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潘虹达式常赵奎娥郑乾龙任秀艳浦克吴庄车轩张冲霄郑毅朱琛曹雪李健
类型:剧情导演:王启民孙羽 状态:已完结 年份:1982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1299884热度:945 ℃ 时间:2024-10-06 01:13:0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我知道它是经典,却不知道,我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看到它。它是电影《人到中年》。
我知道他们辛苦,却不知道,除了抗疫救灾,他们平时也累得抬不起手来。他们是医生。
上映于1982年的《人到中年》,改编自谌容的同名小说。影片通过讲述中年眼科医生陆文婷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表现在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影片上映后,同时获得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也就是说,它既赢得了专家肯定,又赢得了观众口碑。
《中国电影史》评价说:《人到中年》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陆文婷”这个典型人物形象。
如果说当时影片要表达的是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但经过这场抗疫战斗,女主角陆文婷的医生职业,会给观众带来更大的震动。
医学院的学生入校第一课就是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志愿献身医学,刻苦钻研孜孜不倦,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它来自2400年前神圣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是行业道德倡议书,是对人类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的要求。
而陆文婷的身上,不仅具备职业素养,更有国家责任。上班第一天,导师问她为什么要选眼科。她说:“我们国家的眼科太落后了。”她的责任感和目标,得到导师的赞赏。
但光有豪言壮语没用,一个合格的医生,需要长期专业训练。陆文婷首先要开始4年住院医生实践,每天24小时待在医院,并且在这4年里不能结婚。
好朋友姜亚芬形容这样的生活:“简直受不了,就像是修道!”但陆文婷却安之如怡:“那我们就一起修道吧!”
学医就像一条漫长的“修道之路”。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用整整一集讲述一个医学生毕业后的经历。刚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钱逸维,在经过10年理论学习之后,还要在医院进行两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受更为严苛的临床轮转训练。之后才能正式成为一名专科医生。
陆文婷工作18年,成为全国最好的医院里最好的眼科大夫。但因为学历问题,她既不是主任大夫,也不是主治医师,只是一名最初级的住院医生。每月拿着56块半的工资,一家4口挤在12平米的房子里。
没有学历仅有实践,就无法晋升,也无法享有更好的待遇。不管在《人到中年》里陆文婷生活的1979年,还是在《人间世》里被记录下来的2019年。
《人间世》第二季第8集,上海新华医院儿科ICU的朱月钮医生,她工作中的好搭档,因为学历不够无法继续晋升而被迫离开。朱医生有学历,也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但仍然要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才能争取更好的待遇。
学历、经验、科研,这三者对于一个优秀的医生,缺一不可。一名优秀的医生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特殊时期特殊职业,让人到中年的陆文婷面临巨大生活压力。她不仅是医生,也是妻子,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那个时代,“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陆文婷是最好的眼科医生,却没钱给儿子买双白球鞋。
工作太忙,女儿发高烧哀求妈妈回家,她才肯放下工作。可心里却始终在想着病人。看儿子给自己买来烧饼又急忙上学的背影,陆文婷的眼泪掉了下来。
陆文婷的心都在工作上,家里的事都扔给了丈夫傅家杰。为此,傅家杰无法专心投入自己的科研项目。面对这些,陆文婷感到非常内疚,甚至会产生一种想法:“也许我不该成家,因为我无力承担家庭的责任。”
同样的困境在2019年的朱月钮医生身上同样存在。她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有时为了一个病人几天不回家。她的病人都是孩子,但她承认,花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时间太少了。
但无论现实怎样艰难,医生都会牢记自己的誓言。“刻苦钻研孜孜不倦,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长期高强度工作累垮了陆文婷。她在一个上午连续做了三台手术之后倒下了:心肌梗塞生命垂危。
医生的工作强度一般人无法想象。在《人间世》里,国家顶极心脏病专家瑞金医院的葛均波教授,做手术竟然做到手抽筋!最终实在无法缓解,才由别人顶上。
还有一位医生,因为脚踝扭伤,竟然一条腿支撑站了8个小时完成手术。
医生在挽救他人的健康,但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健康。就像陆文婷的丈夫傅家杰说的:“除了抗疫救灾,平时医生也是累得手都抬不起来!”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我们再次见证了医生非凡无私的品质。如果抗疫是一场战争,那么,医护人员就是冒着炮火前进的勇士。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只要生命还可珍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
但他们面临的困境依然没有减少。
如果说,《人到中年》里,陆文婷遇到的是繁重的工作和窘迫的生活之间的矛盾,那么现在的医生,更多面临的则是医患矛盾带来的威胁。就在这次疫情爆发之前,北京杨文和陶勇两位医生的遭遇,让整个医生群体遭到巨大打击。
上海抗疫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喊出了所有医生的心声:“医生要有免于被伤害的权利。”如果医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谁来保护我们的健康?
