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乔什·杜哈明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扬·阿尔蒂斯-贝特朗迈克尔·皮蒂奥 状态:HD中字 年份:2012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豆瓣ID:20000085热度:342 ℃ 时间:2023-11-28 14:24:5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杰瑞斯普林格 脱口秀劲爆内幕揭秘
一代爱国高僧圆瑛
机关枪凯利的粉色人生
月球:通往宇宙之门
史前星球 第二季
英国王室人物
《本草中华》将以神奇的中华本草为切入点,带领观众...
播放指数:905℃
海洋星球这种纪录片直接给4星,任何电影,片子,故事,审夺的标准有很多,镜头,故事,暗喻,衔接,我不一一举例类似于这些评审片子标准角度的词语,太多太多,所以不会有任何片子从任何角度都符合当下这个观看者——你的审视角度的完美体验。总会有些瑕疵,或许某一处不合你的胃口,或许某一处不合你的世界观,也或许某一处恰好不合观影当下的你的心情。
所以,相对来说,这部片子已经可以称为不错,甚至很好的纪录片了。画面和镜头美丽和谐,会有许多个镜头能震撼你,打动你,让你惊奇,让你感叹。背景音的讲述也可圈可点,不出彩,但也没跌份,至于片子表达的内容、承接转折的好与坏、传输给人的感受就因人而异了。
如果不谈片子,谈一谈海洋和人类,那么我也没什么深重的想说的,毕竟大环境如此,如片子里表述的那样,短短人类产生的几千年间,真的耗费了地球多少亿年来积存下的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自然资源。抬头看的更远些,就连这个大气层近围的宇宙都没逃过人类的污染。人类可怕吗?其实人类对于地球并不可怕,人类对于人类,才可怕。
因为地球并不害怕人类的魔爪,最终受到毒害的,其实是人类自己。
可怕,是对于人类来说的。
看了Planet Ocean,质量与内容均非常震撼,为数不多的让我回想很久的片子。然后上Douban看评分和评论,让我很无语。
自己一直在与环保相关的行业工作(虽然老抱怨是个屌丝行业),感受着这些年身边的变化,偶尔也会想想整个环境这种不该我考虑的大问题,最终必定陷入思想和逻辑上的死循环。这么多不可循环的事情正在发生,这么多无法处理的污染物产生着,而且目前来看地球已经无法内部消化了。可惜慢性毒药总是难以控制。
片中出现了两次"Nature doesn`t tolerate excess."如很多事情一样,一旦平衡打破,事儿便难以回头。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数量。量变已经导致了质变。现在一切的问题最大的因素就是数量。靠自控是不可能控制人口数量的,到世界人口100亿的时候,不知环境会变成什么样。更别提150亿活着200亿了。你不能要求大家集体自杀,计划生育人权主义者又要说不尊重人权,老龄化还要影响经济,靠垃圾分类处理和不吃金枪鱼就能保护环境?简直天方夜谭。
环境涉及内容太多,是个非常大的全球性循环,很难指望大部分人能去哪怕稍许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看不到现象的原因,哪怕看到某个局部污染的现状,估计也只是随意感慨下然后下个礼拜做好垃圾分类吧。
古人总结的道理非常正确,三个和尚没水喝。大片公海、北极南极,公共的地方最容易出问题,无人监管谁都想捞点好处。这个怎么破?
