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 BL 剧透宅女版,请直男们绕行......................................................................................................................................................................................................................
我挖帅哥啊,挖呀哇....
称得上有名有姓的帅哥的,是Stauffenberg的副官Wener von Haeften,由英国小帅哥Jamie Parker扮演。仔细看看,这两个人真的有点像呢,就是现代护肤技术突飞猛进,Jamie看起来是个不超过25岁的粉嫩正太,虽然Haeften本人已经是老大不小了。
我挖帅哥啊,挖呀哇....
称得上有名有姓的帅哥的,是Stauffenberg的副官Wener von Haeften,由英国小帅哥Jamie Parker扮演。仔细看看,这两个人真的有点像呢,就是现代护肤技术突飞猛进,Jamie看起来是个不超过25岁的粉嫩正太,虽然Haeften本人已经是老大不小了。
小帅哥一出场,有点Matthew Modine的味道。Stauffenberg一见之下,马上好感大增。既然小副官是自己人介绍的,索性把阴谋和盘托出。下面是一段邪魅的对话:
Stauffenberg: 我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一个反叛的计划。
Haefton: 任何命令,长官,我都服从。
Stauffenberg: “任何“是一个危险的词,中尉。
小副官大概看到上校眼里的一点邪光,呆呆的看着独眼龙,镜头特写真是唇红齿白,脸颊上的细绒毛在阳光下若隐若现,好一个正点正太啊!
小副官穿什么不好,非要穿副官制服。那制服上的勋带啊,深色的底色啊,还有必备的武装带啊,其实都是希特勒这个艺术家设计出来花痴用的。任何一个金发小男孩配上勋带马裤长桶靴,马上一个玩偶兵的样子,让元首领袖们爱不释手啊!小副官身佩一级铁十字一枚,步兵突击一枚,那个在衣扣上的,是不是二级铁十字简化版?小副官名字也带von,世家出身的,无怪乎入伙造反。
反正看得出这些老贵族很不受宠。别看造反的将军一大队,只有Olbricht还有个象模像样的RK,其他人都顶多一个一级铁十字而已。倒是“京兆尹“Remer,有个加了橡叶的RK。因为护驾有功,此人在日后飞黄腾达,战争结束前已经飞升到少将一级,连waffen-ss的红人们都自叹不如。因为小胡子的抬爱,此君日后成立了Socialist Reich Party,义无反顾的死硬纳粹一枚。士为知己者死也。
除了Stauffenberg的小副官,Fromm将军的小副官,大概名字是Herber,但比Haeften还娇艳无辜。几个星期后,发现此演员原来是Matthias Schweighofer啊,红男爵主演,当红小生耶!该副官在历史上可能扮演了比Haeften更重要的角色。当年在Fromm被扣押之后,他手下的一群青年军官意识到除了事,马上在Fromm的办公楼里发难,把Stauffenberg一众制服并关押起来。然后才有了Fromm灭口的心黑手辣。在电影里,那个彷徨的小副官坐在门口的打字机旁边,诚惶诚恐的看着达官贵人们吵来吵去,不知所云。直到Fromm被关起来,在门即将被关上的一刻,时间停止了。我们粉嫩娇艳的小副官在人群中,趁着这个历史一凝神的沉思,看到了Fromm老头儿那无可奈何的脸。Fromm没说话,只是举起手,手腕上翻,看似打了个招呼,其实那是一个纳粹礼。小副官马上一脸通红,羞辱的颜色燃遍了脸颊,小宇宙爆发了!....不久办公楼里立刻枪林弹雨....
这么一看,那个纳粹礼突然很诡异的高尚起来....