潘虹并不是陆文婷的最初人选。导演从郑振瑶,到黄梅莹,最后才选定当时只有26岁的潘虹。
接下角色,潘虹没有进摄制组,而是拿着剧本住到医学院,天天跟着医生上手术台。三个星期后才进组开始拍摄。
在饰演这个角色的过程中,潘虹下了很大功夫。她找到了这位普通医生身上最大的特点——“忍”和“韧”。
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忍受对家人的愧疚,忍受有些患者对自己的不公正对待。陆文婷把常人不能忍的都忍下来了。但她的“忍”不是认输不是屈服,而是为了医生的职责。
陆文婷对朋友姜亚芬说:“为了能上手术台,我什么都能忍。”由“忍”产生的“韧”,让她成为最好的眼科医生,让无数人看到光明。这是新时代知识分子身上散发出的伟大魅力。
陆文婷外表平凡内心高尚;外表柔弱内心刚强;外表隐忍内心坚韧。潘虹找到了自己和角色的内在精神联系,在气质上找到了契合点。
陆文婷是一位“安静的像一滴水”的女人。潘虹用眼睛充分表现出角色的这一特质。影片使用“微相视觉”作用,一次次把镜头由远及近,对准潘虹的眼睛,工作时的眼睛、回家时的眼睛、垂危时的眼睛、学生时代的眼睛、恋爱中的眼睛……观众被一次次拉进陆文婷的眼睛里,走进角色的自我,了解她的内心,感受她的心情。
凭借陆文婷这一角色,潘虹获得1983年“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有评论认为,潘虹的表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质朴美和崇高美的统一;现实美和理想美的统一;外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
潘虹塑造了荧幕上最美的医生形象。冲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则谱写出这个时代最华丽的篇章。他们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们的不平凡隐藏在厚厚的防护服里,隐藏在把面颊压出勒痕的口罩后面,隐藏在对家人的牵挂中,隐藏在对病人的全力救治中。
傅家杰称赞妻子的话,可以用来赞美每一位平凡的英雄:“你的工作能使无数人恢复光明(健康),那就是一首最美的诗。”
浪漫与现实兼具的电影。
这部电影总是在各种地方听人提起,今天终于看了。
电影聚焦普通是知识分子,没有直接表现社会的大起大落,以女医生陆文婷的工作和生活为主线,讲述了文革后已进入中年的广大知识分子的不易。
电影中陆文婷已经在医院工作了十八年,业务能力在全医院都有口皆碑,她做眼角膜移植手术,大夫都争相围观学习。可即便这样,却一直是一个小小的住院医师。院长询问主任时,主任一句僧多粥少便给搪塞了。从陆文婷对待焦部长夫人秦波的态度上便能看出,她不是一个长袖善舞的人,或许这才是她一直没能评上职称的原因。
傅家杰是力学专家,在文革中实验室被封了,白白耽误了十年。十年后他依旧想要为祖国的四化做贡献,却体力精力智力都跟不上了,令人惋惜。
陆文婷被院长叫到办公室跟焦部长见面时,被秦波一通盘问,言语中充满了不信任。秦波下意识用马列主义革命斗争的思想教育陆文婷,让她克服困难,重视工作,这让人会产生对知识分子“利用”的不适感。如同《苦恼人的笑》中,宋阿宝点名要教授给他做手术,手术之后依旧要整教授一样。但本片中索性文革已经结束了,秦波只是那个时代的遗老罢了。自诩革命者,却还处处希望得到高级别待遇。片尾处主任的评价一语中的,“一个马列主义的老太太罢了”。
手术前,秦波询问陆文婷是否入党时,陆文婷说她家庭成分不好,并且在秦波滔滔不绝教育她时,她选择了视而不见。这里可以猜测,陆文婷在文革中是收到批斗的,她对秦波口中的教条并不认同。那么她如此敬业并不是为了秦波口中的信念,而是为了她自己的信念——治病救人。
