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中字
HD
正片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游牧战神
温德米尔儿童
不要忘记敌人
奇袭
血战丛林
行动目标希特勒
血性山谷
正气歌
步行供给
冲锋
本来想看了电影之后再来写感想,但感觉目前这局势这片还在拍么都不清楚,就趁着在被窝里窝着的今天写一写,喜欢历史的随便看看。
韩国一般都在年底上一部爱国大片,去年是《夜枭》,里面的坏医生叫做李行义,是不是大家会觉得一个韩国人没兴趣;但是李行义是李时珍的原名,你是不是就能get到点意思。
总有一种印象是我们国家爱国教育重,但其实照着日韩我们差太多,人家真的是怕你觉得历史枯燥无聊天天变着花样给你拍各种人物的片子,我们这就是一道菜天天塞给你吃塞给你吃直到你吃到想吐厌烦。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文笔非常幽默诙谐的长篇,但只有描述明军援朝打丰臣秀吉部队的那一篇,语言的惨烈、残酷,我当时在书店看的时候眼泪完全收不住。
历史上壮烈的援朝远不只一次。《露梁海战》的大背景通俗简单说来这样:丰臣秀吉称霸日本后呢想攻打他一直憧憬的唐朝,(日韩思维其实是很不一样的,韩国是你强大我就依附你,日本则是你强大我就要超越你),说借道朝鲜,把朝鲜王室打的深夜跨过鸭绿江来找明朝求救。明朝就派兵去看看究竟。朝鲜军不是全都败了,东西南北四方唯独南面李舜臣以少胜多打了胜仗。我突然想到从小到大我遇到的亲戚朋友没一个叫尧舜禹的,因为在中国人这里这是神普通人担不住这贵气,但是李舜臣哥仨李尧臣李舜臣李禹臣,李舜臣据说汉语还非常的流利。李舜臣打了胜仗本该奖赏,但是其他三方的将军不乐意了,独独你赢了不是显得我们三个很笨吗,皇帝也是很没脸皇帝都逃了结果倒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领奋力保国,最后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罚去做苦力(古今常有的桥段)。后来还是明朝大部队到了问这个人在哪里,这就成就了李舜臣后来成为朝鲜半岛民族大英雄。
简单说是这样,其实书里的描写远复杂的多惨烈的多,很多在抗倭时都没有死的战将最后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露梁海战结束后,朝鲜王室给明军竖了一个巨大的慰灵碑,说永远不忘记明朝救国之恩。但这个碑早就不知所去(我觉得是故意的),我还在一个韩国纪录片里看到说,李舜臣拯救了明朝大军。摊手,无奈。
露梁海战的主要指挥官是明朝的陈璘和邓子龙,李舜臣只是配合打海战。但你看这个海报只有李舜臣,你就能明白根本不可能尽可能还原历史。这片据说还是韩中合拍,不知道国人怎么被丑化。
其实无论是露梁海战,还是抗美援朝,只要明白目的是防止自己被侵犯,那就足够了的。不用要求别人感谢你的牺牲和付出,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李舜臣海戰三部曲最終章,片長是三部曲中最長一部,老年扮演著換成了金倫奭,製作組還特別在當今主流韓國大片早已全片數位化拍攝的時代,大動干戈地用35mm膠卷拍攝,企圖將畫面的史詩感拉到最高點。
前兩部的優缺點都隨著這次時長拉長一次性放大,前60幾分鐘枕戈待旦的文戲,後面80分鐘全是海戰戲,海戰部分從夜晚一口氣打到黎明升起,場面比前兩部更磅礡更宏偉,然而文戲也拉長的情況下便是缺點的一次性放大。
露梁海戰為中朝並肩作戰的海上戰役,明朝戲份佔了一定的量,然而都督陳璘扮演著的破中文發音,很大程度上干擾了文戲的舒適感,不然中文台詞撰寫上其實是沒問題的,另外為了塑造出李舜臣的老謀深算刻意一踩一捧地貶低陳都督的角色,也令人感到皺眉。
除此之外作為李舜臣生涯中最後一場戰役,編導成功營造出最終章的史詩感,過往人物閃回的弧光,推動著李舜臣的意志走到最後,戰鼓一遍又一遍地敲,士氣不能亡,不能再放過敵人把戰爭留給子孫去打,各種煽情與歌頌做好做滿,將磅礡與悲壯結合最後一場戰役一次作結。
看的過程腦袋心裡一直在想如果中韓能成功合拍,崔岷植回歸演李舜臣再合適不過,明朝陳都督讓張涵予演,副都督讓華仔或是吳京演其實都頗合適,如果未來中方拍明朝海戰史拍到這個戰役,希望能邀請到崔岷植再回歸扮演李舜臣,金韓旻導演一同監製,拍一部中日韓三視角皆平均且更加符合史實的平定倭寇海戰片。三部曲排行:1>2>3
★★★☆
笑死,这下大明游而不击了。
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水师在壬辰祖国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李舜臣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夺取抗战胜利正确方向的引领者。李舜臣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巩固发展朝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东亚团结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
朝鲜水师最早提出抗日主张并率先开展抗日斗争,是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先锋。
朝鲜水师最早举起抗日旗帜,率先开展抗日行动,积极支援抗日活动,开辟的广大敌后战场和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是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李舜臣将军团结带领朝明联军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流砥柱:明明不是主力硬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专用词。
作为历史爱好者,金汉珉的“李舜臣三部曲”一部不落的全看完了。每一集李舜臣都要换一个演员,也是有意思,应该是很多人都想演这个角色吧。
平心而论,片子还是可以一看的。至少战争大场面做得还不错,比日本战国电影、大河剧经费穷酸,只请得起十几个群演的村长械斗要好看多了。
剧情嘛肯定就是魔改历史了。
片中的明军总兵陈璘被塑造成一个无能之辈,但还好没往死里黑,至少那两千多颗朝鲜平民的首级被拍成是倭寇的贿赂,而不是陈总兵真的去杀良冒功了;
副总兵邓子龙形象稍好,可能是韩国人看在他英勇牺牲的面子上吧,但死的时候完全是龙套待遇,和主角李舜臣牺牲时的特写、高光完全没法比。
日军方面因为是敌人,就被黑的更惨了。小西行长被塑造成卖队友的鼠辈,岛津义弘直接被写死在了朝鲜战场,人家明明回国参加关原之战了。
这段历史中国现在似乎没兴趣拍(全去拍抗美援朝了),日本人不好意思拍(印象中日本几乎所有大河剧、战国游戏都要避讳这段历史),那就只能任由韩国人发明历史了。
而且韩国人还可以在全世界蹭日本战国的热度:“快看,那些日本游戏里被塑造的那么厉害的战国武将,还不是被我们的李舜臣打跑了!”
