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第25集
第26集
第27集
第28集
第29集
第30集
第31集
第32集
彩蛋01
彩蛋02
彩蛋03
彩蛋04
彩蛋05
彩蛋06
彩蛋07
彩蛋08
第1集
第2集
第3集
第4集
第5集
第6集
第7集
第8集
第9集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战火四千金
反诈骗行动组
追梦—优酷出品青年导演扶植计划
花青歌
心动警报第一部
新生2024
雪狼
与晨同光
天下第一媒婆 (2006)
花满楼之绝世花魁
说实话,从前20分钟看,我真的觉得这部剧可能是杨紫的知否,无论是从主创到服化道再到配乐,感觉都是很用心的,但是从女主去天师庙男主出场这一段开始,整个剧就让我有了不对劲的感觉。
整体用力但用错了方向,太过刻意。
妆造上,很努力的还原唐装,但是感觉太过精致用力,就是一种剧中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在参加盛宴的感觉,女主会稍微好一些,但整体缺乏生活气息。
场景上也是,太新了也太过于追求光影构图了,不像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场景,特别是去庙中的那一段,特地打了个顶光,整体看起来像是一幅插画,很美,也很不生活。
调色也是,开头结婚光影很真实,但是整体画面调的太红了,失了真。
剧情也是, 女主去天师庙祈求天师,通过向天师许愿让男主知道她的境况。一开始许愿的声音应该是后配的,我还以为是特意处理的,听起来向女主心里话,这样也很符合一般人求神拜佛时的正常反应,后来我意识到是女主说出来的,我就无了个大语。也不是不能说,但是拜佛时说出来一般是很绝望了,所以对着神佛有诉求,有倾述,有点点自言自语的样子,但这里就推动情节发展太刻意了。
这种刻意不仅仅在于这段,包括男方态度,男方母亲态度,都是很刻板的推动情节发展的恶毒npc形象。女主在郡主面前护花这一段也是,很不真实,因为士农工商,按照常理来说,女主这么冲撞郡主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但是女主仿佛一定知道不会有事一样,这一段处理的很不好,包括周围人的反应也不好。
男主也是,反正就是不像一个正常的落地的人,像一个演出来的古偶人物,很娇柔做作。(吐槽一下现哥的音色,真的显得很阳气不足)
总而言之,整部剧在刻意贴近知否,但是缺少知否的落地感和生活感,我感觉这对落地古装剧的长尾会有很大影响。可能也是配乐和前10分钟给我吊的太高了,有点点失望,是我的预期问题。
作为一部流水线古偶,还是很棒的。
看古装,很难忽视女性角色在古装剧里越发深刻的塑造,而国色何惟芳,向我展现了一个唐代普通女子坚毅、聪慧、又真实的一面。
何惟芳,为母求药而嫁入刘家,在那个讲求门第的时代,商贾与官宦,人人都觉得是何惟芳高攀,无人接亲,醉酒不满的丈夫拜堂,新婚之夜被丈夫冷落放狠话,而她自己长舒一口气,觉得互不干涉刚刚好,不惹事过好日子,确实是一种聪明人的做法,而更吸引人的、让何惟芳出彩的,是她会借力,会利用一切游戏规则。
她顺从,但她的顺从不是墨守成规的臣服,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面对婆婆的刁难,她嘴上说着是是是,因为她明白她是说服不了婆婆的,更改变不了她根深蒂固的思想,不强硬执拗地去改变别人,而是坚定自己,几句话能让自己好过的买卖,何惟芳算得清楚。
