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基督圣体

基督圣体  流氓神父(港) / 另类神父(台) / 另类神父代理人(台) / Corpus Christi / Boze Cialo / La Communion

718人已评分
较差
4.0

主演:巴托斯·比莱尼亚亚历山德拉·康涅兹娜伊莱扎·莱辛姆波托马斯·兹代克芭芭拉·库尔扎伊赖塞科·利希塔泽兹斯拉乌·瓦尔德金卢卡斯·辛拉特安娜·比尔纳西克莉迪亚·博加茨马尔维娜·布莱奇博格丹·布勒斯基朱利叶斯·克尔扎斯托夫斯基拉多斯瓦夫·丘西亚斯马特乌斯·茨瓦托斯安德烈·弗朗西克海伦娜·诺罗维茨达里乌斯·斯塔切夫斯基玛尔塔·瓦尔代拉托马斯·洛索

类型:剧情导演:扬·科马萨 状态:正片 年份:2019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30462527热度:115 ℃ 时间:2024-08-15 14:47:49

简介:详情  本片由扬·科马萨执导,讲述20岁的丹尼尔在青年管教所生活时所经历的精神转变。他想要成为一名牧师,但由于他的犯罪记录,这让他的理想变得不可能。而当他被送到一个小镇的木匠工作室工作时,他乔装成一名牧师,并阴差阳错地接管了...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本片由扬·科马萨执导,讲述20岁的丹尼尔在青年管教所生活时所经历的精神转变。他想要成为一名牧师,但由于他的犯罪记录,这让他的理想变得不可能。而当他被送到一个小镇的木匠工作室工作时,他乔装成一名牧师,并阴差阳错地接管了教区。年轻、有魅力的传教士来到这个刚刚发生过悲剧的社区,社区的重建给了丹尼尔无限机会
  • 头像

    这部影片在国内挺冷门的,2019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的,影片提名“最佳影片”。2020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最佳国际影片”,是最近新上的影片里“最喜欢之一”,另一部是《饥饿站台》。

    海报做的极棒了,暗点救赎和升华,曾经的魔与神融合在一起,就像是善与恶中间没有鸿沟相隔。

    影片大致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Daniel从少管所释放后,经由少管所的神父介绍去边远小镇的锯木厂就职。因为内心对于基督的虔诚向往,他去了小镇上的教堂,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冒充了神父,代替生病的托马斯神父履行神职。偶然知道了镇上的一场车祸,以及更多的内幕。

    第二部分是Daniel为市长的新锯木厂祝福,遇见了少管所的狱友Pinczer,准备逃离小镇。但思量过后,他选择留下来,决定利用自己的“神职”为小镇上不被原谅的司机下葬。而当人们认可了Daniel代替神,理解了原谅这份爱,同意司机下葬后,Daneil的房子被火烧尽,来小镇坐公交所遇,知晓自己真实身份的警察出现在面前…少管所的神父也出现在了面前…Daniel此时面临着身份被揭穿的巨大风险,可还是坚持完成最后的弥撒,回到少管所……

    影片用极其冷清且固定的镜头,以旁观者的身份平缓克制的讲述了Daniel这一段“寻找基督,寻找自我,寻找信仰后蜕变升华”的故事。导演是扬·科马萨,其处女座《自杀房间》是中国观众第一部熟悉的波兰影片。摄影师是小皮奥特尔·索博幸斯基,父亲是掌镜过《红白蓝三部曲之红》和《十诫》的皮奥特尔·索博幸斯基。

    1,情节前后多处对比与对仗。

    1)锯木厂与少管所的对仗和身份与内心精神的对比

    影片一开始的第一幕,地点是在锯木厂,看管少年犯的狱警突然离开,狱中刺头Pinczer与伙伴欺负狱友,Daniel是他们的望风者。此时Daniel虽然信仰基督,但却没有那么坚定。

    此场景与影片最后Daniel从小镇回到少管所的场景形成对比。同样是狱警突然离开,Daniel却不是望风人,他变成了战斗中的一方。心情也已变化,Daniel未必把基督当作信仰,但信仰已经深种心里。

    此战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基督里面“圣体圣血”仪式的最后一步“圣血”(后文会作详解),是Daniel对自己最后的救赎,加上前面在教堂的的弥撒(“圣体”仪式),Daniel完成所有仪式,可以说是他变成了耶稣,完成了救赎。

    第一幕的锯木厂已为片子作出基调,与后文频频出现的锯木厂一样,代表少管所,代表监狱,代表着世间少数可以接纳罪犯的地方,而此处由权利掌控。与后文出现的“为市长新锯木厂祝福”情节有一定的对仗。那时Daniel对新锯木厂的祝福,正是代表了他内心已脱离少管所监狱那个罪恶的地方,等同于代替上帝对于自己的祝福。

    虽然Daniel对基督信仰,希望可以就读神学院,成为一名神父。可影片中监狱里的神父对Daniel说的话却极为嘲讽,教堂也不是一个可以接纳罪犯的地方。

    此时,Daniel还不懂得这句话对于自己的意义以及影响力。

    2)基督于Daniel内心的摇摆,十字架和灯光。

    影片第二幕是Daniel和狱友们为了迎接神父做室内打扫,Daniel端着十字架整齐的摆放在桌子上,并且领唱圣经。此段表明Daniel是个非常信奉基督的罪犯,并且受到神父的喜爱。十字架代表基督在他心目中公正、神圣的位置。

    十字架顶天立地,处于画面中心。

    此场景与影片最后形成对比,Daniel从小镇回到少管所监狱,在就餐前找到Pinczer确认他是否出卖了自己(身份上与Daniel的对调和讽刺,当都成为了“望风者”Pinczer却出卖了Daniel),在得到确认后,Pinczer害怕自己与Daniel走得太近,被Daniel的仇家(当时监狱罪犯中的权力者,Daniel因为炫耀失误杀死的男孩的哥哥)寻仇,立刻坐到后面的桌子。狱警走进来进行餐前祈祷,被杀男孩的哥哥站在Daniel身后,两旁狱友皆起身祷告,Daniel却依旧坐着吃饭,并没有进行就餐祈祷。

    此时Daniel不是不再信仰基督,而是真正明白了基督对于一个人的意义,祷告不过是个形式,比起形式而言,不如监狱神父对他说的那一句“人生中做善事的方式有很多”的表达:实践更重要。(也就是他利用自己神职帮助小镇的司机得到原谅,并顺利下葬)

