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爱是一把枪

爱是一把枪  Love Is A Gun

12人已评分
很棒
7.0

主演:李鸿其林映唯郑青羽林可人李宇曜宋柏纬

类型:剧情导演:李鸿其 状态:正片 年份:2023 地区:中国台湾,中国香港 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 豆瓣ID:36176171热度:655 ℃ 时间:2024-12-29 20:03:19

简介:详情出狱后的番薯(李鸿其 饰),不顾身边人的反对,依然在海边满足地做着不挣钱的小买卖那个他从未见过的“老大”,一心只想求他替自己还债的母亲,和好兄弟帽子的出现,又将他拉回到过去的漩涡里。接踵而至的他们,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再度...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出狱后的番薯(李鸿其 饰),不顾身边人的反对,依然在海边满足地做着不挣钱的小买卖那个他从未见过的“老大”,一心只想求他替自己还债的母亲,和好兄弟帽子的出现,又将他拉回到过去的漩涡里。接踵而至的他们,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再度控制起他的当下和未来。只有七号同学的出现,才能稍稍抚平他的愁绪 。寂静灰郁的海边,番薯终于见到了那个“老大”。几声枪响,他试图毁灭这一切,沉入海底,逃向彼岸的龟山岛……
  • 头像
    抛开书本

    三年前的2020年底,受疫情影响,彼时作为演员的李鸿其(演员作品《醉 · 生梦死》《地球最后的夜晚》《风平浪静》等)减少了一些片约,而这也恰好成为了一个契机,让他有机会作为导演去创作一部影片。

    三年之后的此刻,在第80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Settimana Internazionale della Critica)单元,他执导并主演的影片《爱是一把枪》完成了世界首映,并将与各个竞赛单元亮相的长片处女作一同竞逐“未来之狮”(Luigi De Laurentiis)奖。

    影片故事聚焦刚刚出狱的台湾青年番薯。他不顾身边人的反对,在海边满足地做着不挣钱的小买卖。然而负债累累的母亲,帮派兄弟“帽子”和从未见过的老大再次出现在他的生活,又将他拉回到过去的漩涡中。

    文&采访:忠泽
    编辑:杨发财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载早在一个月前,《爱是一把枪》生猛的预告片就在朋友圈疯转,它自然地成了此次威尼斯之行我观看的第一部影片。

    n与预告片的炫目不同,影片从一开始就被一种强烈的疏离笼罩。男主角有些类似《风平浪静》章宇饰演的宋浩,或是《燃烧》刘亚仁饰演的李钟秀,被迫地回应着周遭的一切,却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支点。平淡或热烈的一切都与观众保持了距离,被观察,被远远地聆听。这种近乎空虚的氛围感就如早已冰冷的那把枪,似乎再也无法产生一点花火,直至影片最后被海水吞没。直到影厅的灯光亮起,我都没能获得一个痛快直接的情绪出口。

    几天后,带着这种闷在心里的情绪,采访了导演李鸿其与制片人之一单佐龙(制片作品《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两位从合作的缘起,聊到创作的过程与此次威尼斯之行的种种。采访过后,从威尼斯的小巷中走出,看完片的那种不知如何反馈多少得到了一些消解。n
    单佐龙n制片人

    Qn现在我们正在威尼斯主岛,坐在我身边的是作为导演的李鸿其以及制片人单佐龙,两位跟大家打个招呼吧?

    李鸿其:大家好,我是导演李鸿其,以前都说演员李鸿其,今天说的导演。
    单佐龙:大家好,我是单佐龙,是电影的制片人之一。

    Qn两位是否可以分享一下这次合作的缘起,如何认识,以及如何互相做了这个选择。

    单佐龙:这个要回溯到很多年前,其实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台北,跟毕赣导演一起认识他,当时鸿其刚演了《醉 · 生梦死》,然后因为看到里面的一张剧照,当时《地球最后的夜晚》就邀请他来演,所以是这样认识的,后来就正式合作上了。其实他很早有跟我说过他要自己做导演拍一个东西,跟我聊他的故事,但那时候我也没听明白(笑);直到21年他真的来找我了,而且给我看了一个70分钟的粗剪版本,那个时候我就完全被打动,觉得他是真的要做电影,不是在开玩笑。

    Qn此次影片是否是一个小规模的剧组创作?