姜亚芬和刘学尧去陆文婷家中吃饭那场戏,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对文革直接的控诉和深刻的反思。姜亚芬和刘学尧选择出国,但他们对祖国是眷恋的,他们热爱这片土地,但却也心寒了。他们在文革中被贴了大字报,受了批斗了。那十年,他们和陆文婷和傅文杰都挨了斗了,或许不那么惨烈,但却让人看不到希望。傅文杰和陆文婷选择留下来,继续建设祖国,这是伟大的。姜亚芬和刘学尧选择出国也是让人同情的。以前看过一个描写,楼上吵闹,楼下的老大爷害怕的开门询问,运动要来了?社会的不稳定让人杯弓蛇影。他们选择出国,是因为他们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他们这代的中年人,在青春壮年刚踏入工作岗位准备有所作为的时候,文革便来了。他们既不像小孩子那样被运动牵着鼻子走,也不像大知识分子那样被残忍对待。他们是不被重视的。建设祖国和服务人民的热情刚刚燃起便被强行熄灭了。文革后,国家需要建设了,要实现四化了,又突然想起了这批人,于是这批人又成了各个行业的骨干。这批人一方面要想青年人一样铆足了劲往上顶,另一方面却又有家庭所累,生活艰辛。就像剧中陆文婷的内心独白,刚结婚时,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可这种美好的生活刚过了不久,孩子相继出生,生活最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目。
陆文婷上午做完三个手术后,中午回到家中,心肌梗塞发作,需要立即送去医院。傅文杰给医院打电话叫救护车,可那边却说没有批的条子,救护车不能出动,此时救护车就在门口停着。傅文杰又给医院其他部门打电话,却也是各个部门互相推脱。最终还是傅文杰上街上拦车,被好心人送去了医院。
电影中类似这种过于真实的桥段还有很多,不胜枚举。让人心寒,让人感到,这些可怜的知识分子是被“利用”了。
电影中展示了太多社会弊端,却也有人性的温情。圆圆轻轻给陆文婷放到桌上的水和烧饼,病人对陆文婷的感谢,隔壁大妈对佳佳的照顾,傅文杰与陆文婷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还有焦部长和秦波对陆文婷的感谢。
电影中有太多的细节值得推敲。比如,秦波第一次说要开车送陆文婷回家时,陆文婷拒绝了。片尾时,陆文婷出院时,是被轿车接走的。再比如,陆文婷给老大爷做眼角膜手术时,大爷说还是社会主义好啊,他的眼睛能治了。老大爷的认知与刘学尧的认知形成对比,阶层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还有圆圆的白球鞋,佳佳的小辫。院长说陆文婷给焦部长做第一次手术时,他在干校。秦波的口头语“我的同志啊”,听起来倍觉讽刺。还有陆文婷说到自己家庭出身不好时,秦波说要与家庭划清界限,这让人自然联想到,文革中焦部长挨整时,秦波或许也与焦部长划清界限了。秦波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很会应时而上,还很会见风使舵。
影片中对于社会现实的赤裸裸描写很是深刻,没有直接描写中国那些年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而是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生活来映射整个社会的现实。影片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描写的。影片的风格也符合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基调,忧愁哀伤总是弥漫在他们周围。但对夫妻间爱情的描写,陆文婷对病人的关怀,傅文杰对科学的执着,却也充满着浪漫的情调。
全篇淡淡的叙述,漫不经心的控诉。
整部影片就如同那个年代中国出现的朦胧派诗歌一样。
哀伤却也充满希望,忧愁却有浪漫情怀。
姜亚芬在登机口朝着祖国含泪挥手,刘学尧也说“从此以后,我们就是天涯孤客了”。他们对祖国是眷恋的,但却不得不走。
