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8月31日出生在圣彼得堡附近的利戈沃(Ligovo),像她所有的波兰家庭一样,她被称为玛蒂尔达•克尔祖辛斯卡(Matylda Krzesińska),玛蒂尔达在著名的圣彼得堡帝国玛丽娅剧院所属的帝国芭蕾舞团演出。克舍辛斯卡雅成名是她在1890年毕业演出了选自《关不住的女儿》(La Fille Mal Gardée)中的双人舞,期间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和帝国家庭的其他成员包括未来尼古拉二世观看了演出。在晚宴后,皇帝找到年轻的克舍辛斯卡雅,并告诉她“...你是我们芭蕾的荣耀和华美的表现。
佩蒂帕只接受为克舍辛斯卡雅创作少数的新角色,因为他认为意大利皮耶莉娜•莱格娜妮(Pierina Legnani)是优秀的首席芭蕾舞女演员。虽然她能够在剧院节目单或海报上演员表中放在首位,但她为了获得更多新角色所做的努力遭到了佩蒂帕的阻挠,佩蒂帕作为帝国芭蕾舞团的芭蕾大师其权威性甚至没有受到皇帝本人的挑战。在克舍辛斯卡雅创造的少数几部作品中的角色,如:《苏醒的花神》(Le Réveil de Flore,1894年)弗洛娜和《哈雷奎纳德》(Harlequinade,1900)中的科伦拜恩。当由意大利舞者皮耶莉娜•莱格娜妮创造的32个“挥鞭转”(fouettés)之后,俄罗斯本土的芭蕾舞者奋力发现她的秘密,予以攻破,克舍辛斯卡雅发现她的头始终可以保持平衡,最终她征服了“挥鞭转”,成为俄罗斯第一个掌握这项技术的舞者,以前俄罗斯观众惊讶地看到的只有意大利人。
虽然佩蒂帕对克舍辛斯卡雅作为一个舞者是非常尊重的,但对她作为一个人他彻底地蔑视她,他在日记中称她为“...那个讨厌的小猪。”在俄罗斯芭蕾的历史上重要的一些作品,在其中很少能看到她的身影。即使如此,他选择了许多首次复排大师最古老的作品并让她饰演主角,通常设计复杂的编排让她表演——《姆拉达》(Mlada,1896)中的姆拉达;《坎道列斯王》(Le Roi Candaule,1897)中的女王妮茜娅;《珀琉斯的冒险》(Les Aventures de Pélée,1897)中的女神忒提斯;《法老的女儿》(The Pharaoh's Daughter)中的阿丝皮希娅;《埃斯梅拉达》(La Esmeralda,1899)中的同名角色;《舞姬》(La Bayadère,1900)中的妮基娅。这些角色表演起变得非常困难,佩蒂帕再次为克舍辛斯卡雅修订她们,因为他深知克舍辛斯卡雅雄厚的技术能力以及身体素质。她出演了《睡美人》中的奥罗拉公主和《胡桃夹子》中的糖梅仙子,《天鹅湖》中的奥吉塔/奥吉莉娅,《帕基塔》中的同名角色。她作为一个最有名半性格舞者以及她最喜欢的角色是《埃斯梅拉达》中的同名角色。她是一个最伟大的俄罗斯学院派代表,结合俄罗斯派的技巧和风格,1898年,恩里科•切凯蒂(Enrico Cecchetti)作为她的私人教师,与他系统性地学习了的意大利学派,对于意大利学派精湛技艺烂熟于胸。
1899年,谢尔盖•沃尔康斯基(Serge Wolkonsky)王子成为帝国剧院的经理。虽然他直到1902年才担任这职位,但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谢尔盖•佳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是他的直接助手,沃尔科斯基委托他出版的帝国剧院1900年鉴。由于她与尼古拉二世的关系,能够随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 of Diaghilev)在维也纳,巴黎,蒙特卡洛进行巡回表演。在这段时间里,有新的名字出现在剧院里,如:画家亚历山大•贝纳伊斯(Alexandre Benois),康斯坦丁•索莫夫(Konstantin Somov)和莱昂•巴克斯特(Léon Bakst)。克舍辛斯卡雅强烈反对使用外国舞者,但对邀请莱格娜妮来剧院感兴趣(其中她在剧场演出了8年,直到1901年)。为著名芭蕾舞女演员规划职业生涯并捍卫自己的立场。在某些方面,她是沃尔康斯基王子离开剧院直接的原因,因她拒绝在复排的芭蕾舞剧《强盗的女儿》(La Fille du Bandit)中饰演卡塔琳娜一角,从而使得沃尔康斯基在与克舍辛斯卡雅发生冲突后愤然辞职(按照她的的回忆录中最新解释,冲突最主要的原因是是因为她在演出芭蕾舞剧《卡马戈》(La Camargo)中拒绝穿一件18世纪的戏服。)