    李鸿其:是,我们最早其实就只有五六个人,一个录音,一个摄影,一个制片,然后演员和美术。但由于那时候刚好疫情比较严重,我又卡到了另外一部戏要去重新拍,就等了两三个月。最终还是觉得不行,我们必须得要拍,所以又多找了五六个人,然后集中把故事拉回我的老家,所以你现在所看到的房子场景都是我亲戚家,包括他们工作的地方,但电影呈现的一些夜店都已经是疫情开放后我们才补的。

    《爱是一把枪》剧组

    Qn之前一些访谈制片人做过一个比喻,说现在很多短片它有点奢侈品的感觉,或者说制作短片或长片的时候都有一定的预算要求。但无论是《路边野餐》还是《爱是一把枪》,都有着很不一样的制片方式,想请制片人聊一聊这种制作的特点以及自己的看法?

    单佐龙:其实像《爱是一把枪》和《路边野餐》都是不太能复制的独特案例。21年我们看完《爱是一把枪》的demo之后很受震动,因为里面有非常高辨识度的东西,然后我们就决定说继续拍。相当于22年又拍了一期,整个项目的规模和制作看起来很小,其实周期也挺长的,前前后后也有快三年时间。
    李鸿其:第一期总共拍了13天,第二期又补拍了10天,但有趣的点是,我们在跟剪辑师讨论的时候大部分又用回第一期。其实最早我想把很多切碎的镜头正常拍,但发现好像那时候的状态没办法再复制一次,所以有很多技术瑕疵,现在所呈现的基本上都是第一期拍的,有一点可惜。nn单佐龙:但那个其实是很多处女作很宝贵的地方,它最宝贵的东西永远是在第一次当中发生的,第二次即便有再充足的资金,做再多的准备工作,你会发现出来还是第一次的东西是最好的、最宝贵的。

    Qn能否从⻆色设定上来聊聊,作为导演和编剧如何创作的这样一个人物?

    李鸿其:用我自己现在的状态,我觉得好像生活中更多的东西,它是很被动的,不论是生活上、经济上或者是跟人的关系。所以这个创作比较像是我看见身边人的一种状态,励志的人是有,可是更多的好像就是发生什么事只能逆来顺受。我在拍的过程中是有很明确的一种感受,就好像朋友之间的分享,我听了虽然不理解,但是我好像能感受到对方一种真实的东西,那种真实的东西是没办法被解释的,就如同为什么某些人做的一些事能理解,可是又好像没办法解释它。包括看电影也是一样,我自己的观影习惯是我不喜欢听你跟我解释,它有一点像是我们走在路上看到一群人发生一些事情,冷忍地看着他们,然后让他们发生,所以整个创作的角度会是这样。

    Qn关于旁观视角会让人联想到影片整体的视觉设计,在《爱是一把枪》中,摄影机放在了很远的距离,我们看到的是主角们的整体状态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这是否是创造这种距离感的一种方式?

    李鸿其:对。其实我们在写故事的时候是有很多版本的,明确的台词都有给到演员和制作,因为一定要有美术设计场景。有时候我说的这个“没剧本”的概念,意思是我们原本希望在某一个地方拍,拿开场戏来举例,那天下大雨,尤其我们又是小成本,没法等,所以就势必要把它拉上来(改变拍摄场景)。可拉上来的时候你会发现故事必须得改,我们就只有交给环境,所以这个东西到底好或不好,最终就只能现场发挥。
    然后我再举一个更有趣的例子,电影里面出现的长辈或者是同学都是我真的同学,他们聊的话就是他们最近所发生的事,所以很多时候我就是坐在一边,他们就自然聊他们的。你会发现这台词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包括房子很贵、房贷压力等等,因为他们就是真真实实的当代年轻人,所以其实拍了很多版本,有拍了十七、十八遍。

