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正片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青春野蛮
胡越的故事国语
猛鬼殿4
回家的路
火云端
韭菜花开
牛油果的硬度
一曲秦腔
豪客
我是杀人犯
不喜欢所谓文艺片的标签,厌恶者借此标签唾弃、讨伐这类电影,喜好者又沾沾自喜、擂起审美的高地。不过是取舍与个人追求不同罢了,少一些商业考量,多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所积淀的思考。
至于这片子获得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提名,我是着实不懂。科幻是不是被误解了?
其实片子是很浓郁的欧洲现代派文学的气质,卡夫卡般的,荒诞的结构设定之下是普遍的、现世的生存困境——孤独(为何普遍?影片甚至没有透露女主的名字,也许是别有用心的设计,一个没有名字的人显然更具普适意味。这对习惯性用男主女主甚至自己起的绰号称呼电影人物的我,实在是件好事)。也因此,隐墙为什么出现,究竟是抑郁患者的自我封闭还是某种超自然力量,最后的男人又是怎么回事,这一切都不重要。(但其实,影片的代入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丝毫不觉得女主举枪杀人有什么费解之处,那一幕发生之际,屏幕前的我也惊慌失措,杀人几乎是必然。)
动物与墙外静止的老伴也各有隐喻,掰扯细节咬文嚼字也未必不可。但我们不如多花些精力去关注主题。
最浅的一层,是始终以画外音形式呈现的女主内心独白,表达的是女主在与人类社会完全隔离开后,内心的拉扯、煎熬、释怀乃至最后的平静。不如说,影片演绎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现代社会中那些受尽都市生活之困扰的人们,所向往的遗世独立的清净与孤独,是否真的可行。演绎的结果是:若非不得已,社会性的人,追求的只是相对的孤独而非绝对的孤独。
同样地,换一个角度,影片其实以隐墙夸张化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孤岛般地生存在人海茫茫中。隐墙所笼罩着的,是每个人壁垒森严、密不透风的内心。荒诞在于,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渴望交流与相通(正如女主最初尝试着找寻出路),但也同时设下金汤般的屏障,以至于灵魂的沟通终成徒劳之举。一墙之隔,是千万人的心。于是乎,女主从最开始的努力,到最后放弃出走、不再寻找严丝合缝中的疏漏处,便象征着一个人摸爬滚打后的成熟,逐渐放下奢望、宁静地驻守内心。女主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死心的,影片没有呈现,但我心里有那样一个画面,一颗心终于熄火、最后一滴眼泪的流尽、最后一次哀艳而徒劳的挣扎……
如果说以上的思考还停留在现代性的框架内进行批判与剖析,那么更深一层,便跳出了现代性,是女主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反思。女主经历了一种回归原始的生存方式,所谓的万物之灵——人类,与其它生灵平起平坐。女主渐渐“用我的大脑,念想着它古老恒久的心思”,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外物与本我的明晰界限化为混沌、归于无。曾经那个永远追求自由、不远融入群体的灵魂,已被如今的“我们”(人融入自然之后的一种共生状态,实质仍是自然)定义为贫乏与可笑,遑论臃肿的人类群体本身。
最后,谈不上最深刻,但却是我个人主观色彩最浓烈的一解——关于存在主义的探讨。人是被抛掷到这世界上来的(女主被关在隐墙之中),有着许多无法超越的局限,但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意在说明每个个体的定义与本质,是经由每一次自己的自主选择加以确定的,是由自己源源不断地“存在”着。譬如书写,书的意义形成于逐字逐句地书写。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好,女主人公也好,都是自由的,都把握着自己的本质与价值。女主被命运框定在这样一个围墙内(围墙即外界的限制),靠着自己不断的选择与行走,踩出了一条路,这是存在主义的。
(其实,既然扯上了萨特,那么上面所说的孤独,又何尝不能用“他人即地狱”来阐释呢hhh)
我们看过许多社会寓言,讲荒诞的故事,辛辣批判社会。那么这部《隐墙》,便是一部个人寓言,把一个人的内心呈现得淋漓尽致了,社会还远吗?要知道,抽象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组成的。
A political thriller. T......
