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战争片  »  隆美尔

隆美尔  

166人已评分
较差
4.0

主演:乌尔里希·图库尔蒂姆·博格曼RalfDittrich帕特里克·莫勒肯

类型:剧情历史战争导演:NikolausSteinvonKamienski 状态:正片 年份:2012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20284815热度:685 ℃ 时间:2024-08-15 11:51:35

简介:详情  埃尔文·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负盛名的将领,也是希特勒最为宠爱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隆美尔率领2个师的军队在北非仅仅用了2个星期...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埃尔文·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负盛名的将领,也是希特勒最为宠爱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隆美尔率领2个师的军队在北非仅仅用了2个星期就让英军之前2个月的战果丧失殆尽)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隆美尔作为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官之一,受到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2月,希特勒任命他为第7装甲师师长,并赠给《我的奋斗》一书。5~6月间,在德军闪击西欧的侵略战争中,隆美尔指挥装甲第7师冲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时,接着是阿拉斯、索姆,最后直捣法国西海岸,被法国人称之为“魔鬼之师”。  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援救一败涂地的意大利军队。他到达北非的黎波里前线后,立即作了一次侦察飞行,得出了“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结论。于是他便改变“固守防线”的命令,指挥他的装甲部队冒着沙漠风暴勇猛穿插,全速前进。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德军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士。隆美尔因此名声大振,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晋升为元帅。后来,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苏德战场,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线,致使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进攻而在阿莱曼进行防守。  1942年11月,隆美尔以其仅有的5万军队和550辆坦克在阿莱曼地区抗击蒙哥马利的19.5万军队和1029辆坦克,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失败。1943年3月,隆美尔奉召回德国大本营。同年7月,调任驻北意大利的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他率陆军“B”集团军群在法国组织防御,指挥抵抗诺曼底登陆战役。随后,德国发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尔株连其中。1944年10月14日,由于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辆小轿车中服毒自尽,而对外宣布的消息,则是“隆美尔陆军元帅在途中中风去世”。
  • 头像
    Rui
    德军片最直观的美感来自于服装。本片从主角到龙套,所有军服都不合身,所有的帽徽、风带都颜色可疑,所有的勋章都质地糟透,连领口的十字勋章都摇摇晃晃。很难相信是德国人自己拍的片子,连私人订制里头葛优都显得比片中任何一个德军要更加具有军人气质。估计道具是淘宝买的最低价,真的值得评零颗星的片子。
  • 头像
    世界核平

    电影还是不错的,唯一可惜的就是战争场面几乎都是纪录片的形式。

    另外由于我是看完《隆美尔战时文件》在看的电影,可以发现很多的情节都是根据这本书里来的。

    比如说克鲁格刚刚调往西线的时候,对隆美尔非常的不满,但是在经过亲自去前线视察之后,马上就跟隆美尔道歉,并表示他此时的想法跟隆美尔一样。

    还有就是拜尔莱因的装甲训练师被盟军1600架以上的各种轰炸机轰炸,整个师在阵地上几乎被摧毁干净,没死的幸运儿,大都被吓成了精神病,在阵地中漫无目的的乱跑,然后被盟军射杀,这段虽然没有进行战争场面描写,但是在电影中也有一段德军的装甲师在路上已经被击毁的片段。

    电影中大部分情节都是.《隆美尔战时文件》中的,大部分对话也是照办,所以,我感觉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不要从电影中看出什么,因为他就是历史,几乎没有导演掺入进去的个人情感。

    唯一可惜的就是电影没有对盟军的绝对空中优势进行描写,没看过这段历史的人可能对西线德军将领的绝望感到差异。

  • 头像
    zzl

    估计看着片子的都是冲着想看非洲军团开坦克血虐美英联军来着,结果放的却是纳粹日薄西山的1944年,整个场面除了几场飞机空袭和英国特种部队渗透,基本对战争都是远景描写,所以才会有这种打分。都说德棍德棍,面对德国人拍的纳粹末期混乱的政变史,某些人去跳起脚骂这不德意志片子垃圾,也是搞笑,大概在他们看来战无不胜、高科技武器、型男冷峻指挥官才是德意志,对于他们来说美国拍的高堡奇人、钢铁苍穹、德军总部才是德意志,而不是这种讲述纳粹战败、军队离心离德的纪录片。nn我初中的时候十分抵触斯大林格勒之后的二战史,看书看纪录片专挑德国意气风发的39年-42年的黄金时间,家里小号手的虎式、虎王、4号堆成山。上大学后脱离了中二期,倒是慢慢对43-45年之后的纳粹历史感兴趣里来的。这段时间里没有荣耀和胜利,只有德国面对苏联钢铁洪流日渐逼近柏林的惶惶不可终日,每过一天、苏联的履带就离柏林越近,纳粹高层就更加心慌意乱,而这种大破灭导致的各怀鬼胎各种斗争,比起被胜利冲昏头脑带来的万众一心、天下无敌的假象更具有故事性。

