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亚历克西斯·曼蒂拉蒂沃杰·布克维奇利昂尔·阿贝兰斯基热雷米·拉厄尔特奥利维亚·巴特勒密米基·马诺伊洛维奇德拉甘·比耶洛格利奇安妮·塞拉艾莉莎·拉达科维奇OgnjenMicovicJovanJovanovicMajaCampar塞德里克·阿皮耶托安娜·布拉戈耶维奇让-路易·库洛奇Jean-BaptisteDemarigny尤里·德雷文舍克PierreFrançoisJérômeHenry阿诺·亨伯特
类型:剧情惊悚历史导演:德拉甘·比耶洛格利奇 状态:HD 年份:2023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35950503热度:741 ℃ 时间:2024-05-28 08:42:5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冷战时期一场跨越了国家民族和立场的救赎,因为造原子弹实验收到核辐射的南斯拉夫科学家们和反对战争的法国医生及志愿者们共同为生命进行了一次尝试和赛跑,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骨髓移植手术,也让科学家重新思考实验……从影片的一半开始哭,哭到最后的合影。关于人性的善良和伟大,可能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永远能让人落泪的母题。
我看到了科学家们的执着,不管是研究核武器的科学家们还是研究医学的教授们;我看到了音乐带来的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情感链接,8个人躺在病床上,交换了一次血液,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共同唱起一首歌;我看到了善良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硬要交流的欲望,是笑容,是放在床上的硬币,是一顶假发,是一首歌谣,一杯红酒,是很多很多的信任和坚持,是一次又一次的下定决心;我看到了大家对和平的共同渴望,是违反规定的手术,是烧掉的研究成果……这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群人的伟大,缺一不可。有普通人的奉献,有科学家的坚持,有意志品质和对生命的渴望,这些都太容易让人感动和受到震撼了,很难不被这样的讲述打动。
而影片里我最喜欢的是蒙太奇的使用和丝滑的转场镜头。从办公室的爱到手术台,从审问到回忆中的事故现场,从迈出实验室到迈进手术室等等,这些来回来去的转换让整个故事多了强对比下的情绪起伏,也让大家更容易看到这场事故带来的后果有多么的惊人。关于手术的描绘只有那么一点点,而关于大家的相处,手术前的尝试,和核试验的过程却有那么多。正是如此我们才更能理解,这不是一部关于医学奇迹的影片,而是关于人,关于两群有着巨大文化差异和立场差异的人,如何与死神赛跑的故事。手术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共同面对了一次绝无仅有的挑战,并取得了胜利。
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最后看到了真实的大家的合影,也提到故事里的大家依然延续了这场友谊,不禁感叹真好。影片里的每一个人都那么生动,也那么真诚,有着最动人的品质和模样,无论男女无论老少,这就是人和人性的光辉和闪耀吧。
《绝密配方》 四星n 五十年代冷战时期,南斯拉夫秘密进行的核试验泄露导致四名研究者被核辐射,生命危在旦夕。同时,法国一直致力于采用骨髓移植的方法治疗核辐射的马特医生,在小白鼠身上的实验却屡次失败。于是,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的命运宿命般的交织在一起,一场于死神的搏斗就此开始……n 电影的转场设计十分巧妙,两条时间线穿插进行,让整个事件慢慢露出水面。悬疑气氛的营造,痛苦场面的展现,都相当克制,却依然能让人不寒而栗。绝望面前大家难得的轻松、欢乐,温暖,融洽的场面令人动容不已。印象深刻的还有配乐,很好听,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总之,影片有一种独特的节奏和气质,不夸张,不做作,淡定,从容,波澜不惊下的暗潮涌动,一点一点击中内心。世界是存在链式反应的啊,不是核反应堆,是这个神秘而庞大的世界本身。我们不知道“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有人在我们之前给予力量和爱”,一如那些捐献骨髓的志愿者们,实在是太勇敢了!n 第一次看塞尔维亚的电影,居然拍的这么好。忽然感觉,人的认知真的是有边界,仿佛电影只有中国、美国,日韩,英法会拍似的,仿佛电影就是那几种样子,实在太狭隘了。n 不过,如果当初南斯拉夫的核武器计划成功了,南斯拉夫是不是就不会解体了呢?哎,世界啊!永远存在于悖论中。