播放指数:999℃
《隐墙》 HD在线观看 - 剧情片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86316-1-1.html
不喜欢所谓文艺片的标签,厌恶者借此标签唾弃、讨伐这类电影,喜好者又沾沾自喜、擂起审美的高地。不过是取舍与个人追求不同罢了,少一些商业考量,多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所积淀的思考。
至于这片子获得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提名,我是着实不懂。科幻是不是被误解了?
其实片子是很浓郁的欧洲现代派文学的气质,卡夫卡般的,荒诞的结构设定之下是普遍的、现世的生存困境——孤独(为何普遍?影片甚至没有透露女主的名字,也许是别有用心的设计,一个没有名字的人显然更具普适意味。这对习惯性用男主女主甚至自己起的绰号称呼电影人物的我,实在是件好事)。也因此,隐墙为什么出现,究竟是抑郁患者的自我封闭还是某种超自然力量,最后的男人又是怎么回事,这一切都不重要。(但其实,影片的代入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丝毫不觉得女主举枪杀人有什么费解之处,那一幕发生之际,屏幕前的我也惊慌失措,杀人几乎是必然。)
动物与墙外静止的老伴也各有隐喻,掰扯细节咬文嚼字也未必不可。但我们不如多花些精力去关注主题。
最浅的一层,是始终以画外音形式呈现的女主内心独白,表达的是女主在与人类社会完全隔离开后,内心的拉扯、煎熬、释怀乃至最后的平静。不如说,影片演绎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现代社会中那些受尽都市生活之困扰的人们,所向往的遗世独立的清净与孤独,是否真的可行。演绎的结果是:若非不得已,社会性的人,追求的只是相对的孤独而非绝对的孤独。
同样地,换一个角度,影片其实以隐墙夸张化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孤岛般地生存在人海茫茫中。隐墙所笼罩着的,是每个人壁垒森严、密不透风的内心。荒诞在于,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渴望交流与相通(正如女主最初尝试着找寻出路),但也同时设下金汤般的屏障,以至于灵魂的沟通终成徒劳之举。一墙之隔,是千万人的心。于是乎,女主从最开始的努力,到最后放弃出走、不再寻找严丝合缝中的疏漏处,便象征着一个人摸爬滚打后的成熟,逐渐放下奢望、宁静地驻守内心。女主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死心的,影片没有呈现,但我心里有那样一个画面,一颗心终于熄火、最后一滴眼泪的流尽、最后一次哀艳而徒劳的挣扎……
如果说以上的思考还停留在现代性的框架内进行批判与剖析,那么更深一层,便跳出了现代性,是女主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反思。女主经历了一种回归原始的生存方式,所谓的万物之灵——人类,与其它生灵平起平坐。女主渐渐“用我的大脑,念想着它古老恒久的心思”,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外物与本我的明晰界限化为混沌、归于无。曾经那个永远追求自由、不远融入群体的灵魂,已被如今的“我们”(人融入自然之后的一种共生状态,实质仍是自然)定义为贫乏与可笑,遑论臃肿的人类群体本身。