刘申为讨好李幼贞,私自将何惟芳院中的牡丹花移植走,何惟芳生气但却并未与刘申直接起冲突,她第一时间想的是如何保全母亲留给她的花,这才是根本,发怒会激化矛盾,她深知自己是儿媳、是商贾、是下位者的身份,何惟芳更在乎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花,与其争执,不如解决问题,明白利害关系以及第一时间选择决绝问题;以及李幼贞的刁难,何惟芳深知想要摘花的李幼贞是有意而为,她深知李幼贞想看自己出丑,她直言自己粗鄙,爱花即爱财,献上难堪满足他人需求,以此保住母亲留下的牡丹花,在别人的规则里为自己找到出口,何惟芳的聪慧,可见一斑。
何惟芳也会反抗,但她的反抗不是情绪上头的莽撞,角色地位的塑造和个人认知根深蒂固,何惟芳的一切行为都没脱离那个等级严苛的时代,在看破刘家人嘴脸之后,她立马清算账本,面对公婆的诘问,她直接拉出刘畅当打手,她深知刘畅清高爱面子,就特意拿着:读书人清高 的话揶揄、阴阳刘畅,借力打力,或者说,拿捏七寸,在刘畅的规则里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为自己所用,不直接无脑暴怒,而是将矛盾转移成了刘家人自个儿的矛盾,聪明,实在。
何惟芳的和离更是展现出了她的智慧和谋略,她深知李幼贞对刘子舒的感情以及李幼贞的地位,和县主联手下套,当众装委屈,在宾客面前让刘申不好发作,借助在场蒋长扬的势力,求一份和离,成功逼得刘家答应;一扭头跟李幼贞献上自己的心意:对刘畅没意思,只想和离。并且给李幼贞出主意,借用风水大师促成李幼贞的愿望,帮人就是帮己,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何惟芳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心态,从未被情感左右,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她那句对县主的“目的一致,谈何利用”,尽显魅力。
何惟芳没有像大多封建女性那样逆来顺受,她可能不够有力量,但她却一直在行动,尽一切可能的行动,也总是尽力根据当时当刻的形势,想到最有利于自己的解决办法,该低头时低头,只要一抓到机会就果断出击,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挣脱束缚。她的存在让我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力量,更让我看到了女性在困境中,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等待别人的拯救,既然不能改变规则,就利用起来,凡是发生,皆有利于我这句话太适合何惟芳。
第一幕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剧可以追,服饰,妆容,各种婚礼用具,导演对光影的运用,拍人的质感都值得专门夸一笔,如此有质感的画面才是对观众眼睛好的作品。
何惟芳露脸的第一面,导演选择把镜头聚焦在新娘盛装之后的嘴唇,红色的胭脂描绘出秀气的唇,第二幕才慢慢移到了侧面全脸,但导演的镜头又十分克制,惊艳的初见后一直让新娘以扇挡面,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期间配合曲折离奇的夫家待遇,贴身侍女屡次碰壁,更让新娘的聪慧沉稳灵秀凸显了出来。让人感叹,何惟芳不仅是个美人,也是个妙人。
商贾之女高攀簪缨世族,夫家怠慢,宾客不来, 新妇在场, 当面算计,而后醉醺醺的丈夫新婚夜大放厥词,像不像是一个苦命剧的走向?但这何惟芳眼里却不值得哭着脸悲伤,她聪颖孝顺,通透豁达,三两句就开解得屡次碰壁的侍女破涕为笑。比起看不起商贾的刘畅,她更在意的只是她的牡丹,这和她潇洒脱俗的美相得益彰,演员演绎得也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各种才女。
不仅各种配乐恰如其分,连火把燃烧的噼啪声,何惟芳下车时头上珠链碰撞发出的细密响声都完美照顾到了,试问还有哪一部剧的配音能如此一丝不苟,精雕细琢?
