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片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奇袭
温德米尔儿童
不要忘记敌人
撒哈拉1995
血战丛林
游牧战神
行动目标希特勒
布查
血性山谷
平原枪声
无声的波澜,缄默的勇气,细碎的生活,绵长的寂寞。我多么愿意他,曾有某一刻,在冬日的弄堂里驻足或推开夏夜燠热的小阁楼的窗户,从任何一种背负的生活和工作中全都短暂地脱出身来,静静地享受过某一个想象中仿佛能够就这样细水长流平淡安宁的时分。
昨天淋着小雨到东直门二刷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说是二刷,其实从小到大,这已经是我看的第四遍也不第五遍了。但这样郑重地自己完完整整看完一遍,还真是记忆里少有的一次。
感谢科技进步,让我能看见高清彩色的50年代的道临男神。每一个他在小阁楼上只穿着汗衫埋首工作的侧影,都能帅到我在影院里捂住口罩无声尖叫。因为修复上色的缘故,大荧幕上看人物的黑色瞳孔在近景时边缘看着似乎还会有一点略微发蓝,而他眼里的光芒则衬得更加明朗——没有人能受得了被这样一双动人的大眼睛注视,没有人。
他以及他演出来的角色,身上总有着月亮一般的光芒,明亮却不灼人。肖涧秋、高觉新乃至是华洁之,形象各异,但气质里都有相通的一些东西,那些属于他的气质特点在李侠身上被编织和呈现成最令人折服乃至沉醉的样子:那么样的,既温和,又坚定,以无限沉静的温柔敦厚包裹着宁折不弯的锋利刚直。
也包括他的声音——从12岁看过上译《王子复仇记》之后就一直是我心目中最charming的男声之一——对我来说,他的声音本身就已经是最大的苏点之一,光是能听着他说台词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小时候还总觉得扮演何兰芬的袁霞不够漂亮(真是无知的唯颜值论傻小孩儿...),现在细看演技是真的很好,譬如目睹工会同伴牺牲在自己面前后内心的痛苦挣扎那一段表现出的情感强度非常能触动人。兰芬的形象虽然到底逃不开传统叙事习惯中supportive的女性角色,但她在从始至终温润坚毅的男主角身边正是一抹特别的跃动的色彩,因为她的人物形象是有成长、有转变的,从热忱单纯的女工人,变为成熟的地下工作者,她可以说是片中最鲜活的生命力担当。细看电影的时候还被一个极小的细节戳中:被释放回家艰辛维生的兰芬,在收到李侠即将出狱“速来!”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是惊喜地下意识去抬手拢头发——这时她一瞬间的反应,是要去见自己的爱人了!这样一个朴素顽强的工人出身的女战士,把这一个最简单也最温存的下意识反应留给了他,这时他们真的再不像一开始合作时那样只是战友和上下级,而是真正生死相依心贴着心的相伴之人。影片虽然没有花桥段来表现他们情感的孕育产生,但是关系转变之后的很多小细节,比如李侠受尽折磨被放回家后俩人说话时自然的抓手,真的会让我忍不住呜呜呜...
另外,小时候看王心刚演反派每次也只是以好笑为目的,这次重看两遍不得不感叹,这样的标准正派帅哥能演出这么样的贼眉鼠眼流里流气真是相当考验人,很多充满叛徒气质的细节也是处理得非常用心了。(p.s.以为这次终于能知道王心刚的花衬衫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了...没想到还就是白色...)前天一刷的时候影院里还坐了一对老夫妇,姚苇第一次登场时老爷爷第一反应指着荧幕对老奶奶说:“你看, 王心刚!”足见心刚大帅哥的唯一一次反派形象在影迷心中青史留名到可以直接替换掉角色名字的地步。
过去对于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技术没什么了解,现在再看又会注意到一些新的细节。片中很多转场剪切的地方其实非常有设计感乃至很前卫,比如李侠为了安全烧掉兰芬带回家的传单连接着反派势力这边军统女秘书柳妮娜烧掉传单的镜头、宪兵队打手灌水浇醒受刑的李侠时水流镜头连接的是姚苇投敌后的餐桌上红酒正倒入酒杯,不过没法达到足够的丝滑也是因为那时技术条件比较受限。此外,许多空镜的表达尽管磕磕绊绊但导演的意图都能很明晰地传递给观众,宝塔山与延安风貌、复原的旧上海街景,都能教人或心潮澎湃或兴味盎然。
王苹导演毕竟是执导过《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大导演并且也是女导演,在立场鲜明的作品里也时刻透出细腻而委婉的人情味儿——温和,蕴藉,以一种向内的力量,既现实又浪漫地来表达和展现最真诚的故事和情感。而孙道临身上带有的和表演出的那种温和坚定,和影片整体的这种底层风格就混融而得到一种内在的一致。前天一刷之后,读到资料馆推送的孙道临写《电波》的人物创作感想,说道自己最开始演李侠时太注重他的伪装身份,扮商人就极力圆滑轻浮,后来听了当年从事地下工作的老同志的意见,提到说我们的地下工作者任何时候,都是一贯不曾脱离艰苦朴素、正派诚实的本色的,因而重新又在人物塑造上下了很多思考的功夫。我想这既是那一代的表演艺术家最珍贵的诚恳,也真是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葆有这样动人的艺术生命力的缩影投射和木本水源。因此即使剧情故事高潮起伏早已烂熟于胸,而我依然,在每一个触人心弦的时刻到来时,忍不住几乎落泪。
又让我想到《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里打入敌方高层潜伏十数年的施季里茨,冷峻,沉稳,滴水不漏、百无一失,能做到连睡觉做梦说出的梦话都是德语,而他也只敢在深夜拉上厚厚的窗帘,从广播里小声地收听苏联歌曲,在壁炉里烤几个土豆纪念自己祖国的节日,以这样片刻的精神松懈或者说回归,来疗愈多年如一日伴虎而眠临渊履冰的内心苦痛。我们现在的普通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想象那样的感受呢?我在玩《隐形守护者》的时候,大概有过百分之一的感同身受。可游戏可以更改支线从头再打,而用生命堆叠和烙印出的历史,一步走下去,又哪能退回呢?连辩解和呻吟的口舌都无从安置,缄默成为唯一的履迹、名片和墓志铭,也成为勇气的标注、信仰的镌痕。秘密战线上的千百个李侠们,在长夜里所有人都向着天边的一线熹微奋力挣扎时,选择怀抱着无边的寂寞,往和日出相反的方向只身而行。他们在岁月飘摇里面一样要面对着琐碎支离的生活,而扭过脸去却还要把最坚毅无畏的表情,留给身后无底的黑暗。