最后,谈不上最深刻,但却是我个人主观色彩最浓烈的一解——关于存在主义的探讨。人是被抛掷到这世界上来的(女主被关在隐墙之中),有着许多无法超越的局限,但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意在说明每个个体的定义与本质,是经由每一次自己的自主选择加以确定的,是由自己源源不断地“存在”着。譬如书写,书的意义形成于逐字逐句地书写。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好,女主人公也好,都是自由的,都把握着自己的本质与价值。女主被命运框定在这样一个围墙内(围墙即外界的限制),靠着自己不断的选择与行走,踩出了一条路,这是存在主义的。
(其实,既然扯上了萨特,那么上面所说的孤独,又何尝不能用“他人即地狱”来阐释呢hhh)
我们看过许多社会寓言,讲荒诞的故事,辛辣批判社会。那么这部《隐墙》,便是一部个人寓言,把一个人的内心呈现得淋漓尽致了,社会还远吗?要知道,抽象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组成的。
沉甸甸的
一个没有交代任何相关人物性格、背景的女人(马蒂娜·戈黛特饰演)和一只叫卢克斯的狗困于一个被隐形的墙围绕起来的封闭空间里
从心慌 惶恐 无助 孤独 绝望 到 坚强 习惯 继续孤独 沉静 甚至感到安宁
这个过程想想都觉得于心不忍
如果你不看这部电影 那真的很难想象这个过程是怎样在一个女人身上发生的
电影里前后时间交错的呈现着女人的内心和独白
外加上绚丽的视觉效果
太令人震惊以及震撼
女人为了使自己能保持人性 不会退化成野人一样的生活
她开始不停地做着农活 耕作 伐木头 割草地 饮食规律并且随着季节变换开始迁移
一只狗 两只猫 一头牛 后来成了一只狗 一只猫 两头牛 再后来只剩下一只猫 外加一只白乌鸦
卢克斯死后 这只白乌鸦进入了女人的生活 成了女人的精神寄托
看起来 这只白乌鸦就像是女人的真实写照
孤零零的 在那样的群体里成了异类
而她尽可能的依靠信仰让自己保持清醒冷静 用笔和纸记录下她每天的生活
并且经常反思着人类脱离社会后内心最深层次的想法 ( 这点不多说 自己看电影体会吧 )
影片的结尾 女人记录完了最后一张可以写字的纸
不似小说中的鲁滨逊那般幸运 能再次重返人类社会
女人也许只能这样孤独终老了罢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
真的不是谁都能在那种环境里活下去的
当你成为仅存的人类 当你把身边的动物当成抒发情感的伙伴 当它们渐渐离去
只剩下生存以上 生活以下的状态活着
时间变得无关痛痒 却无处不在
仿佛仅存的感觉就是绝望
你还能坚持活下去吗?
我个人认为 影片除了反思人性之外
还暗含了另一层含义——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 类似隐墙一般 自己出不来 也没人进得去的时候
渐渐成了孤独患者
然后 多么希望 能有另一个人走进 和你一同分享点滴
女人说 世界上没有比爱更合理的激情 它让爱人者和被爱者的生活都更加轻松
只是 我们应该及时觉悟的 它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是我们过上更美好生活的唯一希望
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相比那些纯粹的文艺片,《隐墙》带着科幻的色彩,却走在了文艺片的最前方,将影迷第一时间理解的文艺片远远抛于身后。《隐墙》正如片名,它将诠释屏蔽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透明障碍,即便你能看清远方,但并不代表你能到达远方。
这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影片,不论从影片中依次出现的动物,以及环境地貌形成的空间对比,画面中光与光的对比,似乎都在反映主人公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接受现实的同时,又引发不甘沉寂的挣扎,仅有的人类却被阻隔在隐墙的另一面。一次次新的发现被随即打破,几次试图走出隐墙,却无功而返。