从今天起我是副官控。
最后Stauffenberg的小副官很荣幸的跟着几个大人物落入了Fromm的魔爪。四个人(确切地讲,是三个长人和一个短人)被挨个枪决的时候(我纳闷为什么挨个。四人一排不是可以节约点子弹吗),Stauffenberg本来是第三个,小副官最后一个。但在卡车车灯的聚光照射下,象莎翁的舞台剧一样,小副官挣脱卫兵的束缚,大跨步的走到Stauffenberg面前,和他的上校面对面的直视... 两人的面孔距离那么近! ....这是阴谋,一定是阴谋!五短阿汤怎么会高到可以深情滴直视的地步?.... 反正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深情滴,无言滴看着他!时间再次停滞,宛如千年回眸.........罪恶的枪声响起,小副官倒在了上校的脚下......T_T 原来德国的子弹穿透力这么滥,怪不得斯大林格勒的巷战被人狠揍。
行刑队的抬起小副官的尸首时,他还是那么安安静静的漂亮着。镜头转向Stauffenberg,后者眼含着热泪,高呼........他呼什么其实真的不重要。枪声再次响起,Stauffenberg不甘心的眼睛盯着黑色的上苍: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
另外一个正太大集合场面,是Stauffenberg跑回柏林,发现反叛分子都严阵以待,准备打电话的时候。超多feldgrau制服正太挺立在办公室门口,每个人年轻的面孔一片纯净,都会心的微笑着,从胸前的口袋里拿出了粉红色的三....不是!是橙黄色的通行证!原来,我们有这么多同志!Stauffenberg第N次被感动了,原来大家厉兵秣马,就是为了此刻的出柜!.....不是,是出击!
好景不长,发现电话叛乱被搞黄后,大家纷纷作鸟兽散,制服正太们也跑的飞快。转眼间只剩下Stauffenberg和一个女秘书鸟。老汤激动地热泪盈眶:“谢谢,谢谢你对我们的支持...“女秘书歉意的回答:“偶是老牌同人女嘞......“
(如果有冲动,请用拖鞋拍死我吧)
其他的就不说了,什么演员的表演啊我也不懂。就说说这个政变吧,看了真是心急,想不通,这帮政变的也算是德国的精英了,像那个贝克还是原德国陆军总参谋长,怎么就弄了这么一个蹩脚的政变呢。
首先,这只是政客的游戏。一帮人还没开始政变,元首、三军总司令、总理都已经安排好了,真正像施陶芬伯格这样有理想的太少,干才太少。而这些人只是政客,不是政治家,更不是什么伟人了。连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个道理都不懂,狼堡那边炸都已经炸了,柏林的奥尔布李希特却还优柔寡断不敢行动。其实,这个时候是否炸死希特勒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狼堡和外界断了联系,外界不知道希特勒死了没有,行动还有机会,不行动,希特勒怎么也不可能放过这帮政变者。
其次,没有真正的死士。有这么个可以和公文包里的炸弹与希特勒一起上西天的人,希特勒怎么也不会只被烧了几根头发。看来这帮人是不懂荆轲刺秦王啊。如果说施陶芬伯格是政变的主要指挥者,不能就这么和希特勒一起挂了,那他的副官总可以吧。候在那,等炸弹炸了,趁乱弄把枪直接就把希特勒给解决了,在那总混乱的环境里,做到这个并不算难。千万别告诉我不想让别人付出生命什么的,政变当然要流血,要留当权者的血,也要留政变者的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说的多明白。
再次,抓不住政变的核心。在当时而定情况下,希特勒的影响了还大得很,公开反对希特勒得不到军队的支持。那么就是要打着希特勒的旗号反对希特勒了。怎么做呢,炸死了当然好办,炸不死,也是有办法。控制通讯和电台就可以控制德国。在炸希特勒的时候给狼堡的通讯处也来这么一炸弹,至少在若干个小时内和希特勒死了的效果是一样的。控制了那个什么帝国战争部的通讯处,向部队下的指令不就都是你们的指令了么,还有什么好怕的。控制了电台,宣传就在政变者的手中,就算希特勒还活着,让他发不出声音,不就和死的没什么两样么。
第四,没有自己的力量。别看政变的有这么多将军,但是真正可以控制的一兵一卒都没有。去抓戈培尔也不是自己的人去的,我还真没看见过所有的政变者都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真是书生造反,十年不成。不知道是妇人之仁还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下的命令是把党卫军都给抓了,如果是命令把党卫军头子都给杀了,相信政变就停不下来了,那个大德意志警卫营营长手上已经有了党卫军的鲜血,还可能倒向戈培尔吗?别说是听到希特勒的声音,就是希特勒站在面前也照抓不误。
