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庄凯勋夏于乔曹晏豪蔡淑臻林子熙隆宸翰应采灵蔡瑞雪颜毓麟罗光旭王道南李璇金凯德许孟甯罗思琦黄舒湄廖钦亮陈文山夏大宝
类型:剧情犯罪台湾导演:张亨如赖孟杰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19 地区:台湾 语言:国语 豆瓣ID:30378681热度:190 ℃ 时间:2022-05-14 18:38:1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12年之久爱情默契没变,12年之久李晓君他爸他哥还在幻想她在,妹妹衣服还能完好无损拿给止玲穿,12年之久没向妈妈透露哥哥是顶替的。
最狠的还是平时那个最蔫儿的,烟灰缸砸一下算了,还能不停地往死里砸,一尸两命,口怕,王杰杀人还只是失手闷死。
王翔人物塑造的太高大全了吧,他弟杀人才高中,不是会判的更少吗。伟大到没有一点点自私的男主。
1. 并不觉得替人承担罪责并缄默一生就是保护,弟弟到最后都没有学会「负责任」这件事。缘起于何呢?怕是早就埋下了种子。
2. 哥哥一个成年人,即便心地善良,有了第一次的事件,对于青春期的女生,且是容易胡思乱想产生情愫的女生,为什么毫无防备警惕之心?女生种种迹象都有表明,为什么不保持距离?
3. 对于一个渣男,竟然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原谅,毫无底线原则的爱,实在可悲,从始至终,都没有为自己而活。
4. 妈妈也是,当初儿子入狱将责任全部推给女主,出狱后态度又转变很大。难道不是因为有前科还能有愿意接受的女生就很不错了?也是很现实。
5. 一个女生谎话连篇,已经是惯偷,都到了害死人的地步,竟然丝毫没有悔恨之心,还是满嘴谎话,使唤起别人也是没有一丁点的麻烦,不好意思的感觉。对于这些,竟然都没有后文了。。。让人心寒。
6. 所以一部说是讨论人性的剧,其实是一个哥哥帮杀人犯兼出轨弟弟摆脱罪行的剧?做12年牢出来还能和女友如此默契的感情,好像也就过了12天一样哦????
7. 太多了。。。无力吐槽,除了演技在线外,没什么可说的了。
总之,十分无语的一部剧,开始看期望很多,最后连期望值都没达到。
看完后心理落差比较大,还是蛮失望的吧,一开始我是抱着《与恶》的高度来看的,结果直到结局我也没明了这部剧到底想要表明什么。
本剧开了一个很不错的头:当更生人的身份暴露后,媒体风口从“英雄哥”到“杀人犯”的急剧变化直接引出了本剧的核心问题——在社会偏见的重压下,刑满释放的更生人是否还有机会再次被社会接纳,就像王翔说的那句话——“我以为我自由了,但并没有,在里面不自由的是我的身体,出来以后,不自由的是我的心。”
为了激化冲突,本剧区分了两个阵营:总是被怀疑但事实无罪的更生人组(王翔)和看似无害实则犯下罪过的表面好人组(王杰、 洪怡安、 陈芷玲、 李春生等),矛盾也由这两个阵营的互动逐渐凸显,可是他对人物处理的方式我真的不喜欢,比如闺蜜芷玲家境贫寒的设定来的就莫名其妙,后续剧情发展的主要围绕的就是这一点展开的,可是在之前压根没有提到过好嘛,还有我特别喜欢的大小姐潘天爱,貌似她在后半部剧说的话就只有采访时的三秒钟?这种需要的设定随时添加,前期大力渲染的角色说不要就不要了的做法我实在不敢恭维,情节倒是完整了也合理的,可是人物给人的印象缺大打折扣,还是说一切人物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凸显王翔?
另一个更大的槽点就是全剧的主旨,全剧探讨的是“更生人”的生存问题,那让我们看看作为更生人群体代表的王翔给出的回答:在家门被人贴满“杀人犯”的时候选择不报警,在身份被曝光后选择了辞职,在被李春生绑架、殴打险些死亡后仍然选择替他掩盖罪行???拜托,你是按照法律程序出狱的,你已经服过罪了(更别说压根就没罪),如果你自己都认为自己不配享受到正常人的权利,那你希望我们观众从你身上看到什么,一昧的忍让、妥协和退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更生人也能有happy ending,但请你先将自己卑微到土里?如果这就是这部剧给出的最优解,对不起我不认。
这部剧可以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王翔顶替弟弟罪行的行为、王杰的渣男养成、以及雯青、 唐娟的爱情观,只是故事没有讲好,可惜了这个题材,我在看结局的时候还脑补过王杰看到怡安杀唐娟后王杰接下“噬罪者”的担子,给怡安顶罪的情节,那样整部剧的悲剧色彩一下子就展现出来了,只可惜一直到最后,你弟弟还是你弟弟。
不过,单就题材而讲,本剧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今年台剧的最大爆款,非《我们与恶的距离》莫属。n
豆瓣9.5分,IMDb9.3分,基本锁定华语剧的“年度最佳”。
就在前段时间,又一部品质颇佳的台剧上线了。n
它的题材和《与恶》类似,但是关注的视角更加长远——n
和《与恶》一样,《噬罪者》也是由台湾公视出品。
它是台湾唯一的非商业无线电视台,不受任何政府、政党及利益团体控制。
因此,公视的剧集在题材选取和故事挖掘上,通常更加大胆和深刻,评分和口碑也相当能打。
比如8.7分的《麻醉风暴》,9.3分的《一把青》,8.3分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等等。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照
往近了说,今年公视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就堪称突破。
它跳脱出非黑即白的窠臼,没有去刻画加害方犯罪手段的凶残,抑或去呈现受害方昭彰正义的艰辛。
它所关注的,是事发后受害者家属、加害者家属的困境,以及媒体和社会大众的不同态度。n
▽戳图片可回顾文章n
n《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
同样是关于“罪与罚”的议题,《噬罪者》在《与恶》的基础上则再进一步。n
它向所有观众抛出了一个问题——
犯过罪的人在出狱之后,该如何救赎与重生?