1920年3月,克舍辛斯卡雅先移居到法国的里维埃拉(Riviera),然后,在1920年到达巴黎,在那里她于1921年与沙皇的表兄弟之一的俄罗斯的大公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结婚,1936年,生了罗曼诺夫斯基-克娜辛斯卡雅(Romanovsky-Krasinskaya)公主。虽然克舍辛斯卡雅在巴黎的生活与她在俄罗斯所享受的奢侈生活是无相比,但她在那里快乐的生活了50多年。在1925年,玛蒂尔德从天主教改信俄罗斯正教,并取了名字玛丽娅。 1929年,她创办了自己的芭蕾舞学校,在那里,她教授学生,如:玛戈特•芳婷(Margot Fonteyn),艾丽茜娅•玛尔科娃(Alicia Markova),安德列•埃格列夫斯基(André Eglevsky),塔尼娅•里亚布奇斯卡娅(Tatiana Riabouchinska),塔玛娜•图玛诺娃(Tamara Toumanova)和莫里斯•贝嘉(Maurice Béjart)。她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新一代伟大的舞者。她在64岁时,最后一次参加了皇家芭蕾舞团(The Royal Ballet)在科文特花园的的慈善活动。
流亡期间,在她丈夫的帮助下,她写了一本回忆录并于1960年在巴黎出版了法语版,自传名为“纪念品”(Souvenirs)(英文:“在圣彼得堡跳舞:克舍辛斯卡雅的回忆录”( Dancing in St. Petersburg: The Memoirs of Kschessinsk)),俄罗斯版直到1992年才出版。在后来的岁月里,她虽然遭受了财政困难,但仍然不屈不挠。1971年12月6日(时年99岁离她100岁生日还差8个月)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岛去世,埋葬在巴黎附近的圣-吉纳维夫-德-布瓦(Sainte-Geneviève-des-Bois)俄国人公墓与她的丈夫和儿子在同一公墓。碑墓志铭写道:“最宁静的公爵夫人玛蒂尔达-玛丽•费利克索夫娜•克舍辛斯卡,帝国剧院荣耀的艺术家克舍辛斯卡”。
影片一开始其实就很明显的演绎出舞女和皇族的权色交易,要说她们干净纯洁那真是说不出口。但不得不说玛蒂尔达真的很美很美,大胆奔放,在尼基说“我们的关系仅止于此,不要抱过多期待”时,她还能自信地说“在你有生之年,不可能像爱我一样爱其他任何人”,把项链甩在床上决绝的走人。真的很会。这种独特,也难怪尼基会为她着迷。
我不是很了解沙俄历史,但是在电影开始就能猜到这断爱情注定是悲剧结尾。血缘在任何封建国家都是至高无上的,王太子和舞女的爱情注定不能有结果,疯狂地寻找玛蒂尔达有贵族血缘的证据就说明他们永不可能突破这种束缚。基尼在爱情与权利之间是动摇的,在他拦着安德烈去救玛蒂尔达的时候,我突然就觉得其实他也没那么爱,他甚至都不去找一下,转头就另娶她人,做着那些曾经和玛蒂尔达做过的同样的事情让我觉得格外讽刺。其实女主就这么香消玉殒也挺好的,但是没有……
安德烈也确实够痴情,“如果我是尼基,我会放弃王位”,可惜他终究不是尼基,玛蒂尔达也不会爱他。安德烈也算是见证了男女主之间的感情,最后却娶了女主,我不知道他该以什么样的心境……
电影很好看,非常有艺术感,布景、服装、滤镜都完美的刚刚好。男女主在一起的所有场景都营造得非常大气、浪漫,很有时代特色,视觉享受拉满。镜头可能有些跳脱,但是也算是完美演绎了一个故事。只有一点不喜欢,那位痴汉属性的军官,一开始觉得他的存在简直是多余,除了表现玛蒂尔达很迷人之外毫无作用,还有受刑的场景也是很莫名其妙,到电影结尾才明白用意,纯纯工具人,就是为了最后男主女不能走到一起做的蹩脚铺垫。
但是还是给五星,女主的颜值迷到我了,她翩然起舞的样子很美很美。
来是想看另一部同名电影#玛蒂尔达(1996)[电影]
谁知道我男朋友给我下了一个俄罗斯的电影。
剧情:????????????