最后,用我党的话说就是没有动员人民。靠原来国民革命军的那些部队,只能来个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取得不了革命的胜利,因为,没有动员起根本的力量。用国民党的军队反不了国民党,还是得有自己的武装,老毛早就有论断。用希特勒的军队反希特勒本来成功的希望就是只有百分之十,而况这帮家伙又都是秦舞阳这样平时吹牛到天,真有事就手软的家伙。
看完电影,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我有钱,一定拍部《玄武门》教育教育这些日耳曼人,什么叫做政变。
熟悉二战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次失败的刺杀行动;很多人把这次行动看作是一次正义行动,看作是德国人民反抗纳粹统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其实,史学界对这次行动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褒贬不一。英国的二战首相丘吉尔先生甚至评价这次行动是“狗咬狗”。
我是一个二战历史的爱好者,从我接触到的关于这段历史的种种描述看,我比较倾向于丘吉尔的观点。我认为,以施陶芬贝格上校为代表的一群德国人之所以要刺杀希特勒,其实并非是想通过刺杀希特勒来结束其发动的战争,而是要从希特勒手中挽救德国当时已经不可避免的败局。因为受到这次事件牵连被处以绞刑的纳粹德国军事情报局局长、海军上将卡纳里斯的一段话,可以为我的这个观点做一个旁证,——他说,“我觉得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如果遭受失败,无疑是个灾难;但如果希特勒获胜,那将是更大的灾难……”,而这段话实际上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德国军人的想法。
当然,这只是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的个人看法。对于历史真相的揭示,最终还要依靠历史学家的深入研究以及史料的支持。只是,历史往往没有真相。
布莱恩·辛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瓦尔基里Valkyrie》,讲的就是这段历史故事。而且,很显然,这部电影是一部歌颂施陶芬贝格上校等德国军官的美化或者修正之作。当然,可以原谅的是,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这种好莱坞式的设计无疑可以让正义与邪恶泾渭分明,也可以让电影变得悲壮、好看,而且也让广大观众看得不那么累,——毕竟大家花钱看电影是为了娱乐,而非沉重地思考点儿什么。
所谓“瓦尔基里行动”,本来是一个镇压德军内部骚乱的应急行动计划,但其实是施陶芬贝格上校等人以此为幌子,实施的一次暗杀希特勒、夺取德国政权的行动。瓦尔基里,是北欧神话中众神之王奥丁的女使,是女武神和命运之神。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经写过一部歌剧《Die Walküre》,译作“女武神”或“英魂传唤使”,是其四部曲歌剧《尼伯龙根指环》的第二部;其中那段著名的序曲“飞翔的女武神”,脍炙人口,在影片中,这段音乐在施陶芬贝格上校家里的唱机上播放过,也是他命名该计划的灵感所在。众所周知,瓦格纳是希特勒推崇的音乐家,在影片中,当希特勒签署这项行动计划的时候,他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不了解瓦格纳,就不会懂得瓦尔基里”。
于是,《瓦尔基里》这个片名也因此变得意味深长。我今天逛街的时候路过一间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正在上映,片名翻译成了《行动目标希特勒》;我所买的D碟上,汉译名字是“刺杀希特勒”。老实说,这两个含义片名,都没有原名“瓦尔基里”精彩和富含寓意,之所以翻译成现在这个样子,原因无非是文化差异,毕竟中国的大多数观众看见“瓦尔基里”这个名字基本上会一头雾水,反倒不如“刺杀希特勒”来的直接。