陆文婷在影片结尾说了两次“会回来的”、“会回来的”。傅文杰拉开了窗帘,窗外风吹枫叶微微晃动。傅文杰走在医院的路上,小鸟啁啾,他心情愉悦的逗鸟。
这一结尾,预示着,希望会来的。所以,他们离开的,也会回来的。
陆文婷的康复,便是希望的预示。
果然,四十年后,他们回来了。
2020年2月22日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我愿意是急流,n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n 岩石上经过……n 只要我的爱人n 是一条小鱼,n 在我的浪花中n 快乐地游来游去。n 我愿意是荒林,n 在河流的两岸,n 对一阵阵的狂风,n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n 是一只小鸟,n 在我的稠密的n 树枝间做窠,鸣叫。n 我愿意是废墟,n 在峻峭的山岩上,n 这静默的毁灭n 并不使我懊丧……n 只要我的爱人n 是青青的常春藤,n 沿着我荒凉的额,n 亲密地攀援上升。n 我愿意是草屋,n 在深深的山谷底,n 草屋的顶上n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n 是可爱的火焰,n 在我的炉子里,n 愉快地缓缓闪现。n 我愿意是云朵,n 是灰色的破旗,n 在广漠的空中,n 懒懒地飘来荡去,n 只要我的爱人n 是珊瑚似的夕阳,n 傍着我苍白的脸,n 显出鲜艳的辉煌。”
青春野蛮
胡越的故事国语
猛鬼殿4
火云端
牛油果的硬度
一曲秦腔
A political thriller. T...
播放指数:999℃
我知道它是经典,却不知道,我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看到它。它是电影《人到中年》。
我知道他们辛苦,却不知道,除了抗疫救灾,他们平时也累得抬不起手来。他们是医生。
上映于1982年的《人到中年》,改编自谌容的同名小说。影片通过讲述中年眼科医生陆文婷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表现在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影片上映后,同时获得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也就是说,它既赢得了专家肯定,又赢得了观众口碑。
《中国电影史》评价说:《人到中年》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陆文婷”这个典型人物形象。
如果说当时影片要表达的是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但经过这场抗疫战斗,女主角陆文婷的医生职业,会给观众带来更大的震动。
一、成为一名好医生有多难
医学院的学生入校第一课就是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志愿献身医学,刻苦钻研孜孜不倦,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它来自2400年前神圣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是行业道德倡议书,是对人类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的要求。
而陆文婷的身上,不仅具备职业素养,更有国家责任。上班第一天,导师问她为什么要选眼科。她说:“我们国家的眼科太落后了。”她的责任感和目标,得到导师的赞赏。
但光有豪言壮语没用,一个合格的医生,需要长期专业训练。陆文婷首先要开始4年住院医生实践,每天24小时待在医院,并且在这4年里不能结婚。
好朋友姜亚芬形容这样的生活:“简直受不了,就像是修道!”但陆文婷却安之如怡:“那我们就一起修道吧!”
