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pired by true events in 1948. Hassanin, an yuankan.cc Egyptian filmmaker, is tasked with documenting a raid on the isolated kibbutz Nitzanim. When the kibbutz learns of the impending army raid, Mira, a young but valiant mother, is forced to reckon with the true cost of war and make an impossible choice
历史就像胜利者任意打扮的小姑娘。n 电影确实拍得很好,导演很会讲故事。但是“改编”得更是“到位”,在这片里,犹太人是友好的,阿拉伯人是万恶的,而阿拉伯的年轻导演都被犹太人的友好和不屈感动了,wtf!看到一个短评说“用中性”的镜头,呵呵,中性?!n 为看这个片,昨晚先看了CCTV纪录片《中东战争》并找寻到零星的本片资料(https://3g.163.com/dy/article/HNM0VA55055339SU.html)——联合国181号决议本就是美苏大国博弈染指中东的结果,无任何公平可言。决议划给占当时巴勒斯坦地区居住人口少数的犹太人一半以上的土地,而给人口多数的阿拉伯人不到一半的土地且都是一些贫瘠的内陆地,巴勒斯坦的海岸线(红海)全划给犹太人!n 尼扎尼姆(Nitzanim)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犹太定居点,位于巴勒斯坦沿海平原地区,四周都是阿拉伯人居住区,即使在181号决议中,联合国也是将其划入阿拉伯人控制区——所以犹太人是我占但决议没划给我的我要,我没占但决议划给我的我也要——这成什么了?n 1948年尼扎尼姆战役是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以军为数不多的几次成建制投降事件,是役105名以色列大兵被迫向埃及军队缴械投降,被很多犹太人视为国耻——因当时双方兵力悬殊,以军投降是否是耻辱我们无权评判,但这个事就有点像古惑仔争地盘,老大来调停后一方想多吃多占被捶一样。n 中东战争及犹太人复国、壮大的历史,从犹太人的角度是挺励志,从阿拉伯人的角度就是无妄之灾啊,一千多年世代居住的土地被人抢了。对于犹太人在二战中被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感到痛心,但还是太好强霸占了——打个比方,因为我祖上在这块地居住过,虽然期间落魄被迫离开2000余年(差不多在我们周朝时期),但今天我回来了,我要收回祖上的土地,你们都让开!n 以色列的强大,无一处不是美国或明或暗支持、大国博弈的结果。但这里面同样与犹太民族极强的民族认同感密切相关,这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话说,中译名《胜利者的形象》,“形象”二字似乎不大妥当,结合剧情讲述方式(埃及记者拍片宣传国王法鲁克),用“影像”似乎更合适。
分析评论战争一定要持有科学的历史观,这部电影《胜利形象》只是站在本民族立场,以有限的视角,让我们去认识中东战争。可以说联合国当年的决议很不慎重,甚至成为战争的导火索,而与以色列作战的另一个世界则是认识和体制方面的问题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宣扬仇恨最可耻,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会才能长足发展。不知道为何而战最可悲,平凡生命的意义远远大于所谓的民族正义。针对平民的暴力最无能,现代战争手段的运用应该局限在国际法的范围内,任何越界行为都会受到天谴。另一个世界为什么陷入今天这种困境,就是因为他们被狭隘的民族主义引入崎途。发动战争并不伟大,实现和平才会名扬千古。没有伟大的人类理想,只有自然秩序以下的社会演化。站到世界正义与秩序的立场上,为本国民众最大可能地争取长远利益,这才是政治家的胸怀。不要轻易地评论战争,你没有科学的认知,也不一定有完善的人性。
在世界近现代史当中,中东历史颇让人玩味。当不同名足,不同信仰的人们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祸根就已经被埋下。火药桶的点燃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崩溃开始说起。我们的初中历史书曾经这样讲述一战的意义:帝国主义发起了战争,而战争结束后,是名足解放运动的兴起,在欧洲、在亚洲,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也包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的殖民地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建立起崭新的名足果加……然而,在巴勒斯坦地,由于季度交、犹太交、义思蓝交三大圣地坐落于耶路撒冷,以及复杂的历史经纬(复杂的历史经纬,这个词太贴切了。)随着欧洲排犹,以及二战纳粹德国对犹太人有组织有系统的灭绝。分布在全世界的犹太人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如果没有自己的名足果加,那么犹太人就永远没有家。而犹太人只会把目光投向巴勒斯坦,他们说那里是犹太人的应许之地。自一战结束到二战结束,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越来越多。富裕的犹太人从当地人手上买下土地。而当地贫苦的佃农则有可能失去了希望。就像本片所表现的,从一个犹太人定居点眺望不远处,就是一个或者多个巴勒斯坦村庄。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崩溃以来,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越来越无法在这里和平相处。敌视、恐惧、怒火随时会演变成一场血与火的灾难。二战后,全世界普遍同情犹太人的遭遇,这也是英国殖民者从巴勒斯坦撤退前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方的一部分土地建立犹太国的原因。也是联合国181号决议也支持这个主张的原因之一。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妥协方案。
自1948年古德里安宣布以色列建立至今,在巴勒斯坦地,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人之间的流血和战争从未停止过。我们究竟应该同情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埃及——视苦难中的巴勒斯坦人为兄弟。前四次中东战争,埃及人为巴勒斯坦兄弟流尽了血。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丛林法则中,以色列活了下来,而且越发兴盛。反观巴勒斯坦人,贫穷、暴力却始终没有改变。加沙地带就是一个大监狱,人们的希望居然是全世界都唾弃的哈马斯。而在约旦河西岸,巴解组织一团散沙,几十年来,人们也都明白法塔赫是烂泥扶不上墙。巴勒斯坦人民一次又一次错过坚果机遇,直至今天。而每一次巴以冲突都充斥着恐怖主义对平民的袭击。
在人类星球上,巴勒斯坦恐怕是最没有希望的一块土地,因为仇恨与流血始终不能停止。也许有人会说:首先放下仇恨,然后停止流血,然后巴勒斯坦坚果……可是,巴勒斯坦人民没有正确的选项——选择谁来带领他们放下仇恨、停止流血和完成坚果伟业?答案是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
前四次中东战争,埃及义不容辞的站出来,成了阿拉伯世界的实际领导者。也拿回了苏伊士运河。却也险些丢了西奈半岛。——无论是腐朽的埃及末代王朝,还是强人正课纳赛尔、萨达特,他们都选择了与以色列武装斗争。最后,埃及终于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选择放弃仇恨,停止流血。虽然实际上,约旦国王更早之前就有了这个智慧。
本片试图以客观冷静的旁观者身份,甚至是期望以一个埃及记者的视角从一个犹太定居点的故事去看待以色列坚果和第一次中东战争。影片最终也暗示了这样一个结论:巴勒斯坦人民只能等待,虽然未来不可期,但必须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