对于这类电影,我的兴趣其实不大,与其看这样一部根据历史改编的电影,反倒不如去读两段相关历史记录。但人总是这样,我就是想看看拍过《X-men》这样电影的布莱恩·辛格能把这样的题材搞成啥样儿,也想看看阿汤哥究竟怎样演绎这样一个历史真实版的Mission impossible。结论是,好莱坞实在不适合搞这种题材,这故事如果让德国人自己拍,可能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而这部《瓦尔基里》,除了阿汤靓、军服帅之外,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导演很成功地实现了他的意图,亦即把施陶芬贝格上校正义化、悲壮化,与该事件相关的一些深层次的历史因素基本上被剔除干净,一切都停留于肤浅的表面,更像是一部传奇剧,而非历史剧。甚至连人物都不曾深入刻划,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没戏”,而且故事的框架太紧,以至于人物都成了故事的匆匆过客,即便是主角阿汤哥也没有很出彩的戏,于是,就像那三部《Mission impossible》中一样,阿汤只是个明星,只是个招牌,而非演员或者人物。而我更喜欢的,是《雨人》和《大开眼界》里的阿汤,因为那人物身上有戏。
指望电影给你历史的真相,当然是不靠谱儿的,即便是当年苏联拍的那些篇幅巨大、场面恢宏的二战历史电影,也是有其立场、角度和篡改的。当然,电影毕竟是电影,其主要功能还是娱乐大众,如果真的把电影拍成历史典籍,估计也没人捧场。而历史,又偏偏是这么个往往没有真相的玩意儿。至于施陶芬贝格上校究竟是英雄还是“狗咬狗”,其实不必太在乎,毕竟刺杀往往没有办法改变历史的进程,毕竟他的刺杀失败了,而历史又往往不能使用“假如”来设想。就是这样。
影片
但Bryan Singer毕竟是讲故事的第一高手。他大概最擅长讲一个时间线比较短的惊险故事,所以这个发生在一天内的刺杀希特勒计划,让他讲的绘声绘色,有张有弛,着实过瘾。
讲这个故事其实很困难:人人都知道希特勒没死,大多历史迷也都知道从技术角度讲,他为什么没被炸死。如何把这个众所周知的事情讲述得让人喘不过气来,Singer的功力果然不一般。影评到底是主观的东西。对我而言,精彩之处在于烘托气氛的手法,细节的处理,和整个影片统一的冷静客观的“军法“( Martial)风格。
从烘托气氛讲,每次看现代二战电影,总有种老照片复活过来的感觉。但和Der Untergang的复活不一样,这次“复活“颇有些美国风范:那郁郁葱葱的东普鲁士森林,镜头从半空中划过,活似美国的弗基尼亚;那人流穿行但井井有条的柏林指挥部,皮靴在光洁的地板上踏出性命攸关的节奏,活似中情局;那在机场,“狼穴“和柏林严阵以待的卫队,和“石破天惊“中的海豹特种兵整装待发时的震撼有的一拼。而在党卫队总部门口那如森林海洋般的飘飘万字红旗,简直是革命浪漫主义大爆发,强迫观众接受这样诱惑而危险的视觉冲击,和隐藏其后的怂恿。导演镜头下的纳粹德国,突然向观众展现了这架战争机器的迷人魅力 (虽然此时的德国在东西夹攻下狼狈不堪)。
加上片头那段毛骨悚然的铮铮誓言,陌生的语言造成魔咒般效应,我猜Singer真的处心积虑把这种魅力作为卖点。没办法,这种铁血军国的魅力无穷,无怪乎过不了几年就成长出新一代炮灰。
细节当然有很多。Singer最成功的,莫过于利用细节解释了这个故事的内涵背景,而且面面俱到,也没有令人感到拖沓。对于密谋者的政治立场,导演试图用“穿军服还是穿西装“的细节来解释。对于Stauffenberg的挣扎,导演用了一个没有顶,对天空敞开心扉的壮阔天主教堂来表现。对于底层德国军官的立场,导演用了几个小人物的短暂镜头。其中有接到电报后泪如雨下的秘书,看着Stauffenberg匆匆离去,一脸困惑的司机,还有看到顶头上司的纳粹礼,立刻恍然大悟的副官... Singer用了隐讳的手法,阐述道,即使希特勒死了,结束二战的路途也不会一帆风顺。
从Stauffenberg的最后一次挥别妻子起,整个影片就挥手告别残留的一点温情,告别了由“女武神“这个词带来的一丝浪漫和感动,开始白描这一场干净利索的军事行动。政治家们可以高喊消灭恶魔,给德国争来最后一丝尊严和自由。他们可以争论,此刻的刺杀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但落实到执行上,还是需要几个军人来沾染些血腥才能成事。
历史
回味密谋行动的背景,不觉有些悲哀。你可以看到,虽然密谋的一方计划结束战争,停止迫害犹太人(感谢好莱坞,这字眼简直成了定义红脸白脸的关键字),使得千万德国人不再受一个疯子的折磨。但追根到底,这是军队和政党之间的斗争;这是老贵族和纳粹新贵之间的斗争。这些名字上多担待着“冯“这一高贵字眼,毕业于骑兵学校的军政要人们,有没有想过,懵懂的德国老百姓,大概不会领你们的情吧?
