废墟上师生一起赏月吗?月亮从那时开始就是个象征了。
在这里:“月光”(先生)下,由各行各业的人(学生)组成的火车行驶着,旁边不停的报着站名,如同穿过一个个车站不断前行(报站名的哥们到这里终于用上了,很惊艳的伏笔),背景音乐是沉疴弊病的社会问题。配合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要说没寓意我都不信。姑且理解为所有人载歌载舞用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在社会崩溃弊病横行的背景下,一起推动着国家这列残破的火车不断前行。如果把前一段的人物间相互的小互动,归结为一个描绘战败后世间百态的高潮。那么这里,就是整个时代的高潮。
镜头一转,先生和身边人对话,不知不觉间大厅里突然一个人都没有了。整个电影最大的高潮开始。(背景交代:之前的宴会戏开始不久,先生讲了一个笑话,大意就是感叹自己岁数不小了,幻想自己什么时候会死。臆想里先生自问自答,问:你准备好(去死)了吗?答:还没呢!(日语梗,不甚明了,姑妄听之。))
大厅寂静无人,这时和尚走在最前面,众学生抬着一个蒙着白布的人形,从门外走了进来。场面肃穆的一直来到先生近前,围着白布人形参拜起来,大家在用一种搞笑的方式预演先生的葬礼。而这时,蒙在白布下面的学生B猛得跳了起来。从一具尸体瞬间变成搞笑的日式传统丑角,笑着大喊了一声:还没呢!
所有学生不断冲着先生大笑道:你准备好(去死)了吗?
先生起身大喊:还没呢!
两边不断重复,声音越来越大,将剧情推向了最高潮。
山呼海啸的欢笑声,惊动了餐厅外的路人,不断有人从门口观望。细看就会发现,单从围观者的衣着打扮就能看出,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职业者,这是个社会群像(学生军人也就算了,门外的艺妓是咋回事)。
这时,警笛声中一辆美军吉普出现,两个巡逻的美国大兵走了进来,围观者见到美军后连忙躲到一边(两个高大的美军周围,这些人惊慌的像一群猴子)。
看到不是有人闹事,美军便离开了。见到美军离开,围观人群一股脑冲进了餐厅,仿佛要加入这场狂欢。大抵是在说那个美军监管下的时代是非常压抑的,国破家亡中人们都在寻找希望。
仿佛在问那个国家:你完蛋了吗?!答:还没呢! 这句话,是整个电影要表达的态度。而深层次,这也是导演自己,对生死的态度,对职业生涯的态度。电影里,61岁对先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年纪。这一年学生为他开了第一界摩阿陀会,他也迎来了自己的新家。
而现实里,61岁对黑泽明来说同样重要,这一年是他事业的分水岭,是他重生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他自杀了!一如电影里那一场学生们为先生预演的死亡。电影票房惨淡,事业跌落谷底,精神出状况,61岁的大神在浴室里割了自己二十多刀,好在没有自杀成功。但为什么说自杀后反而是重生了呢?多年之后,他通过这部电影回答了:61岁这年,躺在白布下的尸体猛得跳了起来,挥舞着扇子,小丑似的告诉你:还没有完呦~!
如此纷繁复杂的一场生日会,我说着都乱,大神却拍得不紧不慢,杂而不乱,有条不紊,层次分明。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中,就把各种明面上的A故事和深层的B故事们,全都讲了出来。无论从拍摄手法、演员调度,还是叙事结构上,都体现着一种举重若轻、收放自如的圆融通汇和游刃有余。对影片的驾驭真是做到了炉火纯青!大音希声,大巧不工!膜拜orz。
从美军开始,到美军结束。故事三到此结束。
2小时的电影到这里正好1小时,前半段也到此结束。从战争时的日军开始,到战败后的美军结束。若说前半段是见天地,那后半段便是见自己。很多内心戏,对大神不了解,没办法深入解读,大致写一点浅见吧。
故事一。邻居。
先生终于搬进了新家,邻居是彬彬有礼的落魄富人,大别墅似的房产被炸成了废墟,如今一家人萎缩在铁皮窝棚里,正在努力卖掉房产。
而买家是一群粗鲁地恶客(也许是影射那个时代新旧贵族的替换,好人落魄,恶人发财吧)。买家要加盖二楼会影响先生家的采光,为了不打扰到邻居,窘迫的房主毅然决定不卖了。
最搞笑的是这个镜头,注意买房人身后那几个跟班的形像,一看就是群坏人。大神你把每个人表情都搞得这么生动,生怕人看不出来似的,用不用这么明显呀orz。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引出这只猫。
故事二。丢猫。
猫丢了,先生各种哭各种找,“亲生四人组”各种着急各种帮忙。整个电影都在用一种较平淡的叙事手法讲述,连一个大特写都没有,前半段连特写都少。但在丢猫这一段里,导演给的特写给其它几段加一块还多,而且景别是全片最紧的,深入刻画人物内心最脆弱的一面。整个片子里,轰炸的一无所有时先生都依然乐观没怎么哭,而在这一段里先生在不断的哭不断的哭。通过不断的小事件,表现出先生失去猫咪后,那浓郁得化不开的悲伤!