词有古范,言有古韵,台词古今兼具,雅俗共赏。
我太喜欢她了。
爽文?or不够?完全要基于时代背景去看
在我看来何惟芳已经做到了,大多大唐女子的“不能”,但也是一种真实的“可能”,像一个杀出重围的个例,被赋予了美好憧憬的“传奇”女子。
提到唐朝,实在充斥着太多美好的词汇,比如:文明最开化的封建王朝、女性地位的空前提高、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友好时代。但真正的去探讨起来,这种“友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而其本质还是一个“封建王朝”。
在唐朝允许女子读书、可以与男子自由的攀谈、女子可以骑马,在社交上的禁锢相对较少,宫廷女性参政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仅限于皇宫和贵族之间。但实质上就连武则天的封禅大典,也要表示自己只是“职惟中馈,道属于蒸尝”。
唐朝法律《唐律疏议·名例》规定,妇女不但不能担任官职,爵位也只能从父、夫、子那里获得,“凡妇人,从其夫之爵位···以夫为尊卑”;唐朝依旧秉承着女子要三从四德的《女诫》思想,且出现大量女德书籍,《女论语》和《女孝经》最为著名,各有一句话传播广发,“将夫比天,其义匪轻(将夫比天)”和“罪莫大于妒忌(微笑面对老公纳妾和嫖娼)”。品德上要严格遵从:对祖先敬,对公婆恭,对丈夫顺。
如果让我说,在某种程度上,唐朝对于女性的要求是更高的,虽然它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更希望女子知书识礼以优家风,甚至多才多艺以缓解丈夫的工作疲乏,但这些都没有将女子作为独立的个体看待,而是以家和丈夫的附属品,所增品性皆付之于此。
所以对何惟芳而言,生在大唐是一种幸运,但她同样不可避免的遭受这种种女性规训。在刘家的何惟芳温良顺从,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为了信守母亲求药和刘家达成的约定,这很可能是她的一生之所,所谓“大逆者大顺”,不过是看透时局态势后的清醒,找一个让自己可以好好过活的方式。守着一方小院的安逸人生,是当下最优解。在这一点上,何惟芳拥有很坚定的内核,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于夫妻而言,唐朝颁布了《户婚》维护一夫一妻制,但本质上还是“一夫多妻”,除一个“正室”外,其他以妾、婢、奴的名义出现罢了;在“离婚”这条路上增加了除去“七出”休妻之外的“三不出”原则,以及“义绝”,但细细读来,本质上依旧是封建的宗法制度、巩固家长制度下的夫权,客观上虽然对夫权加以了限制,对妇女权益加以了维护,但维护是有限的,或者说是远远不够的。
贞节观念淡漠,唐代对于寡妇再嫁或者离婚改嫁并未绝对禁止,改嫁和再嫁的情况也很普通,但在唐代出土的千方女性墓志铭中,明确表明再嫁的也只有十几方而已,可见这在当时并不是“女子典范”该做之事。
所以何惟芳求合离不仅有极大的难度、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离”的前提是女方提出,但重在男方答应。如果刘子舒不愿,想要和离基本是难如登天。更何况这不仅是“男尊女卑”的世道,还是等级制度严苛的唐朝。
在唐朝商贾地位很低,商贾之家富而不贵,原因则来源于《唐律》明确规定“商贾之家不得科举”且不事农耕,因此社会地位可见一斑。和刘家这样的官宦人家相比地位悬殊,何惟芳的母家很难成为她的倚仗,和离十分艰难。在婚姻中女子真的很难,连身份如李幼贞,县主之姿也会说“若我不是县主,在夫家可能早以没命”,可见社会对于女子的戕害;再如刘家对县主的百般讨好,也足见皇亲贵胄之于官宦,如官宦之于商贾,明显的等级倾轧。
这也是我十分赞许创作的一点,它所聚焦的不是女性困境,而是更根本的“人分三六九等”人权不平等的悲哀。这也是唐朝默契衰亡的主要原因,格局√
何惟芳只是恰好有这样的契机,可以以智谋为自己搏一条生路,其实她这条路已经是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条件。稍差一点都很难从刘家的虎狼窝里出来。
包括之后女子经商的道路,前面已经分析了商贾和女性的地位,可见女子经商也有很多的限制,在大多资源都掌握在男性手中的时代,女性尤为艰难。但也有《板桥三娘子》女子靠手艺过活,成为当时的“职业女性”。
可能有人觉得何惟芳不够爽,但我想说将人物放在那个时代,已经足够爽了。甚至看似精巧的每一步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做法,甚至差一丝机缘都不得已实现。而这些机缘就是创作者的加工。何惟芳不是我们常看的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这种有着“特权”的女性,而是一个无名女子的一路生花。可以说是创作者铺就了一条可行之路,它有机缘巧合的成分,有小小的光环加身。而这都传递出一份美好的期望,先天下女子一步的尝试,给人生困境中的女性以希望。
用心真切、纯良、友善!