一开始女主角以为这是梦,她佯装镇定,但是当第二天清晨,梦醒后,一切照旧,没有人接自己回去,也没有任何奇迹发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无端成为囚徒的女主角第一次崩溃哭泣。而另外一次哭泣是当主人公努力保持生存意识的一次苦力劳动之后。导演没有让这种哭泣变为歇斯底里的哭号,也许正是保持影片始终低沉压抑的风格。也许只有默默的哭泣,才更能映衬主人公内心的那份无奈。
影片将奥地利北部山区茂密的丛林和开阔的草地尽显无遗,峡谷与广阔的草地,两处地貌完全不同的环境似乎代表着主人公渴望得到自由和无限美好的视野。峡谷与开阔的草地间,正如主人公当时的心情,虽然默默接受现实,却又无比痛苦的挣扎,渴望走出隐墙,回归正常的生活。
这部电影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符号化的东西,立意清晰却又玄妙。电影故事创作中,剧情和表演并非是全部的“武器”,事实上《隐墙》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它摒弃了这些,它用细节,用道具,用画面作为它的表达出路。
比如光线。阳光,透满画面无处不在、亮的刺眼的阳光,像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态度,慷慨却无情。而夜晚屋内的那盏灯,发出微不足道的光芒,却燃起了主人公生存的希望。同比那盏灯,屋外的阳光无知的穿透窗户,却丝毫没有带来任何温暖的感觉,反而更显无比的孤独和无助。
也许这正是影像创作者的优势,在电影里你可以用文学、诗歌、音乐、美术等等任何一切可以被胶片机纪录下来的元素来讲你的故事,记住这点,并不要忘记他们。当然,还有动物,这也是我下面最想要说的。
狗
雨果和路易斯走了,“卢卡斯”留了下来。卢卡斯是一条狗,狗在任何时候,都扮演者忠诚的角色,忠诚也许可以慰藉主人公当时的迷茫。有了狗的陪伴,主人公似乎对那面无法走出的隐墙减少了几许恐惧,她没有强烈的反应,只是平静的接受,接受失去朋友的现实。正如影片里的台词:“穷途末路,我只能接受现实……”
主人公试图寻找走出隐墙,但相继发现的是自己被紧紧包围。这时,苦苦挣扎的她在大自然中显得如此渺小。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几乎可以被忽略。当一个人陷入局限的空间里,人的本能反应必定是寻求解脱。当主人公的梦里再次出现隐墙时,隐墙就出现在木屋前。
牛
如果说狗代表着忠诚,那么牛也许代表着某种力量和勤劳。当奶牛出现后,她给奶牛起了个名字叫“贝拉”。与此同时,主人公不得不去自力更生,学着生存,也许是那头牛给了她生存的勇气和信心。相继出生的牛犊代表了新生的生命,新生的生命便是新的希望。为了它们,主人公勇敢的生存了下来。
猫
猫是一种温柔的动物,猫的出现也许象征着人在困境中的软弱,猫就像是主人公的一面镜子。不幸的是,“珍珠”是一只安哥拉猫,安哥拉猫独立性强,不喜欢被人捉抱,所以注定了它的命运很快结束在大自然中。
鹿
影片中还出现了鹿,鹿是女性的代表,举起枪的瞬间,主人公也许看到了自己,最终放弃了猎杀第一只鹿。但为了生存,主人公扼杀了另一个自己,她选择杀死了鹿,并将心脏挂在窗口,那是她的心脏,她想近距离的看着自己。
狐狸
主人公在即将猎杀那只在溪边饮水的白狐时,思维出现了比以往更为理性的清醒,也许那正是主人公正确的智慧。狐狸代表聪慧,代表了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头脑清醒。
鹰
鹰也许是主人公向往自由的象征。虽然生存了下来,但主人公也希望能走出隐墙,获得自由,当她看到天空翱翔的雄鹰时,也许寄托了那份无助,渴望重获自由。
乌鸦