可以理解这种民族主义心态,哪个国家拍自己的历史不往自己脸上贴金呢?
万历朝鲜战争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并不是一场多么伤筋动骨的战争,对于明朝它只是万历三大征之一,影片里那个被塑造的极其无能的明军总兵陈璘,在李舜臣战死后继续大破日军,在结束朝鲜战事后就马不停蹄地回国参加了播州战役;对于日本来说,它也只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个插曲,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立花宗茂等人回国后也立马参加了关原之战、大阪之战等战役,见证了德川氏取代丰臣氏的历史变革。
唯独对于朝鲜,它是一场破坏极大的侵略战争。开战不久几乎全国沦陷,靠明军相助才成功复国,这种耻辱是难以磨灭的。
影片中李舜臣最后的遗言:“决不能就这样结束战争,如果不能正确的结束这场战争,那我们即使追到日本列岛的尽头,也要让敌人完全投降。”多少也表达了韩国人的不甘。
如果战火不能反推到敌人的领土上,那算什么胜利呢?
影片中日军将领提到,如果李舜臣不死,那朝鲜水师很有可能会反攻日本。
然而这只能是韩国人一厢情愿的幻想。
依我来看,这种可能性或者成功率很低,毕竟老乌龟(德川家康)手底下那批人也不是吃素的。
《露梁海战》(韩语:노량:죽음의바다露梁:死亡之海)是一部去年出品的韩国电影,据说拿到过票房冠军(周冠还是年冠就不清楚了)。因为笔者之前看过一些优秀的韩国电影,同时也对历史战争电影感兴趣,前几天变也找来网上资源看了一下。但两个多小时的片子看下来,简直遭受了一番心理酷刑,完全可以用下面的表情包来形容。
首先必须承认,这是一部从韩国立场出发的民族主义电影。这种电影每个国家都会有,都会有拔高本民族形象,各种民族主义情绪的渲染,以及对敌对者的丑化等做法,不能把这种片子和现实划等号。因此,我看这些电影都尽量放低期待,也不做过高评价。但这部片子还是突破了我的忍受底线,原因在于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造神”,造神之余,又对当年援助者吐口水,这就太让人作呕了。
我们先来说说本片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对“李舜臣”的极端美化。
李舜臣是本片的主角,又是韩国人的民族英雄,美化他无可厚非,但美化也要有个限度,即不能把“人”变成“神”。人是不完美的,有能力缺憾的,而神是完美的,无所不能的。一个作为“人”出现的英雄,才更能体现英雄的可贵和不易。韩国电影不是没有塑造过这种平民英雄和不完美英雄,但在这部片子里却在大倒退。
影片开始,交代了这场被韩国称作“倭乱”的万历朝鲜战争将进入尾声。但影片却用几句字幕,把战局的扭转原因说是李舜臣打赢了鸣梁等海战,迫使日军退守南部海岸。
这当然是胡扯,海战赢归赢,和陆战有什么关系,难不成日军都是水军不成?在历史上,李舜臣虽然在鸣梁等地取得了大捷,但没能阻止日军继续北上,他本人在取胜后就放弃了基地,撤到大后方去了。而日军南退主要是因为陆军实力不济,在蔚山等地与明军反复拉锯,损失很大。加上明朝不断从本土派来援军,日本前线将领失去了战意,但碍于丰臣秀吉的命令不能回国,就选择了龟缩战略。电影把明朝陆军的功劳全部拿走给了李舜臣,不仅对明军不公平,对那些幸苦支援陆战的本国同胞也不公平。
另一个“神话”是影片中李舜臣声称要打到日本列岛消灭日本水军,让日军不敢再犯。
而片中日军主将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也声称,打海战是为了消灭李舜臣,防守朝鲜入侵,震慑德川家康。似乎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军已是东亚的无敌舰队,威胁到了日本本土。
这种扯淡简直不值一驳。客观的说,朝鲜水军当时的实力确实优于日本,这主要是朝鲜水军大量装备火炮,造船技术较高,能打造大型的板屋船和坚固的龟船。相比之下,日本的水军火炮稀少,火枪也不多,战船基本上是小型的划桨船,战斗方式还停留在跳帮肉搏上。所以,李舜臣的连胜,是建立在两国水军装备和战术的代差之上的,日本战船往往是还没开打,就被朝鲜水军的火炮在远距离打沉了。
但朝鲜水军的弱点是数量太少,战争巅峰期也不过250艘左右的战船,所谓龟船也只是点缀般的存在,主力战船板屋船则全靠人力驱动,不能在外海航行。这样一只水军,保家卫国尚且可以,去扫荡日本未免不自量力。
第三个“神话”也是最令人无语的,是李舜臣战死之前擂鼓助威,日将岛津义弘居然被鼓声给惊倒吐血,暗示这位日本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被李舜臣给吓死了。