看完这部电影感触很深,很好奇后来教授等人怎么样了,搜了一些史实整理一下:
芬奇核事故于1958年10月15日在芬奇核科学研究所发生,当时南斯拉夫第一座核反应堆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
六名研究人员受到了致命剂量的辐射——Roksanda Dangubić、Radojko Maksić、Stjepko Hajduković、Draško Grujić、Živorad Bogojević 和 Života Vranić。原本的史实中男主德拉戈斯拉夫并没有受到辐射,电影这里是改编的。
帕夫勒·萨维奇院士设法安排受辐射的研究人员被送往巴黎的“基里”研究所,因为他们无法在贝尔格莱德的医院得到充分的治疗。
齐沃塔·弗拉尼奇(Zivota Vranić)的毕业生是受辐射者中最年轻的,他停止了反应堆中的过程,但他因此受到了最严重的辐射,并在一个月后死亡。剩下的五名接受致命剂量辐射的人在成功进行骨髓移植后幸存下来,这是乔治·马特博士在医学史上首次进行的骨髓移植。
男主德拉戈斯拉夫教授1926 年出生于斯科普里。
1951 年,他获得了电气工程学院的文凭,随后加入了“Vinča”研究所副院士 Pavle Savić 博士的团队。
1952年至1954年,他在挪威凯勒里研究所工作。
1955年,他以裂变过程中的核共振为主题完成了博士研究。
波波维奇教授是在“文察”研究所建造零反应堆的专家组的带头人。
1959 年起,他担任贝尔格莱德电气工程学院讲师。
他在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工作了三年。
他参加了Energoinvest的专家团队。
他于 2013 年去世。
儿子拉德曼是一名电影摄影师,也是导演德拉甘·别洛格里奇 (Dragan Bjelogrlić) 很好的朋友,他在这次拍摄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关于马特教授:
当几名患者来到医院后,马特教授立即开始在巴黎居民中寻找骨髓捐赠者来进行移植手术。所有潜在的捐赠者都被警告说,他的技术当时还处于实验阶段,仅在动物身上进行,会给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带来巨大风险。当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所谓组织分型,只是根据血型来确定骨髓捐献者,这就是为什么手术对捐献者和受者来说都存在很大的风险。
尽管如此,五名法国人还是同意为这次手术捐献骨髓。他们是:Leon Schwarzenberg 医生(Mateo 教授团队成员)、Marcel Pabion、Albert Biron、Remon Catanije 和四个孩子的母亲 Odette Draghi。
手术于 1958 年 11 月 11 日至 16 日进行,这是外科手术史上的首次手术。马塞尔·帕比昂 (Marcel Pabion) 捐赠的骨髓被移植到拉多伊科·马克西奇 (Radojko Maksić) 身上,他因此成为第一个被拯救的人。来自无关捐赠者的骨髓移植。
唯一幸存的人是自然科学学院的学生齐沃塔·弗拉尼奇(Života Vranić),由于决定停止反应堆,他是受到辐射最严重的人。
骨髓移植是用新的骨髓细胞替代受损或完全破坏的骨髓,就像年轻科学家的情况一样(根据当时的医生的说法,“油炸”)。如今,骨髓移植可以成为治疗对标准化疗耐药的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的一种挽救生命的方法。
此后,马特教授仍然是塞尔维亚的好朋友。从1958年起,他多次留在贝尔格莱德,参与肿瘤学的发展。他定期来到“Bežanijska Kosa”临床中心治疗癌症患者,并且拒绝收取服务费用。在那里,他免费进行了 1000 多次咨询,并将一些患者带到巴黎的保罗·布鲁斯医院,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治疗。
马特教授于 2010 年 10 月 15 日去世,恰逢芬奇事故周年纪念日。 2007 年,“Bežanijska kosa”临床中心开设了以 Žorž Mateo 命名的肿瘤科,以表达对其工作的感谢。