咱们也来个厚颜无耻,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事后诸葛: 首先密谋者忽略了底层军官,甚至那个柏林“京兆尹“对希特勒的忠心耿耿。即使希特勒被炸死了,等慌乱过后,在前线的官兵这么一琢磨,咦?怎么感觉像“又”被自己人在背后捅了一刀的感觉呢?一战的委屈重演了!当然,即使大家真的接受了现实,一心一意认定希特勒是个王八蛋,那么提着他的脑袋去和盟军谈判,也不会有什么理想结果。美国人肯定要扶植完全忠于美国的傀儡政府,不会让以密谋者为首的德高望重的老贵族坐稳总理府。英国人已经被折腾得灯枯油竭,一肚子苦水怨气没得找人出呢,不会让德国这么轻易“谈判投降“。总而言之,即使希特勒死了,新政府在谈判桌上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闹不好还会在东线跟斯大林在纠缠几年,死伤更多炮灰。美国人出钱,欧洲人出肉;真要是谈判成功,就可以省略雅尔塔,直接进入北约华约时代,说不定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田,就改建在波兰。这是他们的敌人决定的,和德国人无关。
再说了,据说希姆莱对刺杀是睁只眼闭只眼,等着趁乱窜权作新德国的元首呢。这么一来,Stauffenberg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英雄,背后是无数黑暗中的炯炯巨眼,包括命运女神对德国前途的仲裁。但是,至少他最实际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世界人民看到,德国人还是有自己的理念和历史责任感的,不是一帮没头苍蝇,更不是机器。对于英雄们而言,刺杀希特勒,是一篇宣言而已。
知其不可为而为止,执著总是英雄们最感人的品质之一。(虽然要论执著,丧心病狂的小胡子独占鳌头)
国防军因为其历史立场原因,也保持了这种奇特的“闭眼“态度。普鲁士军队不参政的传统,被羽翼足够丰满的希特勒改成了“要么你是我的朋友,要么是我的敌人“的新教条。隆美尔选择了旧规则,被希特勒干掉了。Keitel选择了新规则,被盟军干掉了。如此看来,还是古德里安,龙德施泰德这些人有城府,因为后者虽然也想发牢骚,但他拖到战争的最后一刻,才开始放倔词。那个时候希特勒已经顾不上他了。
包装
这片子里的演员真是一道盛宴,有无数英伦老戏骨,德国型男和金发正太。老戏骨们无论演狡诈也好,懦弱也好,心惊胆战大义凌然种种,都让人觉得那岁月的风霜,眼角的皱纹,在讲述着超越银幕的故事。我是附庸风雅:看到一堆老头儿团团乱转,我一个劲儿称赞:你看人家狼狈得多么有风度...
德国型男有进口两只,其中演过8次纳粹的Kretschmann是裸着上身出场的,毛色俱佳。另外一个Berkel也在Der Untergung里人气飙升。如果让这两个继续纳粹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金发正太是招引女性观众的杀手锏之一,大都一脸未脱童稚的无辜,尤其配上笔挺的军服,杀伤力胜过那颗没完成任务的炸弹。强力推荐给赏花人士。
不幸的是,“靓汤“是这里面最不入眼的,也是导演Singer最成功的筹划。剧本给了阿汤哥很多聚光灯,但Singer很聪明的没有选择一枝独秀,而是成功塑造了一组群像。波澜壮阔的历史题材,本应该采用多层面而有机的表现方式,而不是把镜头对准好莱坞的一张老脸。唯一可惜的,就是由于时间限制,导演必须在开头5分钟内表明Stauffenberg的立场。于是Stauffenberg迫不及待的蹦出了“保护更多生命,结束战争“的高大全口号,不免让人觉得突兀。
这片子塑造的最艺术,最成功的形象,却是非希特勒莫数。元首大人出场不多,而且很少露正脸。但每次出场都有乌云压顶,风云变色的烘托,比黑勋爵还黑勋爵:音乐因此而揪心,谈话因此而沉寂,银幕转入深色调,黑压压一片金属光泽的皮大衣....唉,你不得不承认,第一次出场,那伙跟班儿的真他妈的帅死了。
为了找个好结尾,从谢苗诺夫同志那里抄来一点文字。据好事者分析,谢苗诺夫同志是KGB一员,提审柏林的战犯比盟军那方更方便些。如果KGB都看不透,那世上真没什么人能看透了。
“如果从形式逻辑的观点分析密谋者们在夺权企图中的失败,那么显然,还应该作三点说明:第一,这与德国人的民族性格有关,对他们来说,命令即是宗教。已拟定好的”Valkyrie”命令(该命令允许军队把政权夺到自己手中)尚未下达。第二,反对独裁者的密谋只有在所有参加者都准备为自己的理想献出生命的情况下才能 实现。将军密谋的参加者们远不是每个人都象他们起来反对的那个人那样狂热。最后,第三,若要在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统治的国家里实现密谋,只有那些熟悉 这一机构全部隐秘的人才能做到。但是将军们却认为:作为”国中之国”的军队可以决定一切。这是他们的失算。军队与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之间准备多年的厮 杀是以军队的失败而告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