乌鸦它可以代表光明,也可以象征黑暗。在德国和北欧的神话中,主神奥丁身边经常伴随着两条狼和两只乌鸦,乌鸦负责为他打探消息,起到的也是信使的作用。不过,奥定不仅掌管智慧、战争、艺术和文化,同时也是死亡之神,狼和乌鸦两种食腐动物就与死亡和尸体有关。因此,在西方,乌鸦作为接引灵魂的使者的传统由来已久。
乌鸦在东西方文学中的信使身份,也许可以解释它从尊容到卑贱,一落千丈的命运转折。乌鸦的出现也许意味着死亡的召唤,随之而来的是贝拉和卢卡斯被突如其来的人所杀。它们死后,乌鸦的声音再次传来……
狗,代表忠诚,人之困惑之时,也许更渴望有一份可以依托的忠诚和信赖;
牛,代表力量和勤劳,当人无力走出困境时,只有燃起再生的力量和勤劳,才能改变当局;
猫,代表柔弱,困境中,每个人都有柔弱的一面,猫也许是柔弱的内心深处最好的写照。
片尾出现的人类,对于主人公来说又惊喜又茫然,惊的是她看见了同类,茫然的是自己苦心养大的牛犊被杀。这更像是自然规律,日月轮换,正如主人公所说的,当珍珠、贝拉,和卢卡斯相继离开自己后,剩下的是恐惧和悲伤,她也不知道会迎来新的生命是什么,但她清楚只要活着,就必须面对。
这也许就是哲学电影的魅力,看不懂的人会味如嚼蜡、平淡无味,能读懂的人却自有另一番惊心动魄。用物化元素来写作电影故事,就好比是生性害羞的导演打的一场哑谜,然而又不得不说,这种私密的羞涩的创作方式却自有它的迷人之处。观众会因费尽心思后得到的这份“懂得”而激动快意。
其他以动物为暗喻元素的电影让人想起李安近作《少年派的奇幻旅行》。将一个人类处于动物群之中,无疑直面扑来的是一种孤独感。这里的无法沟通感已经上升到物种差异。独处的人类会对动物产生单方面的情感依赖和单方面的责任感,但实际上动物对人却并非完全如此。比如少年派的故事里,派负责为老虎抓捕食物,但老虎永远不可能反过来对饥饿或者生病的少年有所照顾,不平衡的情感模式最终会让大部分时间只能一味付出的人类最终更加失落孤独难过,一如当老虎无情的转身离开的时候,少年派撕心裂肺的哭嚎。
《隐墙》亦是如此,动物们的存在除了暗喻主人公灵魂深处的向往、极致的诠释了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但带来的更多的仍是挥之不去的是那种巨大的恐惧,孤独和无助……
不管身处何地,我们都无法摆脱孤独的时刻。有些孤独是一种极致的美,但有些孤独令人恐慌。
当人类面临真正的孤独和空白时,想想是否可以和主人公一样,在脱离群体后的平静,在渺茫的大自然中寻求生存方式,面对一切。在被大自然征服的同时,主人公以人类本能的求生技能,也逐渐征服孤独的现实。当孤独沉浸在脱俗的大自然中,一个人和几只动物相依为命,影片更像是隐喻某种人生的哲学,难道这就是德国哲学?当哲学运用在电影中时,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听艺术,而更为深刻的是敲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哪一层灵魂之塔……
面对如今铺天盖地的商业片,这种散发着灵魂金粉的影片,更像是一碗熬制多年的心灵鸡汤,彻彻底底复活了对艺术追求的另一层次。隐喻虽然不是每个人观众都能看得懂、看得透,但哲学也不是一尘不染,它更像是演说家,将点滴的智慧种在每个人的心中。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纯属的娱乐的商业片,显得那般轻浮。但这种富含哲理的影片,是否打动观众的心?我认为:读懂便是第一道障碍。
我们不该站在《隐墙》的另一侧,指着女主人问及为何不沿着隐墙寻找出口。我们需要理解揣摩的是影片真正所散发的内涵和寓意。孤独就像是一场灾难,生存就像是一场游戏,游戏又有大自然的生死法则。适者生,当孤独的灾难降临时,天无绝人之路,上天留下了忠诚,赋予了主人公的力量,但与此同时,主人公也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层柔弱。