学医就像一条漫长的“修道之路”。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用整整一集讲述一个医学生毕业后的经历。刚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钱逸维,在经过10年理论学习之后,还要在医院进行两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受更为严苛的临床轮转训练。之后才能正式成为一名专科医生。
陆文婷工作18年,成为全国最好的医院里最好的眼科大夫。但因为学历问题,她既不是主任大夫,也不是主治医师,只是一名最初级的住院医生。每月拿着56块半的工资,一家4口挤在12平米的房子里。
没有学历仅有实践,就无法晋升,也无法享有更好的待遇。不管在《人到中年》里陆文婷生活的1979年,还是在《人间世》里被记录下来的2019年。
《人间世》第二季第8集,上海新华医院儿科ICU的朱月钮医生,她工作中的好搭档,因为学历不够无法继续晋升而被迫离开。朱医生有学历,也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但仍然要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才能争取更好的待遇。
学历、经验、科研,这三者对于一个优秀的医生,缺一不可。一名优秀的医生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二、医生需要备受崇拜
特殊时期特殊职业,让人到中年的陆文婷面临巨大生活压力。她不仅是医生,也是妻子,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那个时代,“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陆文婷是最好的眼科医生,却没钱给儿子买双白球鞋。
工作太忙,女儿发高烧哀求妈妈回家,她才肯放下工作。可心里却始终在想着病人。看儿子给自己买来烧饼又急忙上学的背影,陆文婷的眼泪掉了下来。
陆文婷的心都在工作上,家里的事都扔给了丈夫傅家杰。为此,傅家杰无法专心投入自己的科研项目。面对这些,陆文婷感到非常内疚,甚至会产生一种想法:“也许我不该成家,因为我无力承担家庭的责任。”
同样的困境在2019年的朱月钮医生身上同样存在。她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有时为了一个病人几天不回家。她的病人都是孩子,但她承认,花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时间太少了。
但无论现实怎样艰难,医生都会牢记自己的誓言。“刻苦钻研孜孜不倦,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长期高强度工作累垮了陆文婷。她在一个上午连续做了三台手术之后倒下了:心肌梗塞生命垂危。
医生的工作强度一般人无法想象。在《人间世》里,国家顶极心脏病专家瑞金医院的葛均波教授,做手术竟然做到手抽筋!最终实在无法缓解,才由别人顶上。
还有一位医生,因为脚踝扭伤,竟然一条腿支撑站了8个小时完成手术。
医生在挽救他人的健康,但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健康。就像陆文婷的丈夫傅家杰说的:“除了抗疫救灾,平时医生也是累得手都抬不起来!”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我们再次见证了医生非凡无私的品质。如果抗疫是一场战争,那么,医护人员就是冒着炮火前进的勇士。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只要生命还可珍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
但他们面临的困境依然没有减少。
如果说,《人到中年》里,陆文婷遇到的是繁重的工作和窘迫的生活之间的矛盾,那么现在的医生,更多面临的则是医患矛盾带来的威胁。就在这次疫情爆发之前,北京杨文和陶勇两位医生的遭遇,让整个医生群体遭到巨大打击。
上海抗疫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喊出了所有医生的心声:“医生要有免于被伤害的权利。”如果医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谁来保护我们的健康?