这种改编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岛津义弘死于1619年,也就是他安全回国后还多活了20年。他在露梁海战后确实心有余悸,连夜逃回了日本。但他的惊恐,是部队损失太大。其水军部众几乎全灭,本人全靠家臣亲兵拼死保卫才突围而出,岛津家的御马印(相当于军旗)也一度被明朝联军夺走。岛津义弘突围后,认为“寡不可战矣”,因此选择了逃遁。与电影中相反,历史上的岛津义弘很有可能是狙杀李舜臣的凶手,因为李舜臣是率军冲击岛津军时中埋伏而亡的,射中他的是日军火枪,而岛津氏正是日本战国时代比较擅长火枪技术的大名。影片说岛津义弘被李舜臣惊吓,简直不要太YY。
至于其他一些美化李舜臣的情节,比如足智多谋、战力超群等,这种比较“正常”的改编我们就不吐槽了。笔者想说的是,美化历史人物没有错,但不能没有底线,一味“神化”。想表现李舜臣为了保卫国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完全可以把焦点放在他如何重建水军,鼓舞人心,又身先士卒抵抗侵略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能感动人心。但无脑吹捧,除了让民粹高潮,只剩下被外国人耻笑。
第二个大问题,是对盟友明军的极端贬低和丑化。
韩国影视剧丑化中国已不是稀奇,但在这种宏大历史剧里丑化有再造之恩的明军,笔者是第一次见。片中所有的明朝军人,上到总兵下到士兵,包括战死的邓子龙、未露脸的刘????,都不同程度地被贬损了一番。
影片前半部分,副线是明军与日军私下媾和。这个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不能说是抹黑。明军在战争后期屡攻日军城堡不下,将士疲乏。前线将领为了避免更多伤亡,尽快结束战斗,多次主动找日军议和,给出许多条件劝他们弃城撤军,明军将领可以搞出一个捷报送到北京,保住天朝的体面。这种事情在明清时代是常规操作了,天朝对待外夷不外乎“剿”和“抚”,都是符合朝贡体系下的逻辑的。只不过,明军的议和计划没有经过朝鲜方面的同意,让朝鲜人事后大为愤怒。
但片子把明军水军统帅的陈璘刻画成主和派就是污蔑了。陈璘本人是排斥议和的,得知刘????在陆上与小西行长媾和,还把刘????的使者大骂了一顿,指挥水军封锁日军的出路。后来经过小西行长的反复请和,他勉强同意,但提出日军要交出最重要的顺天城才肯放行。如此苛刻的条件,加上明朝水军丝毫不放松封锁,让小西行长怀疑陈璘没有议和诚意,因而决定向邻近的日军求援。
此后发生的事情,陈璘确实犯下了错误。他收了小西行长2000颗首级的贿赂,放了一艘日船出去,使得小西行长顺利地向岛津义弘等人通风报信。朝鲜的史料称,是李舜臣觉察了日军的阴谋,向陈璘大哭恳求,才使陈璘决议出战。中方史料则记载是陈璘截获了岛津义弘给小西行长的回信,发现被骗,立刻集结明朝联军前往露梁堵截日军。客观来说,两国的史料都各自拔高了己方的作用,当时的情况,更有可能是中朝两军的情报互相印证,确信了日军阴谋,陈璘在李舜臣的建议下决定在露梁伏击日军援军。
而《露梁海战》采用了朝方的说法,然后隐去了李舜臣“哭求”的细节,把陈璘改成一个软骨头,一个劲用龌蹉手段劝李舜臣不要打仗,配合明军与日军议和。最后李舜臣一意孤行要去露梁迎战日军,陈璘还是不想打,声称自己只是去给朝鲜军壮声势而已。
影片的中段是双方的遭遇战,朝军消灭了日军先锋,原来作壁上观的陈璘这个时候要来抢功,带明朝水军出击,但被日军打得大败。邓子龙冲上去想杀岛津义弘,结果被对方秒杀。日军把这位老将的头颅被扔到陈璘面前进行羞辱,而陈璘也被日军包围,差点被俘虏,幸好李舜臣及时赶到救下了他。
这段情节就是魔改历史了,李舜臣的朝鲜水军确实是先锋,但他们提前暴露了,被立花宗茂率领的日本水军抢先进攻,是李舜臣首先陷入了日军的包围,陈璘带领明朝水军帮他解了围。陈璘因为冲的太快,旗舰成了日军的新目标,但他带领部下肉搏一直坚守到了天亮,直到邓子龙前来增援。
明军随后用火筒焚烧围攻的日船,把日军打退。但邓子龙追击败退日军时,舰船不幸被己方的火筒打中起火,日军趁机登船杀死了他。所以,片子把邓子龙表现得有勇无谋,只会当明朝两军矛盾的和事佬,实在是有辱这位老将。
影片的后半段用了很长篇幅和慢镜头表现李舜臣的牺牲,临死还在鼓舞士气,而且要求隐瞒死讯直到战斗结束。这种改编无可厚非,但却完全抹掉了明军的身影,最后的决战几乎全是朝鲜水军英勇杀敌的镜头,好像露梁海战是全靠朝鲜水军打赢的。
实际上露梁海战中明朝水军才是绝对主力,明军战船一共出动了400多艘,朝鲜战船不过60余艘而已。而且明船高大坚固,拥有更先进的虎蹲炮,既可以发射大石子破坏船只,又可以发射小铅子杀伤敌兵,加上可以喷射火焰的火筒和凶猛的佛郎机炮,日本战船几乎无法抵挡,成片地被摧毁。
朝鲜水军反倒在李舜臣牺牲后陷入了混乱,被日军反扑,仅将官就战死了六十多人,部分船只还被立花宗茂的部众夺走,使得立花宗茂逃离战场。最后,还是明军出手救下了朝鲜水军,并全歼了未能逃脱的日军。整场战役中,朝鲜水军都是在明军的指挥和调度之下,李舜臣也是受陈璘节制的。
所以,整个片子就是在颠倒是非,把配角当主角,把主角当龙套。这么改编无非就是突出李舜臣的光辉与伟岸,告诉观众:
看啊,我们的老爷在被盟友拖后腿的情况下,在失去生命之后还能打败岛津义弘这个强敌,以一己之力实现全朝鲜的光复,他不是神是什么?
写了这么多,笔者已经是无力吐槽。我们当然可以用各种鄙夷的词汇来批评他们,但骂完之后,笔者还是想探讨一下——
韩国人如此厚颜无耻到底是图什么?