    也印证了接下来小镇神父托马斯的一段话:

    “上帝通过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与我们交谈,有时我们认为这不可能是上帝的计划,各种河阳的悲剧袭击了我们,但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失去信心......这是一个关于你离上帝有多远的寓言,包括每个人,甚至我。”——小镇神父

    2,光与光的对比和对仗

    影片出片头的方式很特别,是在影片的第三幕。白天被神父拒绝进神学院之后,Daniel坐在少管所监狱的床上,开着灯祈祷。忽然监狱的灯(冷光)关闭了,Daniel不为所动,继续祈祷,带着栏杆的窗户射进外面的灯光(暖光)照进来,刚好照在Daniel的身上。镜头一转,Daniel抬眼,片名出来了。

    监狱的灯光或许象征基督,散发着高冷的灯光,不由Daniel所控。即使上帝关闭那盏灯,Daniel却依旧有那一份执着的信仰。窗外的灯光如同自己本身,是自己支撑自己的光亮。

    Daniel在祈祷。

    灯已关。

    对比情节镜头:影片中部,Daniel在Eliza的母亲Lidia的引荐下来到一户人家为垂暮的老人做坚振礼。那是Daniel第一次做坚振礼,其实漏洞百出,心里也极为慌张。Daniel独自踏进老人的房间,老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只为等着他的到来。Daniel握住老人的手,老人盼着的“上帝”到来,左手刚覆上就去世了。

    此时房间仅靠蜡烛和墙上耶稣画像周边红色的灯散发着微弱的光,未拉紧的窗帘投出窗外的光,是象征圣洁的白光,照在老人的上半身。Daniel却坐在窗帘的阴影里,楞楞地握住老人的手。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其次才是弥撒。

    此刻Daniel感受到了死亡的沉重以及基督的信仰带给人的力量。他真正的意识到了作为“神职人员”应该做的事情,并不仅仅是背诵经文,要担当起每一份信仰的价值,担当起传达基督精神的正确力量。

    影片中经常被断定为神职人员的一句话“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阿门"。其中圣父是指上帝,圣子是指耶稣,圣灵是指教徒所领受的虔诚的愿景,阿门代表确信。

    教堂的神父,对于虔诚的教徒来讲,等同于上帝。Daniel想努力做好神,一个可以真正成为他人信仰的神。

    3,身份的不断摇摆和坚定,怀疑和确信。

    身份的摇摆和坚定来自于Daniel自身,这也是他对自我身份的怀疑和信仰之间的摇摆和坚定。

    第一个摇摆,在Daniel本来只是开玩笑自己是教父,却被带到了托马斯神父家的时候,等候之时本想通过窗户逃走,却未能如愿,只得硬着头皮把戏演下去。

    第一个坚定则是做坚振礼的时候。(时间较长)

    第二个摇摆,是Pinzer出现,Daniel受到Pinzer的威胁,准备离开小镇。但第二个坚定也随之而来,Daniel放弃逃走,决定留在小镇。(时间很短)

    第三个摇摆,是Eliza,二人彼此相爱,在夜晚二人去了托马斯神父的主屋里…Daniel颈间的十字架也在二人身体之间摆动…在这时旁边Daniel所住的小木屋被烧得精光。也因此引来了市上的警察,正是Daniel来到小镇的路上,遇到的知晓自己身份的警察。

    Daniel靠着Eliza躲过了部分追问(此时Eliza应该已经确认Daniel教父身份的虚假)也算是靠着Eliza坚定自己的信念。就算在司机的葬礼上看到了监狱里的神父,Daniel也毫无波澜,依旧决定完成最后的弥撒,从当初自己想要逃出去却未能如愿的窗户,如愿的逃了出去。

    其实对于Daniel的身份,Lidia也有怀疑。Daniel与托马斯神父见面的时候,神父问他喝不喝酒,Daniel喝了酒。镜头给到了站在门口处的Lidia,暗示怀疑。(神父是不能喝酒不能结婚的)

    之后Daniel在教堂所做的弥撒、祷告与其他神父有区别时…Lidia迟于别人的鼓掌和看人眼色的赞同时…让Daniel住进小木屋却不让住主屋并强调主屋是神父住的时候…在做坚振礼Daniel进入房间后,Lidia关上房门时…Lidia已经知道了Daniel虚假的身份,却帮助Daniel做隐瞒(也或许是为托马斯神父就医做隐瞒),但最后Lidia却是因为Daniel获得了上帝传递给人类的感化、原谅和信仰,赦免原罪。

    在这其中,Daniel经受自我怀疑、他人怀疑,最后得到坚定和确信。

    4,爱能掩饰一切过犯,爱也是救赎的开始。

    Daniel第一次冒充神父听他人告解时,对方是一位母亲。母亲为自己殴打儿子前来告诫,询问怎样让儿子戒烟和补偿的方法。Daniel先是照着经书上的话为她开解,却闻到了女人身上的烟味。Daniel没有指责女人,也没有要女人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向儿子道歉。而是要她陪儿子去骑自行车,也就是靠爱来赎罪,靠爱化解矛盾。

    这与影片剧情的第二条线异曲同工。小镇上的一群孩子因为司机的不当发生车祸全部死亡,其中就有Eliza的弟弟,Lidia的儿子。小镇上的人因为神父对于司机的不原谅而憎恨他。不让他下葬立碑,骨灰也只能摆放在家里,还孤立司机的寡妇老婆。(一个暗黑的想法,神父或许是Lidia逝去儿子的爸爸,也因此作为教徒的Lidia见到如此不称职的神父Daniel也没有揭穿他,也因此和托马斯神父走的如此近…一般神父都会对于这类时间劝别人要原谅…当然也可能仅仅是因为Lidia对于他多年的照顾,产生了对她逝去儿子的同理心)

