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安吉斯张莹葛存壮吴克勤王澍
类型:剧情儿童战争导演:崔嵬欧阳红樱 状态:正片 年份:1963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1461964热度:635 ℃ 时间:2024-08-15 14:42:3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小兵张嘎》作为1963年的黑白故事片,是导演崔嵬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新中国儿童电影的杰作。如果说青年英雄形象被董存瑞塑造得十分成功的话,那么在银幕上被成功塑造出的小英雄形象则当数小兵张嘎了。n小英雄的塑造。《小兵张嘎》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广大老百姓之间的军民鱼水之情,歌颂八路军的革命精神和对战争中下一代儿童的精心培养和细心教育。从张嘎这一儿童视角着力地刻画出抗日战争时期,与敌人交锋的紧张激烈和武装区内的松弛幽默,含蓄地描写出张嘎在经历了各种不同的遭遇后,成长为一名小英雄的故事。剧中的张嘎自始至终以自己的“嘎”劲儿表现出一种坚强、机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儿,如小嘎子受伤了还赤手空拳地继续追击敌人;被敌人抓住后急中生智地点火烧炮楼等。可是,同时表现出来的还有一股执拗和任性的小孩子脾气,如和胖墩儿抢木枪并堵了胖墩儿家的烟筒。优点和缺点表现出的“嘎”劲儿形成了小嘎子独特的个性。在剧情的发展中我们不仅了解到嘎子的成长--由一个倔娃子成长为智勇双全的小英雄,还顺其自然地感受到影响张嘎成长的人物环境。嘎子听了老钟叔讲罗金保用笤帚疙瘩缴了鬼子的枪,便用自己的小木枪去缴敌人的枪;看到奶奶和老钟叔挺身而出挽救百姓的英雄行为,自己就挺身而出保护老满叔和胖墩儿,在进步思想和各种英雄行为的引导下,嘎子顺其自然地被教育、被感化,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成长为一名小战士、小英雄。n艺术表现。与同题材的儿童影片《鸡毛信》相比较,《小兵张嘎》则更具有吸引力,超越了单一的人物性格塑造,使整部影片在诙谐幽默的气氛下进行着,人物形象也充满了生机。摄影师聂晶在镜头运用和画面表现上也倍加小心,做了很大的努力和探索。整部影片被处理成一种简单明快的大色调,为了使小英雄这一主线条明朗,在光影的运用和支配上力求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大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和内在情感表达,情景交融把人物表现得更加充分饱满、更加逼真。影片的构图虽简单明了但精细凝练,避免一些复杂繁琐的情景表达,用一条明快的主线突出主要人物的“嘎”劲儿,借此表达出一种简单的儿童心理活动和对战争的积极态度。影片画面构图的支点也是偏向一方的动势支点,使人感到前进的动态,唤起人们奋起前进的力量。如嘎子在冲锋追击敌人时,镜头画面是一长镜头动势偏向左侧,用画面语言强化了小嘎子积极勇敢的一面。n影片中在运动长镜头探索上也富有特色,运动长镜头在60年代初期的中国影坛上还是很少见的,而当时西方先进的长镜头应用理论还没有传到中国,因此n摄影师只有在简单的条件下运用一些十办法来完成运动长镜头的拍摄,完善和三n富电影的镜头语言。影片中的经典运动镜头如罗金保带着张嘎去见区队长,他们走进饭店的后门,顺着梯子爬上了房檐,再顺着梯子爬下来,最后走进区队长的屋里。这种穿院子、爬梯子、上房子、下梯子的运动镜头,传达出人们对白洋淀小巷迂回复杂的感官印象,反映了嘎子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愤愤于找不到部队却落人“敌人”手中,借此衬托出当时嘎子对英雄罗金保的神秘印象。镜头画面随着两个人物运动,前景和后景搭配得当,全景和近景搭配得错落有致,把人物的运动全过程记录得十分明了。《小兵张嘎》中运动长镜头的巧妙运用,在中国电影发展镜头的演变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小兵张嘎》电影改编自1958年徐光耀的中篇同名小说。夏衍曾认为从小说进行影视改编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忠实于小说原著,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影响颇大。作为一部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影,《小兵张嘎》在内容上是一部反映人民团结抗日的红色故事,在形式上具有典型的写实主义风格。