颜值:????????????????????
服装:????????????????????
取景:????????????????????
强烈推荐的话,是因为女主的气质和美貌,以及复古元素的服饰和选景[赞][赞][赞]
剧情挺一般的,讲述了末代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和芭蕾舞演员玛蒂尔达·克谢辛斯卡娅的爱情故事,但是为了最高的利益,最后有情人难成眷属。
挺感动的就是两个人都为了在一起做出最大的努力,就像克谢辛斯卡娅为了跳“未婚妻”,练习32个弗韦特(32个圈),就好像能成为真的“未婚妻”,但是她失败了。
挺讽刺的大概就是尼基流着泪妥协的时候,他说阿列克斯是小太阳,然而电影中可见,恰恰相反。在他加冕和婚礼那天,全国难民死伤数万,庆祝的烟火在天空中响亮,黑漆漆的地上尸体一片狼藉,牵着士兵的小孩从儿子变成了孤儿。
说到结局,还挺欣慰的,安德烈一定是最爱克谢辛斯卡娅的,为她找到“公主”身份的证明,为她安排好在尼基宫殿旁的房子,为她在火海出现时第一个跳下去救她……为她,做了整个爱情追逐过程中的备胎。所幸,最后在一起了。
玛蒂尔达像芭蕾界的斯嘉丽奥哈拉。一个美丽且不择手段的女人,谁都不如自己活得好重要。
可以用“下作”手段争夺男人们和坑自己事业上的竞争对手。真实的历史就是这样,成功与否与道德毫无关系。
男人们有老婆或者未婚妻也毫无关系,玛蒂尔达们不在意这些东西。
他人眼里“自私”“道德低劣”“人品不行”的女人往往活的很好——一个永远把自己利益放在最优先位置的人怎么可能活得不好?
不论你喜欢还是讨厌,她们总能让自己的现实利益最大化。
玛蒂尔达们“事业心”强烈,她愿意吃苦,跳到烂脚就为了得到《未婚妻》的领舞位置——当然了,这么有事业心的玛蒂尔达们从来不避讳用通过性缘关系收获的男人们的能量施压给自己的单位和竞争对手。
片子拍出来的是玛蒂尔达把原本跳《未婚妻》的女舞者在上台之前锁了起来,没拍的是玛蒂尔达嫉妒和不择手段的打压自己的竞争对手们——结果都失败了,被打压的两位女芭蕾舞者最终获得了口碑和民众的喜爱。
这类女性在后世的历史和文艺创作上都属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常常被人用猎奇和一半嫉恨恐惧,一半佩服好奇的眼光窥探。她们本身从某种角度上说,既不按照男权社会的规则游戏又按照男权社会的规则游戏;对女权主义者来说,她们既具有反父权的特征(比如作为那个时代少有的拥有和热爱事业的女性)又同时迫害其他女性(比如当情妇,伤害了妻子的感情;在事业上凭借着与上位男性的关系打压女性竞争对手)。
其实,这种女人往往想不到那么多,什么女权父权跟她毫无关系,她就是凭着本能而活,趋利避害,利用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比起宏大的充满意义的概念,她宁愿想明天早上见哪个男人穿什么款式的新裙子。
跟男人建立婚外关系她不会有道德包袱,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不会有道德包袱,同样的,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用各种不法手段敛财更不会有道德包袱。因为,她干的这些事情都能让她活的更好,而她所在乎的也就是活得好。
你在道德上攻击她们根本没有意义,因为她们就不相信道德这个东西,自然不受道德约束——能被道德打击到的,都是相信道德的人。
一个比她更漂亮更会跳舞的女人会让她活不好——所以她打击;不能给她带来利益和虚荣的男人会让她活不好,所以她只在男性权贵中周旋。她干一切事情的出发点都是利己,仅此而已。nn玛蒂尔达获得了芭蕾事业上的成功,贵妇的社会地位,笼络了大量财富,并在大革命的档口远遁国外,逃离了政治灾难,一口气活到99,在那个动荡而波谲云诡的年代,堪称人生赢家。nn男权社会里被有权势的男人喜欢的女人更能吸引普罗大众的好奇,而且容易被后世文艺创作安排上诸多她不曾有过的美好品质(这点在东亚特别明显),本质是人类对于“成功者”的慕强。nn现在已经没人再拍同时代被她迫害过的比她更优秀的芭蕾女舞者相关的电影,而她因为游走在几个有权势的男人之间的故事在今天仍然被引以为“传奇”。
令人智熄的剧情。三星属于服化道和布景。到底是如何才能拍出这样的剧情?