    Qn确实是蛮不一样的一种与素人演员的沟通方式,并且也很依赖于实际拍摄的环境和条件。

    李鸿其:对,有一点像纪录片的味道。然后说为什么有时候会使用那么久的长镜头,主要原因是可能没办法再拍第二遍,我不可能再给特写,很多状态是很难复制的。

    Qn那说到表演,可不可以分享一下你初执导筒,并且还是自己主演的体验?相信既有一些有趣的点,也会有一些困难。

    李鸿其:一定会有。首先就是,我们团队几个主要核心已经拍了很久,但是疫情期间我们前四五十分钟的素材必须得停止下来。我补充一下,之前我们拍摄是一个礼拜拍一天,就是大家放假了我们就去拍,谁有空就谁来拍。不过这样一来,我们前面拍了半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已经像朋友一样了,太知道你在想什么了。所以有这样的一个默契前提下,在真正拍那个十三天的时候,我们就很自然地交给对方。
    同样地,我觉得作为演员,在这样一个聊天,这样一个剧情里,看“你是不是我平时认识的那个人”,这个就决定了对或不对。还是以这种感觉,确定这是不是一个对的Take。然后我觉得他们已经聊开了,我再回去看(回放),再给演员看,“你觉得你喜欢你这样吗”,再给摄影师看,“你觉得ok吗”,大家ok,那就好了。

    李鸿其:其实就是想要比较纯粹一点,当初喜欢电影跟想拍电影都是希望往这个方向去走。

    Qn那无论是创作方式,还是整体的风格基调有没有受到一些电影导演的影响,或者说参考?

    李鸿其:我觉得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最终你不能去参考任何片子,到了一个场景,你就是想拍这个角度,就自然而然了。那时候有跟《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摄影师聊过,他跟我分享说可能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有一双眼睛,然后这一双眼睛可能是看事情的一个角度,它会有一个最适合的方式,所以我们就按这样的方式给它拍下来。

    Qn这部电影有着非常细致与强空间感的声音质感,这种设计更多的是在前期拍摄时的设想还是后期在跟声音团队沟通的过程中创作的?

    李鸿其:最早拍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因为有时候我们在观察一件事情,就如同我现在在看隔壁的人,我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我好像可以从他们肢体中得到一些讯息,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更舒服的观影方式。

    Qn那想问一下两位此次来威尼斯,得到观众对故事和风格的反馈大概是怎样的?

    单佐龙:过去六年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节的首映,一共三次,有两次都是和他(李鸿其)在一起。第一次是洛迦诺,第二次是18年在戛纳,第三次时隔那么多年又回到了三大。我昨天把外媒评论都发给我们的剪辑指导,他跟我说他有得到很大的反馈以及一些对他的剪辑来说有新的启示意义的东西,他觉得非华语观众尤其是欧洲观众其实看的还挺仔细的,有很多在创作的结构过程中埋下的伏笔他们都能够看出来,甚至还看出一些言外之意。所以我总体感觉外媒的观感还是非常好的。
    李鸿其:在看首映的时候,因为又成长又进步了,总是觉得当初应该这样拍,声音应该这样做等等。BeatriceBeatrice Fiorentino,此次国际影评人周单元的选片人)就跟我分享说其实在选片的时候她很累了,因为一年有好几百部甚至好几千部会给他看,可是(《爱是一把枪》)传过去的时候他是觉得这是一个很年轻的东西,虽然他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什么,可是他觉得有一个真实是打动他的。那这个也就是我当初想拍的一种状态。
    我很常说,看电影就像出国一样,我到了当地,我看到这些人,他们做了什么事,我就可以理解他们背景大概是怎样的,我是享受这一点的。有时候跟观众要是诉说一个概念,有太多的书、电影已经说得更好了。那我们其实就好像是分享一种“气“,一种感受给大家。

    抛开书本:蛮明白的了。感觉这些是你最在乎的,或者创作中比较特别的东西。
    李鸿其:有时候拍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变得很敏感,就像朋友之间聊天的时候一样,我们会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好好地观察他,陪伴他,大概是这样一个蛮温柔的感觉吧。
    抛开书本:好,最后恭喜两位带《爱是一把枪》来威尼斯首映,也非常感谢两位的分享。