因此,通过观察影片,其美术创作主要运用实景创造的手法,展现了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下的场景风貌。白洋淀水网交错淀内既有村庄,又有田园,形成了淀中有淀、沟壕相连、水域辽阔的自然景观,具有地域和抗日斗争的双重典型性。为该片的美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
本片的美术师秦威,作为一个水彩画家,深厚的绘画造诣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底蕴。他强调场景空间的戏剧性冲突,用大环境确立地域和设计形象,用小环境突出人物性格和经历是其独特的美术设计风格,在本片中也有所体现。他于运用具体的形象道具,使影片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运用环境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深化主题;另一方面,空间层次丰富,画面饱满、造型感强烈,富有抒情色彩和戏剧性因素。
秦威所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二创作集体”有导演崔嵬、陈怀恺和摄影聂晶,他们是一个在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上共同一致的艺术创作集体,他们一起相互促进与补充,获得了完美的影像效果。
地理环境
影片中的场景随着剧情推动进行着多次的转换,依次为鬼不灵村(前线)-县城(后方)-野外伏击(前线)-玉英家 (后方)-日军(炮楼)-鬼不灵村(后方)。 始终保持着一前一后的场景节奏,同时每个场景处也是嘎子人物成长的关键性情节点,对于主要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影片最后的胜利情节,整部影片中不论前方与后方,所有出现过的人物齐聚一堂欢庆胜利,使片尾在气氛和场景上高度的融合,将影片推向高潮。
外景-院落形式
白洋淀地处冀中,风格上与北京院落式民居相似。属于合院式。 片中所体现的多为河北民居中“布袋院”这种建筑形式。“布袋院”是在传统北方四合院的基础上产生的,两侧厢房沿中轴形成对称布局。
外景-院墙
河北民居山墙延续了简洁浑厚的风格,一般只用黄土作为饰面,或直接露装,没有过多装饰。墙面十分高大,没有窗户,往往连延整条街道,透露出古朴的时代气息 。
外景-屋顶
河北气候少雪少雨,白洋淀民居很少有起脊的瓦房,平顶房多见。房顶可放置杂物,夏季也可在房顶睡觉,秋季可晒粮。因此片子多数院落设有梯子,屋顶成为一个重要场景,丰富了场景空间,给横向纵向和高度上提供了充足的调度空间。
本片对于屋顶的运用很容易联想到《邪不压正》,二者都有意区分地上与屋顶两个世界,在《小兵张嘎》中,屋顶代表着张嘎的内心世界,与地面上的残酷斗争是区别开的。
内景-嘎子与奶奶家
电影中,奶奶家是一个重要的场景。其中有一个奶奶烙饼的情节,放置在卧室中的灶台,令人思考。在查找相关材料后得知,里插锅台是因为水乡居室狭窄,一居室里兼具卧室、厨房、客厅三个使用功能。美术师细致的观察到了这些生活特征,并运用到了实景创作中。
影片开头展现了房间的会客作用,烙饼戏份展现了房间的厨房功能,创办年画下隐藏的暗道表现了其连通联络的功能。把各个场景的戏份浓缩在一个空间之内,风土人情跃然于画面之上,从人物的生活场景突出了人物性格。体现出了美术师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充满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内景-密道和破庙
奶奶家-密道-破庙可以算作一个组合式的布景。尤其破庙场景采用了“非常规布景”的构思。倪震老师曾说:“非常规布景就是在正常的人居环境、性格环境中反其道而用之,特意破坏其通用的设置、形状、尺寸,使之获得情节规定的意外效果。”
密道被茅草隐蔽起来,光斑随着嘎子的移动不断浮现在脸上,暗示了危险的气息和嘎子内心中的小心和紧张。破庙大门和窗户都被砖头砌死,这是一个独特的设计,这样使得整个庙内光线昏暗,只有房顶的几束光线透过,烘托出了老钟叔隐蔽之处的整体气氛,也暗示此处并不是安全的藏身之所,也为后来伪军探查破庙提供了情节上的戏剧支点。
木枪