  • 头像
    三盅

    读书那会就知道,隆美尔之死是个公开的秘密。这个电影其实难度不小。没有立场不可能,立场不对又无疑是自残。

    先说电影结尾,隆美尔告别妻儿那段拍得很好,他穿戴整齐,站在自家门口,简单跟儿子交代后事,脸上没有悲伤(许是强作镇定),轻拍儿子臂膀说保重。

    至少从父亲的角色来看,隆美尔扮演得比较完美。这种永别的姿态无疑给儿子上了生命中最重要一课,教他如何面对生死,举重若轻。

    隆美尔最擅长指挥大规模坦克战,他这个人在我脑中的形象也近乎是一辆坦克,电影赋予他情感与多面的性格,当然这是艺术表现的需要。但我认为这些对真实的隆美尔来说都是多余的。

    他就是一部战争机器,他就该面无表情地告诉妻子自己就要死了,让儿子别忘记把某物还给某人,然后说句保重,毫无眷恋地转身上车,透过车窗挥一挥手杖,连家的模样都不最后再瞥一眼。

    无欲则刚,无求则强,无知则妄,无情便狂。我的观感正如标题:别试图去揭示一辆坦克的细腻情感。

    电影把焦点锁定在诺曼底登陆这一段,艾森豪威尔领着巴顿,希特勒牵着隆美尔,盟军兵力2倍于德军,总投入426万人。隆美尔任德陆军元帅,肩负抗击盟军登陆的重任,但他有数,守不住,建议希特勒与盟军和谈,遭希特勒严拒。

    和谈派不止隆美尔一人,其中也有激进与保守之别。保守派当然是在忠于希特勒的前提下劝谏,而激进派则在策划政变,密谋刺杀希特勒——瓦尔基里行动。汤姆克鲁斯出演的《行动目标希特勒》一片中有详尽交代。

    隆美尔对激进派的密谋有所耳闻,甚至屡次被激进派试探,站哪边?隆美尔对希特勒终究是忠诚的,但这种忠诚在步步紧逼的战事面前放松了警惕,以为政变不过是激进派的幻想,故而没有及时通报希特勒。

    刺杀希特勒的行动恰好发生在隆美尔重伤住院期间,事后大批德军高级将领被牵涉其中,隆美尔伤愈后也被调查。希特勒认为他知情不报也是不忠诚的表现,故赐毒而亡,对外却称其中风,国葬之。

    这一切都发生在战败的前夜。从现实角度来看,隆美尔早点走也许更干净,再拖几个月,也是沦为战犯的命,国葬就别想了。

  • 头像
    伪劣囚徒
           此片看了一部分后都差点被气死了,上面明码标着德国人拍的电影,还以为能自我客观来描写隆美尔的一生事迹。而看到开头,才知道是专写诺曼底的,哦这我就忍了,毕竟他一生事迹太多,时间轴太长反而把故事拍的太简单,潦草而没有重点,
            因为全集没有看完的缘故,我不对电影后半部分作评价,但光从前半部分来看,这部电影以无数的废话和零重点的桥段来刻画出隆美尔在北非后的自傲,狂妄,不听劝阻,对自己人也是充满了怀疑和蔑视。对敌人的实力更是嗤之以鼻,满不在乎,掺杂着对胜利的坚信和自以为是的心理,把自己对领袖的责任视和危机四伏的战场之儿戏,在关键的时刻却想着帮老婆画鞋,还特地跑到家里去见见自己妻子,真的是家庭好丈夫。。。
            片中处处情节来表现纳粹人互相不信任,隆美尔本人孤芳自赏,对战争走向的错误判断,力图将诺曼底德国的失败归结到隆美尔身上,至于历史表现方面,对西线战场几乎没有描写,几个战争场面也只是套用纪录片上的情节草草带过,剧情枯燥乏味,没有任何亮点,除了各个角度表现隆美尔对诺曼底登陆的全部责任以外,就是导演对纳粹的深恶痛绝和对英美自由皿煮国家的跪舔了(可见战后德国人是有么被洗脑),而最让我铭记的一个画面就是,当西线战时吃紧时,希特勒居然在画画,卧槽,这还不算,在几句与将军们扯淡之后,他居然又在画画,当时隆美尔表情中的无奈与鄙视,我觉得才是导演的最终目的!!!
            最后我只想说,既然是人物传记,就不应该毫不负责地乱写,更应该客观公正。即使历史上隆美尔的确有所缺陷,也不能成为抨击纳粹主义的话柄!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