我有些不愿意,在这样的故事落幕之后,大叹牺牲的可贵或斗争之壮烈。我只是真的好想就那样注视他,去用力地看到他们举手投足待人接物所思所感乃至身处周遭的每一个细节。无声的波澜,缄默的勇气,细碎的生活,绵长的寂寞。我多么愿意他,曾有某一刻,在冬日的弄堂里驻足或推开夏夜燠热的小阁楼的窗户,从任何一种背负的生活和工作中全都短暂地脱出身来,静静地享受过某一个想象中仿佛能够就这样细水长流平淡安宁的时分。
那会儿坐在摇摇晃晃的13号线上,我偏过头看着车窗外细雨里灰色的城市景象,耳机里单曲循环的是新裤子的《难过时 把舞跳》,里头有一句歌词,我突然很想就把它断章取义地拿出来,唱给那些悄无声息的波翻浪涌,那些暗流中沉默的勇士,那些历史中缄口不言的模糊的身影。就像影片的最后,画面褪回黑白的底色,只有李侠同志坚持发报的形象,伴着遍传万里的无线电波一点点地远去消失,只留下一个淡得令人几乎无法察觉的微笑:
『 寂寞如你一样 』
前段时间收看北京电影节相关影讯时,一众演员在首映礼对《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典重制版的热烈反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当知道电影会在国庆期间上映后,我便很快决定要走进影院重温这部著名的老电影。前两天电话父母闲聊,他们问起国庆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安排,我便捎带提了一嘴,说准备去看这部电影的点映。没曾想话音刚落,就得到二老激动的反馈,表示自己早在小学时期,就看过这部电影不下三遍,可以说是他们珍贵的电影启蒙。于是我大手一挥,为二老也买了当地的点映票,希望4K彩色修复可以高度还原他们的观影记忆。
二老的热烈反应,以及入座时周遭那些长辈们的观影热情,都让人直观感受到了这部经典电影在上一辈之间的高认知度。但影厅内也不乏年轻人到场,上一辈为下一代讲解着当年的观影体验,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而下一代则为上一辈解释着精良视觉效果背后的电影修复技术。对于习惯了观看彩色影像的年轻人来说,经过了彩色修复的老电影少了一道视觉的门槛,接受度明显更高了。
彩色修复技术带来的直观体验,就是色彩渲染了人物的情绪,使红色经典人物的个性更为鲜明的同时,加深了情节的张力 。人物本身的身份以及ta塑造的个性,和ta的着装是匹配的,当角色们的服饰和妆面被重新染上了颜色,重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尚潮流,很直观地感受到那些依稀留存在记忆里的戏“活”了。同样是女性角色,可以清晰看到何兰芬和柳尼娜这两个身份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仅仅在旗袍面料的选择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轻易地判断出她们的立场。何兰芬在李侠太太时期的服饰色彩,也会比纱厂时期更为明亮一些。
那个时代的电影总是会有很多的脸部特写镜头,喜欢用演员的面部表情去强调情节的情绪基调。当演员们的面部色彩被还原,人物形象自然就变得更为立体。孙道临所饰演的李侠在面对不同角色时流露不同的气质,当他面对何兰芬时,他会自然体现出自己的军人面貌;当面对逼供时,他则会将真面目进行隐藏,眼神讳莫如深,多少让人猜不透;而当他的面部色彩被重新渲染后,颦蹙间的情绪张力也更为生动。当年观看电影时,看到李侠夜夜躲在楼上发送电报,只觉得气氛稍显紧张。在面部上色后,透过清晰的大荧幕,终于看到了李侠忙碌在电台前时额头上了粒粒豆大的汗珠,仅这一处细节,就能读到人物从事地下工作的紧张感和辛劳程度。
除了角色以外,观影结束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本用来传递情报的《红楼梦》。在重制版中,它被染上了蓝色,更有线装书的样子。这样一本看似普通的小书,也需要修复人员进行复杂的考证过程。《红楼梦》在当时有蓝色封面、黄色封面两种版本,为了避免和人物服装撞色的,最终选了蓝色封面,而这只是影片修复的一个角落。
相较于其他的红色题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多了一丝烟火气,李侠与何兰芬这对革命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李侠与延安战友的异地友情,这些流露于日常的情绪呈现比恢弘的场面更能引起共情。这部曾经家喻户晓,留存在几代国人回忆中的黑白经典故事片,如今经典重制,为过去的影像画上那一抹色彩,不同时代电影人理想主义的汇流,最终也凝聚成了一部全新的红色经典。
1949年8月27日,上海卢湾公安分局局长吴萍从接管的国民政府卢家湾警察分局的档案中,发现了一份分局巡官史致礼等的“邀功报告”。n
“职于今日零时5分,得淞沪警备司令部电讯科员傅若鹏通报,有共产党秘密电台一座,已于前1小时內破获(略)惜主犯秦鸿钧一名在逃未获(略)经电示钧长,允派警15名协助,职即带警前往(略)一面派警四处封锁,一面亲率强元贵等警员入室搜查,抄获无线电及发报机一具,并秦鸿钧照片一张(略)后据屋面碎瓦追踪,在该屋外阳台里擒获一人,经核对照片系秦无讹。”n
同时,我公安人员又从缴获的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档案中查到两份重要证据:一份是上海市警察局奖惩评改会通报:“巡官史致礼、督士强元贵参加行动有功,各记功一次,其余14名警务队警士予以嘉奖。”另一份是淞沪警备司令部于1949年4月15日发出的签准复件:“协助本部破获谍台有功,颁发奖金金圆券伍万元。”n
史致礼、强元贵解放以后均被卢家湾公安局留用,平时表现得很听话老实。当晚,上海市公安局向史致礼宣布了逮捕令。n