木枪是影片中的一个关键性道具,贯穿影片始终。可以把木枪当作一个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物像,就像我们一提起医生就能联想到白大褂和听诊器一样,枪就是一个战士的关键性标志。嘎子想成为一个八路军战士,所以他想要用有枪来证明自己光荣的八路身份,因此即使是一把木枪他也格外珍惜,期待像罗金保一样可以用它来缴获一把真枪,因此在和胖墩打赌输掉才会耍赖,也在影片结尾成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一把真枪和区队长赠与的枪套,代表了人民和组织对嘎子八路战士身份的真正认可,木枪到真枪的转变也预示着嘎子的成长。
鞭炮
鞭炮也是本片线索道具之一,片中胖墩和嘎子用鞭炮和木枪进行打赌,打赌的物品价值性应该相当,前面分析过木枪的重要程度,因此鞭炮的重要程度也可见一般,在片尾欢庆胜利时,胖墩主动点燃了鞭炮交给了嘎子,使得胖墩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同时也是嘎子得到认可的体现,嘎子也把木枪交给了胖墩,二人完成了打赌交换,也刻画了人物,烘托了热烈的氛围,一举多得。
手绘地图
嘎子在后方回到县城,给玉英和她的父母留了地图,使得嘎子的人物更加丰满,作为一个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并没有受到这个年龄应该接受的教育,所以画了一张地图说明自己去向有着非常充分的合理性,既向观众传达了嘎子只是一个孩子,但在读书的年纪被迫接受了战火的洗礼,另一方面也形象的展示了抗日军民的生动形象,与最后的凯旋庆祝会相呼应。
张嘎造型
一个少年,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个革命战士,是电影所表现的主题。而作者通过精心设计和清晰的思路,可以说在造型上对人物的成长史进行了高度的提炼。
片中张嘎一共有三种造型,每一种都可以概括为一种人物状态。影片开始时张嘎身穿白色小衫,两侧镂空,突出的是其作为少年的活泼和顽皮的天性。 加入八路军后,造型有了明显变化,黑色长裤与竖纹的盘扣外套,腰扎皮带,暗示了其在经历磨难之后所迸发出的革命火花。而中间嘎子耍赖,堵老满叔家烟囱的时候,又换上了影片开始时的白色小衫凸显人物的顽皮。影片最后嘎子炸了炮楼,立了大功,这时的造型变成了白羊肚头巾,长衫配上枪套背带,显得十分英武,也象征着他在思想上已经成熟,真正的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
村民与雁翎队
“雁翎队”是活跃在白洋淀水域的一支抗日武装,从历史照片可以看出,他们没有统一的制服,有时化装成渔民,神出鬼没对日军进行打击。本片对其历史形象进行了还原,片中的队员除了区队长在平民外套下穿了一件八路军服强调身份外,其他战士都是标准的农民打扮,与陕北的羊皮肚头巾系在前方不同,华北地区的头巾多为向后打结,可以看出对传统的华北农民造型进行了充足考证。而抗日战士的农民打扮,也是我党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思想的直观体现。
日军形象
本片的日军群体主要有龟田少佐、胖翻译以及伪军。现如今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众多,是我们对那个时期的日本人形象有着明显的固化,而《小兵张嘎》所在的年代,应该还没有形成所谓的固化造型,而是添加了作者能动的设计,对此后同类型影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龟田少佐:军科章的细节考究,对日本军官的帽子进行了改造,在华北的日军军官佩戴的战斗帽是没有垂布的,而此处设计应为突出龟田的阴险狡诈的形象所作的能动设计。
翻译官:当时的日军战斗帽家喻户晓,因此即使是作为汉奸也会佩戴,敞怀挽袖,突出汉奸的猥琐形象。
伪军:华北日军复制的汉奸武装,称“华北治安军”,俗称“皇协军”,军服非常尊重历史,同样衣衫不 整,突出其流氓气息,素质低下,与抗日武装形成鲜明对比。
总结
《小兵张嘎》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在一个主旋律的故事框架的约束下,美术师克服当时简陋的拍摄环境,运用了实景创造的美术思路,能动的对场景进行创作设计,充分体现了老一辈电影美术师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解,发挥了创造力和形象力,使影片显示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倪震.秦威:杰出的电影美工师和水彩画家.电影艺术第318期.6-7页
[2]河北平原民居特点分析.百度文库
奇袭
温德米尔儿童
血战丛林
不要忘记敌人
撒哈拉1995
游牧战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国被安置和重建的大屠杀儿...