不偏不倚呈现封建时代的社会糟粕,看见普通人在那个时代生活的不得已,国色芳华何惟芳,创作端抨击不公的最好代表,而这种抨击,就是你越发觉得人物经历的艰难,抨击就越有力量。
初见何惟芳,是毫不在乎丈夫刘畅新婚之夜忽视的飒爽女子,没人接亲的婚嫁,被当众验嫁妆的耻辱,酒醉不愿娶妻的丈夫都只是开始,普通商贾女子嫁进官宦世家的刘家,好像是入了虎狼之地,在外是攀了高枝,在内是冷眼翻倍。
何惟芳被婆婆训话,乖巧听着,被丈夫冷眼,也是保持缄默,公公私自挪走何惟芳母亲留下的牡丹花,何惟芳也只能尽力去保全,甚至说去追责问为什么私自挪走的花资格都没有、在刘家都不可行,在何惟芳身上,看到的是她处处忍让,是万般艰难,甚至想要保全牡丹花,都要主动献上笑柄,而这,恰恰是那个年代下,最普遍的社会状况,等级森严,官宦看不起商贾,上位者看不起下位者,在刘家,何惟芳没有权利做很多最基本事,看似风光的刘家少夫人,实际没什么能自主做的。
刘畅也从未尊重何惟芳这个妻子,他即便不喜欢,甚至厌恶何惟芳,也不会答应何惟芳的和离,他下意识主动的拿捏着这段婚姻的话语权,霸道得狠,像那个时代大多数女子一样,被丈夫禁锢着,被规矩禁锢着,刘畅从未了解过何惟芳,他的不尊重就是一种思想吞噬,凭着他的自以为是认为何惟芳本质是一只软弱的兔子,刘畅的各种评断,实质上都是对何惟芳个人意识的剥夺,那口口声声要求何惟芳的刘家夫人,说到底都没有自己的姓名,被糟粕侵蚀的她本质也是自我的一种剥夺。
在那个封建社会,普通人,或者说普通女子,她们被社会意识规训着:女子不该这样、身为人妻不该这种、理应扶持丈夫、以丈夫为天、以男人为天……女子的自我追求,更像是无稽之谈。
创作上的真实呈现,是对封建时代不平等人权的抨击,不刻意美化,也不以迎合市场为主,不被短视频的爽燃同化,而是在兼具艺术性同时抨击不公、反思现实,何惟芳的每次不公遭遇,都是主创团队的创作初心的一种呈现,而何惟芳的每次不屈不挠不被同化,坚定自我,又都是主创团队的美好祈愿,何惟芳,不仅是个故事人物,更多代表了一种强有力的抨击和祈愿。
该剧讲述了一名奇女子由牡丹培育而起,终达济民......
播放指数:3446℃
《国色芳华》 第05集在线观看 - 国产剧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110747-4-5.html
说实话,从前20分钟看,我真的觉得这部剧可能是杨紫的知否,无论是从主创到服化道再到配乐,感觉都是很用心的,但是从女主去天师庙男主出场这一段开始,整个剧就让我有了不对劲的感觉。
整体用力但用错了方向,太过刻意。
妆造上,很努力的还原唐装,但是感觉太过精致用力,就是一种剧中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在参加盛宴的感觉,女主会稍微好一些,但整体缺乏生活气息。
场景上也是,太新了也太过于追求光影构图了,不像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场景,特别是去庙中的那一段,特地打了个顶光,整体看起来像是一幅插画,很美,也很不生活。
调色也是,开头结婚光影很真实,但是整体画面调的太红了,失了真。
剧情也是, 女主去天师庙祈求天师,通过向天师许愿让男主知道她的境况。一开始许愿的声音应该是后配的,我还以为是特意处理的,听起来向女主心里话,这样也很符合一般人求神拜佛时的正常反应,后来我意识到是女主说出来的,我就无了个大语。也不是不能说,但是拜佛时说出来一般是很绝望了,所以对着神佛有诉求,有倾述,有点点自言自语的样子,但这里就推动情节发展太刻意了。
这种刻意不仅仅在于这段,包括男方态度,男方母亲态度,都是很刻板的推动情节发展的恶毒npc形象。女主在郡主面前护花这一段也是,很不真实,因为士农工商,按照常理来说,女主这么冲撞郡主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但是女主仿佛一定知道不会有事一样,这一段处理的很不好,包括周围人的反应也不好。
男主也是,反正就是不像一个正常的落地的人,像一个演出来的古偶人物,很娇柔做作。(吐槽一下现哥的音色,真的显得很阳气不足)
总而言之,整部剧在刻意贴近知否,但是缺少知否的落地感和生活感,我感觉这对落地古装剧的长尾会有很大影响。可能也是配乐和前10分钟给我吊的太高了,有点点失望,是我的预期问题。
作为一部流水线古偶,还是很棒的。
看古装,很难忽视女性角色在古装剧里越发深刻的塑造,而国色何惟芳,向我展现了一个唐代普通女子坚毅、聪慧、又真实的一面。
何惟芳,为母求药而嫁入刘家,在那个讲求门第的时代,商贾与官宦,人人都觉得是何惟芳高攀,无人接亲,醉酒不满的丈夫拜堂,新婚之夜被丈夫冷落放狠话,而她自己长舒一口气,觉得互不干涉刚刚好,不惹事过好日子,确实是一种聪明人的做法,而更吸引人的、让何惟芳出彩的,是她会借力,会利用一切游戏规则。
