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乔瑟夫·帕夫洛夫斯基索菲亚·威奇拉克斯安娜·普洛克尼亚克安东尼·克里科夫斯基莫里西·波皮尔菲利普·古拉克斯迈克·米柯拉哈克萨克卡洛琳娜·斯坦尼娅希米娜·波拉克托马斯·舒查特迈克尔·茹拉夫斯基米哈尔·迈耶尔GrzegorzDaukszewicz彼得·比登扬·科瓦莱夫斯基马克思·雷迈特
类型:剧情爱情历史战争导演:扬·科马萨 状态:HD 年份:2014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25917239热度:591 ℃ 时间:2022-04-30 18:06:45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看了一遍在线版,中间看出有删减,脑补不到,于是下载了完整版,对比如下:
第一个被删片段,男生们洗好澡后都跑出去河里,男一拖后,结果女一先进来了,男一女一裸身相对,算是战火青春中爱情的小进展,和谐版一个镜头带过,到也不太影响情节理解。
第二个删减的漏点镜头,男一女一逃生到安全处后互相擦拭身体并热吻,和谐版女一直接在钞票堆里苏醒,影响观影理解,这里应该是二人感情升华。
第三个删减片段,男一女二为爱鼓掌,删掉十分影响剧情理解,虽然之前一直有眉来眼去,但这里不说明白,好像二人不知怎么就突然好上了。
这段拍的还挺有趣,废灰飘落如玫瑰花瓣。
第四段被删片段,男一逃到医院,发现裸体尸山,遇到德军后想要自杀。恰巧这个德军是之前他们抓到并一直还算优待的俘虏。男一试图自杀,被此德军拿过手枪,朝旁边放了空枪。
这张图右边就是尸山,这个片段被删极其影响剧情理解,一个是之前安排的德军俘虏没有呼应,另外就是这里明显暗示女一已死,最后的片段只是男一的幻想。
PS.这个德军的饰演者还演了超感猎杀,觉得他很像汤姆哈迪。
大家好!n
今天鲤鱼给大家介绍一部悲壮的波兰战争电影《浴血华沙》,电影上映于2014年华沙起义70周年。时至今日,这场二战史上最惨烈的民间抵抗运动,已经过去了将近八十年,用不了多久所有的亲历者,终将会离开这个世界,而这部电影会长久的留下来,将是了解这次起义的一个侧面。n
本片的导演是八零后,几位主演大多是九零后,主创团队的年龄构成,使这部电影基本可以代表,绝大多数现在波兰年轻人对于华沙起义的认知。二战期间德国战车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被战火洗礼的众多国家中,我觉得波兰是最悲催的一个。首先夹在德国人和苏俄两只巨兽的中间,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容易;其次波兰人喜欢义无反顾的选择站队,也是这个国家经常独立个百十来年之后,就会被从地图上抹去的主要原因。n
电影以年轻人的视角,演绎了1944年华沙起义的全过程。故事没什么好说的,后面鲤鱼给大家详细分析当年的历史事件。电影比较特殊的地方是战争场面的影像风格,有种二战游戏的既视感,配乐也会出现动感十足的电音。鲤鱼不是很喜欢这样时尚的表现方式,用浮躁讨巧的花样表现悲壮的主题,我觉得有些不妥。n
曾经看过一条评论,说这部的战争场面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惨烈的战争电影。我不同意,历史上华沙起义的惨烈程度,要超过诺曼底登陆数倍,可惜波兰电影人没能还原自己民族的这段惨痛历史。华沙起义真正惨烈的地方不是有多少人在战争中倒下,而是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什么。n
很可惜,身处华约阵营时的波兰,没有认真反思过这个问题。而加入北约以后拍摄的这部电影,仍然避重就轻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其实不只是波兰,最近几年全世界范围之内,历史虚无主义都大行其道。
一部纪念华沙起义的电影,却没说七十年前慷慨赴死的勇士,为了什么而牺牲,这样的作法谈不上以史为鉴。在眼下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格局下,波兰人再次选择成为悲剧的主角,可能是大概率事件。n
鲤鱼算得上是个准军事迷,对华沙起义这段历史也很感兴趣,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看过一些,美国、英国、德国、前苏联的视角都有。这段历史仔细想想真的十分具有戏剧性,前面这些国家的表述,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地方,而波兰就和现在这部电影一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选择对一些关键问题避而不谈。n
下面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结合这部电影谈谈对于华沙起义的个人看法,尽可能的不带意识形态的立场,希望能抛砖引玉,尤其是对于热血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大家能冷静的思考他人的历史教训,当面临一些关键抉择时,会变得理性的多。n