经过审讯,虽确认史致礼等是奉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之命,协同捕捉秦鸿钧的。但是,破坏我秘密电台、主谋捕捉李白、张困斋烈士的元凶仍不清楚。公安机关决心进一步追查杀害李白等烈士的主要敌特分子,弄清李白、秦鸿钧秘密电台被破坏的情况。n
1950年3月30日.上海虹口公安分局接到上海货物税局沪北稽征所一则电话,“有一位中年男子,携带一批军用通讯器材前来纳税,状态极可疑。”分局领导碰头会分析情况后,分局长立即派了两名侦察员,前往稽征所。n
经过仔细盘查、分析和对当事人的教育,很快弄清了这个人的情况:此人原名李树林,化名为李成志。现在职业为经营无线电行生意,是一个履行过登记手续的国民党“在乡军人”。曾参加国民党“军统”达10年之久,1947年起在上海经营商报电台,1948年又介绍拉拢二厅上海电监科主任科员唐跨凤入伙。1949年秋,李、唐的非法电台被勒令停止活动。随后,李树林还与唐跨凤策划过参加军统潜伏谍报组织等阴谋。我公安人员还在李树林住处缴获收发报机等军用通讯器材一批。n
根据李树林的交代和揭发,上海市公安局和虹口公安分局立即分别传讯了唐跨凤和林杰。据唐、林供述:1947年国民党政府在向解放区全面进攻连遭惨败后,保密局、国防部二厅的间谍头目为了配合蒋介石的军事进攻,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党在各地秘密电台的侦测,于1948年4月在南京成立了中央电讯监察科。其所属的二厅上海电监科的尉级侦察员徐鸣秋,隐瞒罪恶历史混入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他曾参与整理过审讯李白烈士的所谓“口供材料”……n
正在这时,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接到一份检举信,检举解放军华东航空处干训大队教官徐某某有疑点,部队保卫部依据检举材料对徐进行了秘密审查,经与上海军管会提供的资料核对,确定徐某某就是徐鸣秋。他是伪装混入我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航空处干训大队的。n
经过审讯,徐鸣秋交待了破坏我两座秘密电台的主要凶犯是二厅上海电监科的中校督察叶丹秋。但解放后“不知道叶丹秋现在何处……”n
正当公安机关紧张地追查叶丹秋下落的时侯,上海市公安局又接到华东局统战部一封检举信,检举一个叫陈宇琛的人,“他解放前曾在二厅上海电监科任职,参与过破坏李白电台”。上海市公安局根据检举信提供的地址,即令虹口公安分局派专人于9月3日前往江苏省昆山县,将陈宇琛捉拿归案。n
陈宇琛交待:他在电监科时,就曾参与破坏我秘密电台的活动。而叶丹秋是破坏李白、秦鸿钧两座秘密电台的罪魁祸首,“叶丹秋在上海解放前一度曾回苏州市老家,解放后还和我有来往”。陈宇琛交待的材料与林杰、徐鸣秋的口供基本相符。n
从我公安机关掌握的大量资料分析,破坏我党两座秘密电台的主犯就是叶丹秋。n
叶丹秋是一个双手沾满我地下工作者鲜血的国民党军统间谍,是有着16年间谍生涯的军统分子。早在1947年,在华北“剿总”北平电监科任职期间,就伙同稽查处、北平市警察局刑警大队,利用号称能飞檐走壁的奸细“云里飞”(绰号)的密报,破坏我中共北平地下党设在北东街24号的秘密电台,该台的报务员、译电员多人被捕入狱。上海市公安局经过一番缜密的侦查部署,于1950年9月18日,在上海将叶丹秋擒获归案。n
报务员叛变,向敌提供我秘密电台情报n
据叶丹秋交待,他正是根据叛徒李政宣提供的情报破坏我党秘密电台的。n
1948年11月,叶丹秋被国民党谍报机关调到上海任职,他根据李政宣所提供的“上海地下电台的工作时间、手法特征、掩护办法”等机密,协同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处、二厅上海电监科拟定了侦破我秘密电台的方案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步骤和方法。这一年的冬天,当他们测到一个认为可疑的信号后,叶丹秋立即上报国民党国防部二厅,二厅即调谍报人员马国勋前来协助流动测向,经过7天侦测,确定电台在江湾路淞沪警备司令部后面一个区域。12月29日夜,叶丹秋带领大批武装特工包围了该区域,挨家挨户搜查,终于查获李白同志的电台,李白同志被秘密逮捕。由此,叶丹秋得到国民党谍报机关的通报嘉奖。n
国民党上海谍报机关又从天津调来了电监科的王庆生等谍报员,以加强他们的侦测力量。n
一天夜里,王庆生等特工在卢家湾区侦测到我党地下电台的秘密信号,经过四五次反复流动测向,确定方位在打浦桥南新里附近。1949年3月17日夜里,当秦鸿钧正在紧张地发报与解放区联络时,国民党特工人员突然包围了他的住处,并将其逮捕。危急之中,秦鸿钧来不及设置暗警信号;第二天,秦鸿钧电台的领导人张困斋去秦处联络时被守候的特工当场抓住。n
李白、秦鸿钧、张困斋用自己的生命保守了党的机密,使敌特一无所获。1949年5月7日,就在上海即将解放时,国民党间谍头目毛森根据蒋介石的“坚不吐实,处以极刑”的批示,将李白、秦鸿钧、张困斋等人押至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n
1951年1月,上海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叶丹秋死刑,立即执行。其他有关罪犯,亦分别被判处了徒刑。
摘自《档案春秋》2007年第11期 作者:姚华飞
可能很多人不相信,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这部片子;原因是爸爸很喜欢历史和电影,非常佩服像江姐和李白这样的英雄,所以我一直记着片中李侠那个机敏而坚强的形象,那些永不消逝的电波;n 时光流逝,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2006.9.13号,我考上了北邮,在校园和爸妈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一座白色的雕像,还有那个熟悉的名字“李白烈士”;原来他一直默默伫立在北邮校园里,是当年陈云亲自提的词;一想才恍然大悟,北邮是搞无线电和通信起家的,而我党最早的这方面应用就是地下党电台,可以说李白是最早的“通信员”,原来如此n 可惜就如历史上的地下生活一样,李白的雕像默默无闻,静静的在那处不起眼的角落里,很多的北邮师生都不知道他的来历,甚至都不知道在校园中有此雕像,实在令人惋惜;7年生活转眼过去,每每有重大抉择和心事的时候,我总会学 寓言"长着驴耳朵的国王“里的那个理发师一样倾诉;愿李白有知亦能莞尔n 多年不写文章,写出来很像小时候的读后感,也罢,全留自己看呗
