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连续剧  »  台剧  »  一家之主

一家之主  Reclaim

763人已评分
神作
10.0

主演:鲍起静寇世勋柯佳嬿陆弈静李淳于家安曹兰孙国豪

类型:剧情家庭台湾导演:王希捷 状态:正片 年份:2022 地区:台湾 语言:国语 豆瓣ID:30129973热度:317 ℃ 时间:2024-08-15 13:50:58

简介:详情  节奏繁忙的台北一角,住着临届退休之年的女子叶兰心(鲍起静 饰)。家庭外,她是优秀的职业妇女,经营着一间儿童美术教室;回到家,她是标准好女人,完美的妻子、母亲、媳妇和女儿。她如一只陀螺般里外转着,总希望自己能面面俱到,...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节奏繁忙的台北一角,住着临届退休之年的女子叶兰心(鲍起静 饰)。家庭外,她是优秀的职业妇女,经营着一间儿童美术教室;回到家,她是标准好女人,完美的妻子、母亲、媳妇和女儿。她如一只陀螺般里外转着,总希望自己能面面俱到,解决身边所有人交付予她的任务  刚退休的丈夫罗大伟(寇 世勋 饰)正以古董收藏逐步占领家中各处空间;;风烛残年的老母亲孙勤方(于家安 饰)独居养老院,记忆与意识逐渐模糊,总是提醒女儿接她回家;小女儿罗家宁(柯佳嬿 饰)因婚姻与工作都岌岌可危突然归来,家中转眼成为搁置家当的避难所;远在国外的儿子罗家宇,对于举家迁回台湾工作与否举棋不定,他虽是罗家荣誉象徵,却始终缺席。兰心的每个家人都有自己需求:家中的空间主权不断被占据,她也在不断失去自己渴望的空间同时,感觉自己是个失职的母亲、女儿与妻子,于是,她开始幻想借由买房安顿全家大小。  一日,兰心看上一处高价新房,闺蜜阿香(陆弈静 饰)和学生冠廷(李淳 饰)的短线高利投资,竟能一次解决所有问题?不知不觉偏离理性轨道而勉力前行的兰心,似乎开始因现实的压力而逐渐分不清梦境与现实,她能否在在梦境与想象间,求得喘息之境?
  • 头像
    可科科

    来源:https://angelalovemovie.com/cj-wang/

    專訪契機

    看了《一家之主》後,我被電影中的細膩情感深深打動,同時也對王希捷導演的創作之路深感興趣,感謝導演欣然答應受訪才有了這篇文章。這次訪問會梳理王希捷導演過去到現在的創作歷程,希望對有志往這方面發展的各位有所幫助。

    Q:從小就很喜歡看戲或看電影嗎?

    A:我覺得應該說是耳濡目染,因為我父母他們年輕時都很文青,他們非常愛看書,我爸買了很多書,媽媽都是從圖書館借書,媽媽自己看書看很雜但常買書給我和姊姊,然後爸爸是看文史哲類的,雖然他是個工程師。還有他們都很愛看電影,所以大家在餐桌上聊天的話題,就會有大家最近看的電影或看的書有哪些。小時候我跟我姐都是去我爸的那個書房去翻翻他的書跟CD來聽,所以其實我們小時候就看到書架上有各種跟藝術相關、跟電影相關的書,我感覺我爸爸也有電影夢,只是因為要賺錢養家沒辦法。他在家裡做著夢,那個夢可能沒辦法在他身上實現,但他的小孩可能就被他的興趣喜好耳濡目染,替他實現了這個夢。小時候我們家有很多電影的原聲帶,像《新天堂樂園》、杜普蕾、安哲羅普洛斯、《秘密花園》等等。最好笑的是,我爸以前有一張杜普蕾電影《無情荒地有琴天》的電影原聲帶,然後我姐去上大學是把這張CD順走了,我爸也不知道怎麼不見,他就再去買一張。結果我去唸大學的時候,我又再把這張拿走了,他找不到又再買一張。所以同一張CD他買了三次。(笑)

    Q:小時候也會跟爸媽一起看電影嗎?

    會耶,我們一起看電影的記憶可能會很多,但是我現在記得的都是一些很搞笑的。我小時候很有正義感,我小時候住的民生社區就有戲院。那個戲院的牆上會寫禁止吸菸,但有些觀眾不是那麼有公德心,就是他想抽就會抽菸。當時看電影時旁邊有人在抽菸,我就會站起來大聲說:「電影院禁止抽菸!」所以我從小出門看電影,媽媽最擔心的都是怕我被揍。《一家之主》裡也有一個有趣的音樂選擇,因為小時候我爸每個週末都會開車載我們出去玩,他會開車在山裡繞來繞去,我跟我姐都暈車,他每次車上就放那兩、三捲卡帶,其中一捲就是那個布魯赫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和蘇格蘭幻想曲,這兩首他很喜歡,所以就一直重複聽。可是因為我跟我姊從小就是每次只要是暈車就是在聽到這個音樂,所以直到現在,我跟我姐即使在平地,只要聽到蘇格蘭幻想曲或是布魯赫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我們都會頭暈想吐,這對我來講是很強烈的印記,所以我也把這首曲子就放在《一家之主》裡,可能拍片的時候,我會把自己的童年回憶偷偷加進去,我覺得還是滿多音樂、對電影的品味或是喜好,都跟我父母有滿大關係。

    Q:你有和爸爸聊過他的電影夢嗎?

    我以前唸書的時候,北藝大有一間很棒的圖書館,後來學校裡也開了一家賣很多藝術書籍的書店。我當時以為我爸爸很喜歡來探望我,但沒有,他就是去逛那間書店、圖書館。我覺得父母年輕的時候有很多未竟之夢、很多渴望,他們可能都是那種很有創造力、很有文采的人,但在那個年代,他沒有辦法去追逐夢想,後來我覺得某個程度上,我也是被我爸半哄半騙去唸戲劇。

    (安琪拉:喔,所以是爸爸推薦你唸戲劇的嗎?)