三、潘虹塑造了荧幕上最美的医生形象
潘虹并不是陆文婷的最初人选。导演从郑振瑶,到黄梅莹,最后才选定当时只有26岁的潘虹。
接下角色,潘虹没有进摄制组,而是拿着剧本住到医学院,天天跟着医生上手术台。三个星期后才进组开始拍摄。
在饰演这个角色的过程中,潘虹下了很大功夫。她找到了这位普通医生身上最大的特点——“忍”和“韧”。
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忍受对家人的愧疚,忍受有些患者对自己的不公正对待。陆文婷把常人不能忍的都忍下来了。但她的“忍”不是认输不是屈服,而是为了医生的职责。
陆文婷对朋友姜亚芬说:“为了能上手术台,我什么都能忍。”由“忍”产生的“韧”,让她成为最好的眼科医生,让无数人看到光明。这是新时代知识分子身上散发出的伟大魅力。
陆文婷外表平凡内心高尚;外表柔弱内心刚强;外表隐忍内心坚韧。潘虹找到了自己和角色的内在精神联系,在气质上找到了契合点。
陆文婷是一位“安静的像一滴水”的女人。潘虹用眼睛充分表现出角色的这一特质。影片使用“微相视觉”作用,一次次把镜头由远及近,对准潘虹的眼睛,工作时的眼睛、回家时的眼睛、垂危时的眼睛、学生时代的眼睛、恋爱中的眼睛……观众被一次次拉进陆文婷的眼睛里,走进角色的自我,了解她的内心,感受她的心情。
凭借陆文婷这一角色,潘虹获得1983年“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有评论认为,潘虹的表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质朴美和崇高美的统一;现实美和理想美的统一;外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
潘虹塑造了荧幕上最美的医生形象。冲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则谱写出这个时代最华丽的篇章。他们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们的不平凡隐藏在厚厚的防护服里,隐藏在把面颊压出勒痕的口罩后面,隐藏在对家人的牵挂中,隐藏在对病人的全力救治中。
傅家杰称赞妻子的话,可以用来赞美每一位平凡的英雄:“你的工作能使无数人恢复光明(健康),那就是一首最美的诗。”
电影说的是一位中年女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工作生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时间悄悄爬上你眼角,也逐渐摧毁了你的健康。女儿没人照顾,生活步入困境。不过结尾还是给人希望的。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呢?没有,女人还是处在夹缝之中,事业、家庭很难兼顾,有时还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大多数女性并没有在事业上再攀高峰,而是逐渐失去了工作的热情与兴趣,整天围着家庭转。看来,这个问题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现在的医生金钱有了吧!
现在看来,这部影片还是有现实意义的,那时候,好喜欢潘虹呀!现在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只能说:美人迟暮呀!
浪漫与现实兼具的电影。
这部电影总是在各种地方听人提起,今天终于看了。
电影聚焦普通是知识分子,没有直接表现社会的大起大落,以女医生陆文婷的工作和生活为主线,讲述了文革后已进入中年的广大知识分子的不易。
电影中陆文婷已经在医院工作了十八年,业务能力在全医院都有口皆碑,她做眼角膜移植手术,大夫都争相围观学习。可即便这样,却一直是一个小小的住院医师。院长询问主任时,主任一句僧多粥少便给搪塞了。从陆文婷对待焦部长夫人秦波的态度上便能看出,她不是一个长袖善舞的人,或许这才是她一直没能评上职称的原因。
傅家杰是力学专家,在文革中实验室被封了,白白耽误了十年。十年后他依旧想要为祖国的四化做贡献,却体力精力智力都跟不上了,令人惋惜。
陆文婷被院长叫到办公室跟焦部长见面时,被秦波一通盘问,言语中充满了不信任。秦波下意识用马列主义革命斗争的思想教育陆文婷,让她克服困难,重视工作,这让人会产生对知识分子“利用”的不适感。如同《苦恼人的笑》中,宋阿宝点名要教授给他做手术,手术之后依旧要整教授一样。但本片中索性文革已经结束了,秦波只是那个时代的遗老罢了。自诩革命者,却还处处希望得到高级别待遇。片尾处主任的评价一语中的,“一个马列主义的老太太罢了”。
手术前,秦波询问陆文婷是否入党时,陆文婷说她家庭成分不好,并且在秦波滔滔不绝教育她时,她选择了视而不见。这里可以猜测,陆文婷在文革中是收到批斗的,她对秦波口中的教条并不认同。那么她如此敬业并不是为了秦波口中的信念,而是为了她自己的信念——治病救人。