    Daniel为司机举行了祷告,劝小镇上的人要原谅,也是利用爱这一话题,完成了赎罪和原谅,最后为司机立碑下葬。

    5,最后的弥撒

    Daniel在最后逃跑,是为了完成最后的弥撒。

    【关于弥撒的一个科普:弥撒来源于《圣经·新约》的最后晚餐。根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在受难前夕的晚餐中,分别拿起麦面饼和葡萄酒,感谢祝福了,把饼、酒变成自己的圣体圣血,交给门徒们吃、喝,并命令门徒们这样做,来纪念他;晚餐后,耶稣即被交付,受苦受难,在加尔瓦略山上被钉十字架而死,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耶稣在最后晚餐中建立了圣体圣事,举行了第一台感恩祭。而他的晚餐祭献和他在加尔瓦略山上十字架的大祭是不能分离的。他把饼和酒分别祝圣为他的圣体圣血,表示他受难死亡.完全倾流了自己的血。从祭献的本质来看,最后晚餐的祭献和加尔瓦略山上十字架的祭献是一而二、二而一,根本不能分离的。教会举行弥撒,便是按照耶稣所吩咐的,直接地重行他的晚餐祭献,间接地重演了他在加尔瓦略山十字架上受难圣死的大祭。

    弥撒是圣教会最重要、举行得最多的礼仪。其目的是成圣体圣血、祭献天主,向天主表示钦崇、感恩、祈求和赎罪。教会的主要信仰活动都围绕着弥撒而进行。弥撒是天主教礼仪生活的主体与中心,也是高峰。】

    其实在Daniel见到公交上的警察和监狱神父的来电时,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最后会回到少管所监狱。所以当他在葬礼上,见到少管所的神父并没有慌张,也没有闪躲。他只期盼自己能够完成最后一场弥撒。Daniel逃了出去,穿着绿色的祭衣。绿色的祭衣代表生命和希望。

    Daniel在做弥撒的时候望向耶稣,说着“他太圣洁了”,并脱下了绿色的祭衣,裸着上身走出教堂,给小镇上的人看自己的纹身,曾是罪犯的证据。并且把颈间的项链也留在了教堂。此时Daniel内心已放弃希望和生命,回到了少管所监狱。

    而情节上,Daniel已经完成了弥撒的“圣体”环节,他距离成为“耶稣”只差一步。

    6,我所认为的结局

    影片的最后,Daniel被打的满脸血摇摇摆摆的逃出少管所,身后是追着他的狱警。情节上已完成“圣血”的环节。Daniel和耶稣合二为一,圣体圣血以作赎罪,与前文所说的弥撒科普仪式相同。

    仪式完成,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仪式完成,Daniel为自己赎罪。所以Daniel最后的结局是死亡。

    那他要跑去哪里?小镇吗?显然不可能。

    Daniel出来是因为一个信念,他已经明白了基督对于自己的意义,此时正是完成了影片的片名《基督圣体》。所以他已经做到了基督圣体——牺牲。他救赎了小镇上不许下葬、举行葬礼的司机,救赎了司机的夫人,救赎了在那一场车祸中失去亲人的家属,以及他自己......

    那么他跑去哪里呢?我觉得是教堂。

    而这些,只是猜测罢了。

    还在跑着,就代表还有信仰,还有希望不是吗?

    但做另一个ending镜头的设想:

    Daniel跑出来,跑到了大草坪,望着远处的教堂顶(不必给镜头),立定,隐隐的一道光照在脸上,张开双手,影片戛然而止。

  • 头像
    白羊先生

    2018年,德国电影《冒牌上尉》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列兵威利赫罗德在偶然间得到一套上尉的军装后,自己也被这套军服所控制,最终跌入人性的深渊。如今,又有一部电影将相同的情况再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波兰电影《基督圣体》。

    n

    本片的主角是一位名叫丹尼尔的20岁少年,因为抢劫和意外杀人,他在少管所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而在少管所中服刑的日子里,他也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产生了想要报考神学院的想法。然而像他这样有着严重犯罪记录的人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在获得假释后,少管所的托马斯神父介绍他去一家木材厂谋个生计,但向往自由的丹尼尔并不想在压抑的木材厂里呆着,于是他便溜到了木材厂附近的镇上,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自己因为一个谎言和一件随身携带的教士服当上了本地教堂的神父,并且还接管了这个教区。面对如此情况,丹尼尔只能化名为托马斯神父硬着头皮干下去,而他的出现,也让这座弥漫着悲伤与撕裂的小镇开始慢慢有所改变。正当丹尼尔在全镇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时,他的身份却突然被揭穿,于是这个少年再一次,走向了自己未知的命运。

    n

    某种程度来说,《冒牌上尉》和《基督圣体》有着十分相似的故事架构,主角同为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同样面对着困境,也同样因为一件衣服而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只不过,《冒牌上尉》中的威利赫罗德获得的是一个象征着权力和欲望的军官身份,而《基督圣体》中的丹尼尔,获得的却是一个象征着拯救与博爱的神父身份,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杀人,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救人,两部电影对比起来看,还挺有点意思的。

    其实,这种通过获得一个新身份而是自己性格和命运得以转变的故事,我们在以往的很多电影里都见过,并没有什么新鲜的,特别是在喜剧片中十分常见,而且在那些电影中,主角获得的身份更要夸张,比如在《冒牌天神》中,主角就直接过了一把当上帝的瘾,但为什么《冒牌上尉》和《基督圣体》仍然能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呢?《冒牌上尉》还比较容易理解一些,毕竟,主角堕入人性的深渊直至结束的这种残忍事情在电影中还是不多见的;而《基督圣体》却不那么能让人明白,讲了千遍的故事为什么这一次仍然会得到奥斯卡评委会的青睐呢?在我看来,答案就在这部电影的结尾。

    n

    按理说,这种故事正常的发展应该是按照“主角陷入人生困境-意外获得新的身份-新的身份促使主角发生内在改变-主角身份被揭穿-主角再次陷入人生困境-主角被之前冒用身份的经历所激励-主角获得一个好的结局”这个发展脉络来进行,但在《基督圣体》中,故事的发展脉络却在后半部分发生了改变,在主角再次陷入人生困境之后,他并没有再次奋起,而是陷入痛苦与迷茫之中,最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生死未卜的开放式结局。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讲故事方法很新颖,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种格外的真实。

    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如果丹尼尔是一名服刑数十年年过半百的中年大叔,那么这个故事按照“换个身份,获得救赎”得发展脉络走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但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只有20岁的少年,对于我们所有经历过20岁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大家都能明白,一个人在此时是根本不可能有定性的,这正是一个人最跳脱也是最反叛的年纪,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少年在如此年轻的阶段就能够虔诚自己的信仰,获得自己的救赎。