    對。因為反正我高中的時候也不好好唸書,成績不怎麼好,他們就說先去考北藝大戲劇系,他們慫恿我,然後我就真的去考,也考上了。可是我去唸北藝大戲劇系之後,我才發現,我們班百分之大概80以上的同學,父母都是堅決反對他們去唸戲劇系的,而且是不惜斷絕經濟來源的。他們就覺得這是沒有出路的,但是反而在我父母眼中,他們是覺得很好的。(笑)

    Q:那有沒有哪部電影或導演,是你覺得對自己創作方面來說影響很大的?

    我印象中的第一部西片是《新天堂樂園》,我大概國小三、四年級,半年之間在電視上看了四次,所以印象很深刻。我每次看我都覺得,哇!音樂太美,想說有一天好想要跟這個作曲家 Ennio Morricone 合作,但是他前兩年過世了。你會感覺對電影的美的感覺是受到那部片開始,那種無可救藥的浪漫,他喚起了我心面的某種東西。我大學的主修老師是黃建業老師,他也是我劇場導演所的導師,我大學的時候覺得他對我的啟發也滿多的,好比說,我最喜歡奇士勞斯基是他介紹給我的,他是那種一邊放電影會一直停格,然後讓我們看構圖的老師。應該說我的文本分析、構圖、場面調度能力,有很大程度是受建業老師的影響。因為今天講的是電影,但其實我唸的是劇場,我不是電影系,從古代到現代,我最喜歡兩個劇作家都是挪威人,古代的話是十九世紀的易卜生,然後現在的話有一個叫約恩.福瑟 (Jon Fosse)的作家,他是我介紹進台灣的(笑),那像是易卜生的話,我最喜歡的劇本是《皮爾.金特》,他後來寫的《玩偶之家》其實跟我們《一家之主》有一個小小的淵源,就是《玩偶之家》的女主角不是叫Nora嗎?她對於男權,然後對女性在社會在家庭裡面的不公平有一些吶喊,戲的結尾是Nora她就關上門就離家出走了。《玩偶之家》的主角是Nora,然後《一家之主》最早劇名的版本叫做《After Nora》,電影講了女主角離家出走後去了哪裡,但這件事情只有我跟黃建業老師知道,他建議我不要用這個名字,他跟我說太冷僻生硬了。《玩偶之家》是1879年寫的,《一家之主》是143年之後,當然在當時社會主義的環境下,那時候女性開始爭取自己的權益,思考自己在家庭、社會中的貢獻跟地位,我們那時候在想《一家之主》劇本的時候,我就想到:「對啊,這100多年來文明走了多遠,進步了什麼?女性的家庭地位有什麼改變?」然後一個是挪威,一個是亞洲的台灣,那我不知道你對挪威歷史有多大的了解,但挪威它其實是長年是在瑞典的佔領跟統治之下的,挪威本土也有很長時間的新舊挪威文跟挪威文化的抗爭,他們想辦法要把瑞典的一些文化給抵擋出去,復興自己的語言跟文化。挪威跟台灣是一北一南、一東一西、一冷一熱,但我覺得在歷史上有很多可以相互對照的地方,我自己則很喜歡他們社會民主國家背景下的一些文化現象跟思想吧。我大學唸戲劇系,從喜歡易卜生的《皮爾.金特》開始,劇本裡一直在問說我要怎麼樣才能活出我的真面目,什麼才是我的真面目?到後來念研究所時跑去挪威,研究他們現代戲劇最紅的一個劇作家Jon Fosse,他也在討論說人的自我怎麼產生的,他的觀點是人的自我是在現實、回憶、想像中不斷重複和移置中產生的,你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很不安頓,可是在很不安頓的過程中,你去界定你是誰?從過去到現代,戲劇的形式和手法改變了,可是他們的主題仍是相同的,自我意識是什麼?人何以為人?我覺得我一直受這個東西吸引和影響。

    Q:怎麼會從在劇場工作到拍攝短片?這個過渡期有什麼契機嗎?

    我唸戲劇系的時候,北藝大還沒有電影所,但是後來開始成立了。我當時大學是導演主修畢業,後來唸的是戲劇理論,研所所我去挪威做挪威戲劇的田野調查,再回來寫論文。同一個時間也在電影研究所旁聽所有電影所的課。沒辦法同時兼顧兩邊,但是我幾乎去把電影所所有能上的課都上完了。在那過程中當然就是也認識很多電影所的學生,他們的強項是對製作、技術這方面都還滿熟悉的,可是他們對於文本分析、演員怎麼排練,對於「軟體類」的東西,這個是我擅長的,所以我們後來就開始合作。我從劇本上去提供建議或是幫他們拍攝,幫助他們文本分析、角色設定、排練、場面調度等等。因為場面調度這件事情我們在劇場是每天都在做,所有軟體類的東西都是劇場給我的養分,我到了電影所去貢獻這些養分後,在創作短片的過程中,我開始去一步步把我的製作、剪接、技術知識慢慢建構起來,然後有第一部作品《小偷》。我跟電影所的同學合作《小偷》到後來的《划船》,其實都是自學剪輯、製片、寫電影劇本,因為舞台劇劇本其實自由度很高,但轉換到電影劇本,那個三幕劇結構我也得去學,所以幾乎等於說進入電影圈這件事情就是完全是邊做邊學,自己從零開始摸索,然後跨越技術的門檻去做的。對我來講,從劇場跨到電影最困難的是技術問題的解決,所以我其實是用兩部短片去練習我的敘事能力和技術工具。兩部短片之後,我才敢拍《一家之主》這部長片。比方《小偷》,整個製作面,從前期開發、企劃、劇本、製作,這些都是在《小偷》過程中磨練克服的。然後到《划船》克服的是整個後期技術流程,因為整個後期有我自己親自剪接、聲音設計的經驗,經過這些過程,我才敢去接觸長片。

    Q:技術功力是很難一夕之間就學會的,你是怎麼掌握這些知識的?

