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八月桂花香
X!又是星期一
妳是我的姐妹
我的三十定律
睡睡你的爱睡睡我的爱
太太太厉害
妮波自由式
今夜一起为爱鼓掌
嘉庆君游台湾
我的秘密花园1
很可能是下一个陈嘉玲的我点下了4星。不好意思,这部电视剧不是一部玛丽苏爱情剧,告诉你年近不惑还能甩掉妈宝男友获得英俊潇洒开朗阳光ABC年下男。
它的主题其实是如何发现并正视自我。
要说整部剧中引起我鼻子一酸差点想哭的情节是什么,我会说是陈嘉玲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伤透了家人的心的那一刻。其实这一幕在剧里出现了几次。
之所以感同身受是因为我自己也常常觉得自己并没有达到家人和世俗社会所谓的标准和期望,而尽力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成了我的期望。
突然间,我发现原来自己终日惶惶恐恐地活在所谓‘他人的期望’里。
作为社会性,群居的灵长类动物一员的我,活着,或者仅仅只是为了不成为黑压压中的队伍中那个拉车尾的人也不成为大队中勇猛当先的亮点。
于是,我活得很累。我看着队伍,被迫迈动步子追上队伍,又要小心不要过分特殊成为关注点。
陈嘉玲难道不是如此么?受到大学前男友结婚的刺激就酒醉冲动跟江大荣求婚,害怕被老板娘老板责骂即使受气也不让手下的小姑娘点破她的难,被Mark似有似无的邀约诱惑到回家就觉得患得患失。
她不想结婚,她也不想给老板和老板娘的破事擦屁股,她也不是对Mark有好感,但是她差点都接受了。
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面前这些又好像很符合社会的合格标准。
我们被教育,在差不多的年纪读书,就业,恋爱,结婚,生子。
没有好的学历,没有拿得出手的工作经验,没有六位数的工资,没有美满的婚姻,没有生个娃,我们好像就一事无成。
到头来,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生子了,在一地鸡毛蒜皮的日常挤压得不能呼吸,好不容易得到片刻清闲后,突然意识到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只是盲目地追赶着所谓的标准。
就好像,阿嫲开始羡慕嘉玲一个人潇洒,回顾一生后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过了个什么样的日子一样。
此时,一个问题就很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
“那我到底要怎么样跳出来这种焦灼的状态?”
我们这些普通人,又不是电视剧女主角,总不能一气之下把交往多年的男朋友甩了,然后跟狗屁公司说掰掰,带着不多的存款跑去浪迹天涯穷游到底吧???
虽然或许是我井底之蛙不自知,但是讲句实话,去异国他乡的名胜古迹拍照打卡,脚踏一双斩男5050,吃一顿1000元人民币的大餐,入住超五星高级酒店,真的不会让我突然解决所有问题然后过上完美人生。
即使让我遇上一个会飞天遁地无所不能一夜七次器大活好英俊潇洒家财万贯深情款款的完美男人且表示非我不可必定要执子之手白首到老也不会让我好受一点。(原来我还是四字成语还是会不少的哈哈。)
因为,褪去所有梦幻,你会意识到镜子里面倒影的自我依然是个无可救药的垃圾。
于是脑海里面的声音又响起:
"那到底怎么办才能好过一点?”
我想,解决答案不在无止尽的物质当中,也更加不在苦苦追逐的他人之中。
答案只在我们的手中。
大结局中,陈嘉玲依然无业,依然未婚,甚至连存款也因为买了房子而彻底清零,年龄又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岁,她却笑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坦然而美丽。
我们无比恐惧着的自我。正如剧中的小嘉玲对生满杂草的屋子害怕不已。
而结尾中,陈嘉玲笑着对年幼的自己说:“其实这里一点都不可怕,快进来看看吧。”
于是,那些恐惧,都跟着鼓起正视自己的勇气一起烟消云散了。
那些恐惧啊,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可怕。
真正的事实是,你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
只要一步一步地前进,一切都会变得更好的,管它个狗屁社会标准。
一无所惧的我就是最好的我。
-----------
写在后面:
当一部故事不仅仅是用龙傲天或者超级英雄或噱头去提供观众猎奇和粗暴简单的快感,而是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去思考去接纳自己抑或是改进现状的方式的话,那么于我而言,就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
什么40岁的普通OL突然找到白马王子过上幸福生活真是太扯了。
大部分的我们,都只是普通观众。我们面对着生活中各种琐事和困境。
所幸这个是流量的时代,普通的我们占据了人群中的大部分, 也让影视组有信心将普通人的日常琐事与困境带至荧幕,也算是一件好事。
我从来都是对普通人的故事更有共鸣。就好像比起大导演王家卫的作品,我更加喜欢许鞍华的人间气味。
这是一部女性成长史,其实。
纵看是陈嘉玲从小到大跌跌撞撞后经历过迷惘与回顾,再重新找到自己的过程。横看则是呈现了祖孙三代的女性在不同世代背景下的差异性,而这差异却又不约而同的殊途同归,在某个当下各自找到可以说服自己安身立命的理由,进而与自我和解,这和解可以是一种迟来的女性自觉,一份甘于平凡的达观,也可以是一剂沉潜后顿悟出的豁然开朗。
阿嬷曾因为陈嘉玲的二姑姑悔婚而脱口而出:「想越多越难嫁,越晚嫁就嫁越差。」其实台语有这么一句俚语更能贴近原话──拣啊拣,拣到一个卖龙眼的。意思是适婚女性眼光太高,七挑八拣后就只能「捡剩的」。
在阿嬷那个年代,比起自由恋爱,终生大事更多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当下并无法理解,相对自由的下一代对于婚姻的选择不再只是托付终身而已。或许在她的认知里,除了了却子女终身大事的责任外,嫁得好的大女儿比起选择独身的二女儿更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n
『不是阮不肯等,时代已经不同,查某人嘛有自己的想法。』
当属于旧时代的阿嬷在舞台上溢于言表地缓缓唱出《纯情青春梦》,透露的不仅是对女权意识的萌芽,也是由衷对于传统女性价值的一丝反骨。虽然朦胧,但也许在小嘉玲的内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所谓的「淑女」从来都不存在于别人的眼中,只活在自己的心中。
阿嬷,承袭旧时代的女人-陈李月英,在走过大半人生后对着陈嘉玲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希望死后能把她的骨灰洒在汪洋里,从此自由自在,不再是别人口中的医生娘、头家嬷、陈妈妈,也不再是某人的老婆、妈妈、婆婆、阿嬷,而就只是原原本本的自己,那个曾经被唤作「阿月」的李月英。
或许此时的她终能理解当初女儿那宁愿被贴上剩女标签也要做自己的坚持吧,剧终没有针对母女两的和解多做琢磨,稍嫌可惜了点。 nn不得不说阿嬷这条线铺陈之完整不下于陈嘉玲,由她带出来的世代交替感大概会让有相似回忆的六、七年级生(7、80后)都不约而同地忆起自己的阿嬷吧。n
而作为两代夹心饼的陈嘉玲妈妈,处于旧时代与新时代的过渡期,这时代的女人大概被视为最任劳任怨的一代。不管是孝养上一辈,还是教养下一代,尽管使出浑身解数,却总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能解救自己于无尽的繁忙家务中。
所幸,嘉玲妈有个体贴的婆婆,那个表面迎合偶尔回来挑剔炫耀的女儿,私底下却能与媳妇同声共气跳起「猪油之舞」的婆婆,谁才是自己人自是不言而喻。这大概会让为人媳妇的委曲求全得到莫大的精神慰藉吧。
有个体贴怕老婆,喔不,是疼老婆的先生,更不由分说是嘉玲妈妈的福气。那乍看不怎么靠谱的老公却往往是家人间最佳的调和剂,不管是对永远好高骛远的弟弟的宽容、对明显偏心的父亲虽感到委屈却能理解的接受、夹缝中求生存的本事使得他在母亲与妻子偶尔的碎念下也能游刃有余,消化于无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概是乐天知命的陈晋文毕生的座右铭吧。
因此,有着这两大支柱的支持,我们看不到逆来顺受的受气包、也不见牙尖嘴利的欠脚(精明)媳妇,更不可能发现控制欲超强的妈妈。尽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人皆有之,吴秀琴却也懂得儿女的快乐才是身为人母的最大安慰,比如那台用来满足一时的优越感却落得尘封下场的钢琴; 比如那一通通打去「妇女新知」想要同理儿子性取向的询问电话。
「妳一个人自己在台北,要好好照顾自己,其实妈妈也不一定要妳怎么样,妳读书可以读到这样,我就已经觉得妳很棒了,只要妳可以平安健康,这样就够了。」nn「有时我也在想,他活到现在三十岁了,这么大了还不敢跟别人说,也是很辛苦。我也很想告诉他:『阿明啊,其实妈妈都知道,你不是一个人而已,不用这么孤单。』」