姜亚芬和刘学尧去陆文婷家中吃饭那场戏,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对文革直接的控诉和深刻的反思。姜亚芬和刘学尧选择出国,但他们对祖国是眷恋的,他们热爱这片土地,但却也心寒了。他们在文革中被贴了大字报,受了批斗了。那十年,他们和陆文婷和傅文杰都挨了斗了,或许不那么惨烈,但却让人看不到希望。傅文杰和陆文婷选择留下来,继续建设祖国,这是伟大的。姜亚芬和刘学尧选择出国也是让人同情的。以前看过一个描写,楼上吵闹,楼下的老大爷害怕的开门询问,运动要来了?社会的不稳定让人杯弓蛇影。他们选择出国,是因为他们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他们这代的中年人,在青春壮年刚踏入工作岗位准备有所作为的时候,文革便来了。他们既不像小孩子那样被运动牵着鼻子走,也不像大知识分子那样被残忍对待。他们是不被重视的。建设祖国和服务人民的热情刚刚燃起便被强行熄灭了。文革后,国家需要建设了,要实现四化了,又突然想起了这批人,于是这批人又成了各个行业的骨干。这批人一方面要想青年人一样铆足了劲往上顶,另一方面却又有家庭所累,生活艰辛。就像剧中陆文婷的内心独白,刚结婚时,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可这种美好的生活刚过了不久,孩子相继出生,生活最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目。
陆文婷上午做完三个手术后,中午回到家中,心肌梗塞发作,需要立即送去医院。傅文杰给医院打电话叫救护车,可那边却说没有批的条子,救护车不能出动,此时救护车就在门口停着。傅文杰又给医院其他部门打电话,却也是各个部门互相推脱。最终还是傅文杰上街上拦车,被好心人送去了医院。
电影中类似这种过于真实的桥段还有很多,不胜枚举。让人心寒,让人感到,这些可怜的知识分子是被“利用”了。
电影中展示了太多社会弊端,却也有人性的温情。圆圆轻轻给陆文婷放到桌上的水和烧饼,病人对陆文婷的感谢,隔壁大妈对佳佳的照顾,傅文杰与陆文婷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还有焦部长和秦波对陆文婷的感谢。
电影中有太多的细节值得推敲。比如,秦波第一次说要开车送陆文婷回家时,陆文婷拒绝了。片尾时,陆文婷出院时,是被轿车接走的。再比如,陆文婷给老大爷做眼角膜手术时,大爷说还是社会主义好啊,他的眼睛能治了。老大爷的认知与刘学尧的认知形成对比,阶层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还有圆圆的白球鞋,佳佳的小辫。院长说陆文婷给焦部长做第一次手术时,他在干校。秦波的口头语“我的同志啊”,听起来倍觉讽刺。还有陆文婷说到自己家庭出身不好时,秦波说要与家庭划清界限,这让人自然联想到,文革中焦部长挨整时,秦波或许也与焦部长划清界限了。秦波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很会应时而上,还很会见风使舵。
影片中对于社会现实的赤裸裸描写很是深刻,没有直接描写中国那些年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而是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生活来映射整个社会的现实。影片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描写的。影片的风格也符合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基调,忧愁哀伤总是弥漫在他们周围。但对夫妻间爱情的描写,陆文婷对病人的关怀,傅文杰对科学的执着,却也充满着浪漫的情调。
全篇淡淡的叙述,漫不经心的控诉。
整部影片就如同那个年代中国出现的朦胧派诗歌一样。
哀伤却也充满希望,忧愁却有浪漫情怀。
姜亚芬在登机口朝着祖国含泪挥手,刘学尧也说“从此以后,我们就是天涯孤客了”。他们对祖国是眷恋的,但却不得不走。
陆文婷在影片结尾说了两次“会回来的”、“会回来的”。傅文杰拉开了窗帘,窗外风吹枫叶微微晃动。傅文杰走在医院的路上,小鸟啁啾,他心情愉悦的逗鸟。
这一结尾,预示着,希望会来的。所以,他们离开的,也会回来的。
陆文婷的康复,便是希望的预示。
果然,四十年后,他们回来了。
2020年2月22日
《人到中年》,在刚刚放映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少年,自己的父母正值中年,属于压力很大的知识分子,所以对电影中描述的都感同身受。在那个时代,经历过浩劫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很低的回报很高的家庭负担下,加班加点,无条件的付出。父母的辛苦我都看到眼里,所以,在看这部电影时,达式常和潘虹饰演的男女主人公的境遇,让我落泪。
人,只有到了中年,才真正理解了,人到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