    其實我學習的時間都滿長的,就像我寫劇本,我可以寫到一年,肯定不是說寫一次,寫完了我不滿意就重寫,我是一個喜歡打掉重練的人,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好像故事的輪廓更清晰時,就不會去修修改改而是直接重寫。我會有些工具書,有時候寫累了,去看看別人寫劇本時他判斷的一些技巧和方式,然後拿來檢驗自己的劇本。我覺得這時候看工具書是最有效的,如果你不是在創作狀態下,我說我自己,如果我我不是在創作的當下,我要看這些工具書,我可能沒有耐心。但如果在創作的狀態下,我不確定自己到底對不對或是有一點點不太有把握的話,我就會看一下工具書,像是有個對話切磋的對象。你說去學剪接好了,因為我自己並不是技術天份很好,我覺得我沒有技術天分,以前學剪接時也會剪到哭。我覺得要剪出自己的意識流很難,剪出情緒和節奏,你心裡必須要有整部片的結構,每場戲的節奏和情緒目標,然後以技術表現出。因為我覺得電影就是我的意識流,和我的當下情感,怎麼運用各種技術手法去把它表現出來。我覺得這過程就是沒有捷徑的。就是沒有那種別人說:「哎呀你就去看哪本書,哎呀你就怎麼怎麼做」就能得到,沒有這回事,一切就得從零開始練,反覆做反覆練到你真的把它做出來,實現你想要的畫面為止。

    Q:為什麼會想寫《一家之主》這樣的一個故事?

    我覺得它的起源很多,就像是剛我講說,我們女人在這個現代這個社會走到哪裡了?你會有一些問號,你會有些憤怒和期待。我身邊親近的親朋好友大多都是女生,很多好朋友的媽媽們也都是我的好朋友,我也喜歡跟長輩聊天,我覺得有時候不是你覺得非怎樣不可,而是有些事情、訊息會自己來找你,有些故事他自己來找你。到了某個時間點,你就突然發現媽媽們的人生付出了好多但失去平衡,妳也觀察到她們的困惑、失落感和孤獨,跟她們看待自己的方式,我覺得就是同理心吧?就是你身邊有那麼多的女性素材,從30歲以上、到60歲以上,你自己在這個世界裡面行走的時候會有很多感受,你有自己的感受要抒發,也覺得別人有很多困惑,他找不到答案,但你很想跟他說一些話。當然電影是坐下來、把它寫下來然後拍出來,但它也是一個你跟你自己對話的過程、跟別人溝通的一種方式。平常我們,現在、此刻當下是有一個目的性的在聊天,但是平常沒有那麼多機會,因為我自己平常很宅,我喜歡自己一個人工作,我不會出去,跟每個人說你應該要怎樣怎樣,但是我覺得拍電影肯定是有些想要說的話,不管是對別人說還是你對你自己說。你可以看到一些之前的訪談說,我很想要服務嬰兒潮世代,我想要讓他們知道說他們的感受是有被理解和被感謝的,有人很珍惜他們的付出。我媽媽退休前是高中校長,她文筆超好,可是她終究也沒有去唸文組,我父母他們都有藝術創作能力,但他們唸的都是理工科,可能就覺得比較容易養家活口吧。我媽媽唸心理、爸爸唸土木,媽媽唸心理畢業後就當學校輔導老師、做教育,我會覺得是因為他們賦予我機會,讓我可以去嘗試很多,心無旁鶩去做很多挑戰、嘗試。他們的努力可以在我身上就是再回饋出來,那是一個很奇特的感覺。我一方面就是想要拍出他們那個年代的人,對於家庭、工作、情感,對自己的探索與感受,特別是女性。我覺得電影裡面有一個設定是這個爸爸的屁股從來不會離開椅子,媽媽從來屁股坐不到椅子上,都一直在走、在忙碌,那是我自己的印象,一個永遠不動、一個拼命行走奔波,這個是我在場面調度的時候,我會有意識地要去做這件事。當然不一定能夠永遠都不坐下,坐下又起來,坐下又起來,她才剛休息就有人會去推動、把她推出去的那種節奏,她不是以前我在電影裡面看到的那種逆來順受,好像很悲情很委屈的女性,我眼中的那些台灣女性都超級忙碌,超級需要去為全家人解決問題,跟我認識很多爸媽都有種衝鋒陷陣的那種特質,所以覺得這是一個時代的畫面,我覺得我一定要把它保留住。我相信比我更年輕的導演可能不會做這件事情,因為距離遠了,再來我覺得在台灣要拍純劇情片,又講中產家庭,以台灣的市場大小來講,就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我有一個機會可以做,我就會想去做。

    Q:建立角色的時候,有跟自己的父母討論嗎?