原剧评在上面,就是当时有感而发随手写的,以后的增补放下面
增补1:“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时间: 2019.10.14号
标题: 这段发往70年前的电波,告慰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链接: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4675966
听说最近重播《永不消逝的电波》了,真好,我也看到了部分的高清彩色修复版图片和视频,期待早日有成片
增补2:推荐李白担任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部长
在上海解放的第三天,中共中央情报部代理部长李克农给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发来密电,恳请他帮忙寻找一位叫李静安(即李白)的同志,并且嘱咐,这位同志是对党组织作出过大贡献的人,自己已向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推荐李白担任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部长。
这篇文章讲述了李白烈士牺牲和发现的全经过,应该也是过了保密时限,很多细节都出来了,最让我震惊的是 李克农部长的这句 自己已向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推荐李白担任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部长 ,所以如果有如果,北邮校园就应该少一座李白雕像,而多一个李白部长的题字 希望能写上 - “信网中心提升校园网访问质量,广大北邮学子上网之余控制好时间,上网不是谍报,夜晚别太拼”
https://www.toutiao.com/i7034703775101108744/?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amp=1638864951&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se_new_style=1&req_id=202112071615500101511921550F1416CC&share_token=7dcc7430-791b-414a-80cd-772b11ebbc8c&group_id=703470377510110874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国被安置和重建的大屠杀儿......
播放指数:57℃
《永不消逝的电波》 正片在线观看 - 战争片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101384-1-1.html
无声的波澜,缄默的勇气,细碎的生活,绵长的寂寞。我多么愿意他,曾有某一刻,在冬日的弄堂里驻足或推开夏夜燠热的小阁楼的窗户,从任何一种背负的生活和工作中全都短暂地脱出身来,静静地享受过某一个想象中仿佛能够就这样细水长流平淡安宁的时分。
昨天淋着小雨到东直门二刷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说是二刷,其实从小到大,这已经是我看的第四遍也不第五遍了。但这样郑重地自己完完整整看完一遍,还真是记忆里少有的一次。
感谢科技进步,让我能看见高清彩色的50年代的道临男神。每一个他在小阁楼上只穿着汗衫埋首工作的侧影,都能帅到我在影院里捂住口罩无声尖叫。因为修复上色的缘故,大荧幕上看人物的黑色瞳孔在近景时边缘看着似乎还会有一点略微发蓝,而他眼里的光芒则衬得更加明朗——没有人能受得了被这样一双动人的大眼睛注视,没有人。
他以及他演出来的角色,身上总有着月亮一般的光芒,明亮却不灼人。肖涧秋、高觉新乃至是华洁之,形象各异,但气质里都有相通的一些东西,那些属于他的气质特点在李侠身上被编织和呈现成最令人折服乃至沉醉的样子:那么样的,既温和,又坚定,以无限沉静的温柔敦厚包裹着宁折不弯的锋利刚直。
也包括他的声音——从12岁看过上译《王子复仇记》之后就一直是我心目中最charming的男声之一——对我来说,他的声音本身就已经是最大的苏点之一,光是能听着他说台词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小时候还总觉得扮演何兰芬的袁霞不够漂亮(真是无知的唯颜值论傻小孩儿...),现在细看演技是真的很好,譬如目睹工会同伴牺牲在自己面前后内心的痛苦挣扎那一段表现出的情感强度非常能触动人。兰芬的形象虽然到底逃不开传统叙事习惯中supportive的女性角色,但她在从始至终温润坚毅的男主角身边正是一抹特别的跃动的色彩,因为她的人物形象是有成长、有转变的,从热忱单纯的女工人,变为成熟的地下工作者,她可以说是片中最鲜活的生命力担当。细看电影的时候还被一个极小的细节戳中:被释放回家艰辛维生的兰芬,在收到李侠即将出狱“速来!”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是惊喜地下意识去抬手拢头发——这时她一瞬间的反应,是要去见自己的爱人了!这样一个朴素顽强的工人出身的女战士,把这一个最简单也最温存的下意识反应留给了他,这时他们真的再不像一开始合作时那样只是战友和上下级,而是真正生死相依心贴着心的相伴之人。影片虽然没有花桥段来表现他们情感的孕育产生,但是关系转变之后的很多小细节,比如李侠受尽折磨被放回家后俩人说话时自然的抓手,真的会让我忍不住呜呜呜...