一华沙起义的历史背景n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现在公认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苏联解体之前,包括我们的历史书籍在内,很少提到与此同时,苏军也入侵了波兰的东部,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在苏德的夹击之下,波兰坚持了一个月零几天之后全境沦陷。对于波兰人来说,侵略者不只有德国人,也包括苏联人。n
1944年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逼近波兰首都华沙,进驻维斯瓦河东岸,华沙被苏军解放只是时间问题。这里需要的思考的是,苏军占领华沙对于波兰人是否意味着被解放,这个不好说。可以比照美军进入伊拉克或者阿富汗以后,当地人民的心态,肯定不是所有人都会欢呼雀跃。n
这不是说今年二战胜利纪念日时,美英将苏联踢出了解放者名单是正确的,美英的作法是既疯狂又愚蠢的举动。无论二战之后苏联对这些国家做了什么,当时把欧洲大片的领土和人民,从希特勒的淫威之下拯救出来的正是苏联红军。n
波兰与俄罗斯自古而来的恩恩怨怨太多,而对于俄罗斯这个巨无霸邻居,波兰总是选择全面投靠,或者全面对抗的极端立场,苏军的到来会有很多波兰人,视作是占领而非解放,有很多的历史渊源在里面。
而且二战后期在境外作战的苏军军纪有很大问题,这个不用看西方的文献,鲤鱼是东北人,我外祖父那一代老东北,叫日本人是小鼻子,苏联人是大鼻子,而他们心底对大鼻子的厌恶和恐惧,甚至是超过日本人的,至少也觉得差不多区别不大。n
二华沙起义的目的n
说这次起义是为了自由而战,鲤鱼觉得这是西方历史学家,为美化当年鲁莽而且荒唐的行为,编造的一个美丽谎言而已。1944年8月的华沙起义,与前一年华沙犹太人起义,有着本质的不同,犹太人是实打实的不自由毋宁死。而这部电影中的起义,只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组织这次起义的波兰流亡政府,目的就是在苏军进驻华沙之前,夺取政权建立亲西方的政府。n
可能有朋友会说,抵抗苏联人大国沙文主义的统治,也是一种争取自由的表现。这是伪命题,如果起义发生在1964年,可以说得通。44年不行,不能假设苏联人后来怎样做,而让自己国家的人民付出巨大的牺牲。n
另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是,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在华沙起义之后,苏军一直在维斯瓦河对岸袖手旁观。反过来想,苏军如果在起义后进驻华沙,究竟是解放者还是占领者?这和几个月以后苏军进驻华沙的区别,只在于波兰流亡政府是否建立政权。华沙人民想摆脱纳粹的统治,起义与否都要有苏军的到来。n
三起义过程中波兰流亡政府稀烂的战略层面误判
随着苏军的逼近,在1944年7月总部在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又得到了德国国内暗杀希特勒的消息。此时波兰流亡政府至少在战略层面上,做出了两项致命的误判。n
一,苏军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华沙。事实上在1944年6月22日,在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三年后的同一天,苏军发动了诣在解放白俄罗斯全境的“巴格拉季昂”行动。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苏军击溃了德军王牌的中央集团军群,8月1日华沙起义开始时,德军和苏军正处于鏖战的胶着状态,到达维斯瓦岸边的只是白俄罗斯军团的一部,并非苏军的主力。
与此同时战斗民族在二战中的每次大规模会战,基本都属于惨胜,几十万伤亡人数是不能再少了。所以说即使巴格拉季昂行动取得了全面胜利,苏军不经过修整就再次攻坚,绝对是不可能的。
二,德国并没有因为暗杀希特勒而出现系统性崩溃。即使在苏军进攻柏林时,柏林市民在已经失去军方战略性指挥的情况下,仍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波兰人此时高估了苏联人,却低估了自己的死敌德国人。n
8月1日傍晚时分,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救国军,开始对华沙市内的德军设施发起进攻。8月3日在对市内重要据点未能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波兰流亡政府通知苏军,华沙已经组建了波兰的唯一合法政府。在起义之前毫不知情的苏联人,被这一消息搞得晕头转向。n
波兰人这一作法时至今日我也很难理解,是否可以解读为,波兰人认为,当时已经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控制华沙,同时有能力顶住之后必将到来的德军反扑。因为波兰单方面发动起义,并宣称已经在华沙组建合法政府,等同于拒绝了苏军的进入。n