播放指数:58℃
小兵张嘎拍摄于1963年。1962年正是我国大反苏联“修正主义”时期。导演接到了一个“政治任务”,要求他拍一部儿童片,针锋相对地批判“苏修”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
这样一政治性的要求,却让导演以极富有想象力的勇气,用宛如平常的记录方式完成一个男孩的成长描述。
能够把那种儿童的天真想象与残酷战争的现实完美统一,以魔幻的手法体现在银幕上。
没血腥的场景,有战争的紧张,但充满人性的光辉,还极有喜剧效果。
这种手法与题材的使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导演功力极高。
明明是经典的魔幻表现手法,但却浑然天成。
最成功的是,隐讳的表现了男孩的性觉醒,把性意识掩盖在男孩对枪的寻找与探索上。用热烈饱满的电影语言,尽情的夸张表达出男孩不可抑制的对枪的喜好。
虽然是一部黑白电影,但色彩浓烈的半个世纪后依然鲜明如初。
电影中,有经典的表达。
张嘎第一次拿到纳干式手枪时,惊喜的叫了一声“撸子!”
比起现在打网游,撸啊撸的苍白少年,张嘎子是多么健康和明快啊。
电影在快结束的时候,政委以父辈慈祥和充满期待的形象。向张嘎子赠送了一个枪套。
请注意!是枪套!
这是多么的具有象征意义啊,李某人的父亲要早早的看了这电影而体会到导演的深意。何苦出这大乐子呢?
最后,电影在张嘎子在船上,走在去参军的路上。这表示张嘎子成年了,能承担男人的责任,不再是一个少年。
背对阳光,向岸上亲朋好友敬礼中结束。隐藏性的表达出男孩子成年礼的仪式,但一点都不生涩和作做。
而船的航向,是正对太阳的。。。
唉!什么第五代第六代新锐导演,和小兵张嘎比起来,就是!!!
回忆张莹按理说很容易,因为在我脑子里一共也就两部电影,一九五五年的《董存瑞》和一九六三年的《小兵张嘎》,之后六年,一九六九年张莹就被迫害死了。但困难的地方也许也在于此,因为这两部影片严格说主角都不是张莹,但浮光掠影之际,关于他的回忆还是如他的身形一样修长。
张莹因在《董存瑞》中扮演赵连长于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要说好其实还是在于这个赵连长有脾气。他对董存瑞与其说是领导对下属,不如说大哥哥对小弟弟。一方面是恨铁不成钢的批评,一边又怕自己捶打太狠从身边抽出一条手绢。当他对指导员有些羞涩地询问:“我是不是太溺爱他了。”指导员睁大着眼睛,言下之意有几个人能够吃得消你这种“溺爱”啊。这就有别于我们哪怕奄奄一息叫“共产党万岁”也会精神饱满的其他同志,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只有还原到生活中的兄弟伦常也许才更容易被人理解。如果说董存瑞里的张莹实在只能算惊鸿一瞥的话,他在《小兵张嘎》里的出境可以扎扎实实地说一句:“帅”。
罗金宝类似于《烈火金钢》里的肖飞,大抵是骑上马可以打枪,下了自行车可以用笤帚疙瘩缴了鬼子王八盒子的好汉。就像意大利的黄玫瑰,或者s说更像南斯拉夫的瓦尔特,只要罗金宝在,鬼子汉奸就得人心惶惶。嘎子千里迢迢地没有“迷路”脑子里就是因为有罗金宝叔叔在看着,对不起谁首先就不能对不起罗金宝叔叔,路没有走岔往往就是这么莫名其妙起了作用。张莹的动作利索,举手抬足可以说一尘不染,英雄就该这么走到哪里都一亮相把人全都震住。我们才不会跟着迷路,跟着人心惶惶。
敬少先队员礼~~
(参考《中国电影史》舒晓鸣)
《小兵张嘎》作为1963年的黑白故事片,是导演崔嵬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新中国儿童电影的杰作。如果说青年英雄形象被董存瑞塑造得十分成功的话,那么在银幕上被成功塑造出的小英雄形象则当数小兵张嘎了。n小英雄的塑造。《小兵张嘎》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广大老百姓之间的军民鱼水之情,歌颂八路军的革命精神和对战争中下一代儿童的精心培养和细心教育。从张嘎这一儿童视角着力地刻画出抗日战争时期,与敌人交锋的紧张激烈和武装区内的松弛幽默,含蓄地描写出张嘎在经历了各种不同的遭遇后,成长为一名小英雄的故事。剧中的张嘎自始至终以自己的“嘎”劲儿表现出一种坚强、机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儿,如小嘎子受伤了还赤手空拳地继续追击敌人;被敌人抓住后急中生智地点火烧炮楼等。