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第25集
第26集
第27集
第28集
第29集
第30集
第31集
第32集
第33集
第34集
第35集
第36集
第37集
第38集
第39集
第40集
第41集
第42集
第43集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国色芳华
三叉戟2
心动千年
过年好之花馍馍与马卡龙
战火四千金
海上孟府
封神演义
亲爱的她不是孙大圣
我和我的他们
三进山城2012
李逵的爱情
文/碎岁
电视剧《水浒传》中李逵的爱情,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爱情之一。nn故事始于泰安打擂,燕青李逵二人,在客栈与方腊手下庞万春兄妹相遇,心粗眼拙的李逵开始未认出庞秋霞女扮男装,只说,这位兄弟好秀气。打擂时庞露出真身,李逵恍然。再看庞秋霞,面如春花,目似止水,凌厉中藏着文静,柔媚中透着刚强,明显,李逵迅速为这种美慑服了。后李逵暴怒,痛打擎天柱——他的躁动中裹着一层狂喜,发现新世界的狂喜。nn客栈突围同时是他不可多得的表现机会,他没有任何理由不更英勇一些。这应是最让他感到幸福的一次拼杀。怀揣满腔温柔,杀出一条血路。nn分别紧迫。寥寥几语后,望着原野烟尘中庞秋霞踏马远去的身影,李逵久久回不过神。nn心细如发的燕青敏锐捕捉到李逵的变化,于是开玩笑:舍不得?羞窘中李逵急忙掩饰:你才舍不得!nn世事坚定延展。招安之后,平方腊的时刻来了。nn杭州议和,李逵是抱了期待的。再次相逢庞秋霞,李逵几次忍不住去逗她,以示亲昵。纵遭冷遇,仍满心欢喜。nn李逵以何样的心情上的沙场?初见时同生共死,而今却要兵戎相见。nn刀剑无情,李逵是怎样心急火燎地找着庞秋霞?找到庞之后,李逵一边用板斧护着庞,一边急急相劝:庞妹子,快逃吧!而庞给他的回复,则是疾风般抡来的砍刀(那道伤口是李逵自爱人处得到的唯一礼物)。当兄弟们的刀枪围近庞秋霞,她是否听到了这位刚猛暴烈的大汉无助的哭嚎:“别杀她!别杀她!……”nn但她还是被杀了,切菜一样。——他眼睁睁着着。nn他傻了。nn不难理解李逵饮下毒酒时的从容。那绝非因对宋江的义(或愚忠),而是他内心深处的绝望。理想接连的幻灭,他的精神世界已近死寂。nn随着母亲的葬身虎口(只给他留下几缕白发几根骨头);随着梁山的被招安与兄弟们的风流云散(他的江湖梦);随着面前的爱人血淋淋地死去(甚至她至死也不知道,有一个人曾那样撕心裂肺地爱过她);随着燕青的远走高飞(小乙哥是他唯一的倾诉对象)……他终于无牵无挂,空空荡荡。nn在这个世界上,他已无处为家。再也没人会想起他了。没人对他的故事有兴趣,没人问他的感受。而他,也再难动衷。nn万念俱灰,无谓生死。肉身死灭只是一道尘俗手续。nn李逵殉情而死。我以为。
关于央视水浒的拍摄思路问题之前在几处论坛都留过言,整理起来再顺便添点新内容:
1. 央视水浒对于许多角色的树立是前后有逻辑、互相有关联的。例如原著林冲武气远胜文气,而央水几乎塑造成了儒雅温润的文士形象,央水林冲因而颇受诟病,然而,首先这个形象是由宝剑记、野猪林、夜奔等戏曲文化传承来的符号化“俊扮”,而且最关键的是借此避免重复——与以粗、勇、莽、豪闻名的李逵、鲁达、阮三雄、武松、杨志等不类,否则人物有气质雷同之嫌。央水的晁盖也与原著多有不同,导演实际想把他明显区分于精诈谄媚的宋江,突显他的“义”,甚至是有些看似无甚头脑的粗勇(曾头市因为负气出击而中箭身亡)。央水改编晁盖对于“撞筹”的举棋不定,倒更显三阮“天不怕地不怕”的粗犷形象,在剧中的改编即他们反说晁盖,也并非全无道理。
2. 关于李逵与原著中并没有的人物庞秋霞的改编,之前在豆瓣看了一位网友写的“李逵的爱情”剧评,觉得写得很好。李逵虽是草莽,但也是凡人。这段爱情故事的结局催生的是水浒结尾他的哀大莫过于心死,心死莫过于一“怒”——庞秋霞死于兄弟之手,数秒的沉默之后他大开杀戒,苍凉世道,生不如死,且死只是最终归宿。这种心死之感,倒解释了为何一直莽撞的李逵在宋江说与他毒酒在此之后,淡定地一饮而尽,闭门、拉帘、回身、卧于宋江身旁与其一同赴死,一系列动作的逻辑性之强,令人怀疑这究竟是不是李逵。增加这不多的情感戏,我倒觉得逻辑上让李逵之死更有说服力。
3. 如细细分析品味,可以发现几大主演与原著所绘的气质均有出入,但是观众并不觉得这些细节变动有唐突之感。与此相比,新版水浒(2011年版)令我最无法忍受的就是胡乱添加原著没有的人物和情节,一整个夹杂了说岳、残水浒、荡寇志的大杂烩,甚至将原著一环套一环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的主导线索完全打乱,宋押司开篇就出现,高俅则“难产”迟迟不见,几位”流氓”合计着要打劫官府大批银两——这“始自上乱”的主旨已经变成了土匪当道、朝廷不得不镇压。符不符合原著和改编成不成功是两个问题,新旧水浒在符合原著上半斤八两,但央水好歹改编基本是成功的。
4. 关于央视水浒只在原著内部敲打缝补的分析:水浒本身就是民间传说集合的产物,版本很多,且并非独立创作,一些人物情节亦靠着人民大众口口相传,施、罗的原著也有不乏前后矛盾、空间地理表述错乱等的问题,精华颇多,糟粕不少,不乏血腥暴力或是怪力乱神的荒谬桥段,洪太尉误走妖魔、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如此种种,亦不乏大同小异读来味同嚼蜡的好汉群像,亦包括后人续作狗尾续貂的征辽和破田虎王庆等段落。央视的编剧杨争光、冉平都是非常优秀的编剧,他们对原著的理解想必并不会偏离太远。既是为了拍摄电视剧,营造冲突、塑造角色,增强戏剧推动,难免要进行改编,只要合情合理,不伤及原著筋骨,也是无可厚非。有一些剧情的改编,并非出于编剧的无知,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举一改编例证,如林冲之死一节,实际上原著的续文并不出色,不仅缺乏戏剧性,对林冲性格的拿捏也不够有说服力,倒是田连元(央视水浒顾问)的改编更有悲剧性、讽刺性。此外,除了剧情不论,央视水浒的精华并不在于凑不凑齐108将,而在于将几个主要人物的喜怒哀惧琢磨透彻,造型表现到位,内心情感挖掘到位,几个主角形象丰满立体了,水浒的拍摄便成功了一半,宁缺毋滥便是此理。毕竟,民间口口相传的就是那些最经典的故事及最熟悉的英雄好汉,鲁、武、宋、林、卢十回,如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人肉包子铺;怒杀阎婆惜、浔阳楼吟反诗;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燕青石秀劫法场、兵打北京城,等等。水浒精髓正在于此,刻画除宋江之外的几个主要人物特别是被逼上梁山的人物。官逼民反,乱自上作,主旨点睛。
5. 从编剧、导演、选角、镜头语言,到服饰、布景、配乐等,央视水浒皆是精华。读了张绍林导演艺术研究的著作,才能体会他的执着认真,人物角色选择上极为较真。片尾曲中人物图谱,是在拍摄前数年就已请了戴敦邦精心绘制,戴老查询众多古籍文献资料,一丝细节都不放过,演员便依照绘画来选,从形到神一一具备。化妆班子也是一换再换,力求扮相达到百分之百的贴近人物。演员班子里也有一群话剧戏骨,李雪健、魏宗万、周野芒、宁晓志、王卫国等等,从主角至配角,不下十位梅花奖得主(按:获奖时间包含水浒拍摄前后)。老一辈踏实,单纯,真正为了艺术奉献自我。当然了,央水里也有许多我个人不认可的地方,一些次级配角塑造有欠如公孙胜、关胜、柴进等等,以及越往后期故事越仓促,这些确实是央水的遗憾。 鲁版水浒个人认为和央水在某些地方可以一较高下,只是欠在服装布景不甚考究,某些时候演得近似舞台剧,话剧感比较强,但演技派成群,配乐也很有山东、河南地方民间音乐气息。央视版欠在情节不全(经费有限不得已),有些配角因为人员不够有重复出镜,因为演员招募是一个大问题(当年演员匮乏,上戏、中戏,包括人艺的学员班,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位,几乎都出现在了水浒的演员表里),此外还有编剧改编众口难调的问题等等,但是它拍摄在另三大名著之后,吸收精华弥补不足,武戏高出三国,文戏不输红楼。央视纪录片中华武功在提及中国冷兵器巅峰时期的宋朝时,央视水浒居然多次出镜。作为记录片出现电视剧的镜头竟然毫不违和,足见央版的严谨考究。全剧“黑色电影”的拍摄思路之大胆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明暗对比,倾斜构图,阳光照射下颗粒感的尘土飘散在空中四处飞扬,如此种种,都更突显水浒故事的绝望压抑和强烈的宿命感。论及影视艺术价值,央视版水浒可以算是经典。
6. 关于音乐,值得说的就更是太多了,细细分析起来足可以写上一篇万余字的大论文,在此仅稍作分析。
赵季平先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影视配乐作曲家。曾读过些赵老师访谈,青年时代他在陕西下乡数年,深入乡间学习民间音乐,写出的练笔作品据他言需以车来拉。他笔下那些带有民族或地域风格的旋律,实际无法说清究竟来自哪些民间小调或山歌,因为已完全活用并转换为了自己的音乐语汇。赵季平对中西音乐元素运用地得心应手,且元素间转换行云流水。私以为,三版水浒(鲁、央、新)配乐风格分别为:“中学为体”、“西为中用”、“不中不西”。最高水准的是第二种,亦是最难的,单一风格最是简单,中西元素的有机融合则考验水平。稍作解释:鲁版的配乐秉承“拿来主义”,几乎都是民间小调直接运用,例如任同祥编曲的一枝花,原曲牌其实已有百年历史。而新水浒的配乐风格简言之:大杂烩,各段配乐之间几无任何关联,风格乱七八糟——管弦乐作品、民族器乐作品(而且运用的是毫无山东、河南地方音乐特色的乐器)、流行风格作品、古风作品,以及以上几种的互相交杂。不得不说,作为一部整体的电视剧配乐,缺乏统一主题与风格混乱是最忌讳之处。而赵季平的配乐则可被当做一部组曲来看待,王进打高俅、武松杀嫂里都有那段经典的唢呐主题旋律,该主题不仅反复再现,且在其他配乐中有数次变奏成分,说明作曲家思路始终贯穿如一。《好汉歌》借鉴了河南民间小调《王大娘钉缸》,很多现当代作曲家在创作民族风味的作品时,下乡采风收集民间音乐素材化用进作品是常有的事情,这不能作为该作并非“原创”因而不是好作品的指责理由,况且《好汉歌》除了旋律和音型相似以外,配器是全新的,尤其是鬼才作曲家赵季平在高潮段落选择加入高亢的唢呐重叠主题,让这件带着粗粝土腥气质常人看来只适合红白喜事的乐器焕发了真正的光彩,其配器审美精彩至极,令《好汉歌》可以说既保留了《王大娘钉缸》原来的河南乡土地方气息,旋律朗朗上口,又充满了西方音乐平衡和谐的美感,结构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水浒》与央视《三国》片头片尾曲创作思路相同——一首选用通俗唱法,一首选用民族/美声唱法,接地气的同时力求提升其艺术性内涵。《天时地利人和》的旋法安排也明显参考了山东/河南方言的声调特点,如“旧日宫墙”、“一说再说”等等。个人最佩服赵季平的地方在于他可将中西元素游刃有余地融合为一,且无丝毫违和感。例如《兄弟情谊》里,前景中均是民族乐器(筝、坠胡、笙、笛),而背景衬托居然是西方管弦乐队里的弦乐队,但相互交融、水乳一体;再例如《军威浩壮》里,配器风格略近似西方现代作曲家如肖斯塔科维奇、普洛克菲耶夫等人的交响、管弦或钢琴作品,钢琴被当做打击乐在演奏固定低音,此种天才的吸收和创造能力何止在赵季平写作的年代,今日听来依然新鲜。随着年龄增进,聆听的音乐作品越发多样,常常惊喜地在赵季平配乐中反复发现许多细小的民间地方音乐的旋法精髓,颇有门道。寥寥数音,滋味却淋漓尽致。如在听刘明源的《河南小曲》时发现,其中一句尾音旋法,虽仅有数音,却明显与《兄弟情谊》一句坠胡旋律具有一模一样的尾音形态,河南、山东的地方性民间音乐风味便靠这短短一个尾音的旋法效果。如此种种,愈是琢磨,愈是有趣,愈是惊叹,这套配乐当属百听不厌的精品。
2018年10月
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经典影视作品亦然。n
小时候不懂事,看98央视版《水浒传》电视剧,光顾着看武松景阳冈打虎了,最近重温,有了很多新发现,才逐渐明白这部剧有多经典。
比如,看潘金莲那段时,弹幕上飘过“怎么老是洗澡”、“都洗秃噜皮了”,我才意识到,原来导演让潘金莲洗了四次澡。
洗澡这个情节,原著《水浒传》里没有,编剧和导演在剧版《水浒传》里,特意新增了这一情节,而且是不厌其烦地让潘金莲洗了四次澡。
这就有意思了。
原著里,潘金莲一出场,就被简单粗暴、不由分说地定在了“荡妇”的耻辱柱上。
自从武大娶得那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薅恼。原来这妇人见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不会风流,这婆娘倒诸般好,为头的爱偷汉子。
和武松初次见面,就急不可耐地动起了歪心思。n
那妇人在楼上看了武松这表人物,自心里寻思道:“武松与他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的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据着武松,大虫也吃他打了,他必然好气力。说他又未曾婚娶,何不叫他搬来我家住?不想这段因缘却在这里!”