这种优雅的孤独,像是一朵思考的云,女主人就像是鱼缸里的一条鱼……这也许就是创作者所想表达的心境吧。
文:啸杨
(1943剧本工作室编剧)
影片几乎无高潮,相信满屏奥地利的大好河山和女主角的喃喃自语能让不少观众昏昏欲睡。女主角跟随一对老夫妻来到他们的山间小屋度假。老夫妻开车去另一个村子留下她与他们的狗说晚上回来,谁知竟一去不复返。第二天女主角和狗出门去找他们,不料被公路中央一道莫名的隐形墙“弹”了回来。接下来的几天他们不断在野外碰到这面巨大的隐墙。女主角渐渐明白:她与原来的世界隔绝了,未来不知将发生什么,很可能她永远回不去了。更令她无法忍受的是,她是这里仅存的人类。
于是,她开始了一种新生活,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割草砍柴摘野果打猎通通上手。她第一次如此直接感受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忍受时间忽快忽慢的前进,而陪伴她左右的除了最初的那条狗,还有一只已怀有身孕的猫与奶牛。她找到了一叠纸开始记录每天发生的事,各种琐碎的杂事、心情与思考。这些动物对她而言早已如同朋友、亲人,她在日记里坦言,即使这样她还是想活下去,但是她的动力与其来自自身,不如说是因为那肩负着照顾动物们的责任感。所以,她必须打猎,这意味着她必须违背她原来的原则去杀生。影片拍到一只鹿被她打死抽搐了许久的揪心场景。她心情沉重地把鹿驮回家,无法安心入睡。她说,虽然打猎越来越顺手,但她至今无法习惯这样结束动物的生命。在此地,她是唯一一个有感知、有判断力、有思想,唯一一个知道对错、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又怀有怜悯与愧疚心的生物。然而,这种让她区别于动物得以成为“人”的品质似乎在此显得多余。她希望自己能与其他动物一样,单纯无辜,为所欲为。但是,她知道,身为一个来自文明世界的异类,她没有选择。
她在这座山中生活了三年,三年里,原来那只母猫和奶牛生下来的小猫、小牛还有那只狗相继死去。小牛和狗的死,可以说是本片唯一的一个高潮又有点匪夷所思的地方——女主角和狗从野外回家时,竟然看到一个胡子拉渣的男人出现在家门外屠杀小牛,于是狗上前反击,女主角在惊慌与愤恨之下冲进屋里拿了猎枪把男人一枪击毙。而此时那只狗已经被男人的刀砍得奄奄一息了。
影片没有交代为什么突然出现了第二个人、为什么他要杀了那牛,可能他也逃亡至此,发现一头可以吃的牛。影片也没有让女主角对此有疑惑。她开枪打死他时,完全没有像最初开枪打死鹿时那样犹豫、愧疚。她至始至终只是不明白那男人为何要杀她的朋友,而压根没想到:原来她不是一个人,原来还有一个同类和她处在同一困境中,他们也许能并肩“作战”或找个伴。我觉得,此时的她已经完全与动物们融为了一体,他们才是同类;而那个新出现的男人是一个异类,是一个杀了她同类的畜生。
影片的最后,依然没有奇迹,日子还是这样循环往复,看不得尽头。冬天阴冷的小屋里,女主角坐着写日记,母猫静静蹲在旁边。她说,今天是她最后一天写日记了,因为,纸都写完了。以后她将不再记录,继续生活。
这部电影的主题看上去与《鲁滨孙漂流记》相似,但仍存在着根本差异:鲁滨孙不是在一个封闭的地方,多年以后,他遇到了人类,并且终于回到了家乡。而这影片,并没有让我们看到这个希望。如果让美国人拍,多少可能会把它拍成悬疑灾难励志片。但奥地利人将它演绎成一部较为压抑的文艺片,真实呈现了一个女人、一个人类在一个封闭状态下有悲有喜但更多的是一种平静自然的生活、以及对自然、生命、孤独、自我的思考与追问。至于那堵“墙”,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它应该无处不在吧,我们往往感觉到了它,却触不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