尼基的老爹说的真没错,他这儿子就是个有着成年人外表的男孩。如果历史上尼古拉二世真是这样,那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应该会提前很多吧。编剧真的就写了一个懦弱的小男孩,不知道玛蒂尔达和亚历山德拉喜欢他什么。而且片中情从何起基本没拍,看两个女主为了男主整这样整那样,很好奇,这就是爱情?男主也是纯纯的渣男了,断不干净,懦弱无能,服了。
玛蒂尔达基本被塑造成一个靠高攀贵族、王室上位的芭蕾舞演员。让男主大不了放弃王位一起出逃,还能说出“等亚历山德拉怀孕了,我们俩见面的次数会变多”这种话,真让人窒息。亚历山德拉完全没看出聪明活泼,全程像个陪衬,看着不大聪明。十九世纪末王室未婚妻搞巫蛊多少有点离谱。还有,历史上沙皇夫妻很恩爱,但是片中完全没体现,应该是为了突出尼基和玛丽亚爱情的纯真吧,但是这又显得男主舍不得亚历山德拉的片段很奇怪。
还有快结尾那里突然向着HE的方向发展,这转折膈应死人,应该是为了拍出加冕典礼的戏剧性吧,说实话这段截出来放开头确实挺吸引人的。
公爵,最惨工具人。虽然刚发现他是温柔男二人设时我就觉得他会走男二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路子,但是分别给男女主当了回司机我是真没想到。安德烈公爵,演员长得还不错,怎么摊上了这么个剧情。
最后,再吹一波服化道和布景,好精致!尤其是玛蒂尔达那条芭蕾舞裙,美丽。还有加冕典礼,极尽奢华。电影结尾拍得挺好,对比鲜明。
玛蒂尔达•克舍辛斯卡其全名为玛丽·玛蒂尔达•安达莫夫娃-费利克索夫娜-瓦莱丽耶夫娜•克舍辛斯卡(Marie Mathilda Adamovna-Feliksovna-Valerievna Kschessinskaya),从1935年起她也被称为罗曼诺夫丝卡雅•克舍辛斯卡(Romanovskaya-Krasinskaya)公主殿下,是一名来自波兰血统家庭的俄罗斯首席芭蕾舞女演员。她的父亲费里克斯•克舍辛斯卡亚(Feliks Kshesinskaia,波兰名为:费里克斯•克尔祖辛斯基(Feliks Krzesiński),1823年2月17日- 1905年7月16日),波兰著名舞蹈家和老师,著名的马祖卡表演者,母亲朱莉娅·多明斯科伊(Julia Dominskoy)是芭蕾舞女首席。克舍辛斯卡的弟弟舞蹈家,编导约瑟夫•克舍辛斯卡亚(Joseph Kshesinskaia,1868-1942年),在1942年列宁格勒围困期间死亡。
她是当时未婚的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Tsar Nicholas II)(即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Sergei Mikhailovich))的情人(1892-1894年),后来成他表弟俄罗斯大公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Andrei Vladimirovich)的妻子。
她在西方被称为玛蒂尔达•克舍辛斯卡或玛蒂尔达•克舍辛斯卡雅(Matilda Kshesinskaya)。
1872年8月31日出生在圣彼得堡附近的利戈沃(Ligovo),像她所有的波兰家庭一样,她被称为玛蒂尔达•克尔祖辛斯卡(Matylda Krzesińska),玛蒂尔达在著名的圣彼得堡帝国玛丽娅剧院所属的帝国芭蕾舞团演出。克舍辛斯卡雅成名是她在1890年毕业演出了选自《关不住的女儿》(La Fille Mal Gardée)中的双人舞,期间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和帝国家庭的其他成员包括未来尼古拉二世观看了演出。在晚宴后,皇帝找到年轻的克舍辛斯卡雅,并告诉她“...你是我们芭蕾的荣耀和华美的表现。