接下来的相处中,又时时处心积虑地勾引。n
武松是个直性的汉子,只把做亲嫂嫂相待,谁知那妇人是个使女出身,惯会小意儿,亦不想那妇人一片引人的心。武大又是个善弱的人,那里会管待人。那妇人吃了几杯酒,一双眼只看着武松的身上。n那妇人常把些言语来撩拨他,武松是个硬心直汉,却不见怪。
仿佛潘金莲一出生就是个纯粹的“荡妇”,既然是“荡妇”,那她的一举一动无不是罪证。n
几百年前的小说可以这么写,但20世纪末的电视剧却绝不能这么拍。n
传统男权社会贞节观对女性的贬低、物化和戕害,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观感。新的时代应该有新的视角去审视经典作品,做出新的阐释。n
于是,就有了这四次洗澡。
先看第一次洗澡。n
第一次洗澡发生在潘金莲刚出场时。
甫一出场,武大郎还在呼呼大睡,潘金莲就早起蒸炊饼,蒸好才喊武大郎起床。有个细节很动人,武大郎刚醒,潘金莲就把他的衣服递到跟前了。武大郎出门后,她就在家收拾屋子打扫卫生。而武大郎卖完炊饼早早回来,她立马欢喜地表示第二天多做一些,并且马上给武大郎倒水洗漱。当武大郎表示要自己动手时,潘金莲马上说:
伺候的是自家男人,这又何妨。
相比于自小卖给张大户做丫鬟受人摆布的命运,就算守着武大郎这样三寸丁枯树皮的男人,潘金莲也认为“总算过上了安生的日子”。她认命,而且很知足。
一出场,寥寥几个镜头,一个迥异于原著的潘金莲形象就立住了:贤惠、知足、任劳任怨、安分守己,谁看了不得说一句“娶妻当娶潘金莲”。
这样的翻案很大胆,因为六老师说得好,“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再怎么改编,最后的“诱叔鸩夫”的故事总归要演。从刚树立起来的“贤妻良母”,如何自然顺滑地过渡到大众熟知的“淫娃荡妇”,就极其考验功底。
编剧好手笔,故事一开始,草蛇灰线,早已伏脉千里,那就是:潘金莲爱洗澡。
洗澡,就代表爱美,爱干净,对生活品质有要求,同时也说明此时的潘金莲还是洁身自好的,当然还有点寂寞。
这和邋里邋遢且粗枝大叶的武大郎形成强烈反差,所以他们二人的差别不仅仅是外貌上的云泥之别,更有内心深处的不可沟通。潘金莲和武大郎是两个世界的人,二人的婚姻和感情,从外到内都隐藏着危机,一有风吹草动,注定不能长久。
武松带着那股风来了,于是就有了潘金莲的第二次洗澡。n
初见武松,潘金莲就震惊于武松的魁梧身材和英朗样貌,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在武松身上,简直看愣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不过,面对这样雄壮英俊,且有打虎英雄光环加持的男人,潘金莲有这样的反应再正常不过。
而一母兄弟二人在桌边一左一右坐着,鲜明的对比更让潘金莲怅然若失。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王思懿的演技真是好啊,眼神里全是戏,现在的影视剧里好久没见到这样动人的眼神了。
此时的潘金莲对武松肯定是有好感的,否则也不会在武大郎出门前特意叮嘱“叫叔叔回来一起吃饭”。
但你说此时的潘金莲有什么歪心思,倒也说不上,最起码她的言行举止还是得体的,符合长嫂如母的身份。就算是内心有什么悸动,也是发乎情止乎礼的。但有了武松这股风,潘金莲心中的火苗总算在暗中被撩拨起来了。所以,在第二次洗澡时,潘金莲从上往下把水浇在脸上,就像是在浇灭胸中的欲火。
虽然什么台词都没有,但是在沉默的寂寞中,潘金莲肯定有过憧憬,有过幻想,有过挣扎,最终却又不得不认命。隔着叔嫂这个障碍,那个男人注定不属于自己。n
所以潘金莲轻轻抚摸自己的肩膀,情欲流动中就有了点伤感的意味。有自伤身世,又有点深闺幽怨,有了哀而不艳的惆怅。有了这些幽暗的内心刻画,之后潘金莲的所作所为虽然依旧可恨,但多多少少有了被理解和同情的基础。
继续看第三次洗澡。n
在两人的相处中,武松的种种言行让潘金莲渐渐产生了误会,或者说重新点起了她的欲火。n
“有了嫂嫂,家才像个家”,潘金莲让从小孤苦无依的武氏兄弟有了安稳的生活,对此武松表示出了极大的感激:
我哥哥为人老实厚道,如今有这么一个家,全得感谢嫂嫂一手操持。n
第一次听到这么安慰人心的话,潘金莲怅然良久,眼含泪花:
就是你哥哥,也没说过像这样的话。
武松住进家里后,潘金莲像母亲一样为其铺床,武松不由地表示出了感激:n
我们兄弟自小受苦,没有爹娘,如今多亏了嫂嫂,才有了这般福气。
武松每天回家,潘金莲都热酒热菜等待着。看武松没有换季的衣服,潘金莲给他量尺寸要做一件,再一次感动了武松:n
武松自幼受苦,嫂嫂对我最好。
武松的这些话,只是出于对温馨的家庭生活的满足,对像母亲一样照顾自己兄弟的嫂嫂的感恩。对于潘金莲来说,自己的付出和牺牲,终于得到了理解和体谅,还是来自自己敬佩和喜欢的男人,潘金莲自然是感动的。但这份感动,却慢慢变了味。
终于,有一晚,武大郎和潘金莲躺在床上,武大郎握着她的手说“没想到你对我兄弟真好”。看着武大郎丑陋的脸,潘金莲推开了他的手,转过身去,这是潘金莲第一次对武大郎产生了嫌弃。
带着这样的嫌弃,潘金莲去给武松送炭,却看到浑身肌肉的武松,袒露着鼓鼓的胸肌躺在床上。两相对比,潘金莲的欲火立马熊熊燃烧,连呼吸声都突然变得沉重起来。
第二天,一向不施粉黛的潘金莲开始打扮了起来。所谓女为悦己者容,潘金莲彻底沦陷了。
直到这个时候,铺垫了那么多,经历了那么远的心路历程,潘金莲才开始对武松展开试探。n
武松给潘金莲买了一块衣料,接料子的时候,潘金莲顺手有意无意之间摸了一下武松的手,还说:
还是叔叔会疼人,叔叔真有眼力,这料子正合我心。
这样的言行已经非常暧昧了,而一而再再而三让武松在自己面前试穿新衣服,就更加超出了嫂子对小叔子的正常感情。幸好王婆送饭来了,才打破了尴尬。
可等武松穿好衣服从自己屋里出来,给潘金莲看时,她却黯然神伤地上楼去了。她刚燃起的欲火,被兜头浇了一盆凉水。
所以,当听武大说要给武松说亲后,潘金莲也许幻想自己是武松的新娘,或者明知自己永远不可能是武松的新娘。第三次洗澡时,她双手交叉抚摸自己的双肩,好像是另外一个人在和她拥抱;然后她抚摸自己的右肩,露出沉醉的笑容。可能只有在一个人任意驰骋的想象中,武松才属于她,她才能得到她想要的那种幸福。
不过是一个失意的女人寂寞的自我安慰罢了。
第四次洗澡就相对简单多了。n
试探被拒绝,武松又要说亲,接连的打击,让潘金莲在等待武松的时候,都显得怏怏的。突然,她好像听到了声音,以为武松回来了,可打开门只看见茫茫大雪飘落,街上熙熙攘攘都是路人。n
可这一开门却非常关键,有了这次开门,潘金莲心中的火,才会陡然燃起又悄然熄灭,有了这样的大起大落,心情才会郁闷到极致,才会有潘金莲忍着不适而自斟自酌。只有喝得满腹委屈,喝得面红耳热,喝得眼含热泪,她才有了敢要求武松喝交杯酒的勇气和胆量,她最后的试探才显得可信可悯可叹。
拒绝潘金莲后,武松找个借口搬回衙门去住,家里顿时冷清了下来,潘金莲后悔了,失魂落魄得连饭都忘了做。
武松回来辞行,潘金莲以为他回心转意,满脸欢喜相迎。可听到武松叫武大郎看好门户,潘金莲顿时变了脸色,尤其是那句“篱笆扎得牢,野狗不得入”,更让她怒不可遏。
武松走后,潘金莲的第四次澡洗得心烦意乱,洗得恼羞成怒,却又无处发泄,幽怨地甩手拍水也难以排解。她一片热心被辜负,又被羞辱,绝望之下,是又气又恨。
此时,虽然撩拨武松无望,可潘金莲胸中的烈火再也难捺不住,一发不可收拾了。此后,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所有的铺垫都已就位,潘金莲从剧中出场时的“贤妻良母”,终于回到了大众熟知的“淫娃荡妇”形象。n
绕一大圈子又回到原点,多余吗?n
当然不!n
绕了这么一个大圈,洗了四次澡,将潘金莲的寂寞和孤独、希望和绝望、压抑和欲望展现得淋漓尽致,将原著中扁平化的“歹毒残忍的荒淫荡妇”形象,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其情可悯的苦命人。
这个过程,就是深入潘金莲内心的过程,是一个试图理解她的过程。这是编剧和导演的苦心所在,用心所在,也是他们的温情所在。n
早起蒸馒头,操持家务,端饭煮酒,失望开门,自斟自酌,以及四次洗澡,98版《水浒传》里这些在不违背原著剧情的狭小空间里,新增的动人小细节,都是编剧和导演吃透了原著,又拥有现代意识,带着敬畏与匠心,给剧中人物的温情,给场外观众的尊重。n
正是这样的用心,才成就了98版《水浒传》电视剧的经典地位。难怪当年金庸看过《水浒传》后,愿意以 1 元钱的价格把《笑傲江湖》的版权卖给了央视,只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拍出《水浒传》的水准。
如今,我们的电视剧场面越来越宏大,特效越来越逼真,满屏大而化之的剧情,满屏粗制滥造的台词,满屏简单粗暴的“渣男”“绿茶”,没有回味,没有深度。好像我们再也雕琢不出四次洗澡这样动人的细节,也不愿意花心思去理解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了。n
有些能力,我们好像永远地失去了。
俺来总结央视版《水浒传》对原著的修改。该剧集有列传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九个段落,拣要紧的说。
第1—4集 鲁达传
1、开篇砍掉“张天师祈禳瘟疫”,径直写高俅发迹,决定了本剧的现实主义风格。后面同样砍掉了罗真人、公孙胜、高廉、包道乙等神怪情节。
2、剧集把王进父亲王升打高俅直接改为王进打高俅,增强了戏剧冲突,揭示出“乱自上作”(金圣叹)的社会背景。王进母亲说:“高太尉多大的巴掌,总不会把天都遮住吧!”从王进身上可以看到:命运总是把英雄无情地捉弄,下一位就是林冲了。
3、“大闹史家村”由史进向鲁达说出。类似旁枝情节的处理,还有顾大嫂说出“解珍解宝双越狱”,戴宗说出“柴进失陷高唐州”,等等。
4、对鲁达的性格塑造大体符合原著,如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狂禅”意味。但是第二次大闹五台山,原著里是因为鲁达屡教不改、恣意放荡,剧集改为和尚们出于怀恨而引诱他下山酗酒。这样一改,鲁达品格有所上升,但是性情与他不相符。
第4—8集 林冲传
5、与原著相比,剧中林冲天性善良,宁屈自己。如王伦让林冲去拿投名状,原著里林冲没有犹豫,直接说“这事也不难”,于是下山去取。剧集里林冲初时想不通,下山后又遇上一对母子而放行,叹道:“想我林冲,想当一回强盗都当不成!”很容易让人想到高俅害他走投无路,还有王伦给他带来的压抑。总的说,剧集对林冲命运的展开有两条线索:一是他和高俅的深仇,二是他和鲁达的友谊。原著里并不明朗,剧集作了很多的情节处理。
6、野猪林,董超、薛霸多次争问赏金是五两还是十两,最后两人被高衙内所杀,果然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原著里董超、薛霸未死,后来又押送卢俊义,是“野猪林”的翻版,两人被燕青射杀。
7、高衙内被废有点无厘头,但让人解气。
第8—12集 杨志传
8、牛二横行街市的情节可印证原著描写:“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杨志杀牛二,原著是“一时性起”而杀,剧集为误杀,类似为好汉杀人的开脱不止一次。
9、剧集中雷横贯穿于“认义东溪村”到“私放晁天王”的全过程,这样有前因后果,也可以牵动剧情的进展,并非编剧重雷横而轻朱仝。类似的处理还有后来的杨雄,他含盖了李云、汤隆、杨林的情节。
10、吴用的出场是一个隐喻,是对他“智多星”的揭示,即谋虑不足、权术有余。“在娘跟前顺着娘说,在媳妇跟前顺着媳妇说。娘跟媳妇都在,就低着头,一句也别说”,这是他一生的处世之道,剧情可以印证。
11、七星聚义,剧集中晁盖与三阮原本相识,且交情不浅,原著里他们不认识。这一场主要是吴用设计,三阮、刘唐配合,坚定大家尤其晁盖的信心。原著描写要简单些。
12、 三船抵头,群雄围坐,吴用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势,是为水浒版“隆中对”,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13、智取生辰纲,剧集在细节上有意弥补原著的做戏,如晁盖把两桶酒各尝一口,向杨志暗示皆无药。其实劫生辰纲,公孙胜一人作法就够了,何必七星聚义,而剧集里公孙胜已是凡人。最后杨志自杀,被曹正激起,原著是杨志自醒放弃自杀念头。
第12—15集 宋江传(上)
14、宋江出场后,他与梁山的情谊、与阎婆惜的瓜葛双线并行。其私放晁盖,借张文远稳住何涛,相比原著更为圆润。
15、火并一场,林冲的重要性被双方看透,所以吴用和王伦都在争取林冲。吴用对林冲别有用心的劝说,加上王伦比原著里更无耻,使林冲下定决心。
第15—22集 武松传
16、宋江传暂停,武松传开始。金圣叹说:“武松传始自杀妇人,终自杀妇人。”“金莲、玉兰,为两头锁钥。”剧集显然加以借鉴,从潘金莲、玉兰这两个女人对武松酿成的悲剧切入,展开情节。
17、按照原著情节为潘金莲修改面目,但篇幅过长。阳谷县印证水浒“市井说”,展现市井风貌,暂且放下刀光剑影。
18、血溅鸳鸯楼,杀戮减半,细节上有意美化武松,也挖掘出水浒式的深刻人性。
第22—25集 宋江传(下)
19、续入宋江传。剧集删去花荣、黄信、秦明之间的牵涉,剧情的进展紧贴宋江。秦明还有后来的呼延灼,他们与慕容知府的恩仇都过于凶残,被省略。
20、剧集在细节上有意体现宋江所受的人生磨难、万缕沧桑,印证李卓吾语:“凡是有用人,老天毕竟要多方磨难他。只如宋公明,不过一盗魁耳,你看他经了多少磨难。”
21、李卓吾评道:“黄文炳也是个聪明汉子,国家有用之人。渠既见反诗,如何不要着紧?宋公明也怪他不得。”剧集没有把黄文炳塑造成彻头彻尾的坏蛋,也没有把他塑造成凛凛一大宋忠臣,他临死前的话则是让人为之一震。
22、晁盖让位、宋江相辞这一出,剧集明显借鉴了金圣叹的评语,如年齿、派别、童谣的暗味。原著里李逵高喊晁盖做大皇帝、宋江做小皇帝,被戴宗呵斥;剧集里李逵只高喊宋江做皇帝,被宋江呵斥。这就更直接、更显露地体现出宋江暗示自己“上承天命”,且有手段。
23、增加宋江树旗“替天行道”一节。宋江这样做,是要在江湖间扩大自己的声望,所以晁盖对一上山来便发号施令、宣扬纲领的宋江诧异而视。
24、宋江对李逵接母,前前后后都很关切,不像原著里那样凉薄。
第25—32集 群英传
25、这一段落,剧集对原著删节最严重,主要是压缩大量雷同化的战争场面——这些战争局部打斗或许精彩,整体思路却很平庸,如宋江收服呼延灼、关胜、董平、张清,都是厮杀几阵拿不下来,然后略加引诱,对方竟乖乖落进圈套,一劝即降——而去展开晁盖、宋江对梁山发展的意见分歧,完成晁盖时代向宋江时代的过渡,使全剧主线更明朗。
26、打祝家庄前,宋江就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劝阻晁盖,此处百回本的原著没有。宋江之术可见一斑。
27、孙立帮助祝家庄而祝彪相疑,比原著里惊险。孙立射杀师弟栾廷玉,这一出是民间版本,原著对栾廷玉的结局未作交代。孙立一家的结局,剧集里是南征捐躯,原著里未死。
28、剧集改变了扈三娘“哑美人”的形象,赋予性格气质。而王英,李卓吾评道:“王矮虎还是个性之的圣人,实是好色,却不遮掩,即在性命相并之地,只是率其性耳。……得这一丈青做个妻子也,到底还是至诚之报。”剧集体现了人物的喜剧色彩。喜剧化的人物还有时迁、李逵。
29、高唐州,吴用设计,梁山假扮援军杀高廉。这将原著斗法情节简化。
30、曾头市剧情比较直接,使晁、宋、吴三人关系略显明朗。吴用在战前分头试探晁、宋意见,最后晁宋争执,他一言不发。这与他的人生哲学照应。
31、其他战役省略犹可,但是大名府一场,剧集太简化了,至少带出个关胜来,尽管关胜被呼延灼赚,情节还是有点幼稚。
32、宋卢之争不太明朗,基本思路是:晁盖遗言后,卢俊义上山,宋江将命题转换,把“绣球”抛给卢俊义,也就是把竞争变成了梁山人(宋江)与“外人”(卢俊义)的比赛。利用大家拒绝外人做老大的情绪,宋江故作出让卢俊义取胜的姿态。所以李逵嚷嚷着要为宋江取史文恭的头,还当着大家的面说:“这不是为了哥哥您嘛!”当即被宋江呵斥斩首,类似剧情都是应金圣叹“一假一真,相映成趣”的评语。
33、东平、东昌两场被删。李卓吾说:“史进既是痴子,宋江又是呆汉,所以使吴用小儿浪得名耳。又曰:最可恨者,董平那厮只因一个女子,便来卖国负人。国家有如是人,真当寝皮食肉!”“这回文字不济不济。张清石子固好,叙处却没伸缩变化,大不好看,特是张清人品差胜董平耳。”
第33—39集 受招安
34、宋江招安初衷“为兄弟们找一个好的归宿”,为剧集精心设定,原著并不明朗。
35、安道全去掉宋江脸上的金印,李逵怒道:“没了金印就不是大哥了!”莽汉一句无心之语却是一针见血。剧集用这一情节引出梁山的招安行动(接着就是宋江去东京),别具匠心。
36、元夜闹东京,当李逵问及御香楼,李俊告诉他是窑子,并放话:“宋大哥也太不像话了,让铁牛搅他一下也好!”混江龙见首不见尾,此处绝非闲笔。
37、李逵坐堂是原著里两小节“梁山泊双献头”与“寿张乔坐衙”的结合,美化李逵有点过。
38、庞氏兄妹,剧集让方腊的部将提前出现(在招安之前),是很有意味的一笔。谁能想到此时的朋友最终会刀兵相见,血泪拼杀!