剧中的男主角叫王翔(庄凯勋 饰),他原本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助理教师。
但是,他却因为涉嫌杀害一名女高中生,而被送进了监狱。n
美好前途就此终结,他的余生都将被打上“杀人犯”的标签。n
如今十二年过去,王翔终于能够假释出狱。
但,十二年的与世隔绝,足够让一个人与现代社会脱节。n
他所要面对和适应的,完全是另一个崭新的世界——
首先是与外界的接触上,他入狱之前,还处于靠写信来传递信息的时代,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手机、电脑、网络,都得从头学习。
其次,身为一个有自理能力的成年人,王翔必须找一份起码能养活自己的工作。n
可惜有犯罪记录在册,使得他屡屡被理想的工作拒之门外。
最终,在亲人的介绍,并且隐瞒了犯罪史的情况下,他才勉强找到一份私人司机的工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王翔必须再一次融入自己的家庭生活。
王翔的母亲和弟弟,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不会介意他“杀人犯”身份的人。
但是,他们的过度保护,以及过多的关心,反而使得他浑身不自在。
除此之外,弟弟的女朋友不经意间表现出的恐惧和害怕,对于王翔来说也是一把把无形的刺刀。
凡此种种,都是王翔作为一个“前杀人犯”,所需要克服和适应的难题。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个个严峻的挑战,甚至关乎存亡。n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n
詹姆斯·惠特摩所饰演的老布,在监狱中待了大半辈子。
当他熬到年老,终于有机会出狱之后,他却选择了在旅馆结束自己的生命。
因为这个崭新的世界,早已在无形中把他排除在外,而他也没有心力再去适应这个花花世界的诸多规则。
发现了吗,入狱又出狱,对于一个罪犯来说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更好的开始。n
用剧中的话来说,这只是两种不同的“不自由状态”——
在狱中,不自由的是身体。
出狱后,不自由的是心。
而心灵的不自由,往往比身体的不自由更加不自由。
在台湾,对于王翔这类人还有一个专门的称谓:更生人。n
这代表了社会对他们给予的期望:希望受刑人在出狱后,都能更新自己的生活。n
但是,“更生”与他们而言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并不是。
来自各方的偏见,永远是阻止他们“更生”的最大障碍——n
雇主家里丢了东西,首先被怀疑的便是这些“更生人”。
普通的民众,会把“杀人犯”的帽子一直扣在他们的头上。n
新闻媒体,会说更生人“再犯罪的几率高”。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就连这些“更生人”的家人,也会对其他“更生人”抱有歧视与偏见。n
你不要和那种人(坐过牢的人)在一起
在剧中,还用了一个相当讽刺的桥段来呈现这种偏见。n
身为私家司机的王翔,在一次行驶路上,偶然救了一对出车祸的母子。n
他的这一行为被雇主家的小女孩拍下来,上传到了网络上。
虽然看不清正脸,但是一夜之间,他成为了人人称赞的“英雄哥”,被电视台和网络大肆报道。nnn只可惜,好景不长。n
当这个“英雄哥”的真正身份曝光之后,所有人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救人的行为,发生在普通人和“前杀人犯”身上,就会有天壤之别?
为什么“好人”与“坏人”的评判,只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情感?
一个已经受到惩罚的罪犯,为什么在出狱之后也不配拥有自由的权利?n
以上这些振聋发聩的疑问,便是此剧的主创抛给每一个观众,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n
以前都说他是好人n
现在知道人家以前的事
就对人家大改观 说他不是好人n
他是不是好人n
凭什么是你们来决定n
n我都已经接受惩罚了像我这种人是不是应该也要有自由的权利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此剧强大的主创团队。
首先是《噬罪者》的剧本,它改编自杨念纯的作品《越界》,这是一部曾获得“电视节目剧本创作奖佳作”奖项的作品。
而执导拍摄这部剧的双导演赖孟杰与张亨如,在拍摄时也格外走心。nn
导演赖孟杰(下排左三)与张亨如(上排右五)
导演在采访中透露,早在拍摄前期,他们就参与了台中监狱的田野调查,实际了解受刑人的生活细节。
为了真实完整还原狱中的状况,他们舍弃了监狱搭景,选择到真实的戒治所进行拍摄。
而里面饰演法警的人,也是监狱里真实的戒护人员。
如此力求真实和还原的态度,让人不得不服。n
除此之外,饰演男主角的庄凯勋也相当值得一提。n
不少内地的观众记住他,还是因为他前年在高分悬疑片《目击者之追凶》里担纲主角。n
其实早在2015年,他就凭借电影《菜鸟》荣获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男配角”奖项。
《目击者之追凶》剧照n
《噬罪者》中的王翔,也并非他第一次饰演的“更生人”角色。
9年前,他就在剧集《破浪而出》中有过同样的尝试。n
但是到了《噬罪者》拍摄时,他仍然做了不少功课,比如去网上观看现实中的访谈影片等等。n
最终,他对王翔一角的塑造也可圈可点,真实自然的演技可以说为整部剧画龙点睛。
《噬罪者》的英文译名,是甘地的一句名言:
“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
它指的是要憎恨罪恶,但也要关爱那些犯了罪的人。
这恰好道出了导演张亨如的拍摄初衷——
“《噬罪者》这个故事,主要是想要透过一个更生人出狱后,如何慢慢回到生活的过程中的故事,让大家思考虽然主角看似犯了错,但事情真相是否真如大家所见,背后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同时也要让大家看见生活里,本来就存在着很多复杂的人性。”
的确,人性是复杂的,也是在流动和变化的。
那些犯过错,并且受过责罚的人,有可能变得一心向善。n
相反,那些致力于将“坏人”打入万劫不复境地的人,也有可能心存歹念。
因为,他们在振臂疾呼、释放极端情绪的时候,已经悄然变成了“坏”的一部分。n
*本文作者:张不才n