克舍辛斯卡雅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历时5年完成。她于1890年加入玛丽娅剧院,师从列弗•伊凡洛维奇•伊万洛夫(Lev Ivanovich Ivanov)和叶卡捷琳娜•奥托夫娃•瓦泽姆(Ekaterina Ottovna Vazem),1892年成为群舞演员,在1893年成为独舞,在1896年,她就获得了圣彼得堡帝国剧院的首席芭蕾舞女演员的称号(这可能部分得益于她与沙皇宫廷的关系上)。但芭蕾大师马里乌斯•佩蒂帕(Marius Petipa)不同意克舍辛斯卡雅接受这样一个头衔,虽然天赋的权力让她拥有一个非凡舞者称号,主要通过她去影响俄罗斯帝国宫廷。
在她职业生涯的开始,强烈地受到艺术家维吉莉娅•祖契(Virginia Zoucchi)的影响:她在回忆录写道:“我甚至曾经质疑我选择的职业的正确性。我不知道它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如果维吉莉娅•祖契在我们的舞台上的形象不会只是改变我的心情,打开我的心胸并让我认识到艺术的意义。”
佩蒂帕只接受为克舍辛斯卡雅创作少数的新角色,因为他认为意大利皮耶莉娜•莱格娜妮(Pierina Legnani)是优秀的首席芭蕾舞女演员。虽然她能够在剧院节目单或海报上演员表中放在首位,但她为了获得更多新角色所做的努力遭到了佩蒂帕的阻挠,佩蒂帕作为帝国芭蕾舞团的芭蕾大师其权威性甚至没有受到皇帝本人的挑战。在克舍辛斯卡雅创造的少数几部作品中的角色,如:《苏醒的花神》(Le Réveil de Flore,1894年)弗洛娜和《哈雷奎纳德》(Harlequinade,1900)中的科伦拜恩。当由意大利舞者皮耶莉娜•莱格娜妮创造的32个“挥鞭转”(fouettés)之后,俄罗斯本土的芭蕾舞者奋力发现她的秘密,予以攻破,克舍辛斯卡雅发现她的头始终可以保持平衡,最终她征服了“挥鞭转”,成为俄罗斯第一个掌握这项技术的舞者,以前俄罗斯观众惊讶地看到的只有意大利人。
虽然佩蒂帕对克舍辛斯卡雅作为一个舞者是非常尊重的,但对她作为一个人他彻底地蔑视她,他在日记中称她为“...那个讨厌的小猪。”在俄罗斯芭蕾的历史上重要的一些作品,在其中很少能看到她的身影。即使如此,他选择了许多首次复排大师最古老的作品并让她饰演主角,通常设计复杂的编排让她表演——《姆拉达》(Mlada,1896)中的姆拉达;《坎道列斯王》(Le Roi Candaule,1897)中的女王妮茜娅;《珀琉斯的冒险》(Les Aventures de Pélée,1897)中的女神忒提斯;《法老的女儿》(The Pharaoh's Daughter)中的阿丝皮希娅;《埃斯梅拉达》(La Esmeralda,1899)中的同名角色;《舞姬》(La Bayadère,1900)中的妮基娅。这些角色表演起变得非常困难,佩蒂帕再次为克舍辛斯卡雅修订她们,因为他深知克舍辛斯卡雅雄厚的技术能力以及身体素质。她出演了《睡美人》中的奥罗拉公主和《胡桃夹子》中的糖梅仙子,《天鹅湖》中的奥吉塔/奥吉莉娅,《帕基塔》中的同名角色。她作为一个最有名半性格舞者以及她最喜欢的角色是《埃斯梅拉达》中的同名角色。她是一个最伟大的俄罗斯学院派代表,结合俄罗斯派的技巧和风格,1898年,恩里科•切凯蒂(Enrico Cecchetti)作为她的私人教师,与他系统性地学习了的意大利学派,对于意大利学派精湛技艺烂熟于胸。
1899年,谢尔盖•沃尔康斯基(Serge Wolkonsky)王子成为帝国剧院的经理。虽然他直到1902年才担任这职位,但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谢尔盖•佳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是他的直接助手,沃尔科斯基委托他出版的帝国剧院1900年鉴。由于她与尼古拉二世的关系,能够随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 of Diaghilev)在维也纳,巴黎,蒙特卡洛进行巡回表演。在这段时间里,有新的名字出现在剧院里,如:画家亚历山大•贝纳伊斯(Alexandre Benois),康斯坦丁•索莫夫(Konstantin Somov)和莱昂•巴克斯特(Léon Bakst)。克舍辛斯卡雅强烈反对使用外国舞者,但对邀请莱格娜妮来剧院感兴趣(其中她在剧场演出了8年,直到1901年)。为著名芭蕾舞女演员规划职业生涯并捍卫自己的立场。在某些方面,她是沃尔康斯基王子离开剧院直接的原因,因她拒绝在复排的芭蕾舞剧《强盗的女儿》(La Fille du Bandit)中饰演卡塔琳娜一角,从而使得沃尔康斯基在与克舍辛斯卡雅发生冲突后愤然辞职(按照她的的回忆录中最新解释,冲突最主要的原因是是因为她在演出芭蕾舞剧《卡马戈》(La Camargo)中拒绝穿一件18世纪的戏服。)