即使再怎么跟女儿冷战,即使对儿子的同性倾向再如何不知所措,想让他们都知道妈妈永远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这是身为母亲的她所能给予的最温柔的爱。
n
陈嘉玲,一个永远不像台北女生的台南女生,台湾十大建设差不多时间出生,和台湾经济一起长出来的六年级(70后)女孩理应在这样家庭氛围的浸淫下与自己从小对未来的殷切期盼中,长成知性与感性兼具的「淑女」,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经营着一个美满幸福的婚姻、就像新时代的都会女性那般干练而优雅。
然而,实际上的她在台北奋斗了近二十年后,却发现自己不上不下地沉浮于世,年近四十,生活过得越来越麻木,心情却越来越浮躁,当梦想成了疲惫生活里的奢侈,当婚姻成了逃避世俗眼光的借口,这才惊觉自己的人生曾几何时成了光鲜亮丽的相反词,镜中的自己成了面目可憎的陌生人。nn原来到头来,没能长成「理想中的大人」这件事是个多么痛的领悟。
这样的设定,不管是任何年代的女人多少会有点感同身受而胆战心惊,害怕自己的未来成了这副模样,怀疑这难道是自己现在的写照,或是彷佛重新看了一遍自己斑斑的血泪史。
往往,我们都是从别人的故事里望见了自己的影子而有所共鸣。
n这是一个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其实。n
「亲爱的陈嘉玲,n 妳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n 忘记这辈子其实很长,n 长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来,n 作梦又醒过来;n 妳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n 这辈子其实很短,n 短得妳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n 没时间再去讨厌妳自己。」
剧尾,当屏幕同时呈现大小嘉玲一起漆油漆的那幕,屏幕前的你是否也跟我一样,内心被震了一下?好像是脑海里某个卡住了很久的齿轮莫名地开始动了一下,接着发出了阵阵刺耳的轮轴声,一个齿轮接着啮合过另一个齿轮,吃力却缓缓地传动了起来。啊,是了,原来我内心也住着一个陈嘉玲,死硬派的那种。该是有多久没能好好与自己对话了呢?是不是丢失了儿时那个曾经无比纯真快乐的自己?nn也许是该这么对着自己说的:n对不起,亏待了妳,n谢谢妳,挺了过来,n还有,我会好好爱妳。n从现在开始,从这里开始。n
人生的难题即便软弱与逃避都不可耻,那些狗屁倒灶的是是非非都会变成日后可以让自己噗哧一笑的笑料,曾经以为看不透的事、过不了的坎,到头来都会举重若轻而能随喜自在。
有人说:「忧郁的人,其实就是活在过去的人,而焦虑的人,其实就是活在未来的人。」nn未来的不可测,逝去的无法得,那么,就活在当下吧,处理好当下可以处理好的事,也许是一种心情的转换,也许是一份工作的取舍,也许是一段感情的去留,也许……不过是眼前急需安抚的饥肠辘辘。
n『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n 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n 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n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n 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n 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韵律。』──卓别林n
同为六年级女孩的导演严艺文这么说:「女孩们请记得,不论你几岁,都请一定要喜欢现在的自己。」
愿与所有的「俗女」们共勉之。nnn==============================================n#全剧的演员Bravo n#哪来横空出世的小嘉玲_吴以涵n # 旺福的主题曲真是大加分 n#好看的喜剧总能在笑泪中抚慰人心
????恭賀《俗女養成記》 榮獲第55屆金鐘獎—n最佳迷你戲劇獎、 戲劇類節目剪輯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配角獎 nn★★ 请勿擅自抄袭或剽窃内文,目前不接受任何形式转载 ,侵权必究 ★★
今年十月,一档试图重新定义演员演技、探讨导演和演员关系的新综艺《演员请就位》重磅开播。让吃瓜群众没想到的是,随着综艺首播登顶热搜的,竟然是当年的台剧当红小生,女生们的童年“明月光”,明道。
尴尬的是,此次明道的回归,伴随着的,是近年没戏可演,上戏首秀又惨被新人“虐杀”的现状。
是什么时候,大家发现近年来的台剧早已不再是偶像剧的天下了,2015年《一把青》(豆瓣9.3分)后,一大批深度探讨社会议题的优质台剧集中爆发。
今年上半年一部《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分)一骑绝尘,也顺势将成功转型的贾静雯送上了金钟奖视后的宝座。
到了下半年,《我们与恶的距离》也迎来了强劲的对手,口碑爆棚的家庭时代剧,温馨喜剧向的《俗女养成记》。
豆瓣9.1分,改编自台湾作家江鹅的同名散文,是演员跨行做导演的严艺文的处女作。
论演员阵容,本剧几乎集结了台剧中生代所有演技实力派。
女主谢盈萱,去年凭借《谁先爱上他的》一举拿下金马影后,还有《我们与恶的距离》的“熟面孔”温升豪和客串的吴慷仁、《大佛普拉斯》的男主“肚财”陈竹昇。
而最好看的女性戏,包括谢盈萱在内的老中青少四位女演员,也都贡献了不“俗”演技。
《俗女养成记》,相信有不少人被这个看上去就很“土俗”的名字限制了想看的欲望。
其实,这里的“俗女”有双重含义:一个是“淑女”的反面,普普通通平平无奇;一个就是不随大流,敢于突破大众眼光,做自己。
如同旺福乐队为剧集唱的主题曲《一人一半》,《俗女养成记》的故事,也是对半的讲法,短短10集,每一集既讲述现实生活的中年女性的困窘,也回到童年,回望80年代三代同堂的美好生活。
一边是商业气息浓厚的都市台北,一边是纯朴的乡下台南,初看挺分裂,但是情感一脉相承,毕竟每个人都会从过去照见千万个自己。
39岁的陈嘉玲(谢盈萱饰),“北漂”20多年,是个不折不扣的“败犬女王”。
表面光鲜亮丽,做着董事长特助,实际上是个24小时事无巨细的“全职保姆”,工作内容甚至包括了帮董事长养小三打掩护和帮董事长夫人盯梢。
事业陷入瓶颈,感情生活也很抓马。
作为大龄剩女,她有一个交往四年,同居三年半的男友(温升豪 饰)。
比起老夫老妻,他们更像是同居的室友。感情逐渐磨平后,就连求婚,也是陈嘉玲醉酒后自己求的。
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却遇上一个积极苛刻的婆婆,要求她做出改变,向“淑女”看齐,成为温婉端庄的贤妻良母。巨大的压力让陈嘉玲彻夜失眠。
终于,一系列误会成了压倒她工作和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天,气势汹汹来抓小三的董事长夫人和以为她出轨的未婚夫双双到公司“兴师问罪”,她就彻底放飞自我了:“老娘不干了,老娘也不爱了!”
这一刻,她失去所有,恢复了自由身,可以自由吃零食买醉的那种⋯⋯
一事无成,丧到谷底。
她被弟弟拖回台南老家休息待业,现实和童年回忆也在这时悄然重叠。
平心而论,《俗女养成记》的现代戏部分并不是很出彩,高光都在跳切到回忆的年代戏部分。
开着中医药行的陈家,严厉保守的阿公,时髦又自带笑点的阿嬷,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妈和忠厚老实的“和事佬”老爸⋯⋯
年代感的街景,被发展中的台湾经济影响着的民生,嬉笑怒骂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简直是台南版的《请回答1988》。
不是所有女生的成功,都是有房有车有老公有小孩的“四有”模版。
很难说陈嘉玲“悔婚”,没有受到小姑退婚的影响,也很难说陈嘉玲的“不婚”,没有受到邻家姐姐早夭的早恋的影响。
柴米油盐酱醋茶,台语呢喃,就是在这样的一方小院落,婆媳矛盾的暗流汹涌,祖父母的偏爱,和大姑的锱铢必较,父母对自己的超高期望,自己和老妈的“斗争”⋯⋯
无数个记忆瞬间,群像性地展示了记忆中的各种琐事。
其实,无论现代还是儿时,演员的表现都是稍显夸张的,但这种夸张并不是用力过猛,较多的肢体语言和惊讶的表达才显得童年的记忆更加宝贵。
一切如同一场梦,梦里复现的,可能是放大到千倍百倍的画面。
在这里,上小学的陈嘉玲用她那稚嫩的目光审视着周遭的变化,作为陈家的长孙女,她被过度的保护和宠爱,从小也是按“淑女”的标准培养,不惜下血本学钢琴、远离男孩和学会人情世故。
她有着同龄小女孩的胆怯和敏感,也有着机警和可爱的一面,她害怕鬼屋,害怕失去大家庭的宠爱,甚至早早见识了做大人的辛酸:最后选择了孤身一人的小姑、欠债回家的叔叔、在妈妈和老婆中间艰难生存的老爸⋯⋯
唉,陈嘉玲,长大又有什么好呢?