我们不能用因为不要脸所以不要脸来绕圈圈,也不能用自卑来解释,这都把问题简单化了。笔者查询了国内的学术论文,发现研究李舜臣的相当匮乏,研究韩民族对李舜臣形象构建的更是一片空白。所以,笔者只能依据找到的些许材料,尝试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朝鲜半岛对李舜臣的神化和对明军的怨恨其实早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就出现了。朝鲜王国在战争初期一败涂地,大量人口惨遭屠戮,唯独李舜臣发挥出水军特长和地理优势,在水战中连战连捷,给了朝鲜军民极大的精神鼓舞。李舜臣生前就声望日隆,死后更是得到了朝鲜和明朝的大力褒奖,并作为忠臣立祠祭祀。就这样,抵抗侵略的光辉战绩加上民间信仰的加持,李舜臣在朝鲜成为一个被膜拜的英雄人物,各种传说和歌谣家喻户晓。
明军在战争期间虽然贡献最大,但给朝鲜留下的印象却不是那么好。一是明军将士普遍以“天兵”自居,对朝鲜人往往态度傲慢,很多重大问题都不和他们商议。朝鲜史料上留有大量关于明军不好伺候,不好沟通的纪录;二是明军将领的腐败作风让朝鲜人不齿,“欺罔积习,贿赂成风”。尤其是刘????等人在战争末期与日军私下媾和,让朝鲜人大为气愤。以至于朝鲜的官方记录《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上都这些人破口大骂,认为日军不是被打跑的,而是被明军送礼请走的;三是部分明军军纪太差,经常骚扰和劫掠朝鲜百姓,许多朝鲜百姓对明军是闻风而逃。虽然明军努力整顿过军纪,也有不少部队秋毫无犯,但朝鲜人对这些语言不通的外人,更多的还是戒心。
这些不愉快的插曲在当时不是主流,朝鲜王国在公开层面上是对明朝感恩戴德的,但对宗主国不满的种子却已悄悄埋下。到了十九世纪末,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朝鲜对中国的观感一落千丈,他们不再以华夏文明为师,转而以日本和欧美马首是瞻。这一点无须指责,每个民族都有慕强心态,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过放弃儒家文化,效仿日本和欧美的思潮,更何况是一个夹缝中的小国呢。
进入日据时代,朝鲜的民族主义更是爆发式成长。日本为了摧毁中朝之间的历史联系,摧毁了所有颂赞明军援朝的碑文和建筑,明朝拯救朝鲜的贡献逐渐在民间的记忆中消失。而朝鲜的精英们为了给独立运动寻找合法性,开始打造朝鲜的民族性,从史料和民间文献中寻找各种证据。
万历朝鲜战争就成了一个不错的历史源泉,他们可以用这场战争证明朝鲜早在16世纪就在反抗侵略,李舜臣就是抵抗精神的象征。而且,朝鲜史料和民间传说中对明军的不满,能用来印证外军的蛮横无能,朝鲜人民以一己之力也能赢得胜利,这样的宣传话语就足够点燃起百姓的爱国热情了。至于史料中感恩明军的记载,朝鲜精英们选择无视,或者以封建王朝的卑躬屈膝来加以否定。
而对中国人形象的丑化,主要还是20世纪后半叶形成的。由于总所周知的一场战争,韩国对某大国的介入不再认为是援助,而是对半岛事务的干涉和控制,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历史上对明清两朝出兵朝鲜举动的解释。他们更加相信,明朝援助朝鲜同样是出于私心,因而不再愿意客观描述这段历史。而且,韩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也给了他们轻视以前老大哥的底气。
李舜臣的形象正是在这历史过程中不断被构建,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这个国家的神话。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韩国民族精神的偶像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容不得任何批评。因此,我们看到韩国不惜巨资,打造李舜臣三部曲这种违背历史的神话电影,目的正是为民族文化摇旗呐喊。
无奈之余,我们不能不为当年血洒异国战场的数万明军将士扼腕叹息。真心希望,将来也能有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告慰这些中华民族的英魂们。
注:本文依据的是二手史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是严肃的学术观点。国内对万历朝鲜战争和李舜臣的研究不多,主要是日朝两国的史料难觅,衷心希望将来能有学者填补这片学术空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邻居。
参考资料
朱尔旦:《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美)石康:《龙头蛇尾:明代中国与第一次东亚大战:1592—1598》
张子昂:《壬辰海战中朝鲜水军的优劣势分析》
王臻、杜帅荞:《露梁海战及军事相关问题评析》
孙卫国:《明抗倭援朝水师统帅陈璘与露梁海战》
林傲霆:《浅析陈璘在近现代前后韩国形象的转变》
楚水昂:《李舜臣——朝鲜海军的战魂》
丰臣藤吉郎薨,留下遗训侵朝之军全面撤离,松平伟岸忍者龟与仁义书记石田大一大万大吉的撕逼大战正式开锣,李舜臣三大征(闲山岛、鸣梁、露梁)的最后一役在《露梁:死亡之海》缓缓拉开帷幕。
文戏集中在上半段(把权谋方面也算说透彻了),后面则是满满一个多小时的炮火喋血露粱海战。
烽烟四起,战阵对冲,硝烟弥漫,炮火连天,龟船哥斯拉也没了圣光护体。
邓·大明副总兵·义气好男儿·青龙偃月刀爱好者·子龙殁于阵上(史实上是亡于立花宗茂军,剧中被岛津义弘拔刀斩强行装逼)。
陈·大明朝鲜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摸鱼侠·狼狈男·璘被黑得一塌糊涂(一代平乱抗倭名将,逝后被封赠“太子太保”)。
九州岛小霸王岛津义弘被李大将的秘奥义天魔鼓一发入魂当然也是诡扯,难不成之后的西军是用茅山神打术召唤源义经去料理关原之战。
李·忠武公·三道水军统制使(参将-副总兵级别,不可进李如松大帐)·家国情怀正能量·舜臣无疑是要要形象有形象、能力有能力、要气节有气节,毕竟在朝鲜王国的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如此闪亮的人物。
影片的摄影和音乐很赞,整体气势与质感要强于之前的《鸣梁海战》与《闲山:龙的出现》,作为历史战争片来看比起同期的《拿破仑》更具观赏性。最后的战鼓与《天军》的结尾遥相呼应。
虽说这个也算是主旋律伟光正电影的正确玩耍方式,但你们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电影讲述的是哈萨克斯坦可汗阿不赉成长的历程。......