而实际上正常人失去宠物会这样吗?不会。失去自己的孩子才会!
整个片子里,家里都只有先生和师母两个人,没有孩子。到这里猫就是二人的孩子。放在导演身上,也许是指失去电影吧。在《梦》里,为了模拟梵高那幅《麦田上的乌鸦》,导演找了一片空地种麦子,生生等了四个月等麦子成熟,又买了250只乌鸦放飞,就为了拍一组镜头。这是个真正爱电影的人,电影就是他的孩子。黑泽明自杀、事业低谷的那段时间,和整个日本电影工业衰落的时间段是近乎同步的。没有了电影,也许这才是他真正心痛的地方。
这段最后,丢了的猫到底没有找回来,但一只新猫从相同的篱笆洞里钻进了先生家,先生的悲伤终于得以平复。师母单人镜,第二只猫入家。
晚间喝酒时他对“亲生四人组”说:是你们的安慰和帮助,把我从绝望中拯救出来。并郑重的表示了感谢。这也许也是导演想对某些支撑自己的人说的。特别是本段结尾那首歌,受伤的白兔,也许唱得就是导演自己。
丢猫这段用了40分钟,时间是前面高潮生日会的两倍,是整部电影最长的一段。完全是对人物自身情感的刻画,这是要结合导演的心境和经历来看的。不了解,所以解读不出来。大抵是失去“猫”时自己的绝望,和来自别人的拯救吧。
故事三。第十七界摩阿陀会(生日会)
先生更老了,连学生们都已经老了。到这里,故事已经接近尾声。和前面的第一界生日会的画面一对比,就能找出很多差异,整齐死板的军队式长桌,变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圆桌。第一界只有男人,这一界都带着老婆孩子,师母也到场了,连服务生的衣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时代在变,人也在变。
照例喝了一大杯啤酒。二代们献上荣誉,三代们送来蛋糕。先生对三代的小孩子们说我想对你们说人生的道理:“请你们找到真正喜欢的、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找到之后,请为这个重要的东西好好地努力,那将是你们这一生真正的宝藏。”说完这句话,先生便在觥筹交错的欢宴中倒在了桌上。
师母扶先生离开时,所有人又唱起不忘师恩的歌。和前面再次呼应。
回到家先生就睡去了,亲生四人组守在门外,如少年时般在先生家的过道里一起喝酒,此时听到先生说梦话:“还没呢!”
镜头进入先生的梦里。儿时的田间,一群小孩玩捉迷藏。
小孩子们问:“你准备好了吗?”藏的孩子答:“还没呢!”
“你准备好了吗?”
“还没呢!”
“你准备好了吗?”
“还没呢!”
这时,孩子被空中变幻的彩云所吸引,镜头上摇,定格在天空中如梦幻般的云彩里。全片结束。
前面的故事里,先生曾不只一次提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怕黑,怕打雷,藏在草垛下被奶奶说……可见他对儿时的印象非常深刻。最后的梦对此做了呼应,病榻上的老人梦到孩提时光,如一个轮回般,从最终回归了最初。
黑泽明拍摄这部电影时已经83岁了,比故事里的先生年纪还大。与其说他在如此高龄还去拍别人的传记,个人更倾向于是在总节自结自己的一生。自少时第一次看到那绚烂如梦幻般的光影,便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为之努力了一辈子。就像故事里先生最后教导后辈那样:请你们找到真正喜欢的,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找到之后,请为这个重要的东西好好地努力,那将是你们这一生真正的宝藏。
其实从导演本身来讲,他应该没打算把这部《袅袅夕阳情》当作自己人生最后一部电影,否则也不会把想表达主题定为:“完了吗?还没呢”,大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味道。可天不从人愿,看资料95年他还曾筹备过一部古装片,诸多原因没能拍成。
似乎是天意般的,黑泽明为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份总节,也成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