再延伸一下这次起义成功以后的假设,波兰流亡政府希望苏军绕过新政府的波兰继续向西开进,还是止步于波苏边境。后者不可能,波兰流亡政府的主子,美英也不可能同意。那么如果苏军非常仁义的绕开波兰西进,波兰则成为了苏军控制区中的一块飞地,与意识形态相同的西方国家毫无联系的孤岛,这个新政府哪来的自信可以顽强的生存下去。波兰人可能天真的以为这样也可以,但是做好与苏联长期对峙的英国人绝对没傻成这样。
四见死不救n
苏军在华沙起义期间见死不救的观点,在近三十年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主流看法。国内的很多公知、大V甚至名家讲坛都持相同的观点。起义期间苏军曾经派出波兰裔的一些作战单位参战,零零散散人数不多,说是见死不救也不算太冤枉。
历史虚无主义一个非常虚伪的地方,就是在强调对自身观点有利的证据时,会不遗余力竭力渲染,而不利时会选择性遗忘。n
先对比一下华沙起义时,苏军和英军的态势。苏军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正在激战中,绝对不可能同时展开对华沙的攻坚行动。英美联军刚刚完成“霸王行动”,在诺曼底建立登陆基地,开始向欧洲腹地进发,也没有精力支援遥远的盟友波兰。n
起义之前苏军对起义计划毫不知情。起义有没有丘吉尔怂恿不好说,英国一定是知道的。那么英国计划过支援波兰人吗?波兰流亡政府,在英国是有可以直接指挥的流亡军事力量的,在华沙被反扑的德军血洗时,这些波兰军人有着强烈的参战欲望,但是这部分波兰军人被英军空投到了荷兰,去参加“市场花园行动”了。换言之英军没有帮忙,波兰人自己想回去,英国主子也不同意。n
为什么英国会这样做呢?首先波兰人的起义计划英国人是了解的,与此同时,英国人比波兰人更有战略远见,英国人心里明白,没有苏军的支援起义只能以悲剧收场。当时苏军的态势,如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华沙的巷战,能不能取得胜利两说,最终解放华沙也会大大滞后挺进德国的脚步,英美当时的核心利益是抢先攻克柏林。n
苏军如果见死不救,死的也是华沙市民,对于英美反攻还有用处的波兰流亡军人,英国并不舍得白白空投到华沙去送死。对于英国人来说,问题的关键是苏军,而苏军无论怎样做,英国都立于不败。华沙起义中大量波兰民众在苏军的面前,被德国人疯狂的屠杀,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此时的波兰,已经是英国人战后规划的苏军控制区了。苏控区的民怨对于英国人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而付出代价的只不过是波兰人而已,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国家将是对方阵营中一员。
鲤鱼的这些观点可能会有很多人说我是在为北极熊洗地,没那个意思,历史的罪人不只是苏联人、德国人、英国人,也包括铤而走险的波兰人,华沙起义的参与各方没有无辜的一方,没人能独善其身。选择性遗忘,与篡改历史同样可耻。n
五 起义的代价n
华沙市民在坚持两个月之后,才被德军彻底肃清,在整个起义期间有将近两万救国军阵亡,而起义期间被杀害的无辜市民超过二十万。电影中男主人公的妈妈和弟弟,在他的面前被德军枪杀,这个桥段我能看出悲壮,但是我看不出反省。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奋不顾身的人,都称得上烈士,可是因为自己的热血和冲动,就要裹挟着十倍于己的无辜民众一起陪葬,就不要高谈阔论什么救国救民的大义了,听着让人觉得恶心。n
无论如何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罢,1944年的8月,对华沙民众来说都是战争结束的前夜。五年都熬过来了,几个月之后就将重新获得和平,在战争结束之前,死于战火是多么无奈的悲哀。n
华沙起义之后所有幸存的市民都被赶出了城市,这座美丽古老的城市,在希特勒的命令之下被夷为平地。华沙起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与自由和正义无关,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斗争产物。甚至可以算是战后几十年冷战前的一次预演,真正的大戏还要演出很长一段时间。
前几天看新闻,德国人和美国人没谈拢,一部分撤出德国的美军,被主动邀请到波兰驻扎,波兰人的勇气仍然令人刮目相看。有一个强大的邻居不是件好事,如果非得让这个邻居成为自己的死敌,则一定是个悲剧。死敌之间的结局无外乎两种,征服或者被征服。
如果时至今日还会相信,盟友会竭尽全力帮助自己打败强敌,只能说这样的人很傻很天真。默克尔不可能永远是德国总理,川普不可能永远是美国总统,普京在任的时间再长,也不能永远是俄罗斯总统,但是波兰、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只要存在,就永远是邻居。n
隔岸观火引以为鉴,把不可能战胜的对手,一步步逼成自己的死敌,是否明智值得所有人去思考,不只是波兰人。n
微信搜索关注鲤鱼电影手册,B级神片(神经病的“神”)宝藏号,带给大家更爽,更酷,更刺激的观影感受。
胡越的故事国语
猛鬼殿4
奔流犬:先生归来
三人行(粤语版)
回家的路
火云端
A political thriller. T...