克舍辛斯卡雅参加了夏季剧场的演出,例如,在1900年,与奥尔加·普列奥布拉任斯卡娅(Olga Preobrajenska),亚历山大•希里亚耶夫(Alexander Shiryaev)和其他艺术家表演了波兰舞以及和列夫·伊万诺夫和尼古拉•莱加特(Nikolai Legat)表演了古典双人舞。
1904年,克舍辛斯卡雅自动从剧院辞职,并在依托剧院举行告别义演之后,这是一次性的包场演出——先要预支500卢布。
克舍辛斯卡雅与未来的尼古拉二世关系密切,从1890年开始,当他还是一个大公爵时,她只有17岁,在他的家人面前见到他,毕业表演后。 这种关系持续了三年,直到尼古拉斯与黑森-达姆施塔特(Hesse-Darmstadt)公主阿丽克丝(Alix)结婚——未来的皇后亚历山德娜•费奥多罗夫娜(Alexandra Fyodorovna)——在1894年,他的父亲,沙皇亚历山大去世后不久。
丑闻和谣言使她的名声始终保持与两名大公有关,因为她与罗曼诺夫(Romanov)家族两个大公爵: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和他的表弟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关系爱昧。 1902年,她生了一个儿子弗拉基米尔·克拉辛斯基(Vladimir Krasinski)(爱称为“沃瓦”( Vova);1902年6月30日-1974年4月23日);他后来被称为H.S.H. 罗曼诺夫斯基-克拉辛斯基王子(H.S.H. Prince Romanovsky-Krasinsky),但她说从来不知道谁是他的父亲(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很可能是沃瓦的父亲)。
虽然克舍辛斯卡雅与同事相处的关系是善良的,如“年轻的塔玛娜•卡尔萨维娜(Tamara Karsavina),她不怕与沙皇之间的关系,以此加强她在帝国剧院的位置。她知道把宝贵的珠宝缝在她的服装上,并在《法老的女儿》中饰演阿丝皮希娅公主时,她穿着镶嵌了钻石的头饰和蟒蛇服来到舞台上。她也可能是无情的对手。她最著名的算计错误之一是发生在当她在1902年怀孕时,她为安娜•帕夫洛娃(Anna Pavlova)在《舞姬》担任妮基娅的角色时的指导教师。她认为帕夫洛娃在技术上很弱,并认为其她首席芭蕾舞女演员不能在舞台上演出。相反,观众变得迷恋虚弱、修长、飘渺的帕夫洛娃,从此一个明星诞生了。
另一个声名狼藉的事件发生在1906年,在由佩蒂帕/伊万诺夫为奥尔加•普列奥布拉延斯卡编导的《关不住的女儿》中,克舍辛斯卡雅梦寐以求想饰演莉基娅一角。这部作品的一个特点是在舞台上使用活鸡。当普列奥布拉延斯卡表演第一个变奏之前,克舍辛斯卡雅打开了鸡舍的门,在奏响音乐的第一个音符时,鸡在舞台上乱飞。然而,普列奥布拉延斯卡继续表演她的变奏直到结束,并受到了一片掌声,给克舍辛斯卡雅造成很多懊丧。
通过她与贵族的关系,她设法在俄罗斯首都聚集了很多宝贵的财产。可以从她的优雅的房子的阳台上看出,1917年,弗拉基米尔•列宁(Vladimir Lenin)当他从瑞士返回俄罗斯为为革命群众演讲时,就是站在她家的阳台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俄罗斯帝国的军队因缺乏炮弹遭受极大创伤,尼古拉当时是前线的最高指挥官,他认为后方的工厂无力为炮兵部队生产吏多的炮弹,克舍辛斯卡雅用其自身的影响力在不同重炮企业之间参与订单的分配。
在1917年夏天她离开彼得格勒之后一去不复返,首先到了基斯洛沃茨克(Kislovodsk),并在1919年在新罗西斯克(Novorossiysk),其中连同她的儿子在国外旅行。