她顺从,但她的顺从不是墨守成规的臣服,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面对婆婆的刁难,她嘴上说着是是是,因为她明白她是说服不了婆婆的,更改变不了她根深蒂固的思想,不强硬执拗地去改变别人,而是坚定自己,几句话能让自己好过的买卖,何惟芳算得清楚。
刘申为讨好李幼贞,私自将何惟芳院中的牡丹花移植走,何惟芳生气但却并未与刘申直接起冲突,她第一时间想的是如何保全母亲留给她的花,这才是根本,发怒会激化矛盾,她深知自己是儿媳、是商贾、是下位者的身份,何惟芳更在乎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花,与其争执,不如解决问题,明白利害关系以及第一时间选择决绝问题;以及李幼贞的刁难,何惟芳深知想要摘花的李幼贞是有意而为,她深知李幼贞想看自己出丑,她直言自己粗鄙,爱花即爱财,献上难堪满足他人需求,以此保住母亲留下的牡丹花,在别人的规则里为自己找到出口,何惟芳的聪慧,可见一斑。
何惟芳也会反抗,但她的反抗不是情绪上头的莽撞,角色地位的塑造和个人认知根深蒂固,何惟芳的一切行为都没脱离那个等级严苛的时代,在看破刘家人嘴脸之后,她立马清算账本,面对公婆的诘问,她直接拉出刘畅当打手,她深知刘畅清高爱面子,就特意拿着:读书人清高 的话揶揄、阴阳刘畅,借力打力,或者说,拿捏七寸,在刘畅的规则里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为自己所用,不直接无脑暴怒,而是将矛盾转移成了刘家人自个儿的矛盾,聪明,实在。
何惟芳的和离更是展现出了她的智慧和谋略,她深知李幼贞对刘子舒的感情以及李幼贞的地位,和县主联手下套,当众装委屈,在宾客面前让刘申不好发作,借助在场蒋长扬的势力,求一份和离,成功逼得刘家答应;一扭头跟李幼贞献上自己的心意:对刘畅没意思,只想和离。并且给李幼贞出主意,借用风水大师促成李幼贞的愿望,帮人就是帮己,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何惟芳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心态,从未被情感左右,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她那句对县主的“目的一致,谈何利用”,尽显魅力。
何惟芳没有像大多封建女性那样逆来顺受,她可能不够有力量,但她却一直在行动,尽一切可能的行动,也总是尽力根据当时当刻的形势,想到最有利于自己的解决办法,该低头时低头,只要一抓到机会就果断出击,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挣脱束缚。她的存在让我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力量,更让我看到了女性在困境中,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等待别人的拯救,既然不能改变规则,就利用起来,凡是发生,皆有利于我这句话太适合何惟芳。
第一幕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剧可以追,服饰,妆容,各种婚礼用具,导演对光影的运用,拍人的质感都值得专门夸一笔,如此有质感的画面才是对观众眼睛好的作品。
何惟芳露脸的第一面,导演选择把镜头聚焦在新娘盛装之后的嘴唇,红色的胭脂描绘出秀气的唇,第二幕才慢慢移到了侧面全脸,但导演的镜头又十分克制,惊艳的初见后一直让新娘以扇挡面,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期间配合曲折离奇的夫家待遇,贴身侍女屡次碰壁,更让新娘的聪慧沉稳灵秀凸显了出来。让人感叹,何惟芳不仅是个美人,也是个妙人。
商贾之女高攀簪缨世族,夫家怠慢,宾客不来, 新妇在场, 当面算计,而后醉醺醺的丈夫新婚夜大放厥词,像不像是一个苦命剧的走向?但这何惟芳眼里却不值得哭着脸悲伤,她聪颖孝顺,通透豁达,三两句就开解得屡次碰壁的侍女破涕为笑。比起看不起商贾的刘畅,她更在意的只是她的牡丹,这和她潇洒脱俗的美相得益彰,演员演绎得也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各种才女。
不仅各种配乐恰如其分,连火把燃烧的噼啪声,何惟芳下车时头上珠链碰撞发出的细密响声都完美照顾到了,试问还有哪一部剧的配音能如此一丝不苟,精雕细琢?