播放指数:999℃
导演: 扬·科马萨
编剧: 扬·科马萨
主演: 乔瑟夫.帕夫洛夫斯基 / Zofia Wichlacz / Anna Próchniak / Antoni Królikowski / Maurycy Popiel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
语言: 波兰语
上映日期: 2014-09-19(波兰)
片长: 130分钟
又名: 华沙一九四四 / Warsaw '44 / City 44
IMDb链接: tt3765326
首先来解释一下文章标题的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距离我上一次被战争片感动已经有17年了,这17年里出了很多战争片,感动了很多人,但都感动不了我,这说明我拥有跟钢铁坦克一样坚硬冰冷的心肠——当然不是,说明我对战争片标准高、要求严,枪林弹雨打打杀杀爱国忠君这些东西是满足不了我的,必须要专业,要有深刻的人性反思,那么17年前能但当如此重任的是哪部战争片呢?翻阅电影资料就会发现,是《拯救大兵瑞恩》。作为一部1998年的电影,它在视听上对战争场面的高度还原,是此后任何一部影片都无法比拟的,今天在电脑上观看此片,子弹穿过冷雨掠过钢盔的那种凛冽感,仍然让人大呼过瘾。同时,影片的节奏堪称一流,故事情节的推进和战争戏穿插得严丝合缝,既没有过度渲染人性之光辉,也没有过多展现血肉淋漓,一切都是刚刚好,但又没留下技术的痕迹,浑然天成。影片展现的人性自然不用多说,更难得的是,它将个人、家庭之爱提升到和爱国一样的高度,这才是一部战争电影人文精神的至高境界。当然,这在欧美可能是常识,但在某国一直是新鲜玩意儿。
第二层意思,就是这个“他们”。这里的他们指的是欧美的电影人,而不是我们亚洲人,更不是我国的导演,我国的影片不是迷药就是宣传工具,其中战争片更不能越审查体制的雷池一步,所以是注定拍不出像样的东西的。
好,说完标题,我来说说这个片子到底有什么好。
影片通过主角的经历展示了对战争的看法。这个看法不是不变的,而是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的转变。
一开始,参军是因为军队里有漂亮姑娘。
当然,正规军里是没有的,有也是长官的,但由少部分军人从民间发展起来的志愿军小分队,那里面就有了。本片的男主角一开始虽然也有家国情怀,但主要原因是奔着漂亮姑娘去的。
然后,打仗是受到复仇欲望的驱使。
在战场上最正确的生活方式不是风花雪月,而是一边谈恋爱一边打仗,但是当看到至亲——母亲和弟弟被德军执行枪决以后,男主角愤怒了,扛起了钢枪,对着德军扫射。这里他舍弃了美丽的女主角,因为她心里只有二人世界,转而艹起了小分队里另一位早就对他有意思的漂亮女孩,这位女孩是战场上的活跃分子,符合男主角此时的心理需求,所以,他们在一起了。
最后,是个人意识的回归。
当整个国家都投降了,小分队也成了覆巢之卵。经过血雨的洗礼,男主角终于放下了复仇的执念,重拾个人意识,但是当他爬上当初赢得女主角芳心的小渚,那里只留下了美人的幻影。
所以,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男女主人公最终没有在一起,而是被战争无情的分开了。但从最后一个镜头看,男主角应该是跟这个国家一样,坚强的活了下去。
同时,影片对战争场面的还原是非常考究的,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女主角回到交火区找重病的男主角,德军投下了一颗炸弹。炸弹爆炸后,强劲的风浪裹挟着弹片、砂石和一切破碎的物体席卷而来,然后安静一小会,在漫天的灰尘中升起一股烟火,逐渐上升弥漫头顶的整片天空,紧接着就下起了由血滴、残肢、皮肉等组合而成的大雨,猛烈地砸在女主角白皙的肌肤和她所躲藏的车皮上。这一幕如果在电影院里看肯定会有身临其境的惨烈感。
最后,影片尽量做到了去主人公化,也就是尽可能客观真实的展现战争的残酷,只是展示,不做说明,由观众自行去体会和思考。这一点可以说在《拯救大兵瑞恩》之上了。
但本片还是有些瑕疵,无法和《大兵瑞恩》相提并论,主要体现在男女主角穿越地下污水管道到安全区,和男主角跟女儿好ML两段,前者有丧尸片的痕迹,后者把二位拍得像摇滚青年,和整片风格有些出入。而且在据点上阻击德军进攻那一段使用了第一视角,油然而生游戏的感觉,稀释了那一段的惨烈感。