另外,小时候看王心刚演反派每次也只是以好笑为目的,这次重看两遍不得不感叹,这样的标准正派帅哥能演出这么样的贼眉鼠眼流里流气真是相当考验人,很多充满叛徒气质的细节也是处理得非常用心了。(p.s.以为这次终于能知道王心刚的花衬衫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了...没想到还就是白色...)前天一刷的时候影院里还坐了一对老夫妇,姚苇第一次登场时老爷爷第一反应指着荧幕对老奶奶说:“你看, 王心刚!”足见心刚大帅哥的唯一一次反派形象在影迷心中青史留名到可以直接替换掉角色名字的地步。
过去对于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技术没什么了解,现在再看又会注意到一些新的细节。片中很多转场剪切的地方其实非常有设计感乃至很前卫,比如李侠为了安全烧掉兰芬带回家的传单连接着反派势力这边军统女秘书柳妮娜烧掉传单的镜头、宪兵队打手灌水浇醒受刑的李侠时水流镜头连接的是姚苇投敌后的餐桌上红酒正倒入酒杯,不过没法达到足够的丝滑也是因为那时技术条件比较受限。此外,许多空镜的表达尽管磕磕绊绊但导演的意图都能很明晰地传递给观众,宝塔山与延安风貌、复原的旧上海街景,都能教人或心潮澎湃或兴味盎然。
王苹导演毕竟是执导过《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大导演并且也是女导演,在立场鲜明的作品里也时刻透出细腻而委婉的人情味儿——温和,蕴藉,以一种向内的力量,既现实又浪漫地来表达和展现最真诚的故事和情感。而孙道临身上带有的和表演出的那种温和坚定,和影片整体的这种底层风格就混融而得到一种内在的一致。前天一刷之后,读到资料馆推送的孙道临写《电波》的人物创作感想,说道自己最开始演李侠时太注重他的伪装身份,扮商人就极力圆滑轻浮,后来听了当年从事地下工作的老同志的意见,提到说我们的地下工作者任何时候,都是一贯不曾脱离艰苦朴素、正派诚实的本色的,因而重新又在人物塑造上下了很多思考的功夫。我想这既是那一代的表演艺术家最珍贵的诚恳,也真是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葆有这样动人的艺术生命力的缩影投射和木本水源。因此即使剧情故事高潮起伏早已烂熟于胸,而我依然,在每一个触人心弦的时刻到来时,忍不住几乎落泪。
又让我想到《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里打入敌方高层潜伏十数年的施季里茨,冷峻,沉稳,滴水不漏、百无一失,能做到连睡觉做梦说出的梦话都是德语,而他也只敢在深夜拉上厚厚的窗帘,从广播里小声地收听苏联歌曲,在壁炉里烤几个土豆纪念自己祖国的节日,以这样片刻的精神松懈或者说回归,来疗愈多年如一日伴虎而眠临渊履冰的内心苦痛。我们现在的普通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想象那样的感受呢?我在玩《隐形守护者》的时候,大概有过百分之一的感同身受。可游戏可以更改支线从头再打,而用生命堆叠和烙印出的历史,一步走下去,又哪能退回呢?连辩解和呻吟的口舌都无从安置,缄默成为唯一的履迹、名片和墓志铭,也成为勇气的标注、信仰的镌痕。秘密战线上的千百个李侠们,在长夜里所有人都向着天边的一线熹微奋力挣扎时,选择怀抱着无边的寂寞,往和日出相反的方向只身而行。他们在岁月飘摇里面一样要面对着琐碎支离的生活,而扭过脸去却还要把最坚毅无畏的表情,留给身后无底的黑暗。
我有些不愿意,在这样的故事落幕之后,大叹牺牲的可贵或斗争之壮烈。我只是真的好想就那样注视他,去用力地看到他们举手投足待人接物所思所感乃至身处周遭的每一个细节。无声的波澜,缄默的勇气,细碎的生活,绵长的寂寞。我多么愿意他,曾有某一刻,在冬日的弄堂里驻足或推开夏夜燠热的小阁楼的窗户,从任何一种背负的生活和工作中全都短暂地脱出身来,静静地享受过某一个想象中仿佛能够就这样细水长流平淡安宁的时分。
那会儿坐在摇摇晃晃的13号线上,我偏过头看着车窗外细雨里灰色的城市景象,耳机里单曲循环的是新裤子的《难过时 把舞跳》,里头有一句歌词,我突然很想就把它断章取义地拿出来,唱给那些悄无声息的波翻浪涌,那些暗流中沉默的勇士,那些历史中缄口不言的模糊的身影。就像影片的最后,画面褪回黑白的底色,只有李侠同志坚持发报的形象,伴着遍传万里的无线电波一点点地远去消失,只留下一个淡得令人几乎无法察觉的微笑:
『 寂寞如你一样 』
前段时间收看北京电影节相关影讯时,一众演员在首映礼对《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典重制版的热烈反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当知道电影会在国庆期间上映后,我便很快决定要走进影院重温这部著名的老电影。前两天电话父母闲聊,他们问起国庆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安排,我便捎带提了一嘴,说准备去看这部电影的点映。没曾想话音刚落,就得到二老激动的反馈,表示自己早在小学时期,就看过这部电影不下三遍,可以说是他们珍贵的电影启蒙。于是我大手一挥,为二老也买了当地的点映票,希望4K彩色修复可以高度还原他们的观影记忆。
二老的热烈反应,以及入座时周遭那些长辈们的观影热情,都让人直观感受到了这部经典电影在上一辈之间的高认知度。但影厅内也不乏年轻人到场,上一辈为下一代讲解着当年的观影体验,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而下一代则为上一辈解释着精良视觉效果背后的电影修复技术。对于习惯了观看彩色影像的年轻人来说,经过了彩色修复的老电影少了一道视觉的门槛,接受度明显更高了。