词有古范,言有古韵,台词古今兼具,雅俗共赏。
我太喜欢她了。
爽文?or不够?完全要基于时代背景去看
在我看来何惟芳已经做到了,大多大唐女子的“不能”,但也是一种真实的“可能”,像一个杀出重围的个例,被赋予了美好憧憬的“传奇”女子。
提到唐朝,实在充斥着太多美好的词汇,比如:文明最开化的封建王朝、女性地位的空前提高、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友好时代。但真正的去探讨起来,这种“友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而其本质还是一个“封建王朝”。
在唐朝允许女子读书、可以与男子自由的攀谈、女子可以骑马,在社交上的禁锢相对较少,宫廷女性参政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仅限于皇宫和贵族之间。但实质上就连武则天的封禅大典,也要表示自己只是“职惟中馈,道属于蒸尝”。
唐朝法律《唐律疏议·名例》规定,妇女不但不能担任官职,爵位也只能从父、夫、子那里获得,“凡妇人,从其夫之爵位···以夫为尊卑”;唐朝依旧秉承着女子要三从四德的《女诫》思想,且出现大量女德书籍,《女论语》和《女孝经》最为著名,各有一句话传播广发,“将夫比天,其义匪轻(将夫比天)”和“罪莫大于妒忌(微笑面对老公纳妾和嫖娼)”。品德上要严格遵从:对祖先敬,对公婆恭,对丈夫顺。
如果让我说,在某种程度上,唐朝对于女性的要求是更高的,虽然它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更希望女子知书识礼以优家风,甚至多才多艺以缓解丈夫的工作疲乏,但这些都没有将女子作为独立的个体看待,而是以家和丈夫的附属品,所增品性皆付之于此。
所以对何惟芳而言,生在大唐是一种幸运,但她同样不可避免的遭受这种种女性规训。在刘家的何惟芳温良顺从,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为了信守母亲求药和刘家达成的约定,这很可能是她的一生之所,所谓“大逆者大顺”,不过是看透时局态势后的清醒,找一个让自己可以好好过活的方式。守着一方小院的安逸人生,是当下最优解。在这一点上,何惟芳拥有很坚定的内核,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于夫妻而言,唐朝颁布了《户婚》维护一夫一妻制,但本质上还是“一夫多妻”,除一个“正室”外,其他以妾、婢、奴的名义出现罢了;在“离婚”这条路上增加了除去“七出”休妻之外的“三不出”原则,以及“义绝”,但细细读来,本质上依旧是封建的宗法制度、巩固家长制度下的夫权,客观上虽然对夫权加以了限制,对妇女权益加以了维护,但维护是有限的,或者说是远远不够的。
贞节观念淡漠,唐代对于寡妇再嫁或者离婚改嫁并未绝对禁止,改嫁和再嫁的情况也很普通,但在唐代出土的千方女性墓志铭中,明确表明再嫁的也只有十几方而已,可见这在当时并不是“女子典范”该做之事。
所以何惟芳求合离不仅有极大的难度、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离”的前提是女方提出,但重在男方答应。如果刘子舒不愿,想要和离基本是难如登天。更何况这不仅是“男尊女卑”的世道,还是等级制度严苛的唐朝。
在唐朝商贾地位很低,商贾之家富而不贵,原因则来源于《唐律》明确规定“商贾之家不得科举”且不事农耕,因此社会地位可见一斑。和刘家这样的官宦人家相比地位悬殊,何惟芳的母家很难成为她的倚仗,和离十分艰难。在婚姻中女子真的很难,连身份如李幼贞,县主之姿也会说“若我不是县主,在夫家可能早以没命”,可见社会对于女子的戕害;再如刘家对县主的百般讨好,也足见皇亲贵胄之于官宦,如官宦之于商贾,明显的等级倾轧。