39、两赢童贯被省略。李卓吾评道:“是一架绝精细底羊皮画灯,画工之文,非化工之文,低品低品。又曰:若欲借此阵法封侯拜将,待河之清也。”“妆点十面埋伏处,大象自家意思。文人任性如此,可笑哉!”
40、梁山招安基本按照吴用的思路完成,即先打败朝廷,然后有理、有节地接受招安。第一场招安,因为条件不成熟,吴用让李逵搅乱了一番,原著没有明说,李卓吾认为“又是吴用主张”,剧集明确了这一点。
41、林冲之死是吸收了田连元评书,英雄的悲剧令人扼腕。鲁达来到林冲墓前,想当初也是他救林冲一命的,如今兄弟饮恨而死,鲁达无奈,把金牌扔去。这也为后来他无意南征、重归佛门埋下了伏笔。
42、征辽被省略。“长蛇阵是老生常谈,鲲化为鹏阵是小儿强作解事。”“混天阵竟同儿戏,至玄女娘娘相生相克之说,此三家村里死学究见识。”“水浒传文字不好处只在说梦、说怪、说阵处;其妙处都在人情物理上,人亦知之否?”(李卓吾)直接进入征方腊。
第40—43集 征方腊
43、剧集压缩原著的战争场面,并加整合,有宋史成分。先下苏州,再下杭州,后下青溪。最后打乌龙岭,基本按照原著吴用的两面夹击战术,去除了神怪色彩,写得比较壮烈。在整个征方腊过程中,剧集侧重了梁山的生死情义,如阮小二、阮小五救起阮小七,孙二娘救起武松,李逵救护燕青等。好汉阵亡方式与原著不尽相同,因为战争整体作了整合,双方交战人员也随之改动。
44、剧集加强了宋江、高俅双方的忠奸较量。原著里童贯、宋江在战争中属合作关系,并不交恶。
45、增加宋江对方腊“议和”一节。宋江骂方腊“不识时务,私欲过重”,方腊骂宋江“将兄弟卖给朝廷”,各执其理。而卢俊义说,打仗靠的是阵前厮杀,不是嘴皮功夫——这才是真道理!
46、剧中张顺送书而死,为宋江尽义,原著里张顺自死。
47、对方腊的塑造,剧集接受李卓吾语“方腊也是个好汉,勿小看了他”,没有把方腊塑造成反面,比原著里强劲。涌金门外骂宋江,令宋江无语,即使在囚车里,也对宋江冷冷一瞥。
48、武松单臂擒方腊见于水浒戏《定江南》,民间版本比较壮烈。原著里鲁达经神人指点,擒住方腊。
49、燕青、李师师泛舟而去,这给悲凉弥漫的结局带来一丝浪漫。
50、原著里吴用、花荣吊死在宋江墓前,剧集改为吴用忠义堂自缢,他见证了梁山的兴亡;花荣为宋江试毒酒而死,他是宋江最近的兄弟。
(本文收录于荞麦花开《大河向东流:水浒传剧集艺术评析 》)
----------------------------------------------------
平生最爱《水浒传》,奇书神剧两不厌。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水浒传》,那一定是“紧”,原著凭借此字登顶语言艺术,央水凭借此技登顶剧作艺术——紧要(重点主义)、紧凑(凝炼手法)、紧张(情节艺术),紧然一体。纵观全剧,勇武处,便干脆利落,风情处,则渐渐入港,每一集都见高潮,这是央水的张弛之道。
有人说央水和原著没有关系,是同人剧,那么,请问是武松没有打虎,鲁达没有拳打镇关西,林冲没有风雪山神庙,还是宋江没有受招安?虽然央水做了很多熔裁改编(《文心雕龙》:熔则纲领昭畅,裁则芜秽不生),但对于经典篇章几近于复刻,如武松上景阳冈,“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打虎之后,“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对原著神笔不厌其烦地复刻。——这才是真艺术!
总体来看,宋江李逵是忠义核心,武松鲁达负责英雄主义,林冲杨志负责现实主义,水军头领负责好汉基调,西门庆潘金莲负责大众话题——这就是央水的艺术格局。遵循着文学本位,主要人物各成“列传”,武松从天人到杀神,林冲鲁达两位孤独者的伟大友谊,莫不拍得栩栩如生。在“删简成性”的央水中,无性格的马军将领做了减法,为何八个水军头领一个不少?因为这是《水浒传》,水军到位,水浒便到位。他们有性格色彩,有平民意识,有水泊意蕴。最高光时,无过于阮小七穿方腊行头纵马狂欢,有李太白的潇洒傲岸。
《红楼梦》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水浒之“水”也可以理解为女人。原著中女人虽被薄贬,但确是不可忽视的强大推动力。贯穿前七十回,鲁达、林冲、宋江、武松、杨雄、雷横、卢俊义、史进等,他们的命运无不因女人转折,最后招安,一大半也是靠女人促成。央水选取潘金莲这一艺术典型,以阳谷县的美丽传说表达市井主题,是重点主义,是艺高胆大。无论文学分量还是传播热度,潘金莲总要强过你想要的关胜石宝。阳谷县篇幅四集多,但并不冗长,反而克制。康洪雷说:《水浒传》从小说到剧本转换中做到了克制与准确,遵循戏剧的规律,“中国古典文学中惜字如金的表达方式在其中处处可寻”,“技术的克制,表演的克制,结构的克制,无处不在,这种克制的表达成就了真正的艺术。”这四集也并非只给潘金莲一人。比如郓哥,是他促成了兄弟重逢,这种戏剧性设计,高于小说文本的粗略;最后武松被发配,他在一片无边落木下,对着武松远去的背景说:“我等你回来……”,那一刻让人心中无限凄凉。
四大名著中,《水浒传》和《西游记》通俗性强,不受史实限制,因而改编空间大。所以我们看到了——央水淡化了五虎将,央西简化了七大圣;央水没有九天玄女,央西没有乌巢禅师;央水反思忠义主题,央西去掉心学主旨;央水让潘金莲木桶出浴,央西让女儿国王色诱唐僧;李逵对庞秋霞懵懂有意,小白龙与万圣公主爱恨情仇;林冲不再是小张飞,猪八戒不再是野猪;唐僧更加心志坚定,宋江更加耿耿孤忠……其实,相比“逢人便拜,见人便哭”的原著宋江,李雪健不知收敛了多少!
有人说李雪健演宋江,没有英雄气,我们且看百回本三处原文,可说是宋江“英雄形象”的三次关键性崩塌:第一处,大闹江州后,群雄护定宋江凯旋,黄门山四个菜鸟拦路,“宋江听得,便挺身出去,跪在地下,说道:万望高抬贵手,饶恕残生!”第二处,高俅被捉上梁山,面对梁山公敌、阶下之囚,“宋江纳头便拜,口称死罪。”第三处,乌龙岭战场受挫,直接投降,“宋江见了,下马受降,只称:乞赐早死!伏于地下。”书中多处摹画宋江无脊椎跪拜场面,“鄙猥小吏”之气,李雪健得其神韵,把这一大特点主要用在了面圣时的伏首撅臀一跪,“山呼万岁”,“垂泪不起”。
宋江整体形象文弱,不器宇轩昂,一是区别于那些赳赳武夫(武夫内又有区别,林冲偏儒雅),艺术上制造了人物群像的反差;二是鄙猥气质里,却装着理想主义,虽九死其犹未悔,制造了人物自身的反差。你看,议和是冒死之事,饮鸩是就死之举,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只是小勇;宋江的大勇,却是蕴藏在文弱的身躯之内。其形象也有变化,从出场时的上身笔直、气定神闲,到最后的身形佝偻、满是憔悴——招安,“为兄弟们找一个好的归宿”,折磨了他一辈子。
再说一下方腊,百回本中基本是个反面人物,百二十回本中尚有一点正义性,但他所做下的恶行,宋江也干过,这算不算双标?难得李贽对他有清醒的评语。央水所做,无非是对强弩之末的最后十回作了深刻探讨。同为揭竿而起的造反英雄,央三对“黄巾贼”张角作了农民起义的矫正,央水对方腊也是这一史观的延续。通过宋江方腊议和,构建出两人观念的巨大冲突,方腊骂宋江,则为表现宋江之难,受误解之深:一心要忠义报国垂青史,也难说生前骂名滚滚来!(宋江此际,如雍正听曾静说他弑父逼母时,默然失语;而以戏剧性论,《水浒传》和《雍正王朝》实为国剧双璧,杨争光和刘和平对原著的改编手法相类,提炼主线、制造冲突、构建心路,但杨基本遵循了原著的事件顺序)——你看他,最后死都很淡然,更不会为了什么官袍,剧情作了事实的回应。纵观全剧,宋江反,黄文炳骂他,不反,方腊骂他——这前后两处是很宏观的戏剧构建,遥为相对,形成旧秩序中世界观的冲突。用《贞观之治》导演张建亚的话说:“从《水浒传》开始,像这种对人物的塑造,已经不是那种程式化了,它已经对人物的内心有探讨了。”
顺着探讨人心的角度,众说纷纭的《水浒传》主题,无过于一句“何以安身立命?”剧中“安身立命”一词最先竟由高俅说出,后面宋江“为兄弟们找一个好的归宿”,正是原著中“讨个出身”、“安身立命”的很好诠释。这为宋江找到了灵魂立足点,完成超越缥缈的忠君思想的真情实感再构建。在这条路上,虽然央水制造了林冲之死、何成之死、方腊恶骂等激烈冲突,态度晦暗不明,但最终定了调——阮小七仍要给大哥捞大鱼下酒,花荣誓死追随,宋江饮毒酒自白,为理想殉道,那是最伟岸的一刻。正是:
满篇灵魂演,一把热血泪。都云剧者黑,谁解其中味?
末了,我们从原著的双重视角——大众传播视角、本体叙事视角,来感知作者的本意。宋徽宗——大众传播视角,至圣至明;本体叙事视角,昏暗好淫。宋江——大众传播视角,学得武艺多般;本体叙事视角,被一个老娘儿们揪住逃不脱,最大的战绩是杀个女人。招安——大众传播视角,忠义两全;本体叙事视角,兄弟个个惨死,徽宗在窑子里得知宋江之死,立庙赏牌,可叹之极。我们不可被大众传播视角蒙蔽,作者只是平述照搬,其本意在于用事实说话。施耐庵把局做深了,他的思想并不矛盾。央水为现实主义风格,采用的是本体叙事视角,更近作者本意。剧终以徽宗一句“准奏”戛然而止,便是大手笔。靖康之难,近在眼前,隐而不提,用意不尽,也是《水浒传》的克制吧。
该剧讲述了一名奇女子由牡丹培育而起,终达济民......