  • 头像
    刘小黛

    1月5日至11日期间,本届亚欧青年电影展(FoYCAE)在中国澳门进行,本次活动邀请华语新锐导演李鸿其(Hong-Chi Lee)李冬梅(Dongmei Li)到现场进行创作分享,亚欧青年电影展艺术总监马可·穆勒(Marco Müller)主持对话。

    李鸿其编剧、导演并主演的长片首作《爱是一把枪》(Love Is A Gun, 2023)入选第80届威尼斯“国际影评人周”单元,斩获“未来之狮”奖项,后接连入围金马影展、东京国际电影节等

    李冬梅半自传长片首作《妈妈和七天的时间》(Mama, 2020)入围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并成为首位获得哥德堡电影节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国际影⽚处⼥作奖的中国导演。

    此外,两位导演新作《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宝贝》(I am the Happiest baby in the World)《果然》(The Fruit)均入围本次影展WIP LAB单元,并分获映庆INBETWEEN海报设计特别奖画林映像调色奖

    以下为现场对话实录:

    速记∶刘小黛 杨艳莹
    编辑:叶烨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马可穆勒:两部影片都是一样少的预算,不超过一百万,并且《爱是一把枪》里的演员都是朋友、家人。

    李鸿其:对,房子一个是我妈妈妹妹家,一个是我爸爸哥哥家,都是我老家,距离很近,很有缘分。

    李冬梅:影片里的背景是我出生的村子,长大后还是会回去的。

    马可穆勒:都是回到你们的出生地。

    李鸿其:那时一个礼拜拍两场戏,手持摄影,用的小微单。台北当时遇到三级警戒,等了两三个月还是没有开放。我所有的电影朋友都没拍过长片,都是95后年轻人,我很喜欢和他们呆在一起。现在所看到的素材都是花了13天拍摄的。我们是以戴口罩方式进行的。你们会看到很多技术问题,为了这些我又补拍十天。

    拿给剪辑师后,他更喜欢第一个版本,觉得早期的素材更灵动、自由、随意,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保持最早的状态。有时候我会想,低成本真的对得起观众吗?但我觉得,未来我很难再有这么粗糙的机会了,它让我重新理解电影的样子

    李冬梅:我在电影学院读了导演专业,很精英。做片子也欠了很多人情,用的摄影机很贵,要3500一天。但我刚刚看《爱是一把枪》,没觉得质感上受到影响。所以我感受很深,也学到不少,希望同行不要受到电影学院的限制。决心很重要,事情怎么完成可能不重要

    马可穆勒:李导,虽然你没学过电影,但我觉得你应该和合作过的导演取过经。第一场呈现暴力的单机镜头,是否受了侯孝贤审美思想的影响

    李鸿其:你们知道第一场烤肉戏为什么声音这么差吗?因为被我打的是录音师。番薯同学,换相机很闷,我就把录音师拉过来,很过瘾。关于是否受侯孝贤影响,我觉得一定是有的。台北的发展一直是这样,大师的记忆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片子里全部是素人演员,我没办法拍特写。它不是我电影想要捕捉的,想要在记叙和戏剧之间寻找平衡。我大学学戏剧的,需要在简单空间内调度,出镜出画,一个画面里我会最注意最角落的人,这可能是我从小的电影审美习惯。

    马可穆勒:两位导演是如何跟剪辑师合作的?

    李冬梅:130多个镜头,包括吃饭的开始和停止。我和剪辑师对时间的感知不一样,他会觉得太长了。我们大部分时间在做长短和顺序的选择,剪辑时候大概舍弃了五分之二的剧本内容,一直在做减法。

    李鸿其:我看李冬梅导演感觉在看现代舞,20分钟,我开始观察她的土豆、树叶、心,这让我学到很多。和剪辑沟通时我会自己先剪辑一个版本,再给剪辑师。

    观众:导演是怎么和摄影等其他主创沟通的?