    因此,当整部电影在丹尼尔满脸是血的迷茫之中戛然而止时,我认为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安排。未来往何处去,丹尼尔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这部电影让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件衣服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在这部电影中的大部分时间内,也是这么表现的。我们可以看到,那件教士服和“代理神父”的名头却是为丹尼尔带来了改变,让他从一开始的糊弄事儿到后来转变成全心全意拯救众生,努力的弥合小镇的分裂,治愈小镇的悲伤。但到了最后,丹尼尔却再次陷入黑暗之中,那件衣服和曾经的美好都没能拯救他,他再次成为了一个凶狠的“暴徒”。如此看来,一件衣服和一个身份似乎也并不能改变一个人。

    n

    其实,真正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还是这个人的内心。衣服和身份都只是外在的刺激,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有帮助,却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真正能够让一个人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还得是他自己的内心,只有一个人的内心足够的坚定和决心,才能让自己发生真正的转变,才能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但这种内心的转变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经历,让一个人有了充足的阅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之后,才能在外在情况产生刺激时发生,对于丹尼尔来说,这个刺激显然来的太早了。

    最后说一个我觉得本片中挺有意思的细节,那就是对光的运用。仔细留意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影片的前半段,丹尼尔在教堂里主持了好几次活动,在这些镜头中,从教堂窗户上打下来的光始终是充足而柔和的,此时丹尼尔正在一步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镜头中的光线是十分明亮温暖的,丹尼尔整个人也都被这光笼罩着,仿佛沐浴在圣光之下。

    n

    然而在影片最后,当丹尼尔最后一次站在教堂之中时,原本从上面照下来的光却变成了从侧面打过来的光,因此丹尼尔在画面中始终是一半脸处于光明之中,另一半脸却处于黑暗之中,这在我看来是个十分巧妙的安排,用镜头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此时的丹尼尔再一次陷入迷茫之中,成为一个即使天使又是魔鬼的矛盾形象,让人物内心的迷茫与纠葛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

    n

    作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我对于上帝到底存不存在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我想《基督圣体》这部电影要讨论的也不是上帝存不存在的问题,我觉得,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说的是:不管是上帝还是别人,没人能够拯救你,真正能够拯救你的,还是你自己。

  • 头像
    frozenmoon

    (文/杨时旸)

    一身衣装改变一个人的身份,一个身份重塑一个人的精神,这就是《基督圣体》所讲的故事。别被这个名字骗了,这电影所讲的和人们想象中的那些宗教事务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不过是借用神父身份讲述一个年轻人脱胎换骨的过程罢了。从某个角度去看,它就是《冒牌上尉》的反转版,那部著名的《冒牌上尉》讲述了一个失魂落魄的士兵偶然捡到一件军官的军服,一点点感受到周遭态度的变化,从一个懦弱的男孩变成一个残暴的军人,而《基督圣体》则恰恰相反,它有关于一个为非作歹的男孩从少年监狱里出来,意外披上了神父的衣服,拯救自己也拯救他人的奇妙历程。

    丹尼尔在服刑期间,每天都要在一位神父的带领下祈祷,神父风趣也亲切,他有些动念想去考神学院,但前科累累的他不可能被神眷顾。假释之后,他被神父安排到一个锯木厂工作,但路过一座教堂的时候,他声称自己是神父的玩笑被意外当真,赶上这教堂的神父年事已高,他真的开始代理起了神父的职责。

    这类电影是最典型的“做戏”,所谓无巧不成书的阴差阳错,假戏真做。人们都知道这做戏的最终要被戳穿,在这过程中能让人们提心吊胆跟着看下去就需要把这戏做得扎实。《基督圣体》的故事步步为营,一方面向前挺进,让男主角在试探中慢慢放飞自我,建立自信,一方面向深挖掘,那个小镇历史上多人死伤的残忍车祸是多年来不能碰触的伤,而丹尼尔以闯入者的姿态,以神父的身份,以宽宥为名,竟然解决了这一切,让真相浮现,让情绪倒转,他解放了被仇恨封存的人们,也解放了被悲伤封存的人们。而与此同时,他自己也在迫近那个终将反转的结局。

    这样的故事有着独特的魅力,它的根基坐落于现实之中,但它从最初就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寓言色彩。观看者都知道那身“皮”会改变一个人,但又都想看看如何改变,又能改变到怎样的程度,看人性一步步扭曲、异化、堕入深渊,也看人心一次次升华、涤荡、脱胎换骨,我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他们,同时也都在暗中幽幽地审问自己,如果是我们换上了那样一身衣装——纳粹的军装或者神职的长袍,我们是否会成为恶魔,我们又是否能立地成佛?到底是什么力量扭转了一切?是周遭人们的恭维、恐惧、溜须拍马让一个人最恶的部分暴露无遗吗?是所有人的尊重、崇敬与信任,感化了一颗顽石之心吗?对于改变而言,外界的引诱占多大比例,内在的驱使又是多重的砝码?那一身衣装不过就是个隐喻,隐喻着无限的权力,隐喻着重生的可能,隐喻着信任、爱和拯救,我们面对那些突然降临的无限权力时,能把持自己吗?我们遇到爱的拯救时,能伸出手让自己得救吗?又能拯救他人吗?至少《基督圣体》里的丹尼尔抓住了光的一瞬,他在监狱中似乎从未信任过那一套关于救赎的话术,但在这段恶作剧般的日子里,他却拯救了他人也拯救了自己。在他的前半生中,从未有过如此真诚面对自己和坦诚面对他人的时刻,但这交付真心的基础却建立在谎言之上。这算不算骗局呢?从道德层面讲,他算是圣徒还是骗子?

    《基督圣体》和《冒牌上尉》都在假借身份错位,讲述人性之变,前者向善,后者向恶。现实之中,我们或许盼望着能见证与前者类似的故事,但遭遇的却大都是后者的变形,那些在非常时期拿着鸡毛当令箭践踏他人权利又引以为傲的人,不都是一个个“冒牌上尉”吗?我们又能见到几个“基督圣体”?