播放指数:2063℃
《水浒传1998版》 第16集在线观看 - 国产剧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33184-1-16.html
李逵的爱情
文/碎岁
电视剧《水浒传》中李逵的爱情,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爱情之一。nn故事始于泰安打擂,燕青李逵二人,在客栈与方腊手下庞万春兄妹相遇,心粗眼拙的李逵开始未认出庞秋霞女扮男装,只说,这位兄弟好秀气。打擂时庞露出真身,李逵恍然。再看庞秋霞,面如春花,目似止水,凌厉中藏着文静,柔媚中透着刚强,明显,李逵迅速为这种美慑服了。后李逵暴怒,痛打擎天柱——他的躁动中裹着一层狂喜,发现新世界的狂喜。nn客栈突围同时是他不可多得的表现机会,他没有任何理由不更英勇一些。这应是最让他感到幸福的一次拼杀。怀揣满腔温柔,杀出一条血路。nn分别紧迫。寥寥几语后,望着原野烟尘中庞秋霞踏马远去的身影,李逵久久回不过神。nn心细如发的燕青敏锐捕捉到李逵的变化,于是开玩笑:舍不得?羞窘中李逵急忙掩饰:你才舍不得!nn世事坚定延展。招安之后,平方腊的时刻来了。nn杭州议和,李逵是抱了期待的。再次相逢庞秋霞,李逵几次忍不住去逗她,以示亲昵。纵遭冷遇,仍满心欢喜。nn李逵以何样的心情上的沙场?初见时同生共死,而今却要兵戎相见。nn刀剑无情,李逵是怎样心急火燎地找着庞秋霞?找到庞之后,李逵一边用板斧护着庞,一边急急相劝:庞妹子,快逃吧!而庞给他的回复,则是疾风般抡来的砍刀(那道伤口是李逵自爱人处得到的唯一礼物)。当兄弟们的刀枪围近庞秋霞,她是否听到了这位刚猛暴烈的大汉无助的哭嚎:“别杀她!别杀她!……”nn但她还是被杀了,切菜一样。——他眼睁睁着着。nn他傻了。nn不难理解李逵饮下毒酒时的从容。那绝非因对宋江的义(或愚忠),而是他内心深处的绝望。理想接连的幻灭,他的精神世界已近死寂。nn随着母亲的葬身虎口(只给他留下几缕白发几根骨头);随着梁山的被招安与兄弟们的风流云散(他的江湖梦);随着面前的爱人血淋淋地死去(甚至她至死也不知道,有一个人曾那样撕心裂肺地爱过她);随着燕青的远走高飞(小乙哥是他唯一的倾诉对象)……他终于无牵无挂,空空荡荡。nn在这个世界上,他已无处为家。再也没人会想起他了。没人对他的故事有兴趣,没人问他的感受。而他,也再难动衷。nn万念俱灰,无谓生死。肉身死灭只是一道尘俗手续。nn李逵殉情而死。我以为。
关于央视水浒的拍摄思路问题之前在几处论坛都留过言,整理起来再顺便添点新内容:
1. 央视水浒对于许多角色的树立是前后有逻辑、互相有关联的。例如原著林冲武气远胜文气,而央水几乎塑造成了儒雅温润的文士形象,央水林冲因而颇受诟病,然而,首先这个形象是由宝剑记、野猪林、夜奔等戏曲文化传承来的符号化“俊扮”,而且最关键的是借此避免重复——与以粗、勇、莽、豪闻名的李逵、鲁达、阮三雄、武松、杨志等不类,否则人物有气质雷同之嫌。央水的晁盖也与原著多有不同,导演实际想把他明显区分于精诈谄媚的宋江,突显他的“义”,甚至是有些看似无甚头脑的粗勇(曾头市因为负气出击而中箭身亡)。央水改编晁盖对于“撞筹”的举棋不定,倒更显三阮“天不怕地不怕”的粗犷形象,在剧中的改编即他们反说晁盖,也并非全无道理。
2. 关于李逵与原著中并没有的人物庞秋霞的改编,之前在豆瓣看了一位网友写的“李逵的爱情”剧评,觉得写得很好。李逵虽是草莽,但也是凡人。这段爱情故事的结局催生的是水浒结尾他的哀大莫过于心死,心死莫过于一“怒”——庞秋霞死于兄弟之手,数秒的沉默之后他大开杀戒,苍凉世道,生不如死,且死只是最终归宿。这种心死之感,倒解释了为何一直莽撞的李逵在宋江说与他毒酒在此之后,淡定地一饮而尽,闭门、拉帘、回身、卧于宋江身旁与其一同赴死,一系列动作的逻辑性之强,令人怀疑这究竟是不是李逵。增加这不多的情感戏,我倒觉得逻辑上让李逵之死更有说服力。
3. 如细细分析品味,可以发现几大主演与原著所绘的气质均有出入,但是观众并不觉得这些细节变动有唐突之感。与此相比,新版水浒(2011年版)令我最无法忍受的就是胡乱添加原著没有的人物和情节,一整个夹杂了说岳、残水浒、荡寇志的大杂烩,甚至将原著一环套一环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的主导线索完全打乱,宋押司开篇就出现,高俅则“难产”迟迟不见,几位”流氓”合计着要打劫官府大批银两——这“始自上乱”的主旨已经变成了土匪当道、朝廷不得不镇压。符不符合原著和改编成不成功是两个问题,新旧水浒在符合原著上半斤八两,但央水好歹改编基本是成功的。
4. 关于央视水浒只在原著内部敲打缝补的分析:水浒本身就是民间传说集合的产物,版本很多,且并非独立创作,一些人物情节亦靠着人民大众口口相传,施、罗的原著也有不乏前后矛盾、空间地理表述错乱等的问题,精华颇多,糟粕不少,不乏血腥暴力或是怪力乱神的荒谬桥段,洪太尉误走妖魔、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如此种种,亦不乏大同小异读来味同嚼蜡的好汉群像,亦包括后人续作狗尾续貂的征辽和破田虎王庆等段落。央视的编剧杨争光、冉平都是非常优秀的编剧,他们对原著的理解想必并不会偏离太远。既是为了拍摄电视剧,营造冲突、塑造角色,增强戏剧推动,难免要进行改编,只要合情合理,不伤及原著筋骨,也是无可厚非。有一些剧情的改编,并非出于编剧的无知,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举一改编例证,如林冲之死一节,实际上原著的续文并不出色,不仅缺乏戏剧性,对林冲性格的拿捏也不够有说服力,倒是田连元(央视水浒顾问)的改编更有悲剧性、讽刺性。此外,除了剧情不论,央视水浒的精华并不在于凑不凑齐108将,而在于将几个主要人物的喜怒哀惧琢磨透彻,造型表现到位,内心情感挖掘到位,几个主角形象丰满立体了,水浒的拍摄便成功了一半,宁缺毋滥便是此理。毕竟,民间口口相传的就是那些最经典的故事及最熟悉的英雄好汉,鲁、武、宋、林、卢十回,如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人肉包子铺;怒杀阎婆惜、浔阳楼吟反诗;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燕青石秀劫法场、兵打北京城,等等。水浒精髓正在于此,刻画除宋江之外的几个主要人物特别是被逼上梁山的人物。官逼民反,乱自上作,主旨点睛。
5. 从编剧、导演、选角、镜头语言,到服饰、布景、配乐等,央视水浒皆是精华。读了张绍林导演艺术研究的著作,才能体会他的执着认真,人物角色选择上极为较真。片尾曲中人物图谱,是在拍摄前数年就已请了戴敦邦精心绘制,戴老查询众多古籍文献资料,一丝细节都不放过,演员便依照绘画来选,从形到神一一具备。化妆班子也是一换再换,力求扮相达到百分之百的贴近人物。演员班子里也有一群话剧戏骨,李雪健、魏宗万、周野芒、宁晓志、王卫国等等,从主角至配角,不下十位梅花奖得主(按:获奖时间包含水浒拍摄前后)。老一辈踏实,单纯,真正为了艺术奉献自我。当然了,央水里也有许多我个人不认可的地方,一些次级配角塑造有欠如公孙胜、关胜、柴进等等,以及越往后期故事越仓促,这些确实是央水的遗憾。 鲁版水浒个人认为和央水在某些地方可以一较高下,只是欠在服装布景不甚考究,某些时候演得近似舞台剧,话剧感比较强,但演技派成群,配乐也很有山东、河南地方民间音乐气息。央视版欠在情节不全(经费有限不得已),有些配角因为人员不够有重复出镜,因为演员招募是一个大问题(当年演员匮乏,上戏、中戏,包括人艺的学员班,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位,几乎都出现在了水浒的演员表里),此外还有编剧改编众口难调的问题等等,但是它拍摄在另三大名著之后,吸收精华弥补不足,武戏高出三国,文戏不输红楼。央视纪录片中华武功在提及中国冷兵器巅峰时期的宋朝时,央视水浒居然多次出镜。作为记录片出现电视剧的镜头竟然毫不违和,足见央版的严谨考究。全剧“黑色电影”的拍摄思路之大胆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明暗对比,倾斜构图,阳光照射下颗粒感的尘土飘散在空中四处飞扬,如此种种,都更突显水浒故事的绝望压抑和强烈的宿命感。论及影视艺术价值,央视版水浒可以算是经典。
6. 关于音乐,值得说的就更是太多了,细细分析起来足可以写上一篇万余字的大论文,在此仅稍作分析。
赵季平先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影视配乐作曲家。曾读过些赵老师访谈,青年时代他在陕西下乡数年,深入乡间学习民间音乐,写出的练笔作品据他言需以车来拉。他笔下那些带有民族或地域风格的旋律,实际无法说清究竟来自哪些民间小调或山歌,因为已完全活用并转换为了自己的音乐语汇。赵季平对中西音乐元素运用地得心应手,且元素间转换行云流水。私以为,三版水浒(鲁、央、新)配乐风格分别为:“中学为体”、“西为中用”、“不中不西”。最高水准的是第二种,亦是最难的,单一风格最是简单,中西元素的有机融合则考验水平。稍作解释:鲁版的配乐秉承“拿来主义”,几乎都是民间小调直接运用,例如任同祥编曲的一枝花,原曲牌其实已有百年历史。而新水浒的配乐风格简言之:大杂烩,各段配乐之间几无任何关联,风格乱七八糟——管弦乐作品、民族器乐作品(而且运用的是毫无山东、河南地方音乐特色的乐器)、流行风格作品、古风作品,以及以上几种的互相交杂。不得不说,作为一部整体的电视剧配乐,缺乏统一主题与风格混乱是最忌讳之处。而赵季平的配乐则可被当做一部组曲来看待,王进打高俅、武松杀嫂里都有那段经典的唢呐主题旋律,该主题不仅反复再现,且在其他配乐中有数次变奏成分,说明作曲家思路始终贯穿如一。《好汉歌》借鉴了河南民间小调《王大娘钉缸》,很多现当代作曲家在创作民族风味的作品时,下乡采风收集民间音乐素材化用进作品是常有的事情,这不能作为该作并非“原创”因而不是好作品的指责理由,况且《好汉歌》除了旋律和音型相似以外,配器是全新的,尤其是鬼才作曲家赵季平在高潮段落选择加入高亢的唢呐重叠主题,让这件带着粗粝土腥气质常人看来只适合红白喜事的乐器焕发了真正的光彩,其配器审美精彩至极,令《好汉歌》可以说既保留了《王大娘钉缸》原来的河南乡土地方气息,旋律朗朗上口,又充满了西方音乐平衡和谐的美感,结构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水浒》与央视《三国》片头片尾曲创作思路相同——一首选用通俗唱法,一首选用民族/美声唱法,接地气的同时力求提升其艺术性内涵。《天时地利人和》的旋法安排也明显参考了山东/河南方言的声调特点,如“旧日宫墙”、“一说再说”等等。个人最佩服赵季平的地方在于他可将中西元素游刃有余地融合为一,且无丝毫违和感。例如《兄弟情谊》里,前景中均是民族乐器(筝、坠胡、笙、笛),而背景衬托居然是西方管弦乐队里的弦乐队,但相互交融、水乳一体;再例如《军威浩壮》里,配器风格略近似西方现代作曲家如肖斯塔科维奇、普洛克菲耶夫等人的交响、管弦或钢琴作品,钢琴被当做打击乐在演奏固定低音,此种天才的吸收和创造能力何止在赵季平写作的年代,今日听来依然新鲜。随着年龄增进,聆听的音乐作品越发多样,常常惊喜地在赵季平配乐中反复发现许多细小的民间地方音乐的旋法精髓,颇有门道。寥寥数音,滋味却淋漓尽致。如在听刘明源的《河南小曲》时发现,其中一句尾音旋法,虽仅有数音,却明显与《兄弟情谊》一句坠胡旋律具有一模一样的尾音形态,河南、山东的地方性民间音乐风味便靠这短短一个尾音的旋法效果。如此种种,愈是琢磨,愈是有趣,愈是惊叹,这套配乐当属百听不厌的精品。
2018年10月
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经典影视作品亦然。n
小时候不懂事,看98央视版《水浒传》电视剧,光顾着看武松景阳冈打虎了,最近重温,有了很多新发现,才逐渐明白这部剧有多经典。
比如,看潘金莲那段时,弹幕上飘过“怎么老是洗澡”、“都洗秃噜皮了”,我才意识到,原来导演让潘金莲洗了四次澡。
洗澡这个情节,原著《水浒传》里没有,编剧和导演在剧版《水浒传》里,特意新增了这一情节,而且是不厌其烦地让潘金莲洗了四次澡。
这就有意思了。
原著里,潘金莲一出场,就被简单粗暴、不由分说地定在了“荡妇”的耻辱柱上。
和武松初次见面,就急不可耐地动起了歪心思。n
接下来的相处中,又时时处心积虑地勾引。n
仿佛潘金莲一出生就是个纯粹的“荡妇”,既然是“荡妇”,那她的一举一动无不是罪证。n
几百年前的小说可以这么写,但20世纪末的电视剧却绝不能这么拍。n
传统男权社会贞节观对女性的贬低、物化和戕害,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观感。新的时代应该有新的视角去审视经典作品,做出新的阐释。n
于是,就有了这四次洗澡。
先看第一次洗澡。n
第一次洗澡发生在潘金莲刚出场时。
甫一出场,武大郎还在呼呼大睡,潘金莲就早起蒸炊饼,蒸好才喊武大郎起床。有个细节很动人,武大郎刚醒,潘金莲就把他的衣服递到跟前了。武大郎出门后,她就在家收拾屋子打扫卫生。而武大郎卖完炊饼早早回来,她立马欢喜地表示第二天多做一些,并且马上给武大郎倒水洗漱。当武大郎表示要自己动手时,潘金莲马上说:
相比于自小卖给张大户做丫鬟受人摆布的命运,就算守着武大郎这样三寸丁枯树皮的男人,潘金莲也认为“总算过上了安生的日子”。她认命,而且很知足。
一出场,寥寥几个镜头,一个迥异于原著的潘金莲形象就立住了:贤惠、知足、任劳任怨、安分守己,谁看了不得说一句“娶妻当娶潘金莲”。
这样的翻案很大胆,因为六老师说得好,“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再怎么改编,最后的“诱叔鸩夫”的故事总归要演。从刚树立起来的“贤妻良母”,如何自然顺滑地过渡到大众熟知的“淫娃荡妇”,就极其考验功底。
编剧好手笔,故事一开始,草蛇灰线,早已伏脉千里,那就是:潘金莲爱洗澡。
洗澡,就代表爱美,爱干净,对生活品质有要求,同时也说明此时的潘金莲还是洁身自好的,当然还有点寂寞。
这和邋里邋遢且粗枝大叶的武大郎形成强烈反差,所以他们二人的差别不仅仅是外貌上的云泥之别,更有内心深处的不可沟通。潘金莲和武大郎是两个世界的人,二人的婚姻和感情,从外到内都隐藏着危机,一有风吹草动,注定不能长久。
武松带着那股风来了,于是就有了潘金莲的第二次洗澡。n
初见武松,潘金莲就震惊于武松的魁梧身材和英朗样貌,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在武松身上,简直看愣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不过,面对这样雄壮英俊,且有打虎英雄光环加持的男人,潘金莲有这样的反应再正常不过。
而一母兄弟二人在桌边一左一右坐着,鲜明的对比更让潘金莲怅然若失。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王思懿的演技真是好啊,眼神里全是戏,现在的影视剧里好久没见到这样动人的眼神了。
此时的潘金莲对武松肯定是有好感的,否则也不会在武大郎出门前特意叮嘱“叫叔叔回来一起吃饭”。
但你说此时的潘金莲有什么歪心思,倒也说不上,最起码她的言行举止还是得体的,符合长嫂如母的身份。就算是内心有什么悸动,也是发乎情止乎礼的。但有了武松这股风,潘金莲心中的火苗总算在暗中被撩拨起来了。所以,在第二次洗澡时,潘金莲从上往下把水浇在脸上,就像是在浇灭胸中的欲火。
虽然什么台词都没有,但是在沉默的寂寞中,潘金莲肯定有过憧憬,有过幻想,有过挣扎,最终却又不得不认命。隔着叔嫂这个障碍,那个男人注定不属于自己。n
所以潘金莲轻轻抚摸自己的肩膀,情欲流动中就有了点伤感的意味。有自伤身世,又有点深闺幽怨,有了哀而不艳的惆怅。有了这些幽暗的内心刻画,之后潘金莲的所作所为虽然依旧可恨,但多多少少有了被理解和同情的基础。
继续看第三次洗澡。n
在两人的相处中,武松的种种言行让潘金莲渐渐产生了误会,或者说重新点起了她的欲火。n
“有了嫂嫂,家才像个家”,潘金莲让从小孤苦无依的武氏兄弟有了安稳的生活,对此武松表示出了极大的感激:
第一次听到这么安慰人心的话,潘金莲怅然良久,眼含泪花:
武松住进家里后,潘金莲像母亲一样为其铺床,武松不由地表示出了感激:n
武松每天回家,潘金莲都热酒热菜等待着。看武松没有换季的衣服,潘金莲给他量尺寸要做一件,再一次感动了武松:n
武松的这些话,只是出于对温馨的家庭生活的满足,对像母亲一样照顾自己兄弟的嫂嫂的感恩。对于潘金莲来说,自己的付出和牺牲,终于得到了理解和体谅,还是来自自己敬佩和喜欢的男人,潘金莲自然是感动的。但这份感动,却慢慢变了味。
终于,有一晚,武大郎和潘金莲躺在床上,武大郎握着她的手说“没想到你对我兄弟真好”。看着武大郎丑陋的脸,潘金莲推开了他的手,转过身去,这是潘金莲第一次对武大郎产生了嫌弃。
带着这样的嫌弃,潘金莲去给武松送炭,却看到浑身肌肉的武松,袒露着鼓鼓的胸肌躺在床上。两相对比,潘金莲的欲火立马熊熊燃烧,连呼吸声都突然变得沉重起来。
第二天,一向不施粉黛的潘金莲开始打扮了起来。所谓女为悦己者容,潘金莲彻底沦陷了。
直到这个时候,铺垫了那么多,经历了那么远的心路历程,潘金莲才开始对武松展开试探。n
武松给潘金莲买了一块衣料,接料子的时候,潘金莲顺手有意无意之间摸了一下武松的手,还说:
这样的言行已经非常暧昧了,而一而再再而三让武松在自己面前试穿新衣服,就更加超出了嫂子对小叔子的正常感情。幸好王婆送饭来了,才打破了尴尬。
可等武松穿好衣服从自己屋里出来,给潘金莲看时,她却黯然神伤地上楼去了。她刚燃起的欲火,被兜头浇了一盆凉水。
所以,当听武大说要给武松说亲后,潘金莲也许幻想自己是武松的新娘,或者明知自己永远不可能是武松的新娘。第三次洗澡时,她双手交叉抚摸自己的双肩,好像是另外一个人在和她拥抱;然后她抚摸自己的右肩,露出沉醉的笑容。可能只有在一个人任意驰骋的想象中,武松才属于她,她才能得到她想要的那种幸福。
不过是一个失意的女人寂寞的自我安慰罢了。
第四次洗澡就相对简单多了。n
试探被拒绝,武松又要说亲,接连的打击,让潘金莲在等待武松的时候,都显得怏怏的。突然,她好像听到了声音,以为武松回来了,可打开门只看见茫茫大雪飘落,街上熙熙攘攘都是路人。n
可这一开门却非常关键,有了这次开门,潘金莲心中的火,才会陡然燃起又悄然熄灭,有了这样的大起大落,心情才会郁闷到极致,才会有潘金莲忍着不适而自斟自酌。只有喝得满腹委屈,喝得面红耳热,喝得眼含热泪,她才有了敢要求武松喝交杯酒的勇气和胆量,她最后的试探才显得可信可悯可叹。
拒绝潘金莲后,武松找个借口搬回衙门去住,家里顿时冷清了下来,潘金莲后悔了,失魂落魄得连饭都忘了做。
武松回来辞行,潘金莲以为他回心转意,满脸欢喜相迎。可听到武松叫武大郎看好门户,潘金莲顿时变了脸色,尤其是那句“篱笆扎得牢,野狗不得入”,更让她怒不可遏。
武松走后,潘金莲的第四次澡洗得心烦意乱,洗得恼羞成怒,却又无处发泄,幽怨地甩手拍水也难以排解。她一片热心被辜负,又被羞辱,绝望之下,是又气又恨。
此时,虽然撩拨武松无望,可潘金莲胸中的烈火再也难捺不住,一发不可收拾了。此后,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所有的铺垫都已就位,潘金莲从剧中出场时的“贤妻良母”,终于回到了大众熟知的“淫娃荡妇”形象。n
绕一大圈子又回到原点,多余吗?n
当然不!n
绕了这么一个大圈,洗了四次澡,将潘金莲的寂寞和孤独、希望和绝望、压抑和欲望展现得淋漓尽致,将原著中扁平化的“歹毒残忍的荒淫荡妇”形象,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其情可悯的苦命人。
这个过程,就是深入潘金莲内心的过程,是一个试图理解她的过程。这是编剧和导演的苦心所在,用心所在,也是他们的温情所在。n
早起蒸馒头,操持家务,端饭煮酒,失望开门,自斟自酌,以及四次洗澡,98版《水浒传》里这些在不违背原著剧情的狭小空间里,新增的动人小细节,都是编剧和导演吃透了原著,又拥有现代意识,带着敬畏与匠心,给剧中人物的温情,给场外观众的尊重。n
正是这样的用心,才成就了98版《水浒传》电视剧的经典地位。难怪当年金庸看过《水浒传》后,愿意以 1 元钱的价格把《笑傲江湖》的版权卖给了央视,只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拍出《水浒传》的水准。
如今,我们的电视剧场面越来越宏大,特效越来越逼真,满屏大而化之的剧情,满屏粗制滥造的台词,满屏简单粗暴的“渣男”“绿茶”,没有回味,没有深度。好像我们再也雕琢不出四次洗澡这样动人的细节,也不愿意花心思去理解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了。n
有些能力,我们好像永远地失去了。
——超出“投降”与“招安”的视界
原作者:市隐侠兽
十年前,小说《水浒传》是少年的我一部“圣经”,是四大名著当时给我印象最好的一部;十年后,央视43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我平淡的生活中滴进一滴烈酒,使我找回成年时不再有的豪迈和天真,认可它是四大名著改编最好的一部。
电视剧并非尽美,人人自有解释它的权利;但是,水浒专家站出来了,俨然替我们大众立言,左一个“予以封杀”,右一个“谬种流传”,言辞的激切、上线的高度之高,纵令对艺术最木讷、对政治最感冒的戈培尔、日丹诺夫,亦有所不及!实则这种大批判的调门,并无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作品,那种截断众流的霸道,适以堵塞了大众自由思想的空间和多元表达的渠道,对学术界、创作界乃至整个社会走向宽容和进步,只会起到反面的作用。
请问:真理真在少数精英、专家一边吗?水浒专家、学术权威就一定最有发言权吗?你是学者你就比普通公众更正确、更有发言权吗?你的观点就一定代表全体或大多数观众的意见吗?便真有缺陷、真有“错误”的作品就必须予以封杀吗?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现在哪里?改革开放的清平盛世、朗朗乾坤又与政治运动的“战火纷飞、帽子乱盖”有何区别?试问你封杀的是贻害社会的谬种,还是大众解释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的天然权利?
你可以说一部作品不好,但请你拿出细致做学问的功夫;你应允许我说它多好,便请你看我指出:电视剧《水浒传》好在哪里。
表现投降与版本问题
某些人反对电视剧最力的一点,就是说它选择版本不好,表现宋江受招安了;在梁山好汉攻打方腊的问题上,改编者站到投降主义的立场上去了。真是这样吗?表现了招安就是为投降主义唱赞歌吗?这样不是矮化宋大哥吗,不是给梁山好汉抹黑吗?好,让我们就从版本入手,看看电视剧有没有矮化宋江,有没有给梁山好汉抹黑。
所谓《水浒传》反映梁山好汉“投降”一说,是鲁迅先提出来、毛泽东后发展的;但他们非但没有因此否定100回本的价值,反而批评金圣叹篡逆古人原意,把原有的结构和思想作了腰斩。轰动一时的“批水浒”风波起因于:1975年8月14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天子伴读”芦狄记录并整理了毛泽东对他谈的古典小说看法,其中关于《水浒》的部分如下: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
“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会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金圣叹把《水浒》砍掉了二十多回。砍掉了,不真实。鲁迅非常不满意金圣叹,专写了一篇评论金圣叹的文章《谈金圣叹》。(见《南腔北调集》)”
“《水浒》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三种都要出。把鲁迅的那段评语写在前面。”
我们看看毛泽东、鲁迅怎样对待文学作品,才知道什么是权威、什么是真正搞学问,不掩过、不虚美,更不高举一家之旗帜焚毁百家之言论。毛泽东、鲁迅瞧不起金圣叹搞“学阀”、“学霸”,他们是学界、政界的当权派,却并没有下令把金圣叹腰斩的版本“予以封杀”,以免“谬种流传”;相反,倒主张几种本子“都要出”,让人们辨别比较。这种允许多种观点并立、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任其自见优劣的治学态度,才是伟人的胸怀,才是值得弘扬的学术民主精神。
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后三十回明显创作苍白乏力,不是原著的应有笔法;百二十回本,征田虎、征王庆的部分更为芜秽不堪,离真正全本原貌更远。但艺术价值最高的前七十回(还有楔子)也绝非善本,百回本既能保持一定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境界,使水浒故事有一个完整的、悲剧性的、富于启迪与教益的结局,且已广泛流行于世,金圣叹作为批评家,只要履行批评的职责也就可以了,何必画蛇添足、隔靴搔痒?其实金圣叹生 于士大夫以旅游形骸为荣的明末,是个极其偏激的才子型人物,他斩西厢、斩水浒,说穿了,是一种表演,吸引天下的注目,以贩售自己的学术观点、美学观点。阉割祖国文化遗产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正确的。何况71回本就没有招安的基因吗?
第31回明明写着:宋江对准备落草二龙山的武松说:“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
第41回明明写着:智取完无为军,李逵叫嚣要彻底革命:“好!哥哥正应着天上的言语!……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他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宋江并未附和;
第67回明明写着:卢俊义上山,李逵、武松等劝进,宋江再一次拒绝了李逵让他“将革命进行到底”、“哥哥便做皇帝”的主张,“大怒,喝骂”;
第71回也明明写着:打完东昌府,宋江向众兄弟许愿:“……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排完座次后,宋江醉作《满江红》,最后一句:“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并就李逵等人劝谏训话;“众兄弟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
原著71回这么多地方地方左一遍、右一遍的写到了受招安的必然内因,电视剧改编应该全盘抹煞吗?以71回本为底本,改编电视剧就能回避招安问题吗?以71回本为底本改编而回避招安问题,能算忠于原著吗?那不是对古典名著的篡改吗?如果写到什么、表现什么就是宣扬什么、鼓励什么,那《红楼梦》不是在鼓吹一夫多妻制、鼓吹意淫吗?莎士比亚戏剧不是在鼓吹金钱万能、享乐至上吗?《西游记》、《聊斋》也在鼓吹封建迷信、渲染黄色恐布啊!这文艺创作没法搞了!
毛泽东、鲁迅说写投降写得好,并不是说投降投得好,而是说以投降的描写作为反面教材,让人了解当奴隶的可悲下场。如果71回以后的续书作者赞成投降、赞美投降,他应该把投降后梁山好汉的境遇写得美滋滋、呱呱叫才对呀,这样才能鼓励人们向统治者投降啊!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样,“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阴风惨惨,冷冷凄凄,想投降的人早被吓死了,谁还肯投降也换个鸟尽弓藏、伙散人亡的下场?从这种凄惨描写看,续作者为统治阶级服务、高唱“请受招安”旋律不怎么成功啊!他的同情到底是在方腊、宋江一边,还是赵佶、高俅一边?电视剧里宋江一伙是什么下场?他们眼看着方腊党徒被童贯下令一串串的杀掉,脸上是什么样表情|?说改编者立场暧昧,亏他也懂艺术欣赏。
如果不写招安就是好的版本,1932年上海学者梅寄鹤发现的、1933年上海中西书局初印的澄江梅氏藏“古本”120回本《水浒传》,于1985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大规模出版发行,梁山好汉完全没有受招安,而且构思布局“以石碣始,以石碣终”,文笔文风与前71回一贯一致,现由上海图书馆收藏。水浒专家怎么不提这个本子呢?就算梅氏藏本也是假的,造伪或伪续的,其思想价值、艺术价值总比通行的受了招安的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为强,为什么不以它为蓝本重拍电视剧,而非要依据金圣叹的那个腰斩本拍一部腰斩的电视剧呢?从大众文化媒介的特点来说,梁山好汉受招安了也好,没有招安也好,读者和观众永远想看一部故事完整的《水浒传》;读了没受招安的百二十回“古本”,也不影响大家再看受了招安的百回本,了解一下梁山好汉的最终结局。试问除了招安或者覆灭,梁山的农民军还能有什么结果?电视剧改编指向招安以至覆灭的最终结局,揭示了当时历史条件下梁山农民军唯一可能的结果,既符合情理,又使观众无形中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要说电视剧描写招安、投降会引导观众误入歧途,难道从49年以来受着唯物史观教育的观众会丧失分辨力,在统治者和反抗者之间连个正确的取舍都做不出来;会动摇意志,也去向腐败的统治阶级投降,甚而帮助他们镇压起义不成?然而今天的太平世界,反动统治阶级何在、起义者何在?没有能与《水浒传》对号入座的对象,又让我们何从降起、何从帮起哪?!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虽说那辞侃得离谱,但就像理解三百年前金圣叹删书立言的表演一样,我们也很理解当今某些专家曲解妄评电视剧、打倒别人树起自己,时时处处提醒公众“我才是专家”,甚而实现另起炉灶、推销自己主笔的其他电视剧的商业意图和利益需要。
从李雪健演宋江看电视剧改编的整体把握
宋江在一百单八将里位列“天魁星”,在小说和电视剧里是结构的“纲”、全部人物中的枢纽人物,通过这个人物带出全篇主题的“文眼”。选择李雪健演宋江,既是大众视觉传媒追求明星效应的主观考虑,又是演员与角色吻合的客观要求。
宋是半吊子地主知识分子,李雪健对古代文化有一定底子,浔阳楼上的反诗就出于他的亲笔翰墨;宋江是山东人,有梁山好汉的豪气,李雪健也是山东人,主演《大侦探》等表现过落拓江湖的潇洒和粗犷;宋江是猥鄙小吏,其貌不扬,遇到包养的情妇阎婆惜移情别恋那种尴尬事和卢俊义那样出身好、相貌好、本领好各方面条件全面优越的竞争对手,常会产生一股自惭形秽的窝囊感,李雪健演过的宋大成,跟宋江大同小异;宋江是乱世枭雄,统率群豪,深谙权术,李雪健舞台和人生经验丰富,类似鲍国安之于曹操,演起宋江来驾轻就熟。有了这几端荦荦大者,演员与角色诸多方面的匹配,虽有导演、剧本、夹生白话台词等诸多限制,李雪健演宋江,依然属当仁不让之选。主角的恰当选定,已使央视版电视剧具备了成功和超于其他版本成功的基础。
李雪健为宋公明设计的将军肚、八字步,带泪眼、贱兮兮,黑铁脸、作威福,颇招来了一群无知者的诟病——这么矮化宋江,做大哥怎么能令人心服呢?恰恰的,宋江得人心就在于他有这些本事或特点。
将军肚,将帅相也;八字步,文墨相也,两者都是迥然于、高乎于梁山一众大老粗的特征;带泪眼、贱兮兮,人性化、亲和力、重人情的孟尝与伯乐相也,不见他相送武松、山冈上久久不去的孤单身影?重感情、讲义气、通人情、懂社交,善于发现、赏识和笼络人才,这是他在社会上能吃得开的资本,也是他使壮士归心的头号条件。黑铁脸、作威福,这更是镇慑群雄、驾驭部众的必要手腕。若无对李逵的又拉又吓、又骗又哄,扶植起自己的嫡系——“家生的孩儿”,建立基本队伍;若无对晁盖全心全意奉承,在他死后又如丧考妣般“哭得发昏”;没有对阮氏兄弟等桀骜不驯的石碣村山头“最早革命”的首义头领一再安抚和拉拢,没有对大英雄大豪杰、以武功论的“水浒第一好汉”卢俊义一再逊让,对李逵、武松、吴用等人递来的椅子顺水推舟,头把交椅他能坐上吗?能坐得稳吗?又安能屈一大批强悍不羁的绿林豪客一切行动听指挥呢?