好看的喜剧总是能在笑泪中抚慰人生,现代戏中冷冰冰的人际关系,到了年代戏里就满是温暖治愈。
阿嬷去世,陈嘉玲找到新工作,感情上亦做出新选择,就这样,在巨大的变化之下,真正意义上的“俗女”陈嘉玲破茧重生。
阿嬷去世是最好哭的,那首潘越云的经典名曲《纯情青春梦》(这首歌也在《血观音》中出现)是阿嬷生命中的最强音,也是对于这部剧的主旨的最好诠释。
阿嬷,跌跌撞撞了大半生,剧里活得最久的“老人”,正如她临死前的心愿一样,她厌倦了陈太太、陈李月英、医生娘、阿嬷等身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偷偷抹泪,希望自己还能做回“李月英”。
她真正做自己,不再依附于任何人。
大梦一场,最后一无所有,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能在这世上走一遭,真正为自己抗争一回,旧思想的阿嬷,在多年之后,可能才明白当初自己的执拗。
第二好哭的是老妈接受了同志身份的儿子,她没有无理取闹,而是选择站在了儿子这一边。
最后弟弟恢复的那盘录像带,可谓是回忆部分的“爱”的缩影。
《俗女养成记》就是这样讲述着家庭和个人成长生活的点滴,越往后看越戳人。
想到前段时间有个段子,正值颁发诺贝尔奖,有人想竞争“世界最平凡杰出人物奖”,说组委会应该奖给自己,因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普通的普通人。
虽是调侃,却也有那么几丝道理。
最富有梦想的童年,不仅是父辈希望子女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就连自己也常常对自己寄予厚望,希望成为“大人物”,作为女孩,即使是简单的长大后嫁得好,也是一桩现实的心愿。
随着年龄增长,才发现梦想不但遥不可及,甚至时时背道而驰。太多女孩活在自己想成为的人的对立面,成为“败犬”,活在对别人的羡慕中,“混吃等死”,或者,干脆,郁郁寡欢。
而令人感动和欣慰的是,这群人里,陈嘉玲成为了女王。
剧集最后,40岁的嘉玲和14岁的小嘉玲在“鬼屋”门口重逢。
“鬼屋”是恐惧最好的隐喻和注脚,嘉玲接受了自己的普通,接受了自己没有功成名就,接受了自己心里其实放不下这个家,她接受了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是啊,一辈子那么长,再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做厌了看人眼色恰饭的工作,看清了唯唯诺诺不够爱的恋人,在这个人人都是利己主义的时代,短暂的一生里,她只想做那个开心又俗气的自己。
人的一生,不就是在和自己握手言和吗?你原谅了生活,生活就原谅了你。
“你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你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到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陈嘉玲,对不起,谢谢你,还有,我爱你。
这是“俗女”的最后自白,没有人不会潸然泪下。
《俗女养成记》一部分拍的虽然是台南往事,但是凭借真挚和接地气的情感,跨越了语言和地域障碍,真正打到人的心坎上,没有无聊的说教,也没有哲理的探讨。
有的只是,理直气壮地做自己。
真正的安身立命,就是和自己的一切和解。
导演严艺文,曾凭借《天使的收音机》获得金钟奖迷你剧集女主角奖,在剧中,她也客串了街坊邻居、媒婆、学生家长等多个角色。
这部《俗女养成记》虽是她的导演处女作,但气质绝对不输《请回答1988》,小嘉玲的扮演者吴以涵也足够让人惊艳。
好哭又好笑,是这部剧看完最直观的感受。冬天天气渐冷,剧荒的你快来《俗女养成记》里温暖一下吧。
要做那个开心又俗气的大人啊!
“中年危机”、“中年焦虑”是困扰人类多时的问题,据说这是进化过程中留在人类基因里的方程式,因为远古时期的人类,只能直立行走到四十岁,四十岁以后,他们要么就挂了、要么就退化为爬行类动物……我不知道这有没有科学依据,不过,中年危机的确是个全球性问题,无论是首富还是平民,都逃不过它的“诅咒”。
近期,一部探讨四十岁女性的中年危机的台剧口碑爆了,豆瓣9.1分,短评里都在夸“细节丰富”、“故事平淡温暖”,它就是——《俗女养成记》。
先不要被它的名字吓退,压抑住点下关闭键的手,你会发现,它的故事比剧名更值得期待。
女主角陈嘉玲,39岁,一名生活在台北的台南人士,没房没车没事业,约等于大部分北漂。
在一家公司做董事长助理的她,头衔听起来很威风,实际上是个工薪阶层的大型保姆,不止要准点提醒董事长吃饭喝水,还要帮董事长老婆监督老公,甚至要帮董事长的小三刷信用卡买包买房,蹲个厕所光着屁股也要时刻准备着接听领导、领导一家的电话。已经在公司待了十余年的她,写下了一抽屉的辞职信,却一直缺乏把辞呈甩到老板脸上的勇气。
职场失意,情场会得意吗?并没有。陈嘉玲和男友拍拖四年半,两人早就已经没有了火花,失去了荷尔蒙助兴,褪去了激情。即使同一屋檐下同吃同住同睡,不过就是比较亲密的室友,“老夫老妻”状态的他们,已经走到了面对彼此的裸体都能坐怀不乱、把上床亲热当成义务的阶段了。
最重要的是,陈嘉玲,已经,39岁了!一个立即奔四的“老女人”,面对18岁啵啵脆的小女生会由衷羡慕嫉妒她们脸上饱满的胶原蛋白、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模样。什么时候开始,男领导不再对她展现好脸色,小女生开始叫她阿姨,同龄人都已事业有成结婚生子,唯独陈嘉玲,还在大闹前男友婚礼把老脸丢光,把自己的最后一点自尊心耗尽。
对上司唯唯诺诺、对男友不咸不淡、对生活毫无热情的陈嘉玲,这副样子,是不是像极了在北上广深丧极的你。生活已经这么丧了,为什么还要看这么丧的电视剧?不过,《俗女养成记》不止有丧的一面,还有温情的一面。
这部剧细细陈述陈嘉玲的成长轨迹,每一集都会带观众回到她的小时候,生长在台南乡村的她,家境普通、成绩普通、外貌普通,但却有着一个非常温暖的家庭。家人对陈嘉玲从小就没有什么大要求,只希望她顺顺利利长大,平平安安结婚生子,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这样的普通人生,只要99.9不到100就能拿回家!(并不是!)
陈嘉玲不想过家人期待中的普通人生,她想要出人头地,于是高中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阻挠,执意选择了去台北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台北工作,在CBD浮浮沉沉二十年,还是没能混成衣锦还乡的样子。
这让很多漂在一线城市的工薪一族很有共鸣,为什么辛辛苦苦打拼了这么久,还是没能成功、没能活成朋友圈里人人都羡慕的样子呢?就像《俗女养成记》的片尾曲那样,“有好命人,有歹命人”,有人一出生就活在锦衣玉食中,有人不用奋斗随随便便就能成功,也有人奋斗了一辈子才赶上好命人的起跑线。
只不过,由于幸存者偏差效应,我们只能看到成功人士的成功人生,无视了那些平凡人的平凡人生。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里、成功学的熏陶之下,很多人会认为,只有开豪车、坐邮轮、游世界、每天在伦敦、纽约、意大利等不同国家豪华酒店大床上醒来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人间不值得,但如果能天天晒高端定位,人间就有一点值得。
然而,世界上只有百分之十的精英富豪阶层,剩下的百分之九十, 都是普通人,普通人过着朝九晚五、做个体户生意、乃至是仍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日子,一昧地宣扬成功学,并不能让所有人共同致富,只允许精英存在、只歌颂上流阶层的生活,不是童话,就是极端社会达尔文主义。
《俗女养成记》的好,就在于它正视了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不霸道、不偏颇地告诉观众,你看,即使我们这么平凡、这么不起眼,也还是值得拥有快乐的日常。陈嘉玲这么普通的孩子,也还是拥有全家人无条件的爱、有累了可以倒下的退路。她后来终于鼓起勇气辞职、跟男友提出分手,回到台南老家和家人一起生活之后,与自己、与现实达成和解,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
坦然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实,明白到普普通通的人生,也需要竭尽全力来过。既然不能出人头地、注定不是成功人士,那么就学会放弃吧。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吧,不要再勉强自己,不伟大的梦想,也可以存在;不闪光的人生,也值得过下去。
除了《俗女养成记》,今年还有另外一部台剧也口碑大爆——《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分,几乎稳坐年度高分华语剧冠军宝座。这部剧讲述的是一桩无差别杀人事件牵连起的多个家庭之间的纠葛,还探讨了社会舆论、司法、以及媒体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影响,对人性的刻画真实而全面。
什么时候开始,台剧悄悄改头换面了?它不再是我们脑海中一昧贩卖糖分的台湾偶像剧,而更多关注起了现实主义题材,开始着重描写真实世界。台剧的主角不再只是霸道总裁和灰姑娘,还有陈嘉玲一家这样的小市民,有《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媒体人宋乔安。
同样也有涉及犯罪、司法、人性的台剧今年还有另外一部——《噬罪者》,讲述了刑满出狱的服刑人员要如何重新适应社会,而社会又会以怎样的面貌面对曾经的罪犯,这当中所触及的人性深度层面,正是如今国内大部分国产剧所缺少的。
2015年,台湾导演还根据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小说拍了一部剧《一把青》,讲述的是战争年代之下被命运捉弄的“倾城之恋”。2016年,杨丞琳主演的迷你剧《荼靡》,呈现了女性面临重大人生选择时的成长及觉悟。
即便是依旧存在霸道总裁戏份的《我们不能是朋友》,它探讨的话题也更深刻了,都市男女出轨心理描写,非单身的霸道总裁诱导非单身的灰姑娘双双出轨,这么一来,是不是比简单粗暴的“霸道总裁爱上我”要有趣得多?