可是,同时表现出来的还有一股执拗和任性的小孩子脾气,如和胖墩儿抢木枪并堵了胖墩儿家的烟筒。优点和缺点表现出的“嘎”劲儿形成了小嘎子独特的个性。在剧情的发展中我们不仅了解到嘎子的成长--由一个倔娃子成长为智勇双全的小英雄,还顺其自然地感受到影响张嘎成长的人物环境。嘎子听了老钟叔讲罗金保用笤帚疙瘩缴了鬼子的枪,便用自己的小木枪去缴敌人的枪;看到奶奶和老钟叔挺身而出挽救百姓的英雄行为,自己就挺身而出保护老满叔和胖墩儿,在进步思想和各种英雄行为的引导下,嘎子顺其自然地被教育、被感化,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成长为一名小战士、小英雄。n艺术表现。与同题材的儿童影片《鸡毛信》相比较,《小兵张嘎》则更具有吸引力,超越了单一的人物性格塑造,使整部影片在诙谐幽默的气氛下进行着,人物形象也充满了生机。摄影师聂晶在镜头运用和画面表现上也倍加小心,做了很大的努力和探索。整部影片被处理成一种简单明快的大色调,为了使小英雄这一主线条明朗,在光影的运用和支配上力求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大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和内在情感表达,情景交融把人物表现得更加充分饱满、更加逼真。影片的构图虽简单明了但精细凝练,避免一些复杂繁琐的情景表达,用一条明快的主线突出主要人物的“嘎”劲儿,借此表达出一种简单的儿童心理活动和对战争的积极态度。影片画面构图的支点也是偏向一方的动势支点,使人感到前进的动态,唤起人们奋起前进的力量。如嘎子在冲锋追击敌人时,镜头画面是一长镜头动势偏向左侧,用画面语言强化了小嘎子积极勇敢的一面。n影片中在运动长镜头探索上也富有特色,运动长镜头在60年代初期的中国影坛上还是很少见的,而当时西方先进的长镜头应用理论还没有传到中国,因此n摄影师只有在简单的条件下运用一些十办法来完成运动长镜头的拍摄,完善和三n富电影的镜头语言。影片中的经典运动镜头如罗金保带着张嘎去见区队长,他们走进饭店的后门,顺着梯子爬上了房檐,再顺着梯子爬下来,最后走进区队长的屋里。这种穿院子、爬梯子、上房子、下梯子的运动镜头,传达出人们对白洋淀小巷迂回复杂的感官印象,反映了嘎子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愤愤于找不到部队却落人“敌人”手中,借此衬托出当时嘎子对英雄罗金保的神秘印象。镜头画面随着两个人物运动,前景和后景搭配得当,全景和近景搭配得错落有致,把人物的运动全过程记录得十分明了。《小兵张嘎》中运动长镜头的巧妙运用,在中国电影发展镜头的演变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小兵张嘎》电影改编自1958年徐光耀的中篇同名小说。夏衍曾认为从小说进行影视改编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忠实于小说原著,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影响颇大。作为一部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影,《小兵张嘎》在内容上是一部反映人民团结抗日的红色故事,在形式上具有典型的写实主义风格。
《小兵张嘎》电影改编自1958年徐光耀的中篇同名小说。夏衍曾认为从小说进行影视改编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忠实于小说原著,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影响颇大。作为一部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影,《小兵张嘎》在内容上是一部反映人民团结抗日的红色故事,在形式上具有典型的写实主义风格。
因此,通过观察影片,其美术创作主要运用实景创造的手法,展现了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下的场景风貌。白洋淀水网交错淀内既有村庄,又有田园,形成了淀中有淀、沟壕相连、水域辽阔的自然景观,具有地域和抗日斗争的双重典型性。为该片的美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