    丹尼尔还是逃不过被拆穿的命运,但更多的人或许都盼望着就让他这样一直走下去吧,他毕竟已经完成了蜕变,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那片污脏之地,只能继续打斗搏命,直到血肉模糊。那神父的经历就像个梦境。人心皆存善与恶,拯救与堕落不过一线之隔,什么激发了善,又是什么巩固了恶呢?都能看清了吧。

  • 头像
    素素素素素丶

    No.40 每个人都是上帝的牧师

    在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与第44届波兰电影节获奖的《基督圣体》,通过讲述一个少管所少年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一座小镇的牧师,揭开让小镇民众耿耿于怀的车祸惨案,最终让基督教徒明白宽恕的意义。电影以冷静思辨的态度反思宗教与人性的关系,具有现实批判性与教育意义,让观众看到人性光辉,值得仔细赏析。

    首先,上下分层、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让电影层次清晰,脉络严谨。电影立足于波兰电影界惯用的精神焦虑,但并没有局限于精神焦虑,而是着重介绍丹尼尔冒充为神父之后在小镇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一条线是人们不愿提及的车祸的真相,一条线是丹尼尔因为身份泄露需要筹集金钱维护身份的骗局,而另一条线是丹尼尔对自身以及对小镇的热爱,他渴望消解民众之间的怨恨,让小镇成为幸福的“人间天国”。三条叙事线索齐头并进,张弛有度、节奏紧凑,深刻的挖掘了电影内涵。三条脉络最后在小镇人民同意为他们认为的凶手斯瓦维克下葬,他的遗孀也可以进入教堂参加弥撒,丹尼尔重回少管所处汇合统一,深刻的阐释了“宽恕是爱”的大爱思想,而这句话却是一个有着杀人前科的假冒神父提出的,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架构,不禁让观众思考什么是宗教真谛?严密的逻辑中映射出精神感召的动人之处。

    其次,电影人物性格鲜明,情感突出。电影一开场就是狭小的锯木工作室内,嚣张跋扈的丹尼尔打架斗殴,但他却对主怀着深深的信仰之情,假释出狱后到遥远的小镇代替年迈的教父成为新教父。他是叛逆的,不信神的,他在第一场祷告时就告诉教徒们,人如果无法处理自己的生活,那么该如何效仿信赖的耶稣呢?他也站在小镇民众为车祸去世的七个人竖起的照片墙前大声斥责耶稣,他勇敢的说道“主啊,你把他们从我们身边带走,这是残忍愚蠢的,我们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很愤怒,试着理解我们,不要批判”他此时已经把人作为一个单独的人体,放在与上帝平等的地位,打破了人对上帝的依附、顺从,此时他虽是神父,却带着精神自觉的主体意识,是一个鲜活的个人。而他在面临卧床不起即将去世的妇人时,却饱含泪水安慰她你不会死,此时他又是相信神的,他渴望神可以帮助无助的人,这种矛盾纠结的人物性格,让丹尼尔仿佛就是我们自己,是芸芸众生中渴望参破生命的一个普通人,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与共情性。

    再次,多重意识文化的冲突融合促使电影高潮迭起,吸引观众眼球。丹尼尔作为假冒的神父代表着个体意识的发展,当他披上神父衣服时就成了正义、善良的代表,在他的立场上帮助去世的七个人做祷告,极力营造一个团结互爱的小镇是他的任务;而设立锯木厂发财的镇长与教堂监督者莉迪亚,他们注意的是地方表面的安宁与和平,并不在意人们隐藏在情感之下的悲哀与歧视,他是权力的象征,所以在丹尼尔提出要查出车祸真相时,他极力阻止丹尼尔的行为,因为他不想戳破自身的政绩或者权威与公信力,监督者而被小镇民众谩骂职责的第七个丧生者司机的遗孀,她是渴望被耶稣拯救,所以神父是她的救命稻草,几种不同的意识文化交织在一起,推动电影剧情高潮迭起,一个小镇就是一个社会,甚至是一个世界,受害者不能同情受害者,反而大肆打压,这是何等的悲凉,映射了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一己私欲,相互残杀的黑暗真相,牵动观众的心。

    最后,这部电影以宗教为主,实质却是宗教符号下的人性之美。丹尼尔从需要被看管的少年变为慈悲为怀的神父,他打破了笼罩在小镇上空的悲哀与猜忌,帮助大家回到幸福美满的模样,其实就是他在向民众布道什么是宽恕,什么是爱,什么是神,什么是人。人不能等着神来救赎,人应该自己救赎自己,放下怨念宽恕他人某种程度上也是宽恕自己,放过自己。演借助丹尼尔的口吻提出何为神?何为人?人与神最大的区别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呐喊、思念、包容、原谅,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神父,自己的牧师,信神的前提热爱理解人。此外,电影关于人性的思考还在于人应该如何活着,少管所的旧友皮格尔提出他难道是在木板长做一辈子的工人吗,但是丹尼尔在之前就讲过,规则就是规则,它们自有道理,如果你决定成为一名牧师,你就只管去做,人如何活着取决于他想做什么,相信并顺从自己的心,就是动态的、幸福的活着,这种思想升华了电影主题,彰显了人性之美。

    这部电影以宗教载体为主,通过一个真实虔诚的假冒神父与小镇民众的故事发展,告诉观众上帝每一刻在和我们说话,通过各种事和我们交谈,无论发生任何事,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失去信心,不要失去宽恕的本领,这是人的主要特征,也是人与神的显著区别。但是这部电影也存在一些瑕疵,如小镇车祸的真相的并没有客观的陈述在观众面前,而是通过丹尼尔与斯瓦维克的妻子沟通所得出是斯瓦维克赌气想要自杀才酿造的悲剧,存在主观臆想性,也难以形成较大的情感冲击力,让小镇民众对斯瓦维克的妻子的批判带有夸大性。此外对于丹尼尔如何从叛逆少年到宽仁神父之间的思想转变也较于空洞直接,缺乏关键性的过渡桥段,容易造成造成上下分层之间的细微断层。

    综上所述,我给这部电影评分为7分。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观影团的同学们是怎么评价这部电影的吧。


    本周周限定观影共有19位群友参与,共收到15份短评,平均分6.7分。

    @野凡 10/10 n一次关于信仰与伦常精妙的省思。他是一个长相英俊的年轻神父,他用青春且激昂的方式解救人们陷于泥淖苦苦挣扎的思想。人们日益爱戴他,但其实他来自少管所,自学而成,没有牧师证,他喜欢蹦迪、嘻哈、操逼、抽烟,即使世界的恶意永远不会消散,但他仍是一名神父。影片的摄影十分柔和细腻,令人无法不动容。