    有,我會問他們很多問題,拍這部片做了很多田野調查。田野調查可以去問很多爸爸媽媽,但我問最多的就是我的父母。其實這個戲的後半段,講一個媽媽/太太受夠了,要離家出走的劇情,最後是以層層夢境形式包裹表現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媽媽說女人不會離開親手建立的家庭,除非有重大的經濟或背叛原因。這是她們創造的家,女人的創造物。就像我覺得拍這部片再怎麼困難,我也不會把它丟掉,我一定會好好守護她把地完成一樣。其實主要就是問一些他們的想法。然後我知道母親們怎麼看待家庭,其實直到他們這個年紀,很多事都看開了,這種不平衡的狀態比較多是從我們三十幾到五十幾歲之間,可能過了知天命之年,他們已經找到一個好的方式與家庭跟丈夫和平相處。到了一個年紀之後,就會變得非常豁達,沒關係我沒有什麼不能給的,反正我高興給我就給,就跟電影最後面它是一個完全的接納自己和當下,就是那樣的狀態。我在寫劇本的過程,反而跟父母聊了很多天,我覺得大偉這個角色乍看之下有點可惡,但是其實他也在講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難處。人都很害怕失去自己的功能、價值,男人、女人都一樣,媽媽其實可能害怕不被需要,爸爸可能會因為退休、不再賺錢的時候,而煩惱我的尊嚴,我沒有那個名片上的職稱、一個地位的時候,大家是不是還能夠接納我?因為他們可能就覺得我沒有那個身分、沒有功能後,是不是就沒有用了。我覺得還是滿多中年男性會有段時間困在這個狀態裡面,因為傳統爸爸們也有爸爸們的偶包,所以電影不是只是在講葉蘭心接納自己的過程,其實同時也有羅大偉怎麼去接受自己的新身分、新階段的角色功能轉變,他接受自己,跟家人重新建立溝通關係的過程。所以每一個人都是可以進化和改變的,這個是我覺得我喜歡我電影裡面的部分,能夠帶給別人溫暖能量。現實很困難,每個人的現實都是辛苦的,但最終是怎麼調整自己的心態,境隨心轉,找一個更好的方式跟別人相處,然後把日子活下去。這是我覺得電影可以給人正面力量的一部分。

    Q:有喜歡的女導演或是女作家嗎?

    我還滿喜歡凱薩琳.畢格羅 (Kathryn Bigelow)(也是詹姆士.卡麥隆的前妻),她之前導過《危機倒數》 、《凌晨密令》,我覺得她很棒。她是一個很會拍類型電影的導演,拍過兩部戰爭題材,然後早期她也拍恐怖片和愛情片,她的選題很多元甚至奇怪,但是很有神采。不是說女生只能拍某種電影,今天並不會說因為我拍《一家之主》,我就只想拍這種細膩、女生情感的片或家庭電影,我自己也想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接下來這段話不是我說的,是我同事說的,他說他覺得男生導演都在檢討別人,但女導演都在檢討自己,女導演電影的主角,像葉蘭心好了,所有她的那些家人都不是真的壞人,也沒有人叫她去買房子,都是她自己覺得他要去解決這些問題、有那些責任,然後自己創造了很多困境給自己,然後最後逃到夢境中去解決,在夢境裡跟自己的內心一層層的溝通,療癒自己解開心結,最後夢醒了,回到現實接納了跟接受了自己的當下狀態。女導演拍的片都是在向內反思,這是我同事跟我講說他覺得男導演跟女導演的差異。我覺得女性去講女性,可能會比男性講女性來得更真實吧,因為男生看到女性是也是投射他們想看到的,像我很愛楊德昌的電影,可是我終究還是會不滿他電影裡的女性角色,我覺得就是模模糊糊的一團情緒,但是二十年之後,如果我要拍一個中產家庭的電影,那我覺得我能夠去努力的是,把中產女性、都市的台灣女性的面孔描繪得更清晰一點,就是我希望我可以把女生到底在想什麼、恐懼什麼、渴望什麼的部分表達出來,這是角色最重要、最好看之處,其他都只是表象而已。我們的電影會很特別、很有原創性的點在於我們電影看起來是一個現實外部世界,人與人的關係,但它其實是一個向內探索的過程,你自己跟自己溝通,就是你跟你的伴侶之間,你跟你家人之間,跟你的原生家庭之間,最後還有你跟你自己的關係,我覺得我的電影至少討論了這件事情。很多很有張力的電影,讓你大哭大笑的電影,他多半講的人跟別人的關係,但是我覺得《一家之主》講的是人跟自己的關係,家人們只是一個外部觸媒,讓他有一個理由好好跟自己溝通,你怎麼去思考你自己認定的這些關係是什麼?

    Q:年輕時有過叛逆期嗎?

    我媽媽她跟我說我沒有叛逆期,我覺得我的叛逆期應該是現在吧?(笑)因為我是一個很晚熟、情緒很遲鈍的人,其實我小時候看起來非常早熟,但其實小時候早熟是因為我去模仿大人的言行舉止,讓我媽媽覺得我很乖很得體。我反而是唸大學之後才開始有各種情緒出現,比方我覺得現在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憤怒的時候(笑)。我一直說,因為我的父母給我的支持和給予是很多的,小時候母親給我的愛會讓我覺得我沒有需要反抗叛逆的。長大後的叛逆則在於我想要改變他們,我想要他們的想法進步,你會對於他們根深蒂固或習以為常的一些狀態看不順眼。小時候都是父母指責我們,可是我長大的時候常常訓我爸媽應該怎麼樣,我覺得爸媽也滿辛苦的,他們都覺得我很兇,就是很愛管他們。我可能長大到現在才開始學會自私這件事,小時候我一直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辛苦的,他們有很多難處,我是寧可他不要幫我、照顧好他們自己就好,這也是為什麼有送花那場戲,當我拿得太多時會不舒服會有罪惡感。前面有說到我想改變他們的想法,但在大學、研究所開始拍片之後,我改變了想法,覺得作為一個人不要想去改變別人,要改變就改變好你自己就好,我覺得我自己狀態好了,爸媽的狀態自己就會改變。我記得開始拍片之後,很多朋友都告訴我說,他們因為我而有勇氣去做一些人生中重要的決定。我自己不覺得我影響到他們,可能我做了很多決定,在旁觀者來看是很鼓舞人心的,可能只是傻(笑)。如果一個人可以下定決心去做,去追求一件事情,其實是會影響很多身邊的人,你的勇氣會也會成為別人的勇氣,這是我知道一個人可以對別人產生的力量。我也相信電影可以對別人的人生產生影響。

    Q:剛剛有提到《一家之主》中送花的那場戲,為什麼會安排這樣的設計?靈感是從哪裡來的?