本片的美术师秦威,作为一个水彩画家,深厚的绘画造诣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底蕴。他强调场景空间的戏剧性冲突,用大环境确立地域和设计形象,用小环境突出人物性格和经历是其独特的美术设计风格,在本片中也有所体现。他于运用具体的形象道具,使影片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运用环境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深化主题;另一方面,空间层次丰富,画面饱满、造型感强烈,富有抒情色彩和戏剧性因素。
秦威所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二创作集体”有导演崔嵬、陈怀恺和摄影聂晶,他们是一个在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上共同一致的艺术创作集体,他们一起相互促进与补充,获得了完美的影像效果。
地理环境
影片中的场景随着剧情推动进行着多次的转换,依次为鬼不灵村(前线)-县城(后方)-野外伏击(前线)-玉英家 (后方)-日军(炮楼)-鬼不灵村(后方)。 始终保持着一前一后的场景节奏,同时每个场景处也是嘎子人物成长的关键性情节点,对于主要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影片最后的胜利情节,整部影片中不论前方与后方,所有出现过的人物齐聚一堂欢庆胜利,使片尾在气氛和场景上高度的融合,将影片推向高潮。
外景-院落形式
白洋淀地处冀中,风格上与北京院落式民居相似。属于合院式。 片中所体现的多为河北民居中“布袋院”这种建筑形式。“布袋院”是在传统北方四合院的基础上产生的,两侧厢房沿中轴形成对称布局。
外景-院墙
河北民居山墙延续了简洁浑厚的风格,一般只用黄土作为饰面,或直接露装,没有过多装饰。墙面十分高大,没有窗户,往往连延整条街道,透露出古朴的时代气息 。
外景-屋顶
河北气候少雪少雨,白洋淀民居很少有起脊的瓦房,平顶房多见。房顶可放置杂物,夏季也可在房顶睡觉,秋季可晒粮。因此片子多数院落设有梯子,屋顶成为一个重要场景,丰富了场景空间,给横向纵向和高度上提供了充足的调度空间。
本片对于屋顶的运用很容易联想到《邪不压正》,二者都有意区分地上与屋顶两个世界,在《小兵张嘎》中,屋顶代表着张嘎的内心世界,与地面上的残酷斗争是区别开的。
内景-嘎子与奶奶家
电影中,奶奶家是一个重要的场景。其中有一个奶奶烙饼的情节,放置在卧室中的灶台,令人思考。在查找相关材料后得知,里插锅台是因为水乡居室狭窄,一居室里兼具卧室、厨房、客厅三个使用功能。美术师细致的观察到了这些生活特征,并运用到了实景创作中。
影片开头展现了房间的会客作用,烙饼戏份展现了房间的厨房功能,创办年画下隐藏的暗道表现了其连通联络的功能。把各个场景的戏份浓缩在一个空间之内,风土人情跃然于画面之上,从人物的生活场景突出了人物性格。体现出了美术师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充满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内景-密道和破庙
奶奶家-密道-破庙可以算作一个组合式的布景。尤其破庙场景采用了“非常规布景”的构思。倪震老师曾说:“非常规布景就是在正常的人居环境、性格环境中反其道而用之,特意破坏其通用的设置、形状、尺寸,使之获得情节规定的意外效果。”
密道被茅草隐蔽起来,光斑随着嘎子的移动不断浮现在脸上,暗示了危险的气息和嘎子内心中的小心和紧张。破庙大门和窗户都被砖头砌死,这是一个独特的设计,这样使得整个庙内光线昏暗,只有房顶的几束光线透过,烘托出了老钟叔隐蔽之处的整体气氛,也暗示此处并不是安全的藏身之所,也为后来伪军探查破庙提供了情节上的戏剧支点。
木枪
木枪是影片中的一个关键性道具,贯穿影片始终。可以把木枪当作一个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物像,就像我们一提起医生就能联想到白大褂和听诊器一样,枪就是一个战士的关键性标志。嘎子想成为一个八路军战士,所以他想要用有枪来证明自己光荣的八路身份,因此即使是一把木枪他也格外珍惜,期待像罗金保一样可以用它来缴获一把真枪,因此在和胖墩打赌输掉才会耍赖,也在影片结尾成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一把真枪和区队长赠与的枪套,代表了人民和组织对嘎子八路战士身份的真正认可,木枪到真枪的转变也预示着嘎子的成长。