    @mdr skywalker 8/10 n风格十分冷峻,也非常搭男主的表演状态,男主的表演也撑起全片,全片就像《唐人街探案2》里发问的人性,神性,兽性一样,模糊不清,尤其是结尾的对打和最后男主的特写,更加不明这群不良少年还有没有被救赎的可能。男主阴差阳错假扮了神父,尽管他有一切人的污浊,但他完成了对自己和他人的救赎。而所谓的宽恕,不是神强加的,而是内心给予的。

    @wild life 8/10 n这男主角长的好像阳光普照里的阿和,他的能量挺足的,浑身都是戏,救赎与自救,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有的段落稍显沉闷,有点可惜,结尾决斗的镜头感非常不错,在锯木厂着火的瞬间戛然而止,很带感。

    @扶不起先生 8/10 n这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伪宗教片,人性堕落的罪犯与神圣无洁的神父竟然只有一衣之别。悲剧产生时总有人要手拿利剑迅速斩断,公正与否不再是追溯的命题,而是伪装成信徒淡忘真理向上帝祷告着。可人还是一样的矛盾混乱,企图基督圣体的加成。看那两把火来的多么干净纯粹,原始的欲望和暴力猛烈真诚的燃烧着。

    @顗礼 7/10 n剧作扎实,风格冷峻,技法也蛮稳,可惜B故事太戏剧化,A故事又挖的不够深,主题倒是很值得玩味,灵魂应该被额外尊重,无论这个灵魂的宿主是善是恶,宽恕并不代表忘记,宽恕只代表着爱, 在尝试解救众生之前,应该首先救赎自己;全片一共出现了两次被燃烧的房子,一次出现在男女主人公的性爱后,一次以滚滚浓烟的形式出现在最后的手持长镜头中,放在一起看颇有些致敬老塔《牺牲》的意味,结尾戛然而止,是新生还是受难,又有谁能回答呢?

    @董小__ 7/10 n上帝离你并不远。少年犯假戏真做,从吃喝嫖赌抽的恶人秒变普度众生的神父,很有意思的设定,还是我想做个好人的主题,但善良的灵魂找不到归宿。画面清澈漂亮,圣像下做爱和暴力等场面设计还行,结尾没太看懂。让我想到了陈佩斯的小品《警察与小偷》

    @Supremacyacron 7/10 n穿上了衣服,则是拯救天下苍生的神父;脱下了衣服,就又变成了身陷囹圄的囚徒。虽然故事的整体表现片为平淡,不过这个结尾我还是蛮喜欢,主人公走下神坛之后,仿佛化作了耶稣,做完好事之后,被钉在十字架上忍受耻辱。

    @Polaris.J 7/10 n镜头的情绪捕捉特别好。男主长得像圣人又像骷髅,很适合他这个矛盾的角色。在他蓝绿色的眼底好像有什么东西在熊熊燃烧。

    @Cor cordium 7/10 n老神父说这个教区信众少,而且有些人大多是碍及邻居面子才去的。车祸惨案使得小镇风雨飘摇,信众心存的愤怒在主角到来后才被慢慢平息,上帝这一神学形象在人的不断挽救下逐渐散发圣光。大妈在片中基本上代表了信众,所以电影给了很多次特写,尤其是她态度、情绪变化的镜头,让人确信在那件事之后,上帝回到了这座小镇,众人重新拾回信仰,学会忏悔和原谅。但影片另一边是聚焦少管所现状,以神学和原生暴力问题作为矛盾冲突点,塑造了一群陷入泥沼却又渴望自由的人物,这个问题溯其根源便是社会问题。在影片结尾处发起的暴动,似乎是向所处社会环境发起挑战,于是前面建立的基督神话在此刻崩塌,圣人走下圣坛。

    @ 梦魇皇朝 7/10n开头以为是东欧版《冒牌上尉》,其实还是披着基督的一部自我救赎的电影。剧本扎实,后部分略闷,但结局还是很给力的。主角性格丰满,几乎是一个人支撑了整部电影。

    @臻圣 6.5/10 n波兰新电影风格接触的比较少,何况这部故事细节还是比较晦涩的,色调也偏阴郁。其中不乏对现实世界里“外来人冒充神职人员”含沙射影的讽刺,结尾的夺路而逃也是戛然而止。他跳脱出原来的环境,却跳不出人们对其所犯过错的认知。

    @NanSLi 6/10 n 即便拥有诸多不足依旧让我难以抵挡那份童真和浪漫。不得不承认文本本质仍是迎合主流市场的商业类型片,融以无耻混蛋的戏谑口吻,予以月生王国的童趣甜美,又饱含美丽人生的温情内核。幻想下是那个难以摆脱的“希特勒”,没有想象的炙热与冰冷,没有那般残酷与无情,有的只是天真与烂漫。戏剧反差里何尝不是那份糖衣包裹下的无情现实,视角不同里何尝不是臆想中的情绪冲突。我们既需要冰冷的仇恨与铭记,也需温暖的关爱与纯真,黑暗下依旧会有片刻光亮残存...

    @蝠蝠 6/10 n神早就离人们远去了,只抛下依旧笃信不已的人类,在名为教堂与忏悔室的庇护所内苟延残喘着最后的信仰。

    @油焖番瘸 5/10 n故弄玄虚

    @Nate 4/10 n被「宗教」外皮所包裹着的《基督圣体》其实跟宗教一词完全不沾边,东欧一向冷淡的摄影风格也未能赋予它最基本的生命力。整部电影就像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为何可惜?因为导演仍想在这平淡的叙事中告诉观众一个及其隐忍,克制的电影内核:救赎。一位虚假的圣父带领着人们寻找真正的救赎,可自己却自甘堕落,迷失在黑暗的过往中。导演并不想以极具戏剧性的手法来表达这一点,他反而更想通过创造一个黑暗,冷漠,机械感十足的电影世界来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也或多或少运用了这一手段,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相当明显:电影的观感全无。如此干涩的画面被用于文艺片中还相对合适,但若放在剧情片中就显得十分突兀且催眠了。「宗教」并不是一个无趣的题材,但它需要一位持有“神笔”,能够将它「变活」的“画家”

    仅评分:

    @L. 5/10 n @Stiles 6/10 n @奇異果殺手 5/10


    以上是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第40期周限定:《基督圣体》的影评。

    若有想要入团的朋友可以豆邮私信联系@Supremacyacron , @鬈毛毛 , @mdr skywalker 这三位其中的一人。牛班欢迎你的到来!