    我覺得母女之間的傳承性,是很少在電影裡被討論的。但是每一個女人成為什麼樣的女性,跟我們的媽媽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媽媽的價值觀、待人處事的方式、她對待她自己,她跟你說話的方式、她跟她伴侶的相處方式,就是會影響到妳跟妳自己溝通的方式,妳和妳伴侶相處的方式。我覺得女人從母親身上傳承的事情非常多,而你也會把這些觀點、習慣或智慧傳承到下一代身上。另外就是我認識很多女生、我也從許多女性長輩身上學到的是,當她覺得一件事該做,該支持的時候,她是無條件的給予,她看重的是這件事情本身的意義,這跟我在父系世界中觀察到的價值對等的心情不一樣。可能我在拍這部片的過程中,受到太多媽媽無私的幫助。我感受到她們是只要認定這件世值得做、她想幫你,她的給予就沒在計算回報的,這是女生身上很特別的互助力量,我覺得利他和大愛也是文明進步的動力。

    Q:有些導演會事先規劃一切,在拍攝現場時除了要看戲,也同時思考後製該怎麼做,你也是如此嗎?

    我覺得導演一定會這樣,他在拍的時候會判斷說這個 take OK 了,是因為這些take,你在大腦中已經能剪輯出來了才會判斷OK。我覺得導演在內心有對這部戲的一致性,這個一致性可能是幾十顆、幾百顆鏡頭去組合起來的,我覺得能夠當導演的都會有這個能力。你不能傻呼呼地把這個責任丟給剪接師,你拍攝當下一定就會知道。

    (安琪拉:那你是會在片場臨時發揮的人嗎?)

    我會,我喜歡80%就是要照計畫來,然後我會留20%給現場調整的空間。演員會帶東西給你嘛,在現場也會有一些靈感,就好比說,這部電影所有的俯角鏡頭都是我當下要求的,都是當下的直覺,包含媽媽坐在馬桶上那一顆、他們一家3口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然後媽媽躺在自己母親的病床放旁邊也是很難入睡。以及我們海報上3個人躺在床上的那顆俯角鏡頭也是我臨時加出來的。它是一個客觀距離,一個上帝視角,你看看這芸芸眾生、這些平凡人的生活場景與煩惱,雖然小但很真實。

    (安琪拉:這些俯角鏡頭也讓我想到葉蘭心在美術教室的微縮模型。)

    我覺得每個人都喜歡一個秩序,感受到自己掌控的世界而產生的安全感,比如說模型屋裡每一個東西都能依照你的意願擺放,可是現實人生是沒辦法的。有句話是說文明的進步是未知到已知,已知是說你可以去掌控自己的生命,當你知道你知道能夠怎麼做的時候,你發覺自己可以掌握生命,有安全感了,它是一個人可以很有自信生活的一種方式。但是我覺得人在現實生活,其實很多時候是失控的,那個秩序可能不是你說了算,可能是你家人說了算、老闆說了算而你說了不算等等,這其實就是一個失序的感覺,我們要怎麼在這個過程中安身立命,我覺得只能靠著心境的調整跟轉換,然後就像是我剛剛前面講說,我覺得我改變了,我身邊所有人不知不覺的也改變了。他就是一種奇特的感覺,冥冥之中,你自身調頻調正了之後,旁邊所有人也跟著調頻了。我覺得這個也是微縮模型的一個隱喻。

    Q:在創作的路上,你曾經遇過瓶頸嗎?怎麼面對它?

    如果以個人經驗來講,我覺得只有兩個選擇,一個就是死磕到底,就是拼了命堅持,第二條路就是趕快轉念。你就要判斷說,哪一個方向會讓你覺得感覺比較對,那就朝那個方向走。剛剛講說,劇本跟剪接是自己做,有些時候覺得就是不對,那要怎麼死磕到底?對我來講,打掉重練可能就是一種轉念。我之前也有剪接師,修修改改你怎麼看都覺得不對,難道要死磕逼著他剪出你要東西嗎?乾脆轉念,我自己剪好了!(笑)或是疫情你的發行是這個狀態,也必須轉念。對我來講,我可以轉念是因為就算不這麼走,我也可以回到我的初衷、也沒有傷害到我的初衷,那我就會轉念。但是如果死磕到底,就是假設電影沒剪到我滿意的點,我就會死磕到底。你在戲院看到的版本,就是我死磕到底的結果,我把心中所思所感、為葉蘭心創造的世界、和自我溝通的意識流,我剪出了一個我自己的形式邏輯,這件事情我徹底達成了,我高興了,我就會死磕到底。

    Q:作為一位剛完成第一部劇情長片的新導演,你對於未來想要拍片的學生或新人們,有什麼建議嗎?

    就我的經驗,你會想當導演一定是因為你有故事想要說,你才會願意那麼辛苦地去創作,因為拍片的過程真的太幸苦了,如果在台灣想要拍出一部好作品,那你肯定要有非常多的堅持,個人的生活勢必會有很多退讓。今天你有故事想要說,那你必須要去找到,說故事的方法。在當學生的時候,你可以多準備、多看電影,然後找到可以跟你思辨討論的夥伴。多讀書、多看電影,找到真正志同道合、可以共同創作的夥伴。我覺得這是學生時期可以做的,其他出社會後會遇到的問題,需要真的碰上了才知道如何解決。

    (安琪拉:比如說選擇發行的模式也是一個難題,對嗎?)

    對,而且因為世界變化很快,3年前誰想得到現在世界長這個樣子?要很會轉念(笑)。

    (安琪拉:我最近才發現《一家之主》有在去年的金馬影展放映,而且隔了很久才上院線。)

    其實原本去年就要上映,但是因為疫情3級嘛。我其實滿後悔接受金馬的邀請在影展放映,因為那時候我並沒有做完影片,在剪輯、配樂、聲音,並沒有做完。就是我可能下次可能不會妥協,不會因為任何人跟我說:「那是金馬欸,人家邀你還不去?」而動搖自己的想法,我希望人可以在成長過程學會更加忠於自己。

    Q:你會看影評嗎?還是擔心被影響而不去看呢?