    李鸿其:我原本找的两个主角都临时出了问题。番薯有原型人物,但人物有忧郁症,动不动人就消失。我想找的是纪录片的关系,最后就决定自己演。关于怎么帮助摄影师,我会走位,加入变化,再做调整,有点像是自拍。我们团队一共12-13人,每个人都聚在一起、都会给意见,没人会站在旁边,互相之间都会提问解答

    王红卫:一直想李冬梅带着片子来青葱计划。我们导演平时都是小范围闭门会议。我先提问,下午和海浪学堂的导演讨论电影和剧本的关系。我想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最终剧本和成片的关系?《爱是一把枪》最开始有没有剧本?

    李鸿其:我有非常完整的剧本。我会在咖啡馆坐上五六个小时,问演员这句话说出来合适吗?我们每天坐在咖啡店,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写完之后全部丢掉。我自己当演员也是,现场的氛围能量骗不了人。比如这次影人对话,现场是轻松的,我也说话轻松,这是现场氛围让我做出的调节。有时候我很想理解阅读的边界,想知道能否看明白。我也不可能拍预算非常多但票房很低的电影,这不符合商业标准。

    刘小黛,赞1

    程青松(《妈妈和七天的时间》策划):我在平遥第一次看《妈妈》,导演家乡在重庆巫山,和我很近,方言也熟悉。我被电影感动得一直流泪,就找到导演。李冬梅是近几年中国涌现的新导演中最优秀的一位。但她每次放映都不看自己的电影,因为是自己的经历。电影要在大银幕看,在手机上是看不了的。《妈妈》母亲节上映,希望大家支持导演。

    (代朋友提问):女儿看的书是繁体字的,是刻意设计还是做了别的安排?

    李冬梅:我小时候捡到了一本书,竖版繁体字,像天外之书。那本是《安娜卡列尼娜》,我的文学启蒙,所以设置在电影中。

    ,时长01:14

    观众:导演参加各大电影节有什么反馈?可以对拍片做个总结吗?

    李鸿其:影片在电影节收到的反馈有点两极分化,很奇观。我做演员的时候对剧本的筛选很严格,百里挑一。比起一些顾问的反馈,我还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我有询问威尼斯日上《爱是一把枪》被挑中的原因,得到的回答是“在影像的气质中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也觉得自己很幸运。

    目前我已经完成了第二部片子,兼任导演编剧、出品、摄影师,也自己进行了剪辑。我会一直坚持这样的方式拍摄,尽管现阶段可能很难做到服务观众和市场。前几部,我都会想保持这样几个朋友聚在一起拍片的创作方式

    马可穆勒:威尼斯的导演来自多个不同国家,摩洛哥、阿根廷、意大利等。评委觉得,导演思路最清楚的就是《爱是一把枪》这部长片首作。

    观众:感觉《爱是一把枪》里有个朋友的角色有些许刻板化,想问一下导演对角色的看法?

    李鸿其:朋友的戏份都重拍过。朋友反馈,番薯喜欢一个女生,人物显得很单纯,像中学生。我认为番薯就是那样单纯,有些直男,喜欢中学的女生,记忆停留在中学,可能笨笨的。就像我最近见以前的同学一样。

    马可穆勒:四年前我和李冬梅导演说过新现实主义,对照现实主义方面有联想到哪些导演呢?

    李冬梅:在上电影学院之前,我看过的电影不超过一百部,像白纸一样进入学校。很幸运的是,在学校看到的都是优秀的电影。塔可夫斯基《镜子》、罗伯特布列松,我学到了去戏剧化,看到了内敛的故事和表演。小津安二郎也是印象很深的导演,简单的画面里有简单的动作,可以在电影当中感受到时间与物理,一分一秒。对时间的感受,是《妈妈和七天的时间》很重要的主题

    至于为什么用电影表达故事,因为电影对物理的感知是其他媒介很难做到的。我也很喜欢阿巴斯导演的作品。

    《爱是一把枪》剧照

    观众:两位导演关于电影空间进行了处理,《爱是一把枪》中的戏剧空间感觉有意营造,两位对空间的理解是什么样的,是如何编排塑造空间的呢?