彩色修复技术带来的直观体验,就是色彩渲染了人物的情绪,使红色经典人物的个性更为鲜明的同时,加深了情节的张力 。人物本身的身份以及ta塑造的个性,和ta的着装是匹配的,当角色们的服饰和妆面被重新染上了颜色,重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尚潮流,很直观地感受到那些依稀留存在记忆里的戏“活”了。同样是女性角色,可以清晰看到何兰芬和柳尼娜这两个身份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仅仅在旗袍面料的选择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轻易地判断出她们的立场。何兰芬在李侠太太时期的服饰色彩,也会比纱厂时期更为明亮一些。
那个时代的电影总是会有很多的脸部特写镜头,喜欢用演员的面部表情去强调情节的情绪基调。当演员们的面部色彩被还原,人物形象自然就变得更为立体。孙道临所饰演的李侠在面对不同角色时流露不同的气质,当他面对何兰芬时,他会自然体现出自己的军人面貌;当面对逼供时,他则会将真面目进行隐藏,眼神讳莫如深,多少让人猜不透;而当他的面部色彩被重新渲染后,颦蹙间的情绪张力也更为生动。当年观看电影时,看到李侠夜夜躲在楼上发送电报,只觉得气氛稍显紧张。在面部上色后,透过清晰的大荧幕,终于看到了李侠忙碌在电台前时额头上了粒粒豆大的汗珠,仅这一处细节,就能读到人物从事地下工作的紧张感和辛劳程度。
除了角色以外,观影结束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本用来传递情报的《红楼梦》。在重制版中,它被染上了蓝色,更有线装书的样子。这样一本看似普通的小书,也需要修复人员进行复杂的考证过程。《红楼梦》在当时有蓝色封面、黄色封面两种版本,为了避免和人物服装撞色的,最终选了蓝色封面,而这只是影片修复的一个角落。
相较于其他的红色题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多了一丝烟火气,李侠与何兰芬这对革命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李侠与延安战友的异地友情,这些流露于日常的情绪呈现比恢弘的场面更能引起共情。这部曾经家喻户晓,留存在几代国人回忆中的黑白经典故事片,如今经典重制,为过去的影像画上那一抹色彩,不同时代电影人理想主义的汇流,最终也凝聚成了一部全新的红色经典。
1949年8月27日,上海卢湾公安分局局长吴萍从接管的国民政府卢家湾警察分局的档案中,发现了一份分局巡官史致礼等的“邀功报告”。n
“职于今日零时5分,得淞沪警备司令部电讯科员傅若鹏通报,有共产党秘密电台一座,已于前1小时內破获(略)惜主犯秦鸿钧一名在逃未获(略)经电示钧长,允派警15名协助,职即带警前往(略)一面派警四处封锁,一面亲率强元贵等警员入室搜查,抄获无线电及发报机一具,并秦鸿钧照片一张(略)后据屋面碎瓦追踪,在该屋外阳台里擒获一人,经核对照片系秦无讹。”n
同时,我公安人员又从缴获的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档案中查到两份重要证据:一份是上海市警察局奖惩评改会通报:“巡官史致礼、督士强元贵参加行动有功,各记功一次,其余14名警务队警士予以嘉奖。”另一份是淞沪警备司令部于1949年4月15日发出的签准复件:“协助本部破获谍台有功,颁发奖金金圆券伍万元。”n
史致礼、强元贵解放以后均被卢家湾公安局留用,平时表现得很听话老实。当晚,上海市公安局向史致礼宣布了逮捕令。n
经过审讯,虽确认史致礼等是奉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之命,协同捕捉秦鸿钧的。但是,破坏我秘密电台、主谋捕捉李白、张困斋烈士的元凶仍不清楚。公安机关决心进一步追查杀害李白等烈士的主要敌特分子,弄清李白、秦鸿钧秘密电台被破坏的情况。n
1950年3月30日.上海虹口公安分局接到上海货物税局沪北稽征所一则电话,“有一位中年男子,携带一批军用通讯器材前来纳税,状态极可疑。”分局领导碰头会分析情况后,分局长立即派了两名侦察员,前往稽征所。n
经过仔细盘查、分析和对当事人的教育,很快弄清了这个人的情况:此人原名李树林,化名为李成志。现在职业为经营无线电行生意,是一个履行过登记手续的国民党“在乡军人”。曾参加国民党“军统”达10年之久,1947年起在上海经营商报电台,1948年又介绍拉拢二厅上海电监科主任科员唐跨凤入伙。1949年秋,李、唐的非法电台被勒令停止活动。随后,李树林还与唐跨凤策划过参加军统潜伏谍报组织等阴谋。我公安人员还在李树林住处缴获收发报机等军用通讯器材一批。n
根据李树林的交代和揭发,上海市公安局和虹口公安分局立即分别传讯了唐跨凤和林杰。据唐、林供述:1947年国民党政府在向解放区全面进攻连遭惨败后,保密局、国防部二厅的间谍头目为了配合蒋介石的军事进攻,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党在各地秘密电台的侦测,于1948年4月在南京成立了中央电讯监察科。其所属的二厅上海电监科的尉级侦察员徐鸣秋,隐瞒罪恶历史混入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他曾参与整理过审讯李白烈士的所谓“口供材料”……n
正在这时,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接到一份检举信,检举解放军华东航空处干训大队教官徐某某有疑点,部队保卫部依据检举材料对徐进行了秘密审查,经与上海军管会提供的资料核对,确定徐某某就是徐鸣秋。他是伪装混入我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航空处干训大队的。n
经过审讯,徐鸣秋交待了破坏我两座秘密电台的主要凶犯是二厅上海电监科的中校督察叶丹秋。但解放后“不知道叶丹秋现在何处……”n
正当公安机关紧张地追查叶丹秋下落的时侯,上海市公安局又接到华东局统战部一封检举信,检举一个叫陈宇琛的人,“他解放前曾在二厅上海电监科任职,参与过破坏李白电台”。上海市公安局根据检举信提供的地址,即令虹口公安分局派专人于9月3日前往江苏省昆山县,将陈宇琛捉拿归案。n
陈宇琛交待:他在电监科时,就曾参与破坏我秘密电台的活动。而叶丹秋是破坏李白、秦鸿钧两座秘密电台的罪魁祸首,“叶丹秋在上海解放前一度曾回苏州市老家,解放后还和我有来往”。陈宇琛交待的材料与林杰、徐鸣秋的口供基本相符。n