这也是我十分赞许创作的一点,它所聚焦的不是女性困境,而是更根本的“人分三六九等”人权不平等的悲哀。这也是唐朝默契衰亡的主要原因,格局√
何惟芳只是恰好有这样的契机,可以以智谋为自己搏一条生路,其实她这条路已经是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条件。稍差一点都很难从刘家的虎狼窝里出来。
包括之后女子经商的道路,前面已经分析了商贾和女性的地位,可见女子经商也有很多的限制,在大多资源都掌握在男性手中的时代,女性尤为艰难。但也有《板桥三娘子》女子靠手艺过活,成为当时的“职业女性”。
可能有人觉得何惟芳不够爽,但我想说将人物放在那个时代,已经足够爽了。甚至看似精巧的每一步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做法,甚至差一丝机缘都不得已实现。而这些机缘就是创作者的加工。何惟芳不是我们常看的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这种有着“特权”的女性,而是一个无名女子的一路生花。可以说是创作者铺就了一条可行之路,它有机缘巧合的成分,有小小的光环加身。而这都传递出一份美好的期望,先天下女子一步的尝试,给人生困境中的女性以希望。
用心真切、纯良、友善!
不偏不倚呈现封建时代的社会糟粕,看见普通人在那个时代生活的不得已,国色芳华何惟芳,创作端抨击不公的最好代表,而这种抨击,就是你越发觉得人物经历的艰难,抨击就越有力量。
初见何惟芳,是毫不在乎丈夫刘畅新婚之夜忽视的飒爽女子,没人接亲的婚嫁,被当众验嫁妆的耻辱,酒醉不愿娶妻的丈夫都只是开始,普通商贾女子嫁进官宦世家的刘家,好像是入了虎狼之地,在外是攀了高枝,在内是冷眼翻倍。
何惟芳被婆婆训话,乖巧听着,被丈夫冷眼,也是保持缄默,公公私自挪走何惟芳母亲留下的牡丹花,何惟芳也只能尽力去保全,甚至说去追责问为什么私自挪走的花资格都没有、在刘家都不可行,在何惟芳身上,看到的是她处处忍让,是万般艰难,甚至想要保全牡丹花,都要主动献上笑柄,而这,恰恰是那个年代下,最普遍的社会状况,等级森严,官宦看不起商贾,上位者看不起下位者,在刘家,何惟芳没有权利做很多最基本事,看似风光的刘家少夫人,实际没什么能自主做的。
刘畅也从未尊重何惟芳这个妻子,他即便不喜欢,甚至厌恶何惟芳,也不会答应何惟芳的和离,他下意识主动的拿捏着这段婚姻的话语权,霸道得狠,像那个时代大多数女子一样,被丈夫禁锢着,被规矩禁锢着,刘畅从未了解过何惟芳,他的不尊重就是一种思想吞噬,凭着他的自以为是认为何惟芳本质是一只软弱的兔子,刘畅的各种评断,实质上都是对何惟芳个人意识的剥夺,那口口声声要求何惟芳的刘家夫人,说到底都没有自己的姓名,被糟粕侵蚀的她本质也是自我的一种剥夺。
在那个封建社会,普通人,或者说普通女子,她们被社会意识规训着:女子不该这样、身为人妻不该这种、理应扶持丈夫、以丈夫为天、以男人为天……女子的自我追求,更像是无稽之谈。
创作上的真实呈现,是对封建时代不平等人权的抨击,不刻意美化,也不以迎合市场为主,不被短视频的爽燃同化,而是在兼具艺术性同时抨击不公、反思现实,何惟芳的每次不公遭遇,都是主创团队的创作初心的一种呈现,而何惟芳的每次不屈不挠不被同化,坚定自我,又都是主创团队的美好祈愿,何惟芳,不仅是个故事人物,更多代表了一种强有力的抨击和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