李雪健的表演,张绍林的调度都很有分寸,不瘟不火,是将宋江形象具象化的极大成功。
在剧情结构上,电视剧以宋江为主线,基本展示了梁山起义从举起到壮大、到毁灭的完整过程,“前宋江时期”、“宋江期”、“宋江后期”三大块,眉目清晰;气氛酿造上,导演手法朴素,表演平实,美工和道具重考证而富于质感,传达出浓厚的宋代庶民与江湖社会生活气息。这种气氛适于表现宋代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的时代条件下,下层平民的真实生活,也适当表现出了鱼龙江湖的梁山好汉们蓬勃的朝气。这是本片总体把握上的成功。
部分普通观众批评电视剧后半部宋江没有人心,梁山群雄下场太惨,气氛太悲郁,导演对梁山太狠,这是没有看到宋江驱众兄弟入方腊战争虎口的痛苦和心疼,也没有领会导演的警世苦心。
宋江的阶级性、知识分子属性是他投降意识的根源,选择这样的领袖,注定了梁山聚义的悲剧根源。为反驳诋宋说、导演无良说,我在电视剧播完的第二天写了《看〈水浒传〉对宋江说“不”》,文中写道:
“宋大哥啊,但愿你从没有受过‘忠孝’教育,从来不幻想在天子人臣底下讨取什么功名;从来不去幻想,有了明君清官,就会天下太平。
“但愿你从没有冒众兄弟之大不韪去受招安,你知不知道啊,从古至今那些统治者都是狼子野心,你一招安就成了他们镇压异己的工具,就成了他们‘以杂牌消灭杂牌’的一招狠棋?
“你这一招安,断送了梁山的革命事业,断送了兄弟们无间的义气,断送了他们的欢乐、自由乃至生命,等于用弟兄们的血肉去填昏君庸吏的私壑;也就断送了替天行道、为民请命的资本,断送了天下百姓大旱之望云霓的期盼!
“这一招安,不光把你的魂招了去,还搭上忠肝义胆的铁牛哥、花荣哥两条性命。如今,你们回来了,在吴学究的怀抱里回来了,请你的灵魂看看,看草堂残破,看水泊干涸,看英雄基业衰败,看奸佞功成万骨枯!看看吧,你的已被招安了的心中,是否惹起一丝不安?
“哦,大伙都瞧见了,归来之魂的你,黑脸煞白,涕泪滂沱真似一阵及时雨!大家也都觉察,你的心在不安的颤抖,悲愤与悔恨汇成你泪眼的两道泉源——然而为时已晚。我们是否该就此原谅你呢?在电视里,我们看见一个又一个兄弟倒下去,你一次又一次当着兄弟们的面跪下去,证明你要报效皇国是出于一片真诚,你想成功立业也是一片真诚,而你爱护兄弟、痛惜兄弟,负愧于兄弟同样是一片真诚的!在茫茫的历史时空,个人的一点恩怨、小集体的遭遇都算不了什么,雪泥鸿爪早已消融在旧社会向新世界嬗递的阳光之下——为你这一片赤诚,原谅你。”
我还谈到改编坚持大悲剧结局的积极意义:“应当感谢小说作者,感谢电视剧的改编者,用血淋淋的故事,真实为我们展现了旧式农民造反军必然的命运;惊心动魄的杀戮与分裂,梁山兄弟的惨烈牺牲,向宋江式的落后意识、投降行径重重说了一声——‘不’,堵死了后世向一切不义政府投降的路。”电视剧原本可以不极力渲染宋江之错、梁山义军下场之惨,而改编者极力表现投降及其后果,正是为了否定投降,突出历史教训,警诫看不清操弄政治权柄的统治者面目的人。看到剧情最后宋江、李逵等魂兮归来,吴用抱骨灰瓮上吊,给人以极其窒闷不快之感,而这种窒闷不快是从排定座次的极盛之后,就由盛转衰,逐层铺垫,由接受招安到征方腊路上众兄弟相继凋零,凄惨气氛越来越浓重,观众心中的沉重郁闷也越渐加重的。观众看电视剧到最后郁闷之深、失落之甚,恰恰证明了这种气氛逐层铺垫手法的效果,也强化了电视剧的主题和创作者的意图:投降即是失败。
谁也不曾矮化宋江,电视剧只是表现了他本来的面目;谁也没有为梁山英雄抹黑,电视剧只是揭示了他们失败的必然。
说宋江残忍、说导演拙劣,说电视剧思想有害,是脱离历史条件,无视作品本体,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从王思懿演潘金莲看女性角色的改编力度
部分观众对电视剧的另一诟病焦点,是所谓为潘金莲翻案。翻案了没有啊?并没有!无论从主观意图还是客观效果看,电视剧都没有改变观众对潘金莲的评价,为她翻案既不是本剧的目的,也没有达到这种效果。既然没有,为什么有些人还这样吵吵嚷嚷呢?我看还是没有一副平和的艺术欣赏心态,凡自己没想过的问题,看上去都觉得不舒服、不适应,硬要按照自己的思维口径去削足适履、绳墨作品。
在电视剧里,潘金莲还是淫妇吗?不是了。为什么?她本来就不是!舒芜在岳麓书社出版的《红楼梦》普及本序言里说:“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三言二拍’里面那些女性,总是抢劫、欺骗、拐卖的对象;《金瓶梅》里的女性,是以受侮辱受蹂躏为乐为荣的卑贱污浊的形象;《水浒传》里的孙二娘、顾大嫂,是‘母夜叉’、‘母大虫’的形象;扈三娘是无意志,无感情,全家被梁山好汉杀了,却听凭宋江指配给她手下败将的王矮虎,从此自自然然加入了梁山一伙,好像是个机器人似的形象;潘金莲和潘巧云,则是活该在英雄好汉的刀下剖腹开膛的‘淫妇’形象。”这是中国女性的悲哀。
她们含辛茹苦把一个个吃奶的婴孩或害相思的毛头小子拉扯大,拉扯成英雄、政客、作家、艺术家……给他们精神支柱和肉体欢乐,使他们成为完整的、成功的男人。不料他们成功之后却向母亲、妻子、女儿、姐妹、情人反噬,不但不给她们艺术创作的权利,还在自己的作品中,一再把她们写成性欲亢进、人尽可夫的淫妇,总是在道德水准上低于男人,被人践踏、被人歧视,被人用最残酷的手段杀死。
如果情况属实,生活中本来如此,蹈袭不蹈袭原著也没什么,文艺作品中女性以什么面貌出现,总要以生活真实为依据。《水浒传》原著能说是真实的吗?真实生活中几曾有那么多的淫妇呢?一部“水浒”简直是一部淫妇手册: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白秀娥、卢俊义的太太贾氏、被利用来陷害武松的玉兰。无疑哪里都有堕落的女性和女性的堕落,但《水浒传》这么频繁密集的写,且吝于塑造哪怕一个可爱的女性形象——作为正面形象的林冲夫人,也丝毫不见可爱,只能说明作者对女性怀有很深的偏见。原作者目的很明显,女性人物是淫妇是节妇,他完全不感兴趣,借女性的道德缺陷衬托、树立男性英雄的高大形象,才是他的唯一兴趣。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我们还用得着重复古人的偏见和谬误吗?还用得着把一盆盆脏水泼向我们的人类姐妹吗?
潘金莲不再是淫妇,那是什么?普通具有正常生理心理需要一妇女。
没有理由认为女性的生理欲求是比男性更亢进的,《水浒传》原著也绝非《危险关系》式的泛性心理探索作品;以潘金莲这个具体人物而论,《水浒传》小说文本中的潘金莲,也与《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迥非一人,不可以《金》的淫妇潘金莲来等同《水》的家庭主妇潘金莲。在《聊斋志异》、《再生缘》、《红楼梦》之前,中国的文艺作品普遍忽视女性的个性描写。《三言》、《两拍》和《水浒传》、《金瓶梅》、《肉蒲团》等,虽然描写了很多女性,却并没能很好的表现出她们的个性,甚至连她们的外貌到底什么样我们都不能确定——当然也不乏少数例外,如杜十娘、杜丽娘。在男性沙文主义作者眼中,女人只有贤、淫等等抽象属性,具体性质只有面目肌肤之美,或丰满或苗条反正以能激起男人性欲为唯一特质。除非你承认这是生活的实态,不然我们非纠正它不可。
在遇到西门庆以前,《水浒传》原著所描写的潘金莲基本是个本分的家庭妇女。勾引并不是什么不可原宥的罪恶,我们男人也常常酒后失德。原作者大概并不想否认潘氏是个普通的、称职的家庭主妇,是武植劳动的好帮手,是撑起这个家业的半边天。电视剧里对潘氏的劳动技能和任劳任怨有较好的表现,那些揉面、烧炉、炊饼的镜头,不能当闲笔看待,对揭示潘金莲这个人物的本质、她的生活环境、她的思维和行为轨迹,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王思懿从一个台湾的都会小姐躬身为古代山东小镇上的劳动妇女,显然下了很大苦功,电视剧也因此丰富了原本很浓郁的生活气息。
但原著为什么将潘金莲描绘得使人认定她是淫妇、是天生坏女人呢?是作者出于偏见,进行了掩盖、歪曲和误导,把潘金莲身上固有的普通女人的良好品质给埋没掉了,许多本该表现的原著没有表现,潘金莲本来具备的读者没有看到。这就是我们感到书中潘金莲太坏,又坏得不合理的由来。
电视剧的好处是对原著埋没的东西重新挖掘。于是我们便看到了王思懿如何和面,如何照料武大,如何慎重自持,如何每天按时早早收起象征已婚女人与外界隔绝的窗罩……这样一个女人上了花花公子和多嘴虔婆的当,走上杀害丈夫的不可饶恕的道路,就令人同情了。
潘金莲为什么会变坏?原著语焉不详。原著中她并不是一贯的坏女人。仅从字面上也不足以得到潘金莲天生就淫荡、邪恶的印象。但是原著毕竟没有交代这种转折,雪窗戏叔也不足以作为转折的全部理由,那么日后的投入西门庆怀抱、积极执行杀夫罪行,可信度就明显不足 。这说明作者出于对女性的厌恶,不肯在合理化上动脑筋,没有设计一个潘金莲转变的合理情由。这种合理性的欠缺,在纯白描的古典小说里如果说还不算太扎眼,放到现代视听一体化的电视传媒里就完全无法让观众信服了。要改编成电视剧,就必须给潘金莲还有许许多多淫妇坏女人为什么做坏事,安排一个合情合理的因由,内在和外在的因由。好在电视剧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个理由。
导演安排王思懿几次洗澡,从中透露了潘金莲转变的微妙轨迹。第一次,尚未与武松相遇,对影自怜,不甘心绿鬓红颜任其衰老,青春就此埋没,对美有所自信,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动作情态是一种自信的舒缓;第二次,欲逗引武松,女为悦己者容,欣然洁浴理妆,全身散发青春活力和生命光彩,神态动作轻松愉悦、充满希望;第三次,戏叔计划失败,内心极度失落和空虚,“多情总被无情恼”,致使金身空对镜。洗澡的情态是懊恼的,动作是粗糙的甚至带着些暴戾。原先的理智防线开始崩解,下文遇到西门庆的引诱后,遂决定破罐子破摔。这样我们便看出来了,是有着正常生理和心理要求的潘金莲,追求与武松肉体与心灵的一并结合而不可得,本性中旧式女性较为软弱的一面暴露了出来,退而求其次,横下心只去顺应西门大官人的肉体诱惑了。
我们赞同一种观点,即:潘金莲的每一次洗浴,都是对自身命运的一次审视;每一次出浴之后,她的命运都向着悲剧的注定结局迈近了一步。那些把导演和演员的精心看做贩卖女性胴体的肤浅之见,只能证明他们自己没有欣赏正经艺术的磊落心态,不具备现代公民的文化素质;证明他们是以一副多么阴暗的心理注视着大众传媒,注视着他人。
王思懿塑造的潘金莲在电视剧里只是一个较突出的女性角色例子,其他的堕落女性,如阎氏、贾氏、玉兰,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苦衷,她们为什么堕落、为什么作恶或附恶,都有了合理的动因,因而出现了一幅相当生动的坏女人图,丰富了古典名著的人物画廊。电视剧改编之功实不可没,对女性人物——无论反面还是正面的,如《黄飞鸿4王者之风》红灯照大姐王菁华所演的林冲夫人,呈现了远超原著的生动可爱——的成功还原,是央视版《水浒传》改编的突出成就之一。
从丁海峰演武松看水浒英雄的改编力度
《水浒传》小说以写人物扬名千古,央视98版《水浒传》电视剧也必将以写人流芳百世。
给写尽天下英雄的古典名著里的英雄定型,并不容易。电视剧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力,使一大批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露面之余,更见神采。仅以武松为例,适以见电视改编的成功。
原著写武松逼上梁山的经过很动人,是《水浒传》原著前半部最出彩的部分;但这过程中,武松的心理转变不太容易让一般水平的读者看清。武松是怎样走上不归路的,具有相当大的典型意义。电视剧浓墨重彩,使原著未曾直白显露的微言大义处一一浮现,使水浒真正的第一条好汉武松——相对于有武无骨的卢俊义——的形象挺现。
武松的生命,血溅鸳鸯楼是一个根本的转折。在此之前,武松尽管多历乖舛,对生活、对社会仍抱有不灭的幻想。他是直肠人,人家对他客气,他就以为真的有人识英雄重英雄,咱家遇上了明主;玉兰许配给他后,姿色又不差,又温良能干,对她、对他都不失为一个好归宿,大英雄就此满足了(这涉及《水浒传》小说与电视剧文本差异的问题,即原著中武松会不会安于这种领导安排的家庭生活,从生活常理推测,答案是会,道理同上——与潘金莲非天生淫邪一样,武松非生来冷酷拒绝女色,此乃常理),大有从此知恩图报、为人鹰犬,日后男耕女织、寄人檐下、终其天年之势。他是伟丈夫,信守非义不为、非分不取,嫂子想联络他,他不肯,以其非义——有乖伦常故也;主子配婚给他,他心满意足,以其合于义、分内属于他是也。试看,玉兰为他洗衣物,他微醺似的一旁打起了醉棍——是醉棍,为什么不是打虎棍?这是导演的高明处。这是丁海峰扮演的武松心醉神怡的外现。失手打翻衣架,他慌乱不堪,憨态可掬,自少女玉兰的眼中看来,英雄显出了童真、孩子气的一面。顺便说到,这位玉兰的扮演者王茜并非新手,而是“老”演员了,但此前哪一部作品也没有在本剧中的少女清新之感。这一情节既是武松性格、情境的准确揭示,也是对英雄形象的丰富。