如果說《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首開探討”無差別攻擊事件、司法精神醫學、修復式司法與媒體如何報導重大刑事案件”之先河的影視作品,那《噬罪者》可以說是接力延續《與惡》的劇情軸線,進一步鋪展那些遭判刑定讞入監服刑的受刑人,一旦假釋或刑滿出獄後,所面臨的社會現實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另《噬罪者》劇情主軸為探討更生人與社會排斥的關係,但內容不說人權、不高聲疾呼去標籤化與去污名化,更不談修復式司法的問題,相較於《與惡》溫暖明亮的結局,《噬罪者》試圖展演透過被害者家屬所懷抱恨意的「私法」,去實踐他心目中的「正義」;陰暗、暴力且發洩式的復仇,宛如當代社會的真實寓言。
《噬罪者》英文片名取自甘地名言「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原是改編自楊念純編劇原著《越界》,其曾榮獲電視優良劇本,劇名雖改,但劇本仍忠於原著的基調。編劇選擇用一位更生人做為主角的反英雄主義,並希望能夠突破台劇男主角高富帥的窠臼。從角色出發帶進故事,讓我們能夠深入每一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道德、法律與愛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時,看到人性的美好和黑暗。
《噬罪者》在劇情的結構安排上,並不意在側寫王翔的獄中生活,我們無從得知王翔的監內處遇為何?也未能認識到監內的「教化」是否足以令受刑人自新?!而是選擇以家庭劇的類型模式包圍更生人的主題,透過主角王翔的出獄後,面對社會所面臨的種種阻礙與困境,包含王翔家和其雇主家的家庭成員個性和互動,折射出王翔貼有更生人標籤所背負的有形、無形的社會眼光,那如影隨形的污名與歧視如甩不掉的陰影,隨著一次次的就業困難、社區歧視,以及對更生人是否會「重操舊業」的根深蒂固質疑,不斷地提醒自己身為罪犯的事實,即便已獲假釋資格或刑期已滿,但罪不因刑滿而消失;「重新開始」成為承載了開天闢地的恢宏重量。然而,卻沒有什麼比重頭來過還要更為困難。
在《噬罪者》劇中,有兩個角色設定最發人深省,一是陳芷玲的賭徒父親,二是被害人李曉君的父親李春生。
芷玲的父親原在工地擔任監工,因一場工安意外而不良於行,日後沈迷於賭博的金錢遊戲,希望能一夕翻身,好扮演稱職的父親一角。而李曉君的父親則因12年前那場喪女之痛,終日鬱鬱寡歡、像是活在一層又一層暗黑無際的永夜中回憶過去,又因過去的苦痛與傷悲而讓自己更陷入萬劫不復的情緒低潮中,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復仇」是他解脫的方式,也是他實踐心目中所謂的正義的手段。
然而,陳爸因沈迷賭博耗盡家財,走投無路之際竟教唆女兒行竊(他說是「借用」)供他花用,卻對女兒與王翔等更生人的互動大有意見,要他「不要跟前科犯在一起」。而李父作為被害者家屬,面對女兒遭殺害棄屍的悲慟,以綁架、凌虐王翔的方式追求他要的公平正義。這兩個父親在王翔面前所犯下的「刑」,若在天秤上秤量,恐怕僅是刻度的差異,卻在「罪」上,顯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
什麼是罪?什麼是刑?刑滿了而罪不曾消失,那麼未被量刑的罪,就無需受道德上的責難與法律上的追訴嗎?作為這場戲的局外人,我們又該如何給予角色行為之評價?若覺得殺人犯竟可假釋,那麼對於李父採取凌虐般的私刑行徑,是認為大快人心、罪有應得、死好?還是在法治國底下無法同意這樣的極端行為?
這些「罪」未被論斷,那麼「刑」便僅是法律上的具文。又王翔所背負的刑其實來自為手足的頂罪,那麼,若將陳父、李父與王翔三人擺上善惡的天秤,又會是孰重孰輕?
雖然《噬罪者》或因家庭劇的類型而開展過多條家庭成員的敘事線,以致於結尾令人有種收不回來的突兀感,但綜合而論,《噬罪者》正因為這樣的類型設定,讓王翔的生命經驗得以完整地展現於觀眾面前,並以家庭成員間的彼此互動,打磨王翔的角色個性,是如此溫柔、敦厚、體貼與保護家人。
這樣的安排或許可讓觀眾更立體地認識身為一名更生人,他是否如前科所顯示般地充滿污點?還是他與你我一樣,首先先是一個人,接著是受刑人,最後才成為更生人呢?
《噬罪者》十分注重拍攝細節,劇本除了在既有寫實田調的基礎下,在拍攝前置期,導演同時參與了紮實的台中監獄田調,實際了解受刑人的生活細節。而為了完整還原莊凱勛在獄中狀況,導演捨棄已廢棄的監獄搭景,特別借到還在使用的新店戒治所進行拍攝。導演說「因為監獄管制嚴格,必須要同進同出,配合監獄的時間,手機也被列管,連一個小道具都不能少,要確實清點完畢才得以進出。早上八點到監獄現場,等所有人完成安檢,都已經快十點了,拍攝時間其實很短!」而裡面飾演法警的人,實際也是監獄的戒護人員,多方努力才能讓出來的效果可以讓觀眾更去相信也認同整齣戲。
本劇寫實基調比較沉些,雖然不至於太沉悶,但和商業節奏相比還是稍微慢些。在調性節奏上可說是介於連續劇和人生劇展(電視電影)之間,加上是走家庭劇慢慢揭露角色關係和性格的模式,而非事件舖排緊湊的方式在開展劇情,所以觀影者是否會因為角色的心理刻劃及演員精湛的演出而深受吸引,以致於願意去追劇,就是最為關鍵之處,甚且牽涉觀眾過去的觀劇習慣。
其次,本劇由曾獲金穗獎肯定的賴孟傑與張亨如雙導演執導,他們從短片到電視電影,各自累積了豐厚的創作歷練,能把角色與複雜劇幅的「噬罪者」,掌控出懸疑推理中帶著藝術氣息的節奏質感與戲劇張力,令人驚喜與期待。其中多場戲的鏡頭構圖與視框出色,包括一場莊凱勛發惡夢、夢境他做助教時在校園被學生追逐、頂樓陽台灑落考卷、考卷飛落的畫面襯托摩天高樓錯置的天景;抑或第2集「秘密」,莊凱勛與女友夏于喬仰看巨型飛機從頭上呼嘯而過的刺激浪漫拍拖 ,視覺手法皆富創意。
附註:本劇因涉入殺人罪入監服刑的王翔,在服刑12年後終獲假釋機會,而假釋依據則規定在刑法第77條的三要件中,即「有悛悔實據」、「刑期已執行超過一定時間」、「由監獄報請法務部審查核准」。事實上,受刑人要獲得假釋需通過重重關卡審查,不是符合假釋資格便得以一律假釋(同時也絕非所有受刑人都可以申請假釋,如死刑犯、三振條款,以及犯與妨害性自主相關的罪,接受輔導或治療後,經鑑定、評估其再犯危險未顯著降低者),獲准假釋後,雖然意義上受刑人從監所管理轉向自律,但依舊受到一定程度的政府監管,而假釋中犯罪遭判刑,假釋更會遭撤銷。
導演:張亨如 / 編劇:楊念純
法律上認定的罪有清楚的犯罪事實,可是罪的界定真的就只在「有形」的「行為」上嗎?當我們看到一個罪行深重的人,憤怒、恐懼、謾罵似乎是必然的,但在下評斷之前,你是否了解事情的全貌?愛本無罪,許多罪行卻都是因愛而生,為了愛而犯罪,是不是都值得?