从霸总到深刻多样的题材,台剧一直在发展,提起台剧,我们想到的不再是《恶作剧之吻》、《王子变青蛙》、《命中注定我爱你》这些古早时期的偶像剧,而是《我们与恶的距离》、《俗女养成记》这样日益精良、更有深度的剧。
有人说,这种现实主义题材大陆也有,我们地大物博,发生的事情、拥有的社会资源更多样,但为什么大陆国产剧依然日复一日地批发甜死人不偿命的“现男友”、前男友、帅老公?围观一下我们今年暑期大爆的一部剧——《亲爱的,热爱的》,热搜上除了发糖就是高呼“男友好帅”……也不是说这样不行,生活太苦,我们需要从影视作品里寻找一点甜,不过,糖分摄入过量,对身体不好。
就在前两年,人人都以为台剧没落,没想到,台剧求新求变、谋取精进,再度翻红,台剧的导演编剧,不甘于只拍高糖剧,试图在每一种题材中获取养分创造新的生机
就连看似日常平淡的《俗女养成记》,也为女主角设置了一个同性恋弟弟的角色,弟弟向家人出柜时,妈妈的反应很平常,她说:“我早就知道了。”因为妈妈在弟弟高中时偷看他的日记,知道这个秘密后,她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去学习关于同性恋的知识,最后她得出的感受是:他已经这么辛苦了,我想让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他并不孤独,还有我。此番用心,是谓包容。
大陆不缺少资源、不缺少导演编剧演员,那我们缺少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太大了。《俗女养成记》女主陈嘉玲在面对妈妈说她浑浑噩噩四十岁还一事无成时,说了一句《侏罗纪公园》里的台词: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我希望,国产剧也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幕味儿(movie1958)
今年可以说是台剧的大年。
上半年有《我们与恶的距离》,提前锁定华语剧“年度最佳”。
下半年还有Netflix首部原创华语剧《罪梦者》,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
在此期间,又播出了《灵异街11号》、《噬罪者》等口碑尚佳的剧集,让人根本追不过来。
万万没想到,这两天又有一部新出的台剧口碑爆了——
这是由台湾华视(CTS)自制的一部剧集。n
《俗女养成记》自播出后,收视率屡飙新高,首播收视更是超越了《我们与恶的距离》。
不仅如此,它还创下了一项纪录——
华视13年来,自制剧的收视最佳。
图源镜周刊
除了收视破纪录之外,《俗女》的口碑也相当不错。
豆瓣评分9.3,七成观众给出五星好评。
老实说,最开始注意到这部剧,是因为它强大的主创和卡司。
导演严艺文,曾凭借《天使的收音机》获金钟奖迷你剧集女主角奖,这部《俗女养成记》是她跨行做导演的处女作。
在剧中,她也客串了街坊邻居、媒婆、学生家长等多个角色。
除了严艺文之外,片中的不少演员,都是她之前梦寐以求的合作对象。n
用她的话来说:“其实我现在的膝盖已经烂了,因为这些演员都是我跪着请来的。”
正因如此,你能在剧中看到太多熟脸——n
男主演温升豪,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和贾静雯有精彩对戏。n
上:《我们与恶的距离》n
下:《俗女养成记》
另一位男主演陈竹昇,是《大佛普拉斯》里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之一。
上:《大佛普拉斯》n
还有大家熟悉的金钟视帝吴慷仁,也在剧中也有精彩的客串戏份。
上:《一把青》n
下《俗女养成记》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此剧的女主演谢盈萱。
在去年的金马奖上,她凭借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击败周迅、曾美慧孜等人,获得金马影后。
不同于在《谁先爱上他的》中大量的悲情戏,谢盈萱在此剧中饰演的陈嘉玲,是一个神经大条、充满喜感的角色。n
她表示,这其实是目前演过的作品里,最贴近她自己性格的一个人物。
陈嘉玲在台南出生长大,后来去台北闯荡了近20年。
今年已经39岁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龄“俗女”。
她既没有大富之家的出生,也没有花容月貌的颜值。n
唯一“擅长”的事情,就是在拍照的时候闭眼”。
陈嘉玲的工作,是某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助理。n
虽然听起来很高级,但实际上就是一个需要二十四小时服务的职位——
对于老板,她要事无巨细地准备每一份文件,安排每一次行程。n
对于老板夫人,她也要毕恭毕敬地接起每一通电话,满足喂药、喂水果、拍照等奇葩要求。
最夸张的是,就连老板和小三私会,给小三看房这种事,也需要陈嘉玲去一一操办。
虽然顶着个特级助理的名头,但是这份工作和女佣没多大区别。n
陈嘉玲虽然有诸多不满,但是为了生活下去,只得选择忍气吞声。
不仅工作不顺利,陈嘉玲的感情也是一言难尽。n
她有一个恋爱四年的男朋友,同居了三年半。
相比恩爱的恋人,他俩现在更像是同居的室友。
可是,当被别人评价为“老夫老妻”之后,他俩却不乐意了。n
迅速回家打扮了一番,准备重新上演干柴烈火的戏码。
不巧的是,万事俱备,陈嘉玲却发现自己来了大姨妈。
两个人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然后各干各事:n
男友转身就在客厅看起了电影,而陈嘉玲也回到房间看起了杂志。
彼此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互不打扰。
如此猝不及防的反转,不禁让人觉得诙谐可笑。
但是在笑过之后,却暴露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他们之间已经只有“习惯”,没有爱了。
男友对于陈嘉玲的焦虑毫无察觉,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婆婆也对陈嘉玲诸多苛责。
小至衣服穿着,大到干涉她的工作,甚至强迫她要学瑜珈、学做菜等等,使她越来越觉得喘不过气,甚至每天失眠到天亮。n
眼看婚期越来越近,甚至连婚礼、婚纱等细节都筹备好了,陈嘉玲却突然提出了分手。
对于一个39岁的女人来说,放弃一段稳定的感情需要很大的勇气。n
但更让人惊讶的是,陈嘉玲在悔婚之后,连工作也辞了。n
她总算过上了梦寐以求的自由生活:n
不必再为老板的鸡毛蒜皮事情发愁,也不必在男友和未来的婆婆面前装淑女。n
每天白天宅家看剧吃零食,晚上独自一人喝醉了酒就睡觉。n
短暂地放纵过后,她却意识到:n
今年已经39岁的自己,似乎一无所有了。
她真的一无所有了吗?n
当然不是。
在陈嘉玲工作和感情接连受挫之后,她回到了台南的老家休息。n
这是养育她成长的故土,是她最熟悉和依恋的港湾。n
陈嘉玲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一家人靠一个中药铺维生。
她小时候最难忘的记忆,都和这个中药铺有关。
剧中也以两条线进行叙述——
一条是长大后的陈嘉玲,一条是念小学的陈嘉玲。n
不同于在成人世界里的鸡飞狗跳,儿时陈嘉玲的种种经历,都是以一种温馨治愈的画风来呈现。
虽然大多数都是家长里短的故事,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n
但是,恰恰是这种接地气的画风,让观众感到无比亲切,甚至从剧中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另一方面,陈嘉玲儿时和家人的羁绊,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她在成人世界里的抉择,也在某种程度上治愈了她所面临的困境。
比如悔婚这个事,就有过先例。
在陈嘉玲小时候,她的姑姑由于男方家庭的羞辱,毅然放弃了一段婚姻。
作为旁观者,陈嘉玲亲眼见识了姑姑从即将结婚,到放弃婚姻的全过程。
事发之后,姑姑不仅要面临全家人的责难,还独自承受了所有的经济损失。
即便如此,在返程回家的路上,陈嘉玲却从姑姑的眼泪中读懂了一名独立女性的选择与坚持。
可以说,姑姑的这份勇气与执着,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成年后的陈嘉玲。n
剧名“俗女养成记”,“俗”即普通、平凡,但却又包含了世间大众的百态。
“俗女”没什么不好,她们同样温柔迷人,懂自己想要什么。
这部剧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其实恰恰在于它是一个“俗人”的故事。
剧中的陈嘉玲并无特别的过人之处,但正是因为它的普通,甚至说“俗气”,才让我们能够真实地一探40岁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困局。
正如谢盈萱所说:
“我跟陈嘉玲一样,曾经在自信与自弃间转圈。这个戏照映了太多,照映了 39 岁的我,如何遇见 39 岁美好的陈嘉玲,也将这个作品献给所有女性们。”
剧中有一句点睛之笔的台词:n
“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得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人生转瞬,一个女生应该怎么活才是标准答案,这部剧并没有告诉我们。n
用导演的话来说,《俗女养成记》更像是一个关于和解的故事——
当你进入一定的人生阶段之后,你可以原谅那个不成材的自己,可以跟工作感情生活不如意的自己握手言和,也可以接受自己的普通和平凡。
成功并非人生唯一的评判标准,最重要的是,不管几岁,我们都要永远热爱现在的自己。
*本文作者:张不才n
暂无简介......