播放指数:85℃
《露梁海战》 HD中字在线观看 - 战争片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4513-1-1.html
本来想看了电影之后再来写感想,但感觉目前这局势这片还在拍么都不清楚,就趁着在被窝里窝着的今天写一写,喜欢历史的随便看看。
韩国一般都在年底上一部爱国大片,去年是《夜枭》,里面的坏医生叫做李行义,是不是大家会觉得一个韩国人没兴趣;但是李行义是李时珍的原名,你是不是就能get到点意思。
总有一种印象是我们国家爱国教育重,但其实照着日韩我们差太多,人家真的是怕你觉得历史枯燥无聊天天变着花样给你拍各种人物的片子,我们这就是一道菜天天塞给你吃塞给你吃直到你吃到想吐厌烦。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文笔非常幽默诙谐的长篇,但只有描述明军援朝打丰臣秀吉部队的那一篇,语言的惨烈、残酷,我当时在书店看的时候眼泪完全收不住。
历史上壮烈的援朝远不只一次。《露梁海战》的大背景通俗简单说来这样:丰臣秀吉称霸日本后呢想攻打他一直憧憬的唐朝,(日韩思维其实是很不一样的,韩国是你强大我就依附你,日本则是你强大我就要超越你),说借道朝鲜,把朝鲜王室打的深夜跨过鸭绿江来找明朝求救。明朝就派兵去看看究竟。朝鲜军不是全都败了,东西南北四方唯独南面李舜臣以少胜多打了胜仗。我突然想到从小到大我遇到的亲戚朋友没一个叫尧舜禹的,因为在中国人这里这是神普通人担不住这贵气,但是李舜臣哥仨李尧臣李舜臣李禹臣,李舜臣据说汉语还非常的流利。李舜臣打了胜仗本该奖赏,但是其他三方的将军不乐意了,独独你赢了不是显得我们三个很笨吗,皇帝也是很没脸皇帝都逃了结果倒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领奋力保国,最后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罚去做苦力(古今常有的桥段)。后来还是明朝大部队到了问这个人在哪里,这就成就了李舜臣后来成为朝鲜半岛民族大英雄。
简单说是这样,其实书里的描写远复杂的多惨烈的多,很多在抗倭时都没有死的战将最后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露梁海战结束后,朝鲜王室给明军竖了一个巨大的慰灵碑,说永远不忘记明朝救国之恩。但这个碑早就不知所去(我觉得是故意的),我还在一个韩国纪录片里看到说,李舜臣拯救了明朝大军。摊手,无奈。
露梁海战的主要指挥官是明朝的陈璘和邓子龙,李舜臣只是配合打海战。但你看这个海报只有李舜臣,你就能明白根本不可能尽可能还原历史。这片据说还是韩中合拍,不知道国人怎么被丑化。
其实无论是露梁海战,还是抗美援朝,只要明白目的是防止自己被侵犯,那就足够了的。不用要求别人感谢你的牺牲和付出,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李舜臣海戰三部曲最終章,片長是三部曲中最長一部,老年扮演著換成了金倫奭,製作組還特別在當今主流韓國大片早已全片數位化拍攝的時代,大動干戈地用35mm膠卷拍攝,企圖將畫面的史詩感拉到最高點。
前兩部的優缺點都隨著這次時長拉長一次性放大,前60幾分鐘枕戈待旦的文戲,後面80分鐘全是海戰戲,海戰部分從夜晚一口氣打到黎明升起,場面比前兩部更磅礡更宏偉,然而文戲也拉長的情況下便是缺點的一次性放大。
露梁海戰為中朝並肩作戰的海上戰役,明朝戲份佔了一定的量,然而都督陳璘扮演著的破中文發音,很大程度上干擾了文戲的舒適感,不然中文台詞撰寫上其實是沒問題的,另外為了塑造出李舜臣的老謀深算刻意一踩一捧地貶低陳都督的角色,也令人感到皺眉。
除此之外作為李舜臣生涯中最後一場戰役,編導成功營造出最終章的史詩感,過往人物閃回的弧光,推動著李舜臣的意志走到最後,戰鼓一遍又一遍地敲,士氣不能亡,不能再放過敵人把戰爭留給子孫去打,各種煽情與歌頌做好做滿,將磅礡與悲壯結合最後一場戰役一次作結。
看的過程腦袋心裡一直在想如果中韓能成功合拍,崔岷植回歸演李舜臣再合適不過,明朝陳都督讓張涵予演,副都督讓華仔或是吳京演其實都頗合適,如果未來中方拍明朝海戰史拍到這個戰役,希望能邀請到崔岷植再回歸扮演李舜臣,金韓旻導演一同監製,拍一部中日韓三視角皆平均且更加符合史實的平定倭寇海戰片。三部曲排行:1>2>3
★★★☆
笑死,这下大明游而不击了。
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水师在壬辰祖国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李舜臣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夺取抗战胜利正确方向的引领者。李舜臣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巩固发展朝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东亚团结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
朝鲜水师最早提出抗日主张并率先开展抗日斗争,是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先锋。
朝鲜水师最早举起抗日旗帜,率先开展抗日行动,积极支援抗日活动,开辟的广大敌后战场和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是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李舜臣将军团结带领朝明联军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流砥柱:明明不是主力硬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专用词。
作为历史爱好者,金汉珉的“李舜臣三部曲”一部不落的全看完了。每一集李舜臣都要换一个演员,也是有意思,应该是很多人都想演这个角色吧。
平心而论,片子还是可以一看的。至少战争大场面做得还不错,比日本战国电影、大河剧经费穷酸,只请得起十几个群演的村长械斗要好看多了。
剧情嘛肯定就是魔改历史了。
片中的明军总兵陈璘被塑造成一个无能之辈,但还好没往死里黑,至少那两千多颗朝鲜平民的首级被拍成是倭寇的贿赂,而不是陈总兵真的去杀良冒功了;
副总兵邓子龙形象稍好,可能是韩国人看在他英勇牺牲的面子上吧,但死的时候完全是龙套待遇,和主角李舜臣牺牲时的特写、高光完全没法比。
日军方面因为是敌人,就被黑的更惨了。小西行长被塑造成卖队友的鼠辈,岛津义弘直接被写死在了朝鲜战场,人家明明回国参加关原之战了。
这段历史中国现在似乎没兴趣拍(全去拍抗美援朝了),日本人不好意思拍(印象中日本几乎所有大河剧、战国游戏都要避讳这段历史),那就只能任由韩国人发明历史了。
而且韩国人还可以在全世界蹭日本战国的热度:“快看,那些日本游戏里被塑造的那么厉害的战国武将,还不是被我们的李舜臣打跑了!”