  • 头像
    店长

    1.

    "刚出狱的问题青年成为冒牌神父",这样一个剧情主线如果交给曾经的好莱坞来拍,一定能拍成一个性转版《校园兔女郎》,搞得热热闹闹鸡飞狗跳,最后皆大欢喜众人得救赎。但当同一戏剧设定搬到冷峻的波兰小镇,而主角是一位如尸体般苍白的男孩时,这个在轻柔圣光和灰暗滤镜中交替行进的故事可能会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2020年奥斯卡提名信息一经发布,许多人都为《寄生虫》的出色表现和它对亚洲电影工业的开拓性意义而欢欣鼓舞,也同时发现,在国际影片提名下与《寄生虫》同台竞技的,除了许多粉丝心中的戛纳无冕之王《痛苦与荣耀》和口碑极佳的《悲惨世界》,还有这部较少人听说过的波兰电影《基督圣体》,它冷门到主演Bartosz Bielenia甚至还没有豆瓣影人页。

    虽然听上去冷门,这已经是波兰连续第二年入围最佳外语片/国际影片提名。去年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的《冷战》最终输给了同为黑白影片的《罗马》,但也在Amazon的大力宣发下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和口碑,向国际观众们宣传了波兰电影学院派的深邃影像魅力和那首令人心碎的波兰民谣Dwa serduszka。

    作为基希洛夫斯基、波兰斯基、安杰伊·瓦伊达的祖国,波兰从60年代波兰学派崛起时起,就一直是一个略被忽视的电影强国。经历了严苛的审查制度、“道德焦虑”派电影和好莱坞的冲击,波兰电影人们仍在以罗兹电影学院为首的学院体系下,保有从前人那里继承的冷峻与思辨,同时加入对现实世界的热切关照和反思,不断在欧洲三大与奥斯卡崭露头角。

    同样毕业于罗兹的本片导演扬·科马萨,有一个比起前辈们不算那么拗口的名字,但他对于国内部分观众来说仍属于“查无此人”的阶段。其实不少国内影迷应该都对科马萨的处女作不陌生,那个黑发妖冶的男主角曾经称霸了不知多少B站剪辑,而《自杀房间》也或许是部分中国观众第一部熟悉的波兰电影。

    扬·科马萨出身于演艺世家,受教于波兰电影最高学府,而在《基督圣体》中与他合作的摄影小皮奥特尔·索博辛斯基更是祖孙三代都精专于电影摄影。他的父亲是掌镜过《蓝白红三部曲之红》、《十诫》的皮奥特尔·索博辛斯基,而爷爷是合作过安杰伊·瓦伊达、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安德烈·祖拉斯基、沃伊切赫·哈斯等一众波兰名导的维托尔德·索博辛斯基。

    这种精神与艺术的承继,在戏里戏外形成了有趣的照应。当故事里的Daniel从神父手中接过衣钵,又将福音传给小镇信众时,画框之外影片的创作者们,也正从前人和祖辈手中虔诚地捧过圣餐。

    2.

    看到Daniel因为犯罪记录无法进入神学院而失魂落魄,少管所的神父安慰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的牧师”。他没想到的是,Daniel把这句无心之语当真了。

    作为一个天主教国家,波兰每年都会出现好几起冒牌神父事件,而教会对这些丑闻(或者说部分人眼中的趣闻)都统一避而不谈。在这些成功骗过教徒们的神职人员背后,是一个威胁到教会权威性甚至存在必要性的事实:任何人都可以当神父,甚至当得很好。

    在《基督圣体》中,这个“任何人”被进一步戏剧化地夸大成了一个背负着不堪过去的罪犯。Daniel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合格信徒,影片一开始展示的就是Daniel参与少管所中霸凌行为,放风的他冷酷又熟练。而在他慢慢剥离旧身份,披上神职人员外衣的过程中,他也毫不避讳地狂欢纵欲。

    将Daniel推到“圣洁”的反面以突出他的纯粹与虔诚,似乎是较为初级的戏剧手法。但这种处理并不是为了展现Daniel是多么叛逆多么与众不同,也不是在为剧情增添喜剧性的反差,而是在Bartosz Bielenia切换自如的表演下成为了整部影片宗教讨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Daniel并不在乎犯忌,他选择去自行决定教条和约束中哪一部分无需理会,而哪一部分对他来说真正有意义有力量。松弛一点的生活方式并不妨碍Daniel自我改造的信念和对正义的追求,而这种对信仰的另类解读也又一次印证了“人人都能当神父”这个论调。

    《基督圣体》的前半程是极富喜剧性的,聚焦Daniel作为冒牌牧师的急速成长,看他是如何顺水推舟急中生智,如何在听忏悔前临时抱佛脚用手机查说辞。但在Daniel带着紧张和兴奋学习自己新身份的同时,被悲痛的阴云笼罩的小镇也在他眼前慢慢展开,那座他每日经过的教堂前,立着小小灵堂和幽灵一般哀悼的人们。

    在这个过程中,Daniel带领着观众一起了解那场带走六个年轻生命的车祸,也从受害者家属那里慢慢拼凑起这场悲剧背后的真相。随着一场并不刺激的派对,《基督圣体》的故事被劈成了上下两半,在那场年轻人们的派对上Daniel得知了车祸中的死者还包括另一辆车的司机,被视为凶手、照片被禁止出现在灵堂的第七个人。

    这一层悬疑赋予了Daniel行动的目标,也将整个故事拉入了多线并行的紧张节奏中。从这个节点开始,Daniel面对的每一重困境都全面升级。Daniel过去罪孽的真相终于迎来了迟到的揭秘,为他信仰的发端与梦想做神父的动机笼罩上了不一样的色彩。Daniel内心中与自己的争斗变得越来越激烈复杂,一面担心着自己身份被揭穿,一面被过往带来的悔恨所纠缠。忏悔室镂空的隔板后,是Daniel惊慌的眼睛。

    而外部的困境更具挑战性,Daniel在为实现自己心中的正义奔走时,不得不面对坐拥权力者的阻挠,和反对者的恶意与报复。整个小镇展现出的空间非常有限,局限在教堂、灵堂和两三处房屋内,这样封闭的系统却催生出阴影中的巨人,一条扭曲的利益链条。