    李冬梅:戏外空间好像都与电影无关。

    李鸿其:用4:3画幅的考量,就是电影中有很多门窗,把番薯框在空间里。空间外有什么,可能是对番薯有威胁的老大。番薯出画入画,结尾空间是展开的,希望番薯可以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李冬梅:很好的提问。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就像记忆的相框,摄影师可能对导演的记忆的相框存在理念上的不理解,“非电影学院”的创作方式。除了记忆的相框,我也希望呈现舞台感,抽离血肉的东西,保留骨架,空荡的舞台上呈现村庄里生老病死的故事

    我控制演员不说很多话,塑造凝重的感觉,可能也是受到布列松的影响。快乐、悲伤之外留给我们的是,不可逃离的时间。电影存在疏离感,和我本身有疏离感有关系

    《爱是一把枪》剧照

    观众:我想问一下《爱是一把枪》的影片调 度,比如摄影机、演员调度。摄影机调度会带来形式感,片中调度跟随演员为主,让片子显得很灵动。导演在半即兴创作中如何思考创作的逻辑?

    李鸿其:对我来说,片中的调度是真实的生活,是基于现实经验的创作。现实中我和一个人讲话,旁边也会有人走来走去,这就是生活。

    观众:友人的台词,在出现阳光的时候下车,和女友吵架,反复出入女友的工作地等,影片中有很多巧思。

    李鸿其:创作当中的气场很重要。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剧照

    观众:想请教导演关于素人演员的选择,以及对素人演员的执导经验。导演是先有角色还是先有剧本?

    李冬梅:先写剧本,再找角色。尽量找契合的演员,提问和角色有关的问题。和鸿其导演不同,我给演员传达台词的意思,让演员临时发挥台词。当然,我也很欣赏李鸿其导演的创作形式。素人演员在片中不需要呈现很复杂的东西,她们很自然就能呈现比较凝重的感觉,比如外婆就差点得平遥最佳演员

    李鸿其:演员和我年龄相仿。我会提前用摄像机去拍摄他们,用小机器拍摄也是因为这样对演员不会造成很大压力,演员需要保护,现场执导会比较照顾演员情绪。我也会让镜头对准自己,避开素人演员表演不足的部分,也会给演员自由发挥的空间。

    马可穆勒:这两天影展的评委和选片人正在观看WIP影片。如果他们带着笑容走出影厅,那就是因为他们已经看了李鸿其导演的《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宝贝》和李冬梅导演的《果然》。

  • 头像
    我好看都理我

    2023.11.20 By 陈育萱

    看完《爱是一把枪》之后,我陷入沉思,这是一部让人看不到人类之爱的电影,即使李鸿其在片名第一个字标上爱,却屡屡将我拽入命若危弦的观影过程,凝视主角番薯沉浮于无计可施、也无可奈何的宿命裡,浓韫如未醒的夜色。

    看起来成日在东北角小镇????迌的番薯,人生初始就被妈妈带去算命,一锤定音,人生缺水。电影第一幕便是他自言命运如此,于是他自幼就搬到阿嬷家,务必在不缺水的环境下长大。这样的人,在同学烤肉会烤到一半,听呒,便独自撑伞在一旁,同学过来,三两句挑衅,问他“一趟牢狱出来怎麽没变大哥?”,再一句就是“你租雨伞给人家是能赚多少钱啦?”。对方质疑他过去敢吸冰毒敢拿枪,现在就不敢。番薯翻脸,不是因为敢不敢的问题,而是对方拿枪指向他再也不想回头的地方。

    一路以来,番薯从绰号到结交的朋友,自我认同到生活方式,无一不是被人捏著枪管,迳自决定他该往何处去。这之中牵扯不清的複杂关係,番薯都曾试图去靠近、理解,虽说实实捏在手裡的只剩枪管子,可他仍藏著不用。平常番薯能使弄的是打火机,不论身在何处,他习惯来一管菸,不是危险的冰毒,仅是菸草。每次熟练点火,深吸一口,氤氲漫漶,再无解都多了一缕轻烟,彷彿当番薯烦恼时,唯有一次吸吐才能带著他逸离频频出现的“框”。