最后的最后,要说一下我为什么被这部片子感动。战争片感动我的,从来不是什么爱国思想,也不是挣扎着到底要不要杀敌军,而是更加个人的东西,这个片子里,感动我的是美丽的女主角。她是一个简单的姑娘,因为男主角涉水来小渚上带她回去她就芳心暗许了,并且在男主角因失去至亲而陷入休克后,不顾生命危险穿梭于敌占区和安全区之间,而当250的男主角和女二号好上之后,她一个人回到医院去照顾孩子。从拯救男主角到帮医院救死扶伤再到临终前不离不弃地陪在孩子们身边,女主角身上发出伟大夺目的人性光辉,这里面没有道德感的支撑,没有大道理的陪衬,展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个发自最基本的人性的善良,她渴望爱情,追寻自由,为捍卫这些不惜献出生命,是我看过的战争片里最美丽的女性角色。
——————
欢迎关注订阅号『野评人』。公众号搜索『goodtobewild』,或者长按下方二维码(需最新版微信)即可添加。辛辣点评,个性推荐,让我们不要漏掉好的,同时抨击差的。
虽然华沙起义和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经常被人混淆,但是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华沙的犹太人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而不去集中营,所以他们在还有能力时抵抗纳粹德国。一般西方国家认为,在整个华沙起义,波兰地下军没有得到盟军的任何援助。虽然苏联红军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经达到维斯瓦河的东岸,但他们没有向波兰地下军提供任何帮助。因为斯大林是反波兰流亡政府的。
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所以这场起义基本是政治的牺牲品!可怜那一代的人了
看了一遍在线版,中间看出有删减,脑补不到,于是下载了完整版,对比如下:
第一个被删片段,男生们洗好澡后都跑出去河里,男一拖后,结果女一先进来了,男一女一裸身相对,算是战火青春中爱情的小进展,和谐版一个镜头带过,到也不太影响情节理解。
第二个删减的漏点镜头,男一女一逃生到安全处后互相擦拭身体并热吻,和谐版女一直接在钞票堆里苏醒,影响观影理解,这里应该是二人感情升华。
第三个删减片段,男一女二为爱鼓掌,删掉十分影响剧情理解,虽然之前一直有眉来眼去,但这里不说明白,好像二人不知怎么就突然好上了。
这段拍的还挺有趣,废灰飘落如玫瑰花瓣。
第四段被删片段,男一逃到医院,发现裸体尸山,遇到德军后想要自杀。恰巧这个德军是之前他们抓到并一直还算优待的俘虏。男一试图自杀,被此德军拿过手枪,朝旁边放了空枪。
这张图右边就是尸山,这个片段被删极其影响剧情理解,一个是之前安排的德军俘虏没有呼应,另外就是这里明显暗示女一已死,最后的片段只是男一的幻想。
PS.这个德军的饰演者还演了超感猎杀,觉得他很像汤姆哈迪。
大家好!n
今天鲤鱼给大家介绍一部悲壮的波兰战争电影《浴血华沙》,电影上映于2014年华沙起义70周年。时至今日,这场二战史上最惨烈的民间抵抗运动,已经过去了将近八十年,用不了多久所有的亲历者,终将会离开这个世界,而这部电影会长久的留下来,将是了解这次起义的一个侧面。n
本片的导演是八零后,几位主演大多是九零后,主创团队的年龄构成,使这部电影基本可以代表,绝大多数现在波兰年轻人对于华沙起义的认知。二战期间德国战车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被战火洗礼的众多国家中,我觉得波兰是最悲催的一个。首先夹在德国人和苏俄两只巨兽的中间,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容易;其次波兰人喜欢义无反顾的选择站队,也是这个国家经常独立个百十来年之后,就会被从地图上抹去的主要原因。n
电影以年轻人的视角,演绎了1944年华沙起义的全过程。故事没什么好说的,后面鲤鱼给大家详细分析当年的历史事件。电影比较特殊的地方是战争场面的影像风格,有种二战游戏的既视感,配乐也会出现动感十足的电音。鲤鱼不是很喜欢这样时尚的表现方式,用浮躁讨巧的花样表现悲壮的主题,我觉得有些不妥。n
曾经看过一条评论,说这部的战争场面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惨烈的战争电影。我不同意,历史上华沙起义的惨烈程度,要超过诺曼底登陆数倍,可惜波兰电影人没能还原自己民族的这段惨痛历史。华沙起义真正惨烈的地方不是有多少人在战争中倒下,而是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什么。n