    当多方势力终于坐下来谈判时,小小的方桌四边,出现的是具有复杂身份的几位人物:开着伐木场的镇长,同时代表着财富最大值与政府公信力;作为众矢之的的第七人家属,也是Daniel渴望拯救的对象;教堂的工作人员Lidia女士是小镇秩序的维护者,但也是一位痛失爱子的母亲;她的女儿Eliza代表着年轻一代的希望,却也受制于家庭的权威;最后,就是我们的Daniel,他背负着有震慑力的宗教符号,却终究是小镇中的局外人。

    这场室内戏格局虽小,却有着暗涌的能量和一个力道十足的反转。与其说是反转不如说是顿悟,它的力量不在于戏剧性而在于情绪,让人后背发凉又露出被捉弄的苦笑,像是一记无情的耳光,提醒Daniel他所笃信的正义是多么片面而讽刺。他所寻求的真相,正深陷在一片交织着利益、自保、偏袒的泥淖中。

    这个泥淖中的小镇,是整个波兰社会的微缩模型。导演在访谈中表示,分裂小镇的这场车祸,象征着波兰2010年的飞机事故。在那场空难中有96人不幸遇难,包括时任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和多位政府高官。这场灾难带来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创伤、恐惧和层出不穷的阴谋论,人们不停地想为灾难发生的原因找个解释,而整个波兰社会也自此分裂成两半。一半人坚持认为这场灾难是预兆,企图从中找出政治和宗教意义,而另一半人则认为这是一场单纯的事故,不应当过度解读。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督圣体》为这种分裂的混乱构想了解决方式,将一位敢于质疑笃信正义、代表着救赎与原谅的形象空降到小镇上。问题在于,这种方式有效吗?如果乐观一点来看,Daniel的努力最终是有一定成效的,他让那个被排挤被唾骂的司机能安然下葬,也最终让Lidia点头允许司机遗孀步入教堂。

    但悲观一点来看,那个火烧Daniel库房的人仍然藏在小镇某扇紧闭的门窗后,手握权力与财富的镇长或许还会继续干涉教堂,而镇上的年轻一代选择了逃离,将让她失望的故乡抛在身后。救赎者Daniel本人,当他拥有宗教做后盾时都无法完成对小镇的清理净化,在失去这层伪装后,只会更加无能为力,最终定格在一片暴力与混乱中。

    3.

    《伦敦生活》里,自我厌弃的Fleabag爱上hot priest,她对他说,“我只想有人告诉我如何去生活”。

    同样也有一位hot priest的《基督圣体》里,几乎每个角色也都在发出这样的声音,在挣扎着寻求指引,企盼有人能告诉他们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如何找到自己的路。正如Daniel圣歌里唱的,“主是我的牧羊人”,人类都是迷途的羔羊,所以当他们发现宗教的指引作用,就会理所当然地将宗教当做一盏灯塔,一本答案书,只要虔诚跟随,就能拨开迷雾到达彼岸。

    《基督圣体》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宗教在指导人生上的积极意义,因为信仰的存在,Daniel面前才有了明晰的改变之路,才得以坚信自己有向善的可能。但这不是宗教在《基督圣体》中唯一的一种面孔。当一位打自己孩子的母亲向Daniel忏悔,宗教之于她变成了虚伪之人的心理安慰,她可以一边述说着自己的罪一边对着神父撒谎。而当Daniel在满屋宗教装饰的包围下,对虔诚老太说“你不会死”又看着她咽气,他可能也体会到了宗教在尘世生活中的无力。

    Daniel的冒牌身份本来就是对神圣的一次亵渎,而他在面对悲痛的死者家属时,对宗教进行了更大的一次挑战。在他到来之前,那些痛失所爱的人们倾向于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这场悲剧是“上帝自有他的安排”。但他们是充满不安与不解的,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为什么爱世人的上帝会如此残忍。

    Daniel采取的方式,是站出来鼓励他们直面这种质疑与愤怒,他们不需要去用一些虚无缥缈的信条指引他们度过痛失所爱后的余生,而需要借助最为凡俗的情感去真正接受那无法挽回的失去。

    《基督圣体》毫无疑问是一个关于救赎与原谅的故事,但这种救赎与原谅不是宗教意义,而是人性意义。Daniel促成的改变,哪怕再微小,靠的都不是宗教的力量,而是他本人的真诚与善念。《基督圣体》也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但这种信仰不专指对神明的信仰,更多的是指那些能支撑人们继续走下去,继续生活的一切信仰。

    宗教只是这种信仰的其中一种载体,而在这个充满着阴谋论与互相中伤,充满着失去与悲痛的世界,什么有用就抓紧什么吧,不管对象是神明,是社区教堂里酗酒的糟老头,还是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陌生男子,相信就会得拯救。

    4.

    片名Corpus Christi,指的是每年五月或六月举行的基督圣体节。现实中Daniel的原型,一位同样年轻的冒牌神父,正是在基督圣体节期间成功上任,组织了一系列相关活动一举获得群众的喜爱与信任。

    而Corpus Christi这句拉丁文的字面意义,是Body of Christ,基督的身体。“身体”,是《基督圣体》重要的符号之一。站在耶稣雕塑下布道的Daniel,在一场场弥撒间,渐渐化身成神在人间的代言人,他的身体,也渐渐与高悬在上的耶稣重合。最后一场弥撒Daniel脱下衣物,那点缀文身与伤疤的躯体提醒着信徒教众们:基督的圣体,由凡人的血肉构成。或许只有背负着罪孽的凡人,才能理解痛苦和一切属于俗世的情绪,才能明白救赎与原谅的真正意义。

    片中的Daniel是一个饱满、处处牵动共情的人物,而饰演Daniel的Bartosz Bielenia可以说成就了《基督圣体》这部电影。在他身上,神性与肉欲,疯狂与天真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让Daniel凡俗感与圣洁感的双重性得以成立。

    有意思的是,现实中那位冒牌神父暴露之后,教众们纷纷写信给教会,因为他们不知道假神父经手的婚姻还成不成立,也不清楚他们的孩子算不算完成了受洗。没有了教会那层标签,假神父祝福和庇佑的一切都失去了效力。至于他带来的那些感动和快乐还有没有意义,只有这群信徒们自己知道,也是最终交给观众的一道价值判断题。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