可以理解这种民族主义心态,哪个国家拍自己的历史不往自己脸上贴金呢?
万历朝鲜战争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并不是一场多么伤筋动骨的战争,对于明朝它只是万历三大征之一,影片里那个被塑造的极其无能的明军总兵陈璘,在李舜臣战死后继续大破日军,在结束朝鲜战事后就马不停蹄地回国参加了播州战役;对于日本来说,它也只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个插曲,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立花宗茂等人回国后也立马参加了关原之战、大阪之战等战役,见证了德川氏取代丰臣氏的历史变革。
唯独对于朝鲜,它是一场破坏极大的侵略战争。开战不久几乎全国沦陷,靠明军相助才成功复国,这种耻辱是难以磨灭的。
影片中李舜臣最后的遗言:“决不能就这样结束战争,如果不能正确的结束这场战争,那我们即使追到日本列岛的尽头,也要让敌人完全投降。”多少也表达了韩国人的不甘。
如果战火不能反推到敌人的领土上,那算什么胜利呢?
影片中日军将领提到,如果李舜臣不死,那朝鲜水师很有可能会反攻日本。
然而这只能是韩国人一厢情愿的幻想。
依我来看,这种可能性或者成功率很低,毕竟老乌龟(德川家康)手底下那批人也不是吃素的。
《露梁海战》(韩语:노량:죽음의바다露梁:死亡之海)是一部去年出品的韩国电影,据说拿到过票房冠军(周冠还是年冠就不清楚了)。因为笔者之前看过一些优秀的韩国电影,同时也对历史战争电影感兴趣,前几天变也找来网上资源看了一下。但两个多小时的片子看下来,简直遭受了一番心理酷刑,完全可以用下面的表情包来形容。
首先必须承认,这是一部从韩国立场出发的民族主义电影。这种电影每个国家都会有,都会有拔高本民族形象,各种民族主义情绪的渲染,以及对敌对者的丑化等做法,不能把这种片子和现实划等号。因此,我看这些电影都尽量放低期待,也不做过高评价。但这部片子还是突破了我的忍受底线,原因在于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造神”,造神之余,又对当年援助者吐口水,这就太让人作呕了。
我们先来说说本片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对“李舜臣”的极端美化。
李舜臣是本片的主角,又是韩国人的民族英雄,美化他无可厚非,但美化也要有个限度,即不能把“人”变成“神”。人是不完美的,有能力缺憾的,而神是完美的,无所不能的。一个作为“人”出现的英雄,才更能体现英雄的可贵和不易。韩国电影不是没有塑造过这种平民英雄和不完美英雄,但在这部片子里却在大倒退。
影片开始,交代了这场被韩国称作“倭乱”的万历朝鲜战争将进入尾声。但影片却用几句字幕,把战局的扭转原因说是李舜臣打赢了鸣梁等海战,迫使日军退守南部海岸。
这当然是胡扯,海战赢归赢,和陆战有什么关系,难不成日军都是水军不成?在历史上,李舜臣虽然在鸣梁等地取得了大捷,但没能阻止日军继续北上,他本人在取胜后就放弃了基地,撤到大后方去了。而日军南退主要是因为陆军实力不济,在蔚山等地与明军反复拉锯,损失很大。加上明朝不断从本土派来援军,日本前线将领失去了战意,但碍于丰臣秀吉的命令不能回国,就选择了龟缩战略。电影把明朝陆军的功劳全部拿走给了李舜臣,不仅对明军不公平,对那些幸苦支援陆战的本国同胞也不公平。
另一个“神话”是影片中李舜臣声称要打到日本列岛消灭日本水军,让日军不敢再犯。
而片中日军主将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也声称,打海战是为了消灭李舜臣,防守朝鲜入侵,震慑德川家康。似乎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军已是东亚的无敌舰队,威胁到了日本本土。
这种扯淡简直不值一驳。客观的说,朝鲜水军当时的实力确实优于日本,这主要是朝鲜水军大量装备火炮,造船技术较高,能打造大型的板屋船和坚固的龟船。相比之下,日本的水军火炮稀少,火枪也不多,战船基本上是小型的划桨船,战斗方式还停留在跳帮肉搏上。所以,李舜臣的连胜,是建立在两国水军装备和战术的代差之上的,日本战船往往是还没开打,就被朝鲜水军的火炮在远距离打沉了。
但朝鲜水军的弱点是数量太少,战争巅峰期也不过250艘左右的战船,所谓龟船也只是点缀般的存在,主力战船板屋船则全靠人力驱动,不能在外海航行。这样一只水军,保家卫国尚且可以,去扫荡日本未免不自量力。
第三个“神话”也是最令人无语的,是李舜臣战死之前擂鼓助威,日将岛津义弘居然被鼓声给惊倒吐血,暗示这位日本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被李舜臣给吓死了。