《噬罪者》的故事是以犯下殺人案的王翔以及小他八歲的弟弟王杰兩兄弟為核心。王翔殺了高中女生李曉君,並將她棄屍在池塘裡。王翔付出代價,坐了將近12年的牢。王翔假釋出獄,王杰和母親終於盼到這一天,但因為當年王翔犯下的案件,他們多年來一直承受著很多壓力,王杰甚至在王翔出獄前,都未曾向身邊的人提過自己有個在坐牢的哥哥。在發現家人對自己的隱瞞、社會的眼光、以及被害者家屬一絲未減的憤恨行為後,一向正向的王翔這才發現自己其實只是從一個小籠子換到一個大籠子裡。
劇名《噬罪者》看起來很像是一齣犯罪、懸疑、推理劇,但其實是藉由一個假釋犯出獄後的生活,來探討人性。為了還原你我所處的世界,我們捨棄類型片的包裝,以寫實的美學基底和拍攝手法來呈現。會做這樣的選擇是因為我一直相信當戲劇世界愈貼近真實生活,觀看者就愈容易去相信這些故事角色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去察覺這些角色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本劇所探討的人性糾葛,就存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因為嫉妒、憤怒、執著、恐懼、懷疑,而產生了不好的念頭,但亦或,我們更常不自覺的「以愛為名」對身邊的人索求或控制,這樣的人性若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是一種「罪」的。但我們不談宗教,只是想用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呈現某些社會現象,給觀眾思考的空間。不奢求認同,只要能夠理解,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會多一些柔暖和溫度。
在劇本的架構上,每一集設定了一個小標題。有的標題提示出那一集的重點,第一集男主角王翔出獄,小標題是「自由」,他重新回到社會,但是更生人的困境讓他一度懷疑這是個不需要他的社會,他真的有享受到自由嗎?第四集標題「感染」是抽象的,媒體不斷報導同一則新聞,那種影響力就像病毒一樣散播出去,對很多人都會造成影響。第五集「失眠」,劇中好幾個人因為發生的事情而困擾,難以入睡,在這一集裡安排了三場夢,表現出三位角色的不同心理狀態。每一集的標題可以給觀眾不同的想像,讓觀眾看到劇中角色的另一種面向,用人物帶出故事,用故事的發生,改變人物。
在選角上,很早就決定由莊凱勛來飾演王翔這個角色,有別於他先前給觀眾的印象:深邃的眼神、獨具爆發力的演技,這次,他以一個內斂、壓抑的狀態去詮釋一個經過多年牢獄洗禮的假釋犯,沉穩的演出,十分有說服力,他不慍不火,讓這個角色非常生活化並且更為立體。而擔任汽車業務員的弟弟王杰,則是由這兩年戲劇表現愈來愈亮眼的曹晏豪來擔綱,他在面對家人、女友、客戶和同事時,有非常多面向的詮釋。劇中兄弟倆人有幾場令人印象深刻的對手戲,深刻的表現了一種手足之間最直接、自私、甚至是最無賴的情感。
幾位女性角色:王翔的前女友沈雯青(夏于喬飾)、王杰的未婚妻洪怡安(林子熙飾)、王杰的客戶同時也是另一位女友唐娟(蔡淑臻飾)也都精彩詮釋了女性在感情裡的不同狀態和樣貌。夏于喬演出知性、自主性很強的女記者,在面對現在男友和前男友王翔時,她有不同層次的表演,精準地掌握住這個角色。林子熙在劇中的形象是個溫柔、無害的好女孩,她拿捏得宜,前半段是個很溫暖的人物,後面的情緒翻轉則是令人眼睛一亮。蔡淑臻飾演的是有外遇富太太,玩愛情遊戲玩出她認為的真愛,心境上的轉折和遭遇,讓人對她又愛又恨又同情。
最後特別一提,雖然更生人不是本劇最核心的主軸,但為了瞭解獄中生活及更生人的心情和處境,我們在做田調時,實際走訪了北部地區的幾所監獄,以及訪談了為更生人就業不遺餘力的陳興餘大哥,讓我深刻體會到現行制度下更生人重返社會的無奈和窘境。但很遺憾的是,陳興餘大哥在今年初因病不幸離世,希望他在天上能夠看到這齣戲,也盼他的精神能永留延續。
黃致豪(執業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身為辯護人,我曾不只一次目睹高踞法檯的藍袍法官,以輕蔑或嚴厲,或二者兼而有之的語氣訓斥被告,內容多半是被告為何小時不學好,長大為非作歹云云。
這時,我多半備感難堪。為了司法感到難堪。
那多半是在我們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設法蒐證,去說明刑法第五十七條所誡命要求法院逐一盤點的犯罪行為人脈絡之後。法院的回應,似乎某程度在訕笑著辯護人的無力,映照著被告的蒼白。
那時,我心裡總難免要前思後想,該不該就著刑法的原則說出那句傳說中的名言:「去恨那罪,但要愛那犯罪的人。」(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這不正是刑法第五十七條要求法律人在面對犯罪者時所必須權衡考慮再三的「噬罪條款」?
這話,據說語出聖雄;話頭聽來輕巧,但在當下的台灣,乃至於當代許多自詡為民主法治的先進國家,看起來卻是那麼不合時宜。別說去愛,有誰願意給來自社會底層的罪人一個重新再來的機會?
「恨那罪我懂,但憑什麼要我們去愛那犯罪的人?」如果當今的台灣社會對於犯罪與犯罪者可以發出一波集體的聲浪,我想大概會是這樣的聲音。「犯罪者該死」,「亂世用重典」,毋寧說是在當今民粹主義思潮當道的各個社會(是的,不僅是台灣)所興起的一種容易廣為接受的直觀想法。畢竟,在各式各樣的成功哲學、奮鬥故事的「自由意志」、「人定勝天」假設背後,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受各式各樣的成功傳說催眠。於是,我們要求孩子要有「狼性」,我們期待身邊的人要「堅此百忍」,卻忘了個人從一出生開始,無論是遺傳的,環境的,身心的,或者是社經地位的,就有許許多多的因素根本是自己甚至窮一家之力,全然無法掌握的。
我們忘了:人類有多麽無力蒼白與渺小,竟然轉而擁抱成王敗寇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放任弱弱相殘。
我們忘了:社會是一條滔滔長河,個人一旦落水,大多數時候只能隨波逐流,看命運之力把你帶向何方。
猶如我們觀看《噬罪者》時,面對王翔的境遇所生的心情:要去指摘一個人曾經犯過錯,是何等的容易;但是要去理解犯罪者之所以犯罪背後的成因、動機與脈絡,進而檢討體系,進行防範,要耗費何等的氣力,又是何等的艱難?