从我公安机关掌握的大量资料分析,破坏我党两座秘密电台的主犯就是叶丹秋。n
叶丹秋是一个双手沾满我地下工作者鲜血的国民党军统间谍,是有着16年间谍生涯的军统分子。早在1947年,在华北“剿总”北平电监科任职期间,就伙同稽查处、北平市警察局刑警大队,利用号称能飞檐走壁的奸细“云里飞”(绰号)的密报,破坏我中共北平地下党设在北东街24号的秘密电台,该台的报务员、译电员多人被捕入狱。上海市公安局经过一番缜密的侦查部署,于1950年9月18日,在上海将叶丹秋擒获归案。n
报务员叛变,向敌提供我秘密电台情报n
据叶丹秋交待,他正是根据叛徒李政宣提供的情报破坏我党秘密电台的。n
1948年11月,叶丹秋被国民党谍报机关调到上海任职,他根据李政宣所提供的“上海地下电台的工作时间、手法特征、掩护办法”等机密,协同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处、二厅上海电监科拟定了侦破我秘密电台的方案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步骤和方法。这一年的冬天,当他们测到一个认为可疑的信号后,叶丹秋立即上报国民党国防部二厅,二厅即调谍报人员马国勋前来协助流动测向,经过7天侦测,确定电台在江湾路淞沪警备司令部后面一个区域。12月29日夜,叶丹秋带领大批武装特工包围了该区域,挨家挨户搜查,终于查获李白同志的电台,李白同志被秘密逮捕。由此,叶丹秋得到国民党谍报机关的通报嘉奖。n
国民党上海谍报机关又从天津调来了电监科的王庆生等谍报员,以加强他们的侦测力量。n
一天夜里,王庆生等特工在卢家湾区侦测到我党地下电台的秘密信号,经过四五次反复流动测向,确定方位在打浦桥南新里附近。1949年3月17日夜里,当秦鸿钧正在紧张地发报与解放区联络时,国民党特工人员突然包围了他的住处,并将其逮捕。危急之中,秦鸿钧来不及设置暗警信号;第二天,秦鸿钧电台的领导人张困斋去秦处联络时被守候的特工当场抓住。n
李白、秦鸿钧、张困斋用自己的生命保守了党的机密,使敌特一无所获。1949年5月7日,就在上海即将解放时,国民党间谍头目毛森根据蒋介石的“坚不吐实,处以极刑”的批示,将李白、秦鸿钧、张困斋等人押至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n
1951年1月,上海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叶丹秋死刑,立即执行。其他有关罪犯,亦分别被判处了徒刑。
摘自《档案春秋》2007年第11期 作者:姚华飞
可能很多人不相信,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这部片子;原因是爸爸很喜欢历史和电影,非常佩服像江姐和李白这样的英雄,所以我一直记着片中李侠那个机敏而坚强的形象,那些永不消逝的电波;n 时光流逝,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2006.9.13号,我考上了北邮,在校园和爸妈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一座白色的雕像,还有那个熟悉的名字“李白烈士”;原来他一直默默伫立在北邮校园里,是当年陈云亲自提的词;一想才恍然大悟,北邮是搞无线电和通信起家的,而我党最早的这方面应用就是地下党电台,可以说李白是最早的“通信员”,原来如此n 可惜就如历史上的地下生活一样,李白的雕像默默无闻,静静的在那处不起眼的角落里,很多的北邮师生都不知道他的来历,甚至都不知道在校园中有此雕像,实在令人惋惜;7年生活转眼过去,每每有重大抉择和心事的时候,我总会学 寓言"长着驴耳朵的国王“里的那个理发师一样倾诉;愿李白有知亦能莞尔n 多年不写文章,写出来很像小时候的读后感,也罢,全留自己看呗
原剧评在上面,就是当时有感而发随手写的,以后的增补放下面
增补1:“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时间: 2019.10.14号
链接: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4675966
听说最近重播《永不消逝的电波》了,真好,我也看到了部分的高清彩色修复版图片和视频,期待早日有成片
增补2:推荐李白担任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部长
这篇文章讲述了李白烈士牺牲和发现的全经过,应该也是过了保密时限,很多细节都出来了,最让我震惊的是 李克农部长的这句 自己已向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推荐李白担任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部长 ,所以如果有如果,北邮校园就应该少一座李白雕像,而多一个李白部长的题字 希望能写上 - “信网中心提升校园网访问质量,广大北邮学子上网之余控制好时间,上网不是谍报,夜晚别太拼”
https://www.toutiao.com/i7034703775101108744/?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amp=1638864951&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se_new_style=1&req_id=202112071615500101511921550F1416CC&share_token=7dcc7430-791b-414a-80cd-772b11ebbc8c&group_id=7034703775101108744
但在我,这是属于记忆的影片。属于记忆,便不再执着于臧否。只是想说说记忆,和那个时代里的人们。
1. 老虎灶,龙华烈士陵园