很可惜,身处华约阵营时的波兰,没有认真反思过这个问题。而加入北约以后拍摄的这部电影,仍然避重就轻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其实不只是波兰,最近几年全世界范围之内,历史虚无主义都大行其道。
一部纪念华沙起义的电影,却没说七十年前慷慨赴死的勇士,为了什么而牺牲,这样的作法谈不上以史为鉴。在眼下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格局下,波兰人再次选择成为悲剧的主角,可能是大概率事件。n
鲤鱼算得上是个准军事迷,对华沙起义这段历史也很感兴趣,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看过一些,美国、英国、德国、前苏联的视角都有。这段历史仔细想想真的十分具有戏剧性,前面这些国家的表述,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地方,而波兰就和现在这部电影一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选择对一些关键问题避而不谈。n
下面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结合这部电影谈谈对于华沙起义的个人看法,尽可能的不带意识形态的立场,希望能抛砖引玉,尤其是对于热血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大家能冷静的思考他人的历史教训,当面临一些关键抉择时,会变得理性的多。n
一华沙起义的历史背景n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现在公认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苏联解体之前,包括我们的历史书籍在内,很少提到与此同时,苏军也入侵了波兰的东部,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在苏德的夹击之下,波兰坚持了一个月零几天之后全境沦陷。对于波兰人来说,侵略者不只有德国人,也包括苏联人。n
1944年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逼近波兰首都华沙,进驻维斯瓦河东岸,华沙被苏军解放只是时间问题。这里需要的思考的是,苏军占领华沙对于波兰人是否意味着被解放,这个不好说。可以比照美军进入伊拉克或者阿富汗以后,当地人民的心态,肯定不是所有人都会欢呼雀跃。n
这不是说今年二战胜利纪念日时,美英将苏联踢出了解放者名单是正确的,美英的作法是既疯狂又愚蠢的举动。无论二战之后苏联对这些国家做了什么,当时把欧洲大片的领土和人民,从希特勒的淫威之下拯救出来的正是苏联红军。n
波兰与俄罗斯自古而来的恩恩怨怨太多,而对于俄罗斯这个巨无霸邻居,波兰总是选择全面投靠,或者全面对抗的极端立场,苏军的到来会有很多波兰人,视作是占领而非解放,有很多的历史渊源在里面。
而且二战后期在境外作战的苏军军纪有很大问题,这个不用看西方的文献,鲤鱼是东北人,我外祖父那一代老东北,叫日本人是小鼻子,苏联人是大鼻子,而他们心底对大鼻子的厌恶和恐惧,甚至是超过日本人的,至少也觉得差不多区别不大。n
二华沙起义的目的n
说这次起义是为了自由而战,鲤鱼觉得这是西方历史学家,为美化当年鲁莽而且荒唐的行为,编造的一个美丽谎言而已。1944年8月的华沙起义,与前一年华沙犹太人起义,有着本质的不同,犹太人是实打实的不自由毋宁死。而这部电影中的起义,只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组织这次起义的波兰流亡政府,目的就是在苏军进驻华沙之前,夺取政权建立亲西方的政府。n
可能有朋友会说,抵抗苏联人大国沙文主义的统治,也是一种争取自由的表现。这是伪命题,如果起义发生在1964年,可以说得通。44年不行,不能假设苏联人后来怎样做,而让自己国家的人民付出巨大的牺牲。n
另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是,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在华沙起义之后,苏军一直在维斯瓦河对岸袖手旁观。反过来想,苏军如果在起义后进驻华沙,究竟是解放者还是占领者?这和几个月以后苏军进驻华沙的区别,只在于波兰流亡政府是否建立政权。华沙人民想摆脱纳粹的统治,起义与否都要有苏军的到来。n
