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埃文·彼得斯蒂尔达·格哈姆-哈维丹妮尔·麦克唐纳马修·卡德罗普达斯蒂·斯隆格RitaRaniJordanRaskopoulosMaddison-CleoMusumeciGusMurrayMollyBroadstockNicolaFrewShakilaZabKaterinaTsompanisMichael-AnthonyTaylorScoutBowmanFrankVioli
类型:传记剧情导演:UnjooMoon 状态:正片 年份:2019 地区:其它 语言:英语 豆瓣ID:30359065热度:960 ℃ 时间:2024-08-15 14:28:5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这片子豆瓣评论这么少,传主Helen Reddy在豆瓣音乐得到的评论数量同样也好不到哪去,比起同时代的Carpenters真是天壤之别,看来国内知道Helen Reddy的人确实不多。我自己也是90年代初就知道Carpenters了,但看了一下电脑里存的最早的Helen Reddy的歌,是差不多晚了20年之后的2009年才开始下载的。
我是怎么知道她的呢,是因为那个以模仿惠特妮休斯顿、席琳迪翁等人出名的菲律宾女歌手Charice。当时(2007年后)她在欧美流行乐坛引起轰动,不仅上了奥普拉秀,还得到了金牌制作人David Foster的合作邀请。那段时间我很迷她模仿惠特妮休斯顿唱的歌,经常在网上看她的视频,有一次偶然看到她和母亲合唱的一首英文歌you and me against the world,旋律十分柔美温暖,人肉一下找到原唱,这才后知后觉地知道了Helen Reddy,惊讶地发现这位自己之前从未听闻的女歌手在1970年代的欧美流行乐坛居然和Carpenters有着一样的知名度。(以下文字搬运自维基:)
Helen Reddy(1941.10----2020.9)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一个演艺世家,25岁时在澳洲赢得了一个歌唱比赛冠军,获得了前往美国纽约为Mercury唱片公司录一首歌的机会。美国是世界流行音乐中心,当时从英国来的披头士正在美国红的发紫,想出名就去美国,这样的念头对来自澳洲这种小地方的Helen Reddy无疑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于是她揣着200美元和一套往返机票,带着自己3岁大的女儿(一次失败婚姻的结晶)来到了纽约。到了唱片公司才知道迎接她的并不是唱片合约,只是一个试唱机会,而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她连这个机会都搞砸了,但她还是选择留下来,靠在酒吧夜总会等地方打黑工卖唱艰难维持生计。后来她在一个party上认识了自己未来的老公和经纪人Jeff Wald,为了解决Helen合法打工的身份,两人认识几天便闪婚了。婚后小两口各自事业均未见什么起色,小日子过得也是十分的潦倒。之后数年他们因工作需要先去了芝加哥,再后来又去了洛杉矶,Jeff的经纪人事业总算在那里迎来转机,捧红了像Deep Purple这样的乐队和歌手,但自己的老婆歌唱事业却忽略了。Helen Reddy给他施加了压力,让他不停骚扰Capitol唱片公司的老总,总算争取了一个灌唱片的机会。她的第一张单曲唱片录了两首歌,A面是主打歌 I believe in music,B面是翻唱摇滚歌剧《万世巨星》里的一首抒情曲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想红的歌没红,不想红的却红了。1971年I don‘t konw how to love him在Billboard单曲榜上进入了前20名,排名甚至高于女歌手Yvonne Elliman同期发行的原唱。30岁的Helen Reddy终于大器晚成,歌唱生涯总算迎来转机,之后短短几年间她拥有了3首排行榜冠军歌曲(I am woman, Delta Dawn,Angie Baby),还有其他十几首歌曲进入Top 40。I am woman更是以其内涵十分应景地成为那个年代女权运动的圣歌,并为她赢得了格莱美最佳女流行歌手奖。1970年代初期她在美国红得发紫,和同期的Carpenters齐名,走的都是成人抒情曲风。除了唱歌,她还演了不少电影电视,在知名灾难系列《国际机场》第二集里演过一个在飞机上弹唱的修女。70年代末期迪斯科浪潮兴起,她们这些走抒情路线的女歌手不可避免在事业上走上了下坡路,加上年龄偏大,80年代之后基本就淡出了歌坛。
Helen Redyy的唱腔带着一点鼻音,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影响了她在中国听众里的接受度,就我个人而言肯定更喜欢卡朋特那样干净剔透的声音。而且中国听众没经历过女权运动浪潮,她最红的歌曲I am woman在中国这样的市场缺少共鸣,旋律也不怎么讨好,很难给国人留下印象。但也有几首像You And Me Against The World,Song for Jeffrey,Ain't No Way To Treat A Lady等很抓耳,它们在电影中也都有出现。
回到电影本身,基本忠实传主的个人经历,但过于平铺直叙,缺少清晰的主线,未能和时代背景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和展现Helen Reddy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创作动机,和好莱坞早几年制作的优秀的音乐传记片Walk in line(2004) Ray(2005)比较起来,本片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感觉浪费了一个好年代好题材。个人感觉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女主,90后的Tilda Cobham-Hervey选角失当,一点chrisma都没有,几场哭戏一滴眼泪都挤不出来,演技差的让人不是一般着急。几个配角,她老公和音乐评论家反倒发挥都还不错。
在澳大利亞大使館看到這部電影,講述了Helen Reddy的人生故事,故事線從1966年開始,單身母親Helen Reddy帶著女兒來到紐約,打算重啟自己的音樂事業,但是在那個男女不公的時代,女性的地位是比較低的,只能靠著酒吧駐唱的收入,努力維持生計,養活女兒。
在酒吧不僅認識了傳奇搖滾記者Lilian Roxon,還認識了她的丈夫兼經紀人Jeff Wald,在好友和愛人的鼓勵支持下,創作了《我是女人》,這首歌成為第二波女權運動的主題歌,激勵一代女性為平等而戰 ,因這首歌的力量讓Helen Reddy的音樂事業達到了頂峰,在Billboard排行榜中占據八個榜首,擁有自己的電視節目秀,也成為1970年代女權運動的偶像之一。
好友突然的離世,加上丈夫的不務正業,讓她決定放棄此刻的巔峰音樂事業,回歸家庭,變成一個普通人,跌跌撞撞,潮起潮落,一切回歸平靜。
在片中結尾部分是女兒,一個女性角色,因為母親和母親好友這樣優秀的女性陪伴自己的成長,給了她力量,並讓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這次是女兒給母親力量,鼓勵母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再一次演唱《我是女人》這首歌曲。
希望這部電影和同名歌曲能給到各位女性力量,希望我們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成都飞往北京的海航航班上看了这部电影,演技不做评价但是被故事情节被内容吸引,看完之后印象深刻。n女主对梦想的坚持笃定,女主的不易曲折的一生非常有感染力,让人敬佩,让人生气,当然还有歌曲的力量感确实振奋人心。
女主的记着闺蜜去世突然去世的情节也是直击人心,有冷漠,有无奈和不得已,也有无力的复杂感。直至最后的演唱部分我还在幻想她的记者闺蜜会不会出现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