    番薯的家是偌大的门框与乌龟缸,进出的是独来独往的人与龟。前女友工作的槟榔摊卖的是穿破透明橱窗的窥看,但她拒绝与番薯说清楚道明白,谁辜负了谁,就在门的一开一关间,巧妙地隐去了部分对话。

    最让人难忘的一场框景是七号同学侧身搭坐在自家窗框上,她优雅吸食,而番薯一吸完便开始崩裂,断续在语焉不详中,吐露了真实的情绪,这是整部电影中最贴近相互剖白的一场戏,其馀,番薯都被框限在失语状态裡。以此反推,就能发现番薯在多数情境下除了自语独白,并没有谁可以好好说话,出现在他周遭较亲近的人声,若非主动攻击挑唆如帽子,要不则是虚言假意如里长,以及气急败坏如女友。对番薯来说,或许他想说的都未有机会真正表达,来自四方连珠炮似的言语便朝他射来,他懂得闪躲反击或虚与委蛇,却离真心话有大段距离。

    或许如此,这部电影存在不少:有声音而无对象,抑或留存声音而刻意挪开镜头的画面。其中一种声音传达孤寂,是番薯与母亲的单向对话──电话答录机响起母亲的声音,问番薯有没有钱。电影后半段,番薯打了通电话给母亲,表示会汇钱过去。

    母子对话只以手机或电话答录机呈现,隔离又疏远,另一类声音则残酷无比。我想,没有人能忘却帽子袭击里长时,使劲咚咚敲著脑壳的声音,也应该没有人会忽略阴鬱暗蓝海边的连串枪响。早前帽子在番薯家试枪时,似乎就能在番薯大喊“放炮”的假讯号时猜测,未来这把枪的主人会真的不顾一切地使用它。枪身的存在就是制造出致死声响,只是没想到,堤岸边,万物濛灰暗蓝的天色裡,番薯真解决了黑帮老大。

    这名出狱后试图返回正常生活的小镇青年,身边所剩最有价值的是一把枪。最终,他以生命最具价值的执念,交换了这把枪的射击。

    番薯举枪之前,我曾一度以为,不得不又跟帽子混在一起去讨债的人,就注定乖乖蹲回老地方。但回头一想,番薯是时不时怀念跟七号同学放烟火的番薯(还烧毁家裡窗帘),是捨掉弹琴技艺、选择烧掉风琴的番薯,更是被误解了,遂将一叠钞票扔进风琴火堆裡焚毁的番薯。

    他是个敢对生命重要事物点火的人。

    亡命本色,是否才会恋上烟花红似火,注定稍纵即逝?“你知道我为什麽喜欢放烟火?因为我喜欢把秘密藏在黑暗裡,然后在烟火点亮的那一刻,永远忘记它。”七号同学是这麽说的。国中一起翘课,一起到海边放烟火,由光珠、火药和引信组成的烟火,从火苗顺著导火线引爆火药,才能推进升空。电影中,不论是两人一道,或番薯独自施放,各角度下闪瞬的灿烂似乎暗指二人的将来,各怀秘密,走入黑暗。

    人的命运,纵能透过八字五行来算尽相剋相生,实际上根本是另回事。

    “小时候,我妈总是跟我讲,算命的说我命中缺水。所以在我五岁的时候,她把我带到海边让我跪下,认大海为乾妈。这样,就能解决我命中缺水的问题,而且未来,我必会是‘大将之才’。”番薯依照这样的方式被养大,只有国中毕业,还在监狱待三年。出狱后,工作是在海边租人遮阳伞,閒暇眺望的景色是龟山岛与太平洋,赚一百、两百元。他或许相信母亲跟算命的话,只是,他的本质更似一团闷烧的火,尤其在他备受轻视辜负,面对没有良民证就找不到工作,想售住屋却被嫌弃地处偏远,他就有火。