播放指数:483℃
《俗女养成记》 第02集在线观看 - 台剧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45368-3-2.html
很可能是下一个陈嘉玲的我点下了4星。不好意思,这部电视剧不是一部玛丽苏爱情剧,告诉你年近不惑还能甩掉妈宝男友获得英俊潇洒开朗阳光ABC年下男。
它的主题其实是如何发现并正视自我。
要说整部剧中引起我鼻子一酸差点想哭的情节是什么,我会说是陈嘉玲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伤透了家人的心的那一刻。其实这一幕在剧里出现了几次。
之所以感同身受是因为我自己也常常觉得自己并没有达到家人和世俗社会所谓的标准和期望,而尽力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成了我的期望。
突然间,我发现原来自己终日惶惶恐恐地活在所谓‘他人的期望’里。
作为社会性,群居的灵长类动物一员的我,活着,或者仅仅只是为了不成为黑压压中的队伍中那个拉车尾的人也不成为大队中勇猛当先的亮点。
于是,我活得很累。我看着队伍,被迫迈动步子追上队伍,又要小心不要过分特殊成为关注点。
陈嘉玲难道不是如此么?受到大学前男友结婚的刺激就酒醉冲动跟江大荣求婚,害怕被老板娘老板责骂即使受气也不让手下的小姑娘点破她的难,被Mark似有似无的邀约诱惑到回家就觉得患得患失。
她不想结婚,她也不想给老板和老板娘的破事擦屁股,她也不是对Mark有好感,但是她差点都接受了。
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面前这些又好像很符合社会的合格标准。
我们被教育,在差不多的年纪读书,就业,恋爱,结婚,生子。
没有好的学历,没有拿得出手的工作经验,没有六位数的工资,没有美满的婚姻,没有生个娃,我们好像就一事无成。
到头来,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生子了,在一地鸡毛蒜皮的日常挤压得不能呼吸,好不容易得到片刻清闲后,突然意识到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只是盲目地追赶着所谓的标准。
就好像,阿嫲开始羡慕嘉玲一个人潇洒,回顾一生后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过了个什么样的日子一样。
此时,一个问题就很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
“那我到底要怎么样跳出来这种焦灼的状态?”
我们这些普通人,又不是电视剧女主角,总不能一气之下把交往多年的男朋友甩了,然后跟狗屁公司说掰掰,带着不多的存款跑去浪迹天涯穷游到底吧???
虽然或许是我井底之蛙不自知,但是讲句实话,去异国他乡的名胜古迹拍照打卡,脚踏一双斩男5050,吃一顿1000元人民币的大餐,入住超五星高级酒店,真的不会让我突然解决所有问题然后过上完美人生。
即使让我遇上一个会飞天遁地无所不能一夜七次器大活好英俊潇洒家财万贯深情款款的完美男人且表示非我不可必定要执子之手白首到老也不会让我好受一点。(原来我还是四字成语还是会不少的哈哈。)
因为,褪去所有梦幻,你会意识到镜子里面倒影的自我依然是个无可救药的垃圾。
于是脑海里面的声音又响起:
"那到底怎么办才能好过一点?”
我想,解决答案不在无止尽的物质当中,也更加不在苦苦追逐的他人之中。
答案只在我们的手中。
大结局中,陈嘉玲依然无业,依然未婚,甚至连存款也因为买了房子而彻底清零,年龄又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岁,她却笑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坦然而美丽。
我们无比恐惧着的自我。正如剧中的小嘉玲对生满杂草的屋子害怕不已。
而结尾中,陈嘉玲笑着对年幼的自己说:“其实这里一点都不可怕,快进来看看吧。”
于是,那些恐惧,都跟着鼓起正视自己的勇气一起烟消云散了。
那些恐惧啊,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可怕。
真正的事实是,你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
只要一步一步地前进,一切都会变得更好的,管它个狗屁社会标准。
一无所惧的我就是最好的我。
-----------
写在后面:
当一部故事不仅仅是用龙傲天或者超级英雄或噱头去提供观众猎奇和粗暴简单的快感,而是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去思考去接纳自己抑或是改进现状的方式的话,那么于我而言,就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
什么40岁的普通OL突然找到白马王子过上幸福生活真是太扯了。
大部分的我们,都只是普通观众。我们面对着生活中各种琐事和困境。
所幸这个是流量的时代,普通的我们占据了人群中的大部分, 也让影视组有信心将普通人的日常琐事与困境带至荧幕,也算是一件好事。
我从来都是对普通人的故事更有共鸣。就好像比起大导演王家卫的作品,我更加喜欢许鞍华的人间气味。
纵看是陈嘉玲从小到大跌跌撞撞后经历过迷惘与回顾,再重新找到自己的过程。横看则是呈现了祖孙三代的女性在不同世代背景下的差异性,而这差异却又不约而同的殊途同归,在某个当下各自找到可以说服自己安身立命的理由,进而与自我和解,这和解可以是一种迟来的女性自觉,一份甘于平凡的达观,也可以是一剂沉潜后顿悟出的豁然开朗。
阿嬷曾因为陈嘉玲的二姑姑悔婚而脱口而出:「想越多越难嫁,越晚嫁就嫁越差。」其实台语有这么一句俚语更能贴近原话──拣啊拣,拣到一个卖龙眼的。意思是适婚女性眼光太高,七挑八拣后就只能「捡剩的」。
在阿嬷那个年代,比起自由恋爱,终生大事更多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当下并无法理解,相对自由的下一代对于婚姻的选择不再只是托付终身而已。或许在她的认知里,除了了却子女终身大事的责任外,嫁得好的大女儿比起选择独身的二女儿更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n
『不是阮不肯等,时代已经不同,查某人嘛有自己的想法。』
当属于旧时代的阿嬷在舞台上溢于言表地缓缓唱出《纯情青春梦》,透露的不仅是对女权意识的萌芽,也是由衷对于传统女性价值的一丝反骨。虽然朦胧,但也许在小嘉玲的内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所谓的「淑女」从来都不存在于别人的眼中,只活在自己的心中。
阿嬷,承袭旧时代的女人-陈李月英,在走过大半人生后对着陈嘉玲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希望死后能把她的骨灰洒在汪洋里,从此自由自在,不再是别人口中的医生娘、头家嬷、陈妈妈,也不再是某人的老婆、妈妈、婆婆、阿嬷,而就只是原原本本的自己,那个曾经被唤作「阿月」的李月英。
或许此时的她终能理解当初女儿那宁愿被贴上剩女标签也要做自己的坚持吧,剧终没有针对母女两的和解多做琢磨,稍嫌可惜了点。 nn不得不说阿嬷这条线铺陈之完整不下于陈嘉玲,由她带出来的世代交替感大概会让有相似回忆的六、七年级生(7、80后)都不约而同地忆起自己的阿嬷吧。n
而作为两代夹心饼的陈嘉玲妈妈,处于旧时代与新时代的过渡期,这时代的女人大概被视为最任劳任怨的一代。不管是孝养上一辈,还是教养下一代,尽管使出浑身解数,却总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能解救自己于无尽的繁忙家务中。
所幸,嘉玲妈有个体贴的婆婆,那个表面迎合偶尔回来挑剔炫耀的女儿,私底下却能与媳妇同声共气跳起「猪油之舞」的婆婆,谁才是自己人自是不言而喻。这大概会让为人媳妇的委曲求全得到莫大的精神慰藉吧。
有个体贴怕老婆,喔不,是疼老婆的先生,更不由分说是嘉玲妈妈的福气。那乍看不怎么靠谱的老公却往往是家人间最佳的调和剂,不管是对永远好高骛远的弟弟的宽容、对明显偏心的父亲虽感到委屈却能理解的接受、夹缝中求生存的本事使得他在母亲与妻子偶尔的碎念下也能游刃有余,消化于无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概是乐天知命的陈晋文毕生的座右铭吧。
因此,有着这两大支柱的支持,我们看不到逆来顺受的受气包、也不见牙尖嘴利的欠脚(精明)媳妇,更不可能发现控制欲超强的妈妈。尽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人皆有之,吴秀琴却也懂得儿女的快乐才是身为人母的最大安慰,比如那台用来满足一时的优越感却落得尘封下场的钢琴; 比如那一通通打去「妇女新知」想要同理儿子性取向的询问电话。
「妳一个人自己在台北,要好好照顾自己,其实妈妈也不一定要妳怎么样,妳读书可以读到这样,我就已经觉得妳很棒了,只要妳可以平安健康,这样就够了。」nn「有时我也在想,他活到现在三十岁了,这么大了还不敢跟别人说,也是很辛苦。我也很想告诉他:『阿明啊,其实妈妈都知道,你不是一个人而已,不用这么孤单。』」