(本文原载于“ 24楼影院”公众号 2024年6月21日,内容有修改 。未经授权,请勿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感谢)
原标题: “真实事件改编,“奥本海默”的另一个版本”
一部来自南斯拉夫的涉“核”电影在洛迦诺电影节首映,引起不少影迷的关注,该片同时入围了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天坛奖”。虽然最终未能在竞赛奖项中有所斩获,但它却凭借4.2的场刊评分领跑主竞赛单元,赢得了上佳口碑,它就是由著名的塞尔维亚演员、导演德拉甘·比耶洛格里奇执导的《绝密配方》。
n涉“核”电影在近些年屡有佳作,去年,《奥本海默》以破9亿的成绩刷新了传记电影的票房纪录,其关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故事让人们将目光再次聚焦于——原子弹、核试验、“冷战”等关键词,而上一次引发现象级讨论的涉“核”影视作品还要回到2019年HBO与天空影业联合出品的剧集《切尔诺贝利》。该剧在HBO播出后引发收视狂潮,让很多人更真切地了解了那段历史。n作为同样涉及核辐射后果的电影作品,《绝密配方》提供了一个少见的“南斯拉夫视角”,在这个意义上,它开启了另一种“奥本海默”叙述。
n故事改编自1958年南斯拉夫温洽研究所核反应堆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其中一个研究反应堆发生临界事故后,6名工人受到了大剂量辐射,其中一人不久后死亡,其他5人在接受治疗后逐渐康复。n影片呈现了该事件的全过程,并将叙事重点放在了巴黎居里研究所的法国科学家对受辐射的南斯拉夫物理学家的治疗上。在治疗中,还涉及了欧洲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无血缘关系的人类个体间成功进行的骨髓移植手术。nn
n1958年正值冷战紧张时期,东西方阵营对核战争的恐惧与日俱增。南斯拉夫的温洽核研究所中,由德拉戈斯拉夫·波波维奇教授领导的一群年轻的科学家,正在副主席列科·兰科维奇的支持下进行着秘密的核试验。n不幸的是,试验中他们意外受到超剂量铀辐射。当他们闻到了强烈的臭氧气味时,足可致死的辐射危害已经造成。温洽研究所的创始人帕夫莱·萨维奇教授凭借与居里研究所的私人关系,将他们送往巴黎治疗。n然而,应邀主导治疗的法国免疫学家马特教授在核武器上持反对态度,这使得他面对波波维奇教授一行人时心存犹豫。尤其是考虑到不同阵营、不同立场的关键问题,“救不救?”“怎么救?”这一系列艰难抉择摆在了马特面前。
n在年代氛围的营造上,《绝密配方》最大程度还原了研究所的内外部环境。影片从受辐射的病患们搭乘飞机趁着夜色落地巴黎开始讲起,从始至终以夜戏和内景为主,全片的视觉以复古的暗黄色调为主,画面中医护人员的白色大褂、飞溅的血液、治疗仪器发出的各种声响、因手术需要而剃去的毛发……营造出压抑和窒息的氛围。
n影片将主线人物的刻画与群像人物的刻画相结合,将铁幕之下两方阵营身处的复杂情境全面展现。手术台上的战斗始终紧迫,而病房外的“交锋”亦未停歇。n
秘密进行核弹研发的南斯拉夫科学家,不得不“深入敌营”,接受法国医疗团队的治疗,双方的情报和安全部门也因此紧张地工作起来。掌握着核弹开发配方的波波维奇教授,一方面安抚着年轻同事们的情绪、忍受着骨髓治疗的巨大痛苦,另一方面,还需要时刻提防敌国各种势力不间断的探查和窥视。
正像影片后半段中,他与马特在那次和盘托出的对话中所说的,“这里面(他随身携带的那本记录数据和配方的笔记本)存放着的是我的全部生命”,进而,也与整个南斯拉夫的国家命运休戚相关。
《绝密配方》通过怀揣核武器“秘方”的波波维奇教授的多次记忆闪回,层层揭开温洽研究所事件的前因后果,使影像穿流于悲剧发生的前后,使命、嘱托、信念,与病痛、死亡、危机、挣扎紧紧相连。n
另外,《绝密配方》真实地呈现了人遭受核辐射的可怕后果,但拒绝在任何维度上展示灾难奇观。n
影片中,马特教授对于使用骨髓移植进行治疗的态度,从起初的犹豫不决到全力推动的转变,让影片在核叙事以外,兼顾了医学技术史的视角。n
简言之,《绝密配方》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故事,更是一个有关死亡和战争终将被不惜一切地挽救生命的力量战胜的故事。”