    我覺得反而影評每次都讓我很驚喜,我看影評不會把它看成是評論,而是會看成是觀眾給電影的 feedback 。每個人注意到這部戲的點都不一樣,我是很享受看到大家關注的重點,那個東西是不是我的?無所謂。我在看影評的時候,我覺得我像是客觀地在看一篇文章,看他文筆好不好、他的切入觀點有沒有趣,然後看他怎麼去詮釋這個作品,你會知道他的世界大概長什麼樣子,因為文如其人嘛,就是我們做作品,這個作品跟我肯定是相像的,就像你的文章一定反映了你這個人,這是肯定躲不了的。大家喜歡或不喜歡都會直接說,然後我可以理解。我知道我的電影是某一些觀眾超級有共鳴,可是某一些觀眾會覺得這個電影太中產了,我完全能接受,因為你就是一定會去尋找跟自己有共鳴的事情。就像說我的電影50歲以上的觀眾可能會愛到飆淚,因為他們有好多共同生命經驗。但也有影評跟我說,他不喜歡裡面講台詞的方式,誰會這樣講話?我不會幫自己解釋,但我身邊多的是這樣講話的人,引經據典、出口成金句的,愛在生活中思辨的人太多了,你覺得奇怪只是因為他跟你的生活圈中的人事物不一樣而已,但電影就是呈現千千百百種世界與人物的地方。也有觀眾問媽媽說話怎麼會這麼客氣?那是因為你不認識在家也那麼斯文的媽媽(比方我媽),對我來說,世界上沒有一句話是不可能被講出來的。但我還沒有因為觀眾說了什麼他不認同的話而不開心過。

    (安琪拉:現在有準備下一步的計畫了嗎?)

    有準備,下一部會挑戰科幻類型。但是開始下一部片前,我需要休息一下(笑)。做《一家之主》真的去了我半條命。不知道一個人一輩子不知道可以拍幾部片?所以當下我就會拍我最想拍的。拍《一家之主》前,也有其他前輩跟我說,你不要第一部片就拍這種心理寫實主義的電影,因為一是「寫實」是最難拿捏的,你的寫實、我的寫實是不一樣的,我們對於中產家庭的想像也是不一樣的,那跟我們的年紀、我們的性別,家庭背景,大家做出來的投射就是會不一樣。二是心理寫實從頭到尾每場戲都要圍繞著主角設計,調度和剪接難度都很高。但是我覺得,如果我有個拍片的機會,我就要先拍我想拍的,第一個就是台灣嬰兒潮世代、我心中的台北家庭故事。現在你要想說科幻類的電影肯定也會很貴,但只要我有機會的話,可能就會想做這件事。

    因為你的訪問,讓我這兩天突然就回想很多我以前忘記了或是沒有想過的問題,我受到什麼或是誰的影響?我的父母、老師、電影、劇作家?我自己覺得我對於夢境的形式,對於回憶跟想像的這樣子的創作形式著迷,跟 Jon Fosse 很像,我們都相信一個藝術作品的內容,應該是形式轉化後的內容,然後形式應該是內容轉化後的形式,所以就是我們在追求安頓感,就是那種安頓的自我,我就覺得是在現實、在想像、在回憶、在夢境中不斷的自我溝通說服而產生的。大家想看創作者是怎麼創作的,你也給我一個機會去想,我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謝謝。

    Q:所以夢境跟回憶這種手法,可能會是你電影裡固定會出現的設計嗎?

    有可能,因為我覺得潛意識、意識的流動,不會有白天、夜晚、清醒、夢境的區分,我在晚上十點之後,可能我在工作、跟你講話,但是腦海就會開始閃過很多前一晚做夢的畫面,那不是因為我醒著或睡著,也才會覺得說,對,如果要表達一個人的意識流,他可能流動的方式會像這樣子,對我來講不奇怪。

    後記:

    很感謝這次王希捷導演願意答應受訪。我在母親節前夕觀看了《一家之主》,這些稀鬆平常的家庭互動,不管是互相折磨的部分、誤解,或是那種無條件的愛,都深深觸動了我。曾經看過一句話是家人就像是牙齒與舌頭的關係,我們存在互相傷害的可能,卻同時也不能沒有彼此,我認為這段話是對家人最貼切的定義之一。同時在《一家之主》中,我看見不管是母親、女兒或是外婆,這些女性都有各自的難處,儘管她們埋怨、失落、絕望,但最後她們都堅強地接受挑戰並克服一切,就像是凡人世界的神力女超人。謝謝王希捷導演為大家帶來了一部如此感動的作品,在此希望她能夠好好沉澱與休息,在世界回歸正常軌道時,為我們帶來新作品!

  • 头像
    丁卯

    王希捷,比较陌生的一个名字,看名字就知道应该是台湾本地导演。网上搜索信息也不多,主要经历如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研究所毕业。2010年从剧场编导开始转向电影创作,其担任制片的《小偷》获2014年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执导的《划船》获得2015年金穗奖一般组最佳剧情短片奖及多项国际影展肯定。《一家之主》为其首部剧情长片。

    从获奖情况看应该是台湾本土会喜欢的文艺导演,感觉上应该是一定是带有很多台湾特色风味在里面,好比《艋舺》和《想见你》一样。

    但是实际上全片看下来,台味没有那么重,可以说这是一部放之东亚四海而皆准的一部家庭伦理片,是两岸三地任何一位家庭妇女都可以产生共鸣的影片,也可以说大家果然都是中国人,家庭问题都是如出一辙(笑)。单看外表,王希捷本人岁数也不大(不知道具体年龄),不知道为何有这么强烈的情绪。

    这部片子一开始的名字也不叫《一家之主》,2018年宣传的时候还叫《买屋记》,听起来像恐怖片多过伦理片,还好后来改了,不然我很大可能是不看了,毕竟柯佳嬿演恐怖片也是很说得过去的(不是)。