即使再怎么跟女儿冷战,即使对儿子的同性倾向再如何不知所措,想让他们都知道妈妈永远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这是身为母亲的她所能给予的最温柔的爱。
n
陈嘉玲,一个永远不像台北女生的台南女生,台湾十大建设差不多时间出生,和台湾经济一起长出来的六年级(70后)女孩理应在这样家庭氛围的浸淫下与自己从小对未来的殷切期盼中,长成知性与感性兼具的「淑女」,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经营着一个美满幸福的婚姻、就像新时代的都会女性那般干练而优雅。
然而,实际上的她在台北奋斗了近二十年后,却发现自己不上不下地沉浮于世,年近四十,生活过得越来越麻木,心情却越来越浮躁,当梦想成了疲惫生活里的奢侈,当婚姻成了逃避世俗眼光的借口,这才惊觉自己的人生曾几何时成了光鲜亮丽的相反词,镜中的自己成了面目可憎的陌生人。nn原来到头来,没能长成「理想中的大人」这件事是个多么痛的领悟。
这样的设定,不管是任何年代的女人多少会有点感同身受而胆战心惊,害怕自己的未来成了这副模样,怀疑这难道是自己现在的写照,或是彷佛重新看了一遍自己斑斑的血泪史。
往往,我们都是从别人的故事里望见了自己的影子而有所共鸣。
「亲爱的陈嘉玲,n 妳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n 忘记这辈子其实很长,n 长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来,n 作梦又醒过来;n 妳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n 这辈子其实很短,n 短得妳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n 没时间再去讨厌妳自己。」
剧尾,当屏幕同时呈现大小嘉玲一起漆油漆的那幕,屏幕前的你是否也跟我一样,内心被震了一下?好像是脑海里某个卡住了很久的齿轮莫名地开始动了一下,接着发出了阵阵刺耳的轮轴声,一个齿轮接着啮合过另一个齿轮,吃力却缓缓地传动了起来。啊,是了,原来我内心也住着一个陈嘉玲,死硬派的那种。该是有多久没能好好与自己对话了呢?是不是丢失了儿时那个曾经无比纯真快乐的自己?nn也许是该这么对着自己说的:n对不起,亏待了妳,n谢谢妳,挺了过来,n还有,我会好好爱妳。n从现在开始,从这里开始。n
人生的难题即便软弱与逃避都不可耻,那些狗屁倒灶的是是非非都会变成日后可以让自己噗哧一笑的笑料,曾经以为看不透的事、过不了的坎,到头来都会举重若轻而能随喜自在。
有人说:「忧郁的人,其实就是活在过去的人,而焦虑的人,其实就是活在未来的人。」nn未来的不可测,逝去的无法得,那么,就活在当下吧,处理好当下可以处理好的事,也许是一种心情的转换,也许是一份工作的取舍,也许是一段感情的去留,也许……不过是眼前急需安抚的饥肠辘辘。
n『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n 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n 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n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n 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n 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韵律。』──卓别林n
同为六年级女孩的导演严艺文这么说:「女孩们请记得,不论你几岁,都请一定要喜欢现在的自己。」
愿与所有的「俗女」们共勉之。nnn==============================================n#全剧的演员Bravo n#哪来横空出世的小嘉玲_吴以涵n # 旺福的主题曲真是大加分 n#好看的喜剧总能在笑泪中抚慰人心
????恭賀《俗女養成記》 榮獲第55屆金鐘獎—n最佳迷你戲劇獎、 戲劇類節目剪輯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配角獎 nn★★ 请勿擅自抄袭或剽窃内文,目前不接受任何形式转载 ,侵权必究 ★★
今年十月,一档试图重新定义演员演技、探讨导演和演员关系的新综艺《演员请就位》重磅开播。让吃瓜群众没想到的是,随着综艺首播登顶热搜的,竟然是当年的台剧当红小生,女生们的童年“明月光”,明道。
尴尬的是,此次明道的回归,伴随着的,是近年没戏可演,上戏首秀又惨被新人“虐杀”的现状。
是什么时候,大家发现近年来的台剧早已不再是偶像剧的天下了,2015年《一把青》(豆瓣9.3分)后,一大批深度探讨社会议题的优质台剧集中爆发。
今年上半年一部《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分)一骑绝尘,也顺势将成功转型的贾静雯送上了金钟奖视后的宝座。
到了下半年,《我们与恶的距离》也迎来了强劲的对手,口碑爆棚的家庭时代剧,温馨喜剧向的《俗女养成记》。
豆瓣9.1分,改编自台湾作家江鹅的同名散文,是演员跨行做导演的严艺文的处女作。
论演员阵容,本剧几乎集结了台剧中生代所有演技实力派。
女主谢盈萱,去年凭借《谁先爱上他的》一举拿下金马影后,还有《我们与恶的距离》的“熟面孔”温升豪和客串的吴慷仁、《大佛普拉斯》的男主“肚财”陈竹昇。
而最好看的女性戏,包括谢盈萱在内的老中青少四位女演员,也都贡献了不“俗”演技。
《俗女养成记》,相信有不少人被这个看上去就很“土俗”的名字限制了想看的欲望。
其实,这里的“俗女”有双重含义:一个是“淑女”的反面,普普通通平平无奇;一个就是不随大流,敢于突破大众眼光,做自己。
如同旺福乐队为剧集唱的主题曲《一人一半》,《俗女养成记》的故事,也是对半的讲法,短短10集,每一集既讲述现实生活的中年女性的困窘,也回到童年,回望80年代三代同堂的美好生活。
一边是商业气息浓厚的都市台北,一边是纯朴的乡下台南,初看挺分裂,但是情感一脉相承,毕竟每个人都会从过去照见千万个自己。
39岁的陈嘉玲(谢盈萱饰),“北漂”20多年,是个不折不扣的“败犬女王”。
表面光鲜亮丽,做着董事长特助,实际上是个24小时事无巨细的“全职保姆”,工作内容甚至包括了帮董事长养小三打掩护和帮董事长夫人盯梢。
事业陷入瓶颈,感情生活也很抓马。
作为大龄剩女,她有一个交往四年,同居三年半的男友(温升豪 饰)。
比起老夫老妻,他们更像是同居的室友。感情逐渐磨平后,就连求婚,也是陈嘉玲醉酒后自己求的。
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却遇上一个积极苛刻的婆婆,要求她做出改变,向“淑女”看齐,成为温婉端庄的贤妻良母。巨大的压力让陈嘉玲彻夜失眠。
终于,一系列误会成了压倒她工作和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天,气势汹汹来抓小三的董事长夫人和以为她出轨的未婚夫双双到公司“兴师问罪”,她就彻底放飞自我了:“老娘不干了,老娘也不爱了!”
这一刻,她失去所有,恢复了自由身,可以自由吃零食买醉的那种⋯⋯
一事无成,丧到谷底。
她被弟弟拖回台南老家休息待业,现实和童年回忆也在这时悄然重叠。
平心而论,《俗女养成记》的现代戏部分并不是很出彩,高光都在跳切到回忆的年代戏部分。
开着中医药行的陈家,严厉保守的阿公,时髦又自带笑点的阿嬷,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妈和忠厚老实的“和事佬”老爸⋯⋯
年代感的街景,被发展中的台湾经济影响着的民生,嬉笑怒骂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简直是台南版的《请回答1988》。
不是所有女生的成功,都是有房有车有老公有小孩的“四有”模版。
很难说陈嘉玲“悔婚”,没有受到小姑退婚的影响,也很难说陈嘉玲的“不婚”,没有受到邻家姐姐早夭的早恋的影响。
柴米油盐酱醋茶,台语呢喃,就是在这样的一方小院落,婆媳矛盾的暗流汹涌,祖父母的偏爱,和大姑的锱铢必较,父母对自己的超高期望,自己和老妈的“斗争”⋯⋯
无数个记忆瞬间,群像性地展示了记忆中的各种琐事。
其实,无论现代还是儿时,演员的表现都是稍显夸张的,但这种夸张并不是用力过猛,较多的肢体语言和惊讶的表达才显得童年的记忆更加宝贵。
一切如同一场梦,梦里复现的,可能是放大到千倍百倍的画面。
在这里,上小学的陈嘉玲用她那稚嫩的目光审视着周遭的变化,作为陈家的长孙女,她被过度的保护和宠爱,从小也是按“淑女”的标准培养,不惜下血本学钢琴、远离男孩和学会人情世故。
她有着同龄小女孩的胆怯和敏感,也有着机警和可爱的一面,她害怕鬼屋,害怕失去大家庭的宠爱,甚至早早见识了做大人的辛酸:最后选择了孤身一人的小姑、欠债回家的叔叔、在妈妈和老婆中间艰难生存的老爸⋯⋯
唉,陈嘉玲,长大又有什么好呢?