三起义过程中波兰流亡政府稀烂的战略层面误判
随着苏军的逼近,在1944年7月总部在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又得到了德国国内暗杀希特勒的消息。此时波兰流亡政府至少在战略层面上,做出了两项致命的误判。n
一,苏军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华沙。事实上在1944年6月22日,在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三年后的同一天,苏军发动了诣在解放白俄罗斯全境的“巴格拉季昂”行动。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苏军击溃了德军王牌的中央集团军群,8月1日华沙起义开始时,德军和苏军正处于鏖战的胶着状态,到达维斯瓦岸边的只是白俄罗斯军团的一部,并非苏军的主力。
与此同时战斗民族在二战中的每次大规模会战,基本都属于惨胜,几十万伤亡人数是不能再少了。所以说即使巴格拉季昂行动取得了全面胜利,苏军不经过修整就再次攻坚,绝对是不可能的。
二,德国并没有因为暗杀希特勒而出现系统性崩溃。即使在苏军进攻柏林时,柏林市民在已经失去军方战略性指挥的情况下,仍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波兰人此时高估了苏联人,却低估了自己的死敌德国人。n
8月1日傍晚时分,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救国军,开始对华沙市内的德军设施发起进攻。8月3日在对市内重要据点未能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波兰流亡政府通知苏军,华沙已经组建了波兰的唯一合法政府。在起义之前毫不知情的苏联人,被这一消息搞得晕头转向。n
波兰人这一作法时至今日我也很难理解,是否可以解读为,波兰人认为,当时已经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控制华沙,同时有能力顶住之后必将到来的德军反扑。因为波兰单方面发动起义,并宣称已经在华沙组建合法政府,等同于拒绝了苏军的进入。n
再延伸一下这次起义成功以后的假设,波兰流亡政府希望苏军绕过新政府的波兰继续向西开进,还是止步于波苏边境。后者不可能,波兰流亡政府的主子,美英也不可能同意。那么如果苏军非常仁义的绕开波兰西进,波兰则成为了苏军控制区中的一块飞地,与意识形态相同的西方国家毫无联系的孤岛,这个新政府哪来的自信可以顽强的生存下去。波兰人可能天真的以为这样也可以,但是做好与苏联长期对峙的英国人绝对没傻成这样。
四见死不救n
苏军在华沙起义期间见死不救的观点,在近三十年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主流看法。国内的很多公知、大V甚至名家讲坛都持相同的观点。起义期间苏军曾经派出波兰裔的一些作战单位参战,零零散散人数不多,说是见死不救也不算太冤枉。
历史虚无主义一个非常虚伪的地方,就是在强调对自身观点有利的证据时,会不遗余力竭力渲染,而不利时会选择性遗忘。n
先对比一下华沙起义时,苏军和英军的态势。苏军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正在激战中,绝对不可能同时展开对华沙的攻坚行动。英美联军刚刚完成“霸王行动”,在诺曼底建立登陆基地,开始向欧洲腹地进发,也没有精力支援遥远的盟友波兰。n
起义之前苏军对起义计划毫不知情。起义有没有丘吉尔怂恿不好说,英国一定是知道的。那么英国计划过支援波兰人吗?波兰流亡政府,在英国是有可以直接指挥的流亡军事力量的,在华沙被反扑的德军血洗时,这些波兰军人有着强烈的参战欲望,但是这部分波兰军人被英军空投到了荷兰,去参加“市场花园行动”了。换言之英军没有帮忙,波兰人自己想回去,英国主子也不同意。n
为什么英国会这样做呢?首先波兰人的起义计划英国人是了解的,与此同时,英国人比波兰人更有战略远见,英国人心里明白,没有苏军的支援起义只能以悲剧收场。当时苏军的态势,如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华沙的巷战,能不能取得胜利两说,最终解放华沙也会大大滞后挺进德国的脚步,英美当时的核心利益是抢先攻克柏林。n