    现在台湾是不是还叫《买屋记》我也没去细看,但是《一家之主》这个名字是挺值得玩味的。谁是一家之主呢?常规角度看都是说父亲是一家之主,但是从现实生活来看,操持全家的往往是母亲,就好像一个企业,谁是核心往往要看缺了谁就无法运转了,那那个人才是真正的核心人物。试想一下,谁家是缺了爸爸就不行的,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回到这部电影,一开始片头就展现出这部电影的核心在于家庭女性的挣扎和转变。女主角兰心(鲍起静饰演)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挣扎不已。虽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家庭生活,但是她内心还有一些浪漫而自由的因素在蠢蠢欲动。

    在选角上,鲍起静可能还是太好看了,就是眉眼间没有体现出太多生活的蹉跎,整体还是非常 精致的家庭妇女,她妈妈就更加精致了,这是有点让我感到陌生的,但是考虑到电影化呈现,可能这就是我之前说的台味风格,如果是娄烨执导就可能比较。。。

    反正兰心的老公罗大伟(寇世勋饰演)是看得我拳头硬了,主要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太多我老公的影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喊一下动一下等等(话还特别多,好像很有理),其余的缺点相信在身边男性身上也是随处可见,由此可见编剧对生活的体验还是很深刻的,对爹味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

    等到罗家宁(柯佳嬿饰演)出现之后,我就时而带入兰心,时而带入罗家宁,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大概就是这样,我这种时而啃老事儿育儿的状态导致精神很不稳定(微微夸张)。

    所以往往母女关系的联结在一个家庭是最强的,尤其当女儿也步入新的家庭之后,那种深刻的相互理解和体谅,深度的和解与释怀,是母子、夫妻、父子之间理解不了的。

    话又说回来,罗大伟本身也没有大的问题,属于小处犯错,大处道德的普通男子(同时还比较能挣钱),基本上打败了50%的华人男子(此处比例随便一写,没有认真论证)。在兰心如此倒腾的情况下家庭水平还是可以的,而且老公也没有对兰心的投资思路指手画脚。

    也是从兰心的投资思路上我大概看到了我老了之后会怎样被骗啦,老了还是存定期比较靠谱。(认真)

    到全片的结局也没有感觉生活整体发生什么变化,还是细水长流的那样过去了,但是兰心本人的内心应该是产生了一写不一样的东西,应该是和生活达成了一些彼此都能接受的协议,有了自己独立喘息的空间和自由。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谁能既要又要,谁能鱼与熊掌兼得?往往是在妥协中取得优势,在退后中不断前进。

    可能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因为中华家庭还是讲究一个和和气气,海阔天空,很少就撕破脸的(尤其已经这个岁数了),所以结合实际,我们并不是追求一步到位的独立生活和自我权利,我们需要的只是一步步的退让,一些可商量的空间,一些彼此都能接受的微调,一些放大的尺度。

    母亲要的只是既有家庭,又保有自我。我认为要的并不多。正如影片中所说,“你想要它有多高,它就有多高”。

  • 头像
    囡囡的小王子

    短评写不下,转长评

    这是一部让人看着血压蹭蹭上涨的电影,无比真实!

    号称一家之主并长期坐着头把交椅的老公,退休后啥也不干,家里事更不管!女主忙前忙后,伺候一家老小,老公每天明明很闲,却连个电话都不接~女主喜欢理查基尔,想看他的电影,也要被老公抢去电视,想接自己85岁的妈妈回家住,还得小心翼翼的试探老公,她在这个家没有话语权~

    成家立业的儿子回台湾让老妈买机票,失业的女儿在家吃住,却连一个到付的包裹都让付~小姑子对大哥家各种搜刮,明目张胆~外婆老年痴呆,各种状况~女主一开始想给女儿买套公寓,后来又想给老公买个艺术品储藏室,再后来想买一个四室两厅的大房子,一家人住一起,可她手里只有600万,她为全家着想,到头来出钱只是她一个人的事儿~这一切压的女主喘不过气,好在她还有唯一关心她开不开心的妈妈,那个梦,让她和妈妈回到小时候的地方,妈妈启发她重视自己的感受,最后妈妈消失在机场,她则找回了自己的名字,梦结束~最后她回家坐上了那把椅子,镜头告诉我们她才是一家之主!她拒绝回答女儿琐碎的问题,不接儿子的视频,突然觉得很开心!

    后面竟然还有彩蛋,老公没带钥匙,在自家楼下避雨,抬头看到女主之前提到坏了需要修的雨棚,接着女儿出现,同样没带钥匙,两人在邻居的帮助下开始修雨棚,这是两个大baby的成长时刻!其实我看到老公站在破烂的雨棚下,以为雨棚会突然塌陷,砸到他,最后以受伤就医收尾~电影的结局还是暖向的,我始终怀疑人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 头像
    台北李同学

    大陸 台灣的人面對的都是差不多的困境,難題,要照顧上一代,還要庇蔭下一代,夫妻關係到最後剩下生活沒有愛,日常的瑣碎等等,因為我們都是相同文化孕育出來的個體,組成大陸、台灣物理空間不同的中國家庭罷了,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因為根是相同的啊!