觀看劇本書的過程,不免令我想起雨果的《悲慘世界》,Jean Valjean出獄後被迫用假身分換新生活那一段。可現代有誰能逃脫體制的掌握,真正重新開始?太多這樣的被告多半後來就是淪入無力的輪迴:犯罪—受刑—離開監所—進入更大的牢籠(社會)--被拒斥—犯罪。端看命運的長河最後決定把他們帶向何方。
我們學會去恨那罪,也恨那罪人。到頭來,又有誰來原諒我們的罪?
印象·青春
八月桂花香
阿荣与阿玉
萌学院3之魔法号令
今夜一起为爱鼓掌
X!又是星期一
暂无简介...
播放指数:359℃
12年之久爱情默契没变,12年之久李晓君他爸他哥还在幻想她在,妹妹衣服还能完好无损拿给止玲穿,12年之久没向妈妈透露哥哥是顶替的。
最狠的还是平时那个最蔫儿的,烟灰缸砸一下算了,还能不停地往死里砸,一尸两命,口怕,王杰杀人还只是失手闷死。
王翔人物塑造的太高大全了吧,他弟杀人才高中,不是会判的更少吗。伟大到没有一点点自私的男主。
1. 并不觉得替人承担罪责并缄默一生就是保护,弟弟到最后都没有学会「负责任」这件事。缘起于何呢?怕是早就埋下了种子。
2. 哥哥一个成年人,即便心地善良,有了第一次的事件,对于青春期的女生,且是容易胡思乱想产生情愫的女生,为什么毫无防备警惕之心?女生种种迹象都有表明,为什么不保持距离?
3. 对于一个渣男,竟然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原谅,毫无底线原则的爱,实在可悲,从始至终,都没有为自己而活。
4. 妈妈也是,当初儿子入狱将责任全部推给女主,出狱后态度又转变很大。难道不是因为有前科还能有愿意接受的女生就很不错了?也是很现实。
5. 一个女生谎话连篇,已经是惯偷,都到了害死人的地步,竟然丝毫没有悔恨之心,还是满嘴谎话,使唤起别人也是没有一丁点的麻烦,不好意思的感觉。对于这些,竟然都没有后文了。。。让人心寒。
6. 所以一部说是讨论人性的剧,其实是一个哥哥帮杀人犯兼出轨弟弟摆脱罪行的剧?做12年牢出来还能和女友如此默契的感情,好像也就过了12天一样哦????
7. 太多了。。。无力吐槽,除了演技在线外,没什么可说的了。
总之,十分无语的一部剧,开始看期望很多,最后连期望值都没达到。
看完后心理落差比较大,还是蛮失望的吧,一开始我是抱着《与恶》的高度来看的,结果直到结局我也没明了这部剧到底想要表明什么。
本剧开了一个很不错的头:当更生人的身份暴露后,媒体风口从“英雄哥”到“杀人犯”的急剧变化直接引出了本剧的核心问题——在社会偏见的重压下,刑满释放的更生人是否还有机会再次被社会接纳,就像王翔说的那句话——“我以为我自由了,但并没有,在里面不自由的是我的身体,出来以后,不自由的是我的心。”
为了激化冲突,本剧区分了两个阵营:总是被怀疑但事实无罪的更生人组(王翔)和看似无害实则犯下罪过的表面好人组(王杰、 洪怡安、 陈芷玲、 李春生等),矛盾也由这两个阵营的互动逐渐凸显,可是他对人物处理的方式我真的不喜欢,比如闺蜜芷玲家境贫寒的设定来的就莫名其妙,后续剧情发展的主要围绕的就是这一点展开的,可是在之前压根没有提到过好嘛,还有我特别喜欢的大小姐潘天爱,貌似她在后半部剧说的话就只有采访时的三秒钟?这种需要的设定随时添加,前期大力渲染的角色说不要就不要了的做法我实在不敢恭维,情节倒是完整了也合理的,可是人物给人的印象缺大打折扣,还是说一切人物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凸显王翔?
另一个更大的槽点就是全剧的主旨,全剧探讨的是“更生人”的生存问题,那让我们看看作为更生人群体代表的王翔给出的回答:在家门被人贴满“杀人犯”的时候选择不报警,在身份被曝光后选择了辞职,在被李春生绑架、殴打险些死亡后仍然选择替他掩盖罪行???拜托,你是按照法律程序出狱的,你已经服过罪了(更别说压根就没罪),如果你自己都认为自己不配享受到正常人的权利,那你希望我们观众从你身上看到什么,一昧的忍让、妥协和退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更生人也能有happy ending,但请你先将自己卑微到土里?如果这就是这部剧给出的最优解,对不起我不认。
这部剧可以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王翔顶替弟弟罪行的行为、王杰的渣男养成、以及雯青、 唐娟的爱情观,只是故事没有讲好,可惜了这个题材,我在看结局的时候还脑补过王杰看到怡安杀唐娟后王杰接下“噬罪者”的担子,给怡安顶罪的情节,那样整部剧的悲剧色彩一下子就展现出来了,只可惜一直到最后,你弟弟还是你弟弟。
不过,单就题材而讲,本剧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今年台剧的最大爆款,非《我们与恶的距离》莫属。n
豆瓣9.5分,IMDb9.3分,基本锁定华语剧的“年度最佳”。
就在前段时间,又一部品质颇佳的台剧上线了。n
它的题材和《与恶》类似,但是关注的视角更加长远——n
噬罪者
和《与恶》一样,《噬罪者》也是由台湾公视出品。
它是台湾唯一的非商业无线电视台,不受任何政府、政党及利益团体控制。
因此,公视的剧集在题材选取和故事挖掘上,通常更加大胆和深刻,评分和口碑也相当能打。
比如8.7分的《麻醉风暴》,9.3分的《一把青》,8.3分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等等。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照
往近了说,今年公视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就堪称突破。
它跳脱出非黑即白的窠臼,没有去刻画加害方犯罪手段的凶残,抑或去呈现受害方昭彰正义的艰辛。
它所关注的,是事发后受害者家属、加害者家属的困境,以及媒体和社会大众的不同态度。n
▽戳图片可回顾文章n
n《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
同样是关于“罪与罚”的议题,《噬罪者》在《与恶》的基础上则再进一步。n
它向所有观众抛出了一个问题——
犯过罪的人在出狱之后,该如何救赎与重生?