这种改编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岛津义弘死于1619年,也就是他安全回国后还多活了20年。他在露梁海战后确实心有余悸,连夜逃回了日本。但他的惊恐,是部队损失太大。其水军部众几乎全灭,本人全靠家臣亲兵拼死保卫才突围而出,岛津家的御马印(相当于军旗)也一度被明朝联军夺走。岛津义弘突围后,认为“寡不可战矣”,因此选择了逃遁。与电影中相反,历史上的岛津义弘很有可能是狙杀李舜臣的凶手,因为李舜臣是率军冲击岛津军时中埋伏而亡的,射中他的是日军火枪,而岛津氏正是日本战国时代比较擅长火枪技术的大名。影片说岛津义弘被李舜臣惊吓,简直不要太YY。
至于其他一些美化李舜臣的情节,比如足智多谋、战力超群等,这种比较“正常”的改编我们就不吐槽了。笔者想说的是,美化历史人物没有错,但不能没有底线,一味“神化”。想表现李舜臣为了保卫国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完全可以把焦点放在他如何重建水军,鼓舞人心,又身先士卒抵抗侵略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能感动人心。但无脑吹捧,除了让民粹高潮,只剩下被外国人耻笑。
第二个大问题,是对盟友明军的极端贬低和丑化。
韩国影视剧丑化中国已不是稀奇,但在这种宏大历史剧里丑化有再造之恩的明军,笔者是第一次见。片中所有的明朝军人,上到总兵下到士兵,包括战死的邓子龙、未露脸的刘????,都不同程度地被贬损了一番。
影片前半部分,副线是明军与日军私下媾和。这个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不能说是抹黑。明军在战争后期屡攻日军城堡不下,将士疲乏。前线将领为了避免更多伤亡,尽快结束战斗,多次主动找日军议和,给出许多条件劝他们弃城撤军,明军将领可以搞出一个捷报送到北京,保住天朝的体面。这种事情在明清时代是常规操作了,天朝对待外夷不外乎“剿”和“抚”,都是符合朝贡体系下的逻辑的。只不过,明军的议和计划没有经过朝鲜方面的同意,让朝鲜人事后大为愤怒。
但片子把明军水军统帅的陈璘刻画成主和派就是污蔑了。陈璘本人是排斥议和的,得知刘????在陆上与小西行长媾和,还把刘????的使者大骂了一顿,指挥水军封锁日军的出路。后来经过小西行长的反复请和,他勉强同意,但提出日军要交出最重要的顺天城才肯放行。如此苛刻的条件,加上明朝水军丝毫不放松封锁,让小西行长怀疑陈璘没有议和诚意,因而决定向邻近的日军求援。
此后发生的事情,陈璘确实犯下了错误。他收了小西行长2000颗首级的贿赂,放了一艘日船出去,使得小西行长顺利地向岛津义弘等人通风报信。朝鲜的史料称,是李舜臣觉察了日军的阴谋,向陈璘大哭恳求,才使陈璘决议出战。中方史料则记载是陈璘截获了岛津义弘给小西行长的回信,发现被骗,立刻集结明朝联军前往露梁堵截日军。客观来说,两国的史料都各自拔高了己方的作用,当时的情况,更有可能是中朝两军的情报互相印证,确信了日军阴谋,陈璘在李舜臣的建议下决定在露梁伏击日军援军。
而《露梁海战》采用了朝方的说法,然后隐去了李舜臣“哭求”的细节,把陈璘改成一个软骨头,一个劲用龌蹉手段劝李舜臣不要打仗,配合明军与日军议和。最后李舜臣一意孤行要去露梁迎战日军,陈璘还是不想打,声称自己只是去给朝鲜军壮声势而已。
影片的中段是双方的遭遇战,朝军消灭了日军先锋,原来作壁上观的陈璘这个时候要来抢功,带明朝水军出击,但被日军打得大败。邓子龙冲上去想杀岛津义弘,结果被对方秒杀。日军把这位老将的头颅被扔到陈璘面前进行羞辱,而陈璘也被日军包围,差点被俘虏,幸好李舜臣及时赶到救下了他。
这段情节就是魔改历史了,李舜臣的朝鲜水军确实是先锋,但他们提前暴露了,被立花宗茂率领的日本水军抢先进攻,是李舜臣首先陷入了日军的包围,陈璘带领明朝水军帮他解了围。陈璘因为冲的太快,旗舰成了日军的新目标,但他带领部下肉搏一直坚守到了天亮,直到邓子龙前来增援。
明军随后用火筒焚烧围攻的日船,把日军打退。但邓子龙追击败退日军时,舰船不幸被己方的火筒打中起火,日军趁机登船杀死了他。所以,片子把邓子龙表现得有勇无谋,只会当明朝两军矛盾的和事佬,实在是有辱这位老将。
影片的后半段用了很长篇幅和慢镜头表现李舜臣的牺牲,临死还在鼓舞士气,而且要求隐瞒死讯直到战斗结束。这种改编无可厚非,但却完全抹掉了明军的身影,最后的决战几乎全是朝鲜水军英勇杀敌的镜头,好像露梁海战是全靠朝鲜水军打赢的。
实际上露梁海战中明朝水军才是绝对主力,明军战船一共出动了400多艘,朝鲜战船不过60余艘而已。而且明船高大坚固,拥有更先进的虎蹲炮,既可以发射大石子破坏船只,又可以发射小铅子杀伤敌兵,加上可以喷射火焰的火筒和凶猛的佛郎机炮,日本战船几乎无法抵挡,成片地被摧毁。
朝鲜水军反倒在李舜臣牺牲后陷入了混乱,被日军反扑,仅将官就战死了六十多人,部分船只还被立花宗茂的部众夺走,使得立花宗茂逃离战场。最后,还是明军出手救下了朝鲜水军,并全歼了未能逃脱的日军。整场战役中,朝鲜水军都是在明军的指挥和调度之下,李舜臣也是受陈璘节制的。
所以,整个片子就是在颠倒是非,把配角当主角,把主角当龙套。这么改编无非就是突出李舜臣的光辉与伟岸,告诉观众:
看啊,我们的老爷在被盟友拖后腿的情况下,在失去生命之后还能打败岛津义弘这个强敌,以一己之力实现全朝鲜的光复,他不是神是什么?
写了这么多,笔者已经是无力吐槽。我们当然可以用各种鄙夷的词汇来批评他们,但骂完之后,笔者还是想探讨一下——
韩国人如此厚颜无耻到底是图什么?