    白鯧魚很台灣,我記得沒錯的話都是煎來吃,台北市1000多萬的房子也沒有特別難找,但核心地段當然不太可能了,三年多沒回家了,挺想家的。

    一名生活在大陸多年台灣同胞的看法。

  • 头像
    eflysky

    其实故事的主题很明确的,类似的主题也数不胜数,但往往流于“主旋律”,能把一壶老酒,品出新的滋味,需要导演、编剧、演员的功力。

    电影做到了,感觉很不错。n

    在故事的开始,画外音就在说一个问题——当年的决定。

    妈妈说,如果你再坚持,我也会同意。

    女儿说,我也没那么坚定。

    是的,一个有见识的成人,自己都不能做决定,而把“责任”推给了别人,这好像是不太合理。

    然而,在传统家庭结构里头,太多的人往往就“服从”了这样的决定。

    那,这样的“决定”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鲍起静可没给出完美的答案。

    她在和她的女儿交流的过程中,好像也没透露出对“错误决定”导致的生活的不满。

    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她的女儿已经成为了现代女性,对这一套已经不以为然。这个社会崇尚自由,如果自己不能做决定,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两种思想的碰撞,哪个才是对的?n

    或者说,要把这两种思想分个对错,本身就是个错误。n

    然而,在故事的开始,女儿还没有出场。

    家里头的“大老爷”,完全是“油瓶倒了也不会扶”的那种,整天盘踞在他的宝座上,遥控器犹如“生杀大权”一样掌握在自己手中。n

    妻子想看个自己喜欢的电视,门儿都没有。n

    这样的境遇也能忍?

    或者,鲍起静已经忍了很多年。

    家里头儿女都长大了,公公也送走了,只剩下自己的妈妈。

    养老院的抱怨一个接一个,鲍起静在家、工作、养老院之间忙得团团转,但生物钟却精准得一分不差,妥妥在闹钟响之前,按掉。

    可是,想把妈妈接回家,得经过老公同意。

    小心翼翼的向“皇上”请旨,“皇上”的旨意是——你都忙了这么多天,腾出来的房间,不就是为了这个么。

    这就是默许了,鲍起静忙得也有个奔头。

    可是,女儿横插了一杆子,回家和妈妈讨论人生。

    鲍起静回想起当日种种,好像也没有什么后悔的。

    关于“潜力”,貌似都和“责任”挂钩,她觉得支撑起整个家,是自己的责任,“潜力”自然都发挥得出来。

    而此时的女儿,是不想有任何的“责任”了。n

    如果说工作的“责任”,女儿也是有的。

    敢于向“潜规则”开枪,这份“担当”确实勇气可嘉。

    然而,“接下来怎么养活自己”,这个问题,她可考虑不了。

    年轻女儿,只想着理想,至于现实,可以摆在一边。

    这不,回家“啃老”来了么。n

    混吃混喝还不算,该买的东西还要买。

    货到付款,自己没脸去取,还得辛苦老妈掏腰包。

    这种实现“理想”的方式,确实值得人学习。n

    最最要命的是,当老妈掏完了腰包。

    还得听文艺女青年感慨生活。

    这就是告诉你,别以为花了个“货到付款”,这事儿就这么结束了。

    这点小钱可不算什么。n

    烦的就是女儿吗?n

    自家的小姑子也不是省油的灯。

    到这边来蹭点当年老爸剩下的字画什么的,完全不带脸面的,走的时候还得顺一花瓶。

    自家老公看着妹妹叨叨叨,完全不发表意见,鸽笼比较重要。

    可惜事实证明,被老友摆了一道,鸽子的命运最后怎样,故事也没交待,应该不会炖了。

    一事儿催着一事儿,远在美国的儿子也不安生,订个机票的事儿,学校不帮忙订,直接越洋电话打回家找老妈。n

    一堆事情忙完,老公来了一句,要不,妹妹说的阴宅,咱考虑考虑?

    鲍起静气得要吐血,老公还人畜无害的来一句——现在不考虑,谁知道将来俩子女把咱丢到哪儿?n

    为了兼顾家里头所有人的需要——老公要工作室,女儿要回来住,儿子带着媳妇儿还有肚中的孩子也要从美国回来,最好把老妈也接回来——鲍起静决定买房。

    正好,自己曾经教的一个小朋友,现在搞投资,有用了。

    “老年防骗指南”鲍起静也是学过的,啥投资啥回报的,都不要,就要一套房。

    可惜的是,女儿那边缺钱啊,买房也缺钱啊,哪哪都缺钱啊。

    眼看着鲍起静就掉进了投资陷阱。

    可是,自家的老公,还在抱怨,这是什么烂鱼——皇上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对鱼过敏的。

    于是,那个精准的生物钟,再也控制不住时间。

    而故事在这里开始,好像就恍惚了现实和想象。n

    导演处理这段的手法还是蛮新颖的,她的妈妈,她的女儿,貌似通过玫瑰花,展现了一种传承。n

    可是,主题好像又不仅限于此。

    人生的路,往往会后悔当初,然而,即便当初,未必会比现在幸福。

    这需要漫长的时间经历,才会有的感悟吧。

    她的女儿,只会感慨你等的人和她等的人。

    好多时候,我们大概都会在自责——我还是令你失望了。

    有了这样的“动力”,才会有“前行”的勇气吧。

    然而,现代的观念已经变了——你令我失望了。

    你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我做到?

    这,大概是女儿理所当然“啃老”的心理建设吧。

    所以,故事即便是到了最后,她还在问——我的衣服洗好了没。

    对了,身边的电视也还是蛮有故事的。

    鲍起静应该是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电视,“皇上”看着,哎呦,4K哎,客厅的“皇上专享”明显“德不配位”,也不管老婆同不同意,换了再说。

    最后的结局——一个连垃圾分类都不会的“皇上”,在别人面前,只能乖乖挨骂立正。

    故事的结尾,其实也不太意外。

    真正的“一家之主”,当然是非鲍起静莫属。

    而吃瘪的“皇上”和“公主”,也只能说——别说,煎蛋还是你妈煎得好吃。

    至于有没有鱼,可不是“皇上”想吃就能吃的咯。

    故事感觉还是很有张力的,导演也没有明显的倾向。

    一家人,就这样磕磕绊绊的走。孩子们的决定,和父母的意愿往往背道而驰。

    ,时长01:31

    是别丢了自己,还是快乐就好,还是为了家人付出,故事不会给你答案。

    至于那最后的600万,鲍起静有没有拿回来,这个不是故事的重点。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