苏军如果见死不救,死的也是华沙市民,对于英美反攻还有用处的波兰流亡军人,英国并不舍得白白空投到华沙去送死。对于英国人来说,问题的关键是苏军,而苏军无论怎样做,英国都立于不败。华沙起义中大量波兰民众在苏军的面前,被德国人疯狂的屠杀,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此时的波兰,已经是英国人战后规划的苏军控制区了。苏控区的民怨对于英国人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而付出代价的只不过是波兰人而已,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国家将是对方阵营中一员。
鲤鱼的这些观点可能会有很多人说我是在为北极熊洗地,没那个意思,历史的罪人不只是苏联人、德国人、英国人,也包括铤而走险的波兰人,华沙起义的参与各方没有无辜的一方,没人能独善其身。选择性遗忘,与篡改历史同样可耻。n
五 起义的代价n
华沙市民在坚持两个月之后,才被德军彻底肃清,在整个起义期间有将近两万救国军阵亡,而起义期间被杀害的无辜市民超过二十万。电影中男主人公的妈妈和弟弟,在他的面前被德军枪杀,这个桥段我能看出悲壮,但是我看不出反省。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奋不顾身的人,都称得上烈士,可是因为自己的热血和冲动,就要裹挟着十倍于己的无辜民众一起陪葬,就不要高谈阔论什么救国救民的大义了,听着让人觉得恶心。n
无论如何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罢,1944年的8月,对华沙民众来说都是战争结束的前夜。五年都熬过来了,几个月之后就将重新获得和平,在战争结束之前,死于战火是多么无奈的悲哀。n
华沙起义之后所有幸存的市民都被赶出了城市,这座美丽古老的城市,在希特勒的命令之下被夷为平地。华沙起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与自由和正义无关,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斗争产物。甚至可以算是战后几十年冷战前的一次预演,真正的大戏还要演出很长一段时间。
前几天看新闻,德国人和美国人没谈拢,一部分撤出德国的美军,被主动邀请到波兰驻扎,波兰人的勇气仍然令人刮目相看。有一个强大的邻居不是件好事,如果非得让这个邻居成为自己的死敌,则一定是个悲剧。死敌之间的结局无外乎两种,征服或者被征服。
如果时至今日还会相信,盟友会竭尽全力帮助自己打败强敌,只能说这样的人很傻很天真。默克尔不可能永远是德国总理,川普不可能永远是美国总统,普京在任的时间再长,也不能永远是俄罗斯总统,但是波兰、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只要存在,就永远是邻居。n
隔岸观火引以为鉴,把不可能战胜的对手,一步步逼成自己的死敌,是否明智值得所有人去思考,不只是波兰人。n
微信搜索关注鲤鱼电影手册,B级神片(神经病的“神”)宝藏号,带给大家更爽,更酷,更刺激的观影感受。
关于华沙起义中苏波双方的的配合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二战之初,众所周知是苏德两国共同瓜分的波兰,所以在波兰人民眼里,苏军是和德军一样的侵略者,而且苏联在占领波兰后于1940年制造了卡廷惨案,卡廷惨案中苏联对22000名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了有组织的大屠杀,对波兰社会结构中的精英阶层和中坚力量造成了釜底抽薪式的严重破坏,堪称波兰的世纪之痛,卡廷惨案也有同名电影,剧中男主角的家庭状况,父亲的军装,母亲的悲伤,还有一直刻意表现的起义军中缺乏3,40岁的领导者,起义军多数都是18,9的半大孩子,这些细节,就是直接影射卡廷惨案对波兰社会结构造成的伤害的。
所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波兰方面讲,波兰起义军怎么可能指望苏军配合?而且华沙起义的重要目的就是意图抢在苏军进城前解放华沙,从而避免华沙被苏军控制,在这样的起义目标下又怎么可能通知苏军配合?
从苏联方面讲,苏军在华沙起义时已经与华沙隔河相望,但在起义中止步于对岸,从而让德军能有力量对华沙起义进行镇压,也是出于不想让华沙落入由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指挥的起义军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