好看的喜剧总是能在笑泪中抚慰人生,现代戏中冷冰冰的人际关系,到了年代戏里就满是温暖治愈。
阿嬷去世,陈嘉玲找到新工作,感情上亦做出新选择,就这样,在巨大的变化之下,真正意义上的“俗女”陈嘉玲破茧重生。
阿嬷去世是最好哭的,那首潘越云的经典名曲《纯情青春梦》(这首歌也在《血观音》中出现)是阿嬷生命中的最强音,也是对于这部剧的主旨的最好诠释。
阿嬷,跌跌撞撞了大半生,剧里活得最久的“老人”,正如她临死前的心愿一样,她厌倦了陈太太、陈李月英、医生娘、阿嬷等身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偷偷抹泪,希望自己还能做回“李月英”。
她真正做自己,不再依附于任何人。
大梦一场,最后一无所有,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能在这世上走一遭,真正为自己抗争一回,旧思想的阿嬷,在多年之后,可能才明白当初自己的执拗。
第二好哭的是老妈接受了同志身份的儿子,她没有无理取闹,而是选择站在了儿子这一边。
最后弟弟恢复的那盘录像带,可谓是回忆部分的“爱”的缩影。
《俗女养成记》就是这样讲述着家庭和个人成长生活的点滴,越往后看越戳人。
想到前段时间有个段子,正值颁发诺贝尔奖,有人想竞争“世界最平凡杰出人物奖”,说组委会应该奖给自己,因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普通的普通人。
虽是调侃,却也有那么几丝道理。
最富有梦想的童年,不仅是父辈希望子女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就连自己也常常对自己寄予厚望,希望成为“大人物”,作为女孩,即使是简单的长大后嫁得好,也是一桩现实的心愿。
随着年龄增长,才发现梦想不但遥不可及,甚至时时背道而驰。太多女孩活在自己想成为的人的对立面,成为“败犬”,活在对别人的羡慕中,“混吃等死”,或者,干脆,郁郁寡欢。
而令人感动和欣慰的是,这群人里,陈嘉玲成为了女王。
剧集最后,40岁的嘉玲和14岁的小嘉玲在“鬼屋”门口重逢。
“鬼屋”是恐惧最好的隐喻和注脚,嘉玲接受了自己的普通,接受了自己没有功成名就,接受了自己心里其实放不下这个家,她接受了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是啊,一辈子那么长,再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做厌了看人眼色恰饭的工作,看清了唯唯诺诺不够爱的恋人,在这个人人都是利己主义的时代,短暂的一生里,她只想做那个开心又俗气的自己。
人的一生,不就是在和自己握手言和吗?你原谅了生活,生活就原谅了你。
陈嘉玲,对不起,谢谢你,还有,我爱你。
这是“俗女”的最后自白,没有人不会潸然泪下。
《俗女养成记》一部分拍的虽然是台南往事,但是凭借真挚和接地气的情感,跨越了语言和地域障碍,真正打到人的心坎上,没有无聊的说教,也没有哲理的探讨。
有的只是,理直气壮地做自己。
真正的安身立命,就是和自己的一切和解。
导演严艺文,曾凭借《天使的收音机》获得金钟奖迷你剧集女主角奖,在剧中,她也客串了街坊邻居、媒婆、学生家长等多个角色。
这部《俗女养成记》虽是她的导演处女作,但气质绝对不输《请回答1988》,小嘉玲的扮演者吴以涵也足够让人惊艳。
好哭又好笑,是这部剧看完最直观的感受。冬天天气渐冷,剧荒的你快来《俗女养成记》里温暖一下吧。
要做那个开心又俗气的大人啊!
“中年危机”、“中年焦虑”是困扰人类多时的问题,据说这是进化过程中留在人类基因里的方程式,因为远古时期的人类,只能直立行走到四十岁,四十岁以后,他们要么就挂了、要么就退化为爬行类动物……我不知道这有没有科学依据,不过,中年危机的确是个全球性问题,无论是首富还是平民,都逃不过它的“诅咒”。
近期,一部探讨四十岁女性的中年危机的台剧口碑爆了,豆瓣9.1分,短评里都在夸“细节丰富”、“故事平淡温暖”,它就是——《俗女养成记》。
先不要被它的名字吓退,压抑住点下关闭键的手,你会发现,它的故事比剧名更值得期待。
女主角陈嘉玲,39岁,一名生活在台北的台南人士,没房没车没事业,约等于大部分北漂。
在一家公司做董事长助理的她,头衔听起来很威风,实际上是个工薪阶层的大型保姆,不止要准点提醒董事长吃饭喝水,还要帮董事长老婆监督老公,甚至要帮董事长的小三刷信用卡买包买房,蹲个厕所光着屁股也要时刻准备着接听领导、领导一家的电话。已经在公司待了十余年的她,写下了一抽屉的辞职信,却一直缺乏把辞呈甩到老板脸上的勇气。
职场失意,情场会得意吗?并没有。陈嘉玲和男友拍拖四年半,两人早就已经没有了火花,失去了荷尔蒙助兴,褪去了激情。即使同一屋檐下同吃同住同睡,不过就是比较亲密的室友,“老夫老妻”状态的他们,已经走到了面对彼此的裸体都能坐怀不乱、把上床亲热当成义务的阶段了。
最重要的是,陈嘉玲,已经,39岁了!一个立即奔四的“老女人”,面对18岁啵啵脆的小女生会由衷羡慕嫉妒她们脸上饱满的胶原蛋白、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模样。什么时候开始,男领导不再对她展现好脸色,小女生开始叫她阿姨,同龄人都已事业有成结婚生子,唯独陈嘉玲,还在大闹前男友婚礼把老脸丢光,把自己的最后一点自尊心耗尽。
对上司唯唯诺诺、对男友不咸不淡、对生活毫无热情的陈嘉玲,这副样子,是不是像极了在北上广深丧极的你。生活已经这么丧了,为什么还要看这么丧的电视剧?不过,《俗女养成记》不止有丧的一面,还有温情的一面。
这部剧细细陈述陈嘉玲的成长轨迹,每一集都会带观众回到她的小时候,生长在台南乡村的她,家境普通、成绩普通、外貌普通,但却有着一个非常温暖的家庭。家人对陈嘉玲从小就没有什么大要求,只希望她顺顺利利长大,平平安安结婚生子,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这样的普通人生,只要99.9不到100就能拿回家!(并不是!)
陈嘉玲不想过家人期待中的普通人生,她想要出人头地,于是高中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阻挠,执意选择了去台北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台北工作,在CBD浮浮沉沉二十年,还是没能混成衣锦还乡的样子。
这让很多漂在一线城市的工薪一族很有共鸣,为什么辛辛苦苦打拼了这么久,还是没能成功、没能活成朋友圈里人人都羡慕的样子呢?就像《俗女养成记》的片尾曲那样,“有好命人,有歹命人”,有人一出生就活在锦衣玉食中,有人不用奋斗随随便便就能成功,也有人奋斗了一辈子才赶上好命人的起跑线。
只不过,由于幸存者偏差效应,我们只能看到成功人士的成功人生,无视了那些平凡人的平凡人生。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里、成功学的熏陶之下,很多人会认为,只有开豪车、坐邮轮、游世界、每天在伦敦、纽约、意大利等不同国家豪华酒店大床上醒来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人间不值得,但如果能天天晒高端定位,人间就有一点值得。
然而,世界上只有百分之十的精英富豪阶层,剩下的百分之九十, 都是普通人,普通人过着朝九晚五、做个体户生意、乃至是仍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日子,一昧地宣扬成功学,并不能让所有人共同致富,只允许精英存在、只歌颂上流阶层的生活,不是童话,就是极端社会达尔文主义。
《俗女养成记》的好,就在于它正视了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不霸道、不偏颇地告诉观众,你看,即使我们这么平凡、这么不起眼,也还是值得拥有快乐的日常。陈嘉玲这么普通的孩子,也还是拥有全家人无条件的爱、有累了可以倒下的退路。她后来终于鼓起勇气辞职、跟男友提出分手,回到台南老家和家人一起生活之后,与自己、与现实达成和解,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
坦然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实,明白到普普通通的人生,也需要竭尽全力来过。既然不能出人头地、注定不是成功人士,那么就学会放弃吧。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吧,不要再勉强自己,不伟大的梦想,也可以存在;不闪光的人生,也值得过下去。
台剧的文艺复兴
除了《俗女养成记》,今年还有另外一部台剧也口碑大爆——《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分,几乎稳坐年度高分华语剧冠军宝座。这部剧讲述的是一桩无差别杀人事件牵连起的多个家庭之间的纠葛,还探讨了社会舆论、司法、以及媒体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影响,对人性的刻画真实而全面。
什么时候开始,台剧悄悄改头换面了?它不再是我们脑海中一昧贩卖糖分的台湾偶像剧,而更多关注起了现实主义题材,开始着重描写真实世界。台剧的主角不再只是霸道总裁和灰姑娘,还有陈嘉玲一家这样的小市民,有《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媒体人宋乔安。
同样也有涉及犯罪、司法、人性的台剧今年还有另外一部——《噬罪者》,讲述了刑满出狱的服刑人员要如何重新适应社会,而社会又会以怎样的面貌面对曾经的罪犯,这当中所触及的人性深度层面,正是如今国内大部分国产剧所缺少的。
2015年,台湾导演还根据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小说拍了一部剧《一把青》,讲述的是战争年代之下被命运捉弄的“倾城之恋”。2016年,杨丞琳主演的迷你剧《荼靡》,呈现了女性面临重大人生选择时的成长及觉悟。
即便是依旧存在霸道总裁戏份的《我们不能是朋友》,它探讨的话题也更深刻了,都市男女出轨心理描写,非单身的霸道总裁诱导非单身的灰姑娘双双出轨,这么一来,是不是比简单粗暴的“霸道总裁爱上我”要有趣得多?