剧中的男主角叫王翔(庄凯勋 饰),他原本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助理教师。
但是,他却因为涉嫌杀害一名女高中生,而被送进了监狱。n
美好前途就此终结,他的余生都将被打上“杀人犯”的标签。n
如今十二年过去,王翔终于能够假释出狱。
但,十二年的与世隔绝,足够让一个人与现代社会脱节。n
他所要面对和适应的,完全是另一个崭新的世界——
首先是与外界的接触上,他入狱之前,还处于靠写信来传递信息的时代,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手机、电脑、网络,都得从头学习。
其次,身为一个有自理能力的成年人,王翔必须找一份起码能养活自己的工作。n
可惜有犯罪记录在册,使得他屡屡被理想的工作拒之门外。
最终,在亲人的介绍,并且隐瞒了犯罪史的情况下,他才勉强找到一份私人司机的工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王翔必须再一次融入自己的家庭生活。
王翔的母亲和弟弟,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不会介意他“杀人犯”身份的人。
但是,他们的过度保护,以及过多的关心,反而使得他浑身不自在。
除此之外,弟弟的女朋友不经意间表现出的恐惧和害怕,对于王翔来说也是一把把无形的刺刀。
凡此种种,都是王翔作为一个“前杀人犯”,所需要克服和适应的难题。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个个严峻的挑战,甚至关乎存亡。n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n
詹姆斯·惠特摩所饰演的老布,在监狱中待了大半辈子。
当他熬到年老,终于有机会出狱之后,他却选择了在旅馆结束自己的生命。
因为这个崭新的世界,早已在无形中把他排除在外,而他也没有心力再去适应这个花花世界的诸多规则。
发现了吗,入狱又出狱,对于一个罪犯来说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更好的开始。n
用剧中的话来说,这只是两种不同的“不自由状态”——
在狱中,不自由的是身体。
出狱后,不自由的是心。
而心灵的不自由,往往比身体的不自由更加不自由。
在台湾,对于王翔这类人还有一个专门的称谓:更生人。n
这代表了社会对他们给予的期望:希望受刑人在出狱后,都能更新自己的生活。n
但是,“更生”与他们而言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并不是。
来自各方的偏见,永远是阻止他们“更生”的最大障碍——n
雇主家里丢了东西,首先被怀疑的便是这些“更生人”。
普通的民众,会把“杀人犯”的帽子一直扣在他们的头上。n
新闻媒体,会说更生人“再犯罪的几率高”。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就连这些“更生人”的家人,也会对其他“更生人”抱有歧视与偏见。n
你不要和那种人(坐过牢的人)在一起
在剧中,还用了一个相当讽刺的桥段来呈现这种偏见。n
身为私家司机的王翔,在一次行驶路上,偶然救了一对出车祸的母子。n
他的这一行为被雇主家的小女孩拍下来,上传到了网络上。
虽然看不清正脸,但是一夜之间,他成为了人人称赞的“英雄哥”,被电视台和网络大肆报道。nnn只可惜,好景不长。n
当这个“英雄哥”的真正身份曝光之后,所有人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救人的行为,发生在普通人和“前杀人犯”身上,就会有天壤之别?
为什么“好人”与“坏人”的评判,只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情感?
一个已经受到惩罚的罪犯,为什么在出狱之后也不配拥有自由的权利?n
以上这些振聋发聩的疑问,便是此剧的主创抛给每一个观众,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n
以前都说他是好人n
现在知道人家以前的事
就对人家大改观 说他不是好人n
他是不是好人n
凭什么是你们来决定n
n我都已经接受惩罚了像我这种人是不是应该也要有自由的权利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此剧强大的主创团队。
首先是《噬罪者》的剧本,它改编自杨念纯的作品《越界》,这是一部曾获得“电视节目剧本创作奖佳作”奖项的作品。
而执导拍摄这部剧的双导演赖孟杰与张亨如,在拍摄时也格外走心。nn
导演赖孟杰(下排左三)与张亨如(上排右五)
导演在采访中透露,早在拍摄前期,他们就参与了台中监狱的田野调查,实际了解受刑人的生活细节。
为了真实完整还原狱中的状况,他们舍弃了监狱搭景,选择到真实的戒治所进行拍摄。
而里面饰演法警的人,也是监狱里真实的戒护人员。
如此力求真实和还原的态度,让人不得不服。n
除此之外,饰演男主角的庄凯勋也相当值得一提。n
不少内地的观众记住他,还是因为他前年在高分悬疑片《目击者之追凶》里担纲主角。n
其实早在2015年,他就凭借电影《菜鸟》荣获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男配角”奖项。
《目击者之追凶》剧照n
《噬罪者》中的王翔,也并非他第一次饰演的“更生人”角色。
9年前,他就在剧集《破浪而出》中有过同样的尝试。n
但是到了《噬罪者》拍摄时,他仍然做了不少功课,比如去网上观看现实中的访谈影片等等。n
最终,他对王翔一角的塑造也可圈可点,真实自然的演技可以说为整部剧画龙点睛。
《噬罪者》的英文译名,是甘地的一句名言:
“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
它指的是要憎恨罪恶,但也要关爱那些犯了罪的人。
这恰好道出了导演张亨如的拍摄初衷——
的确,人性是复杂的,也是在流动和变化的。
那些犯过错,并且受过责罚的人,有可能变得一心向善。n
相反,那些致力于将“坏人”打入万劫不复境地的人,也有可能心存歹念。
因为,他们在振臂疾呼、释放极端情绪的时候,已经悄然变成了“坏”的一部分。n
*本文作者:张不才n