整部江湖战场、杀伐声不绝的《水浒传》,忽而出现这么田园诗般的场景,不是有点不伦不类吗?细看一看,林冲夫妻、卢俊义夫妻、燕青与李师师、李逵与庞春燕(这个女性在任何一版《水浒传》小说中均不见,与李逵的关系也涉及一个是否合理、李逵是否会存在这种男女之情的问题,这也要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是电视剧文本不同于小说,二是应用生活常理,有儿女之情的李逵更加人性化,更符合现代观念,这样的李逵更适于在电视剧中表现),鱼水相谐,合于天伦人伦,英雄也要有女人才能完整。然而,专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一再的打散鸳鸯,打散英雄人物过普通幸福生活的梦想。英雄美人不成眷属,欲望梦想的不得实现,其存在与社会的不相调和,正是人间悲剧的典型体现。田园诗式的虚假浪漫背后却是极尽人性卑鄙的大阴谋!玉兰何其有幸,生逢武松;玉兰何其不幸,生为人奴!无论英雄还是婢女,在那样一个社会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是电视剧《水浒传》为我们展示的又一个教训。
顺带一提,武松被栽赃陷害的阴谋,与金庸《连城诀》狄云被陷害的手法如出一辙,连金银器皿、侍妾——婢女设套的招数都完全一样,这既说明了金庸的桥段从何而来,也印证了金庸在《连城诀》后记中所说主奴社会主子对奴隶栽赃手法的普遍性、雷同性。
识破这个阴谋之后,武松变了,变得对现世完全失望,变得对人心全无信任,变得不分善恶良贱杀起人来毫不手软,变成了梁山泊第一等杀人不眨眼的狠辣强盗!鸳鸯楼上血腥的一幕,标志着武松的这种转变。我们看他在此之前,报兄仇也好,打蒋门神也好,都是小心谨慎,得调查重证据,分步骤分对象,进行个别的有力打击,给人以“做事把细”的印象;即使自幼抚育他的亲兄血仇,也没有让他失去理智。可是飞云浦开始,他杀红了眼,不分有辜无辜,都是一刀剁去?最后,他提着带血的屠刀逼近了玉兰,一个他喜欢过的女人,至少是他接受的也接受他的女人,实际上也是一个和他一样命苦的人——她珠泪涟涟,引颈就戮。在如血的跳动的烛焰中,武松也终于挥起了屠刀!这一刀,包含着对世事的失望,对心爱的不舍,更意味着与自己过去的一刀两断、彻底决裂!从此,武松不再有爱,不再有希望,世上不再有热血武二郎,只有心如铁石的虎面武行者。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强贼,排除了人性情愫和怜悯,近乎疯狂的杀人——不管是为了“替天行道”,还是扫除一切挡路者,是什么因素导致他落入如此境地?是阴谋导致的对人性和普通人生活目标的绝望。
武松披上僧侣的袈裟,是一个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是他由热血男儿转为铁血豪杰的信号,是他斩断社会秩序的羁绊、尽情放任自由天性的信号。此后的武松把生命投入豪杰事业,而不是小家庭的温馨;对自己的命运只有悲愤,对社会只有反抗,成了彻底的反社会者。了解武松的转变,可以了解梁山好汉为什么都有反社会、反秩序、反正统的倾向。日后,武松万分不情愿的去讨伐方腊,在农民军残酷的自相残杀中,被砍掉一条胳膊,其宿命的悲剧又加深一层。这时,他的不受羁勒的个性,与宿命抗争的天性,长期积郁的悲愤集中爆发了出来,而且是最强烈的一次。奋不顾身的死缠生擒方腊,并非主动的邀功或是什么积极表现,而完全是受束缚的英雄,“熊虎穷途”,在被逼到无可再退时爆发出的对自己命运的剧烈反抗,也替整个梁山义军在万不情愿情况下做了统治者的刽子手发出了一声吼叫。
征方腊事毕,梁山疲敝之旅夜宿钱江,那狂涌不息的潮声,梁山幸存者肃穆的倾听,象征着梁山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流逝,是武松自己的,也是梁山集体的命运的总结。
“水浒”的人物画廊是丰富多彩的。正面有鲁智深抗拒酒瘾的天真、跟曾对他使坏的僧众惜别的憨厚;有燕青的风流俊爽,才智和心机;也有李逵那令人同情的、心上人在各为其主的对阵中死于己手之下的爱情,完全合情合理,为人物增色——如果李逵一直是不分青红皂白往人群里乱杀乱砍的魔星,或是把白白胖胖的小衙内一斧劈成两半的地狱使者形象,而不是赵小锐所演绎的憨厚猛仔,根本不可能指望现代观众会喜欢他。反面如林连昆所演蔡京的老奸巨猾,雷恪生所演宦官童贯的凶残阴毒,特别是早年高俅应皇帝之召即将发迹时,临别在小兄弟脸上那一抹,流氓的真情流露;叛友者陆迁临死前良知的一闪现,拓宽了反面人物的心理世界,尤可贵的是提供了坏人为什么作恶的行为动因。女性人物有很多也表现出了令人难忘的个性,如前已提及王菁华所演林冲夫人的突出个性就是明媚爽朗,原著所未表现的倾城可爱在电视剧中得到了表现;梁丽所演孙二娘风骚、泼辣、豪爽,活脱一个江湖大姐大的风采;郑爽饰演的扈三娘,扮相英姿飒爽至为鲜明,而与王英战场上的夫妻相惜之情至死愈明,已远远不是原著中一张纸板的形象。
结语
电视剧《水浒传》在叙事塑人的同时传达出微言大义,足以证明本剧不止于一部给人看过便忘的文化快餐,而略具艺术大制作的气度格局。这主要在于浓重而深刻的展现了悲剧结局,营造了英雄末路、无力回天的悲凉气氛,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历史和人生、文学与电影、娱乐与思想的统一。
我在看完电视剧的第二天,这样评价电视剧的意义:
“一部《水浒传》,有审思历史的沉重太息,有直面人生抉择的艰难困惑,生活的矛盾于艺术欣赏中获得纾解和升华,宣泄过后,不再给人带来困扰——或许这是小说和电视剧有益今天生活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来看,央视版《水浒传》仍不愧为少年人的一部圣经。它不是天使,但也不像某些人描绘的那样魔鬼。
导演手法的平实,使得有些场面过于沉闷,整部电视剧风格凝重有余,鲜活不足,不合梁山好汉的朝气,于观众欣赏也有妨碍。但这属于小毛病。我觉得它最大的迹近根本的失误,是将原著前七十回仅仅表现到三打祝家庄,再往后跟官军的对抗就是三败高太尉了。实际百回本排座次以后都不是最初写定者写的,此其一;三打祝家庄把梁山义军的行动局限在打家劫舍,而梁山真正使宋王朝伤筋动骨的是他们的打州掠府。打打土豪劣绅,显不出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显不出梁山聚义的浩瀚气势,也不足说明梁山军事力量对宋政权威胁的严重程度,宋王朝为什么不得不招安他们。此其二;前七十回真正高潮出现在卢俊义上山前后,大破拐子马、两打东平府,梁山好汉纵横千里,“数万官军无敢抗者”,呼延灼、徐宁、张清、董平等名将都是这个时候上山的,武打和战斗的场面在全书中最为热闹和精彩,理应成为电视剧的高潮才对。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理由把这一段删去,弄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43集,凑成50集不更好吗?也正因篇幅和描写笔墨之故,可能也有剧组演员人才匮乏的原因,事实上本剧表现的梁山好汉,不要说108人,连48人都不到;到排座次时,坐在聚义厅里的头领不上50位,至于一人一面进行个性展现的,更是不超过二、三十位。小时候看书最大的快乐是看一条条好汉绰号是什么,各有什么本领、使何种兵器和暗器,吴军师费了多少计算才把他们弄上山来,而到了央视这版电视剧中,大部分好汉均无交代,这份背绰号、数兵器、算来历的快感是完全得不到了。
所谓少不看“水浒”者,是观赏者本身的问题,不是小说或电视剧诲盗。说一本小说、一部电视剧、一首流行歌曲会影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这也太小看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了吧,也太小看接受现代科学文化教育的观众了吧,也太唯恐天下不乱了吧!
1998年7月13日作,7月17日打印;
2008年3月30日晚据十年前打印稿重新打字录入,略作修订。
俺来总结央视版《水浒传》对原著的修改。该剧集有列传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九个段落,拣要紧的说。
第1—4集 鲁达传
1、开篇砍掉“张天师祈禳瘟疫”,径直写高俅发迹,决定了本剧的现实主义风格。后面同样砍掉了罗真人、公孙胜、高廉、包道乙等神怪情节。
2、剧集把王进父亲王升打高俅直接改为王进打高俅,增强了戏剧冲突,揭示出“乱自上作”(金圣叹)的社会背景。王进母亲说:“高太尉多大的巴掌,总不会把天都遮住吧!”从王进身上可以看到:命运总是把英雄无情地捉弄,下一位就是林冲了。
3、“大闹史家村”由史进向鲁达说出。类似旁枝情节的处理,还有顾大嫂说出“解珍解宝双越狱”,戴宗说出“柴进失陷高唐州”,等等。
4、对鲁达的性格塑造大体符合原著,如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狂禅”意味。但是第二次大闹五台山,原著里是因为鲁达屡教不改、恣意放荡,剧集改为和尚们出于怀恨而引诱他下山酗酒。这样一改,鲁达品格有所上升,但是性情与他不相符。
第4—8集 林冲传
5、与原著相比,剧中林冲天性善良,宁屈自己。如王伦让林冲去拿投名状,原著里林冲没有犹豫,直接说“这事也不难”,于是下山去取。剧集里林冲初时想不通,下山后又遇上一对母子而放行,叹道:“想我林冲,想当一回强盗都当不成!”很容易让人想到高俅害他走投无路,还有王伦给他带来的压抑。总的说,剧集对林冲命运的展开有两条线索:一是他和高俅的深仇,二是他和鲁达的友谊。原著里并不明朗,剧集作了很多的情节处理。
6、野猪林,董超、薛霸多次争问赏金是五两还是十两,最后两人被高衙内所杀,果然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原著里董超、薛霸未死,后来又押送卢俊义,是“野猪林”的翻版,两人被燕青射杀。
7、高衙内被废有点无厘头,但让人解气。
第8—12集 杨志传
8、牛二横行街市的情节可印证原著描写:“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杨志杀牛二,原著是“一时性起”而杀,剧集为误杀,类似为好汉杀人的开脱不止一次。
9、剧集中雷横贯穿于“认义东溪村”到“私放晁天王”的全过程,这样有前因后果,也可以牵动剧情的进展,并非编剧重雷横而轻朱仝。类似的处理还有后来的杨雄,他含盖了李云、汤隆、杨林的情节。
10、吴用的出场是一个隐喻,是对他“智多星”的揭示,即谋虑不足、权术有余。“在娘跟前顺着娘说,在媳妇跟前顺着媳妇说。娘跟媳妇都在,就低着头,一句也别说”,这是他一生的处世之道,剧情可以印证。
11、七星聚义,剧集中晁盖与三阮原本相识,且交情不浅,原著里他们不认识。这一场主要是吴用设计,三阮、刘唐配合,坚定大家尤其晁盖的信心。原著描写要简单些。
12、 三船抵头,群雄围坐,吴用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势,是为水浒版“隆中对”,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13、智取生辰纲,剧集在细节上有意弥补原著的做戏,如晁盖把两桶酒各尝一口,向杨志暗示皆无药。其实劫生辰纲,公孙胜一人作法就够了,何必七星聚义,而剧集里公孙胜已是凡人。最后杨志自杀,被曹正激起,原著是杨志自醒放弃自杀念头。
第12—15集 宋江传(上)
14、宋江出场后,他与梁山的情谊、与阎婆惜的瓜葛双线并行。其私放晁盖,借张文远稳住何涛,相比原著更为圆润。
15、火并一场,林冲的重要性被双方看透,所以吴用和王伦都在争取林冲。吴用对林冲别有用心的劝说,加上王伦比原著里更无耻,使林冲下定决心。
第15—22集 武松传
16、宋江传暂停,武松传开始。金圣叹说:“武松传始自杀妇人,终自杀妇人。”“金莲、玉兰,为两头锁钥。”剧集显然加以借鉴,从潘金莲、玉兰这两个女人对武松酿成的悲剧切入,展开情节。
17、按照原著情节为潘金莲修改面目,但篇幅过长。阳谷县印证水浒“市井说”,展现市井风貌,暂且放下刀光剑影。
18、血溅鸳鸯楼,杀戮减半,细节上有意美化武松,也挖掘出水浒式的深刻人性。
第22—25集 宋江传(下)
19、续入宋江传。剧集删去花荣、黄信、秦明之间的牵涉,剧情的进展紧贴宋江。秦明还有后来的呼延灼,他们与慕容知府的恩仇都过于凶残,被省略。
20、剧集在细节上有意体现宋江所受的人生磨难、万缕沧桑,印证李卓吾语:“凡是有用人,老天毕竟要多方磨难他。只如宋公明,不过一盗魁耳,你看他经了多少磨难。”