我们不能用因为不要脸所以不要脸来绕圈圈,也不能用自卑来解释,这都把问题简单化了。笔者查询了国内的学术论文,发现研究李舜臣的相当匮乏,研究韩民族对李舜臣形象构建的更是一片空白。所以,笔者只能依据找到的些许材料,尝试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朝鲜半岛对李舜臣的神化和对明军的怨恨其实早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就出现了。朝鲜王国在战争初期一败涂地,大量人口惨遭屠戮,唯独李舜臣发挥出水军特长和地理优势,在水战中连战连捷,给了朝鲜军民极大的精神鼓舞。李舜臣生前就声望日隆,死后更是得到了朝鲜和明朝的大力褒奖,并作为忠臣立祠祭祀。就这样,抵抗侵略的光辉战绩加上民间信仰的加持,李舜臣在朝鲜成为一个被膜拜的英雄人物,各种传说和歌谣家喻户晓。
明军在战争期间虽然贡献最大,但给朝鲜留下的印象却不是那么好。一是明军将士普遍以“天兵”自居,对朝鲜人往往态度傲慢,很多重大问题都不和他们商议。朝鲜史料上留有大量关于明军不好伺候,不好沟通的纪录;二是明军将领的腐败作风让朝鲜人不齿,“欺罔积习,贿赂成风”。尤其是刘????等人在战争末期与日军私下媾和,让朝鲜人大为气愤。以至于朝鲜的官方记录《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上都这些人破口大骂,认为日军不是被打跑的,而是被明军送礼请走的;三是部分明军军纪太差,经常骚扰和劫掠朝鲜百姓,许多朝鲜百姓对明军是闻风而逃。虽然明军努力整顿过军纪,也有不少部队秋毫无犯,但朝鲜人对这些语言不通的外人,更多的还是戒心。
这些不愉快的插曲在当时不是主流,朝鲜王国在公开层面上是对明朝感恩戴德的,但对宗主国不满的种子却已悄悄埋下。到了十九世纪末,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朝鲜对中国的观感一落千丈,他们不再以华夏文明为师,转而以日本和欧美马首是瞻。这一点无须指责,每个民族都有慕强心态,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过放弃儒家文化,效仿日本和欧美的思潮,更何况是一个夹缝中的小国呢。
进入日据时代,朝鲜的民族主义更是爆发式成长。日本为了摧毁中朝之间的历史联系,摧毁了所有颂赞明军援朝的碑文和建筑,明朝拯救朝鲜的贡献逐渐在民间的记忆中消失。而朝鲜的精英们为了给独立运动寻找合法性,开始打造朝鲜的民族性,从史料和民间文献中寻找各种证据。
万历朝鲜战争就成了一个不错的历史源泉,他们可以用这场战争证明朝鲜早在16世纪就在反抗侵略,李舜臣就是抵抗精神的象征。而且,朝鲜史料和民间传说中对明军的不满,能用来印证外军的蛮横无能,朝鲜人民以一己之力也能赢得胜利,这样的宣传话语就足够点燃起百姓的爱国热情了。至于史料中感恩明军的记载,朝鲜精英们选择无视,或者以封建王朝的卑躬屈膝来加以否定。
而对中国人形象的丑化,主要还是20世纪后半叶形成的。由于总所周知的一场战争,韩国对某大国的介入不再认为是援助,而是对半岛事务的干涉和控制,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历史上对明清两朝出兵朝鲜举动的解释。他们更加相信,明朝援助朝鲜同样是出于私心,因而不再愿意客观描述这段历史。而且,韩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也给了他们轻视以前老大哥的底气。
李舜臣的形象正是在这历史过程中不断被构建,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这个国家的神话。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韩国民族精神的偶像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容不得任何批评。因此,我们看到韩国不惜巨资,打造李舜臣三部曲这种违背历史的神话电影,目的正是为民族文化摇旗呐喊。
无奈之余,我们不能不为当年血洒异国战场的数万明军将士扼腕叹息。真心希望,将来也能有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告慰这些中华民族的英魂们。
注:本文依据的是二手史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是严肃的学术观点。国内对万历朝鲜战争和李舜臣的研究不多,主要是日朝两国的史料难觅,衷心希望将来能有学者填补这片学术空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邻居。
参考资料
朱尔旦:《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美)石康:《龙头蛇尾:明代中国与第一次东亚大战:1592—1598》
张子昂:《壬辰海战中朝鲜水军的优劣势分析》
王臻、杜帅荞:《露梁海战及军事相关问题评析》
孙卫国:《明抗倭援朝水师统帅陈璘与露梁海战》
林傲霆:《浅析陈璘在近现代前后韩国形象的转变》
楚水昂:《李舜臣——朝鲜海军的战魂》
丰臣藤吉郎薨,留下遗训侵朝之军全面撤离,松平伟岸忍者龟与仁义书记石田大一大万大吉的撕逼大战正式开锣,李舜臣三大征(闲山岛、鸣梁、露梁)的最后一役在《露梁:死亡之海》缓缓拉开帷幕。
文戏集中在上半段(把权谋方面也算说透彻了),后面则是满满一个多小时的炮火喋血露粱海战。
烽烟四起,战阵对冲,硝烟弥漫,炮火连天,龟船哥斯拉也没了圣光护体。
邓·大明副总兵·义气好男儿·青龙偃月刀爱好者·子龙殁于阵上(史实上是亡于立花宗茂军,剧中被岛津义弘拔刀斩强行装逼)。
陈·大明朝鲜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摸鱼侠·狼狈男·璘被黑得一塌糊涂(一代平乱抗倭名将,逝后被封赠“太子太保”)。
九州岛小霸王岛津义弘被李大将的秘奥义天魔鼓一发入魂当然也是诡扯,难不成之后的西军是用茅山神打术召唤源义经去料理关原之战。
李·忠武公·三道水军统制使(参将-副总兵级别,不可进李如松大帐)·家国情怀正能量·舜臣无疑是要要形象有形象、能力有能力、要气节有气节,毕竟在朝鲜王国的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如此闪亮的人物。
影片的摄影和音乐很赞,整体气势与质感要强于之前的《鸣梁海战》与《闲山:龙的出现》,作为历史战争片来看比起同期的《拿破仑》更具观赏性。最后的战鼓与《天军》的结尾遥相呼应。
虽说这个也算是主旋律伟光正电影的正确玩耍方式,但你们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