鞭炮
鞭炮也是本片线索道具之一,片中胖墩和嘎子用鞭炮和木枪进行打赌,打赌的物品价值性应该相当,前面分析过木枪的重要程度,因此鞭炮的重要程度也可见一般,在片尾欢庆胜利时,胖墩主动点燃了鞭炮交给了嘎子,使得胖墩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同时也是嘎子得到认可的体现,嘎子也把木枪交给了胖墩,二人完成了打赌交换,也刻画了人物,烘托了热烈的氛围,一举多得。
手绘地图
嘎子在后方回到县城,给玉英和她的父母留了地图,使得嘎子的人物更加丰满,作为一个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并没有受到这个年龄应该接受的教育,所以画了一张地图说明自己去向有着非常充分的合理性,既向观众传达了嘎子只是一个孩子,但在读书的年纪被迫接受了战火的洗礼,另一方面也形象的展示了抗日军民的生动形象,与最后的凯旋庆祝会相呼应。
张嘎造型
一个少年,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个革命战士,是电影所表现的主题。而作者通过精心设计和清晰的思路,可以说在造型上对人物的成长史进行了高度的提炼。
片中张嘎一共有三种造型,每一种都可以概括为一种人物状态。影片开始时张嘎身穿白色小衫,两侧镂空,突出的是其作为少年的活泼和顽皮的天性。 加入八路军后,造型有了明显变化,黑色长裤与竖纹的盘扣外套,腰扎皮带,暗示了其在经历磨难之后所迸发出的革命火花。而中间嘎子耍赖,堵老满叔家烟囱的时候,又换上了影片开始时的白色小衫凸显人物的顽皮。影片最后嘎子炸了炮楼,立了大功,这时的造型变成了白羊肚头巾,长衫配上枪套背带,显得十分英武,也象征着他在思想上已经成熟,真正的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
村民与雁翎队
“雁翎队”是活跃在白洋淀水域的一支抗日武装,从历史照片可以看出,他们没有统一的制服,有时化装成渔民,神出鬼没对日军进行打击。本片对其历史形象进行了还原,片中的队员除了区队长在平民外套下穿了一件八路军服强调身份外,其他战士都是标准的农民打扮,与陕北的羊皮肚头巾系在前方不同,华北地区的头巾多为向后打结,可以看出对传统的华北农民造型进行了充足考证。而抗日战士的农民打扮,也是我党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思想的直观体现。
日军形象
本片的日军群体主要有龟田少佐、胖翻译以及伪军。现如今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众多,是我们对那个时期的日本人形象有着明显的固化,而《小兵张嘎》所在的年代,应该还没有形成所谓的固化造型,而是添加了作者能动的设计,对此后同类型影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龟田少佐:军科章的细节考究,对日本军官的帽子进行了改造,在华北的日军军官佩戴的战斗帽是没有垂布的,而此处设计应为突出龟田的阴险狡诈的形象所作的能动设计。
翻译官:当时的日军战斗帽家喻户晓,因此即使是作为汉奸也会佩戴,敞怀挽袖,突出汉奸的猥琐形象。
伪军:华北日军复制的汉奸武装,称“华北治安军”,俗称“皇协军”,军服非常尊重历史,同样衣衫不 整,突出其流氓气息,素质低下,与抗日武装形成鲜明对比。
总结
《小兵张嘎》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在一个主旋律的故事框架的约束下,美术师克服当时简陋的拍摄环境,运用了实景创造的美术思路,能动的对场景进行创作设计,充分体现了老一辈电影美术师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解,发挥了创造力和形象力,使影片显示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倪震.秦威:杰出的电影美工师和水彩画家.电影艺术第318期.6-7页
[2]河北平原民居特点分析.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