国内现状是目前环保口号出现的频率已经非常高了,可惜均停留在感性阶段(比如就是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请问怎么保护?),很少看到一些逻辑性的东西,估计人不爱看吧。大部分人知道环境正在污染,但是压根没有理性的认识。说来也是,你也不能宣传说你活着就是在加重环境负担让地球很烦吧?你我他活着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肯定大于贡献,但咱也不能因为这个就那个那个了吧?人已经太多了,已经难以通过合理分配来达到环境能承受的量了,所以虽然很多人反对计划生育,我倒是相当的支持。
最后我先忏悔下自己对世界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很遗憾可能还得持续好几十年。这个过程中希望可以做一点事情减轻负面影响,虽然其实没什么用。
《海洋星球》是一部编排细致、表现手法高明的环保纪录片,导演雅安·阿瑟斯·伯特兰此前的力作《家园》广为人称道,大师再度出手,给空洞陈腐的环保宣传品好好上了一课。影片用几句提纲挈领的开场白点明人与海洋关系的主题后,便掉转话锋,跳入时空隧道,将镜头对准了40亿年前的太古时期。我们通过瑰丽壮阔的画面了解到,洋流如何孕育了生命的雏形,藻类如何引发了新生命的爆发,海洋生物如何互相追逐捕食,形成环环相扣的生物链,不遵循生态规律的过度繁殖者,又是如何受到大自然毫不留情的清剿。
这堂生动的海洋历史课程中只是旁敲侧击的揭示,我们这所谓的高级生命,也是发源自海洋的大自然儿女,和片中这些鲜活的海洋居民共享着同一群祖先。在此,影片潜移默化的确立了所传达的观念,人类不是与海洋生物对立的星球统治者,而是整个地球生态家园中的一份子。其后着墨甚多的那个珊瑚都市,更将“家园”概念植入人心,不同的种群在这里茁壮繁衍,生生不息,强者和弱者互相依存,达到一个和谐完满的均衡,这不啻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人类非但会不忍心破坏这种醉人的和谐,简直是毫无资格。
与此同时,影片对于自然的威胁者,却显得处处留情,在前一个小时中,几乎没有旁白直截了当的指控人类为反派。片中不遗余力的展现了许多工业成果,斩风劈浪的货轮,一望无际的集装箱码头,车流通达的跨海大桥,矗立海平面的钻井平台,拖着硕大渔网的捕捞船……都具有壮观的视觉猎奇效果,如果不是《变形金刚》的主角乔什·杜哈明那略带讽刺语调的旁白,几乎要使人认为,这是一出《国家地理》般对工业奇迹的的盛大礼赞了。但通过与海洋生态的画面并置,观众不难得出“工业是人类作恶帮凶”的结论,并对这些貌似骄人的建筑巨擘产生反感。
在最后半小时中,影片才水到渠成的进入环保议题,此时画面也不再赏心悦目,锈迹斑斑的渔船看上去肮脏不堪,成堆的沙丁鱼在运输管道中挤压通过,像屠宰场一样令人反胃,最恶心的是死去鸟类腹中堆积的塑料垃圾,用了多个特写镜头,几乎叫人无法直视,此时旁白用一组食物链关联,将此恶行的源头和最终受害者同时归为人类,又是相当巧妙的一笔,除了对小动物的同情之心,我们又不可避免的被激发出自危意识。即使是最利欲熏心的渔业老板、石油大亨、伐木巨头,看到此处也难免生出一丝半点的内疚来,但正如片尾所言,多少对话,多少峰会,都未能阻止人类进一步榨取自然资源,一部纪录片所能传达的、影响到的,毕竟有限,说一千道一万,“从我做起”才是实实在在的根本,技巧再高超的环保宣传,也会回归这个简单的宗旨,这是拯救地球的唯一希望。
文/方聿南
就像很多环保电影一样,镜头渐渐揭开海洋的疮疤,深海开采、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等,每一帧都触目惊心。然而人们似乎很难痛改前非,不过心痛一会儿,接着继续吃着快要灭绝的金枪鱼,享受生活。
无动于衷是因为我们的无力感吗?
“长久以来我注视着这些鱼群,我觉得我有点像它们,我透过群体发展意识,即使我知道我们正在发生什么事,我无法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事物,但也许我们的共同意识能引发连锁反应,救救我们的物种。我愿意相信我们还来得及做出反应。”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在影片的最后,给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还有救,我们可以:
尊重配额
停止补贴工业捕鱼
永久禁止深海捕鱼
促进小规模捕鱼
只买有生态标签的鱼
鼓励负责任的捕鱼
控制污染
限制深海开采
维护“南极条约”
建立“北极条约”
八成的海洋生物性仍是个迷,我们必须投资于研究,并保护我们的海洋基因遗产
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使海洋生物复原
2012年的海洋保护区只涵盖了1%的海洋,让我们在2020年能保护二成的海洋
是时候想象一下做一个国际化的海洋管理者
让我们开始行动
以下是我以前并不所知关于海洋的一些事情:
我们大量捕捞野生沙丁鱼,但并不食用它们,而是作为养殖鱼类的饲料,那些经济鱼类,如鲈鱼、鲭鱼。
四分之一的捕捞鱼来自海盗渔船
如今许多曾经的食用鱼已灭绝,于是我们开始食用其他种类的鱼
浅海资源已大多耗尽,人类甚至在三千米甚至更深处捕捞
“南极条约”即将失效(南极不属于任何国家),冰层融化裸露出南极矿藏,新一轮开采逼近
感谢赞助拍摄这部纪录片的企业,虽然影片中把上海作为人类开发的典型,使得影片难以在这里公映,但我仍为你们感到骄傲。(这也算retention一种么)
最后作为一名素食者,我决定经常食用海蜇 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