21、李卓吾评道:“黄文炳也是个聪明汉子,国家有用之人。渠既见反诗,如何不要着紧?宋公明也怪他不得。”剧集没有把黄文炳塑造成彻头彻尾的坏蛋,也没有把他塑造成凛凛一大宋忠臣,他临死前的话则是让人为之一震。
22、晁盖让位、宋江相辞这一出,剧集明显借鉴了金圣叹的评语,如年齿、派别、童谣的暗味。原著里李逵高喊晁盖做大皇帝、宋江做小皇帝,被戴宗呵斥;剧集里李逵只高喊宋江做皇帝,被宋江呵斥。这就更直接、更显露地体现出宋江暗示自己“上承天命”,且有手段。
23、增加宋江树旗“替天行道”一节。宋江这样做,是要在江湖间扩大自己的声望,所以晁盖对一上山来便发号施令、宣扬纲领的宋江诧异而视。
24、宋江对李逵接母,前前后后都很关切,不像原著里那样凉薄。
第25—32集 群英传
25、这一段落,剧集对原著删节最严重,主要是压缩大量雷同化的战争场面——这些战争局部打斗或许精彩,整体思路却很平庸,如宋江收服呼延灼、关胜、董平、张清,都是厮杀几阵拿不下来,然后略加引诱,对方竟乖乖落进圈套,一劝即降——而去展开晁盖、宋江对梁山发展的意见分歧,完成晁盖时代向宋江时代的过渡,使全剧主线更明朗。
26、打祝家庄前,宋江就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劝阻晁盖,此处百回本的原著没有。宋江之术可见一斑。
27、孙立帮助祝家庄而祝彪相疑,比原著里惊险。孙立射杀师弟栾廷玉,这一出是民间版本,原著对栾廷玉的结局未作交代。孙立一家的结局,剧集里是南征捐躯,原著里未死。
28、剧集改变了扈三娘“哑美人”的形象,赋予性格气质。而王英,李卓吾评道:“王矮虎还是个性之的圣人,实是好色,却不遮掩,即在性命相并之地,只是率其性耳。……得这一丈青做个妻子也,到底还是至诚之报。”剧集体现了人物的喜剧色彩。喜剧化的人物还有时迁、李逵。
29、高唐州,吴用设计,梁山假扮援军杀高廉。这将原著斗法情节简化。
30、曾头市剧情比较直接,使晁、宋、吴三人关系略显明朗。吴用在战前分头试探晁、宋意见,最后晁宋争执,他一言不发。这与他的人生哲学照应。
31、其他战役省略犹可,但是大名府一场,剧集太简化了,至少带出个关胜来,尽管关胜被呼延灼赚,情节还是有点幼稚。
32、宋卢之争不太明朗,基本思路是:晁盖遗言后,卢俊义上山,宋江将命题转换,把“绣球”抛给卢俊义,也就是把竞争变成了梁山人(宋江)与“外人”(卢俊义)的比赛。利用大家拒绝外人做老大的情绪,宋江故作出让卢俊义取胜的姿态。所以李逵嚷嚷着要为宋江取史文恭的头,还当着大家的面说:“这不是为了哥哥您嘛!”当即被宋江呵斥斩首,类似剧情都是应金圣叹“一假一真,相映成趣”的评语。
33、东平、东昌两场被删。李卓吾说:“史进既是痴子,宋江又是呆汉,所以使吴用小儿浪得名耳。又曰:最可恨者,董平那厮只因一个女子,便来卖国负人。国家有如是人,真当寝皮食肉!”“这回文字不济不济。张清石子固好,叙处却没伸缩变化,大不好看,特是张清人品差胜董平耳。”
第33—39集 受招安
34、宋江招安初衷“为兄弟们找一个好的归宿”,为剧集精心设定,原著并不明朗。
35、安道全去掉宋江脸上的金印,李逵怒道:“没了金印就不是大哥了!”莽汉一句无心之语却是一针见血。剧集用这一情节引出梁山的招安行动(接着就是宋江去东京),别具匠心。
36、元夜闹东京,当李逵问及御香楼,李俊告诉他是窑子,并放话:“宋大哥也太不像话了,让铁牛搅他一下也好!”混江龙见首不见尾,此处绝非闲笔。
37、李逵坐堂是原著里两小节“梁山泊双献头”与“寿张乔坐衙”的结合,美化李逵有点过。
38、庞氏兄妹,剧集让方腊的部将提前出现(在招安之前),是很有意味的一笔。谁能想到此时的朋友最终会刀兵相见,血泪拼杀!
39、两赢童贯被省略。李卓吾评道:“是一架绝精细底羊皮画灯,画工之文,非化工之文,低品低品。又曰:若欲借此阵法封侯拜将,待河之清也。”“妆点十面埋伏处,大象自家意思。文人任性如此,可笑哉!”
40、梁山招安基本按照吴用的思路完成,即先打败朝廷,然后有理、有节地接受招安。第一场招安,因为条件不成熟,吴用让李逵搅乱了一番,原著没有明说,李卓吾认为“又是吴用主张”,剧集明确了这一点。
41、林冲之死是吸收了田连元评书,英雄的悲剧令人扼腕。鲁达来到林冲墓前,想当初也是他救林冲一命的,如今兄弟饮恨而死,鲁达无奈,把金牌扔去。这也为后来他无意南征、重归佛门埋下了伏笔。
42、征辽被省略。“长蛇阵是老生常谈,鲲化为鹏阵是小儿强作解事。”“混天阵竟同儿戏,至玄女娘娘相生相克之说,此三家村里死学究见识。”“水浒传文字不好处只在说梦、说怪、说阵处;其妙处都在人情物理上,人亦知之否?”(李卓吾)直接进入征方腊。
第40—43集 征方腊
43、剧集压缩原著的战争场面,并加整合,有宋史成分。先下苏州,再下杭州,后下青溪。最后打乌龙岭,基本按照原著吴用的两面夹击战术,去除了神怪色彩,写得比较壮烈。在整个征方腊过程中,剧集侧重了梁山的生死情义,如阮小二、阮小五救起阮小七,孙二娘救起武松,李逵救护燕青等。好汉阵亡方式与原著不尽相同,因为战争整体作了整合,双方交战人员也随之改动。
44、剧集加强了宋江、高俅双方的忠奸较量。原著里童贯、宋江在战争中属合作关系,并不交恶。
45、增加宋江对方腊“议和”一节。宋江骂方腊“不识时务,私欲过重”,方腊骂宋江“将兄弟卖给朝廷”,各执其理。而卢俊义说,打仗靠的是阵前厮杀,不是嘴皮功夫——这才是真道理!
46、剧中张顺送书而死,为宋江尽义,原著里张顺自死。
47、对方腊的塑造,剧集接受李卓吾语“方腊也是个好汉,勿小看了他”,没有把方腊塑造成反面,比原著里强劲。涌金门外骂宋江,令宋江无语,即使在囚车里,也对宋江冷冷一瞥。
48、武松单臂擒方腊见于水浒戏《定江南》,民间版本比较壮烈。原著里鲁达经神人指点,擒住方腊。
49、燕青、李师师泛舟而去,这给悲凉弥漫的结局带来一丝浪漫。
50、原著里吴用、花荣吊死在宋江墓前,剧集改为吴用忠义堂自缢,他见证了梁山的兴亡;花荣为宋江试毒酒而死,他是宋江最近的兄弟。
(本文收录于荞麦花开《大河向东流:水浒传剧集艺术评析 》)
----------------------------------------------------
央视《水浒传》:神采可以放肆,艺术就要克制
平生最爱《水浒传》,奇书神剧两不厌。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水浒传》,那一定是“紧”,原著凭借此字登顶语言艺术,央水凭借此技登顶剧作艺术——紧要(重点主义)、紧凑(凝炼手法)、紧张(情节艺术),紧然一体。纵观全剧,勇武处,便干脆利落,风情处,则渐渐入港,每一集都见高潮,这是央水的张弛之道。
有人说央水和原著没有关系,是同人剧,那么,请问是武松没有打虎,鲁达没有拳打镇关西,林冲没有风雪山神庙,还是宋江没有受招安?虽然央水做了很多熔裁改编(《文心雕龙》:熔则纲领昭畅,裁则芜秽不生),但对于经典篇章几近于复刻,如武松上景阳冈,“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打虎之后,“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对原著神笔不厌其烦地复刻。——这才是真艺术!
总体来看,宋江李逵是忠义核心,武松鲁达负责英雄主义,林冲杨志负责现实主义,水军头领负责好汉基调,西门庆潘金莲负责大众话题——这就是央水的艺术格局。遵循着文学本位,主要人物各成“列传”,武松从天人到杀神,林冲鲁达两位孤独者的伟大友谊,莫不拍得栩栩如生。在“删简成性”的央水中,无性格的马军将领做了减法,为何八个水军头领一个不少?因为这是《水浒传》,水军到位,水浒便到位。他们有性格色彩,有平民意识,有水泊意蕴。最高光时,无过于阮小七穿方腊行头纵马狂欢,有李太白的潇洒傲岸。
《红楼梦》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水浒之“水”也可以理解为女人。原著中女人虽被薄贬,但确是不可忽视的强大推动力。贯穿前七十回,鲁达、林冲、宋江、武松、杨雄、雷横、卢俊义、史进等,他们的命运无不因女人转折,最后招安,一大半也是靠女人促成。央水选取潘金莲这一艺术典型,以阳谷县的美丽传说表达市井主题,是重点主义,是艺高胆大。无论文学分量还是传播热度,潘金莲总要强过你想要的关胜石宝。阳谷县篇幅四集多,但并不冗长,反而克制。康洪雷说:《水浒传》从小说到剧本转换中做到了克制与准确,遵循戏剧的规律,“中国古典文学中惜字如金的表达方式在其中处处可寻”,“技术的克制,表演的克制,结构的克制,无处不在,这种克制的表达成就了真正的艺术。”这四集也并非只给潘金莲一人。比如郓哥,是他促成了兄弟重逢,这种戏剧性设计,高于小说文本的粗略;最后武松被发配,他在一片无边落木下,对着武松远去的背景说:“我等你回来……”,那一刻让人心中无限凄凉。
四大名著中,《水浒传》和《西游记》通俗性强,不受史实限制,因而改编空间大。所以我们看到了——央水淡化了五虎将,央西简化了七大圣;央水没有九天玄女,央西没有乌巢禅师;央水反思忠义主题,央西去掉心学主旨;央水让潘金莲木桶出浴,央西让女儿国王色诱唐僧;李逵对庞秋霞懵懂有意,小白龙与万圣公主爱恨情仇;林冲不再是小张飞,猪八戒不再是野猪;唐僧更加心志坚定,宋江更加耿耿孤忠……其实,相比“逢人便拜,见人便哭”的原著宋江,李雪健不知收敛了多少!
有人说李雪健演宋江,没有英雄气,我们且看百回本三处原文,可说是宋江“英雄形象”的三次关键性崩塌:第一处,大闹江州后,群雄护定宋江凯旋,黄门山四个菜鸟拦路,“宋江听得,便挺身出去,跪在地下,说道:万望高抬贵手,饶恕残生!”第二处,高俅被捉上梁山,面对梁山公敌、阶下之囚,“宋江纳头便拜,口称死罪。”第三处,乌龙岭战场受挫,直接投降,“宋江见了,下马受降,只称:乞赐早死!伏于地下。”书中多处摹画宋江无脊椎跪拜场面,“鄙猥小吏”之气,李雪健得其神韵,把这一大特点主要用在了面圣时的伏首撅臀一跪,“山呼万岁”,“垂泪不起”。
宋江整体形象文弱,不器宇轩昂,一是区别于那些赳赳武夫(武夫内又有区别,林冲偏儒雅),艺术上制造了人物群像的反差;二是鄙猥气质里,却装着理想主义,虽九死其犹未悔,制造了人物自身的反差。你看,议和是冒死之事,饮鸩是就死之举,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只是小勇;宋江的大勇,却是蕴藏在文弱的身躯之内。其形象也有变化,从出场时的上身笔直、气定神闲,到最后的身形佝偻、满是憔悴——招安,“为兄弟们找一个好的归宿”,折磨了他一辈子。
再说一下方腊,百回本中基本是个反面人物,百二十回本中尚有一点正义性,但他所做下的恶行,宋江也干过,这算不算双标?难得李贽对他有清醒的评语。央水所做,无非是对强弩之末的最后十回作了深刻探讨。同为揭竿而起的造反英雄,央三对“黄巾贼”张角作了农民起义的矫正,央水对方腊也是这一史观的延续。通过宋江方腊议和,构建出两人观念的巨大冲突,方腊骂宋江,则为表现宋江之难,受误解之深:一心要忠义报国垂青史,也难说生前骂名滚滚来!(宋江此际,如雍正听曾静说他弑父逼母时,默然失语;而以戏剧性论,《水浒传》和《雍正王朝》实为国剧双璧,杨争光和刘和平对原著的改编手法相类,提炼主线、制造冲突、构建心路,但杨基本遵循了原著的事件顺序)——你看他,最后死都很淡然,更不会为了什么官袍,剧情作了事实的回应。纵观全剧,宋江反,黄文炳骂他,不反,方腊骂他——这前后两处是很宏观的戏剧构建,遥为相对,形成旧秩序中世界观的冲突。用《贞观之治》导演张建亚的话说:“从《水浒传》开始,像这种对人物的塑造,已经不是那种程式化了,它已经对人物的内心有探讨了。”
顺着探讨人心的角度,众说纷纭的《水浒传》主题,无过于一句“何以安身立命?”剧中“安身立命”一词最先竟由高俅说出,后面宋江“为兄弟们找一个好的归宿”,正是原著中“讨个出身”、“安身立命”的很好诠释。这为宋江找到了灵魂立足点,完成超越缥缈的忠君思想的真情实感再构建。在这条路上,虽然央水制造了林冲之死、何成之死、方腊恶骂等激烈冲突,态度晦暗不明,但最终定了调——阮小七仍要给大哥捞大鱼下酒,花荣誓死追随,宋江饮毒酒自白,为理想殉道,那是最伟岸的一刻。正是:
满篇灵魂演,一把热血泪。都云剧者黑,谁解其中味?
末了,我们从原著的双重视角——大众传播视角、本体叙事视角,来感知作者的本意。宋徽宗——大众传播视角,至圣至明;本体叙事视角,昏暗好淫。宋江——大众传播视角,学得武艺多般;本体叙事视角,被一个老娘儿们揪住逃不脱,最大的战绩是杀个女人。招安——大众传播视角,忠义两全;本体叙事视角,兄弟个个惨死,徽宗在窑子里得知宋江之死,立庙赏牌,可叹之极。我们不可被大众传播视角蒙蔽,作者只是平述照搬,其本意在于用事实说话。施耐庵把局做深了,他的思想并不矛盾。央水为现实主义风格,采用的是本体叙事视角,更近作者本意。剧终以徽宗一句“准奏”戛然而止,便是大手笔。靖康之难,近在眼前,隐而不提,用意不尽,也是《水浒传》的克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