如果說《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首開探討”無差別攻擊事件、司法精神醫學、修復式司法與媒體如何報導重大刑事案件”之先河的影視作品,那《噬罪者》可以說是接力延續《與惡》的劇情軸線,進一步鋪展那些遭判刑定讞入監服刑的受刑人,一旦假釋或刑滿出獄後,所面臨的社會現實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另《噬罪者》劇情主軸為探討更生人與社會排斥的關係,但內容不說人權、不高聲疾呼去標籤化與去污名化,更不談修復式司法的問題,相較於《與惡》溫暖明亮的結局,《噬罪者》試圖展演透過被害者家屬所懷抱恨意的「私法」,去實踐他心目中的「正義」;陰暗、暴力且發洩式的復仇,宛如當代社會的真實寓言。
《噬罪者》英文片名取自甘地名言「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原是改編自楊念純編劇原著《越界》,其曾榮獲電視優良劇本,劇名雖改,但劇本仍忠於原著的基調。編劇選擇用一位更生人做為主角的反英雄主義,並希望能夠突破台劇男主角高富帥的窠臼。從角色出發帶進故事,讓我們能夠深入每一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道德、法律與愛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時,看到人性的美好和黑暗。
《噬罪者》在劇情的結構安排上,並不意在側寫王翔的獄中生活,我們無從得知王翔的監內處遇為何?也未能認識到監內的「教化」是否足以令受刑人自新?!而是選擇以家庭劇的類型模式包圍更生人的主題,透過主角王翔的出獄後,面對社會所面臨的種種阻礙與困境,包含王翔家和其雇主家的家庭成員個性和互動,折射出王翔貼有更生人標籤所背負的有形、無形的社會眼光,那如影隨形的污名與歧視如甩不掉的陰影,隨著一次次的就業困難、社區歧視,以及對更生人是否會「重操舊業」的根深蒂固質疑,不斷地提醒自己身為罪犯的事實,即便已獲假釋資格或刑期已滿,但罪不因刑滿而消失;「重新開始」成為承載了開天闢地的恢宏重量。然而,卻沒有什麼比重頭來過還要更為困難。
在《噬罪者》劇中,有兩個角色設定最發人深省,一是陳芷玲的賭徒父親,二是被害人李曉君的父親李春生。
芷玲的父親原在工地擔任監工,因一場工安意外而不良於行,日後沈迷於賭博的金錢遊戲,希望能一夕翻身,好扮演稱職的父親一角。而李曉君的父親則因12年前那場喪女之痛,終日鬱鬱寡歡、像是活在一層又一層暗黑無際的永夜中回憶過去,又因過去的苦痛與傷悲而讓自己更陷入萬劫不復的情緒低潮中,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復仇」是他解脫的方式,也是他實踐心目中所謂的正義的手段。
然而,陳爸因沈迷賭博耗盡家財,走投無路之際竟教唆女兒行竊(他說是「借用」)供他花用,卻對女兒與王翔等更生人的互動大有意見,要他「不要跟前科犯在一起」。而李父作為被害者家屬,面對女兒遭殺害棄屍的悲慟,以綁架、凌虐王翔的方式追求他要的公平正義。這兩個父親在王翔面前所犯下的「刑」,若在天秤上秤量,恐怕僅是刻度的差異,卻在「罪」上,顯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
什麼是罪?什麼是刑?刑滿了而罪不曾消失,那麼未被量刑的罪,就無需受道德上的責難與法律上的追訴嗎?作為這場戲的局外人,我們又該如何給予角色行為之評價?若覺得殺人犯竟可假釋,那麼對於李父採取凌虐般的私刑行徑,是認為大快人心、罪有應得、死好?還是在法治國底下無法同意這樣的極端行為?
這些「罪」未被論斷,那麼「刑」便僅是法律上的具文。又王翔所背負的刑其實來自為手足的頂罪,那麼,若將陳父、李父與王翔三人擺上善惡的天秤,又會是孰重孰輕?
雖然《噬罪者》或因家庭劇的類型而開展過多條家庭成員的敘事線,以致於結尾令人有種收不回來的突兀感,但綜合而論,《噬罪者》正因為這樣的類型設定,讓王翔的生命經驗得以完整地展現於觀眾面前,並以家庭成員間的彼此互動,打磨王翔的角色個性,是如此溫柔、敦厚、體貼與保護家人。
這樣的安排或許可讓觀眾更立體地認識身為一名更生人,他是否如前科所顯示般地充滿污點?還是他與你我一樣,首先先是一個人,接著是受刑人,最後才成為更生人呢?
《噬罪者》十分注重拍攝細節,劇本除了在既有寫實田調的基礎下,在拍攝前置期,導演同時參與了紮實的台中監獄田調,實際了解受刑人的生活細節。而為了完整還原莊凱勛在獄中狀況,導演捨棄已廢棄的監獄搭景,特別借到還在使用的新店戒治所進行拍攝。導演說「因為監獄管制嚴格,必須要同進同出,配合監獄的時間,手機也被列管,連一個小道具都不能少,要確實清點完畢才得以進出。早上八點到監獄現場,等所有人完成安檢,都已經快十點了,拍攝時間其實很短!」而裡面飾演法警的人,實際也是監獄的戒護人員,多方努力才能讓出來的效果可以讓觀眾更去相信也認同整齣戲。
本劇寫實基調比較沉些,雖然不至於太沉悶,但和商業節奏相比還是稍微慢些。在調性節奏上可說是介於連續劇和人生劇展(電視電影)之間,加上是走家庭劇慢慢揭露角色關係和性格的模式,而非事件舖排緊湊的方式在開展劇情,所以觀影者是否會因為角色的心理刻劃及演員精湛的演出而深受吸引,以致於願意去追劇,就是最為關鍵之處,甚且牽涉觀眾過去的觀劇習慣。
其次,本劇由曾獲金穗獎肯定的賴孟傑與張亨如雙導演執導,他們從短片到電視電影,各自累積了豐厚的創作歷練,能把角色與複雜劇幅的「噬罪者」,掌控出懸疑推理中帶著藝術氣息的節奏質感與戲劇張力,令人驚喜與期待。其中多場戲的鏡頭構圖與視框出色,包括一場莊凱勛發惡夢、夢境他做助教時在校園被學生追逐、頂樓陽台灑落考卷、考卷飛落的畫面襯托摩天高樓錯置的天景;抑或第2集「秘密」,莊凱勛與女友夏于喬仰看巨型飛機從頭上呼嘯而過的刺激浪漫拍拖 ,視覺手法皆富創意。
附註:本劇因涉入殺人罪入監服刑的王翔,在服刑12年後終獲假釋機會,而假釋依據則規定在刑法第77條的三要件中,即「有悛悔實據」、「刑期已執行超過一定時間」、「由監獄報請法務部審查核准」。事實上,受刑人要獲得假釋需通過重重關卡審查,不是符合假釋資格便得以一律假釋(同時也絕非所有受刑人都可以申請假釋,如死刑犯、三振條款,以及犯與妨害性自主相關的罪,接受輔導或治療後,經鑑定、評估其再犯危險未顯著降低者),獲准假釋後,雖然意義上受刑人從監所管理轉向自律,但依舊受到一定程度的政府監管,而假釋中犯罪遭判刑,假釋更會遭撤銷。
導演:張亨如 / 編劇:楊念純
法律上認定的罪有清楚的犯罪事實,可是罪的界定真的就只在「有形」的「行為」上嗎?當我們看到一個罪行深重的人,憤怒、恐懼、謾罵似乎是必然的,但在下評斷之前,你是否了解事情的全貌?愛本無罪,許多罪行卻都是因愛而生,為了愛而犯罪,是不是都值得?