从霸总到深刻多样的题材,台剧一直在发展,提起台剧,我们想到的不再是《恶作剧之吻》、《王子变青蛙》、《命中注定我爱你》这些古早时期的偶像剧,而是《我们与恶的距离》、《俗女养成记》这样日益精良、更有深度的剧。
有人说,这种现实主义题材大陆也有,我们地大物博,发生的事情、拥有的社会资源更多样,但为什么大陆国产剧依然日复一日地批发甜死人不偿命的“现男友”、前男友、帅老公?围观一下我们今年暑期大爆的一部剧——《亲爱的,热爱的》,热搜上除了发糖就是高呼“男友好帅”……也不是说这样不行,生活太苦,我们需要从影视作品里寻找一点甜,不过,糖分摄入过量,对身体不好。
就在前两年,人人都以为台剧没落,没想到,台剧求新求变、谋取精进,再度翻红,台剧的导演编剧,不甘于只拍高糖剧,试图在每一种题材中获取养分创造新的生机
就连看似日常平淡的《俗女养成记》,也为女主角设置了一个同性恋弟弟的角色,弟弟向家人出柜时,妈妈的反应很平常,她说:“我早就知道了。”因为妈妈在弟弟高中时偷看他的日记,知道这个秘密后,她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去学习关于同性恋的知识,最后她得出的感受是:他已经这么辛苦了,我想让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他并不孤独,还有我。此番用心,是谓包容。
大陆不缺少资源、不缺少导演编剧演员,那我们缺少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太大了。《俗女养成记》女主陈嘉玲在面对妈妈说她浑浑噩噩四十岁还一事无成时,说了一句《侏罗纪公园》里的台词: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我希望,国产剧也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幕味儿(movie1958)
今年可以说是台剧的大年。
上半年有《我们与恶的距离》,提前锁定华语剧“年度最佳”。
下半年还有Netflix首部原创华语剧《罪梦者》,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
在此期间,又播出了《灵异街11号》、《噬罪者》等口碑尚佳的剧集,让人根本追不过来。
万万没想到,这两天又有一部新出的台剧口碑爆了——
俗女养成记
这是由台湾华视(CTS)自制的一部剧集。n
《俗女养成记》自播出后,收视率屡飙新高,首播收视更是超越了《我们与恶的距离》。
不仅如此,它还创下了一项纪录——
华视13年来,自制剧的收视最佳。
图源镜周刊
除了收视破纪录之外,《俗女》的口碑也相当不错。
豆瓣评分9.3,七成观众给出五星好评。
n
老实说,最开始注意到这部剧,是因为它强大的主创和卡司。
导演严艺文,曾凭借《天使的收音机》获金钟奖迷你剧集女主角奖,这部《俗女养成记》是她跨行做导演的处女作。
在剧中,她也客串了街坊邻居、媒婆、学生家长等多个角色。
除了严艺文之外,片中的不少演员,都是她之前梦寐以求的合作对象。n
用她的话来说:“其实我现在的膝盖已经烂了,因为这些演员都是我跪着请来的。”
正因如此,你能在剧中看到太多熟脸——n
男主演温升豪,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和贾静雯有精彩对戏。n
上:《我们与恶的距离》n
下:《俗女养成记》
另一位男主演陈竹昇,是《大佛普拉斯》里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之一。
上:《大佛普拉斯》n
下:《俗女养成记》
还有大家熟悉的金钟视帝吴慷仁,也在剧中也有精彩的客串戏份。
上:《一把青》n
下《俗女养成记》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此剧的女主演谢盈萱。
在去年的金马奖上,她凭借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击败周迅、曾美慧孜等人,获得金马影后。
不同于在《谁先爱上他的》中大量的悲情戏,谢盈萱在此剧中饰演的陈嘉玲,是一个神经大条、充满喜感的角色。n
她表示,这其实是目前演过的作品里,最贴近她自己性格的一个人物。
陈嘉玲在台南出生长大,后来去台北闯荡了近20年。
今年已经39岁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龄“俗女”。
她既没有大富之家的出生,也没有花容月貌的颜值。n
唯一“擅长”的事情,就是在拍照的时候闭眼”。
陈嘉玲的工作,是某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助理。n
虽然听起来很高级,但实际上就是一个需要二十四小时服务的职位——
对于老板,她要事无巨细地准备每一份文件,安排每一次行程。n
对于老板夫人,她也要毕恭毕敬地接起每一通电话,满足喂药、喂水果、拍照等奇葩要求。
最夸张的是,就连老板和小三私会,给小三看房这种事,也需要陈嘉玲去一一操办。
虽然顶着个特级助理的名头,但是这份工作和女佣没多大区别。n
陈嘉玲虽然有诸多不满,但是为了生活下去,只得选择忍气吞声。
不仅工作不顺利,陈嘉玲的感情也是一言难尽。n
她有一个恋爱四年的男朋友,同居了三年半。
相比恩爱的恋人,他俩现在更像是同居的室友。
可是,当被别人评价为“老夫老妻”之后,他俩却不乐意了。n
迅速回家打扮了一番,准备重新上演干柴烈火的戏码。
不巧的是,万事俱备,陈嘉玲却发现自己来了大姨妈。
两个人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然后各干各事:n
男友转身就在客厅看起了电影,而陈嘉玲也回到房间看起了杂志。
彼此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互不打扰。
如此猝不及防的反转,不禁让人觉得诙谐可笑。
但是在笑过之后,却暴露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他们之间已经只有“习惯”,没有爱了。
男友对于陈嘉玲的焦虑毫无察觉,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婆婆也对陈嘉玲诸多苛责。
小至衣服穿着,大到干涉她的工作,甚至强迫她要学瑜珈、学做菜等等,使她越来越觉得喘不过气,甚至每天失眠到天亮。n
眼看婚期越来越近,甚至连婚礼、婚纱等细节都筹备好了,陈嘉玲却突然提出了分手。
对于一个39岁的女人来说,放弃一段稳定的感情需要很大的勇气。n
但更让人惊讶的是,陈嘉玲在悔婚之后,连工作也辞了。n
她总算过上了梦寐以求的自由生活:n
不必再为老板的鸡毛蒜皮事情发愁,也不必在男友和未来的婆婆面前装淑女。n
每天白天宅家看剧吃零食,晚上独自一人喝醉了酒就睡觉。n
短暂地放纵过后,她却意识到:n
今年已经39岁的自己,似乎一无所有了。
她真的一无所有了吗?n
当然不是。
在陈嘉玲工作和感情接连受挫之后,她回到了台南的老家休息。n
这是养育她成长的故土,是她最熟悉和依恋的港湾。n
陈嘉玲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一家人靠一个中药铺维生。
她小时候最难忘的记忆,都和这个中药铺有关。
剧中也以两条线进行叙述——
一条是长大后的陈嘉玲,一条是念小学的陈嘉玲。n
不同于在成人世界里的鸡飞狗跳,儿时陈嘉玲的种种经历,都是以一种温馨治愈的画风来呈现。
虽然大多数都是家长里短的故事,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n
但是,恰恰是这种接地气的画风,让观众感到无比亲切,甚至从剧中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另一方面,陈嘉玲儿时和家人的羁绊,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她在成人世界里的抉择,也在某种程度上治愈了她所面临的困境。
比如悔婚这个事,就有过先例。
在陈嘉玲小时候,她的姑姑由于男方家庭的羞辱,毅然放弃了一段婚姻。
作为旁观者,陈嘉玲亲眼见识了姑姑从即将结婚,到放弃婚姻的全过程。
事发之后,姑姑不仅要面临全家人的责难,还独自承受了所有的经济损失。
即便如此,在返程回家的路上,陈嘉玲却从姑姑的眼泪中读懂了一名独立女性的选择与坚持。
可以说,姑姑的这份勇气与执着,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成年后的陈嘉玲。n
剧名“俗女养成记”,“俗”即普通、平凡,但却又包含了世间大众的百态。
“俗女”没什么不好,她们同样温柔迷人,懂自己想要什么。
这部剧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其实恰恰在于它是一个“俗人”的故事。
剧中的陈嘉玲并无特别的过人之处,但正是因为它的普通,甚至说“俗气”,才让我们能够真实地一探40岁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困局。
正如谢盈萱所说:
剧中有一句点睛之笔的台词:n
“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得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人生转瞬,一个女生应该怎么活才是标准答案,这部剧并没有告诉我们。n
用导演的话来说,《俗女养成记》更像是一个关于和解的故事——
当你进入一定的人生阶段之后,你可以原谅那个不成材的自己,可以跟工作感情生活不如意的自己握手言和,也可以接受自己的普通和平凡。
成功并非人生唯一的评判标准,最重要的是,不管几岁,我们都要永远热爱现在的自己。
*本文作者:张不才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