这部影片,在父母一代是影响深刻的。谁不知道那句“同志们,永别了”。谁不知道世上有永不消逝的电波。但在我,80后,这部影片得以存在于记忆中,却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老虎灶。片中有个场景,是把小纸条塞在热水瓶盖上传递情报。过去在上海能够打热水的公共场所,叫做“老虎灶”。这个片子取景的老虎灶,便是外婆住的地方。老妈很早就告诉我,永不消失的电波那个老虎灶就是那里拍的。
等我有记忆起,那老虎灶早就不见了。但我却隐约记住了这个电影的名字。
时隔很久以后,小学组织去龙华烈士陵园春游,校长说这里长眠着很多著名的革命烈士。譬如……李白烈士。
全场轰然,因为大家只知道唐朝有个李白,如何会有人也叫李白?而且成了革命烈士。紧接着又说有“邹韬奋”,识字不全的我等只觉得“韬奋”二字实在使人联想丰富。于是有几个已经笑倒。
校长大怒,斥责小P孩们不严肃,在烈士陵园喧闹,我们忍着笑,听校长继续说,李白烈士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原型。
哦,自此,我知道了李白的名字。又一次记起了这个电影的名字。
2. 孙道临
90年代中晚期上海正流行着“爱国主义教育”,暑假便有革命老片的重播,还有几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传片颠来倒去。
其中就有李白烈士故居的宣传片,配合的画面正是电影的最后。一个发报员戴着耳机,双目炯炯的望向前方。之前不是没看过革命老片,一个个要么灰头土脸的搞地道战,地雷战,要么是高大全的一副舍我其谁的模样,可是这个发报员却与众不同——
温和从容。
于是我决定去看一下这部电影。其实也说不上有什么很大感想,只是确定了孙道临的确气质出众。哪怕演革命烈士,依然掩不去骨子里的文气。
之后,孙道临先生有出书《走进阳光》,其中回顾了拍摄此片的经历。他自己倒是不太满意的,因为前期的李侠太过油滑,仿佛为了装而装,但后期自己调整了之类。我倒不以为然,只觉得那个从延安到上海的李先生,草帽白衫,清朗微笑,十分美好。
出书时孙老年届80,后逝世于2007年年末。
对于这样一位半生经受着文革的优秀演员,一生如此,不得不说我感到可惜。后来我回顾了他大部分作品。依然觉得他是真正充满着民国知识分子气息的演员。
3. 李白烈士
以后,我爱屋及乌,开始对故事原型发生了兴趣。(也是我今天依然如是的考据癖起始)。
据说,江青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甚至想要把它改编为样板戏,但是实在表现方式太难,(一个发报员你不能老让他手舞足蹈的唱京剧),稿子都已经草拟了,效果不佳,于是作罢。
邓颖超在看了这电影后特地点名要照顾故事原型的家属。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李白烈士故居。
李白烈士,生于1910年,湖南人,电影以他的事迹为主,穿插另外两名在上海白区的秘密发报员的事迹。(这二位同志,一位秦鸿钧也被捕牺牲了,另一位巧妙的利用了墙纸的拼花图案而藏过了发报机,得以幸存。)
李白烈士,出身贫苦,参加红军,走过长征,文化基础薄弱,但勤奋好学,最终成为了优秀的发报员,抗战时期被派往上海工作,和工厂女工裘慧英结为假夫妻,日久生情,结为伉俪,生有一子,两度被捕,前一次经营救出狱,后一次没有活着出来,被杀于上海解放前20天,终年39。上海解放后,寻出烈士牺牲地,敛尸重埋于龙华。现墓存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我知道现今有很多国军粉。但我还是想说,48年到解放这一段,屠杀共产分子的历史也的确是丧心病狂的。许多年前我在比利时的二手书店买了一本《Life》当年驻华记者的上海街拍,到处的白色恐怖,到处的人头和尸首,枪决,我可以说,在那样的时代里,也难怪人们要对某党失望了。
又想起初中的一个傍晚,我在四川北路乱走,忽然天色就糟糕起来,紧接着就下雨了。我鬼使神差的和同学不知怎么就走到了天鹅宾馆附近的一条弄堂,看到了暗夜里的几个字“李白烈士故居”。
我们于是就在那个雨夜参观了李白烈士的故居。我至今还在奇怪那个夜里,怎么这个故居还是开放的。黑幕里亮着橘黄色昏暗的灯光的老宅子。参观者也不止我们两个,还有一对中年夫妻。管事的大叔让我们在本子上签下名字。就让我们上楼了。
三层的日式民居,电报室在最上的一层。楼梯窄而陡。二楼墙上全是李白烈士的照片。其实他本人的照片也实在不多,多是为了表现历史背景的照片。最后几张便是在浦东重敛尸体的档案照,虽说已无生命,还能看出累累伤痕。实在是……
历史上,李白在第一次被捕前一刻连发了五个”再见“,这就是”同志们永别了“的来源。
因为电影,李白烈士也被人熟知了,不独他,也是整个地下的情报系统。
而他的家属在文革时也保全了。大概也可说是“不幸之大幸”吧。
4. 理想主义
我一直有想说这几句话。我固然讨厌意识形态剥夺个人自由,但又承认在那个时代,中国是必须需要一个radical party来解放思想的。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解放这个词,但解放就是解放。
如果没有这个阶段,妇女平等首先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就连识字这个基本的文化素养,也不可能普及到那个程度。那个时代的很多GCD人,是理想主义者。
那个时代。
我已经很久不看国共党史了,民国时期的斑斑血泪,本也很多,又何谈之后。
很多事情终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也已经看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最终结果已如毛所云“产生新的特权阶级“,但一味追求阶级斗争又是什么结果我们也早已看到。
这部电影也随同那些记忆已属于我的历史。
最终,我可能还只愿想起那个炎热的下午电视上忽然出现的一个面部特写。
能有理想主义的人,还是真好。不管以后是什么,总比那些一生只为名利浮云的人,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