《噬罪者》的故事是以犯下殺人案的王翔以及小他八歲的弟弟王杰兩兄弟為核心。王翔殺了高中女生李曉君,並將她棄屍在池塘裡。王翔付出代價,坐了將近12年的牢。王翔假釋出獄,王杰和母親終於盼到這一天,但因為當年王翔犯下的案件,他們多年來一直承受著很多壓力,王杰甚至在王翔出獄前,都未曾向身邊的人提過自己有個在坐牢的哥哥。在發現家人對自己的隱瞞、社會的眼光、以及被害者家屬一絲未減的憤恨行為後,一向正向的王翔這才發現自己其實只是從一個小籠子換到一個大籠子裡。
劇名《噬罪者》看起來很像是一齣犯罪、懸疑、推理劇,但其實是藉由一個假釋犯出獄後的生活,來探討人性。為了還原你我所處的世界,我們捨棄類型片的包裝,以寫實的美學基底和拍攝手法來呈現。會做這樣的選擇是因為我一直相信當戲劇世界愈貼近真實生活,觀看者就愈容易去相信這些故事角色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去察覺這些角色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本劇所探討的人性糾葛,就存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因為嫉妒、憤怒、執著、恐懼、懷疑,而產生了不好的念頭,但亦或,我們更常不自覺的「以愛為名」對身邊的人索求或控制,這樣的人性若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是一種「罪」的。但我們不談宗教,只是想用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呈現某些社會現象,給觀眾思考的空間。不奢求認同,只要能夠理解,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會多一些柔暖和溫度。
在劇本的架構上,每一集設定了一個小標題。有的標題提示出那一集的重點,第一集男主角王翔出獄,小標題是「自由」,他重新回到社會,但是更生人的困境讓他一度懷疑這是個不需要他的社會,他真的有享受到自由嗎?第四集標題「感染」是抽象的,媒體不斷報導同一則新聞,那種影響力就像病毒一樣散播出去,對很多人都會造成影響。第五集「失眠」,劇中好幾個人因為發生的事情而困擾,難以入睡,在這一集裡安排了三場夢,表現出三位角色的不同心理狀態。每一集的標題可以給觀眾不同的想像,讓觀眾看到劇中角色的另一種面向,用人物帶出故事,用故事的發生,改變人物。
在選角上,很早就決定由莊凱勛來飾演王翔這個角色,有別於他先前給觀眾的印象:深邃的眼神、獨具爆發力的演技,這次,他以一個內斂、壓抑的狀態去詮釋一個經過多年牢獄洗禮的假釋犯,沉穩的演出,十分有說服力,他不慍不火,讓這個角色非常生活化並且更為立體。而擔任汽車業務員的弟弟王杰,則是由這兩年戲劇表現愈來愈亮眼的曹晏豪來擔綱,他在面對家人、女友、客戶和同事時,有非常多面向的詮釋。劇中兄弟倆人有幾場令人印象深刻的對手戲,深刻的表現了一種手足之間最直接、自私、甚至是最無賴的情感。
幾位女性角色:王翔的前女友沈雯青(夏于喬飾)、王杰的未婚妻洪怡安(林子熙飾)、王杰的客戶同時也是另一位女友唐娟(蔡淑臻飾)也都精彩詮釋了女性在感情裡的不同狀態和樣貌。夏于喬演出知性、自主性很強的女記者,在面對現在男友和前男友王翔時,她有不同層次的表演,精準地掌握住這個角色。林子熙在劇中的形象是個溫柔、無害的好女孩,她拿捏得宜,前半段是個很溫暖的人物,後面的情緒翻轉則是令人眼睛一亮。蔡淑臻飾演的是有外遇富太太,玩愛情遊戲玩出她認為的真愛,心境上的轉折和遭遇,讓人對她又愛又恨又同情。
最後特別一提,雖然更生人不是本劇最核心的主軸,但為了瞭解獄中生活及更生人的心情和處境,我們在做田調時,實際走訪了北部地區的幾所監獄,以及訪談了為更生人就業不遺餘力的陳興餘大哥,讓我深刻體會到現行制度下更生人重返社會的無奈和窘境。但很遺憾的是,陳興餘大哥在今年初因病不幸離世,希望他在天上能夠看到這齣戲,也盼他的精神能永留延續。
黃致豪(執業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身為辯護人,我曾不只一次目睹高踞法檯的藍袍法官,以輕蔑或嚴厲,或二者兼而有之的語氣訓斥被告,內容多半是被告為何小時不學好,長大為非作歹云云。
這時,我多半備感難堪。為了司法感到難堪。
那多半是在我們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設法蒐證,去說明刑法第五十七條所誡命要求法院逐一盤點的犯罪行為人脈絡之後。法院的回應,似乎某程度在訕笑著辯護人的無力,映照著被告的蒼白。
那時,我心裡總難免要前思後想,該不該就著刑法的原則說出那句傳說中的名言:「去恨那罪,但要愛那犯罪的人。」(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這不正是刑法第五十七條要求法律人在面對犯罪者時所必須權衡考慮再三的「噬罪條款」?
這話,據說語出聖雄;話頭聽來輕巧,但在當下的台灣,乃至於當代許多自詡為民主法治的先進國家,看起來卻是那麼不合時宜。別說去愛,有誰願意給來自社會底層的罪人一個重新再來的機會?
「恨那罪我懂,但憑什麼要我們去愛那犯罪的人?」如果當今的台灣社會對於犯罪與犯罪者可以發出一波集體的聲浪,我想大概會是這樣的聲音。「犯罪者該死」,「亂世用重典」,毋寧說是在當今民粹主義思潮當道的各個社會(是的,不僅是台灣)所興起的一種容易廣為接受的直觀想法。畢竟,在各式各樣的成功哲學、奮鬥故事的「自由意志」、「人定勝天」假設背後,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受各式各樣的成功傳說催眠。於是,我們要求孩子要有「狼性」,我們期待身邊的人要「堅此百忍」,卻忘了個人從一出生開始,無論是遺傳的,環境的,身心的,或者是社經地位的,就有許許多多的因素根本是自己甚至窮一家之力,全然無法掌握的。
我們忘了:人類有多麽無力蒼白與渺小,竟然轉而擁抱成王敗寇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放任弱弱相殘。
我們忘了:社會是一條滔滔長河,個人一旦落水,大多數時候只能隨波逐流,看命運之力把你帶向何方。
猶如我們觀看《噬罪者》時,面對王翔的境遇所生的心情:要去指摘一個人曾經犯過錯,是何等的容易;但是要去理解犯罪者之所以犯罪背後的成因、動機與脈絡,進而檢討體系,進行防範,要耗費何等的氣力,又是何等的艱難?
觀看劇本書的過程,不免令我想起雨果的《悲慘世界》,Jean Valjean出獄後被迫用假身分換新生活那一段。可現代有誰能逃脫體制的掌握,真正重新開始?太多這樣的被告多半後來就是淪入無力的輪迴:犯罪—受刑—離開監所—進入更大的牢籠(社會)--被拒斥—犯罪。端看命運的長河最後決定把他們帶向何方。
我們學會去恨那罪,也恨那罪人。到頭來,又有誰來原諒我們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