    火为催命符,水是救命符。

    火裡来水裡去的番薯,连绰号来由也不光彩。当年七号同学发现偷番薯一举,开始改口称他番薯。“我其实很不喜欢这名字,每当别人喊起,我总觉得自己做坏事又被发现了。”人人都无所谓地抛给番薯一道阴影,细数来皆是遗憾。除了绰号,母亲赌输醉酒时据称拥有的信义区房子、搞不清当年为何转学的七号、甩不掉的损友帽子、承诺会清理海边垃圾促进观光的里长候选人⋯⋯。悬而未解的谜大概从番薯小时候就开始,他应该分不清,将他送往乡下给阿嬷究竟是母亲懒得抚养他,抑或真的想让他过得好。这种事的真相,往往套上宿命论,好像就能唬弄过去。

    是吗?

    再也不想凑合下去的番薯,最后在海边放了一场烟火,足够让人记得一辈子的烟火。他要大海见证,就算他一辈子不可能成为将才,他还有抵抗狂奔的力气。他有一条命让枪口找,他是自己的导火线与火药。如同他载著七号同学,歪歪扭扭迎著风,随口说出的陷阱与子弹。预言的幸福美好从没有到来,犯了错的人,就算活著也没有更好的命运。

    死在海裡,只有大海深深拥抱了他,番薯命中再也不缺水。浪潮滚沙靠岸,景框再不限缩,海滩上遍布垃圾,水声荒芜。

    我想起那张骗番薯的嘴,此后再也不能骗人,谎言落幕,镜头一转,田埂旁落地的几颗番薯,竟透出畸零寂寞的色调。

    作者介绍
    陈育萱,彰化人,东华大学创英所毕业,曾获时报与林荣三文学奖、文化部艺术新秀与美国佛蒙特艺术中心驻村作家,作品入选《台湾民主小说选法文版》、九歌小说及散文选。著有短篇小说集《南方从来不下雪》、《那些狂烈的安静》、长篇小说《不测之人》,散文集《佛蒙特没有咖哩》,与版画家林达祐合作绘本《在黑夜抓蛇》。
  • 头像
    DINGAYIN

    n老實說前面被他粗糙的聲音嚇到,配音粗糙與後期才重新思考怎樣說故事的感覺很重,不過當接受了他是一部滿具瑕疵的作品後,便會發現瑕不掩瑜的地方,也正正來自於那些瑕疵,不追求技術而追求某種電影表現的感覺,敘事稍微斷裂卻又更展露出作者的意志,這的確是一部很個人的作者電影,他展現了李鴻其獨有的電影美感,片如其人,儘管口音有大陸味放在台灣語境很怪表演也帶點自戀卻還是會因為他中二的確信自己而不得不說他是一個有魅力的演員,而這部電影也確實有其魅力所在。n

    個人滿喜歡這電影的鏡頭與配樂設計,會讓人想到很多大師的影子(這我也在一些其他影評中看到),以我為例,過程中會想到張作驥(寫實呈現8+9的某些生活狀態)、畢贛(如火燒鋼琴這種魔幻)、北野武(花火)的影子,前兩人的影子可能跟他的出身有關,最後者的影子則是他用分鏡與配樂帶出情感的手法,中二但浪漫,非常直男卻迷人。(這部分應該也是我的男性魂被打動)有這些影子不能說是一件好事,畢竟有影子也不能超越,但也不是件壞事,起碼我在電影院裡確實也有被電影迷到。n

    很難說這部片是好電影或爛電影,因為我認為他在文本上是不太有營養的,我會總結成是一個中二的無病呻吟,但他又確實呻吟得頗為動聽。n

    《愛是一把槍》確實有展現出作者的才氣,也成功打破了一些台灣電影長久以來的(敘事/美學/執行)框架,是一部滿值得大家去思考的電影。

  • 头像
    joy

    威尼斯的品味我还是不懂!这片子里包括主角每个人都好像是有那个大病一样!主角最后莫名其妙开抢打老大我也是不懂!剧情太悬浮了吧!这注定是一个不可能有高票房的电影!李鸿其作为演员倒是蛮有想法的!不过目前市场里毕赣类悬浮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小了!现在的观众比较现实!吃不了这口高级感!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