在灾难和病痛面前,马特教授破除了在核武器立场上的顾虑,为探寻更好的治疗方案几乎倾尽所有,甚至没能在妻子生产时赶去现场;居里研究所的医护人员从始至终都没有把这些年轻的南斯拉夫科学家视为敌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罹患重症的“小伙子”“小姑娘”;而那些最终勇敢地走进病房中、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医生的法国男人和女人们更是如此,放下了政治立场上的偏见,生而为人的共情共感为他们提供了最大的动力。
《绝密配方》的另一英文片名为“Chain Reaction”,可指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亦可泛指因果逻辑上各种各样的连锁反应,而“制造连接”也是电影中人们对抗核危害的核心意念。nn让原子弹问世的奥本海默,他的人生在宏观意义上正是被核物质的链式效应推着走,对抗死神的威胁成为这位传奇科学家后半生的主题;而《绝密配方》却试图告诉观众,面对无可逆转的灾难,重建人与人之间的“链式反应”,摒弃偏见,才有助于寻回我们作为人类的信心。n
借居里研究所中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之间不需理由的帮助,导演德拉甘·比耶洛格里奇提醒我们:比起发明出多么庞大的毁灭性力量,人类更加伟大的品质永远是无私、良善。n在《绝密配方》的最后,电影遵循“契诃夫之枪”原则,将片中的伏笔一一揭开:是机修工给年轻的小伙子们留下了两枚硬币、医生为剃光长发的女孩带来了那顶假发、怀孕的母亲早就暗下决心伸出援手……
n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改写历史的人物是马特和波波维奇,但如果没有汽车修理工、年轻的母亲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没有那些为病患无偿捐献出血液的无数普通人,这个“链式反应”或许永远不会发生。
n“电影里没有俄罗斯人,也没有德国人。只有一个怪物——战争;还有一个奇迹,就是生活。”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中如是写道。
n面对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的提问,导演比耶洛格里奇平静地回答:为了不失去对人的信心,我想我会始终寻找赞美人的主题,尤其希望让其他观看作品的人恢复或加强对人的信心,这也许就是我潜意识中对人的期望。n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共同守护的所谓“绝密配方”: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最珍贵品质的呼唤,超越立场、性别、种族、一切形式的“铁幕”的区隔,涤荡战争与灾难的残害,把我们连接在一起。n
1958年,正值冷战,前南政府也在秘密进行核试验,在上层的高压下,实验主要负责人采取了最不负责任的实验方法,导致了核泄漏,致使6名实验参与者遭受了高辐射。n·n但贝尔格莱德没有医治辐射病的能力,上司也因为担心秘密泄露准备听之任之,实验负责人以“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说服了上司,6名濒死的受害者才终于获准被送到法国医治。n·n彼时,法国医学教授马特一直致力于骨髓移植的医学效用研究,他认为这将是这几名受害者唯一的希望,但难点在于,捐献者的寻找。n·n无论是从政治立场还是道义上,法国人都没有义务和责任救助这几个前南人,但——虽然这个说法在今日被“鸡汤”效应污名化了——单纯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同情与爱,促使几个法国人勇敢地配合了这个史无前例的手术,拯救了5个人的生命(其中一个由于受辐射量过大,无力回天),而马特医生开创的骨髓移植在今日已是治疗白血病的常规治疗手段。n·n虽然作为电影,它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事件本身的意义的确是更为深刻的。在世界上发生的所有核泄漏事件中,前南的这起不起眼到你都搜不到详细资料,然而其中蕴含的人类基本情感却意义非凡。如果如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所言,链式反应已经被启动了,那么马特医生和法国人救助南斯拉夫人的事迹就是用相反的链式反应去回应前一个链式反应,就像电影海报表达的那样,也正因如此,人类才不是无可救药。n·n想起《宪问》中那个对话n或曰:以德报怨如何?n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