俄国大革命后,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从前线总部回来并从办公室被释放,他提出与克舍辛斯卡雅结婚。但是,正如她在回忆录中写道,她拒绝了,因为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
1917年2月,克舍辛斯卡雅的花园洋房被查封,她从其有名的豪宅逃走,到其他人家的公寓游荡。她决定去基斯洛沃茨克找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 “当然,我希望在今年秋天时,从基斯洛沃茨克回到圣彼得堡,因为我所希望在那里,返回到解禁了我的房子中。”——她天真地说道。
在首都再次与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相见,她的心中充填喜悦,但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在那里感觉到危险不断,。此外,她很难从他身边带走他所宠爱的沃瓦。
1917年7月13日,克舍辛斯卡雅和她的儿子已经离开了彼得堡,于7月16日坐火车抵达基斯洛沃茨克。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和他的母亲大公夫人玛丽亚夫娜和她的弟弟鲍里斯住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在1918年初,布尔什维主义席卷的浪潮到基斯洛沃茨克, “到这个时候,我们住的都相对平静与安静,虽然此前有各种各样的借口进行搜查和抢劫,”她在回忆录中写道。
1919年5月,克舍辛斯卡雅回到基斯洛沃茨克,觉得那里解放了,在那里她一直侍到1919年底,之后从新罗西斯克传来告急的惊人的消息。克舍辛斯卡雅与她的儿子随同难民从火车上下来后,在新罗西斯克的汽车上住了6周,1920年2月19日,搭乘意大利帆船,一路航行到达君士坦丁堡,她们收到了法国签证。
1920年3月,克舍辛斯卡雅先移居到法国的里维埃拉(Riviera),然后,在1920年到达巴黎,在那里她于1921年与沙皇的表兄弟之一的俄罗斯的大公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结婚,1936年,生了罗曼诺夫斯基-克娜辛斯卡雅(Romanovsky-Krasinskaya)公主。虽然克舍辛斯卡雅在巴黎的生活与她在俄罗斯所享受的奢侈生活是无相比,但她在那里快乐的生活了50多年。在1925年,玛蒂尔德从天主教改信俄罗斯正教,并取了名字玛丽娅。 1929年,她创办了自己的芭蕾舞学校,在那里,她教授学生,如:玛戈特•芳婷(Margot Fonteyn),艾丽茜娅•玛尔科娃(Alicia Markova),安德列•埃格列夫斯基(André Eglevsky),塔尼娅•里亚布奇斯卡娅(Tatiana Riabouchinska),塔玛娜•图玛诺娃(Tamara Toumanova)和莫里斯•贝嘉(Maurice Béjart)。她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新一代伟大的舞者。她在64岁时,最后一次参加了皇家芭蕾舞团(The Royal Ballet)在科文特花园的的慈善活动。
流亡期间,在她丈夫的帮助下,她写了一本回忆录并于1960年在巴黎出版了法语版,自传名为“纪念品”(Souvenirs)(英文:“在圣彼得堡跳舞:克舍辛斯卡雅的回忆录”( Dancing in St. Petersburg: The Memoirs of Kschessinsk)),俄罗斯版直到1992年才出版。在后来的岁月里,她虽然遭受了财政困难,但仍然不屈不挠。1971年12月6日(时年99岁离她100岁生日还差8个月)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岛去世,埋葬在巴黎附近的圣-吉纳维夫-德-布瓦(Sainte-Geneviève-des-Bois)俄国人公墓与她的丈夫和儿子在同一公墓。碑墓志铭写道:“最宁静的公爵夫人玛蒂尔达-玛丽•费利克索夫娜•克舍辛斯卡,帝国剧院荣耀的艺术家克舍辛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